首页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童玉芬,王静文,邱杨,沈亚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Summary: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结果必然会加快农村老龄化进程,延缓城镇人口老龄化,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对此,应采取积极的人口应对策略,以缓解未来养老压力;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保证上积极应对城乡老龄化;加快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缓解农村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Keys:城镇化;城乡人...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童玉芬,王静文,邱杨,沈亚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Summary: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结果必然会加快农村老龄化进程,延缓城镇人口老龄化,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对此,应采取积极的人口应对策略,以缓解未来养老压力;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保证上积极应对城乡老龄化;加快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缓解农村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Keys:城镇化;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机制;政策建议C92:A:1004-6917(2014)12-0157-05收稿日期:2014-09-1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840005);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项目(IDHT2013052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lj14022)作者简介:童玉芬(1961-),女,陕西延川人,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静文(1991-),女,江苏徐州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邱杨(1990-),男,山东济南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沈亚男(1990-),女,山东临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6%。中国城镇化目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的增加或者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实现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在其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近中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挑战与战略选择研究”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组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中,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为195.7万,占9.29%;由于行政区划和统计口径变化而引起的人口增加为729.1万,占34.61%;而城镇人口净迁入增加1181.8万,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56.1%[1]。可见,农村人口快速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城镇地区的常住流动人口中,15-44岁人口占78.6%,这种以青壮年为主要人群的乡—城劳动力转移,必然带来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变化,进而势必对未来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和与之相关的养老保障及劳动力市场等产生影响。所以,对我国城镇化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此陆续展开了一些研究。但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主要集中于现象和原因的描述,缺乏对城镇化如何影响城乡人口老龄化的机制和途径的深入研究。因而本文在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进行对比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就城镇对城乡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符合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老龄化变动分析研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2]。我们利用普查数据,对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比较,具体总结为以下特点:(一)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始终大于城镇,但差距在逐年减小。从图1可见,1990年,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788万,农村为1512万,农村老年人口约为城镇的3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乡老年人口差距逐步缩小,到2000年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2947万,农村为5881万,农村老年人口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5225万,农村为6665万,二者差距大幅度缩小。通过对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口总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农村老年人口始终高于城镇。三次普查城乡老年人口规模虽均有所增长,但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和城镇老年人口之间的总量差距在逐渐缩小。(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从1982年开始高于城镇,两者差距先缩小后增加。自1982年以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开始超过城市[3]。根据表1中显示的近三次普查数据可以发现,1990年,我国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仅为2.51%,而农村已达到9.05%,比城镇高出6.54个百分点。1990-2000年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了17.13%,与此同时,城镇却增长了155.78%,尽管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仍然大于城镇,但是城乡差距已缩小到1.08个百分点。到201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7.5%增加至10.06%,上升幅度为34.13%,比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8%)高出2.26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各个时期均表现出高于城镇的状况,但具体分阶段可以观察到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经历了由逐渐缩小到不断拉大的过程。1990年两者之差达到6.54个百分点,是过去30年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最大的(见图2)。(三)城乡高龄化发展迅速,农村高龄老人规模和比重均大于城镇。80岁以上通常被称为“高龄老人”。根据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比重自1980年的0.4%到2010年时的1.6%共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占同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的28.57%(见表2和图3)。有学者预测,我国高龄人口还将持续增长,且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4]。到2050年,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02%,是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7倍,是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20倍。我国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是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十分罕见的[5],而这其中我国城乡的高龄人口又各占多大比重,呈现怎样的历史变化?对此,我们可利用近三次普查数据做出比较。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城乡高龄老人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农村高龄老人规模始终高于城镇。根据近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发现,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高龄人口数量为192万,农村高龄人口数量为575万;2000年,城镇高龄人口数量为381万,农村为818万;到2010年城镇高龄人口数量已达到904万,此时农村为1193万(见表3)。根据图4可以看出,与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差异不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城乡规模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1990年,农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规模比城镇多383万,2000年该差距扩大到437万,2010年则缩小至289万。如表3所示,从高龄老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高龄老人比重小于城镇。但从1990到2000年,城镇高龄老人比重从12.73%增加至12.93%,仅有极小幅度的上升;农村则从12.01%增加到13.91%,增幅为15.82%。与此同时,农村高龄老人比重开始高于城镇。之后十年间,城镇增长幅度为33.72%,农村为28.68%,到2010年时,城镇高龄老年比重为17.29%,农村为17.9%,二者仅相差0.61个百分点(见图5)。二、城镇化进程对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原因与机制分析(一)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0-2010年十年间,全国15-64岁人口从86981万增长至99256万,上升14.11%。城镇15-64岁人口却增长了51.81%,远大于全国水平。而与此同时,农村该年龄阶段的人数却从52501万减少至46912万,下降了10.65个百分点。通常一个区域的人口大幅度增长,除本身的自然增长外,也可能是人口迁移所致。而近年来,我国生育水平逐年下降,尤其表现在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因而2000-2010十年间城镇15-64岁人口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由于乡—城人口转移中大部分的15-64岁劳动力人口所致。另外,从0-14岁人口来看,全国在从2000年的28453万降到2010年的22132万,十年间下降了22.22%的情况下,农村该年龄阶段的人数更是下降了36.5%。但与此同时,城镇0-14岁人口却上升了11.6%。这表明除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外,0-14岁农村少年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数量也在增加。这里,还有一种原因是15-49岁育龄妇女迁入城镇,也会带来0-14岁人口的增加。以上两个方面的变化总结为:在2000-2010年这十年间,城镇0-14岁、15-64岁人口均大幅增加,而农村的都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应的是,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始终大于城市,且两者差距逐步拉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城乡倒置”(见表4)。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城人口迁移是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具体如下:1.城镇化对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第一,乡—城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延缓了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趋势。按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乡—城转移人口中,20-44岁组人口约占总转移人口的71%。其中,20-24岁迁移人数最多,占总转移人数的19.90%;其次是25-29岁和30-34岁,分别占15.40%和12.67%;而0-14岁的少年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仅占总转移人口的8.08%和1.33%,尤其是老年人口比重远远低于城市7.79%的老龄化水平。这反映了我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的现状,使城市老龄人口比重增长趋缓(见图6)。第二,乡—城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延缓了城市生育率下降。由于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且育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生育率有加大趋势。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率为31.11‰,高于城市人口生育率28.31‰。因此,虽然城镇化提升了经济水平与现代人的文明程度,使生育率逐渐下降,但是育龄妇女的迁入又导致生育率下降延缓,进一步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下降,延缓城市的底部老龄化(见图6)。2.城镇化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机制。第一,乡城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加速了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迁出人口年龄结构同样偏年轻化,更多农村的年轻人口迁往城市,而老龄人口仅占1.33%,远低于农村老龄人口10.06%的比重。这会对农村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增加的速度加快,引起农村老龄化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见图7)。第二,乡城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加剧了农村生育率下降。2000-2010年,农村迁出人口中育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使得54.29‰的迁出人口生育率(原本该部分人若留在农村,应按照农村的分年龄生育率生育子女)比农村人口39.04‰的平均生育率高出15.25个百分点。因此,在城镇化提升了农村经济水平并改善人们生育观念的同时,农村年轻人口的流失,尤其是育龄妇女迁移出农村,会加速农村生育水平下降,进一步促使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推进农村的底部老龄化(见图7)。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一)基本结论。总体来看,快速城镇化将会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使得人们的预期寿命提高,进而加速人口年龄结构的顶部老化,最终影响老龄化水平。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生育成本、生育观念的改变也随之改变,加上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将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这将加速我国人口的底部老龄化,进而影响老龄化水平。但城镇化对于城镇和农村老龄化的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镇化发展对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表现为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延缓了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减速,从而对城镇人口老龄化具有延缓作用;然而,城镇化导致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加快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二)政策建议。具体如下:1.采取积极的人口应对策略,以缓解未来养老压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充足而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而充足稳定的劳动力供给离不开新增人口的补充,适度上升的生育率水平,将会减缓劳动力数量的下降程度,缓和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问题。因此,尽快将生育政策平稳过渡到全面二孩政策成为一项迫切而必要的政策性选择。而且生育率调整越早,就可以越早抓住时机,尽快减缓劳动力的下降和老化,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举措。2.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保证上积极应对城乡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带来的未来养老需求压力,如养老金、医疗、护理和照料等,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老龄服务体系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养老保险和福利制度迫在眉睫。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老年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兼顾全社会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真正做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其次,政府应积极探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加强国家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力度,营造全社会鼓励和倡导积极参与为老服务等公益事业的氛围,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快速培养覆盖城乡基层的专业护理、志愿者和社工队伍,以迎接城乡养老需求压力快速增大的挑战。3.加快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缓解农村老龄化。从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流动来看,外出打工人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这种老龄化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农村老年人口寿命延长造成的,而是青壮年大量外出造成数量减少而形成的结构性老龄化。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的重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他们想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过度的城市化使得城市化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尤其是特大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失业、公用设施严重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和治安恶化等经济和社会现象。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后生存状态并不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比较低,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城镇中的相对贫困人口可能会增加。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追求农民工市民化这一比较困难的目标,不如“就地城镇化”,可考虑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就地消化本地区的农村人口。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农业部门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社会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将农村逐步建设成新型的小城镇。这样既可以解决城市人口过度膨胀问题,又可以改善农村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4.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面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和老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国家、家庭和个人层面上大力进行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就成为重要和必然的途径。老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将会提高整个人群尤其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这样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造成的劳动工资成本上涨压力。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身体健康、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技能的老年人愿意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应充分挖掘这一宝贵资源,完善老年人的就业环境,发挥老年人余热。这样既可以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另外,政府也可以整合家庭、社会和政府各种资源,发展老龄事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综上,政府应该进一步从观念、制度和法律上保证老年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Reference:[1]卓贤.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真实水平(下)[N].中国经济时报,2013-05-28.[2]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2):3-10.[3]杜鹏.中国老年人口的现状和变化[J].中国社会保障,2013,(11):13-15.[4]邬沧萍,杜鹏.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5]原新.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J].理论视野,2007,(9):14-16.:邓双霜 -全文完-
本文档为【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教之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03-23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