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壮族古代建制地名

壮族古代建制地名

举报
开通vip

壮族古代建制地名壮族古代建制地名 来源:《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说明:由于本文档较长,为了便于阅读或者其他操作,编者将文档随机分为18个组,并选取每组的第一个地名作为该组的标题书签,您可以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点选以下标签(标签一至十八)直接进入相应的组进行浏览,如需返回此处,请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点选您当前所阅读的组标题书签。 标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正文: 一、啖人国 又作噉人国。《墨子?鲁向篇》:“楚之南有啖人之国”,...

壮族古代建制地名
壮族古代建制地名 来源:《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说明:由于本文档较长,为了便于阅读或者其他操作,编者将文档随机分为18个组,并选取每组的第一个地名作为该组的标题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签,您可以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点选以下标签(标签一至十八)直接进入相应的组进行浏览,如需返回此处,请按住CTRL并单击鼠标点选您当前所阅读的组标题书签。 标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正文: 一、啖人国 又作噉人国。《墨子?鲁向篇》:“楚之南有啖人之国”,同书《节葬篇》又云:“东越有輆沐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后汉书?南蛮传》也有相同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江南之百越人和汉魏时期岭南之乌浒人均有此俗。(潘世雄) 桂林 ?古郡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所置,治所在布山县(今广西贵港市),是广西设置郡县之始。因秦时广西的大部地区属桂林郡所辖,故桂林郡之“桂”字后来演变成广西的代称。?古县名。汉武帝平南越后在今广西象州县境置。?府名。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下辖临桂、兴安、灵川、阳朔、永福、灌阳、义宁、永宁、全州等州县,府治在今桂林市。(潘世雄) 南越国 秦朝末年赵佗在岭南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秦朝末年,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中原农民起义之机,兼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推行一系列“和辑百越”的政策,接受汉王朝授予“南越王”封号,与汉王朝修好;从中原引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团结当地越人,鼓励越汉通婚,尊重南越人的风俗习惯,使岭南出现了“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的安定局面。汉武帝时,南越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越人丞相吕嘉独揽大权,力主割据,反对内附。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遣兵平南越。南越国共传五主历93年而亡。(潘世雄) 郁林 ?古郡名。汉武帝平南越后改秦时桂林郡为鬰林郡,治所在布山(今广西贵港市)。辖境除当时的苍梧、合浦两郡辖区以外的广西大部地区。?古州名。唐乾封元年(666年)改郁州置,治所在石南(今广西玉林市石南镇),辖境为今玉林市西北及贵港市东南地区。(潘世雄) 合浦 ?古郡名。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国后,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城南。以后历代沿称。?古县名。汉置,在广西南部南流江口。汉建武十七年(41年),马伏波将军率楼船之师由广西藤县逆北流江至郁林再顺南流江而下至合浦,遂沿海而进至交趾。(潘世雄) 苍梧 ?郡名。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讨平赵氏南越政权后设置,治所在广信县(今梧州),统辖广信、封阳、临贺、冯乘、富川、荔浦、猛陵等县,区域包括现在桂林地区南部、柳州地区的金秀、梧州地区全部以及平南县一带。三国至隋因承之。?县名。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广信县为苍梧县,属苍梧郡。县名沿用至今。(潘世雄) 零陵郡 汉武帝元鼎年间设置,属荆州,郡治先在今广西全州境,后移至今湖南境,统辖零陵、始安、洮阳等县,包括广西的桂林地区北部和中部,是壮族先民西瓯部族聚居之地。(覃彩銮) 漏卧国 我国西南古地小侯国名。其地与句町国为邻,在今云南省广南、邱北、泸西等县地。据《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河平(前28~25年)时,夜郎王兴曾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牂牁郡太守陈立举兵伐兴,并杀之。禹、俞震恐,贡栗千斛,并进牛羊慰劳吏士。其民属百越人的一支。(潘世雄) 牂牁郡 汉武帝设置,下辖十七县,治所在且兰县(今贵州省福‎‎泉县)。区域包括今贵州黄平县以西、广西右江上游、云南文山州,红河州东部、曲靖地区的富源、罗平、师宗等县。(黄懿陆) 兴古郡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之后,划原益州、牂牁郡的部分县设兴古郡,领十一县。治所在宛温县,属于今云南省文山地区和部分广西地区的有:宛温(今云南省砚山县)、镡封(今云南省邱北县)、都唐(今云南省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地)、句町(今云南省广南、富宁县及广西右江上游一带的地区)。晋至南朝因袭之。(黄懿陆) 镡封县 蜀汉县,隶属兴古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邱北县。汉属牂牁郡,南朝时易名骠封,属梁水郡。(黄懿陆) 宛温县 蜀汉置,属兴古郡,治所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汉属牂牁郡。南朝时易名宛暖。《宋书?州郡志》:“宛暖令,汉旧县,属牂牁。本名宛温,为桓温改。”(黄懿陆) 句町县 蜀汉置县,属兴古郡,汉属牂牁郡,辖境为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富宁二县及广西右江上游地区。(黄懿陆) 句町国 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侯国名,在今广西西林县至云南省广南县一带。史载句町族首领毋波于汉昭帝始元年间(前86~前81年)曾协助汉王朝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被封为“句町王”。王莽时贬为侯国。《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其置自濮,王毋姓。”(潘世雄) 布山县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所置,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为桂林郡所辖。汉因承之,亦为桂林郡和郁林郡治所。(潘世雄) 荔浦县 汉置,属苍梧郡。故城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因荔水为名”。(潘世雄) 猛陵县 汉置,属苍梧郡。隋省。唐复置,改曰孟陵。宋省。故治在今广西苍梧县。(潘世雄) 阿林县 汉置,属郁林郡。三国至唐因之。故治在今广西桂平县。辖境包括今广西桂平县及贵港市、平南县一部分。(潘世雄) 潭中县 汉置,属郁林郡。南朝宋省。齐复置,后废。故治在今广西柳州市东南。(潘世雄) 始安 ?古郡名。三国吴置。南朝改为始建。南齐恢复旧称。唐废,寻复置。故治在今广西桂林市,区域包括今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及平乐县沿江地区。?古县名。汉置。唐代改曰临桂。故治在今广西桂林市。(潘世雄) 雍鸡县 汉置,属郁林郡。后汉省。故治在今广西龙州县。辖有今龙州县及凭祥市。(潘世雄) 临尘县 汉置,后汉因之,属郁林郡。故治在今广西崇左市。辖有今崇左县及大新县、扶绥县部分地区。(潘世雄) 领方县 汉置,属郁林郡。南朝梁于其县置领方郡。隋废郡。故治在今广西宾阳县西二十里。辖地包括宾阳、邕宁县及横县、上林、武鸣、马山、隆安等县部分地区。(潘世雄) 增食县 汉置,后汉因之,属郁林郡。故治在今广西田阳县。辖有田阳县及田东县、平果县部分地区。(潘世雄) 邕州 汉属郁林郡领方县。晋置晋兴郡和县,六朝因之。隋置宣化县。唐置南晋州,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曰邕州,这是邕州得名之始。宋因之。元初为邕州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辖地包括今南宁市及邕宁、武鸣、隆安、大新、崇左、扶绥、上思等县。(潘世雄) , 二、桂州 南朝时梁大同六年(540年)设置,州治在始安县(今临桂县),这是桂林称桂之始。隋大业元年(605年)将桂林复置为始安郡,隶杨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桂州。后置桂州都督府。府治在今临桂县。宋至道三年(997年)置广南西路,路治在桂州。绍兴三年(1133年)改桂州为静江府。桂州之名从此消失。(覃彩銮) 南宁 晋为晋兴郡治所。唐宋时为邕州治所。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邕州路。泰定元年(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此为南宁得名之始。史载因当年三月,横州(今横县)土人寇永淳(今横县)。同年五月,宾州(今宾阳县)民方二等 又为乱,有司捕擒之。六月,广西左右江首领黄胜许、岑世兴乞遣其子弟朝贡。元王朝以为南方地区已平定安宁,因改邕州曰南宁。明清两代因承之。(潘世雄) 武缘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伶俐乡。大业初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移治今广西武鸣县。民国二年(1913年)撒思恩府合并武缘,今称武鸣县。(李干芬) 白石洞 在今广西桂平县南。隋朝开皇十七年(597年),派战将周法尚率军征伐岭南,桂州俚帅李光仕奋起抗击,战败退守于此。(李干芬) 黄峒 亦称黄橙峒,原为唐代设置的羁縻西原州的辖地。西原羁縻州原为宁氏领地。唐至德初(756年),黄峒首领黄乾曜崛起,把宁氏赶到海边,占领今扶绥、崇左、邕宁等县。由于唐王朝的干预,黄乾曜便联合桂西一带壮族先民起兵坚持斗争,占领广西大部分地方,一直打到湖南道州。贞元十年(794年),其后裔黄少卿继续造反,长庆三年(823年)一直占领到今南宁市亭子街。太和中(827—835年)始平。此次壮族农民起义持续近90年,有力的打击了唐王朝的封建势力。(蓝峰) 岭南西道 唐设置方镇名。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节度使西部地置,治所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区域包括今广西大部外,还包括今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覃彩銮) 桂管经略使 唐置,治桂州(今桂林),统辖柳州、融州、严州、桂州、昭州、梧州、贺州、富州、蒙州等。区域包括今桂林地区中部和南部,柳州地区和梧州地区的大部分。大历年间(766—779年)被罢废,辖地划归邕管经略使。(覃彩銮) 容管经略使 唐置,治容州(今容县),统辖容州、绣州、党州、牢州、白州、廉州等。区域包括今玉林地区、钦州地区及梧州地区所属的岑溪一带。咸通初年(860年)被罢废,辖地划归邕管经略使。(覃彩銮) 邕管经略使 唐置,治邕州宣化县(今广西南宁市),统辖邕州、峦州、宾州、澄州、笼州、象州、思唐州、藤州、宜州、环州、贵州、浔州、龚州、抚水州、思恩州、太平州、双城州、思陵州、思明州、石西州、波州、归顺州、襄州、田州等。区域包括今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河池地区、梧州地区和玉林地区的一部分。大历年间(766—779年)罢废桂管经略使,咸通初年(860年)又罢废容管经略使后,所统辖州、县归属邕管经略使管辖。(覃彩銮) , 三、柳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南昆州改置,治所在马平县(今广西柳州市)。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柳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移州治柳城县(今广西柳城县旧柳城西龙江北岸)。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为柳州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覃彩銮) 。 乐光县k5 唐贞观中置,属邕管羁縻县。治所在今忻城南龙光。北宋废置,并入忻城县,元代因之。明复属忻城土县,民国初年改属忻城县。(李干芬) 通海都督k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领有今大理州之地。咸通初年,南诏发兵攻陷安南都护府。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全境八县,除广南、富宁二县外,余皆被南诏政权吞并,归通海都督管辖。(黄懿陆) 最宁府k5 南诏时期属通海都督所辖,大理国前期仍为秀山郡之地,后期从秀山郡中分出另立为府。辖地为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居民以僚族为主。(黄懿陆) 特磨道k5 《广南县志?大事记》载:特磨为壮语,意为“拉牛回转”。唐宋时期,属广西邕州管辖,包括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富宁二县及广西右江上游地区。为广西入南诏、大理国的必经之地。(黄懿陆) 广南西路宣抚司k5U 元朝设置,治所在今云南省广南县。辖地包括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富宁二县,领有富州、安宁、罗佐三州。南诏、大理国时期,广南西路之地与广西右江上游地区连成一片,属唐、宋时期的邕州管辖,时名特磨道。宋末元初始属云南。(黄懿陆) 武隆土巡检司k5U壮 唐置邕州羁縻武龙县,北宋称武笼州,元为武龙州。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田阳县西北。明初废为武隆土巡检司,属军事行政机构,由朝廷委任壮族土官袭任。(李干芬) 安南都护府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设在宋平县(今越南河内),辖境内北抵云南省红河、文山、广南等州县以南,南达越南河静、广平省为界,东至广西那坡、靖西、龙州、宁明等县边界。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为镇南都护府,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复改安南都护府,懿宗咸通四年(863 年)移治海门镇(今广西合浦县西南),七年(866年)迁还故治,五代时废置。(李干芬) 安德州k5 唐贞元十二年置,隶安南都护府,为羁縻州峒。宋属右平寨。宋皇祐年间,壮族首领侬智高因不堪交趾的压迫,据安德州称王,建南天国。其地望在今广西靖西县西部与那坡县交界的安德乡一带。(蓝峰) 田州府k5 唐开元中置,治所在今广西田阳县旧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横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田州。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府,后复置。元升为田州路。明洪武初升为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因岑猛事件降为田州。清光绪元年(1875年)改置恩隆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并奉议县改名田阳县,解放后移治田州镇今址。(李干芬) 那州k5U 唐置,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北那州,后废。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复置。大观元年(1107年)废,后又复置。明洪武初并入地州,取名那地州,清代因之,民国初年废。(李干芬) 抚水州k5 唐置羁縻州,位于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东界融州,西南界环州,北界贵州都江南岸,领抚水、古劳、京水、多蓬四县,州治设于抚水县,隶黔中府。宋、元称安化州、思恩县,明为思恩县,清称安化厅、思恩县,民国 易名宜北县、思恩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环江县,1989年建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李干芬) 伦州k5U 唐代设置羁縻州,宋代因之,由朝廷任用壮族首领为州官,治所在今广西德保县燕洞乡。元朝废。(李干芬) 万承州k5 唐代设置羁縻万形州、万承州,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治所分别设在今广西大新县龙门乡西北和东北。北宋废万形州归万承州土州统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土归流,设置万承县。1951年4月,合养利县称万利县,九月合雷平县改称大新县,以万承县大岭乡之“大”字和养利县宝新乡的“新”字而得名。(李干芬) 武勒县k5 唐置羁縻武勒县,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渠黎镇。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称武黎县,后改为武勒州,隶邕州都督府,由朝廷委任壮族首领袭任。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侬智高起兵失败后废。(李干芬) 延州长官司 唐置羁縻延州,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巴平、六寨间。北宋废置。元代以原延州地改置延州长官司,属军事行政机构,明代洪武初(1368年)废置。(李干芬) 武礼县k5 唐贞观中置,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渠黎镇。宋置武勒州,皇祐五年(1053年)侬智高起兵失败后废置。(李干芬) 千金镇k5 唐置,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境内。穆宗长庆三年(823年),被侮称为“黄峒蛮”的壮族先民破钦州千金镇即此。(李干芬) , 四、唐代广西壮族地区羁縻州县表 (李干芬) , 五、宋代广西壮族地区羁縻州县峒表 ,李干芬, , 六、广南西路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南路西部地区置,治所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全区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省。元朝初年废置。(李干芬) 右江镇安军民安抚司 原为镇安土峒,北宋中平定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置右江镇安军民安抚司,参用土官署理司事,专管军政、民政事务。治所在今广西那坡县境,隶于邕州右江道,元称镇安路;明为镇安府,治所设在今德保县境,清因之。辖今广西德保、天等、那坡等县境。(李干芬) 横山寨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在横山县地设置,为军事行政机构,隶邕州右江道,下辖奉议、田州、思城、婪凤、上林、果化、向武、都康、归德、上隆、泗城、利州等六十二个土州土县土洞,由朝廷委派寨官、提举等汉官率兵驻防,对外拒敌入侵,对内监督、控制土官。治所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元朝废置。(李干芬) 笼州 原为西原族地。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宏节招抚族众,置羁縻笼州,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新宁镇,下辖六个羁縻县,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由邕州都督府管辖。天宝(742年—756年)初,改名扶南郡。乾元(758—759年)初,复为笼州。不久废置。(李干芬) 思同州 原西原州永宁峒地。唐开元二年(714年),以峒地设置羁縻思同州,治所在今扶绥县中东镇思同村,隶邕州都督府管辖。宋平侬智高反抗。任用西原族黄克嗣为土官。传袭十一代,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土官黄承绝嗣,改流并入永康县,升为州,编户三图,州治设于中东镇西街。(李干芬) 罗阳土县 原为西原州福利黄峒地。唐元和(806—819年)末,设置羁縻罗阳土县,任用西原族首领黄乐堂为官,治所设在扶绥县中东镇罗阳村。属邕州都督府管辖。宋皇祐五年(1053年)宋将狄青率兵镇压侬智高后,改属邕州迁隆寨管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罗阳土县由永康州兼弹压。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土归流并入同正县,罗阳土县传承二十九年代至此结束。1951年,扶南、同正、绥禄三县合并,称扶绥县。(李干芬) 永平寨 北宋王朝平定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设置,由朝廷委派寨官、提举等汉官率军驻防,为军事行政机构,隶邕州左江道,领思陵、凭祥、禄州、石西等八州峒,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元朝废置。(李干芬) 太平寨 北宋王朝平定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在原唐置左江镇设太平寨,为军事行政机构,隶邕州左江道,辖太平、安平、万承、养利、龙英、怀化、上下思城、结安、龙州、上下冻、古甑、罗回等二十个土州县峒,由朝廷委派寨官、提举等汉官率军驻防,对外抗击外来侵犯,对内监督控制治下土官。治所在今崇左县,元改太平路,明为太平府。(李干芬) 古万寨 北宋中叶中央王朝平定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设置,属军事行政机构,隶邕州左江道,由朝廷委派寨官、提举等汉官率军驻守,以加强对属下左州、 陀陵、武黎、江州、崇善等十个土州、县、峒的统治,并负抗击外来侵扰之责。治所在今扶绥县左江北岸。元代废置。(李干芬) 迁隆寨 北宋中叶中央王朝平定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设置,属军事行政机构,隶邕州左江道,领忠州、上思、罗白、罗阳、永康等土州土县,由朝廷委派武职汉员为寨官、提举率军驻守,负有对辖下土官监督控‎‎制和抗击外来侵扰之责,治所在今上思县在妙乡。南宋改为迁隆镇,后又改为州,明代降峒,改设土巡检司,清代因之,民国初年废置。(李干芬) 湖润寨 北宋中叶设置,为军事行政机构,隶邕州左江道,辖下雷、安德、化峒等土州县峒,由朝廷委派武职官员充任寨官、提举率军驻守,负有监督属下土官及抗击外来侵扰之责。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湖润乡。明改为土巡检司,清代因之,民国元年(1911年)废置。(李干芬) 全茗州 北宋皇祐年间设置全茗峒,后升为州,由朝廷委派土官。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全茗乡。民国元年(1912年)改土归流,并入养利州。(李干芬) 向武州 北宋皇祐年间设置,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向都镇。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置向武军民千户所,为军事行政机构。建文元年(1399年)复置向武州,继续沿用土官袭任。民国六年(1917年)和都康、上映二土州合置向都县。1951年与镇结县、龙茗县合并为镇向县,后改天等县。(李干芬) , 七、安化州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以抚水州改置。治所在今广西环江东北中州中里。同时,分抚水州置安化下州(治所在下里)、安化上州(治所在上里)、安化中州(治所在中里)。元朝降为安化峒,明置安化巡检司,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安化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安化县。(李干芬) 永康州 唐西原州黄峒地,宋皇祐五年(1053年)宋将狄青率兵镇压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于康山置羁縻永康县,任西原土酋杨益懋为官,治所在今中东镇旧县村,属邕州迁隆寨统辖。明宣德九年(1434年)土官杨琼纵兵侵劫邻县,被广西都督府派兵擒获,夷其族党。成化八年(1472年)改土归流,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与该流的思同州合并,升为永康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永康县,三年(1914年)易名同正县。1949年12月成立同正县人民政府。1951年7月,扶南、同正、绥禄三县合并成立扶同绥县,后改今名扶绥县。(李干芬) 忠州 属西原黄峒罗笼县地。宋皇祐五年(1053年),宋将狄青率兵镇压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置羁縻忠州,任命西原族首领黄胜奇为土官,治所设在今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村,隶邕州都督府太平寨。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募民屯田,立忠州屯户六百一十四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忠州土州设弹压,归新宁州承审。民国元年(1912年)改土归流,设忠县,黄氏土官传袭二十九代至此结束。民国五年(1916年)改名绥禄县。1949年12月成立绥禄县人民政府,1951年7月与扶南、同正合并为扶同绥县,随后改称扶绥县。(李干芬) 武黎县 原笼州地。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率兵镇压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于原笼州地置羁縻武黎县,属邕州管辖。明朝初年,因土官承袭,分县为武黎、华阳、沙水、吴从四峒,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峒官;成化八年(1472年),四峒 改土归流,编为四都,都设都长,南宁府以一府佐、一指挥使抚驭之;隆庆六年(1572年),并武黎、华阳、沙水、吴从四都及原如禾县之一、二、四图置新宁州,州治设于定渌峒(今扶绥县城)。武黎之名,几经衍化,称为渠黎。(李干芬) 陀陵县 唐西原州黄峒地,宋初易名陀陵峒。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率兵镇压侬智高反抗斗争后,以陀陵峒地置羁縻陀陵土县,任用当地壮族首领黄富为土官,隶邕州古万寨统辖。黄氏土官传袭十四代,至明朝中叶,末代土官黄金鼎寓居南宁中毒死,无嗣,其母申报归并入永康州流官统辖。(李干芬) 上映州 宋皇祐年间平侬智高起兵反抗后置,任用当地壮族首领为土官,隶横山寨。元隶镇安路。明洪武间(1368—1397年)降为峒,属镇安土府。崇祯年间(1628—1644年)颁给印信复为州,属思恩军民府。州治今属广西天等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镇安府。(李干芬) 荔波县 宋置荔波州,元降为荔波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入思恩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十七年(1384年),析思恩县地复置荔波县,属庆远府。正统十二年(1447年),改属南丹州土官统辖。成化十一年(1475年)九月,还属庆远府。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改属河池州。东领穷来土巡检司,南领蒙石土巡检司,西北领方材土巡检司。清代划归贵州省。现属贵州省荔波县地。(李干芬) 下雷州 北宋元丰后以顺安州改置,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下‎‎雷乡。元末明初降为下雷峒,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复升为下雷州,由朝廷委派‎‎壮族首领为土官。清 雍正十年(1732年)改属镇安府。光绪十二年(1886年)属归顺直隶州,民国初(1912年)并入雷平县。(李干芬) , 八、上下石西州 唐置羁縻石西州,北宋嘉祐年间改为上下石西州,元、明因之,由朝廷委派壮族首领充任土官。明万历间迁治于今广西宁明县夏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为明江厅,以境内明江为名。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明江县。1951年并宁明、凭祥为镇南县,1952年并思乐为宁明县,划凭祥置为镇,后改市。(李干芬) 侬峒 或称农峒,原为唐代所置羁縻州峒政权之一,隶邕州都督府下属的西原羁縻州。原来已有雷、火、频、婆四峒地方(均在今广西‎‎大新县境)。因其酋长为侬氏,故称侬峒。后来侬氏势力发展,据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旧有四道侬氏,谓安平,武勒,忠浪,七源四州,皆侬氏。”按:安平州在今大新县境;武勒州,在今扶绥县;忠浪州疑误,《宋史?地理志》载有羁縻思浪州,则在今大新县境内;七源州,在今凭祥市附近。到侬智高起兵前,侬氏家族已发展到特磨道,即今云南省广南、文山一带地方。已成一大势力范围。故成为侬智高起兵反交趾抗宋王朝的根据地。(李干芬) 大历国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侬族(壮族)首领侬智高偕母亲阿侬从雷火峒潜回傥犹州(今广西扶绥县地)建立的地方政治。交趾封建统‎‎治集团闻讯,派兵前来“征讨”,俘侬智高,后采取笼络手法予以释放,将广源州及雷、火、频、婆四峒和思浪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划归智高统管,并赐郡王印,拜为太保。庆历 八年(1048年)智高不堪交趾王的欺压掠夺,再次起兵反抗失败,蛰居右江文村数年,继续组织反抗力量。(李干芬) 南天国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西原侬族(今壮族)首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境)建立的地方政权。自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大历国瓦解后,智高蛰居右江文村,组织反抗力量,在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和本族侬建侯、侬建忠等人辅佐下,再次起兵,以达到“以战求附”的目的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宋朝廷接纳。(李干芬) 大南国 壮族首领侬智高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建立的地方政权。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春,侬智高因内附为宋朝所拒,外又为交趾所攻,乃举兵沿着右江东下,破横山寨,陷邕州后,改国号为“大南国”,仍称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立长子继封为太子,大赦境内,以中国官名封黄师宓以下官员。接着,挥师东下,进击广州。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侬军在昆仑关为狄青战败,邕州失守,撤往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县)。至和二年(1055年),为黄汾、石鉴偷袭,其母阿侬、长子继封、次子继明被俘遇害,前往大理借兵的智高又被杀。前后存在十年的“南天国”和“大南国”至此灭亡。(李干芬) 武德峒 北宋皇祐年间置,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武德乡,后废。清代在武德隘派兵防守,加强边防力量,抗击外来侵犯,保卫边疆安宁。(李干芬) 任峒 北宋皇祐年间平定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反抗斗争后设置,宋朝廷任用壮族首领为峒官,以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统治。后废。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平峒乡。(李干芬) 都康州 宋平侬智高起兵反抗后置,任用当地壮族首领为土官,隶横山寨。元隶田州路。明隶思恩土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镇安府。州治在今广西天等县。(李干芬) 结安峒 北宋中叶设置,属地方基层行政机构。由朝廷委任壮族首领为世袭峒官,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统治,隶邕州左江道太平寨。元代升为结安州,明代因之,清末改土归流。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李干芬) 雷峒 古地名,壮语意为草木繁多的山陇。在今广西大新县西部。唐代设置羁‎‎縻州、县、峒后,属侬峒地,宋代为“雷、火、频、婆”四峒之一;皇祐末年平定侬智高反抗斗争后,分设上雷、下雷两土司,以土人为官世袭统治。清初府除上雷土州,归养利州流官治理。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养利州、太平土州、安平土州合并置雷平县。1951年9月与万利县(即万承、养利两县合成的县)并成大新县。(李干芬) , 九、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丹州牧莫大秀奉表内附,以其地分置庆远、南丹两安抚司。十六年(1279年),改庆远安抚司为庆远路总管府。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并庆远路总管府与南丹安抚司为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兼管军政、民政事务,参用土官署理司事,以加强对溪峒内少数民族的控制。治所设在庆远(今广西宜山县),领南丹州、东兰州、那州、地州和宜山、忻城、 天河、思恩、荔波(今属贵州)六县。隶湖广行省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庆远府,清因之。(李干芬) 火峒 古地名,壮语意为草木丛生的土岭山坳之地。唐置邕管羁縻州峒,以壮族首领为峒官。北宋中叶,侬族(今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发祥地之一。南宋改为湖润寨,后为温弄州,明代废置。在今广西靖西县湖润镇。(李干芬) 泗城军民土府 宋至清代广西土司政权机构之一。府治在今广西凌云县。由朝廷封赐壮族首领岑氏为府官,掌管军政事务,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宋军镇压广西西北部人民反抗斗争后设置,地跨南盘江——红水河两岸数百里壮、布衣等族地区,下设三百六十亭、甲,亭有亭长,甲有头目。明初封为军民土府,分内、外两哨,土府直辖内哨,外哨由官族或其他土司、土目管辖。各亭要向所属土司、土府纳粮银三两,峒民要向各属土属、土目承担各种劳役和贡纳。清雍正“改土归流”,南盘江——红水河以北的今安龙、册亨、贞丰、望谟、罗甸等地划属贵州,以南的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那坡等地仍属广西。余下未改流的小土司则设亭、甲代征赋纳钱粮。(李干芬) 王口寨 旧址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乡。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怀远壮瑶人民起义,杀死朝廷命官范宾等人。统治者为了加强控制,建立王口寨,后来改为怀远军,派兵驻守。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怀远县,改建三江镇巡检司,以加强军事控制。十四年(1381年)恢复怀远县,县治设在老堡。万历二年(1573年),广西巡抚郭应聘建议把县治迁于板江。十九年(1574年),知县苏朝阳将县治迁回丹洲。(李干芬) 婆峒 在今广西大新县宝圩乡一带,北与“雷峒”,即上雷土州(今大新县桃城镇)和下雷土州(今大新县下‎‎雷乡)相连,东接太平土州(今大新县雷平镇),南邻上龙土州(今龙州县属),西与交趾接壤。古为侬峒地,唐置邕管羁縻波州,宋属太平土州,明分置安平土州,清末“改土归流”属雷平县。为壮族聚居区之一。(李干芬) 庆远府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宜州置,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庆远路,大德元年(1297年)改置为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庆远府,辖河池、南丹、东兰、那地四洲,宜山、天河、思恩、荔波等县和永顺、永定、永安等三个长官司。民国二年(1913年)废置。(李干芬) , 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以左右两江宣慰司改名,治所在邕州路(后改名南宁路),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市。至正末年(1368年)改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广西省名由此而来。(李干芬) 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正末(1368年)改广西两江道宣慰司置,治所在南宁路(今广西南宁市),辖今广西南宁、玉林、梧州、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及贵州罗甸县、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县等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广西布政使司。(李干芬) 安隆寨 元代在北宋安隆峒基础上设置,属军事行政机构,由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委派土官充任寨官,辖安隆峒、上林峒,明代废置安隆长官司。治所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李干芬) 永州长官司 元代设置,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北面。系军事行政官署,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土官。(李干芬) 思恩军民府 唐置思恩府,为邕管都督府辖下的羁縻州峒。宋因之。清嵇璜著《清朝文献通考》卷288云:“明初,以思恩州属田州,永乐三年(1405年),改为直隶州。正统五年(1440年),升思恩府,寻改为军民府。七年(1442年)移治(原治所在寨城山,今平果县旧城)今府北境白山土司(今马山县乔利)。弘治末,改设流官。嘉靖七年(1528年),始移今治(今武鸣县府城乡)。万历以后,领州二、县二、土司十,其田州为直隶州,宾州属柳州府。康熙初,以镇安、泗城二土府及直隶田州、归顺、向都诸土州来属。五年(1666年),又以西隆州西林县来属。雍正五年(1727年),改泗城为正府,以奉仪、归顺二州、向武、都康,上映二土州,小镇安土司往属。十二年(1734年),以宾州及迁江、上林二县来属。凡领州一,县三,土司九。”(蓝峰) 广南府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之广南县,领州一。《明史?土司传》载“元至元间立广南西道宣抚司……洪武十七年归附,改广南府,以土官侬郎金为同知”。此建置沿至清朝。(黄懿陆) 五屯千户所 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今藤县和平乡屯江村的五屯(又名五隘、古甑)设置的屯军要所,派南丹土州壮族土目覃福为土千户,至崇祯三年(1630年)覃德袭副千户止,相传八代十任,共二百五十‎‎五年,先后参与了镇压广西大藤峡、 府江、吉田、六十三山、六山、七山和广东罗旁地区的壮、瑶、汉族人民反抗斗争。所址座落于群山环抱、方园十余里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中有肥田沃土可耕,形势险要。古城墙占地约六万平方米,设西门、南门和两个东门,西门设五座炮台,至今残迹犹存。(李干芬) 新宁州 明隆庆六年(1572年)并武黎、华阳、沙水、吴从四都及原如禾县之一、二、四图置,州治设于定渌峒(今扶绥县城)。万历六年(1578年),收忠州所侵那段、便阳等十五村地,编为五都。万历十七年(1589年)收江州所侵渠器吞等十六村地编为六都。万历十八年(1590年),收忠州所侵侬陇等十八村地,编为七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忠州土州设弹压,归新宁州承审。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扶南县。1949年12月9日,扶南县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7月,并扶南、同正、扶禄三县为扶同绥县,后改名扶绥县。(李干芬) 镇安府 古百粤地。汉至隋唐,先后隶交趾刺史、安南校慰管辖。宋时于镇安峒建右江军民宣抚司。元泰定(1324—1328年)为镇安路,隶湖广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镇安府岑氏土知府世袭,隶广西布政使司,成化年间(1465—1487年)隶思恩军民府。清顺治间(1644—1661年)土官故绝,康熙二年(1663年)改土归流,设通判,属右江思恩府。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流府,隶右江道,下辖归顺、奉议州和向武、都康、上映、小镇安土州,十年改隶左江道,以南宁府之下雷土州、湖润土寨隶之。乾隆五年(1740年)增设至保县,十一年(1746年),湖润寨土官故绝,十三年(1748年)改土归流。其领州二、县二、寨一、土州四、土巡检司一。府治在今广西德保县。(李干芬) , 十一、归顺州 原顺安峒地。元隶镇安路。明永乐八年(1410年)镇安土知府岑志刚请立次子岑永福为土知州,弘治九年改属思恩府。清雍正八年(1730年)土知州岑永祚骄纵不职改流,属镇安府。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李干芬) 小镇安州 明永乐中置,治所在今广西那坡县。由朝廷委派少数民族首领任土官,后废。乾隆八年(1743年)设土巡检司于此,属军事行政机构;三十一年(1766年)改为小镇安厅,设镇安府通判驻此。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为镇边县,属归顺直隶州。民国因之,先属镇南道,后隶龙州区。1953年10月前仍称镇边县。1953年10月改为睦边县。1956年改为那坡县,因县治附近的那坡村而得名。(李干芬) 永安千户所 明洪武初置,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石康镇,属军事行政机构,以武职官员充任千户长。二十七年(1394年)移治永安。清顺治十年(1653年)裁撤。(李干芬) 永安长官司 明洪武初置,属军事行政机构,以少数民族充任土官,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东北。弘治五年改名永顺副长官司。(李干芬) 永顺长官司 明弘治二年(1489年)置,属军事行政机构,以少数民族为长官,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龙头。清宣统二年(1910年)划归宜山县管辖。(李干芬) 永顺副长官司 明弘治五年(1492年)以永安长官司改名而置,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东北。清宣统二年(1910年)划归宜山县管辖。(李干芬) 向武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向武州改置,属军事行政机构,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向都。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迁治今广西贵港市。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移治今广西来宾县五山乡,后废。(李干芬) 武靖州 明成化三年(1467年),韩雍为了围剿大藤峡瑶壮人民的反抗斗争而设置,委田州岑氏土官后代袭任。万历末年废为武靖镇。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武靖处。(李干芬) 白山土司 明嘉靖中置,由朝廷委派壮族首领充任土官,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民国五年(1916年)改置隆山县。(李干芬) 那地州 明洪武初(1368年)以那州、地州合并而成,清代因之,民国废置,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那地乡。(李干芬) 那苏隘 明宣德中置金勒千户所,治所在今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东北那梭乡。(李干芬) 忻城土司 明宣德年间,忻城知县苏宪治理无方,众人推举莫敬诚为土官,授为知县,世袭。弘治九年(1496年),总督邓廷瓒奉革流官,把忻城降为土县,莫鲁从 此独任土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继任的莫绳武“纵匪殃民”,被撤,忻城土司改委弹压署理。(蓝承恩) 奉议州 宋平侬智高起兵后置,隶广西经略安抚司,元隶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省人来安府,七年(1374年)复置,二十八年(1395年)改置奉议卫,建文二年(1400年)罢卫复州。后土官故绝改置流管州判,隶思恩府。清雍正七年(1279年)改属镇安府。今田阳地。(李干芬) 湖润寨 宋代温州岑氏土官袭地。明朝中,镇安土知府岑金请立次子岑莹分治温州为土知州,后被镇安土知府岑真宝夺州印,遂废州降为湖润寨,隶右江道,后改属南宁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属镇安府。乾隆十一年(1746年),土巡检故绝改土归流,以归顺州同驻之。(李干芬) 向武州 宋平侬智高起兵反抗后置,任用当地壮族首领为土官,隶横山寨,元隶田州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置向武军民千户所,三十一年(1398年)罢所复置州,属广西布政使司,后改属思恩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镇安府。州址在今广西天等县境。(李干芬) , 十二、那马土司 明嘉靖七年(1528年)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王守仁率兵镇压八寨壮族人民起义时设置,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周鹿乡,清同治九年 (1870年)改置那马厅。民国二年(1913年)称那马县,1951年与隆山县合并称马山县。(李干芬) 安定土司 明嘉靖七年(1528年),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王守仁率军征伐八寨壮瑶人民起义时设置,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李干芬) 下旺土司 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由朝廷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清代因之。民国七年(1918年)改土归流,置思林县;二十四年(1935年),将思林县北部,思隆县东北部,都安县西南部和果德县东北部划出,设置平治县,因县治于平治乡而得名。(李干芬) 八达城 即今广西西林县县治所在地八达镇。宋属上林峒地,明永乐七年(1409年‎‎),属上林长官司,由岑氏土官统辖。清康熙四年(1665年)改土归流,五年(1666年)属西林县。雍正七年(1729年)设西隆州州同驻此。十二年(1734年)改属西隆直隶州,乾隆七年(1742年)再改属泗城府。民国仍称西林县;1951年撤县,1962年恢复西林县建制,县治设驻于此。(李干芬) 八尺寨 在今广西邕宁县西北、八尺江畔。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巡检司于此,委派汉员武官领兵驻守,属军事行政机构,后废置。清中期以后复设巡检司戍守,加强对邕宁一带各族人民的控制。民国以后属邕宁县八尺区公所驻地,今属蒲庙镇。(李干芬) 那龙寨 即今南宁市郊西北部那龙乡,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那龙巡检司,由汉官武职人员率兵驻守,后废置。(李干芬) 八寨 即思吉、周安、古卯、古蓬、古钵、都者、罗墨、剥丁等八寨总称。因明初以后百余年延绵不断的壮瑶人民反抗明王朝的斗争而著称。隆庆年间,两广制置使殷正茂对广西各地人民反抗斗争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对八寨人民采取镇抚结合办法,在八寨设立长官司,拨上林的循业里、抚安里、古城里归长官司,循业里改称龙哈寨,抚安里称?咳寨,加上原来八寨而有“十寨”之称,位于今广西忻城、上林两县交界处,实际上是一个地区的总称,东连柳州三都、皂岭、北四诸峒,西连东兰及夷江诸峒,南连思恩及上林铜盘、渌毛诸峒、北连忻城东欧,八仙诸峒,周环五百里,辖大小村寨一百二十八‎‎处、二千一百二十余家,居民主要是壮族。(李干芬) 安隆长官司 明永乐元年(1403年)设置的军事行政机构,任用壮族首领充任土官职,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统治。治所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隶泗城州,辖隆林、田林及贵州安龙、册亨南境。清为西隆州和西林县,民国为西隆县和田西县,今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田林县。(李干芬) 永定长官司 明弘治五年(1492年)设置的军事行政机构,委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石别,清宣统二年(1910年)废置,归宜山县管辖。(李干芬) 三里 明代设,在今广西上林县三里镇。明万历三年(1575年)设思恩参将驻守,八年(1580年)又移南丹卫治于此,以加强控制八寨壮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清设都司率兵驻守,名三里营;乾隆三年(1738年)设上林县丞驻此。(李干芬) , 十三、广南府道宣抚司 据《明史?土司传》载:宋时属特磨道,土酋系侬智高族裔。元至元年(1264—1294年)间,立广南道宣抚司,领路城等五州。后为安宁、富州二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广南府,以土官侬郎金为同知。(蓝峰) 土富州 驻今云南省富宁县皈朝镇。明天启《滇志?旅途志》载:“富州,居民千余家,习气类广南。酋沈明通孱弱,不振州治,为其下李天保所据。明通出奔皈朝。”沈氏自宋代以来即为世袭土司,领有富州之地,其裔被逐出富州城后,仍将新巢皈朝成为富州。清时将沈氏土司原领地富州易名普厅,遂将其新领地皈朝称为土富州,以示区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土富州改土归流,其地与普厅合并,恢复富州原称,仍归广南节制。(黄懿陆) 广南卫 原驻广南府。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都指挥同知王俊奉命率云南后卫官军至广南筑城建卫。天启《滇志?兵食志》云:“广南卫,旧在广南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永乐元年(1403年),迁建于云南府治东。”(黄懿陆) 维摩州 今云南省砚山县北部至邱北县一带。驻今砚山县北部之维摩。南诏政权时为惠么部,大理国时为维摩千户所,元置维摩州,隶广西路(今云南泸西县)。元混一《方舆胜览》说:“维摩,蛮名惠么部。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管军把总。隶广西路。二十七年(1290年),置维摩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西路改府,维摩州亦隶府。旧维摩州城有三,故州城及大维摩均在今邱北县南,新州城在今邱北县西。(黄懿陆) 开化府 驻今云南省文山县城。明朝为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属教化、王弄、安南、维摩、牛羊、八寨等土司之地。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入云南,各土司归顺,仍授原职,并依旧属临安府。康熙四年(1665年),各土司联合反清,被镇压之后,即以各土司地改土归流,于滇东南新建立开化府。(黄懿陆) 广南县 原广南府宝宁县地。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宝宁县为广南县,属云南省蒙自道。辖区为今广南县境及富宁,砚山、邱北等县部分地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后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后改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黄懿陆) 砚山县 原江那县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开化府文山县所辖江那县佐地、广南县所辖小维摩县佐地合设砚山设治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砚山县。1958年改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9月,撤消砚山县,并入文山县。1961年9月又恢复砚山县。(黄懿陆) 麻栗坡县 原开化府东安里地一部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法国会勘中越边界,南山七社(今云南省麻栗坡县南温河西南至马关县都竜境一带)改为七甲,更名曰归仁里。中越两国设立界桩后,于此驻绿营兵,称麻栗坡对汛区,设交涉副督办,直隶省。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对汛督办区,下设六个对汛(攀枝花、天保、玉皇阁、茅坪、田蓬、董干),与法属越南河江省的六个“二圈官”对守。1949年1月,建立麻栗坡特别区人民民主政府筹办处,同年3月改为马列坡县,6月3日正式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政府。1950年云南全省解放后,设麻栗坡市(因其地多麻栗树得名),1955年改为麻栗坡县。1958年11月与西畴县合并,1960年10月分开,仍设麻栗坡县至今。(黄懿陆) 西畴县 原开化府安平厅东安里一部分。民国三年(1914年)安平厅改马关,由马关析置普兰行政委员;民国9年(1920年)设县,取西洒、畴阳两区首字名“西畴”至今。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黄懿陆) 马关县 原逢春里、永平里和东安里的一部分。民国《马关县志》卷二《沿革》说:“马关名称之由来:查县志原名马白,初居民尽为侬人(壮族一支系),其地多白马,而侬语倒呼为马白,遂以得名。雍正六年(1728年),知府与安南定界于马白东南之石丫口,遂称为马白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六日,同知汪本源始移驻马白,辛亥年民国成立,改厅为县,名曰马关。”民国初年,逢春里、永平里、安安里合设马关县至今。现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黄懿陆) , 十四、西隆州 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安隆长官司改置,以壮族首领充任上官,治所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次年移治于扁牙,后迁今田林旧州。乾隆年间迁治今新州镇‎‎,民国初年降置西隆县。1951年与西林县合并为隆林各族自治县。(李干芬) 那陈巡检司 清乾隆三年(1738年)置,治所在今邕宁县那陈乡。(李干芬) 阳万州 清乾隆年间置,治所在今广西田阳县恩阳。光绪五年(1879年)改为恩阳州。(李干芬) 百色厅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光绪元年(1875年)改土归流,为百色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升为百色府,民国二年(1913年)降为百色县,1983年改为百色市。(李干芬) 蓝家湾 陕西省的一个壮族居民点。位于秦岭南坡黄花山的‎‎山谷中,柞水县红岩寺乡政府所在地西约500米处的小河湾上。四面环山,村前有一小片河滩平地。相传祖籍广州府嘉应州平远县东乡韩坑。乾隆三十年(1765年),邱氏夫人带领3个儿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此地。不久死去一个儿子,唯蓝元进、蓝元旺儿子在此垦荒,成家立业,至今已繁衍了茂、旺、盛、长、琼、楼、栋、馀八代,由初来时的4个人,至1986年已发展到340人。蓝家湾是较大的壮族村庄。附近的上下街、双沟、宋家庄、黄土碥等自然屯也有壮族杂居。为了生存,要与汉族通婚,要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活习惯,还要避免受歧视,不得不入乡随俗。但始终不忘祖宗,告诉子孙牢记自己是壮人。现在,壮语已经不能讲了,操的是一种近似客家话的汉语土语。壮族风俗尚部分残存,如“哭嫁”、对“八字”、开八字匣要儿女双全的女人;年初一的灶火,正月十五的灯要一直保持到天明;三月清明联宗祭祖;五月初五给小孩身上喷雄黄;中元节(七月十三起)烧纸衣纸钱祭祖先;八月十五拜月娘等。一般是既过当地汉族的节日,随当地的风俗习惯,又过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部分地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张增业) 吉田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虞尚骘从浙江绍兴来连山定居,后人便以他的名字作地名,将此地叫“尚骘村”,取谐音简写为“上吉”。三四十年代,乡人与北邻‎‎的沙田村各取一字合在一起叫作吉田。1965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陶铸视察连山,建议将县城从永和镇迁来此地。接着拨款50万元兴建第一期工程。1967年1月,县级行政机关陆续从永和迁来办公。1980年3月成为建制镇,1984年11月,镇区合并为吉田镇,设为镇建制。全镇44.4平方公里,其中镇区2.1平方公里,居民一万人。有沙田、东丰、新 田、高坪、石溪、莲花等6个管理区和金山、鹿鸣、文阁、莲花四个居民委员会。(莫自省) 福堂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部最大的一个镇,古称栗塘,后又改为“宿堂”,清末民初改称“福堂”。1986年冬由区改镇。镇区面积0.6平方公里。全镇总面积130.49平方公里,有读楼、太平、湴田、良善、荣丽、新联、肖溪、新生、乐快、良峒10管理区,94个自然村,9878人,其中壮族7952人,占总人口的80%,居民从事农林业为主。(莫自省) 上帅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一个乡名,与南部相邻的怀集县壮族瑶族乡下帅相对而得名。明末清初(1644—1662年),清兵南下,有两个元帅(其一为吴三桂)统兵驻于金鸡山(山上存有古兵营遗址)两面,坐镇山东北者称上帅,坐镇山东南者称下帅。毗邻贺县南乡镇有东南、陈屋、香僚、连官四个管理区,30个自然村,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4387人,其中壮族2710人,占61.8%,居民从事农林业为主。(莫自省) 永丰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内一个壮族聚居乡,西与广西贺县南乡镇毗邻。古称枫村,宋明两代曾为县治共189年。壮族首领谭公经曾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占领县治达4年之久。民国时期改称永丰,寓“永远丰盛”之意。全乡总面积80.8平方公里,6338人,其中壮族5662人,占89.3%。有丰联、永东、西山、梅峒四个管理区35个自然村。居民以农林业为主,以盛产沙田柚出名。(莫自省) 小三江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内的壮族聚居区,1986年由区改镇。古称三枪峒,因当地有三座石棱小山似枪而得名。民国初年于金釜冲、大立冲、省峒冲三 条小溪汇合处建墟场称三江墟。为有别于邻县三江(今连南县城)墟,故又在前冠以小字。全镇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8331人,其中壮族6855人,占82.3%。有立星、省峒、江联、三联、田心、三才、鹿鸣、振兴、治平9个管理区71个自然村,居民从事农林业为主。(莫自省) 加田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内的一个壮族聚居地。古称石田,因石多露出地表而名。1943年改为嘉田,意为“嘉禾田地”,后取同音字简写为加田。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杨广之名讳,将广泽县改名为连山县。全乡总面积163平方公里,6551人,其中壮族占93.7%。有中和、登阳、高联、加亮、高明、六联6个管理区,52个自然村。是连山县内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稀的乡,居民从事农林业为主。(莫自省) 宜善巡检司 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广东连山县所设的羁縻机构,全称“宜善巡检司”,后统称县境南部(壮族聚居区)为“宜善”。(陆上来) 程山古县 位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良峒水与福堂水汇合处东北岸。南宋初改县为镇,为古县治。绍兴十八年(1148年)恢复连山县,并迁至程山下(今永丰司城)设置县治,改名程山县,古县城遗址是连山立县后的第二个治所。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旧县治的衙门庙宇等古建筑,如莫公庙、孔子庙早年已毁。县治原古建筑有城墙,设东、南门,城治也曾经两度兴废,明天顺二年(1458年)程山一度为壮族首领谭公经占领达三四年之久,天顺六年(1462年)连山县知事孔镛奉旨由程山县治迁至太保象山小水坪(今太保旧城)立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此设宜善巡检司,又称“司城”。辛亥革命胜利后撤销。(周昭文) , 十五、徼外 古代中原王朝称中原以外之地。《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潘世雄) 方外 指中原以外地区。《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潘世雄) 南交 泛指岭南地区。《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南交者,粤也,陶唐之南裔也。”(潘世雄) 岭南 ?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区)及越南北部一带。?唐方镇名。至德元年(756年)置,治所在广州。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岭南西道节度使治邕州(今广西南宁市)。(潘世雄) 陆梁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前215年),发诸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南海、象郡,以适遣戍。”其地泛指今广西与湖南两省(区)交界地带,相当于五岭山脉。“陆梁”为古越语的音译,从其后裔壮语音义来解释,“陆”即“山谷”,“梁”即“山岭”之意。故“陆梁”为地形地貌特征。这与岭南的丘陵山地的地形相吻合。而司马贞《索引》:“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路,其性强梁,故曰陆梁”之说不确。(覃成号) 峤南 岭南之别称。《后汉书?南蛮传》:马援“进击九真……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潘世雄) 岭外 ?即岭南。《后汉书?南蛮传》:“秦并天下,威服蛮夷,始开岭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指岭南西部地区。《后汉书?马援传》:“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寇略岭外六十余城。”宋人周去非任广西桂林通判,东归后以广西风物写成的书也以《岭外代答》为名。(潘世雄) 岭海 ?即岭南。《新唐书?李靖传》:“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仪,则无以变风。”?指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广东之地,天下尝以岭海兼称之。”(潘世雄) 粤右 即广西。我国历代王宫殿宇多座别面南,久之,民间遂有“左东右西”之说。所以粤右即粤西,亦即广西。明魏浚《峤南琐记》有“粤右狼兵,鸷悍天下称最”之说。(潘世雄) 广右 即广西。周去非《岭外代答》:“广右二十五郡,俗多夷风。”(潘世雄) 深广 指广西腹地。周去非《岭外代答?巢居》:“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潘世雄) 桂海 广西的别称。《粤西偶记》:“粤西称桂林,又称桂海。”所以宋人范成大所著的反映广西山川风物的书就以《桂海虞衡志》为名。(潘世雄) 八桂 广西别称。最早见于《山海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北周庾信诗中有“南中有八桂,兹地在湘南”句;宋人杨万里诗中亦有“来从八桂三湘外,忆折十松双载前”句。(潘世雄) , 十六、都庞岭 又称揭阳岭、永明岭。我国南方“五岭”之一。在湖南江永县与广西灌阳县之间,为湖南潇水西源与广西灌江的分水岭。因秦军进击岭南时曾于此驻兵和经此南进而闻名。王象之谓“山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都庞也。”(潘世雄) 萌渚岭 亦称萌诸岭、?诸岭,又名临贺岭、白芒岭。我国南方“五岭”之一。在湖南江华县和广西贺县之间,为湖南潇水上源与广西贺江的分水岭。因秦始皇派兵进击岭南时经由此过而闻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有萌渚水出岭下,北入诧水”。萌诸岭因此水而得名。(潘世雄) 越城岭 亦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我国南方五岭之一,在广西兴安县北,主峰苗儿山海拔2142米,岭之西南有越城。因秦始皇军队经由此进击岭南而闻名。《元和志》谓“汉高后时遣周灶击南越”,亦由此经过。(潘世雄) 大庾岭古道 古代南越人与江南扬越等交往的通道。因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子孙梅?,在楚灭六国时,越复称王,梅?从梅里到江西豫章,逾大庾岭到南雄祯水之滨筑城,奉其王居之,史称“梅将军城”。他带兵驻扎大庾岭止,故又称梅岭‎‎。秦统一岭南后,在原古道基础上扩建,伐山开道,成为秦“新道”之一。(李干芬) 骑田岭 古代越人与中原民族交通的古道之一。在今广东连山通往湖南郴州的骑田岭上,是秦以前南越、西瓯、骆越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秦军进攻岭南的五个要道之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这一古道基础上扩筑“新道”,加强与岭南的南海、桂林、象郡的联系。(李干芬) 北江水道 由祯水、武水和湟水合流而成。祯水源出广东南雄县东南洪崖山,折流向西至韶关合武水为北江;武水源出湖南郴州的武冈,南流三百里,经宜章入广东乐昌,东南流合于祯水。北江南流至英德,与源于湖南桂阳县西北的卢溪水(亦名湟水、湟溪水、洭水)汇合,经连州、阳山,再南流至清远、三水而合于西江,东南流经番禺入南海,是古代内地进入岭南地区的主要河道之一。(李干芬) 西江水道 由广西境内之黔水、郁水、漓水、贺水合流而成。黔水上流为温水,源于牂牁夜郎县,东南流入广西,至桂平与郁水会合。郁水有三源:一为福禄江,源于贵州古州西南;一为都匀江,源于贵州黄平州西南;一为都泥江(亦名红水河‎‎),源于贵州定审州西北。两水合流后东流梧州,与北来的漓水会合,再与三水汇合东流入广东,称西江,在封川又合贺水,东流合北江和东江水,经番禺入海。西江是中原至“两广舟船必由之路。”秦始皇用兵岭南,“恒以西江为要害”。(李干芬) 秦城 位于广西兴安县西南面,北面为灵渠。秦军为戍守岭南所筑,也是秦军修筑新道时的关隘之一。宋人范大成说:“秦城,相传秦始皇发兵戍秦岭之地,城在湘水之南,融漓二水间,遗址尚存,石壅无恙。城北近严关,群山环之,鸟道不可方轨”。秦军戍守此地,既可保灵渠畅通无阻,又在军事上进可方舟而下,东击西伐,退可扼守漓江要口,保证无忧。是历史上重要的戍兵之所,今城墙遗迹尚存。(李干芬) 严关 古关隘名。秦始皇用兵岭南,使史禄开凿灵渠,在湘水之南,灵水之口,大融江和小融江之间,修筑秦城。在秦城北二十里又筑严关,以扼“三楚两粤之咽喉”,成为“宿兵之地”。是岭南西瓯、骆越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相通的重要孔道,也是历代兵家必守要地。今遗址犹存。(李干芬) 横浦关 古关隘名,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统一岭南后扩建“新道”以戍守的秦关之一。位于江西入广东南雄的大庾岭上,是岭南越族与中原民族交往的重要孔道。《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说:“南野大庾岭三十里,至横浦,有秦时关”,称横浦关。因大庾岭又名台岭,“故关亦曰台关”,亦说梅关。陈循《寰宇通志》说:“梅关,为东南至险之地,入交广第一关也”。明成化年间有人又名之为“岭南第一关”,其“险在门户间者也”。南越人逾岭而据有江西,就可以“出淮东以震山左,出淮西以动中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李干芬) 海上丝绸之路 指汉代时由岭南合浦、徐闻出南海,沿印支半岛、印度半岛,达南亚、印度而通红海、地中海的大秦(罗马)等地的海上通道。《汉书?地理志下》记载自合浦、徐闻启锚,“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天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户口多,多异物。”这一史 实,说明两千多年前善于用舟的壮族先民和南下的汉族,就已经由这一海道,与南亚、西亚、欧州诸国的民族,发生了经济文化的联系。(李干芬) , 十七、洭浦关 古关隘名。秦始皇出兵岭南时,在古道基础上扩建新道,派兵戍守的关口,目的在于设关“以限越”。位于“连州江口北岸”,“洭水出关右”。清人邓士芬说:“今考连江口两岸有园山,在怀厚乡边界,一名江口咀,土人尝称山麓有旧署基址,山顶四周有土台,广袤约十余丈,俨古屯兵地。”据此设关,既可保全新道的畅通,又可防止越人逾岭北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关隘残迹犹存。(李干芬) 阳山关 古关隘名,秦始皇用兵岭南扩建新道时设。位于今广东阳山县北铜锣寨一带。《元和郡县图志》说:“今阳山北当骑田岭路,秦于此立阳山关。”《读史方舆纪要》说:“阳山关当骑田岭路,秦始皇……既定南越,遂于此置关。”《阳山县志》说:“县北铜锣寨岭,当骑田岭路,秦于此立阳山关。”是岭南越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孔道之一。今遗迹犹存。(李干芬) 湟溪关 古关隘名。秦始皇略定岭南扩建新道设置的关隘之一,位于广东阳山县西北20公里,与连县接界洭水上游茂溪口。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连州)盖介五岭之口,为四出之途,岭南形胜,斯为最矣。”秦设此关,在于控制五岭之九嶷山岭口要隘,占据南越西北天然屏障,防备越人北击,地位十分重要,故为历代兵家之地,今关上遗迹犹存。(李干芬) 昆仑关 在今南宁市邕宁县九塘与宾阳县交界处,形势险要,为广西南北陆路交通必经要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皇祐(1053年),壮族首领侬智高率兵回师邕州时,驻兵把守,为宋将狄青于上元节“月夜渡昆仑”偷袭取胜。抗日战争时期,桂系白崇禧指挥的桂军和杜聿明指挥的中央军配合作战,在此重创日本侵略军,歼灭了包括中村正雄少将旅团长的四千余名侵略者,取得了重大胜利。如今关隘牌坊胜迹犹存。(李干芬) 白石关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部与湖南江华县接壤的古关。距县城吉田镇约26公里。秦汉时期,白石关曾是中原到岭南古道上的重要关口之一,亦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略取南越、汉武帝平定南越时,一路兵马均经此关进入南越腹地。唐代,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新路后,此关逐渐荒弃。元代以后,白石关成了“绿林”出没之地,关防尽毁。1931年,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在广西百色起义后转战江西,部分队伍就是从鹰扬关入连山上草,再过禾峒由白石关进入湖南。(韦世龙) 鹰扬关 位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部与广西贺县接壤的一座古关,距县城26公里,原称?鹰关,据说是同奉祀汉李广的石虎祠(在关内)一起建于唐盛,直至北宋,连续三百余年相安无事。南宋,无兵戍守,关祠俱圯。绍兴元年(1131年),抗金逃将曹成,窜到湖广沦为盗匪,扰乱地方,岳飞派兵追剿,从广西贺县桂岭转入鹰扬关一直追到连州,最后迫使曹成“率众一万降服”。清咸丰八年(1858年),厅同知韩凤翔重建,改名鹰扬关;九年(1859年)十二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破关而入,于此大战一场。民国十年(1921年),粤桂军阀混战,桂系沈鸿英军一部也经此关进入广东境内。现古关已不复存。(韦世龙) 鹿鸣关 位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部与连南瑶族自治县接壤的一座古关,距县城33公里。先后曾称鸡笼关或鸡鸣关。被喻为“连山之秘钥,瑶排之咽喉”。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刘允元为防“瑶乱”,开始垒石为关。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李来章捐俸重修,关上起阁,旁筑茶亭,下建食寮,又面向瑶排集散地油岭建“汉前将军关侯却金祠”一座三间,厨房一间,匾书“却金祠”,内有《抚瑶誓神碑》。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连山直隶厅同知徐维清再修,并取鹿鸣宴文榜之意,改名鹿鸣关。改关风光壮丽,尤以天险著称。(韦世龙) 关门岭 位于四(会)连(山)公路222公里处,形似门板而名。山以南即壮族聚居的宜善九村。传说唐代诗人罗隐至此,见地势险要,不敢进入。(莫自省) 十八、乌浒滩 亦称“乌蛮滩”、“乌浦滩”。汉魏时期因为乌浒人居地而。明魏浚《峤南锁记》引《异物志》云:“乌蛮……即乌浒蛮也……其国有乌浒滩。汉建武中,国废。”乌浒滩在横州东十里,即今广西横县与贵港市之间的郁江中。十里长滩,礁石密布,骇浪翻腾,为河滩之至险处,俗称“滩王”,行舟者视为畏途。滩北有伏波庙。(潘世雄) 牂牁江 即今之贵州北盘江。北盘江故称豚水,南流与南盘江相会后称红水河,故称牂牁江。《史记?南越列传》云:汉武帝“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潘世雄) 驩水 亦称欢水。广西境内郁江的旧称。郁江由桂西南的左右江汇合而成,东流至桂平与黔江相会后称浔江,古为牂牁江之一段。(潘世雄) 八桂江 即郁江。“八桂”是广西的别称,故郁江和浔江亦被称为“八桂江”。嘉庆《广西通志?铜鼓考》云:“伏波将军南征交趾,舟载骆越二铜鼓,投入八桂江中,后有得之者。”所指即此。(潘世雄)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凿渠、陡河。我国乃至世界古代著名运河之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征伐岭南,为沟通桂江与湘江的水上交通,以运输兵员粮草,命监禄开凿而成。后经历代不断修葺使用,至今犹存。参见“兴安陡河”条。(潘世雄) 合浦钦州海上通道 指唐代岭南的合浦、钦州一带的越、汉族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海上交通的道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洛阳僧人智弘,“跨衡岭入桂……至合浦升舶……复向交州,住经一夏,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同传还记载益州僧人义郎,与同州僧人智岸并弟义玄,由长安南下,跨五岭,到钦州乌雷,同附商舶,挂百丈,陵万波,越舸扶南,缀缆郎加戍……智岸遇疾于此而亡。郎公怀死别之恨,与弟附舶向狮子洲,披求异典,顶礼佛牙,渐之西国”。他们利用季候风“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的优越条件出航,甚为顺利。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异时安南舟楫多至廉,后为溺舟,乃更来钦……交人之来,率用小舟,既出港、遵崖而行,不半里即入钦港”,从“其境永安州”到钦州,“朝发暮到。”来往十分频繁。此乃越族千百年来对外交通的一条重要通道。(李干芬) 安南通天竺道 即唐代岭南壮族先民入安南,过柬埔寨、老挝,经泰国,出缅甸西至印度的陆路通道。《新唐书?地理志下》说,出广西而“安南经交趾大平,百余里,至峰州,又经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楼县……安南境也。又八十三里,至峒藻水。又 经南亭,六十里,至曲江,剑南地也……至永昌古郡,三百里。又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二百里。又经突旻至骠国,千里。又有骠国西渡黑山,至东天竺迦摩波国,六千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国东境、恒河南岸羯朱温罗国,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国,六千里”。同书还记述了经安南,去环国、武单、陆真腊、水真腊等国的路程,说“自观州东二如行,至唐林州安远县,南行经古罗江,二日行,至环王国之檀洞江。又西,四日,至朱崖。又经单补镇,二日至环王国城……自观州西南,三日行,渡雾卫岭,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县。又经罗伦江及古郎洞之石密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阳县。又经??洞,四日行,至文单国之酸台县。又三日行,至文单外城。又一日行,至内城。一日,陆真腊其南水真腊。又南至小海,其南罗越国,又南至大海”。此陆上通道,在壮族先民对外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李干芬) 邕州安南通道 指邕州通往安南的陆路。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载有三条:“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机榔县,过乌皮、桃花二小江,至南定江,亦名富良江,凡四日至其国都”;“自太平寨东南行,过丹特罗江,入其谅州,六日至其国都”;“自右江温润寨入其国”。此乃当时王朝有载的大道。而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边民互相往来的山间小道自然不少,册不另列。(李干芬) 横山寨通身毒道 指宋代由邕州横山寨至云南、缅甸、达印度的陆上通道。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载:“由邕州横山寨,自横山一程至古天县,一程至归乐州,一程至唐兴州,一程至睢殿州,一程至七源州,一程至泗城州,一程至古那洞,一程至龙安州,一程至凤村山僚度江,一程至上展,一程至博文岭,一程至罗扶,一程至自杞之境,名曰磨巨,又三程至自杞国,自杞四程至古城郡,三程至大理国之境,名曰善阐府,六成至大理国矣。自大理国五程至蒲甘国,去西天竺不远,限以淤泥河不痛,亦或可通,但绝险耳。凡三十二程。”自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行六十六程可抵印度。(李干芬) 高骈运河 古称天威遥,又名潭蓬运河。位于今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山半岛中部。因半岛南端伸入北部湾中,东西南三面环海,风急浪大,过往船只每有颠覆之患。唐咸通年间,安南都护高骈(,—887年)为便于海上交通,发起开凿运河之举,故名。(参见“天威遥运河”条)。(潘世雄)
本文档为【壮族古代建制地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68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7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09
浏览量: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