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举报
开通vip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以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会做人、会做事的好公民。 哲学与人生论文 篇一 尼采的哲学道路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叔本华。当 21 岁的尼采第一次读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时,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深深震撼了他那敏感而忧郁的心灵,从此叔本华成为尼采的哲学导师。1847 年尼采发表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就像当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一...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以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会做人、会做事的好公民。 哲学与人生论文 篇一 尼采的哲学道路上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叔本华。当 21 岁的尼采第一次读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时,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深深震撼了他那敏感而忧郁的心灵,从此叔本华成为尼采的哲学导师。1847 年尼采发表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就像当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尼采也借叔本华来抒发自己对哲学、人生和时代的看法。 一、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尼采认为人人都需要哲学,因为人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成为你自己。他强调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次性的奇迹,大自然再也不可能按照同样的元素组成来创造一遍了,你只能活一次。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你是不可重复的,而你只有一个人生,人生也是不可重复的。因而每个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人生的主人,成为你自己!但现实情况却是人们都在逃避自我、逃避成为自己,在面具下生活,受舆论、环境、习俗等的支配,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人人都不要。 为什么会这样?尼采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懒惰,因为真正要成为自己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第二个原因是怯懦,真正成为自己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嫉妒甚至是失败的风险,而随大流是最安全的。两个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懒惰,因为多数人的懒惰造成了普遍的平庸。在大家都很懒惰、都很平庸的情形下,少数特立独行的人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人言可畏的环境下,因此导致了少数人的怯懦,我就是想成为自己我也害怕。 但是想一想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次机会,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重新活一次,你的人生虚度了没有任何人安慰你,你还有必要去在乎他人的眼光吗?哲学应该唤醒每个人的自我,真正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第一次接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尼采震惊到几天睡不着觉,觉得这本书好像专门为他而写,仿佛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他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对人生是完全否定的,认为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只是表象。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意志。在人身上就体现为欲望,所以人归根到底是欲望的动物。而欲望的特点就是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样的一个悲观主义哲学为什么让尼采感到激动和震撼呢?因为尼采从小就很悲观。笔者翻译过尼采的诗,包括他少年时代写的诗。尼采十岁到十四岁时写了很多诗歌,这些诗歌的调子全是悲观的,主 体就是父亲的坟墓、人生的无常、幸福的虚幻等。尼采五岁时父亲去世,数月后两岁的弟弟夭折,小小年纪亲人的接连去世使他感到人生的无常,形成了敏感忧郁的性格。少年时代的他实际上一直很悲观,诗中充满了忧伤。因此,上大学后看了叔本华的书被深深触动。 但事实上尼采 30 岁时写《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时是经过了反思的,他看重的是叔本华把人生的全景、人生的含义告诉你,给你解释。而大部分哲学家却是在那里描绘、分析这幅画是用什么颜料画的?这个画布是什么材料做的?颜料的成分是什么?都在追究枝节问题,而叔本华则与众不同。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应该这样做,那就是告诉你,这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你就在这里来寻找你人生的意义吧,哲学的使命就应该是对人生的意义作出解释。 尼采还谈到,其实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把人创造出来是很盲目的,大自然本身也没有意义。但是他用一种拟人的方法来表述,他说自然本身没有给它的最高产物人类的生存指明意义,这使得它自身的意义也落空了,“这是它的大苦恼”,因为没有意义它痛苦。为了解除这个痛苦,大自然创造出了哲学家、艺术家。因此哲学家、艺术家的使命就是给大自然解除痛苦,所以这个意义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本来就有的,每一种哲学都应该这样做。所以尼采自己的哲学虽然从叔本华那里来的,但是他的哲学是超越了悲观主义的,尼采就是要给人生创造意义。 谈到哲学的性质时,尼采还特别强调一点,哲学不是学术。他非常讨厌那个时代德国哲学的状况,因为哲学基本上都在学院里。当时 德国最着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等于是普鲁士官方哲学家,他的课程基本上成了公共课程,大家都要学他的哲学。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哲学,他反对这种情况。尼采本人非常喜欢哲学,但是他当时在巴塞尔大学当古典语言教授,而不是哲学教授。后来他发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他说哲学是不能成为一门课程,哲学是一种不断思考的状态。 尼采将真正的哲学家和学者作了对比,他认为学者和哲学家有四个区别,第一,学者的天性是扭曲的。学者一辈子坐在墨水瓶前弯着腰,一旦占有了一门学问从此就被这门学问占有,在一个小角落里畸形地生长,成为专业的牺牲品。哲学是要为人生寻求和创造意义,像学者这样的人,他自己的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又如何来寻求和创造人生的意义?所以他提出来哲学家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过真实的人的生活。 第二,学者情感冷漠,没有爱和热情。他们貌似客观地做学问,但是对于自己选择的选题没有真正的热爱。哲学家就不一样,真正的哲学问题没有一个是纯粹学术性的,尼采认为,哲学家是始终生活在最高问题的风云中和最严重的责任中,对每一个哲学问题他的态度就好像对待自己的生死存亡一样,他想的就是认识它否则就灭亡,是决定他的生死问题。尼采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这种问题最后使他陷入疯狂。 第三,学者资质平庸没有创造性。他说学者的特点是勤劳、耐心,一点一滴搜集现成的结论,他们一辈子在缝织精神的袜子,好像钟表只要上了发条就能准确地报时。 在《快乐的科学》里尼采谈到,真理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学者是一本正经去追求她,不可能讨得她的欢心,而哲学家就不一样,他是用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事物,他自己就是世界上的一个全新的事物。 第四,学者追逐名利,没有纯粹的心性。学者在谋生动机的支配下去讨好那些分给他面包和职位的人,有些学者只是在占地盘,而把研究项目让学生去做。看到这里感觉似乎尼采生活在今天,当然这是部分学者的情况,但是我觉得尼采强调了一点,如果哲学是要为人生寻求和创造意义的话,那么哲学家本身一定要真实地生活!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尼采还谈到哲学家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真实。要真实地生活和体验,真正的大哲学家,他思想的核心一定源于自己的体验,哪怕是看别人的思想得到的启发,但体验是自己的,它被唤醒了。哲学中直觉很重要,哲学不是逻辑,大哲学家一定有伟大的直觉。第二,诚实。不但要真实地生活和体验,而且要诚实地思考和写作。没想到、没体验到的不要写,写你体验到的、思考过的。尼采非常赞同叔本华,认为他思考的时候是对自己说话。我也是把哲学定义为和自己谈心的活动,当然是谈一些大问题,人生的根本问题。一个人如果经常和自己谈心、谈人生的根本的问题,他就经常处在一种哲学的状态。叔本华对自己说话而且为自己写作,尼采也是为自己写作。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学者、真正的作家都应该是这样的,为自己写作,不是写作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读者需要什么,而是 应当去思考那些真正让你感到痛苦的、让你纠缠的大问题。你去想这些问题,进入到这些问题中去,你可以去考察历来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但是要得出自己的思想并把它写下来。我相信这样的东西更有用,更能够引起共鸣。第三,要有正直的人格。除了真实和诚实之外,哲学家还要正直,独立于国家和社会,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独立的思考者。 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句话我并不认同。那么,哲学和时代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哲学应当高于时代精神,不能局限于时代精神。哲学是立足于永恒去看时代的,对时代进行审视、批判,哲学与时代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 尼采谈到,当一个哲学家对时代进行审视、批判的时候面临一个重大的困难,因为哲学家也是一个人,他也生活在具体的时代里,和这个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也一定会感染这个时代的病患,时代病也会在他身上体现,这时怎么办?尼采认为,哲学家应该清楚他和时代是什么关系。他说,哲学家是时代的养子,是由永恒的天地精神所生,暂时寄居在这个时代,他的养母的很多毛病也会传染给他。这时作为一个养子,作为天地精神所生的这样一个生命、这样一个灵魂,他的使命就是批判时代,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尼采一生批判虚无主义、批判悲观主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他知道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时代病,他要拯救这个时代,这是他的立场。 尼采对那个时代的一个总的分析就是,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 而这种虚无主义将会延续 200年左右。虚无主义就是上帝死了,就是人们一贯信奉的那个最高价值丧失了价值。人们信奉上帝是因为上帝保证了我们人生的这种永恒不朽的价值,终极的价值,也保证了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一旦对上帝的信仰崩溃了,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道德也会崩溃,对人生的信心也会崩溃。 尼采在他的着作里列举了很多虚无主义的表现,第一个表现就是在信仰问题上人们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他说,现在这个时代连真正的虚伪也极为罕见,真正的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被迫接受新的信仰,但是内心并不放弃旧的信仰。现在人们轻松地放弃和接受,这是最典型的没有信仰。现代人左右逢源,毫无罪恶感,撒谎而心安理得是典型的现代特征,这种情况我们这个时代也不少见。 第二个表现就是生活方式上没有头脑的匆忙。他说现代人的生活就像一条激流,拼命地往前走,不再沉思。而一旦沉思、一旦静下来就心慌,就觉得我不对头了,害怕静下来。这很反常,精神生活是要有沉静的状态的,尼采那个时候比我们安静多了。 第三就是文化上没有创造力,靠搜集以前的文化的碎片来装饰自己。尼采说,现代文化就像披在一个又冻又饿的裸体上的一件彩色衣服,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包装文化。尼采还强调,现代商业主宰文化,记者取代了天才,报刊、媒体支配着社会。尼采在那个时候就批判新闻主义,指出新闻主义对文化的危害。 针对虚无主义我们应当怎么办?尼采的看法是不急于树立新的信 仰,既然发现人生没有终极意义了,那就做一个诚实的虚无主义者吧。所以他自称是第一个虚无主义者,要想把没有意义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状态承受下来,第一要认真,第二要诚实,在信仰问题上不做假。 四、哲学和政治的关系 尼采强调,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码事,哲学着眼于永恒,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政治着眼于当前,解决国家利益问题、社会各阶层利益问题,它的性质和任务是不同的。所以国家不能用政治来解决哲学问题,哲学家也不应该过分地关心政治,一个国家需要很多不是政治家的人来关心政治的话说明国家治理得很糟糕。国家治理得好,人们就普遍不关心政治,因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不需要你去关心。一个国家人人关心政治,一定是问题很多的时候。 尼采对当时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大学中占有的地位非常不满意。他认为这实际上等于国家宣布了这个哲学是我的哲学。他认为国家对于哲学的态度无非两种,一种是敌视,就像叔本华,国家没有扶持他,因为真正的哲学家往往是受到敌视的,一定是对国家利益有害的。另外一种是控制和利用,例如用学院养一批哲学家。 尼采认为应该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但尼采并不是说学院里不能有哲学家,但好的哲学家在这里呆不下去。他认为哲学家最好的位置就是作为一个自由思考者,没有职业,尼采自己后来就是这样。尼采 25 岁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两年后发表了《悲剧的诞生》,此后正统古典语文学界对他开展了激烈的批判。于是,尼采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听他的课。十年后尼采辞去教授职务,成为 他向往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了。之后他一直在德国南部、意大利、瑞士南部等地方流浪。因为身体不好,尼采每年冬天到暖和的地方、夏天到比较冷的地方,他每年夏天都去瑞士的一个山里。在那些日子里面,其实他很痛苦,但我觉得他在那里体会到了当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孤独但是他认为的哲学家就应该是这样。 哲学与人生论文 篇二 新生代农民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涌现回流态势,回到家乡开始自主创业,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返乡创业、在返乡创业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返乡创业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为了更加精准和真实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状况,笔者从对江苏省镇江市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研究上,剖析他们返乡创业的缘由和现状;从内部、外部、自身等角度提出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此篇论文对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有序地返乡创业提供参考。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章,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首先导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创业理论体系的补充和丰富,也具有帮助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接着介绍国内外研究情况;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依据做阐释。首先,介绍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其次,介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和概念;再次,从马克思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典阐述、马克思关于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思想、社会阶层理论、“以人为本”理论四个方面提出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是对江苏省镇江市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实地走访创业项目,得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缘由、婚恋交友情况、以及五种返乡创业的模式等数据和素材分析。 第四章是把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经济上、生活上、社会认同度上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是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从人力资本困境、外部关联缺陷、培育机制不够健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六章是提出帮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建议。主要是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外部环境、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等三个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引导,还受到自身发展需求的驱动,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不仅会受到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还会遇到城乡二元结构、土地流转困难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凝聚政府、社会、自身三方的力量,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软实力和创业软环境,为新农村建 设添砖加瓦。 哲学与人生论文 篇三 冯友兰一生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与胡适一起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而在于其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在冯友兰新理学着作中,最重要的也并不是《新理学》,而是《新原人》。相比于《新理学》,《新原人》是纯熟的、系统的,有其内在逻辑的,“最能反映他的哲学精神的”.因此,在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并不是其《新理学》所论述的所谓“新理学”,而是其《新原人》所论述的人生境界说。有学者甚至据此认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与归宿”.关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拟对其做进一步探讨,并兼及其儒道墨法之源。 冯友兰所谓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是指宇宙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人对于宇宙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的觉悟与了解。在讨论人生境界时,冯友兰引入“觉解”这个概念,认为人生境界决定于“觉解”,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同决定于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这说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的关键点在“觉解”.下面我们将从“觉解”出发,来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一、自然境界 冯友兰认为“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究其因在于“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 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这里,冯友兰以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解释每个人人生境界的差异,似乎是不妥的。因为按照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的解读,人生境界决定于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人生境界的差异决定于“觉解”的不同,而不决定于每个人的特殊性、人与人的不同。每一个个体是特殊的,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如果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相同,他们的人生境界就应该是相同的。所以,按照冯友兰的思路,他应该说,每个人的人生境界都不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都是不同的。这里,不再纠缠此事。 冯友兰说,“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虽然不同,这世间人生境界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从质的方面看,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上述四类。 我们先看其对自然境界的论述,“自然境界的特征是,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此所谓顺才,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普通所谓率性之性,正是说,人的生物学上底性。所以我们不说率性,而说顺才。所谓顺习之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习惯,亦可以是一社会的习俗……无论其是顺才而行或顺习而行,他对于其所行底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底了解。此即是说,他所行底事,对于他没有清楚底意义。就此方面说,他的境界,似乎是一个浑沌。但他亦非对于任何事都无了解,亦非任何事对于他都没有清楚底意义。所以他的境界,亦只似乎是一个浑沌”,“在自然境界中底人,比于在别底境界中底人,固是有较低程度底觉解,然比于禽兽,还是有觉解底”. 冯友兰的意思是,人对于自己所行之事没有清楚的觉解,相应的,他所行的事对于他来说所具有的意义就不清楚,这不清楚的意义所构成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由于人所行的事对于人来说所具有的意义不清楚,这自然境界就呈现出类似浑沌的样子。由于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虽然从总体上看对其所行的事没有清楚的觉解,但是,并非对于任何事都不觉解,相应的,并非任何事对于其所有的意义都不清楚,因此,自然境界所呈现出的类似浑沌的样子只能是类似,而不是真的。由于没有真正从“心”出发,对于所行的事没有清楚的“觉解”,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就只能“率性”“顺才”“顺习”,也即只能按照其生物本性而行,只能按照自己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行。当然,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所行之事没有清楚的“觉解”,“觉解”程度较低,这是相对于别的境界中的人而言的,从人与人的区别的角度而言的,自然境界中的人相比于禽兽,不但有“觉解”,而且其“觉解”还是清楚的,因为“觉解”是人与禽兽之间的界限。 顺便说一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冯友兰所说的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率性”“顺才”而行、按照生物本性而行,实质上是出于一种动物性的本能或曰一种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冲动”.所以,他说,“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出于冲动,其人的境界,或其人于有此种行为时所有底境界,是自然境界。” 问题是,冯友兰讨论人生境界时所云的“觉解”是对宇宙人生的“觉解”,此处在论述自然境界时,又将“觉解”局限于对“所行底事”或曰“所行底事的性质”的“觉解”.联系他关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等的论述,似乎可以判断,他所云的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其实是对于宇宙人生中的“事”“物”特别是对于人在宇宙人生中所遇到的“事”“物”的“觉解”.还有,从以上所引的两处史料来看,冯友兰在论述自然境界之时,第一处史料用的是“了解”,第二处史料用的是“觉解”,可见其对于“了解”与“觉解”虽有区分,认为“觉解”包括“了解”,但是其对于二者的混用,说明其所谓的“了解”也就是“觉解”,也就是“觉”而已。再从后面所引用的冯友兰关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表述来看,冯友兰也并没有刻意区分“了解”“觉解”“觉”,而且,还增加了“知”这个范畴以代替“觉解”. 基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只能“率性”“顺才”“顺习”而行,没有真正用“心”而行,从而对于宇宙人生中的“事”“物”没有清楚的“觉解”,冯友兰认为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要么愚昧无知,不知用其“心”,其“心”也不十分“知觉灵明”; 要么聪慧过人,但是不用其“心”,虽然其“心”“知觉灵明”.所以,他说,“有此种境界底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中底人”,“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过原始生活底人,其行为多是如此底。小孩子及愚人,其行为亦多是如此底。所以小孩子及愚人的境界,亦多是自然境界”,“有此种境界底人,亦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低底事底人。在学问艺术方面,能创作底人,在道德事功方面,能作‘惊天地,泣鬼神’底事底人,往往亦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莫知其然而然‘.此等人的境界,亦是自然境界”.这是说,在历史层面,“原始社会中底人”、人类初期的人的人生境界是自然境界,因为他们愚昧无知、智商低下; 在现实层面,“过原始生活 底人”,比如小孩和愚昧的人,其人生境界也是自然境界,因为他们要么处于愚昧无知的时期,虽然智商并不低下,比如小孩,要么愚昧无知、智商低下,比如愚昧的人; 在现实层面,有些在学问、艺术、道德、事功等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其人生境界也是自然境界,因为他们虽然聪慧过人、智商很高,但是不用其“心”. 立足于儒家立场,冯友兰认为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从人格的角度看是“民”、一般人,或者说自然境界是“民”、一般人的人生境界。他说,“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凡人的行为,都必多少依照仁义。但有些人依照仁义行,只是顺才或顺习,所以只是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此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即是说,一般人对于道,多是由之而不知。就其 由 之 而 不 知 之 说,其 境 界 亦 是 自 然 境界。”就儒家人格来说,虽有小人、君子、圣人三类,将儒家的人格理论与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相匹配,冯友兰显然不能将自然境界中的人列为小人,因为小人是唯利是图的。于是,冯友兰只能将自然境界中的人认定为“民”这种一般人。在儒家看来,“民”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冯友兰认为这恰好与最低级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相匹配。 冯友兰对于自然境界的上述论述,明显是对道家人生境界的借鉴乃至错解,他对此也不回避。他说,“先秦底道家所谓纯朴或素朴,有时是说原始社会中底人的生活,有时是说个人的似乎浑沌底境界。他们要使人返朴还纯,抱素守朴。他们说,’素朴而民性得矣。‘他们所谓性,即我们所谓才。人顺其才,道家谓之得其性”,“老子教人’抱素 守朴‘.他说,’圣人治天下,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又说,’圣人皆孩之。‘老子欲使天下人皆如愚人、孩子,无知无欲。此即是说,欲使天下人的境界,皆是自然境界。道家所谓返朴还淳、抱素守朴,就社会方面说,是使人安于原始底社会; 就个人方面说,是使人安于自然境界。道家所以如此主张,因为他们以为,欲使人保持他的天真,不致于流于恶与不善,这是一种最稳妥底办法”.这里,冯友兰把道家得道的境界解读为自然境界。但是,冯友兰把道家所追求的人的精神层面的纯真、素朴解读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生活情状、个人的浑沌愚昧,把道家的人性论所论的人的精神意义上的真、朴之性解读为“才”也即生物之性,把道家借用赤子、婴儿、愚人表达得道者的形象、状态解读为小孩、愚人本身,把道家以无知无欲表述得道的境界、人的纯真朴实的状态解读为无知无欲本身,这都是有意的错解。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真人、至人等。道家认为圣人、真人、至人等犹如乃至就是赤子、婴儿、愚人,一方面是因为圣人、真人、至人等的状态、境界犹如乃至就是赤子、婴儿、愚人的状态、境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圣人、真人、至人等的状态、境界是人的天生的、本有的状态、境界。每个人本来就是与道合一、与道同体的,至于有的人没有成为圣人、真人、至人等,没有像赤子、婴儿、愚人那样,那是因为其离开了道、背离了道,这样,所谓求道、得道只不过就是回到道。冯友兰对此并不明白,将道家的赤子、婴儿、愚人与圣人、真人、至人截然分开,以为道家的赤子、婴儿、愚人是先天的,而道家的圣人、真人、至人等就像他所理解的儒家的圣人那样是后天的; 道 家的赤子、婴儿、愚人处于自然境界,道家的圣人、真人、至人处于天地境界。于是,他说,“道家亦以为理想底人是圣人。他们所谓圣人,亦不是在自然境界中底人,而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不是有最低程度底觉解底人,而是有最高程度底觉解底人”,“有最高程度底觉解底人,在同天的境界中,其境界有似乎自然境界。道家于此点,或分不清楚,以为圣人的境界,是人所应该有底,所以自然境界,亦是人所应该有底”,“一部分道家常误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相混”,道家“常将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相混,常将在自然境界中底人所有底原始底浑沌,与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浑然与物同体,混为一谈”,对道家提出批评。其实,这完全是错解。道家的理想境界是得道的境界,呈现为赤子、婴儿、愚人的境界,也呈现为圣人、真人、至人的境界,是冯友兰自己要在道家的人生境界中分出所谓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 [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
本文档为【关于哲学与人生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9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