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文理科)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文科)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D,1987,文理科)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文理科)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文科)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D,1987,文理科)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D,1988年,理科)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1995年,理科)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1997年,理科)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1998年,理科)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CD,1994年,文科)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 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C,1987年,文理科)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 客体、主体、客体 2、意识的本质是(A,1989年,理科)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感觉的总和 D逻辑的集合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1989年,理科) 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1989年,文科)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5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D,1990年,理科)。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1990年,文科)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1991 年,文科) 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1991年,理科)。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1991年,文科)。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1992年,文科)。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1992年,文科)。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2、“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1993年,理科)。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A,1994年,理科)。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1995年,文科)。 A. 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1996年,文科)。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 表明(A,1999年,理科)。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2000年,文科)。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1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2000年,理科)。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任意性 19、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2001年,文科)。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2001年,理科)。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2002年,文科)。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 变化的基础是(C,2003年)。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2006年)。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2007年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5、科学的物质范畴是(CD,1989年,理科)。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E.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6. 物质是运动的(BCE,1990年,理科)。 A. 形式 B. 主体 C.内容 D.属性 E. 基础 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 揭示了(CD,1991年,文科)。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8、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 上表达了(BCDE,2000年,文科)。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9、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DE,2002年,理科)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0、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 对的。这是因为(ABE,2002年,文科)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2006年)。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3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 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D,2007年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第3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D,1989年,理科)。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1989年,文科)。 A. 观察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 C. 矛盾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 D. 归纳演绎法 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C,1989年,理科)。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1990年,理科)。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5、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1990年,理科)。 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6.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1990年,文科)。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1991年,理科)。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B, 1992年,理科)。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9.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1992年,文科)。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1995年,文科)。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1996年,文科)。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1997年,理科)。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1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1998年,理科)。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2001年,理科)。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5、“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C,2007年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BDE,1989年,理科)。 A. 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 B. 唯物辩证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C. 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 D. 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 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17、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BDE,1989年,理科)。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规律 E.人可以利用规律 18、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CDE,1991年,理科)。 A冰—水—汽 B麦株—麦粒—麦株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E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1992年,文科)。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0、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DE,1993 年,文科)。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CDE,1995年,理科)。 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 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E. 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2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ACE,1996年,文科)。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D,1997年,理科)。 A. 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1998年,文科)。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2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1998年,文科)。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1998年,理科)。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 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BDE,2001年,理科)。 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 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28、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E,2003年)。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1990年,文理科)。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C,1990年,理科)。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1991年,文科)。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4、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1991年,理科)。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1992年,文科)。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1992年,理科)。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1993年,理科)。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1995年,文 科)。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9、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1995年,理科)。 A.普遍性 B.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B,1999年,文科)。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2002年,理科)。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2、“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2005年)。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3、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2005年)。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2006年)。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 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2006年)。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6、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DE,1987年,文理科)。 A.认识的来源 B.唯一可靠的认识 C.认识的深化 D.认识的起点 E. 认识的初级阶段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1988年,文理科)。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E.一般的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D,1988年,理科)。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E. 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 19、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BCD,1988文理科)。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E.真理本身包含着错误 20、“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1990年,文理科)。 A.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我主义者 D.反理性主义观点 E.承认主观能动性和辩证观点 21、真理和谬误是(ABCE,1990年,理科)。 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 D.没有本质区别的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BD, 1991年,理科)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1994年,文科)。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1997年,文科)。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2000年,理科)。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 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2000年,理科)。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第5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经济基础是指(A,1989年,理科)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道德是指(A,1989年,理科)。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 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C,1991年,理科)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4、区分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1991年,理科)。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1999年,理科)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1999年,理科)。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2000年,文科)。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2002年,文理科)。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2004年)。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10、“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 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A,2006年)。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DE,1988年,理科) A.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 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E. 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CDE,1988年,文科)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 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3、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1989年,文科) A. 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 D. 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ABCDE,1991年,文科)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E.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1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DE,1992年,文科)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1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2001年,文科)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第6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1989年,文科) A. 国家政治权力 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 社会生产 D. 阶级斗争 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1994年,文科)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1989年,理科) A.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1991年,文科) A. 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 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 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1992年,理科) A. 人是社会的主体 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 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4、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E,2003年)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 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2006年)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BD,2007年 )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第7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2002年,文科)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C,1988年,文科)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1992年,理科)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社会关系 D. 人的自然属性 4、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解放是指(BDE,1988年,文科) A. 人性的解放 B. 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 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D. 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E. 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BDE,2001, 理科)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BCDE,2002年,理科)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40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B 4、D 5、C 6、C 7、D 8、B 9、C 10、A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A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31、AC 32、ABCDE 33、CDE 34、ADE 35、ABCD 36、BE 37、ACDE 38、ABCDE 39、ABCDE 40、ABC 2012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基题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4(“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5(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7(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 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 A(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9(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它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0(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 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 争。”这句话说明( )。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 A(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 D(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 2(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围,因为( )。 A(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B(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 D(改革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3(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 A(监狱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 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5(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 在认识上说明了( )。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以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缺乏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6(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 )。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制定 B(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7(唯心主义在现代哲学中其基本形态是( )。 A(现代实用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为( )。 A(变“科学之科学”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把旧哲学变革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把抽象的原理变革为具体的哲学原理 D(把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变革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B(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参考答案及详解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7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