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

举报
开通vip

日本泡沫经济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经济盛极而衰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金融时报 2010年01月25日12:20 2009年,中国庞大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巨额信贷成为中国迅速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脱身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的关键。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资金在实体经济恢复尚不到位的背景下进入了股市、楼市等虚拟经济体系,“物价走势平稳,而房价、股价飙升”的现象较为突出。对此,近期一些悲观预测中国经济的评论在世界媒体上不时出现,诸如“中国将遭遇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状况”,“中国正冒着吹大不动产市场和原料市场泡沫的风...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经济盛极而衰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金融时报 2010年01月25日12:20 2009年,中国庞大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巨额信贷成为中国迅速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脱身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的关键。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资金在实体经济恢复尚不到位的背景下进入了股市、楼市等虚拟经济体系,“物价走势平稳,而房价、股价飙升”的现象较为突出。对此,近期一些悲观预测中国经济的评论在世界媒体上不时出现,诸如“中国将遭遇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状况”,“中国正冒着吹大不动产市场和原料市场泡沫的风险来换取经济发展”等。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走势在表象上的确存在高度的相似性,诸如:出口拉动经济高速增长,消费需求明显不足;本币升值吸引境外资金大量流入;宽松货币政策保证资金充裕,实体经济投资机会相对不足;股价、房价暴涨,但物价走势平稳;国内企业海外扩张,对外投资持续增强等。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肇始于货币政策的突然收紧,反观中国,虽然政府一再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和事实上的微调业已展开。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否真的会步日本经济盛极而衰的后尘并陷入长期萧条,如果不是,中国又将如何避免, 一、同中存异: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差异 (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体,并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乡和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国内消费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汽车、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得到广泛普及。而且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初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80年代后,依靠追加劳动力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显不足。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远落后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未来增长潜力巨大。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二元结构仍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国内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和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其次,尽管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但“人口红利”效应还将助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目前我国4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70,,同时,国内还有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正逐步转移到城镇。再次,城市化进程还较为落后。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约为45.7%,远低于发达经济体80%以上的城市化率,亦低于许多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全国城镇人口约6.07亿,不足全国人口的一半。 (二)中国资产市场泡沫程度有限,短、中期内股价、房价暴跌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房价涨幅低于泡沫破灭前的日本,城镇化进程对房价形成支撑。不可否认,2009年以来国内部分一线城市房价高位攀升,房市泡沫值得关注。但从房价涨幅看,1986~1989年日本房价上涨2倍。2005年初至今国内商品房均价上涨约54%,2006~2009年,北京、上海商品房累计均价年均增速分别为18.4%和15.0%,涨幅远小于泡沫破灭前的日本。从城市化进程来看,当时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已基本稳定,国内住宅需求相对较小,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是更易引发投机需求的商业地产,而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体是居民住宅。未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土地供给紧张形势的加剧必然导致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居高不下。近期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有望缓解房价飙升势头,但全国范围内房价大幅下挫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股市估值水平较两年前有所下降,亦低于泡沫破灭前的日本。1985~1989年,日经市盈率由20倍左右升至68倍,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底的52.1,升至1989年的139.5,。国内来看,2009年11月沪、深两市A股市盈率分别为27.9和45.7倍,远低于2007年股市火暴时期,亦低于1989年日本股市的水平。目前沪、深两市A股市价总值占GDP比重约为89.7%,亦低于日本股市1989年的水平。此外,由于中国国内投资渠道仍较狭窄,可流通市值占总市值比重较小,国内经济较好的基本面和较高的成长性等因素的影 响,中国股市较高的市盈率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未来几年股市暴跌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三)中国审慎、稳健、前瞻的宏观调控有助于熨平经济波动周期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监管层的调控取向和政策不当是公认的主因之一,体现在:首先,拘泥于物价调控的传统范畴,忽视资产价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1987年四季度到1988年三季度,日本物价指数保持在1%以下但资产价格飙升,其间监管层始终维持超低利率。其次,推进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加速推行利率自由化导致存贷款利差较快缩窄甚至倒挂,增大了银行业经营风险;过急向境外金融机构放开银行业务,竞争加剧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更加冒险;解除资本账户管制,营造了热钱投机境内金融市场的有利环境。其三,货币政策严重受制于国际政策协调的牵制。日本于1985年迫于美国的压力签订“广场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此后日元升值速度之快远超实体经济承受能力。其四,面对经济的持续过热,政策紧缩力度过大,“急刹车”最终导致经济一蹶不振。 与日本相比,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始终遵循审慎、稳健、前瞻的原则,在熨平经济波动周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体现在:首先,高度警惕资产泡沫并及时遏制。2009年以来,国内股市、房市较快升温势头引起了监管层高度关注,央行货币政策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指出“要密切关注各类价格走势,并注意更长期及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同时,最近国务院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措施,从增大市场供给、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力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土地和商品房交易等方面遏制房地产泡沫膨胀势头。其次,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减轻了金融体系的动荡。表现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循序推进,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两个关键环节至今仍未放开;目前国内仍坚持分业监管的法律框架,金融企业也以分业经营为主;监管层对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执照、出资资本等方面保有审慎的限制;在资本账户的43个分类账户中,我国仍有15项交易被禁止,且开放部分主要是直接投资,对非居民的证券投资等投资渠道的管制仍较严格。其三,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独立性。我国坚持逐步、有序地推进汇率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将汇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限制在市场可承受范围和监管机构可控范围内。其四,稳健的宏观调控减弱了经济的波动性。对2009年年初以来股市、房市的较快升温势头,监管层密切关注但未急于调转政策方向,而是根据市场状况灵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了政策过急转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商业银行高度关注股市、房地产市场业务风险 20世纪80年代,受国内资金需求趋缓、大企业融资“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三重挤压,日本银行一方面对房地产贷款大开绿灯,另一方面大量投资上市公司股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银行体系出现巨额不良贷款,股市下跌导致银行自有资本金严重缩水。为了避免资产质量的继续恶化,日本的银行体系出现了惜贷倾向,进一步打击了实体经济的恢复。 中国的情况与日本有本质的不同。首先,中国禁止商业银行持有股票,有效避免了由于股票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同时,银监会近些年来始终严查信贷资金流向,防止信贷资金流向股市。其次,银监会和商业银行一直高度关注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的产生和积聚。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银监会也没有放松对二套房40%首付和1.1倍利率的要求。在当前房地产价格高涨之际,政府更是将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由两到三成提高到了五成,且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从而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主银行制是造成其银行体系风险堆积、传染的重要因素。主银行是企业的大股东,企业围绕主银行形成企业集团,集团内部相互持股的现象极其普遍。这导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过多的受到集团内银企关系的影响,并造成贷款集中度上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日本式的交叉持股关系,企业与银行相对 独立,保证了银行贷款审核的客观性,并且我国监管机构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实行银行对单一企业贷款的比例控制,有效避免了对于同一企业集团发放贷款的过度集中。 (五)中日海外拓展的环境、姿态和战略不同 在进行海外扩张的进程中,中日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环境不同。现阶段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阶段,这种格局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各个经济体的国际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所受到的国际压力和敌意较日本有较大的缓解。其次,姿态不同。日本高调海外扩张有如经济入侵,并力图由此来谋求政治的影响力,招致反对之声迭起。与日本相比,我国不以谋求世界政治强权和对外扩张本国势力为目标,韬光养晦的发展策略和经常的对话合作使得我国海外扩张的阻力要远远小于日本。再次,标的不同。日本海外扩张以购买地产等非生产性投机资产为主。我国的海外投资相当一部分为资源、能源型投资,这类投资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也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我们应当看到,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起落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大幅下跌也屡见不鲜。真正像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灭与本国经济持续的严重衰退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案例,并不多见。这说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及其引发的衰退需要有一系列具有日本特色的深层次经济社会背景因素。由于中日经济在以上诸多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出现类似于日本的泡沫经济全面膨胀和崩溃的可能性很小。 二、日本泡沫经济对于中国的启示 但我们同样应该清醒的是,中国出现泡沫经济的全面膨胀和崩溃的可能性很小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高枕无忧,基于日本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合理的调控政策引导,消除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增长。首先,转变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坚持走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的道路。其次,改变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驱动的现状,提高经济的内生动力。启动民间投资需求的症结在于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民营企业、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以及逐步打破相关垄断;解决居民消费不足,最重要的入手点就在于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快地提升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变政府、企业的消费及储蓄远大于居民的现状。第三,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产业,为过剩资金开辟投资渠道,避免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市、股市等虚拟经济市场造成的泡沫现象。第四,从近年全球经济周期变化的特点看,一般物价指标已不能及时反映经济的周期变化,这意味着央行关注的价格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生产价格、消费价格、进出口价格等一般商品价格,而应更加关注资产价格,探索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资产价格攀升。最后,继续发扬渐进式金融改革模式这条宝贵经验,沿着“自主、渐进、可控”原则有序地深化金融自由化改革。审慎、稳健、前瞻地实施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大幅度调整。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历次改革的动力和契机,都源于外部或内部的某次危机。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次历史机遇,因为它让我们彻底、深刻地领会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正式启动并持续进行系统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必将成为2010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把握此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中国政府将及时灵活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并有序推动微观市场改革,从而避危于无形,防患未然,避免步日本经济盛极而衰的后尘。 百度百科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 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气”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广场协议的背后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 金刚柱般的大楼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物 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另外,当时还有下列背景: 1.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2. 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加速上扬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5年到 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 资产价格急速上升股价和地价急速上升 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 设备投资主导的投资高速增长 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当时随着股票价格上升,日本国内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CIMA等高档轿车的消费热潮也不断高涨。 周边各国 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加之东欧诸国剧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欧洲,由于严重的高失业率和东欧民主化,国际和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 美国: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中,政治经济都比较安定的日本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三十年前仍然是一个普通发展中国家的日本,已经迅速成为了遍地黄金的富裕国家。 潜在问题 期待通过资产价值上升而获得利润的手法,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越来越难 货币提供量和信用膨胀 以奏效。当资产价格最终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但可怕的不仅如此,一旦资产价格回落到之前的水平,那么资产持有者将承受与其所有前手所获得的利 润相当的亏损。因此,缺乏持续性的资产价格逐渐进入平稳状态。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和扩大的机制 另一方面,对于推崇一户一屋的日本都市来说,地价上升带来了严重的住宅不足问题。对于居住在大城市中心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无法承担高额的地租和房租,只能被迫迁往郊区。当时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早买早赚的心理,进一步刺激了地价上升。 当时地价带来的住宅问题,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关注。之后政府采取平抑地价的政策,对金融机构也施加了压力。 泡沫破裂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欲望,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因此反而导致帐面资本亏损,由于许多企业和投机者之前将上升的帐面资本考虑在内而进行了过大的投资,从而带来大量负债。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 期望值高涨 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编辑本段日本泡沫经济之鉴 日元升值的背后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并非日元升值,而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失误,尤其是1986,1989年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于1985-1990年,当时日本正处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制度、结构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义,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因此这个故事将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展开。 要说明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还需要从日元升值说起。虽然从本质上讲,日本泡沫经济与日元升值是两个不同 金融机关积极行动成为泡沫产生的初期因素 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由于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而产生了复杂的联系,以致使一些舆论误读了它们。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贸易差额的变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正为“滞胀”所困扰,1980 年,美国的通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为738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为了克服“滞胀”,里根政府以减税为核心,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对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多边汇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扩大了美国贸易赤字。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 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 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更深层因素是,二战后,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元成为“超级货币”;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 1.5%,日本约为 4.8%. 也就是说,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进程。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过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维持扩张性货币政策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 89年以后出台的泡沫经济对策 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 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硬着陆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 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编辑本段实施长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原因 为什么日本政府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在日本历史上,1985年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 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 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四.总结 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编辑本段日本对泡沫经济形成的反思及启示 CPI 围绕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跌,是否应该继续加息的议论不绝于耳。不错,作为一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持物价的稳定,如果不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似乎就没有立刻加息的必要。可是,当我们在考虑物价稳定时,是应当注重眼前的价格指数呢,还是长期持续的物价稳定,另外,维持物价稳定毕竟还只是手段,我们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日本对其80年代后期发生的泡沫经济的反省中认识到,CPI的变动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对我们国家当前在对经济发展作决策时应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泡沫经济虽然已经过去15年了,但在日本国内其作为一段沉痛的历史教训,还在不断地受到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以避免类似的错误重演。可是在世界范围内,类似的悲剧恐怕正在上演。反过来说,假如时间能够倒流,在日本80年代那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国际环境下,以现在对泡沫经济的认识水平,人们能否明智地采取种种打压泡沫的政策措施,避免泡沫经济的发生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的日本专家持悲观的态度。这是因为,促使并放任泡沫经济产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不像人们事后评论的那样愚不可及,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氛围下,这些 相关书籍 政策措施被认为是恰当的,并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采取事后看来是正确的政策措施,那么你也许只有承担失败的风险,却不会享有成功的荣光。因为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决策者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来推行自己坚信正确的政策措施。而正确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历史虽然不会重复,可是历史又往往惊人地相似。有日本学者回顾泡沫经济时期自己的想法时说 道:“对于消费价格及批发价格都很平稳而只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这一现象,我以为这只是股票、房地产等特定市场的问题,未必是整体经济的问题。可是翻开历史,同样的泡沫已重复了无数次,而当它在自己眼前发生时却没有想到,真让人羞愧不已。”他人的失败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避免再去验证一次。 非理性繁荣 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当时日本央行实行的宽松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语)。“广场协定”达成(1985年9月)之后,为了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强势日元的闸门被打开,开始了大幅度的升值。在“广场协定”达成前一天的东京汇市上,1美元,242日元,而到了1985年底,美元就已跌破了200日元的大关。到1988年年初,美元甚至跌到了1美元,128日元的水平,在短短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元升值了将近一倍。日元的急速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出现衰退的征兆。为应对这一局面,日本央行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 5%下调到3%,并且在87年2月再次下调0.5%,达到当时的历史低点2.5%。80年代的日本经济不像现在这样疲弱,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通过技术革新及经营合理化等努力,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增,到了87年年中,经济就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本来这时央行应考虑加息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可是由于当时国际及国内的情势,迫使日本央行把2.5%的超低利率维持了2年零3个月,直到89年5月31日才上调到3.25%。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的最大负面效应是,强化了人们对低利率将长期持续的幻觉。 当时的国际因素是, 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出现“黑色星期一” 的暴跌。为了防止美元也因此大跌,出于国际协调的考虑日本央行被迫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国内的情势主要是物价的持续稳定。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复苏将带来信用的扩张,通货膨胀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央行应在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时就开始逐步调高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蔓延。可是当时由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得进口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CPI出奇地平稳,批发价格指数甚至还一度出现负值。 低利率的长期持续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出现了所谓的“过剩流动性”。本来这应该反映在物价上,可是由于日元升值而没能显现出来。在日本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国土开发热潮,到处兴建休闲娱乐设施,建造商品房及高档写字楼。大量资金流向了股票及房地产行业,使得资产价格出现暴涨。从1986年夏季开始,日本央行就用“干柴”这一比喻来指出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可是这一警钟由于迟迟没有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光没能说服广大的民众,连日本央行自己也开始发生了怀疑。日本的CPI在泡沫经济的末期才开始缓慢上涨:1989年3月比前一年上升了1.1%,到1990年4月超过了2%,同年11月达到了3%以上,一直到1991年8月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本来日本央行在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时便开始调高利率,可是这次却是在通货膨胀出现之后才调高利率。当时的日本央行总裁澄田事后承认了这一做法的失败。当时虽然知道不断地下调利率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是当时日本央行的优先目标是汇率及物价的稳定,从而轻视了资产价格的上升,结果导致了资产的通货膨胀。这里让日本央行烦恼的是,为了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实现持续的物价稳定,就必须在统计上的物价稳定阶段便开始大幅度地提息。可是在当时这种大环境下,谁又能自信看清了整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并且有绝对的权威果断加息,逆势而行呢,泡沫吹大的前提条件是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物价一旦上升,宽松的货币政策便无法维持下去,大规模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将不会形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物价稳定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必要条件。 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在检讨当时金融政策的失误时这样说:“围绕当时泡沫的发生及扩大,金融政策在什么方面负有责任这一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在景气恢复已明确化了的1988年下半年以后还比较长地维持低利率,使得这种低利率将永存下去的期待在一般人的 心中扎下了根这一点。这是泡沫经济扩大的原动力之一,对于这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必须深刻反省。”这就是说,利率政策必须具有弹性,而决不可长期停留在某一低水平,从而造成人们对于未来资产收益预期的偏差。 如何判别泡沫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辨别何为泡沫,何为正常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判断出现差错,出台了错误政策的情况下,哪个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大,对于这个问题速水优认为:“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比方说,在当时东京地价暴涨时,人们所举的一个在当时很难分辨的,似乎理所当然的理由是:东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必然的,中央银行总是面对着两个不同的风险,……一个是,经济在正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时,如果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就可能剥夺一个大好的成长机会;另一个是,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误以为是真实的,放任泡沫的扩大。中央银行在进行政策判断时,不能光注意哪个风险的概率高,还要关注在政策判断出现失误的情况下,哪个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高这一问题的评价。泡沫经济时期的经验显示了,对于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当成是真实的这一错误,从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一点,当时的日本银行的认识是有所不足的。” 在速水优看来,放任泡沫的扩大所造成的损失,远比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而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大。事实也确实如此。进入80年代后,支撑日本战后30多年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都渐渐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而这时出现的日元升值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点。日本当时应利用这一危机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却只顾眼前的经济繁荣,从而放任泡沫经济的形成与扩大。结果该改革的没改革,该调整的没调整,不仅白白浪费了4、5年的大好时光,而且给以后的经济体制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总结 经济学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更何况当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方经济的历史经验总结。因此,我们在应用发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时,一定不能脱离对具体现实的研究。日本的泡沫经济对我们的一个启发是,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不能完全以CPI的涨跌为依归。这个除了CPI的统计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本身有问题外(比如没有把房地产等的资产价格的涨跌包括在内),CPI的涨跌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拿日本来说,当时除了日元大幅度升值外,日本经济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通俗地说,日本当时面临全面的产能过剩,即通货紧缩陷阱。如果不是出现了泡沫经济,日本90年代经历的通货紧缩局面有可能在80年代中期便提前到来。不对过剩产能的行业进行压缩调整,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脱胎换骨,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就有可能陷入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因为泡沫经济的冲击,日本不仅错过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且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是日本迟迟不能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困境的一大原因。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我国与当时的日本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相比日本还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可是我国当前的经济表现却处处有当时日本的影子。首先,我国经历了90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投资,到了90年代末出现了普遍的供大于求现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其次,人民币虽然没有像日元那样大幅度升值,但在历史上也第一次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最后,我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是低利率政策却比当时的日本持续了更长的时间,利率也更低。而在这些现象背后,我国同样面临着通过改革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化解诸多矛盾的问题。这种时候如果企图通过制造虚假的繁荣来化解眼前的矛盾,只会像日本一样把问题越拖越严重。 教训 [1] 日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第一,汇率的调整并不能阻止经济的泡沫化;第二,尤其在CPI的稳定时期,我们更应该当心资产的泡沫化;最后,我们应处理好眼前的经济繁荣与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反对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目前的经济过热并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响经济繁荣。速水优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反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临这两种风险时,牺牲暂时的经济发展,比起听任泡沫经济扩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前者要小得多。总之,我们不应过多地纠缠于CPI的涨跌,把CPI的涨跌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唯一风向标,重蹈日本的覆辙。
本文档为【日本泡沫经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