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格式] 书评

[doc格式] 书评

举报
开通vip

[doc格式] 书评书评 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第2期 JournaloftheCentralConservatoryofMusic?137?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 编年与个案》,萧梅着/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7年7 月第1~/85o×1168cm/32开/244千-7/正文268页, 附录一,二,三,参考文献,后记/30.00元.ISBN978— 7—8O692—300—9/J.288 李亚芳 “实地考察”作为民族音乐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 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直备受各国学者...

[doc格式] 书评
书评 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第2期 JournaloftheCentralConservatoryofMusic?137?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 编年与个案》,萧梅着/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7年7 月第1~/85o×1168cm/32开/244千-7/正文268页, 附录一,二,三,参考文献,后记/30.00元.ISBN978— 7—8O692—300—9/J.288 李亚芳 “实地考察”作为民族音乐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 的重要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手段,一直备受各国学者的 重视. 追溯中国”实地考察”的历史,从先秦的”采风”活 动,到近代民俗学界深入民间所作的调查以及音乐界 为了创作或研究所进行的民间音乐的收集和调查, “实地考察”一直是中国各界学者强调并身体力行的 活动.然而,回顾中国大陆音乐学界的”实地考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20世纪8O年代之前,除了1963年中国艺术研 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的《民间音乐采访手册》——一 本工具书性质的小册子之外,几乎没有将其作为独立 的学术问题进行过研究.随着当代西方民族音乐学 及其实地考察作为系统理论介绍到中国大陆之后,一 些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学术思考,如1997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题为…实地考 察’和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研讨会,与会学者以 “实地考察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中的位置”,”实地 考察在当前音乐学研究中的意义”及”实地考察的理 论与方法”为主要论题,探讨了”实地考察”的名实,历 史,现状,必要性,理论方法等相关的细节问题[1].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沈洽,乔建中等在总结中国民 族音乐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对实地考察的理论 和方法做过必要的概括.然而,可以追溯到先秦”采 风”活动的中国”实地考察”的历史,其学术传统是怎 样?特别是20世纪后,面对着中国”新音乐”的兴起, 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及其相关的调查活 动,又是怎样?《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 地考察——编年与个案》就是作者萧梅基于对上述问 题的思考完成的,探讨20世纪前66年中国大陆民族 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的着作. 作者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汉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地 区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工作.在《田野的回声——音 乐人类学笔记》[2]和《田野萍踪》[3]两部论文集中, 可以看到作者多年实地考察过程中切身体验的积累; 也可以看到作者从形而上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的 关学思考到关注人类活动田野工作的转变.在”实地 考察”过程中反复的观照和思量,作者产生了对”田 野”以及对实地考察(田野工作)——”以历史性作为 经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描述的方法论”的思考,这也许就是作者关 注20世纪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理论缘 起巴! 总体来说,这部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交叉研究 性质的论着,逻辑缜密,条理清晰,文笔流畅,见解独 到,资料翔实;全文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切入点,以时 间脉络为纲,总结和梳理了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 家撰写的”实地考察”的历史. 笔者认为,本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对象的独特研究视角 “实地考察”作为人类学及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基 础,是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被学者们广泛 应用.而以往对”实地考察”的研究多侧重在理论和 方法层面,从最初美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博厄斯提出 要”直接参与田野工作”,打破在”扶手椅”(armchair) 进行理论架构和分析活动的人类学研究模式开始,到 20世纪4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以其自身的经历创立 了”参与性观察”的实地考察方法,强调研究者在”到 场”的情况下对”即时”性活动的参与行为和体验过 程.再到近年来,民族音乐学界出现的带有后结构主 义色彩的理论——即”实地考察”不再是一种外观的 知识性的解释,而是一种通过阐释的”理解”.(第6 页)实地考察的理论和方法在学者们的实践中不断发 展和更替.其中,也伴随着学者们对研究者所持身份 的思考与探讨,如胡德的”双重音乐能力”,派克的”主 位”与”客位”,哈里斯的”局内”与”局外”以中国学者 沈洽提出的”双视角观照法”等等. 作者”以20世纪前66年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 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为对象”(第7页),很 明显作者从”实地考察”历史入手进行研究,通过对相 关史实的梳理,重现中国学者在加世纪对传统音乐 实地考察的”足迹”,这与作者把”田野”作为”历史”, 探讨”历史性经验描述”的”实地考察”的思想缘起相 契合.按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侧面的尝 试”,而尝试的目的是:通过重塑20世纪中国民族音 乐学的”实地考察”这部”词曲并重”的”有声的历 史”,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的 ? 138’中央音乐学院(季刊)2009年第2期 考察者的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的成果;探讨”实地考 察”对于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的意义和影响;继而引申出作者”如何将眼光重新投 向传统音乐在20世纪的历史?”的思考.由此,也可 以看出作者将”实地考察”作为研究对象的良苦用心. 2.”编年”与”个案”——音乐史学理念与民族音 乐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全书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古代’采风’的历史回 顾”中,作者把中国历史上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活 动总结为一种是”有组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目的”(第16页) 的”政府行为”,如周代的”采风”以及两汉,魏晋时期 “乐府”进行的采诗制度;另一种是”文人”自发的采编 民歌,如冯梦龙的《山歌》,李调元的《粤风》.而这两 种方式的特点都是”重在文学”(第2O页)的直观的记 录描写. 第二章”非音乐界人士的初步介入”主要涉及20 世纪初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开始的,民族学,民俗学, 社会学等非音乐界学者所做的有关民间音乐的搜集 活动.作者选取了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第三节),《定县秧歌选》,《西南采风录》,《茶山歌》 (第三节)等典型”个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呈现出当时 两类不同的学术传统:一类是留学归国的学者完成的 一 批以”描写”为主要方法的”民族志”成果;另一类是 国内成长起来的民俗学学者的收集成果. 第三章”外国探险者,传教士,文化学者的几次考 察”中,作者将20世纪上半叶来华的多位外国人士在 中国涉及的有关音乐的考察作了较详细的梳理,有天 主教传教士PJosephvanOost(第58页),中瑞考察团 副团长亨宁?哈士伦对蒙古族青乐的收集,研究(第 60—62页);还有SamuelR.Clarke神父,印度官员贝 尔等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考察(第62—63 页).作者进一步总结了这些外国人士在考察中国民 间音乐的共同特点,即”现场的直观性”,”注意音乐的 功能以及当地人的音乐文化观念,并关注了特定历史 时期文化的变迁”(第69页).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着 眼于”客位”描写,并肯定了他们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音乐界人士的初步努力(1916—1949)”, 作者先对2O世纪早期的音乐刊物(《音乐杂志》,《乐 艺》等)中涉及”收集整理国故(传统,民间音乐)”的 工作,以及伴随19世纪末音响,摄影等技术发明带来 的唱片,音响采录工作做了归纳,接着又从”个 体”——刘天华,杨荫浏(第二节)和”群体”——2O世 纪40年代延安的音乐家们(第三节)两方面入手,回 顾了解放前,中国音乐界为”创作”为主要目的所做的 民间音乐的搜集活动和考察方法. 第五章”建设新中国与实地考察的新环境”,作者 根据老一辈文工团团员田联韬的回忆,总结了建国初 期,以”文工团”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音乐机构深入基层及少数民 族地区所做的民间音乐的搜集工作,指出这些搜集工 作虽然仍是为”创作服务”,但已初显”研究倾向”. 第六章”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的作为”,以音 乐研究所在1953年和1956年所做的两次较具规模的 “实地考察”——山西河曲的重点考察(第二节)和湖 南民歌普查(第二节)为具体”个案”,归纳了5O年代 音乐界对民间音乐整理和研究方法上开辟的新道路. 同时,也列举了音乐研究所在这一时间段内对少数民 族音乐所作的考察,如何芸等人对黔东南苗族音乐的 考察,方暨申对侗族音乐的考察,万桐书等人的”十二 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对新疆”十二木卡姆”所作的搜集 整理工作(第四节). 第七章”《中国民歌集成》与《民族音乐概 论》——整合资源的尝试与学术研究的第一个硕果” 以20世纪6o年代产生的两个阶段性的成果为探讨焦 点,总结这一时期以《中国民歌集成》为代表的完整, 真实记录民歌曲谱和歌词的”文本式田野作业”的特 点,以及民族音乐学学科在这一时间段的初步确立. 综观全文,作者以历史时间为纲,以史学”编年” 的体例为全书架构,虽然考察的时段重点是1900— 1966年,但文中也简要地梳理了从古至今,从音乐界 到非音乐界,从国内到国外多层次,多角度地涉及到 中国大陆民间音乐”实地考察”的历史. 在每一个历史时段内,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按照编 年的顺序罗列堆砌史料,而是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 性亦或重要的”个案”,进行分析,目的是更为精准的 把握不同历史时段内,音乐学界”实地考察”的复杂情 况及其学术传统.在分析,解读之后,作者又将这一 个个”微观”的”个案”单元整合到”宏观”的中国”实 地考察”的历史的链条中,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宏观” 与”微观”两种研究方法的互补和融合.在某种可能 的情况下,作者也将其与西方民族音乐学或人类学的 脉络相比较,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如对刘威所做的 “海南黎人口琴研究”分析上(第38—43页),作者认 为研究者把乐器作为与音乐有关的物质,研究兴趣侧 重对”乐器的起源”的探寻,这与当时西方比较音乐学 注重探讨音乐起源的学术特点相符合.而作者对研 究者研究立场的分析和判断,如作者认为我国古代 “琴谱”的记录和编辑,都是基于”局内人”的演奏实 践,外国学者的记录多是”客位”的描写,而近代刘天 华和杨荫浏的采集工作则带有”局内人”的特点.则 书评?139? 是作者以民族音乐学研究者的”主位”与”客位”,”局 内”与”局外”为指导,对历史上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所 做的客观评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个案”分析的过程中, 作者将赖斯(RiceTimothy)在2003年提出的”音乐体 验中的三维空间”(three—dimensionalspaceofmusical experience)[4],即一种涉及”时间(time),地点(1oca— tion)和隐喻(metaphor)”三个纬度的新的理论研究方 法加以运用,认为”在某个特定的节点上,音乐经验的 空间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喻意”(第11页),而”喻意”的 探讨和挖掘,目的是探究各个被研究事件(或行为)背 后的思想.对每一个实地考察个案的深入分析,解 读,进而透析出各个研究对象之间在”历史叙述”中的 关系,从而呈现中国大陆”实地考察”的学术传统,及 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脉络. 3.全面细致的资料收集和认真扎实的案头工作 音乐史学性质的着作要求作者掌握丰富的史料, 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清晰的呈现给读者.就本书来 说,作者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一些研 究成果提供的资料;二是不同时期的期刊,着作以及 相关事件的未刊登或未出版的文件和相关的手稿文 献;三是作者采访相关人士的采访笔记(第8页).而 所收集资料的时间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也是这部着 作的特点之一.具体地看,书中的资料包括中国古代 史书,古代的民歌集,琴谱和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宝贵 资料;还包括外国学者记录的文献资料.其中的一些 资料之前是鲜为学者所知的,例如20世纪20,30年代 民俗学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中有关音乐的 记述,和外国学者在l9世纪和2()世纪上半叶对中国 少数民族音乐所做的收集工作.这些珍贵的,翔实的 资料为作者的论述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其他学者日 后的研究建立了丰富的”信息库”. 在案头工作中,面对大量的资料,只有作者扎实 细致的阅读才能了解过去,认识历史;也只有在案头 工作中不断思考,作者才能在史料中发现问题,才会 成为”历史的介入者”,对历史问题萌生出个体”认 知”,例如作者根据王光祈的”一面先行整理吾国古代 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谣乐,然后再利用西洋 音乐科学方法,把它制成一种国乐”的”三结合”理论, 进一步肯定了王光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作 用.以及对政治,政权的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问题 的思考.在这种”重构”和”解读”的过程中,研究者本 身就是历史的”参与观察者”,而这整个过程就是”一 个实地考察的实践”. 除此之外,作者在梳理20世纪前66年间中国大 陆”实地考察”的同时,也提出了引发读者思考的问 题,如在绪论中,作者指出在中国学术界,”几乎不见 纠缠于(实地考察)认识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反省” (第7页),而且在运用”实证性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 的方法论”层面,很少有人关心”我们为什么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真还是假”等问题;再如”不结束语” (第261—268页)和附录一”黑色幽默——文化大革 命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第269—285页)中,作者对 1966—192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民族音乐学是 否出现断层问题提出的思考以及作者本人对这段历 史所做的尝试性研究,成为引起读者深思的话题. 总之,《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 察——编年与个案》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史学与民族音 乐学交叉研究性质的着作.虽然在”后记”中,作者本 人将该书自我评价为”游离于规范”(第337页)的学 术论文,但其探讨中国”实地考察”近代史的创新意义 和建构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框架的填补空白的贡献, 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在此,我们也期待着作者对整 个20世纪中国音乐”实地考察”的历史研究成果早日 问世 参考文献: [1]萧梅.理论?方法?精神——…实地考察’语民族音乐学 学科建没”研讨会述评[J].北京:中国音乐学,1997(4):61 — 71. [2]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己[M].厦rJ:厦门大 学出版社,2001. [3]萧梅.出野踪[M].上海.上海爵乐学院出版}十,2004. [4][美]Rice,Timothy”Time,Place,andmetaphorinMusical Expe6eneeandEthnography”InEthnomusicology,vo1.47. No.2,2003. (责任编辑:欧阳韫)
本文档为【[doc格式] 书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