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

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

举报
开通vip

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    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    陈秀娟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可或缺,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算法和算理是计算教学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内化的过程中做到知“法”明“理”,实现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知“法”明“理”计算是单调枯燥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与学生现实经验相联系的生活情境,突出情境中所隐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明确算理。例...

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

 

 

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

 

 

陈秀娟

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可或缺,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算法和算理是计算教学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在内化的过程中做到知“法”明“理”,实现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知“法”明“理”

计算是单调枯燥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与学生现实经验相联系的生活情境,突出情境中所隐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明确算理。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如果只是强化学生记忆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会导致很多学生对为什么先算乘法而后再算加法不知所措。所以,教学这节课,笔者觉得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很有必要。课堂上可模拟购物场景:小红买5本笔记本和2支钢笔。笔记本每本8元,钢笔每支1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时,在学生脑中浮现出来的“8×5+12×2”绝不仅仅是一个枯燥的算式了,因为有生活情境的介入,学生在体验中明确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所以当老师问:为什么计算8×5=40后,不直接加12,再乘以2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8×5是先算5本笔记本的总价钱,12元只是1支钢笔的价钱而不是2支钢笔的钱,所以不能先加12再乘以2,此时的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白为什么要先算“12×2”了。由此可见,适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让他们更真切地知“法”明“理”:知道要求买5本笔记本和2支钢笔共花多少钱,需要先求出5本笔记本的总价钱,再求出2支钢笔的总价钱。借助生活场景,学生可弄清计算的来龙去脉,且自觉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知“法”明“理”

动手操作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辅助。计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化难为易,实现与算法算理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知“法”明“理”,提高计算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先让学生看这样的情境画面:新年快到了,小丽和王燕用丝带扎小红花布置教室,小丽扎了25朵,王燕扎了8朵。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小丽和王燕一共扎了多少朵小红花?学生列算式后,师追问:怎么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学具(小棒)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纷纷摆小棒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①我是这样算的:从25根小棒开始往下数8根,一共是33根小棒;②我的算法是:先把25根小棒分成20根和5根,先算5+8=13根,接着再算13+20=33根;③我与他们的算法不同,先把8根小棒分成5根和3根,再算5+25=30根,最后30+3=33根;④我是把25根小棒看作30根,先算30+8=38根,再从38根中去掉5根,即38-5=33根。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先想一想,摆一摆,再说一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为算理算法提供形象的支撑,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利用错题资源,引导学生知“法”明“理”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的错题作为一种宝贵的再生资源,有意识地加以挖掘,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让孩子们在错题中反思,在反思中知“法”明“理”。比如,教学分数计算时,出示这样一道题:[(17+18)×7×8],有的学生简算错解为:[(17+18)×7×8]=[17×7+18×8=2],从计算中不难看出促成简算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在认知上发生了混淆,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简便计算的本质意义。如上述简便计算,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应用什么定律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算式中要把什么数分别配给[17]和[18]相乘。之后,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以突破难点,比如可以将[(17+18)×7×8]改为[(17×18)×7×8],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点?能简便计算吗?该用什么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低年级孩子不善审题,常常一知半解,导致错误百出。例:12+26=( )+19,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孩子会把12与26的和直接填进括号里,而不会去想要填的答案必须与后面的19相加才等于12+26=38。对此类错误要及时订正,而不隔太长时间,让孩子们搞清题意,马上纠错,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抓住新旧联系,促使学生知“法”明“理”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在它的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上。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旧知的后续与拓展,也是新知的基础。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此做为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前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有8个桔子分装在盘子里,每个盘子装4个,需要多少个盘子?学生列竖式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强调“0”表示一个也没有,正好分完。接着老师把8个桔子改为9个桔子,作为新课例题:有9个桔子,分装在盘子里,每盘装4个,需要多少个盘子?让学生思考:题目改动之后,该怎样列式?怎么计算?结果是多少?这样,从新旧知识中,抓住联接点,从除法计算中没有余数引出余数,为理解“余数”即有剩余的数,这一概念做很好的铺垫,达到新知“一点即破”的效果。

又如:教学“笔算多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基本上牢固地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现要学多位数的加法,只要让学生回忆并思考之前学的两位数加法计算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点拨一下多位数加法与之前学过的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即有着相同的计算法则,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知的教学难点。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对原有的笔算法则掌握得更清晰明了。

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思考并优化计算教学方法,不仅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抓住新旧知识联系,并有意识地挖掘错题资源,让学生知“法”明“理”,使学生更喜欢计算课堂。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全文完-

本文档为【谈计算教学中的知法明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永兴文档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11-2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