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7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举报
开通vip

7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第七章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分类 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 含煤沉积古地理 煤聚积规律第一节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一、基本概念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地貌上:盆地积水洼地,适合于植物的繁殖、堆积、形成泥岩层,并最终形成煤层。它是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2.煤盆地: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术语,其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聚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3.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

7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第七章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 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分类 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 含煤沉积古地理 煤聚积规律第一节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一、基本概念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地貌上:盆地积水洼地,适合于植物的繁殖、堆积、形成泥岩层,并最终形成煤层。它是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2.煤盆地: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术语,其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聚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3.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广大地区,虽经后期构造和侵蚀作用的分割,但基本上仍连成一片或可以追踪,常常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4.煤产地:指煤田内由构造分隔的赋煤构造单元,通常可对应于矿井或矿区范围。煤产地这个词已经不经常使用了。第一节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二、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地史期植物的演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突变期,在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段;渐变期,植物属种比较单一,但扩展迅速,茂密成林,往往是强盛的聚煤期。地史期的聚煤作用呈波浪式向前推进。第一节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2.古气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残体泥炭化和保存的前提条件。(1)湿度:地史期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温暖潮湿气候带,而湿度是主导的因素。(2)气候分带和海陆分布:纬度和大气环流形成全球性的气候分带,使聚煤带沿着一定的纬度展布。海陆分布、地貌等可形成区域性气候区,叠加在全球性气候带的背景上,形成不同规模的聚煤区。(3)聚煤盆地的发育随潮湿气候带的迁移而迁移:聚煤盆地形成在潮湿气候带覆盖的地区,随着潮湿气候带的迁移,聚煤带和聚煤盆地也相应地发生迁移。第一节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第七章§1聚煤盆地特征3.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积提供了天然场所。(1)聚煤作用主要发生的古地理单元:泥炭沼泽往往分布于剥蚀区至沉积区的过渡地带。(2)影响因素:既受到剥蚀区位置、范围、性质、抬升速率和物源供应的影响,又受到沉积区位置、范围、沉降速率、稳定水体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因此,聚煤古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动态环境。第七章§1聚煤盆地特征4.古构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1)从构造观点出发,可以把聚煤盆地看作一种特殊的构造形迹,即是说聚煤盆地在大地构造格架中占据一定部位,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和构造样式,与周围的其它各种构造形迹有着成生联系,可以归入某种构造体系。聚煤盆地是特定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地球动力背景。(2)地壳的沉降范围、幅度、时期和速度,决定了聚煤盆地的范围、岩系厚度、沉积补偿及沉积相的组成和分布。因此可以说,聚煤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活动性有关,是地壳运动过程的产物。四个因素的辨证关系: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因素,在一定地区或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聚煤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古气候、古植物条件提供了聚煤作用的物质基础,常作为聚煤盆地形成的区域背景来考虑;而古地理和古构造则是具体聚煤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盆地是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活动舞台,形成各种各样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 第一节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按聚煤盆地的动力学条件分:拗陷型、断陷型和构造-侵蚀型等三种基本类型聚煤盆地。(一)拗陷型聚煤盆地(亦称波状拗陷盆地)盆地的基底特征: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含煤岩系就形成于波状拗陷内。1、成因:波状拗陷可能是①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②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③或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 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2、盆地基底界面特征:聚煤盆地的基底界面可以是①连续沉积界面,也可以是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3、盆地形态特点:①拗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形,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③盆地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可达数十万平方公里。 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4、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④拗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较稳定;⑤沉积物成熟度高;⑥旋回结构清晰;⑦煤层发育比较广泛、稳定,易于对比;⑧陆源区和含煤沉积区相对高差不大;⑨大型拗陷聚煤盆地内部常常发育次一级隆起和拗陷。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波状拗陷型聚煤盆地、也是一个克拉通内沉积盆地。盆地南、北侧分别以秦岭-大别和阴山活动构造带为界,总体为一个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的箕状盆地。盆地基底为中奥陶统侵蚀界面,盆缘局部地段为寒武系或震旦系。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由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组成。在海域不断扩张的总趋势下形成以泻湖、潮坪-障壁体系为主的早期聚煤环境,以稳定的薄-中厚煤层和浅水碳酸盐岩层的广泛发育为特征,旋回结构清晰,煤层易于对比。晚石炭世中晚期,海域范围最大,在盆地北缘山前地带发育厚煤层,大约自晚石炭世晚期,由于内蒙-大兴安岭海槽渐趋封闭,盆缘隆起带多河系携带的大量陆源碎屑注入盆地,开始了盆地范围的海退期。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在海退的总趋势下,形成以浅水进积三角洲为主体的晚期聚煤环境。中-厚煤层广泛发育,煤层稳定性较差,常见沉积间断和河流冲蚀现象。整个聚煤盆地内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富煤层段、聚煤带呈现规律性变化,大体呈“东西向成带,南北向迁移”的总格局。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二)断陷型聚煤盆地断陷型聚煤盆地的基底为不连续界面,成盆期地壳运动以块状断裂运动为主。1、成因:断陷盆地可以是由地幔隆起诱发的表层引张作用而产生的地堑型盆地,也可以是由伸展作用所产生的正断层系而形成的半地堑型盆地,或者是由走向滑动断层所派生的垂向分量而形成的拉分盆地。2、盆地的基底界面一般为不整合构造-剥蚀面,并被先成断裂系所切割。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3、形态特征:①盆地一般呈狭长几何形态,其延伸方向与控制性断裂的展布方向相一致;②盆地的横剖面一般不对称,沉降中心靠近主盆缘断裂一侧。③单个盆地的范围有限,但常常按一定方位和组合型式成群成带出现,构成盆地群,且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煤炭储量。④含煤岩系的形成,主要受断裂作用及基底断块旋转、沉陷的控制。4、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断陷型聚煤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常常发生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通常,表现为由盆缘断裂一侧向盆地单斜基底一侧超覆。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5、盆地沉积充填和成煤特征:①由于主干断裂的间歇性活动和基底断块的差异沉陷,形成极其复杂的构造—岩相样式;②含煤岩系向盆缘断裂一侧倾斜和增厚;③盆地的充填序列一般为双层结构,划分为下、上含煤组,分别代表断陷聚煤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④靠近盆缘断裂的内侧发育粗碎屑冲积扇;⑤煤层和煤层组沿走向形成富煤带,沿倾向与盆缘冲积扇带呈犬牙交错;⑥断陷型聚煤盆地中常形成巨厚煤层;⑦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变化剧烈,对比困难;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我国内蒙古霍林河煤盆地是一个半地堑聚煤盆地,盆地沿北东向延伸。晚中生代含煤岩系与下伏火山岩系为假整合接触,基底为石炭—二叠纪浅变质岩系,盆地西北缘为盆缘主断裂。盆地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六个岩段,由冲积扇粗碎屑岩—深湖泥质岩—冲积、湖泊含煤岩组构成一个大型沉积旋回。含煤岩系总厚1600m,由东南向西北增厚,粗碎屑岩主要分布于西北翼盆缘断裂内侧。煤层最大厚度位于盆地中部;向西北翼煤层层间距加大,分岔、变薄和尖灭,与粗碎屑岩楔形交错,向东南翼煤层有合并现象,煤层层间距减小,层数减少。富煤带与岩相带一致,平行盆地长轴方向延展。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三)构造-侵蚀型聚煤盆地地质外营力(如河流、冰川、风等)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洼地,称为侵蚀盆地。在适宜的气候、水文条件下,洼地可以沼泽化而堆积泥炭。堆积作用主要是将侵蚀或溶蚀洼地填平补齐,含煤沉积厚度仅数米至数十米。沉积于沉积间断和剥蚀面上的含煤岩系,其底部层段和煤层常常具有这种填积特征。侵蚀盆地内含煤岩系的不断堆积必须以区域性沉陷为构造背景。流水侵蚀和溶蚀是盆地形成和扩展的直接动力,提供了聚煤作用的场所,且流水体系是盆地覆水程度和泥炭沼泽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我国云南东部的宜良、沾益等地的早石炭世含煤岩系直接超覆于泥盆系侵蚀面上,煤系厚度很薄,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煤层赋存于剖面下部,含煤1~3层,层厚0.3~1.0m,局部可达10m。煤层发育明显地受古地形的影响,煤体呈透镜状,延伸不远便变薄、尖灭。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过渡类型:除上述三种聚煤盆地基本类型是一个连续系列外,还常见各种过渡类型,特别是拗陷型和断陷型的过渡类型,称断拗型聚煤盆地。随着近代深层地震探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证实基底断裂和地壳、岩石圈断裂是很多沉积盆地形成的控制性构造,这是在探讨聚煤盆地类型时值得注意的动向。第二节聚煤盆地的分类聚煤盆地从形成到结束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盆地不断地发生时-空演化。一、盆地的层次结构随着区域构造和盆地基底构造的演变,盆地充填盖层也卷入了地壳的形变过程,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沉积-构造层次。不同的沉积-构造层次组成整个盆地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断陷聚煤盆地往往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1)盆地发育早期表现出显著的裂陷性质,下落断块组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盆地系,各个亚盆地相互分隔,各自具有盆缘断裂和冲积扇带,构成底部沉积-构造层次。(2)随着裂陷作用的持续,各个亚盆地被上覆沉积广泛覆盖,形成统一的沉积盆地,下伏基底断块的显著差异性沉降,引起盖层岩性岩相和厚度的变化,某些基底断裂可能延伸至上覆盖层,也可能产生重力滑脱断层系,构成沉积-构造类型比较复杂的过渡层次。(3)盆地发育的后期,发生了构造型式的转化,由早期的裂陷作用为主,转化为晚期的荷载调整性沉降或热沉降。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东北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系和含煤碎屑岩系填积在北东向基底断裂构成的半地堑盆地内,组成底部亚盆地系。早白垩世沉积范围扩大,超覆不整合于石炭—二叠系变质岩系或海西期花岗岩基底之上,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主要表现为拗陷性质,沉积层由盆地中部向两翼逐渐变薄,在盆缘地带仍受到基底断裂影响。第三系沉积范围明显缩小,退缩于盆地西缘。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和动力活动方式的转化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重要制导因素,相应地出现不同的沉积-构造层次。拉伸盆地受到与伸张作用方向相反的挤压作用,沿近于直立的基底断裂便产生走向滑动,可以在上覆沉积盖层中形成花状构造或重力滑脱构造,在一定层段表现为同沉积褶皱和断裂系。由于动力作用方式的改变,在不同层位也可以出现不同方向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断层系。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我国华北裂谷系中的一个半地堑盆地,以边缘断裂为主干发育一系列掀斜断块,不同层次和不同尺度的铲式断层,分别属于两个裂陷幕,具有相反的方向,表明随时间发展而改变了掀斜方向。华北裂谷系中的一个半地堑盆地剖面图(垂直比例尺,每秒大致相当3-40nm)(据马杏垣,1983)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二、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是盆地演化的空间表现。地表侵蚀、沉积充填、海面升降和盆地基底升降等,都可引起盆地范围的扩张或退缩。由于盆地基底沉降而出现聚煤盆地的超覆扩张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伴随盆地的超覆扩张岩相带和聚煤带亦相应迁移。(1)聚煤盆地形成初期往往是一些相互分隔的地形洼地、小型断陷或拗陷盆地,随着盆地基底不断沉降而发生盆地范围的超覆,形成一个统一的沉积盆地,岩性岩相和厚度显示规律性变化,可以进行盆地范围的对比。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我国云南小龙潭第三纪褐煤盆地的基底为可溶性碳酸盐岩,填积作用首先发生在溶蚀洼地内。含煤岩系剖面三分明显即:下段以坡积-洪积相砂砾岩填积为主;中段为湖沼相沉积,伴随盆地基底沉降;上段以湖泊相泥灰岩为主。小龙潭煤盆地充填序列,在纵向上或横向上都呈现出明显的超覆扩张。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2)大型拗陷聚煤盆地的基底界面往往是经受长期风化剥蚀作用的夷平面,界面坡降很小。随着基底的缓慢沉降,由初始沉降中心向外侧超覆扩张,并表现出“大跨度”超覆特征,只有在大范围内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才能识别。伴随盆地的超覆扩张,岩相带发生迁移,形成水进型充填序列。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四川晚三叠世聚煤盆地的横剖面呈显著的不对称几何形态,沉降中心位于龙门山前缘断裂带,层序全,厚度大,上三叠统总厚可达3000m。随着盆地向东超覆,岩系厚度递次变薄,缺失下部层序,至盆地东缘厚仅百余米。侏罗纪沉积盆地进一步扩展,转化为大型内陆湖盆,并在盆地范围内沉积了稳定的淡水灰岩。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3)沉积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往往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的退缩分化主要是由于盆地基底沉降减缓、分异或停止,沉积物大量充填所造成的,一般表现为退覆沉积序列。盆地演化的后期,由于构造分异作用增强,一个大型聚煤拗陷可能分化为一系列小型聚煤盆地。断陷聚煤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往往退缩于盆缘断裂内侧,而另一侧则处于剥蚀状态,因此盆地的退覆沉积序列保存不完整。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三、盆地的侧向迁移聚煤盆地的侧向迁移是指不同聚煤期聚煤盆地在空间上的转移和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侧向迁移。不同聚煤期聚煤盆地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带变化和海水进退等因素引起的。沉积盆地是地壳形变的产物,随着地壳运动体制的演变,不同期的聚煤盆地便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转移。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盆地的轴向为北东向,主干断裂位于盆地的西北缘,横断裂沿轴向将盆地分划为相对断隆和断陷。底部扇积粗碎屑岩段、下部湖相泥岩段和下部含煤段的沉积中心位于煤盆地的东北部(一露天区);上部湖相泥岩段的沉积中心已迁移至盆地的中部(二露天区);上部含煤段的沉积中心则移至盆地的西南区,显示了沉积中心由北东向南西沿盆地轴向迁移的趋势。第三节聚煤盆地的发展与演化盆地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沿轴向方向迁移:一、含煤地层类型及成因标志含煤地层类型含煤岩系类型是指含煤岩系本身物质沉积属性的主要类型,即指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物质表现,因此是与其形成的古地理类型分不开的。由于含煤地层在古植物演化的重要时期,是一定的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在地质历史上,随着上述四个条件朝着不利于聚煤的方向转化,含煤地层势必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过渡为不含煤的沉积岩系。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1)以我国华北大型聚煤区为例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在全区普遍发育;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仅豫西、淮南一带有含煤地层发育,向北则逐渐过渡为不含煤的、代表半干燥到干燥气候条件的,沉积杂色以至红色的陆相碎屑岩系;至晚二叠世晚期,豫西、淮南一带的聚煤作用也停止了,全区发育了杂色至红色的碎屑岩系。可以看出,主要由于古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华北地区整体构造变化,导致聚煤条件丧失而使含煤地层不发育。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2)以广东的晚三叠世沉积为例粤西一带是内陆湖泊相含煤碎屑岩系,粤中至粤北一带是滨海一沼泽(海湾一泻湖)相含煤碎屑岩系,而到了粤东一带则是以浅海相为主的,不含煤而含铁、磷及碳酸盐的碎屑岩系。可以看出,聚煤古地理条件的变化也是控制含煤地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含煤地层的界限:含煤地层是沉积地层的一个特殊类型,因此含煤地层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其界限不一定和地层划分相吻合。有些含煤地层是跨时代的,如我国北方石炭一二叠纪含煤地层,即跨越了两个地质时代。再者,由于含煤地层与非含煤地层之间经常为过渡关系,而聚煤作用往往在盆地的一定位置或范围内,因此严格确定含煤地层的上、下限及其在横向上的界限常是较困难的。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地层的概念表明,只要含有煤层就是含煤地层,但是没有对所含的煤层的厚度进行任何规定。因此,早期的煤地质研究者曾根据地层中煤层是否含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作为确定含煤岩系及其边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种标准不具备统一的对比价值。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无论地层中所含煤层的厚度多大,都代表曾经发生过聚煤作用,其具有的特殊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如果某个沉积岩系在大区域内所含的都是低于可采厚度的煤线,可不作为资源对待,但是其沉积学价值是不能低估的,而所含的煤层无论多薄,在成烃源岩方面也是不能忽视的。不同类型含煤岩系的颜色:含煤岩系是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主要由暗色调的岩系组成,即由灰、灰绿及灰黑色的沉积岩组成。 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少数情况下,当古气候条件逐渐地由潮湿向干燥转化时,在含煤岩系中也会出现一些杂色的岩石,如带红、紫、绿色斑块的泥质岩及粉砂岩等。按照含煤岩系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古地理类型分:浅海型含煤岩系、陆相含煤岩系、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近海型含煤岩系等。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2.成因标志含煤岩系的成因标志包括诸多方面,如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和地球化学、古生物等方面的标志。因为含煤岩系是沉积岩系,沉积构造和矿物成分几乎都可以在含煤岩系中见到,而其颜色、岩性组合和所含的古生物类型则有其独特性。(1)沉积物颜色:颜色是反映沉积物成因的直观标志,由于煤系多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组成煤系沉积岩的颜色主要是灰色、灰黑色、黑色和灰绿色,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色沉积。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2)岩性组合标志:煤系的岩性以各种粒度的陆源碎屑岩和粘土岩为主,夹有石灰岩、燧石层等,也有的煤系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此外,煤系中还常见有铝土矿、耐火粘土、油页岩、菱铁矿、黄铁矿等。(3)煤系中碎屑岩的矿物成分:决定于陆源区岩性成分和构造环境。煤系中最常见的碎屑岩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以及粉砂岩、砾岩。不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碎屑岩在成分、结构上差别很大。内陆条件下形成的煤系,以过渡性的砂岩较多,如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等;砾岩和粗砂岩多形成近侵蚀区条件下的煤系。(4)在成煤时期,由于火山作用往往为大量的成煤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大气条件及土质条件,因此,中、新生代煤系中往往含有火山碎屑岩。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5)古生物标志:动物化石及其遗迹:由于生物的分布受盆地含盐度及其变化的严格控制,所以,动物化石的种类是判断含煤岩系及沉积相的重要标志。含煤岩系中主要有以下三类动物化石组合:适应海水正常盐度的典型海相动物化石组合;适应变动盐度的海湾、泻湖相动物化石组合;适应淡水环境的动物化石组合。含煤岩系中还含有繁多的动物遗迹,如生物扰动、生物钻孔与潜穴,以及动物爬行遗迹等。其中含煤岩系中的生物扰动最为发育,成为含煤岩系的典型成因标志。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6)植物化石:煤系中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有的也有动物化石。特别是在煤层的顶底板岩层中,植物化石及其碎屑很发育,是鉴别含煤岩系的主要标志之一。(7)煤系中还含有各种碳酸盐(特别是菱铁质的)结核和泥质、粉砂质和菱铁矿包体。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二、含煤沉积古地理类型1.划分依据含煤岩系的古地理类型最早是由德国的C.F.Nauman于1854年提出的。当时只划分为近海和内陆两种类型。但随着煤地质学科的发展,上述分类显得过于笼统和不科学,难于细致地从成因上阐明含煤岩系的许多特点。含煤岩系古地理分类的主要依据:含煤岩系形成的古环境、沉积物、含煤旋回、相组合特点,以及含煤性等。四种类型:浅海型、陆表海型、近海型和内陆型。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2.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浅海型这种类型多出现在早古生代,多为开阔的浅海环境。因为那时高等植物尚未发展起来,只有低等植物菌、藻类在浅海环境下繁殖,死亡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石煤。沉积物以浅海相为主,煤层多形成于泥质沉积之上,而煤层上覆为碳酸盐沉积,旋回结构十分清楚。煤为腐泥煤,有机组分为菌、藻类,含硫分、灰分含量较高。典型例子是陕南早寒武世含煤岩系、南方分布较广的早古生代含石煤的煤系等。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2)陆表海型陆表海是属于海盆地还是近海盆地或过渡型盆地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多数学者把陆表海和陆缘海都归属于浅海。陆表海(或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浅水海洋盆地。陆表海应该属于一种特殊的盆地类型,盆地的基底是陆壳,在发生海侵时属于海洋盆地,而海水退出时则暴露为陆或呈现为适宜植物繁盛的沼泽环境。在海水进退的高频率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成煤作用,因此形成海相沉积(如海相石灰岩)与过渡相沉积及陆相沉积等相交互、旋回十分清楚的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煤层可能形成于海退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于海侵过程中。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3)近海型近海型一般指在海岸线附近地区,沉积区比较广阔,地形比较简单,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影响很大,是海与陆共同作用的区域。总体上应属于海陆过渡区。其特点是形成的煤系分布广、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旋回结构清楚且易于对比、含煤性较好。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滨海平原型、滨海三角洲型、障壁—泻湖型、滨海-扇三角洲型等。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4)内陆型指远离海洋的大陆区和山间区。内陆型的聚煤古地理类型是比较复杂的。其岩性、岩相以及含煤性相差较大,对比也比较困难。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内陆盆地型、山间盆地型、山间谷地型、冲积扇型和扇三角洲型等。第四节含煤沉积古地理聚煤作用是指在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有利的条件下,泥炭聚集而最终形成煤矿床的作用。聚煤规律(或称煤聚积规律)则是指的是由于古植物发育与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聚煤作用总是在盆地的一定部位发生,在时空上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第五节煤聚积规律一、富煤带、富煤中心富煤带是指同一煤炭剖面中煤层发育较好、相对富集的块段,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即是说的是出现于一定的古地理、古构造部位的煤层相对富集带。富煤中心是指在富煤带内煤层总厚较大的部位或聚煤作用长期持续发育的部位,也称富煤带最富的部位。第五节煤聚积规律二、富煤单元在富煤带研究的基础上发育而来。指同一层煤层相对较厚而稳定分布部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方向性。亦即:指含煤盆地发展演化的某一阶段,古地理、古构造最有利于泥炭堆积而形成较厚的部位。富煤单元单个煤层煤的评价(不是煤系中总和),它比富煤带更精确,而且可与现成沉积学、地层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结合起来(如层序地层学)。第五节煤聚积规律三、富煤带(中心、单元)的形成条件(一)富煤带形成的沉积学特点1)泥炭沼泽环境在盆地某一部位的长期保持,或均位于补偿状态持续时间较长:说明古气候、古地理景观在较长时间没有重大变化,泥炭堆积速度等于地壳下沉速度。2)多煤层发育地层:尽管每次成煤环境相对短,但有利的成煤环境仅重复在同一部位出现,说明盆地总的古构造格局、总的古地理环境相对稳定。第五节煤聚积规律(二)富煤带(中心、单元)的相对性富煤带(中心或单元)具有相对性,就是说它不可能在一个统一的尺度内进行衡量,它只反映聚煤作用强度的强弱,没有绝对数值限定,不同煤田、不同地区富煤带(中心、单元)的圈定边界值可以不同。也可以说富煤带(中心、单元)在不同盆地、煤田是没有可比性的。富煤带(中心、单元)还有时代限定的要求,即对比富煤带(中心、单元)的特征要在某一时代的煤系或者相同层序中对比,不同时代不能一起圈定富煤带(中心、单元)的范围。富煤带(中心、单元)可以采用单层厚度,也可以采用群层累积厚度。第五节煤聚积规律(三)富煤带的形成条件富煤带(或富煤中心、单元)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在地貌上或者地理特征上,要具备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泥炭堆积,以及有利于泥炭保存的条件,而且这种条件要有相当的时间延续,相对于整个泥炭沼泽来说是最有利于泥炭形成和堆积的地理条件。在盆地演化的整个过程中,要有构造条件以保持地貌条件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达到均衡补偿状态。在这些条件中,古植物、古气候为“先决条件”;古地理、古构造为“主控因素”。第五节煤聚积规律四、富煤带(中心、单元)的展布特点富煤带(或富煤中心、单元)的空间展布形式或样式多种多样。一般地,大型盆地富煤带(中心、单元)的展布样式呈似圆形、椭圆形。富煤带(中心、单元)有方向性,因其受地质构造控制,如呈现长条形,即其展布与主构造线延展方向一致。由于聚煤盆地的大小、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特别是板块构造的部位不同,富煤带还有其他形式。如发育于构造相对活动区的聚煤盆地,或者发育于板块边缘的一些聚煤盆地,其富煤带的展布样式是很复杂的。因此,富煤带或富煤单元的空间展布形式是与盆地形态、控制因素密切关系的。第五节煤聚积规律*
本文档为【7 聚煤盆地及煤聚积规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Refild_983
从教多年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2-06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