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

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

举报
开通vip

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  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  毛晓红生本的课堂,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导”的方法之一是追问。“追问”,顾名思义,追根究底式地发问。课堂上的层层追问,既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形式,也是将课堂推向思维深处和高处的助力器。一、追在错误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教学环节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紧扣不放,穷追到底。这样的追问,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时,难免会出现误解、错误的情况,若教师能将其视为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并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

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
  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  毛晓红生本的课堂,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导”的方法之一是追问。“追问”,顾名思义,追根究底式地发问。课堂上的层层追问,既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形式,也是将课堂推向思维深处和高处的助力器。一、追在错误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个教学环节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紧扣不放,穷追到底。这样的追问,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时,难免会出现误解、错误的情况,若教师能将其视为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并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进行追问,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课堂就会更精彩。请看《小珊迪》(人教版四下)的教学片断:生:老师,一先令等于几便士?师: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好好地去找一找。生:我觉得一先令等于十一便士。因为课文中说,小珊迪醒来后只找到了四便士,七个便士不知去向,加起来就是十一便士。师: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生:我觉得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还有一个便士是小珊迪卖火柴得到的钱。师:是的,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但是从小利比的话中我们发现少了一个便士。那么,这不见的一便士究竟去哪儿了呢?生:我认为小珊迪绝不会拿这一便士。他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让那位先生再少一便士。所以我觉得他丢的应该是八便士。生:那他弟弟为什么说丢了七便士,而不是八便士呢?生:那是善意的谎言,是小珊迪让弟弟这么说的。因为小珊迪想:我丢掉了那位先生的那么多钱,如果再把这一便士留下,那就更对不起他了。生:我觉得这不见的一便士是小珊迪拿的,因为这是小珊迪卖火柴应得的钱。生:是的,就算他拿了钱,别人也不会说他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因为他受了重伤还让弟弟来还便士,这足以说明他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一先令等于十一便士”显然是一个错误。对此,教师紧紧地抓住学生这个“美丽的错误”,并以此为教学的“创生点”,引导学生就一先令是等于多少便士展开讨论。当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的同时,这位教师并没有停下教学的脚步,而是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辨——“这不见的一便士究竟去哪儿了呢?”在这一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又一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算便士、找便士、议便士的过程中,从而得出无论小珊迪是否真的拿了这一便士,他都是一个诚实守信、心地善良的人的结论。尽管最终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各持己见,但此时,结果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走进了文本,发散了思维,读出了各自眼中的“小珊迪”。如此追问于错误处,化“误”为“悟”,问出的是理解、能力,更是深刻和智慧。二、追在混沌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来,或者因为习惯的缘故表达不够完整,不够规范。课堂的凝滞,是表面的危机,也是潜藏的机遇。学生的思维一旦出现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把握的良机,一个需要教师适时追问、点拨的时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面这样的“艰难”,应对“艰难”,恰当地追问,使课堂上响起生命真实成长的回音。笔者在教《鸟的天堂》(人教版四上)的第3自然段(群鸟纷飞场面)时,完成了预设教学任务,正要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此段,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一位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性是展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乱”了起来——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就知道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谁能帮他解开这个谜底?生: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儿,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树大叶茂,所以慕名而来。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怕破坏自然环境,这样,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师:说得好,同学们思路开阔!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似懂非懂时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在这些语言精妙处驻足鉴赏,在看似不合理的细节处潜心揣摩,反复涵咏,直至领悟个中滋味,领悟作者的匠心独运,此时的顺学而“追”,犹如拨云见日,课堂教学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景象。三、追在冲突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追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时,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时机,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和层次,追问引领,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拓宽思维视角,或许能突破“瓶颈”,跳出窠臼,识得庐山真面目。请看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赠汪伦》(人教版三上)的问题式引导:在师引导下,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认知上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汪伦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他家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才来相送呢?孙老师随即抓住这个问题,顺势追问:师:对呀,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呢?生:可能汪伦出去买酒了,李白怕汪伦伤心,便不辞而别。汪伦回来没有见到李白,估计李白刚走,就赶紧追来。师:嗯,有道理,李白善解人意,汪伦送别情真。你姓什么?(学生答“黄”)哦,这是黄家的观点。生:也可能已经在汪家告别过了,但汪伦想到李白喜欢喝酒,就又提着酒壶踏歌而来再次送他,要给李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师:说得也很有道理。一送,再送,看来他们的情谊确实是非常深厚。这是“金家”的观点。生:我估计是汪伦故意晚来,要给李白一个惊喜。师:哈,“陶家”的观点。看来汪伦也是一个非常浪漫、有情有趣的人。据孙双金老师介绍,公开课时当这个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尽管这个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但如果执教者在备课时没有发现它,没有预先设定引导语言,学生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也不会如此精彩。这个前人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问题为什么在师生中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它挑起了矛盾冲突:送别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门口,为什么要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才急急忙忙赶来相送?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这样的追问有效地激起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的欲望,课堂由此而深入。四、追在意外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熟视无睹,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教师不应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要学会跳出预设的藩篱,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应适时地鼓励,积极地回应,巧妙地追问,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有一位教师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三上):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第一次提问)生:(突然地)我觉得一切都是斧头惹的祸!(面对突如其来的回答,教师选择了尊重学生,他微笑着示意这个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生:我觉得都是斧头惹的祸!那些树都是人们用斧头砍掉的,而且课文里三次提到了斧头,这说明了小村庄的巨变与斧头有关。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有关斧头的段落,联系课文想想“这个小村庄的巨变是不是斧头惹的祸”。(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一会儿,一场生动的争辩赛随即展开……)生(正方):课文里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是这些锋利的斧头,害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还真是斧头惹的祸啊!正在大家痛斥这个罪魁祸首的时候,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生(反方):我觉得毁灭小村庄的是人们自己!这不能怪到斧头的头上,因为是人们自己要去砍树的呀师:哦,那你觉得斧头为人们做了什么呢?(第二次追问)生:斧头可以砍树,砍下来的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变成了屋顶冒出的柴烟。斧头为人们做了好多事。师:是啊,这么说来斧头还真是功不可没!(此时此刻,峰回路转。这一转,争辩开始逐渐走向统一,也逐渐向课文的重点靠拢。那个引起争议的学生很不服气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生(正方):那原来没有斧头的时候,小村庄多美啊!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有了斧头后却什么都没有了。这难道还不都是斧头造成的吗?师:有了斧头后究竟什么没有了呢?(第三次追问)生:房子、工具、家具等等都没有了,还有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和人们自己的生命。生:其实斧头曾经是为人们造福的,你们看,人们有房子住,有很多家具用。都怪人们自己,只知道砍树,却不种树,所以才会什么都没有了。许多“节外生枝”正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或“独特感受”,而有时学生的这种“反常感悟”,正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如果能巧妙追问、恰当评价,对课堂不仅没有影响,甚至还会意外生成亮点。课堂中,一个智慧的教师总能在学生错误处、混沌处、冲突处、意外处顺学而“追”,或对症下药,或雪中送炭,或趁热打铁,或旁敲侧击,捕捉最佳追问契机,以“问”促思,以“问”促读,成就高效课堂。(作者单位:浙江江山实验小学)张艳 -全文完-
本文档为【捕捉追问契机成就高效课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教之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04-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