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ppt课件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ppt课件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第一章绪论*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成年礼。——乔健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获取文献资料,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主要途径。科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ppt课件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第一章绪论*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成年礼。——乔健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获取文献资料,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主要途径。科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参加日常活动,以及单调、费时的观察与记录。*二、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西方发展史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知识积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希罗多德、塔西托等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对异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记录。 15世纪末年,殖民者、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的足迹遍及全球,接触了大量异民族和异文化,留下更多的著作;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某一民族中,对该民族有深刻了解,如撒哈根(Sahagun)对阿兹特克(Aztec)人,拉菲托(Lafitou)神父对于易洛魁人(Iroquois)等,其著作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他们的知识来自长期的生活经验,并非按照科学程序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不能算是田野工作者。*(一)初期 进化论学派 泰勒(EdwardB.Tylor)虽然曾到古巴、墨西哥等地作长期调查,但他在写《原始文化》(1871)更多地参考文献资料,或用发放问卷的方式。*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摩尔根与易洛魁人长期直接接触,取得第一手资料,但是他的《古代社会》(1877)很多部分仍靠发出问题表,与友人通信获得资料。* 海顿曾进行较长时期实地考察,1898——1899年,他曾领导一支考察队在新几内亚的托列斯海峡做大规模调查,仅在莫雷岛就住了6个多月,他们访问土著人民,参加仪式、搜集文物,除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外,还进行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调查。这可以说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支综合调查队,也是第一次长时期的调查。* 弗雷泽的《金枝》完全依靠图书资料进行研究。“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传播学派也未对田野工作做出贡献 英国的斯密斯,德国的戈雷布勒、奥地利的斯密特几乎不做调查。他们为了证明文化因素可以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传播,需要广泛搜集很多地区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因而没有兴趣和精力再对一个地区做深入研究。*(二)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 文化人类学科学的田野工作从美国人类学之父的鲍亚斯(F.Boas)开始。他是德国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地理学,1883年到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做地理考察,接触到爱斯基摩人,发生浓厚兴趣,从此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人类学研究工作中。* 他批评进化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轻率论断,主张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作认真资料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主要贡献:1.主张人类学者学习当地语言;2.主要调查实践:他乘皮船和雪橇在爱斯基摩人中作长期调查,和爱斯基摩人共睡一张鹿皮和同锅吃饭;之后他又研究北美西北岸的印第安人,特别是夸扣特人,先后做过13次考察。3.主要著作:HandbookofAmericanIndianlanguages(1911);PrimitiveArt(1927);AnthropologyandModernLife(1928).4.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如克虏伯、罗维、米德、本尼迪克特等。5.他及其弟子们不仅极其重视田野工作而且创造了不少至今仍然有用的方法,如用记音法详细记录歌谣和神话传说,用代写自传的方法记录下重要人物的事迹等。* 20世纪初,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功能学派,他们主张文化人类学家应探讨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功能及相互依存关系,理论取向和鲍亚斯全然不同,但他们同样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把田野工作方法提高到新的水平。其代表人物便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人,初习自然科学,后来转而研究人类学,在伦敦经济学院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他在英属西太平洋小岛特洛布里恩岛等地进行调查,撰写了《西太平洋的航行者》。他首次倡导参与观察法,即主张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应该在所调查地区长期居留,学习当地语言,完全投入当地人民社会生活中,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一方法至今仍为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他的田野调查经历包括去非洲和墨西哥的调查。* 主要贡献:田野作业被界定为三项:长期居住、学习语言和参与观察。他认为认识他者文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跟他者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他者和理解他者。他在特洛布里恩岛上住了两年多,他的语言天才则使他能够深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对该社区的文化作出接近实事的解释。他还有非凡的观察力,揭示了特罗布里恩岛文化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创造了研究非西方社会文化的功能分析法。* 他在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1922)、Thesexuallifeofsavages(1929)等论著用功能观点来解释文化现象和变迁,认为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和衍生的需要而存在的,否则就会消失。他还认为,Trobriand人的性冲动与情结受母权制的制约,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的Freud学说,即OedipusComplex。* 拉德克里夫·布朗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海顿指导下研究人类学,但不师从进化学派的理论,另创结构功能学说。* 他曾在澳洲、非洲等地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对于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积累了经验。他的《安达曼岛民》一书,即可反映出深入细致地田野工作情况,对于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如何收集土著社会的亲属关系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参阅价值。* 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已经奠定了基础。自此,田野工作成为文化人类学家的常规研究方法,而圈椅人类学家成为贬词。*(三)新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文化人类学各种流派蜂起,为搜集前人未曾注意过的资料证明自己的理论,在田野工作方面各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美国的本尼迪克特(R.Benedict)对西南部落的调查,如祖尼人的调查,Patternsofculture(1934):阐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是怎样从心理和行为范畴中得到发展而形成的,提出了文化形貌(culturalconfiguration)的概念。* 米德(M.Mead)调查儿童及青少年行为和性格形成问题。---ComingofAgeinSamoa(1928):萨摩亚社会中不存在青春期压抑的感受,因此造成美国人青春期压抑的不是人类的生理而是文化因素。 ---GrowingupinNewGuinea(1930):探讨了儿童社会化以及代际之间的关系。 --SexandTemperamentinThreePrimitiveSocieties(1935):试图证明男女的性别角色主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英国的普理查德(Evens-Prichard)为发展结构功能学说而进行一系列田野工作,1926—1936,在努尔,azande,anuak进行田野调查,主要著作《努尔人》(生态、世系与部落系统)、《非洲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如何与世系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如何在一个无国家概念的国家运行的。* 在西方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田野作业已经形成一套实地调查、同研究对象直接交谈、一起生活,撰写民族志著作的学说,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西方现代方法论时期,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更加成熟。*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C.Geertz)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和爪哇、印度、摩洛哥等地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写成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1973)和Localknowledge(1983),提出“thickdescription”和“viewpointofthenatives”等重要概念。*三、中国的田野调查发展史 我国古代有“采风”一词,指在本民族民间搜集“人风”,与田野作业中的自我文化考察部分有些接近;关于异民族和异文化的记录,不仅在二十四史中有蛮夷传或外国传,而且还有像唐代《蛮书》、宋代《诸番志》等一批可称为古代民族志的专著。* 作为一门科学的文化人类学及其田野工作,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采风与田野调查有本质差别。采风的前提是民族的一统和文化的趋同;田野作业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认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一些外国学者来中国调查,但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开始是以由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自己进行调查为标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本人就曾在德国研究民族学,在他倡导和组织下,有一些学者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例如,颜复礼、商承祖调查广西凌云瑶族,林惠祥调查台湾高山族、凌纯声调查东北赫哲族、湘西苗族及浙江畲族,陶云逵调查云南彝族,刘咸之调查海南黎族等。费孝通、王同惠调查广西象县瑶族等,事后他们都有调查报告或论文发表。* 抗战以后,学者云集西南和西北,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不但没有止步,反而有所发展。较重要的如杨成志、徐益棠、林耀华等先后岁四川凉山彝族的调查,田汝康、江应樑先后对云南德宏地区傣族调查,李安宅甘南藏族喇嘛寺的调查,许烺光对云南大理白族的调查,陶云逵对独龙族、傈僳族的调查,吴泽霖对贵州苗族的调查,费孝通对汉族聚居的城镇或农村的调查等。这一时期,有关文化人类学的刊物及论著,数量上超过抗战以前。* 1930s-50s的主要成果: 费孝通(1938年获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开弦弓村、广西大瑶山---“Peasantlifeinchina”(1939)又名《江村经济》;《花篮瑶的社会组织》(1988) 林耀华(1940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福建古田农村---《金翼》(1948);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凉山彝家》(1945) 杨成志(巴黎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四川大凉山彝族社区、云南和广东以及其它地区的瑶族、彝族、苗族、黎族社区--《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1931);《云南民族调查报告》(1963)* 林惠祥(1928年获菲律宾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台湾高山族地区--《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1930) 凌纯声(巴黎大学人类学博士)---东北赫哲族地区--《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 李安宅(1934—1936年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耶鲁大学学习人类学)---甘南藏族地区--《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 FrancisL.K.Hsu(许琅光)(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云南大理白族社区--UndertheAncestors‘Shadow:ChineseCultureandPersonality(1948)* 中国文化人类学家多接受西方教育,他们的田野工作方法自必受到西方影响。比较起来,英国的功能学派的影响较大,拉德克里夫布朗曾于1935年来华讲学,而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表格》很早就译为中文。* 1949年后,这个学科被归入“资产阶级学科”,学者和学生被组织起来,转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从1950年开始民族识别,为少数民族社会改革而进行准备而展开调查,1956年开始的为编写“五套民族丛书”而进行的社会历史调查,数以百计的调查者,足迹几乎遍及中国边远地区的每一个角落,调查材料字数逾千万,堪称壮举。但由于调查工作被规定要“为当前政治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很多值得调查的问题被忽视或禁止调查;调查报告中充满了政治术语和套话,有用的资料很少。* 1978年以后,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得到新生,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专业被设立起来,国外人类学书籍被译为中文,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成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志案例。* 王铭铭(Ph.D.,LondonUniversity1992;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福建泉乡村---《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闽台三村五论》(1997);《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1997)等* 阎云翔(Ph.D.,Harvard1993;UCLADepartmentofAnthropology):黑龙江省双城县下岬村--TheFlowofGifts:ReciprocityandSocialNetworksinaChineseVillage(1996)(《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PrivateLifeunderSocialism:Love,Intimacy,andFamilyChangeinaChineseVillage,1949-1999(2003)(《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 景军(Ph.D.,Harvard1994;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甘肃省大川村---TheTempleofMemories--History,Power,andMoralityinaChineseVillage(1996)(《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四、田野调查工作的性质 田野调查的核心,是认为不论不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彼此之间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沟通、可以结成亲密的社会联系的,田野工作者从亲眼查看、亲口访问和亲身体验中,掌握一种与书本知识不同的知识体系,并运用这种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和阐释研究对象的文化。* 田野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在两种文化直接接触下进行的,它的最终成果是撰写民族志,但这不等于把别人的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也不等于把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变成统一的文化。它的目标是,承认不同文化之间总是存在着可以理解的差异的,乃至于合理的对立的。因此,田野工作者始终需要以田野工作者的身份说话,对自己的文化和研究对象的任何一方,都保持距离,以科学地研究别人的文化和关照自我的文化。为达到这一目标,田野工作者还需要给两种文化以各自的定位,以利于开展实际工作和进行理论表述。* 李亦园: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当地人的观点,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因此,只有进入当地人的世界,以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才能发展出这样深度的理解,并进而容忍且欣赏所有不同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习俗。按今天各种文化接触频繁、民族对立日益深化的现代世界里,我想,这种从了解到容忍并信仰其他文化立场的态度,不只对人类学的研究有益,更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修养。* 现在田野作业的题目各式各样,令人无所不有,眼花缭乱,比如研究城市的剧场范围,地铁里的人的空间概念,文化部的管理方式、轮椅人的沟通方法、学术圈生产学术圈的文化传统,女性与体育和国家建筑的关系等。田野工作者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一道研究,或作比较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文化碰撞点,迸发了更多的学术灵感,非其他研究方法所能望其项背。*五、如何学习田野调查方法 阅读有关田野工作方法论的专著和论文 米德《黑草莓的冬天:我的早年》,谈他在萨摩亚及新几内亚等地的调查经验; 鲍德美寇《陌生人和朋友:人类学家的道路》,对梅拉尼西亚的来苏人、美国密西西比河印第安人乃至对好莱坞作调查的记述; 列维斯特劳斯的《苦闷的热带》,叙述他在南美的调查和旅行生活。 克虏伯、本尼迪克特的《鲍亚斯》 里奇的《列维斯特劳斯》等*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第一部分记述了他初到特洛布里恩岛的工作情况和心情。 普理查德的《努尔人》谈到非洲努尔人之中如何做调查。 有些书则专门对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给以描写,如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阅读著名民族志或调查报告* 不做不利于调查对象的事情,尊重他们的人权,每次调查前要取得当地人的同意,尊重当地的文化——礼仪、禁忌、信仰、生活习惯,不能伤害当地人的感情。 充分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权,涉及婚姻、身心缺陷及过去犯罪的事情,当事人不愿为人所知,要为之保密,隐去其名。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当地人做好事,不能一味向当地人索取材料而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当然,做好事也要顺应当地人的意愿,而不以救世主和改革家自居。 忠实于自己的工作,调查资料反复核对,务使情况真实。调查者的工作艰苦和职业道德*第二章调查工作的程序与步骤*第一节准备工作*一、选题 调查分两类: ---全面调查(Holisticinvestigation)一般选一个族群或社区,书写民族志。 ---定向调查(Problem-oriented-investigation)可以是几个社区或族群,验证一个理论问题。*二、选点 在原调查基地开辟新的调查点 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已有一个确切的调查点,如吉尔兹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调查,是因为那里原来就是美国哈弗大学的一个调查基地,是否值得深入调查,取决于田野工作本身。* 回访调查 选择前人调查的某个点做回访调查,如庄孔韶对林耀华写作《金翼》的地方做了《银翅》;费孝通先生对江村的调查《三访江村》。* 阅读地方文献后选择调查点 通过阅读地方文献资料,大致决定去一个区域,经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后,再选择一两个比较理想的个案点做调查。田野工作者怀利,在确定去他研究的村庄前使用了这种办法,首先查阅了政府统计资料,找到一个“一般”的地区,以后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地区行车两千五百英里,最后才选中一个村子,影响他最后决定的一个因素,是要找到适合他家庭居住的房子。* 通过实地考察确定调查点 从调查项目的问题出发,根据实地考察,建立不同的个案点,或者是原来的政治文化中心,受外界影响较少,较多保存传统文化;或者是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接近市场和集市,与外界交往较多的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展开调查研究。* 华北用水习俗的选点的过程:先在有古代水利灌渠传统的陕西泾阳县周围划出选点范围,再从这一地区所属的山陕半农半牧耕草退化地区内选择山西省洪洞县的村庄作为另一个调查点。经过考察,把调查点确定为三类:一类是有水渠灌溉系统的县区,一类是有河流灌溉系统的县区,一类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县区。每个系统中,设立两个村庄为调查点,针对不同的情况,较全面研究华北民间的用水习俗和历史经验。* 根据对象的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三、案头准备* 了解调查点的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交通状况---人文环境、历史事件、地方民风民俗---地方流行疾病、蚊虫、社会治安等(一)阅读文献* 熟悉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经典和前沿研究成果 了解前人对当地的调查成果---有哪些人做过调查---取得了哪些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阅读民族志档案资料。包括历代民族志和民俗志,基层社会的手抄资料和地方老人的口述资料。 地方文献书目,地方志、历代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杂纂,文史资料,地方学者的资料描述笔记、手稿、报告、日记与研究著述和外来文化的学者对本地文化的研究著述等。* 搜集相关理论知识 列出相关书目*(二)形成假设 选定田野作业题目后,预设一两个假设,作为进入调查的理论切入点,没有假说就没有视角,就没有可控制的观察点,就不能建立分析的基础。调查开始时,假设总是很笼统的,以后经过调查,会逐步形成带有田野意识的叙述语句。假设与问题的提出,必须与当地民间社会的基本文化特征结合起来思考。* 田野调查的成果不但要记录各种其他人前所未闻、尚属一团迷雾的社会事实,同时也要对已有文化及行为进行理论假说,对前人的理论提出有依据、有分寸的修正。* 关于民间水管理与民间社火仪式关系的田野调查。最初的理论假设是:华北正月社火中历来有祈雨活动,与农耕用水有直接联系。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社火中的祈雨仪式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禳灾仪式,无法证明老百姓实际上是如何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心理焦虑的。也无法解释他们在度过缺水危机时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管理形式是什么。设身处地地想,也让人难以置信,在一个水源不足的地方小社会中,农民只靠表演和想象就能喝水吃饭,联系表演和生活中的中介究竟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仪式、民间组织和水物质文化整体上,对社火与水的话题作综合调查,然后提出更具体的解释。案例:* 经过三次调查,对原假说有了新认识:社火仪式和民间水管理存在三种类型的关系,第一类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社火仪式与民间水管理脱离了关系,发展了娱乐功能。第二类是在远离城市的农村,社火队和民间水管理仍有联系,社火表演是农民的一种戏剧化仪式,被他们用来缓和乡村社区之间、家族与神灵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建立现代社会关系网络,对水资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第三类,在水源纪念地,社火表演成为一种象征性动态管理。* 假说也得到调整,确定了理论表达的内容:不管是对“官水”的管理,还是对“民水”的管理,社火队都参与其中,成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管理和象征化管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社火仪式的表达内容也有所不同。*(三)拟定调查提纲 必要性:申请研究经费、明确自己的调查的目的性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性。* 封面,选题题目 摘要 提出问题,对研究问题的界定 国内外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选题的理论意义 研究内容,含理论假设、研究目标、重要观点、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地点和对象、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 价值,含选题的创新程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的意义、社会效益、应用价值。 研究基础,已完成的相关成果,中文和外文的参考书目、地方文献、口头资料和田野报告。调查提纲的一般模式*续编侨乡网:福建树兜村的社会变迁和海外华人网络 封面 概述 学术回顾 田野点的选择-树兜村 研究主题 本研究的理论趋向 研究方法 时间安排 预算*(四)调查表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表格》列举了文化的几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和秩序、巫术宗教、艺术、民间知识,可作一次全面调查的调查提纲基础。此外,国内外学者介绍民族志工作方法著作中亦常附有调查提纲或问题表,亦可参考。* “为了解决观察这个问题,马老师企图提出一个参考体系,他称之为‘文化表格’帮助学生们用实地调查方法进行社会人类学的科学研究,这个参考体系本身牵涉到文化是什么?文化包括些什么?文化是怎样发生的?文化各部分间有什么联系?观察文化的范围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费孝通* 定向调查一般有两类调查表: 一类是专题文化分类调查表:按分类项目调查,把所得的资料填写到各个类别的栏目中,组成完整的资料群。 一类是围绕假说列出问题,按民族志的叙述逻辑加以编排组成问题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访谈。*民俗仪式调查表 仪式称谓和陈述标题 如果以村落为调查单位,陈述标题要尽可能明白地指出做田野作业所在村落的特定地点,和所调查民俗仪式的特定名称,有助于将来以地区或民俗事象种类类检索及保存资料,也让保存资料者一目了然。例如:陕西省泾阳县扫宋乡马家堡村的药王庙祭祀仪式调查* 仪式调查的主要内容 村落基本资料和信仰概述 村落户数、人口数与村民构成(性别、年龄、识字程度) 村落形成发展简史 与其他村落的关系和表现方式(称谓、亲属、社火、会社、庙宇) 家庭与宗族(亲属组织) 庙会与组织(社会组织) 岁时祭祀仪式(年中行事)* 仪式的传统与变迁的基本资料 所有制、传承史、民间存藏资料 官方与地方文献 管理方式及变迁(制度、经费、选举) 村落其他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农耕灌溉、灾害时期、社会制约) 民间纪念物(建筑纪念物、象征镇邪物)* 仪式的民间信仰基本资料 民间解释(传说、故事、歌谣、戏曲、祖训、风俗) 本地人的文化中心观 民间教育知识 禁忌语社会问题和村落经济类型的关系 仪式与治病、健康、财富* 仪式的基本资料 名称、表演沿革 祭祀组织 预定实践的节目 仪式过程和行为构成 表演班社 重要仪式参加人的生活史 仪式传承路线* 民间组织的基本资料 组织的名称、沿革、人员构成 管理分工 替村民做过的事情 解决官民矛盾、民事纠纷 重要民俗传承人的生活史*(五)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合点、旅行方式、进入状态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田野工作会议安排与主持人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四、物质准备 经费系列:筹款来源、现金储备、银行信用卡 票证系列:交通票证、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 资料系列:地图,所去地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最新且详细的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地形图。调查计划、日程表、部分地方文献复印件、日记本、访谈记录本、重要信息提供者名单。记录表格,根据要调查的问题设计一系列表格,调查表(人口、家庭、文化教育、亲属称谓、经济状况等)* 书写工作系列:各种笔及替换笔芯、铅笔刀、橡皮、胶条、别针。 技术设备系列:录音、照相、摄影设备,电池、胶卷、标签纸、编号册。 食宿用品系列:衣物、洗漱用具、卫生用品、手表、闹钟、简易被套、防雨防潮用品、药品、照明用具、少量食品、饮品、水果。餐刀、胶带、指甲刀。 礼品系列:给调查对象的小礼品。 通讯系列:通讯录、手机、电话卡。 现场办公用品系列,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第二节田野关系的建立* 田野关系是指田野工作者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基础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协议。他的工作平台是介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对话空间。* 早期的田野工作者没有把学者行为纳入研究,他们把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视为不得已的工作手段。现代田野工作者有意扭转改进,他们比看重资料更看重田野关系。他们既向研究对象搜集资料,也和研究对象一起讨论理论假设,倾听研究对象对学者描述民众知识的反馈意见,开展平等的文化对话。现代田野作业中,田野关系是一种从关系资源转化来的学术资源,依靠田野关系获得人类新知识,有可能取得比较可靠的理论增殖效果。*一、居住 向当地的长官和民众说明来意,获得他们的支持。 熟悉环境,画一张村落地图 人口调查 了解当地的禁忌,尽快以当地人的方式行事。 通过观察获得相关的信息:*大冲寨民居布局示意图* 我了解村庄的每日生活程序,就如同本地人一样。当我清晨散步穿过村庄时,各家各户的生活细节均在我眼前展开,洗漱、烹饪、早餐。我可以看见人们如何安排当天的工作,如何执行这些安排,一群群男女如何协作进行某项建设。日常的琐碎事件:争吵、戏谑、家庭趣事,有时是不引人注意的,有时是戏剧性的,但无一例外均是有意义的,这一切就在我周围发生,形成一种生活氛围,一种与当地人一模一样的气氛。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有过失礼行为,但已经与我建立了感情的当地人都毫无迟疑地向我指出。*ThomasWilliams在Borneo做田野时的经验 观察者居所最好建在村落的中心地带,通过自己的居所进行观察。 定期拜访家户 在不同的时间段在村落中散步 在居所招待被访者* 田野工作者的居住和一般的异地探亲访友的居住有什么本质不同?区别是“田野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是‘研究的适当单位’”,如通过观察不同家庭成员间的具体活动区逐步理解他们亲子和夫妻关系。* 我到达大瑶山的六巷村的第一个晚上,先行的向导已经替我们安排好住处,在一家政务对面的小楼上,我们一进小楼,顿时被黑黝黝的一群人围住了,有大人,有小孩,有说有效,讲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他们借着微弱的烛光靠近我们来看我们的脸,有些妇女还用手抚摸我们的衣服,我们进入了一个友好的但莫名其妙的世界里。我们明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这些人是怎样生活的,这样的混沌一团,头绪在哪里呢? 一个田野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是“研究的适当单位”,在这纷纭杂呈的众多男女的活动中,要理出个线索,我们住定了,开始和所借住的这家人打交道。这家的男人懂得一些汉语,和我们勉强可以直接对话,但是妇女们只懂得本地的瑶语,经过几点相处,我们和房主这一家人熟悉了。话不懂,做手势,慢慢建立起友好关系。这样开始我们的“田野工作”。* 首先我们只能依靠在自己社区里待人的经验,来和他们作有礼貌的接触。我们觉得在和房主人来往中,已存在着一定的“会意”,就是相互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懂得对方的意思了。我的爱人更以学当地语言为机会,和他们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已初步踏入当地的人文世界,充满新奇的感觉,我们进一步设法有意识地去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这样很自然低把家庭这个团体作为主要的了解对象,摸进了这个不熟悉的人文世界。* 我们是依赖着人类生活的共性来指导我们的观察的,以我们直接的感受来说,我明白人们对远方来的客人,只要相信他们不怀敌意,固然不免好奇但是友善的,主客之间存在着区别,主人们相互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相当固定的,大家相当明白该怎样对待对方,而且分明地看得出有亲疏之别,我认为,这是任何社会的常态,最亲密的团体是父母子女之间形成的家庭,我们就抓住这个团体去了解他们在这个团体里的各方面具有规范性的活动,这就进入了它们的人文世界的大门。* 田野工作者并非都能如此顺利的进入田野,学者被不同文化所接受是有条件的,起码要宽容、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放弃自己文化的一些价值判断,基本符合他者文化的逻辑,才能换取对方的进入门票。* 海顿说过,通过微笑和一根线就能赢得信任。还有一些办法,如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了,一起从事某种游戏或娱乐,送小礼物,共同喝酒或吸烟,给予简单的医药帮助等,最重要的是内心对对方充满友好的感情,最终得到当地人的了解和信任。* 田野点的情况差不多时,选择最容易进入的。 下田野点时,带足能够证明自己身份和研究计划的文件。至少要带上单位的介绍信。当然,如果你去研究一些非法组织和秘密群体,就不需要什么介绍信了。 尽量利用私人关系介绍你进入田野点。事先想好如何回答一些问题。 无论你是在乡村、城市或者一所医院里,没事时就转转,记下你对田野点的感觉。* 拟亲属关系,是最典型的一种田野关系,创立这种关系的鼻祖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田野工作者被当地人接受为自己内部成员,得到当地人赠给的亲属称谓,然后在当地顺利地住下来。 20世纪20年代中期,哈特到澳大利亚的帝维人中作调查,他充当了一个帝维营寨里老年妇女的“儿子”,消除了当地人对他的戒心。在陌生的世界里,有亲属的称号,就像有了年龄一样,能让人找到位置。田野关系的常见模式* 我就被包括在他们的亲属体系中,这样,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对待我,我也知道该怎样对待别人,大家的生活都会舒适和顺利一些。我一直不甚清楚他们对我加入他们的亲属体系看得有多重,可是在我快离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惊讶不已,因为这件事表明他们一些人把我加入他们的亲属体系看得比我想象得重的多。八九个熟识的年纪比我大的男人围着我,他们都是这个氏族年纪比较大的成员,我称他们为哥哥或舅舅,他们来找我是商量一件需要慎重处理的事情,这只有在他的儿子和兄弟都同意之后才能这么干,因为他们不愿因此而引起兄弟间和氏族成员间的纠纷,导致长期不和。* 从文化接触上说,拟亲属关系是润滑剂,可以在各类陌生的人文关系中做“减震”处理,使之平稳地滚动起来,成为一个协作体。由于拟亲属关系使用起来亲切灵活、简便实用,只要有条件仍然要使用这种方法。* 还有利用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亲属网——拟亲属关系——拟亲属网。亲属关系不是毫无限制的,如果个人身份发生变化了,再回乡之后要注意民众的接受心理。* 熟人关系 经人介绍与当地人结成的工作关系,尽快进入田野。使人类学家进入异族群体,度过磨合的危机。美国人类学家布里格斯,利用熟人关系,打通在爱斯基摩人群体的中的调查。* 中国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面子社会,比起亲属关系和拟亲属关系,熟人关系毕竟是一个社会大网络,能承受更大的外来压力,还能把这种压力分散到周围的更小的一个个熟人圈子中去。所谓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种熟人帮熟人能把关系网拉大到超乎田野工作者想象的程度,覆盖到他者文化生态分布的各个点。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就是靠他姐姐的帮忙,建立了熟人关系,才开始调查的。云南禄丰县做调查,是依靠姨母杨季威女士及同学王武科的介绍,建立熟人关系。* 顺境描述 通过朋友、师生等关系找熟人,通过熟人找研究对象,再从研究对象中发展新熟人。 通过田野关系中的熟人找到同龄人做向导,再与对方从同龄关系发展为熟人关系。 通过别的田野调查者接近研究对象,再通过采用尊称称谓等过渡方法,把别人的熟人发展为自己的熟人。 通过出示对方著作赢得对方的好感,再与对方建立熟人关系。* 逆境描述 研究对象的心情变故,难以逆转而中止关系。 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规律不了解而告工作失败。 不能使对方了解自己的调查意图,很难开展调查。 因不符合中国人的出行风俗,难以与研究对象建立熟人关系。* 官方关系 在地方政府管辖的地点做调查工作,要征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或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在他者社会居住,半替政府工作,半从事田野调查。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逐渐消除他者成员的疑虑,成为能为他者接受的外来文化成员,一般称这样建立的田野关系为官方关系。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凯泽通过这种关系,开始他在芝加哥黑人区的居住和调查。* 我被聘到社会服务部即后来的芝加哥法院任职,作为办案员被派到北方儿童法院,它的管辖范围包括芝加哥西边黑人居住区的草原地区,作为办案员和人类学家,这两种角色以各种形式发生冲突。作为办案员,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向我请教的人对城区世界作一种调理,以避免他们卷入与统治者的冲突,与统治他们的白人的代理人的冲突,与芝加哥中层阶级的冲突。然而,作为人类学家,最重要的是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尽可能客观地描述研究,既然我的首要任务是担任办案员的角色,可以为我的人类学调查提供情况的人就被严格地限制了,尽管碰到了这些困难,我还是能够搜集到一些基本资料。* 经政府同意,并经政府部分介绍,与基层联系人疏通后,田野工作者才能下乡,下去后,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本领,寻找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相处,并结成熟人关系,再开展学术工作。 即使政府部门支持田野工作,田野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官方关系转化为熟人关系,不然住在当地也很孤独。* 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学者不情愿攻关的时候,它便是一种行政关系和公共关系,在学者的学术意识十分明确的时候,它则有可能转化为一种田野关系,有了田野关系,地方政府方能显示出“立交桥”的作用。保证田野调查工作的畅行,而不再是行政上的增灯设卡,和接触时的公关应酬。* 居住创造了局内与局外文化对抗、适应与互存的文化现场。 哈特说:他上岛居住后,在没有和帝维人建立拟亲属关系的时候,他发现,帝维人和我在一起常有些不安,因为我与他们没有亲属关系,这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另外有些人常问:“他是什么氏族的”,但总是一个否定的回答,他们很不满。加入氏族后,我与部落成员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一个陌生人被告知我属于某个氏族的时候,我的妈妈是如此这般年纪的时候,严厉的老者便放松戒备,微笑着说:“那你还是我的兄弟(或者儿子、外甥或其他关系)”,我也力图用适当的称谓称呼他们。* 学习语言是发展和当地人的亲密关系的重要步骤。一个外来人克服种种困难和运用他者的语言,很多对象文化集团的成员是很高兴的。非本地的、非本民族的,非本地方社会的田野调查者是很少能讲流利的地方话的。但,语言错误和发音错误通常会降低这些被认为是非常能干的,什么都知道的外来者的权威感和高高在上的地位。* 语言是理解文化的向导,田野工作者对他者文化的人们怎样看、想、说和组织他们的文化,十分感兴趣。在很多现代的文化的定义中,都很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上下文,田野工作者只有熟悉当地的语言,从中找出话语,才能明白这些话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随着接触时间的推移,研究者对他者文化的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完全是从个人的人生经验中扩大出来的;有些认识要通过抽象的理论整合才能得到;那些超过田野工作者人生经历的知识,是由他者的人生经历积累起来的,田野工作者要能以他者的人生阅历去读他者的文化,然后在理论指导下,找到整合他者文化散存现象和类型结构的办法,并将之表述出来,成为书写他者文化的作者。* 居住的实质,还要求把田野工作者变成一个他者文化的读者,它提醒田野工作者要学会处理这种读者、他者文化的文本,他者文化的作者之间的关系,获取和阅读与自我不同的人生经验和理论实践。* 建立平等的和反观的阅读观。 田野工作者需要离开过去的经历,投入对他者的真情实感,同时把握自己的研究理智。如哈特认为,他必须和帝维男人一样留胡子,在帝维人的文化中,胡子是权威的象征。胡子越长越受到尊敬,男人没有胡子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应该避免这种问题,否则,他就同那些旅游观光客没什么区别。怎样成为一个他者文化的读者?* 露丝在几次接近那位墨西哥老妇之后,发现自己必须放弃不信教的原则,答应当老妇的子女的教母,一直在暗中观察她的老妇提出这个请求是抱着试探心情的,按照当地的社区观念,这是一种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标志。起初露丝在说流言蜚语的人群中发现了这位被中伤的老妇用热烈和闪烁不定的眼光偷看她,她好像触电一样,意识到这颗卷曲羸弱的灵魂在等待一位外来高贵者的搭救,随后她查找了地方档案,发现在老妇身上隐藏着一个下层妇女悲惨遭遇的宗教史故事,知道此人正是她的田野作业对象。但老妇人开始时又一直躲着她,来自周围习惯势力的舆论也压到她头上,老妇这时候找他来给孩子做教母,露丝认识到,老妇希望他给一个肯定的建交的答复,并向通过履行这种在当地社区只有有社会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正式仪式,实现自救。露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田野工作者在阅读他者文化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态度是什么:自己是否想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是否能够泡进他者的词语和行为的想象中,切身体验和理解他者,是否能将阅读自我的文化和阅读他者的文化区别开来。当自己阅读的时候,投入了怎样的行为?自己对个人读他者文化的行为有何种反应?自己是否准备放弃道德评价的习惯。*怎样阅读他者文化的文本? 要不断地寻找、发现和描述他者文化的文本。文本是在研究者和当地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完成的,沟通的目的是形成准确表达他者文化的、学术化的文本,这时的沟通是在文本的内外都起作用的。文本内部的沟通是指,当地人的指导,加上研究者的理解结合理论技术,得出地方文化事象的含义。文本外的沟通是,研究者的现场体验,与当地人的现场反应,会碰撞在一起,撞开联想,并即时扩散这种联想,在文本之外的许多经历将在瞬间调动起来,进入研究者对文本的理解中。* 居住从整体上邀请你参加另一种文化,从此你一方面是局外人,另一方面又是享用那个文化的局内人。*怎样理解他者文化的主体? 了解和认识田野对象的诸层次。 居住意味着田野工作者进入了各种样式的地方文化,但是地方文化的内容是怎样浮现出来的,他者文化成员之间是了解还是不了解,田野工作者怎样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调查中发现不少县地方志办公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家乡的民间文艺和民俗仪式活动很隔膜,而民间艺人和村庄社首对民间技术知识也不了解,这说明,在他者文化中,也存在着多层级的内部结构。田野工作者和田野关系的关系,就是一种地层性的关系,研究者需要一层层地去了解他的作者层,建构其中的小群体概念,然后寻找他们彼此之间勾连缔结的文化脉络,再用一个有逻辑关系的下行概念群将之描述出来。* 田野工作者的性别、家世、教育、个人经历、民族和国籍等,都可能对他看问题的反应产生影响,比如一个女性田野工作者,可能以女性的身份读他者文化,他者的田野关系叙述是如何进入她的视野的?她要审视自己的反应。例如,乡村妇女的叹世经歌是否让她联想起广大女农民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男性田野工作者,那么,他怎样走进一个女性的田野关系群体?他的性别意识是否会影响他的阅读方式?不论男女田野工作者,当他们来到他者文化群体中的时候,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因此,田野工作者需要采取反观的态度审视自己原来的想法和现场的反应,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他者文化的作者。* 我们不可能总去异文化中作研究,最终还在于学术观念的问题。做家乡研究时比较可行的调查方法是:在田野做调查的时候,应该发挥方言优势,发现和提取调查对象使用的用以表达自己文化的下行概念,并用这些概念与他们对话。下行概念是老百姓使用的语言,都是具体词语,包括一些稳定传承的民俗称谓和神秘数字,是一种时代传承的文化陈述,只是老百姓自己不能提炼它们,要靠训练有素的民俗学者去做。这时被找到的下行概念能让田野工作者联想到他者文化的作者是怎样运用外人难懂的和局内人习惯的语言和内码工作的。田野工作者和当地人彼此都是对方的一块镜子,调查者寻找下行概念,不仅是照镜子,还要把大量照片摆在一起,分析其中所表现的特征。* 在家乡做调查,有很多便利,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与家乡人的同质性强,亲属和邻居对访谈者反复提问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无新意,促使本来敏感的问题,在亲友的理所当然的观念中变得缺乏意义,失去了敏感度。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学者必须保持敏感性,不敏感就不能批评,也就没有理论。要保持敏感性,就要在面对亲属群体的时候,能进得去,也能走出来,使熟人和敏感的概念重新叠合在一起,为理论发现创造条件。* 田野调查者要尽量避免曲解他者文化,自己妄下判断。要做到这个,就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扮演好自己的应该扮演的角色,双重身份,如,一个美国人人类学家,一个爱斯基摩姑娘,这两个角色是有冲突的,要调整好角色,避免冲突。* 调查总是从具体的现象出发,调查中要从具体现象、新奇点拓展开来,扩大到文化创造者创造的整体文化中。居住一定时间后,尝试通过大量的访谈,把他者叙述的同类文化事象类型化,建造一座跨他者文化和自我文化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学者正确地阅读他者文化。* 关于居住: 体现学者是自己展开研究工作的工具。 居住下来,友好相处,是建立田野关系的标志。 居住研究,可以打破从前田野方法论的神话,揭示田野过程模式的细节。 田野理论是自我和他者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是田野理论的本质。*二、定位 田野定位,就是确定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身份地位,向对方确立一个真实而恰当的身份形象。定位也包括所有影响自我看待他者文化资料的主观反应,这样就把研究者定位为他自己搜集的资料的一部分。定位问题解决好,才有自我和他者双方合作的牢固基础。也才有明确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态度。定位不确定,可能导致研究的迷失。* 早期田野工作的定位是:对他者有用的人,但不要太能干。拟亲属关系的建立,都是在试图扮演一个有用的人。同时,他们也故意或不故意地犯一些语言上行为上的错误,以减少自己作为外来者的文化权威感,缩小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所谓不要给对方以太能干的印象的含义。 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定位,是把田野关系处理到双方亲如一家的水平。马林诺夫斯基和特洛布里恩居民的关系就达到这种水平,他们每天来看我,不再由于我的出现而新奇,把我当做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田野工作者的自我定位* 回家乡调查:在外地学习的学生、本地人、人类学专业的实习生 家乡附近地区调查,以准老乡的身份定位,对方感动亲切、不拘束。 用中介村做自我定位,然后利用中介村与其他村的关系,逐步扩大工作面。 以本民族和民族语言定位,容易反观自己的地位和视角。 在民间和政府两头穿梭,针对不同的期望值,做有适当区别的身份介绍,根据对方的接受心理定位。 在熟人关系圈中,从双方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定位。 以拟亲属身份定位* 田野定位理论创新点是,学者把自己当成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研究者的描述是不能脱离他自己的条件和看法的,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研究者走到哪里,就把个人学问的行李背到哪里,这应该是田野工作者的本事。这样做的理由是,田野工作者不仅是与他者文化集团的成员打交道的工具,而且是制作文化含义的关键性工具。只要开始研究田野调查对象,你就同时需要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研究自己。在这二重奏过程中,不断地给自己一个既卷入又外化的学术定位,然后拿出文本,这时你会把个人的理论储备,写进研究成果,将把它们作为你描述他者文化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层次。*固定位 固定位,是指一些田野工作者的既定个人现实因素的定位,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国籍等,它们会影响研究者个人对他者资料的看法,而且这些因素是终生不变的,经常会从根本上左右研究者的观念。 固定位的一个功能,当研究者与性别的、民族的等固定位因素保持距离感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原来料想不到的认识。自己对自己文化的熟视无睹,当他者对自己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给出极高评价的时候,我们就会反观自己的文化,发现原来发现不了的东西。*主体位 田野工作者的个人生活史和经历的定位,也对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如学科背景。* 《母亲的故事》。从自我和他者两种文化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结果,对主观描述形态多次调整后得出结论。 对母亲照相的要求的民俗理解(与母亲以及自己传统文化没有距离的民俗中人,理解母亲的做法); 作为大学教授的理解,母亲没有侧影这种所谓的“预成图式”,所以,不能理解侧影的照片(和母亲保持距离); 第三步是融民俗与学者于一体,两者兼有的独立出来的主观意识,生成了对前两次分析反观,继续进行自我分析,才真正产生了对母亲对第二张照片满意的文化解释(和自己也保持距离)。这样的文化阐释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对方。* 作为一个经过训练的人类学家,就应该能有意识地做到主体位的调整。和自己保持距离,和研究对象保持距离。*修辞位 田野工作者在表述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时进行的语言选择。在叙述研究对象和在对象中做研究时,究竟需要保持多大的距离才能被公认为是科学的尺度?这就是表述他者的技巧,可以用照相中的调焦技术做比喻,即把学者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的镜头,镜头的焦距调整到什么距离上才能把田野调查点的照片照清楚?这里所用的调焦比喻,是指你如何使用恰当的民族志语言,描述你所搜集的资料的类型,创造未来完成的文本,以及拓展研究者的创造性。* 田野定位是一个不断反观的进程,工作者的定位,是一边看资料,一边看自己,田野工作者应该始终对这两者保持同样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识民众只是和获取民众知识的方式的定位。*三、视角 视角是田野工作者观察和描述他者文化的角度。找视角限制了学者的盲目热情和文学狂想,也对田野作业理论的细密性提出更高要求,现代田野工作者把使用视角的方法贯穿于田野作业的全过程,增强了田野作业的理论意义。*挫折描写 吉尔兹开始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学术眼光,一般认为是“视角”之始。如他在写巴厘岛的斗鸡时,是以挫折描写开始的。从缺乏自信开始,到跟村民赌群一起落荒而逃,到在光放价差面前始终不肯出示美国教授的护照,到被村长看在眼里产生信任,到被整个小村庄接受。总之是从挫折起,至高奏胜利凯歌止,将一种令人信任的田野关系,真是地描述出来。* 打破了从前人类学田野作业中田野关系的神秘性,使之变为一种可以交流的学术谈资,一个可以理论探讨的普遍问题。他的个人描写运用了从一方转向另一方的人称和时态的转换,大量地描写了村民集体的看法,与站在人群背后的村长的看法,他自己的看法则被锁定在靠近对方看法的范围内,从而建构了他的叙述结构。把读者的兴趣转移到村长身上,对他的田野定位给予详细、准确的介绍。* 吉尔兹是在用对方的观点看自己,用自己的观点看对方。他将之称为“直接的、观察农民精神世界的、局内人的视角”。* 没有一个合适的视角,田野工作者搜集再多的资料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说明不了问题,为了避免视角确定中研究者人为因素过多地介入,可以通过建立视角的技术研究,尽量把人为因素处理得客观一些。*双窗口 双窗口:一个窗口观察他者文化,一个窗口观察自己的文化反应,对两个窗口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作分析。双窗口可以帮助研究者将观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结合起来,将理论活动贯穿在田野调查工作中。 视角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它要求田野工作者必须是接受型的、耐心的、自愿地观察研究对象的人。* 练习要求:选择生活场景做观察练习。开始可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物。之后可以观察事件,比如居民社区的秧歌队与老年社会的关系等。详细记录下事物的细节变化,同时也记录下你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继续观察,什么地方让你感到特别困难?你怎样与你的调查对象建立和维护关系的?* 做田野注释 田野注释是关于田野调查点和地方信息提供者的现场描述。 信息太多,被淹没。在近处看和亲密地参与,以后多次返回调查现场,回到田野调查点的信息提供者那里。之后将一些背景性信息注释出来,这些也都是将来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 用假设和前概念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检验田野工作者对所想的,和所看到的事物的描述视角。* 我们所眼见的大多数东西是我们的经验包装过的。在我们关注某一事物时,其实已把我们所想的事情直接附加所看的对象身上了,这种说法是对闭门造车的一种忠告。* 双窗口练习的技术要点是: 花一段时间适应环境。 设立双窗口表格,记录一定时间内的五官感受,左侧是观察记录,右侧是现场感受和理论随想。 自觉地思考多元文化信息的内容与自己对多元信息的主观反应的差异。 按照观察的时间顺序记录所观察的资料,并写在左窗口内。 尝试回答一些调查发现的问题,并写在右窗口内。 划出空间方位示意图,对调查项目的空间背景做说明,同时,也要对观察时间的上下文做说明。 在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形成分析归纳后,写一两页纸的小报告,描述自己的田野调查点的情况。*表达模拟式 利用双窗口建立阐释视角的表达模拟式。用简明清晰的格式化界面,直观地演示视角的确立过程。吸引田野作业的同行参加讨论,让大家一起检验田野工作者的理论假设,推导其解释逻辑的成立与否,指出其中的疏漏和逻辑错误,以利于之后的补充调查。一个比较完善的表达模拟式形成后,能够促进田野作业前概念地方化,并有利于酿就理论结社的正式表达。* 基本结构:理论假设、田野关系组资料、视角和检验假设的分析记录* 第一部分,理论假设,可以是一个学术史上的问题,可以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学者根据文献记载或实际口头资料发现的新问题。理论假设的表达应该思想简明,观点集中,专业术语含量高,把握前沿学术信息准确及时,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 第二部分,田野关系组资料。即左窗口的资料。按照实地考察的时间顺序将调查资料放在左窗口,使别人了解到工作程序。资料要有内在的文化逻辑。左窗口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可以支撑理论假设的田野资料系统的框架。* 第三部分,视角和检验假设的分析记录。右窗口。研究者根据观察到的资料将自己确立的视角的想法,详细记录下来。每到一个话题结束,可以写一个小结,简单总结一下自己阐述的观点。主要反应理论思维过程,在表述上要层层推进,紧扣假设。假设中的某些观点会得到验证、修正、落实、推进等。使用的概念也要前后一致,避免矛盾或偷换概念。在提出论据时,要与左窗口相对应,问答协调。最后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观点演绎系统。* 宗旨是展示研究者建立视角的过程和推动学术讨论。*第四节听话*一、局内词和局外词 表达他者文化的局内意识的词语叫做局内词,表达局外意识的词语局外词。局内人听到局内词,能生成明确的文化意识,认识到他们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如,山西用水习俗调查中,四村五社组织使用的局内词:鸡毛信:清明节前两天,召集社首开会;小祭:公布修渠摊派钱粮的决策,主社村吃水多而摊派少,吃剩水的附属村摊派多,体现了小群体的内外界限。社首们使用小祭一词时,总有内倾性,这在主社村不是秘密。这两个词都是局内词,只有社首之间使用,在拥有水权的村庄中生效。掌握了这些局内词,有助于掌握村社管水组织的圈系和派系。大祭是局外词,是清明节当天举行公开的祭龙王仪式,以此开始实行当年轮流用水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此会向附属村和全体村民开放,以示村落民主治水的能力和现状。* 听的要求: 注意听不熟悉的民间自分类词语,如鸡毛信、小祭 与随后听到的其他不熟悉词汇做比较,如大祭 改变调查的时间和地点,比较不同人群说话,以确定分类词中的局内词和局外词,如田野工作者分别在主社和附属村中调查人们对小祭和大祭的说法和态度。 对各种文化圈系和派系的局内词和局外词加以综合的思考,并把这些词汇和相应的行为做比较,恰当地使用它们与对方沟通。*二、连系词 常来往的成员之间和不常来往的成员之间使用的词汇是不同的,叙述这种关系词叫做连系词。通过连系词可以能判断哪些人经常在一起,属于一个小集群。研究者通过对连系词调整调查计划,在理论思考上,则要注意这类词的历史背景、风俗民情及其文化含义,进一步掌握他们内部的关系。* 用水村社一共有十五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天主教的传统,信徒之间的连系词是会长和会员,使用这类词汇会使他们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没有这种信仰的村民在相互往来时,使用的尊称是各村的传统排行,如叫老大、老二等(村落之间的排行)。他们对各村子的风俗人情有评价,风俗相近的村庄婚姻关系亲密,世代结亲,甚至还有结婚时从娘家带水到婆家做嫁妆的传说。风俗相异的很少结亲,如果用水方面有矛盾,一事不合,百事不合,在许多人情往来上,相互不尊重。* 听连系词的做法: 无论是“老大”还是“会长”等连系词,都有自己的民俗志资料,不是一个人的调查,而是一个职业、职务历史的调查。这类资料是其他文献中找不到的。研究者要通过发现这些词汇发掘词汇背后的地方性知识。*三、性别词 男女性别集团使用的日常词汇,属于特殊群体用语。许多场合中,研究者找到性别才能找到研究对象的位置。研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在他者成员的同性群体中作调查,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固定位到异性群体中作调查。在现场,既可以从男性角度提问,也可以从女性角度提问,还可以从自我文化的一般角度提问,从而获得对方稳定的叙述。* 性别词的听话方式: 教育在叙述性别词上的差别。性别词是外部世界影响自然性别后形成的观念形态的产物,因此表述上因人而异。受过教育的女性具有较多的社会性别特征,在对性别词的表达上掺入政治、权力、文明等话语因素,还会反映出男性性别词的渗透影响。乃至形成女性——民族——国家的研究方向。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女性所使用的性别词相比,促进田野工作者对性别词本质的再认识。 不同年龄段的人叙述的性别词有差别。对卫生观念的认识,存在老年组和青年组的认识差别。*四、协调词 在不同文化层次人之间起协调作用的词语。* 田野作业中,研究所获得的调查资料在对方的日常生活中原是混沌的和混合的,即生资料。生资料本身是没有分类,分类的出现源自他者和自我的文化视角,研究者的任务就是促进两个视角的交流和对话,让生资料转变为熟资料。熟资料是根据一定的技术原则搜集得来的,提供学者阅读、分析和写作的学术资料。*第三讲调查方法* 主位和客位(EmicandEtic) Emic:当地人所反映的他们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 Etic:一种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对方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第一节专门报告人 地方信息提供者,英文是informant,报告人,是具有地方文化知识的田野工作者的合作者,联系田野工作者与他者文化群体的中间人。* 物色和训练一些明白事理,对你工作目的有充分理解而又愿意提供材料的人。报告人还应该根据调查问题来选择,如宗教问题的报告人最好是巫师或其他宗教职业者,传统技艺的报告人最好是有关工匠,这些专门报告人总能提供相关领域的信息和材料。如果有地方文化精英,对当地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掌握的材料全面准确,他们来做报告,则事半功倍。* 报告人要求诚实,不论提供材料多少,都应该是真实的。常见的对资料真实的验证方法,即同一个问题反复询问多次,反复询问几个报告人,看其前后的回答有无不符之处。*第二节参与观察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时应注意,不能以人类学者的自己的文化经验价值观来进行判断,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化境遇中加以理解。* 参与观察最先由人类学大师Malinowski提出,并使之成为民族志调查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期(一般要一年以上)居住在田野点,观察当地人在一年内因季节而异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学习当地的语言,像当地社会成员一样生活,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真正了解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假若要到一个偏远的异民族中去,大都要求一年半的时间。半年学语言,再做一整年的调查。* 严格地讲,人类学家要做到真正的参与观察并不是很容易的,其中时间的长短当然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互动的程度,也是很重要的。李亦园根据研究者参与和分离的程度,把参与观察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局外的观察(completeobservation),这是比较客观的,其分离程度高,但卷入程度最低; 二是观察者的参与(observer-as-participant),这样的参与不太多,但又保持客观立场; 三是参与者的观察(participant-as-observer),多少已经参与进去了,但还能够观察,有一点客观评论; 四是完全参与者(completeparticipant),很多的是主观参与,容易形成主观价值判断。* 参与观察包括将你自己融入到当地人的文化中去,同时又要学会每天将自己从这种文化中抽离出来,这样你才能科学地判断你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事情,才能比较科学地记录和分析这些材料。*参与观察的优势 让学者搜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参与其日常生活,和当地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这对得到有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们可能不会对研究者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人类学家通过参与观察可以发展文化直觉,研究者越熟悉当地人的生活,越能有效读懂搜集到信息的意义。这个能力引导人类学家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与观察的方法,是按照对象的时间表,随着对象的行动节奏,安排个人的调查活动。参与观察的最好方式,是与他者文化群体进行社会互动,使双方进入一种自然交流的高超状态。这时,两人的感情最融洽,调查者也能让你发现对方的内部游戏规则和游戏的细节。对方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编造自己的文化行为,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对方不为外人道的一部分真情。* 参与观察的民俗事象,必须详尽、精确,研究者事先对对象活动的大致路线和要点摸底,以便在活动开始后不致漏掉重要信息。除了记录事实外,还要加一些旁注,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初步分析和问题假设,以便进一步观察。* 参与观察的实质,是从内部理解被调查者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脉络中所从事的事件的信息,而不是指他们自己说他们都做了什么,参与观察还使调查者按照当地人的规则去学习如何行动,避免他们做一些异想天开的解释,也避免他们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到被访谈者身上、被观察事件和物质表象上。*第三节访谈 开放式访谈 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 前者可能发现重要的观点,第二种方法者有利于访谈按照设计的理论问题开展,具有研究分析的取向。*结构性访谈 结构性访谈的主要优点: 经由不同的访问所收集到的资料,易于比较。 由于访问的问题与实施程序,都是事前标准好的,易于控制。 访问者的注意力不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无结构性访谈 依其结构性的程度,有下列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重点集中访谈;二是非指导性深度访谈。 上述两种无结构性的访谈,主要的优点有二:一是能对问题做深入了解,尤其适用于研究知觉、态度与动机的问题;二是所获得数据真实性较高。*半结构访谈 半结构访谈指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该方法对访谈对象的条件、所要询问的问题等只有一个粗略的基本要求,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至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和访谈的时间、、地点等没有具体的要求,由访谈者根据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访谈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访谈调查研究的优点: 具有弹性(flexibility)。 可以控制情境因素。 可以控制问题的呈现顺序。 可以调查较复杂的问题。* 访问调查研究的缺点: 费时又花钱。 访问员的偏差。 访问的时间(如受访者有其它事要做,将影响回答的认真态度)。 受访者分布的范围较为狭小。*访谈时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尽量细记录当地人用来描述他们的文化现象的概念、术语和分类方法。 提问要简单明了,避免模棱两可的答案。 访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最好先从收集case入手。 尊重个人的隐私。* 怎样提问很重要,一般讲,提倡问开放性答案的问题 如,对教师提问:“你认为为什么总是有些学生规律性地旷课?” “你认为有些学生总是规律性旷课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时间有兼职工作吗?”* 要尽可能直接记录当事人的说法和看法,避免参杂研究者主观价值观和解释,以使资料保持客观。学者的主观判断和情感表达,必须与被访谈者所谈的内容区别开。* 访谈要与参与观察相互印证。被访谈者的谈话有多义性、歧义性、双关性和隐蔽性,有时他们说的话和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因此,田野工作者要检验对方谈话资料的真实性,就要利用参与观察的资料印证。* 转写技术 转写人的操作技术,将内部口头谈话转写为公开书面资料的技术。 转写要恢复对原文谈话环境的描述,并记录下研究者的对话,确定谈话要点。 对没有相应表达文字的口语,要用拼音标注,并对其意思做注释,对关键性地方民俗做注释,补充方言知识和民族知识。 对叙述人带有语意含义的语气、感情、叹气、停顿做注释 将录音带的内容作简短摘要,写在录音带的两面,标注清楚访谈的话题、被访谈人的自然情况、插话人与被访谈人的关系、访谈时间、地点和人员等,提供学术背景。* 答谢原则,研究者对他者文化成员的礼貌回报。 不当审讯者。法国拉迪里《蒙泰尤》用的资料是14世纪早期在法国靠近西班牙边境的小村庄里的一位主教审讯25个牧羊人和农夫的法庭记录。这些资料的科学性需要讨论。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是平等关系,不能在审讯中获取可信的资料。 不当支配者。强烈依靠政府导致他们以支配者的形象出现。 不当监视者 不当旁观者,要充分考虑被调查者的利益,体贴对方的情感,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不滥用对方的信任、体力和精力。*第四讲田野叙述* 田野叙述是对田野调查资料的记录与简单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之前的一种非正式表述活动,以叙事为主,论析为辅。综合思考社会历史背景、搜集资料、信息提供者。在反复连续的归纳分析基础上,建立反映调查点独特文化内涵的资料系统,提出理论意见。 内容包括:每天的收获和发现,调整视角,以期提高搜集资料工作的质量、找到并及时解决观察和访谈的盲点、减少往返调查的盲目性。验证分析理论假设,及时加以修正。*第一节现场叙述 现场叙述:叙述调查的现场、地方社会情况等背景性因素。缺乏背景以及资料来源的田野资料文本很大程度上没有使用价值。所以,在介绍和分析材料时,要进行现场叙述,恢复田野工作者从事资料搜集工作时的生活化语境,恢复这些资料赖以生存的独特的文化环境,使别人同样能理解田野工作者叙述田野资料时的特殊意识,减少对资料文本的模糊认识。内容包括:现场活动计划、访谈观察、随机分析、方法探索、其他联想。* 调查计划表:分工、时间进度计划表* 访谈观察:访谈资料来源和田野关系资料,包括参加搜集资料的主要访谈人和访谈组成员,访谈时间,访谈地点,访谈时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被访谈人接受访谈的条件,被访谈人与插话人的关系。被访谈人的特殊生活史,在场地方学者的反应,以及其他随听随记的资料。* 现场情境分析:对现场情境的理论思考做简单介绍。范围涉及书本理论、正在思考的理论、多学科理论,调查中的理论着眼点、疑点、困惑点、难点、感兴趣的理论方面,理论灵感、有价值含义的术语。比如对有价值的民族志术语的追踪和回访,如夏粮、秋粮。* 方法探索:正在进行的方法的实践情况,已尝试的方法、失败的方法、成功的方法、得到补充和发展的方法、其他准备借鉴的方法、思考方法问题的模式和方法。*第二节比较叙述 人类学往往在跨国、跨民族、地区的范围内,进行资料的比较叙述和文化分析,这与研究对象属于跨文化事象有关。民俗学进行一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研究,也需要使用跨地区文化比较。* 如,河北定县乡村秧歌调查,设定了“民众观念可由剧场化表演得到部分体现”的观察视角,发现,河北农民的确在小戏里寄托了欢乐梦想的观念。比如表现离婚的小戏,实际上,当时定县的离婚案是很少的,远不足以达到可以提供演戏素材的程度,通过搜集小戏的民间口头传说资料,村民访谈资料,民间宝卷资料和秧歌戏的表演资料和重要艺人生活传记资料等,发现戏中所涉及的离婚问题,是一种表达理想家庭观的说法,透露出农民心目中的幸福美满家庭的观念模式。把这些秧歌与华北其他省份的小戏剧目做比较,又与县内流传的传说和宝卷等其他种类的材料做比较,发现,外来剧目、历史剧目和华北地区明清以来的民间宗教信仰和秧歌戏是交互影响的,这说明农民的理想观是共享的,范围可覆盖华北地区,小戏长年表演则是观念被稳定接受的最好说明,验证了假设。*一、限定资料的比较叙述 限定在可控制的不同个案之间做比较。在对个案做描述的时候,发现他们有许多社会生活事象和文化特征是共同拥有的,也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共同的地方是区域约定俗称的习俗规范,不同的地方是每个地区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如,纳德尔在西非的尼日利亚和东非的苏丹四个非欧洲社会内,做了四个点的巫术调查,发现他们在语言、社会组织、经济体制和宗教信仰上都是相似的,但在巫术信仰和巫术活动上却有差异处,例如,在西非的奴佩人中,妇女经常被指控为巫婆,而在瓜里人中,男的女的都可以。奴佩妇女被说成巫婆的原因是因为她们经商,比丈夫更有钱和权利,她们拒绝生孩子,恐怕有碍于他们经商,她们经常出门在外,还有机会搞婚外恋。奴佩人把她们说成是巫婆,反映了那里的男女关系比较紧张,小社会内部的价值观是在失去控制妇女的恐慌下企图控制妇女,制造不支持她们占经济支配地位、不支持她们的婚外活动和堕胎的文化。根据对这一有限资料的分析,纳德尔提出了“失败—控制”的视角,具体表述为,认为自己的利益本来是合法的和受当地文化支持的人们,结果因失败而在受到打击时,就会发起攻势,巫术指控正是这种方式之一。奴佩人中的男人因为自己的文化期待落空,就通过指责妇女为巫婆的方式进行报复。* 随后,他把这个调查经验移到东非的另外两个调查点,科龙戈人和梅萨金人,两个调查点在地里上相邻,有许多文化的相似性,差异在于科龙戈人中没有巫术信仰,而梅萨金人中流行着巫术信仰和巫术指控。纳德尔发现,两个社会都把享受生活的权利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都有男性继承舅舅财产的传统,但两者在掌握生活权利的年龄段上有所不同。在梅萨金,男性在25岁时就成为社会中的老人,到了这一年龄段的男性,要放弃吹口哨等可以使人兴奋的行为,为了提前得到舅舅的财产,取得享受生活的权利,他们在舅舅10岁时,就提出继承财产的请求,一般被认为是合理的,舅舅在这个时候将所有财产给外甥,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按原来的传统,是外甥在舅舅临死之前请求继承其财产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舅舅的老龄阶段无形中提前了,舅舅从此不再掌握财产,特别是不再掌握控制牲畜的权力,他的所有权力和名声也就提前消失了,造成了外甥和舅舅之间的紧张关系。从外甥一方说,他提前得到舅舅的财产,就等于把自己的老人年龄提前了,他们在内部也有紧张感。结果在梅萨金的社会里盛行巫术信仰,尤其在外甥和舅舅之间出现巫术指控。* 科龙戈人没有出现在25岁以前继承舅舅财产的现象,一部分人的合法行为没有挫伤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甥舅之间没有紧张感,因此没有巫术信仰。纳德尔用这个例子相比较,验证了他的“失败——控制”的巫术指控视角。后来的研究者也继续采用纳德尔的经验研究巫婆问题。*历史——生态法的比较叙述 采用历史分析和生态环境分析两个尺度,把他者文化随时间移动和生态环境移动的微观变化,及其群体结构和文化态度的变化,都进行详细的比较说明,把他者文化分成多层次做研究,增加观察的尺度和视角。* 在缺水地区,山西霍县发现乡村社区执行村社轮流吃水的古老制度,当地有5个主社村,使用同一水源的水,各村按每月规定的日期依次用水,最下游的村子每月用水8天,次下游的每月用水7天,中下游的村子每月用水6天,中游的村子每月用水4天,上游的每月用水2天,另外一个上游的附属村用水1天,共计28天,余下的2天机动。村民依靠这种办法,限制人口的用水量,使水成了当地人的活命水。社首能控制水日的水量分配,他们地位至高无上,可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和事物,使当地的赤字水源达到了延续利用的目的,形成“水利——水权”的视角。同时发现有的村子并不缺水,也按照下游多上游少的规律计时配水,以示公平合理,这说明下多上少是有其水利技术依据的。技术因素指渠水流动需要借助地势陡差形成流经区域,上游村子水程短、渗漏少、水量大,缩短给水时间照样能满足用水,而下游村水程长、渗漏多、水量小,靠增加供水时间才能达到用水供需平衡。放水员和渠长等管水系统的重要人物都从下游村产生。下游村的水权最大,社首的权力地位最高,为老大。* 在山西洪洞通利渠和陕西泾惠渠等拥有发达水利系统的地区,民间的水利纠纷主要集中在渠段,沿渠各村把渠道分为不同的渠段,每个渠段之间设斗门为界,一个斗门所辖的渠段是一个小社会,从渠口到渠段的距离远近为一方贫富的关键,这里是上游权力最大,他们往往制造种种口实抢水、占水,成为民间社会的水霸,形成上下游之间紧张关系的原因是经济利益问题,不是生存问题,由于水源充足,上游村建设了比下游村更发达的小社会,同时还给上游村用水的天机和商机,他们也借机创造了许多非农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层,获得了比下游村更多的经济支配权和政治支配权,在权力地位上,与四社五村相比,出现了从下游村向上游村的转移。调查组确立了“水利——资源”的视角。* 陕西另一处水利灌溉不平衡,平原地带有渠水流过,提供农田用水;山区和塬区长年吃泉水和窖水,天旱尤其缺水。在有水源而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水利纠纷主要是争水源。周围十一个村子每年清明节期间,到山上举行接送圣母的仪式,在紧挨圣母庙的山泉眼内,取神圣的湫水求雨。十一个社奉行轮流执社的规定,每年的执社村握有当年分享圣母控制灵力的最大权力,即代行诠解“签薄”。签薄上写有灵言谶语,等于圣母的预言,其他社在敬神、祈祷、许愿还愿和求雨,都要经过该社人解释签薄后发出圣旨,方可进行下一步。在当地观念中,圣母庙的地位不可动摇,有了圣母的保佑,山泉才有水,天上才降雨水,渠水才会长流。一旦人心不古,行为失衡,就会遭到圣母的惩罚。据此确定了“水权——庙权”的视角。利用庙权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人们把紧张和恐惧的消解权力都交给神灵。* 在“争水期”的乡村社区,存在着缺水的生态危机,创造了节约用水的历史;在“争渠段”的乡村社区,存在着经济资源的潜在竞争,创造了贫富农民相互制约水源的开发;在“争水源”的乡村社区,存在水源地高低不等的地形差异和天然不合理的用水现象,创造了以庙权控制水权的象征性管理方式。*性别、性格等个人因素对调查的影响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Mead就已经强调过资料收集过程中性别的重要性。 性别至少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限制你获取某些信息,二是影响你对他人的感知。* 个人的性格在田野调查中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年龄的长幼可能会使你容易某些资料而得不到其他资料。 富有使你可以接触到一些人、谈论某些主题,但同时也会另一些人回避你。喜欢社交使有些人亲近你而使另一些害羞的人避开你。* 经历了文化震撼阶段后,参与观察者便可以开始收集资料,但可能多少会带些文化上的偏见。 调查者开始感觉到他们已经融入当地人的社会,他们开始有机会收集越来越多的资料,参与各种活动、接受每家的邀请。他们的参与观察显得充实起来:白天到处跑,夜间不停地记笔记。*中间休息 进入田野点三四个月后,最好进行一段时间的修整。这是让田野调查者既从身体上也从情感上脱离田野点的机会。(系统地梳理田野资料,想好下一步该怎么做。同时,收集一些区域性的文献资料,访问一些地方性的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如果有机会,最好能与当地的知识分子进行一些交流。另一方面,信息提供者也需要这种暂时性的间歇。)* 经过一段时期的修整,你会清楚自己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哪些资料还需补充,调查的内容也会更加集中。 这是田野调查最出成果的阶段。*Exhausting 返回田野几个月后,一些参与观察者开始感觉到已经没有什么可问的了。也就是说,他们感到不好意思再问什么问题了。或者他们会大错特错地认为他们的信息提供者再没有什么可以告示他们的了。这时,也许应该再离开一段时间。*Leavingthefield 最后就是离开田野点。何时应该离开田野点呢?StevenTaylor说,当你感到不再想记笔记,差不多就该撤离田野点回家了。 对于许多进行过长期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而言,他们离开田野点都是暂时的。他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时地再回去进行调查。*人类学家的田野日记 C.Hart对theTiwi人的田野调查 H.Poudermaker生活在莱苏(Lesu)岛上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还被当作一顶神秘的工作?*田野的代价 NancyHowell(1990)曾对204名人类学家在田野中生病和遭遇事故的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据她统计,在南亚做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中,100%的人都患过疟疾,70%的人曾经感染过不同类型的肝病,41%的人感染过其他类型的疾病。在非洲从事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中,有31%人的得过疟疾。* 在所有的人类学家中,约有13%的人在田野期间患过甲肝。1969年,H.RussellBernard曾因患甲肝住过半年的医院,修养了近一年才康复。1985年,GlynnIssac在非洲做田野时被乙肝病夺去了生命,去世时年仅47岁。伤寒病、阿米巴(变形虫)性痢疾、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十二指肠病以及其他传染病也都是人类学家做田野时易患的可怕疾病。*谱系法(TheGenealogicalMethod) 这是早期民族志者普遍使用的田野方法之一,对研究亲属制度、继嗣制度和婚姻家庭非常有效。在乡民社会,亲属制度、继嗣制度和婚姻等是其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基础。*NotesandQueriesonAnthropology Δ:男性 Ο:女性 ▲:自我(男)●:自我(女) ◊:性别不明  Δ Ο:已死的男女  Δ Ο:夭折的男女 Δ=ΟΔ Ο: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已经离异ΔΟΔ:同胞关系 ΟΔ ΔΔ ΟΟ:孪生同胞关系 F:父 M:母 S:子 D:女 B:兄弟 Z:姊妹 C:孩子 H:丈夫 W:妻子*个人生活史(LifeHistories)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个人生活史对于人类学者理解其研究的对象如何感知世界、对应社会变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生活史是一种口头的历史叙述,但它清楚而又广泛地记载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生活史对于人类学者理解其研究的族群如何感知世界、对应社会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如《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农民社区的现代史》(1984)、美籍华人黄树敏的《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2002)、M.Shostak的《Nisa:TheLifeandWordsofa!KungWoman》等*主位与客位研究法(EmicandEticResearchStrategies) Emic:研究人员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加以分析整理。 Etic:一种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家的标准研究文化的方法。解释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说明当地人可能不承认的信仰,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资料,即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客观地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资料,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民族志研究的特点 参与观察法 整体性(holistism) 对情境的敏感性(contextsensitivity) 社会-文化描述(socioculturaldescription) 理论关照(theoreticalconnections)*此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本文档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11-07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