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版教材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最新版教材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举报
开通vip

最新版教材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2017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考点一: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含义 备注 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构成要素:1.购买欲望(愿意)2.支付能力(能够) 供给 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构成要素:1.愿意2.可能考点二: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消费者的偏好...

最新版教材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2017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笔记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考点一: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含义 备注 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构成要素:1.购买欲望(愿意)2.支付能力(能够) 供给 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构成要素:1.愿意2.可能考点二: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消费者的偏好(一般同向) 生产成本(反向)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同向) 生产技术 产品价格(一般反向) 产品价格(同向) 替代品的价格(“煤气和电”一般同向) 相关产品的价格 互补品的价格(“汽车和汽油”一般反向) 预期(是指消费者的预期) 预期(是指生产者的预期)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广告宣传、商品品种,质量等) 其他因素(国家政策、生产要素的价格)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考点三: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是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曲线上点的移动)。(2)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Q 供给曲线是供给和价格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PSS’Q(供给量)考点四: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最高限价 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支持价格) 含义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目的 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保护买方利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保护卖方利益) 影响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结果是市场短缺。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过】 后果 1.严重买方排队现象2.黑市高价3.生产者变相涨价 1.严重卖方排队现象2.黑市低价3.生产者变相降价 措施 行政措施和分配措施(配给制)只宜短期或局部地区实行。 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只宜在少数农产品上实行。考点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一、弹性系数的计算 类型 计算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注1】在计算需求量相对变动和价格的相对变动时,(1)点弹性: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格。(2)弧弹性: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均价格。【注2】点弹性适用价格和需求变动较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价格和需求变动较大的场合。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y=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ij=(涉及两种商品)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Es=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称为需求单一弹性。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具体影响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价格弹性大。 商品的重要性 生活基本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非必需的高档商品,需求弹性大。 商品用途的多少 一般来说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时间 时间短,弹性小;时间长,弹性大。四、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类型 关系 Ed>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Ed<1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涨价好】 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Ed=1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 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五、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类型 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应用举例 Eij>0 替代关系 煤气和电 Eij<0 互补关系 汽车和汽油 Eij=0 不存在相关关系 六、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类型 含义 商品性质 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高档品;奢侈品 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必需品 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低档品七、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1)Es>1,供给富有弹性。(2)Es<1,供给缺乏弹性。(3)Es=1,供给单位弹性。(4)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5)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八、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对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 时间(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 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对于农产品来说,短期内供给弹性几乎为0。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考点一: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经济人假设 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 效用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基数效用论 1.观点:该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就是用1、2、3、4……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2.基数效用论下效用是可计量的,所以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序数效用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相同:均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不同: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基数效用论下效用可加总,而序数效用论效用不能加总。考点二: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备注 完备性 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的表达出来。 可传递性 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消费者总是偏好数量较多的组合。也就是多多益善。考点三: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一、无差异曲线的概念——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特征 依据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偏好的“多比少好”假定。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偏好的可传递性,辅之以“多比少好”假定。 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注1】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注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表明的经济含义是指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考点四:预算约束线1.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2.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1)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2)如果只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不动,且收入不动,会使预算线会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右(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左(内)旋转。(3)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4)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考点五: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1.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经济含义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比。2.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1)偏好不变(2)收入不变(3)价格不变3.“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组合。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考点六:商品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决定的,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2.替代效应: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效应 正常品需求 低档品需求 收入效应 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替代效应 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总效应 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需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更平缓) 向右下方倾斜(更陡峭)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考点一:生产者组织形式及企业形成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1.生产者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2.依据“经济人假设”,生产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3.经济学家并不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唯一动机;但从长期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二、企业形成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交易成本的节约。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考点二: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一、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边际产量(MP):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二、产量曲线1.一种可变要素变化的产量曲线(三点三线)QTP(总产量曲线)LL1L2L3QAP(平均产量曲线)LL1L2L3MP(边际产量曲线)生产函数图形及位置关系2.多种可变要素同比例变化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考点三:成本及利润的含义 机会成本 是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 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隐成本 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总成本 企业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 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考点四:成本函数及成本曲线1.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2.短期总成本TC=总固定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①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厂房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②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3.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也就是可变成本的增加额(因为短期内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4.成本曲线(1)总成本、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曲线CTC(总成本)TVC(总可变成本)TFC(总固定成本)Q(产量)(2)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CMC(边际成本)MAC(平均总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M’AFC(平均固定成本)Q5.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因素:(1)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租金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相应提高。(2)生产率: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生产率下降则会导致成本的上升。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考点一: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3)进入障碍的大小。考点二: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市场结构类型 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 (很多;同质;了解;自由)①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②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③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④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①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②产品具有差别性,生产者可以对价格有一定的程度的控制(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③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市场 ①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②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③他们对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④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完全垄断市场 ①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②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注】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掌握“自然垄断”: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的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考点三: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需求曲线、决策原则及收益曲线 项目 整个行业需求曲线 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利润最大化原则 完全竞争市场 向右下方倾斜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完全垄断市场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垄断竞争市场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注】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不是行业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比完全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PQPAR(DD)MRQ考点四: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简单法则及价格歧视一、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一个简单法则边际收益=由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简单定价法则:【注1】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额占价格的比例,应该等于需求价格弹性倒数的相反数。【注2】垄断企业索取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弹性低,垄断者可以确定较高的价格;随着需求价格弹性增高,则价格将逐渐接近于边际成本。二、价格歧视1.价格歧视的类型 价格歧视类型 含义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1.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2.所有消费者剩余都被垄断者占有了。 二级价格歧视(批量作价) 1.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2.垄断者侵蚀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 对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2.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3.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考点五:寡头垄断市场中上价格形成的模型 价格形成模型 具体内容 协议价格制 其方式是限制各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边际收益等于行业边际成本。【注1】卡特尔:企业联合起来一起行动,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是石油生产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注2】我国企业之间实施共谋或卡特尔是一种违法行为,受到反垄断法律法规的严格禁止。 价格领袖制 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则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其保持一致。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2015年新增预计分值4分左右)考点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的需求生产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派生需求)、联合需求(复合需求)。考点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所有的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概念 含义 边际物质产品(边际产量)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 边际收益产品(MRP) 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边际产品价值(VMP)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价值。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边际要素成本(MFC) 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边际要素成本=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AFC) 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考点三:生产者面临的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和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形状考点四:劳动的供给原则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条件: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考点五: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可用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考点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有关概念 有关概念 含义 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1.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2.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 帕累托改进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 帕累托最优状态 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即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 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考点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三完全一不存在)(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2)信息是完全的;(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考点三:市场失灵的原因及政府干预措施一、垄断1.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2.政府干预措施(1)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2)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二、外部性(一)含义: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二)分类1.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2.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1)外部经济: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2)外部不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付出代价。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外部经济 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 外部不经济 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4.政府对外部性的干预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税收补贴;合并相关企业。(1)使用税收(外部不经济)和补贴(外部经济)手段。(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消除外部性的现代方法: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进一步看,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三、公共物品(一)公共物品的含义(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竞争性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二)公共物品的特点:非竞争性(等量消费),非排他性(都能消费)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三)公共物品的分类 纯公共物品 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 国防、治安 准公共物品 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 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四)私人物品及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五)公共物品政府干预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四、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逆向选择 劣质商品和服务驱逐优质商品和服务。 道德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考点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形态及计算方法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GDP的形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3.国民总收入(GNI):就是过去所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5.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 收入法 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注1】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注2】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 支出法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消费支出C+固定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1)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考点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部门 投资储蓄恒等式 两部门 支出法GDP=Y,即C+I=C+S,I=S, 三部门 支出法GDP=Y,即C+I+G=C+S+T,I=S+(T-G) 四部门 支出法GDP=Y,即C+I+G+(X-M)=C+S+T,I=S+(T-G)+(M-X)考点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储蓄函数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0<β<1)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注】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消费函数 ,即:消费=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储蓄函数 储蓄=收入-消费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考点四:投资乘数投资乘数k=,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S为边际储蓄倾向。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考点五: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政府购买G+净出口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代入上式:均衡国民收入Y=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均衡国民收入Y+投资+政府购买G+净出口解方程,即可求出均衡国民收入。考点六:总需求和总供给一、总需求 项目 具体内容 含义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因素 利率 反向变化: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的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 货币供给量 同向变化: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政府购买 同向变化: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税收 反向变化:税收的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预期 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是增长的,也会增加消费,这都导致总需求增加。 价格总水平 反向变化: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总需求曲线(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 1.向右下方倾斜。2.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影响。(1)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变动的现象。(2)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的现象。(3)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现象。二、总供给1.影响因素:(1)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和成本。(2)决定总供给的其他因素:技术进步、工资水平变动、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另外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总供给曲线(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从长期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2)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3.总供求模型(1)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2)短期来看,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影响价格总水平。当总供给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考点一: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1.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2.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考点二: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即为“索罗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考点三:经济波动的类型 分类标准 具体类别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 1.长周期:中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2.中周期:周期长度平均约为8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3.短周期:周期长度平均为3~5年。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 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考点四: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1.投资率的变动2.消费需求的波动3.技术进步的状况4.预期的变化5.经济体制的变动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考点五: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含义 举例 一致指标 也称为同步指标,指标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 也称为领先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 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 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谷的确定。 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考点六: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注】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三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考点七:新常态的含义及特征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一)新常态的含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二)新常态的三大特征1.中高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3.新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考点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及度量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3.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考点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考点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1.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效应(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2.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点四:失业的类型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类型如下表: 失业类型 含义 自愿失业 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 摩擦性失业 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考点五: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一、奥肯定律: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美国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相关关系。2.结论:相对于潜在的GDP(即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3.作用: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二、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变化的百分点。就业弹性的变化受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就业弹性就较高。三、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考点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 理论 提出者 观点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考点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3.汇率水平(贬出,即贬值出口增加)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考点三: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 非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 自愿出口限制 歧视性公共采购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出口补贴 直接补贴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 出口信贷考点四:倾销与反倾销1.倾销含义: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WTO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和成本加费用和利润的标准。2.倾销的类型: 类型 含义 掠夺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 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 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3.倾销的影响4.反倾销: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税是一种附加税。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考点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及需求显示 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竞争性(主要特征)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排他性 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 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考点二: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公共物品供给的两重含义 类别 具体内容 公共物品的融资 政府融资(强制融资) 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自愿融资) 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生产 政府生产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外包 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其他方式 特许经营、合同委托。考点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考点四:供求规律及政府活动范围1.市场系统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2.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亚当斯密称为“看不见的手”)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3.政府经济活动范围(1)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2)矫正外部性(3)维持有效竞争(4)调节收入分配(5)稳定经济考点五: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 关注的知识点 资源配置职能 1.根据政府职能的范围,财政资源配置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2.机制手段,关注以下几点:(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2)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3)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手段,关注如下几点:(1)加强税收调节;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2)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3)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和手段,关注如下几点:(1)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2)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考点六: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 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理论基石 个人主义方法论 经济人假设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考点七: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3.投票循环4.官僚体系无效率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5.利益集团与寻租考点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1.目前我国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2)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公平统一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4.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任务(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①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②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③重点推进的改革和制度建设。(2)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优化税制、完善调解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第十二章财政支出考点一: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及经济性质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项目 含义 作用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何种职能考点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 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我国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 支出经济分类 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我国支出经济分类的项目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交易的经济性质 购买性支出 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比重大,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 政府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可以造成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在其他社会主体中的重新分配。转移性支出比重大,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考点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规模 通常由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 财政相对规模 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考点四: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况指标 指标内容 财政支出增长率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可以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A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增长率比)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增长额比)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考点五: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理论 观点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皮考克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1)英国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非连续性”的(2)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选民通常具有“财政幻觉”。考点六: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存在的问题 优化(十二五规划)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转移性支出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 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新增财政支出的投向应更多投到最终需求。 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较低 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预算支出要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使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上。考点七:财政支出绩效考评(1)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 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 1.经济性:从事某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2.效率性:强调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3.效果性: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4.公平性(2)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重要性原则来确定。 原则 含义 相关性 指标与部门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 经济性 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考评。 可比性 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的指标。 重要性 选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指标。第十三章财政收入考点一:政府收入的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我国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考点二: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口径类型 财政收入内容 最小口径 税收收入。 小口径 1.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2.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 中口径 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大口径 全部的政府收入。考点三: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考点四:税收的特征 特征 内容 强制性 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无偿性 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固定性 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考点五: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 重点内容 纳税人 【注】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 课税对象 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税目代表征税的广度。 税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定额税率(固定税额);累进(退)税率。 纳税地点 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不一致。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考点六:税收分类 分类标志 具体内容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 1.流转税: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2.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3.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车船税。4.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5.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标准划分 1.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2.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1.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2.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1.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2.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 ①中央税:如消费税、关税。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③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考点七: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0100%税率考点八:税负转嫁一、税负转嫁的方式 税负转嫁方式 具体含义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税负转嫁。 混转也称为散转 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这种转嫁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消转 纳税人用减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通过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旁转也叫侧转, 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键因素) (1)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税负不容易转嫁;(2)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较易转嫁。 课税商品的性质 (1)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2)生活必需品税负容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课税范围的大小 (1)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不容易转嫁;(2)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 商品的竞争程度 (1)竞争程度大,税负不容易转嫁。考点九:国债特征和功能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国债功能 具体内容 弥补财政赤字 (1)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式弥补。(2)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筹集建设资金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1)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国债”之称。(2)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调控宏观经济 考点十:国债的负担与限度一、国债负担 国债负担 具体内容 认购者负担 国债发行应考虑债权人的应债能力 债务人负担 政府借债应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纳税人负担 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代际负担 如果国债资金运用不善,或者仅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留给后人的就只是净债务,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二、国债限度1.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有三个指标:一是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2.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 国债相对规模 具体内容 国债负担率 (1)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3)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4)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债务依存度 (1)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2)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3)我国分为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4)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考点十一:李嘉图等价理论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考点十二:国债制度一、国债发行制度1.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二、国债偿还制度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三、国债市场制度国债市场的功能:实现国债的发型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①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②回购交易方式: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③期货交易方式: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④期权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考点十三: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一、政府性债务的类型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 需由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 政府或有负债 由某一或有事项印发的债务,这种债务会不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还责任。 或有负债 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负债 政府提供担保,当某个被担保人无力偿还时,政府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 政府可能承担救助责任的负债 政府不负有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要给予一定救助的债务。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1.中央政府实行余额管理。2.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债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第十四章政府预算考点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政府预算 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从形式上看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该表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从内容上看 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从政治方面看 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1)政府预算指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2)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从本质上看 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国家预算。考点二:政府预算原则 原则 具体内容 完整性原则 所有法律准许的政府财政活动,都要在预算中清楚的列出,不应另设其他财政收支账目;政府所有的财政活动都不能脱离预算管理,非政府交易活动必须排除在外。 统一性原则 保证整个财政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协调性。 可靠性原则 也称为“谨慎性”原则,支出预算安排要真实、可靠,既不能不切实际的把支出盘子打得很大,无法完成,也不能留下硬缺口,将执行中一定要发生的支出不列入预算,人为缩小支出规模。 合法性原则 政府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这是政府必须对纳税人负责的理念的重要体现。 公开性原则 年度性原则 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1)历年制:如中国(2)跨年制:如美国、英国、日本。考点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按预算编制形式 单式预算 这种形式比较简单,便于编制,能够清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实施。但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①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便于政府科学安排收支结构,分类控制预算收支平衡;便于政府灵活运用资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 增量(基数)预算 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增量预算保持了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 零基预算 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年度预算 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多年预算 预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三年至五年)的政府预算。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 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 平衡预算 差额预算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 投入预算 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的预算。 绩效预算 用量化绩效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规划项目预算 核心是使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 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考点四: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机关、部分、单位 预算管理职权 立法机关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等。 各级人民政府 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本级决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改变和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关于预算方面的不恰当的决定和命令。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本级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备费动用方案。 审计机关 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考点五: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内容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能够统筹安排使用的资金,应当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预算体系 具体内容 一般公共预算 1.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2.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的。 政府性基金预算 1.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2.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3.从2010年开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交全国人大审查批准。 社会保障预算 1.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2013年正式提交全国人大。2.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依法建立,规范统一;二是统筹编制,明确责任;三是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四是相对独立,有机衔接;五是收支平衡,留有结余。3.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一般公共预算,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金。考点六: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有关政府预算活动的各种法规制度,是纳税人及其国家权力机关控制财政活动的机制。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一般是通过“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预算编制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 1.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是以部门为预算主体的综合预算。2.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①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②项目预算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排序。 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预算执行制度(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2)规范财政性资金收缴方式。所有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3)改变财政资金分散拨付方式。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考点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二)推进预算、决算公开(三)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四)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冲减赤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经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内发债平衡;(五)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六)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七)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第十五章财政管理体制考点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考点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及类型一、内容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1.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2.事权或支出划分原则:技术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受益原则。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1.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2.收入划分原则:恰当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调控功能强、收入份额大、流动性大、收益与负担不直接对应的收入归中央政府)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二、类型 财政联邦制模式(美国)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遵循“州余权主义”原则。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财政单一制模式(法英日韩) 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考点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分税制内容 项目 内容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 地方固定收入 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1)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2)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3)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97%,地方3%。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1.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②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③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④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2.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税种属性,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原则,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其余具有明显受益性、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影响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考点四: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重要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弥补其收支差额,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最基本作用。3.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4.通常情况下,对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项目,中央政府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施财力匹配与均衡;专项转移支付严格限于中央委托事务、共同事权事务、效益外溢事务和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5.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1)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2)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要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6.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1)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2)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第十六章财政政策考点一:财政政策的功能和目标:(1)功能:导向、协调、控制、稳定。(2)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考点二:财政政策的工具(掌握如何使用,关键是理解“花钱”二字) 财政政策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繁荣,少花钱抑制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萧条,多花钱刺激总需求) 预算政策 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 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 税收政策 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来增加税收。 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来减少税收。 公债政策 增加长期国债、提高利率。 增加短期国债、降低利率。 公共支出 狭义购买性支出: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政府投资 降低投资支出水平。 提高投资支出水平。 补贴政策 减少财政补贴支出。 增加财政补贴支出。考点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分类标准 类别 具体内容 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累进所得税;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主动灵活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多花钱)。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小和抑制社会总需求(少花钱)。 中性财政政策 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财政政策。考点四: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财政乘数类型 计算 特点及作用 税收乘数 == 1、税收乘数为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2、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正方向变动。(2)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3)同税收乘数比较,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这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1-b)/(1-b)=1 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如果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考点五:财政政策时滞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 时滞类型 内容 内在时滞 认识时滞 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 行政时滞 财政部门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 外在时滞 决策时滞 财政部门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所需要的时间。 执行时滞 政策议案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效果时滞 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考点六: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1.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2.实现短期调控与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3.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4.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七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考点一: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这种需求是经济需求、有效需求、派生需求和客观需求。考点二:货币需求理论(一)传统货币数量说 传统货币数量说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 MV=PT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 1.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进行日常交易。预防动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投机动机——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2.函数:L=L1(Y)+L2(i)(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2)投机动机构成投机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3.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三)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货币需求理论) =f(Yp;W;im,ib,ie;1/p·dp/dt;μ)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1)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同向)(2)财富构成: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同向)(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反向)(4)其他因素。考点三:货币供给层次划分(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基本原则: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货币层次。(2)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 M0 流通中货币M0是指企业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M1(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0+银行活期存款M1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考点四:社会融资规模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它既包括实体经济从银行业获得的融资,也包括实体经济从证券业和保险业获得的融资,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的构成(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债券筹资;保险公司赔偿、贷款公司贷款、投资性房地产)。考点五:货币供给的机制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①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②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③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3.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其中:B——“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K——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合计的倒数【例题:单选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是()。A.增加货币需求B.减少货币需求C.增加货币供给D.减少货币供给【答案】C【解析】通过本题掌握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M=B*K考点六:货币均衡1.货币均衡的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2.货币失衡的两种状况(1)总量性货币失衡:包括两种情况①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②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量:供给过多,经常出现。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后果之一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2)结构性货币失衡。3.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Y′+P′。考点七:通货膨胀一、含义:萨缪尔森: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马克思: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多种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同的:(1)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2)物价持续上涨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分类标准 具体类别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①“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输入型通货膨胀(进口商品价格上涨)4.结构型通货膨胀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公开型通货膨胀:表现形式是“物价上涨”。 抑制型通货膨胀:表现形式是“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例题:多选题】下列通货膨胀类型中,属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有()。A.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膨胀B.消费强劲增长引发的通货膨胀C.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引发的通货膨胀D.进口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E.垄断企业人为抬高价格引发的通货膨胀【答案】AB【解析】通过本题掌握通货膨胀按成因不同所作的分类。三、通货膨胀的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2.主要原因:(1)财政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2)信贷原因——信用膨胀,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其原因包括,财政赤字的压力,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3.其他原因:如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四、通货膨胀的治理综合国际国内一般经验,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少花钱) ①减少政府支出 ②增加税收 ③发行公债 紧缩性货币政策(少给钱) 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提高再贴现率 ③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出售有价证券第十八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考点一: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的主要职能是:①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②维护金融稳定;③提供金融服务考点二: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考点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特征 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 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考点四: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具体业务内容 货币发行业务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对银行的业务 集中准备金 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通过这部分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再抵押贷款;再贴现;再贷款。 全国清算 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各商业银行之间可通过该账户办理非现金结算,此项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并由此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对政府的业务 代理国库 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考点五: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外汇、货币黄金)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其他资产 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总资产 总负债考点六: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考点七:货币政策工具1.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内容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其缺陷:1.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2.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是一剂“猛药”。3.成效较慢、时滞较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再贴现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但必须与其他货币政策配合。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内容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3.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4.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考点八: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1.利率: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2.货币供应量: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通货膨胀率考点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体系: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考点十: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1.“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2.2011-2015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十九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考点一:商业银行的性质(1)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是承担着资金融资职能的企业。(2)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3)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窄,经营不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考点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1.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职能 内容 信用中介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是最基本职能。 支付中介 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资本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使商业银行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 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工具,满足流通界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并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与吸收资本的总额而扩张信用。2.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按机构设置分类 单一银行制 不设分支机构,美国许多州立银行。 总分行制 设多层分支机构,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按业务经营范围 专业化 只经营吸存发贷的传统银行业务。 综合化 可经营所有商业性融资业务,即全能银行制。考点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主要业务 类型 内容 负债业务(吸收外来资金) 吸收存款 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 借款业务 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将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 票据贴现 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 贷款 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在首位。 投资业务 是银行以其资金作为投资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 结算业务 商业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从而完成货币收付,并向委托人收取结算手续费的业务。 信托业务 租赁业务 代理业务 咨询业务 考点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原则 内容 盈利性原则 在经营资产业务中,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 流动性原则 ①商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②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 安全性原则 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也呈负相关关系。考点五:存款保险制度1.被保险的存款既包括人民币存款,也包括外国存款。但不包括:①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②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2.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提示】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3.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及运用 来源 运用 ①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存款人不交保费)②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③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④其他合法收入 ①存放中国人民银行②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③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考点六:金融市场效率及有效市场理论1.金融市场效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2)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2.有效市场理论 市场有效性 具体含义 弱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半强型效率 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强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的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考点七:金融市场结构1.金融市场的类型 市场类型 功能 子市场 货币市场 供应短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 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 供应长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要。 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2.各子市场的含义及有关内容 子市场 含义 有关内容 同业拆借市场 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 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和交易方便。同业拆借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需求。 票据市场 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1.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商业票据是以企业间的直接信用作保证。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保证券,是由发行人(一般为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了筹措短期资金或弥补资金缺口,在货币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在将来一定时期偿付的票据本息的凭证。2.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存款而发行的一种不记名的存款凭证,它是认购人对银行提供的信用。特点是不记名;属于批发性质的金融工具、存单的金额由银行确定,一般都比较大;利率既可固定,也可浮动。 债券市场 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它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既具有货币市场的属性,又具有资本市场的属性。 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特点,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股票市场 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股票发行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流通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就是投资者群体。 投资基金市场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优势主要表现为专家理财。 金融期货(期权)市场 1.金融期货市场是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2.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第二十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考点一:金融风险的特征及分类1.金融风险的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2.金融风险的类型 金融风险类型 含义 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因素(股价、利率、汇率及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 信用风险 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风险。 操作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风险。考点二:金融危机的类型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 具体内容 债务危机 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特征:(1)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2)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3)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货币危机 在实行固定汇率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容易出现货币危机。 流动性危机 (1)国内流动性危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即“借短放长”,则会导致流动性不足以偿还短期债务。当存款者担心存款损失要求银行立即兑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挤兑”风波,导致危机爆发。(2)国际流动性危机 综合性危机 现实中的金融危机都是综合性金融危机。(1)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2)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发生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考点三: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的。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公共利益论 (1)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2)政府对公众要求的一种回应。 保护债权论 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 金融风险控制论 这一理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这种不稳定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考点四: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 分类标志 类别 代表国家 监管主体及央行角色 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 美国 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 德国 监管客体的角度 综合监管体制(属于功能性监管) 英国 分业监管体制 中国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考点五:国际金融监管一、1988年巴塞尔报告(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项目 具体内容 资本组成 核心资本(一级资本) 实收资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 附属资本(二级资本) 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风险资产权重 0%、10%、20%、50%和100% 资本标准 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过渡期安排 二、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的内容,被称为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三、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 内容 具体规定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资本监管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1.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1)普通股充足率为4.5%,新标实施后为7%;(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新标实施后为8.5%;(3)总资本充足率为8%,新标实施后为10.5%;2.两个超额资本要求(1)留存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2)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扩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最低要求为0-2.5%。 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自2011年初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 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1.流动性覆盖率: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2.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中长期内银行解决资金错配的能力,它覆盖整个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激励银行尽量使用稳定的资金来源。 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设立为期8年的过渡期。第二十一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考点一:汇率制度的划分 汇率制度 类型 特征 固定汇率 金本位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特征:(1)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2)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的人为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特征:(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3)国际收支的调节。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解决;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解决。 浮动汇率 牙买加体系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3)国际收支的调节:经常账户失衡调节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融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等方式进行。考点二: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决定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因素有:(1)经济开放程度(2)经济规模(3)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汇率制度选择 因素 倾向固定汇率制度 (1)经济开放程度越高;(2)经济规模越小;(3)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 倾向浮动汇率制度 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流入较为客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考点三:人民币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考点四:国际储备的构成及作用一、国际储备的构成 国际储备的构成 具体内容 货币性黄金 黄金只能算作潜在的国际储备、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 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95%以上。 IMF的储备头寸 在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档头寸)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超储备档头寸)。 特别提款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账面资产。特别提款权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二、国际储备的作用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三、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具体包括:1.外汇储备总量管理2.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3.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成为国际储备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国际储备投资战略更多的转向追求高收益的中长期投资。考点五: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2)确定汇率制度;(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考点六:国际主要金融组织(IMF、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1.IMF和世界银行集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性质 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开发机构,是世界银行集团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机构。 资金来源 (1)份额:主要资金来源,决定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借款数量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2)借款。 (1)银行股份(2)借款(3)转让债权(4)业务净收益:都留作准备金。 贷款种类 (1)备用安排:又称为普通贷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一种贷款;(2)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结构缺陷导致的严重国际收支问题;(3)减贫与增长贷款。 世界银行以贷款业务为主。其中,项目贷款是世界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贷款特点 (1)主要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贷款对象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陷入债务危机的发达国家。(2)有政策条件;(3)是临时性的。 (1)期限长;(2)贷款实行浮动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3)通常对其资助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外汇部分;(4)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长。世界银行集团的其他机构:除世界银行外,世界银行集团还包括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等机构。(1)国际开发协会主要是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世界银行贷款被称为“硬贷款”,国际开发协会贷款被称为“软贷款”。(2)国际金融公司主要通过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3)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是世界银行集团最年轻的成员,主要向外国私人投资者提供的政治风险担保,并通过向成员国政府提供投资促进服务,加强其吸引外资的能力,从而促使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2.国际清算银行宗旨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额外的便利,并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考点七:人民币跨境使用跨境人民币业务是指居民(境内机构、境内个人)和非居民(境外机构、境外个人)之间以人民币开展的或用人民币结算的各类跨境业务。其业务类型包括: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2.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3.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4.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 5.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 6.双边货币合作第四部分统计第二十二章统计与统计数据考点一:统计学的两大分支及各自的内容统计学的两大分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类型 主要考点 描述统计 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方法。其内容包括:1.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2.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3.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特征。 推断统计 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其内容包括:1.参数估计: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2.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假设是否成立。考点二:变量及数据1.变量: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它是相对于常数而言的。常数只有一个固定取值,变量可以有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取值。 分类 定量变量(数量变量) 变量的取值是数量。如企业销售额、注册员工数。 定性变量 分类变量 变量的取值是类别。如企业所属行业、员工性别。 顺序变量 变量的取值是类别且有顺序。如员工受教育水平。2.数据:数据是对变量进行测量、观测的结果。数据可以是数值、文字或者图像等形式。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 是对定量变量的观测结果,其取值表现为具体的数值。如企业的销售额是1000万元。 分类数据 分类变量的观测结果,表现为类别,一般用文字来表述,也可用数字描述。如,用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 顺序数据 顺序变量的观测结果,表现为类别,一般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数字描述。如用1表示硕士及以上,2表示本科,3表示大专及以下。考点三:数据的来源 分类 类别 内容 按收集方法 观测数据 通过直接调查或测量而收集的数据。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施加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条件下得到的。几乎所有与社会经济现象有关的统计数据都是观测数据,如GDP、CPI、房价等。 实验数据 按来源 一手数据 来源于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直接来源。其来源主要有:调查或观察;实验。 二手数据 来源于别人的调查或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考点四: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的种类 种类 具体内容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 全面调查 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连续调查 如工厂的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投入、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出生、死亡等。 不连续调查 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等。2.统计调查方式在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调查方式 含义 主要考点 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周期性的。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4.使用范围比较窄。 抽样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1.经济性(最显著的优点)2.时效性强3.适应面广4.准确性高 重点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所选择的重点单位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1)为了及时了解全国城市零售物价的变动趋势,就可以对全国的35个大中型城市的零售物价的变化进行调查就是重点调查。(2)要及时了解全国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和资产总额情况,只需对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即可。(3)国家统计局的全国5000家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制度属于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作用: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第二十三章描述统计考点一:集中趋势的测度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 测度值 计算 备注 均值 数据组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值的个数 (1)它是集中趋势中最主要的测度值。(2)均值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3)均值易受极端值的影响。(4)能够充分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 中位数 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 (1)适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2)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3)没有充分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稳定性差于均值,但优于众数。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1)适于描述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2)不受极端值的影响。(3)没有充分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缺乏稳定性,而且可能不唯一。(有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双众数、多众数或者没有众数,难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指标 适用数据类型 是否受极端值影响 众数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 不受 中位数 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不受 均值 数值型数据 受考点二:离散程度的测度值 方差 数据组中各数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方差越小,说明数据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越小,均值的代表性越好。 标准差 方差的平方根。 不仅能度量数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还与原始数值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标准差越小,说明数据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越小,均值的代表性越好。 离散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 离散系数消除了测度单位和观测值水平不同的影响,因而可以直接用来比较变量的离散程度。考点三:分布形态的测度分布形态的测度指标包括偏态系数和标准分数。一、偏态系数 项目 主要内容 偏态系数 测度数据分布偏度的统计量,取决于离差三次方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三次方的比值。 偏态系数的取值 等于0 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 偏态系数>0 分布为右偏。1.取值在0和0.5之间,轻度右偏2.取值在0.5和1之间,中度右偏3.取值大于1,严重右偏 偏态系数<0 分布为左偏。1.取值在0和-0.5之间,轻度左偏2.取值在-0.5和-1之间,中度左偏3.取值小于-1,严重左偏 偏态系数的绝对值越大 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大。二、标准分数(也称为“Z”分数) 项目 主要内容 适用 在统计上,均值和标准差不同时,来自不同分布的变量值不可比,但是每个数值在变量分布中相对于均值的相对位置是可比的,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标准分数来比较不同变量的取值。标准分数给出了数值距离均值的相对位置。 计算 (原始分数Xi-平均分数X)÷标准差s 实际应用 当数据服从对称的钟形分布时,可以运用经验法则来判断与均值的距离在特定倍数标准差之内的数据项所占比例。约有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1,1】范围内;约有95%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2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2,2】范围内;约有99%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3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3,3】范围内。考点四:变量间的相关分析一、相关关系的类别 分类标准 类别 内含 相关的程度 完全相关 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完全由另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所确定。称这两个变量完全相关。 不完全相关 大部分相关现象均属于不完全相关。 不相关 两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彼此互不影响。 相关的方向 正相关 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变量的取值也相应的由小变大。(两个变量同方向变化)。 负相关 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小变大,另一个变量的取值由大变小(两个变量反方向变化)。 相关的形式 线性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只适用线性相关关系。 非线性相关 两个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近似于某种曲线方程的关系。【注】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散点图来展示。二、相关系数的取值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量。最常用的相关系数是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 r的取值 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0<r≦+1 正线性相关 -1≦r<0 负线性相关 r=1 完全正线性相关 r=-1 完全负线性相关 r=0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r|的取值 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r|≧0.8 高度相关 0.5≦|r|<0.8 中度相关 0.3≦|r|<0.5 低度相关 |r|<0.3 相关程度极弱,可视为无线性相关关系第二十四章抽样调查考点一: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例】在研究某城市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时,在全部50万户家庭中随机抽取3000户进行入户调查,这项抽样调查中的样本单位是指该城市中()。A.抽取出来的3000户家庭B.50万户家庭C.每一户家庭D.抽取出来的每一户家庭【答案】D 概念 含义 本题中 总体 调查对象的全体 50万户家庭 总体单元 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每一户家庭 样本 总体的一部分,由从总体中按一定原则或程序抽出的部分个体所组成。样本也是一个集合。 抽取出来的3000户家庭 样本单位 每个被抽中进入样本的单位称为入样单位。 抽取出来的每一户家庭 样本量 样本中包含的入样单位的个数称为样本量。 3000户 抽样框 供抽样所用的所有抽样单元的名单,是抽样总体的具体表现。常见的抽样框有名录框,如企业名录、电话簿、人员名册。 全部50万户家庭消费信息的载体 总体参数 即总体指标值,它是未知的常数,是根据总体中所有单位的数值计算的,是通过调查想要了解的,不受样本的抽选结果影响。常用的总体参数有总体总量、总体均值、总体比例、总体方差。 50万户家庭的平均消费支出 样本统计量(估计量) 是根据样本中各单位的数值计算的,是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称估计量。它是一个随机变量,取决于样本设计和正好被选入样本的单元特定组合。常用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 抽取出来的3000户家庭的平均消费支出考点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抽样方法 特点 具体方式 概率抽样 1.按一定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2.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者是可以计算出来。3.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若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相等,则称为等概率抽样;否则称为非等概率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 抽取样本时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 1.判断抽样2.方便抽样3.自愿样本4.配额抽样考点三: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1.确定调查问题2.调查方案设计3.实施调查过程4.数据处理分析5.撰写调查报告考点四: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误差 形成原因 抽样误差 由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 非抽样误差 除抽样误差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1)抽样框误差:样本框不完善造成的(2)无回答误差:调查人员没能够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无回答分为:①由于随机因素造成的。如被调查者恰巧不在家。②由于非随机因素造成的:如被调查者不愿告诉实情而拒绝回答。(3)计量误差:由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与其真值之间不一致造成的误差。这种误差可能是由调查人员、问卷设计、受访者等原因造成的。考点五:几种基本概率抽样方法的判定 方法 关注的知识点 简单随机抽样 1.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单位的入样概率相同。【例】某校高三年级学生共l000人参加考试,将1000份试卷编好号码后,从中随机抽取30份计算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A)。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2.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每个单位最多只能被抽中一次,比放回抽样有更低的抽样误差。3.适用条件:(1)抽样框中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辅助信息(2)调查对象分布的范围不广阔(3)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分层抽样 1.理解概念:先按照某种规则把总体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不同的层内独立、随机的抽取样本。【例】在调查某部门平均工资时,先将该部门员工分为经理和普通职员两类,再采用随机原则分别在经理和普通职员中抽取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C)。A.简单随机抽样B.整群抽样C.分层抽样D.等距抽样2.适用条件:抽样框中有足够的辅助信息,能够将总体单位按某种标准划分到各层之中,实现在同一层内,各单位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小,不同层之间各单位的差异尽可能大。 系统抽样 1.理解概念:将总体中的所有单元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范围内随机抽取一个初始单元,然后按事先规定的规则抽取其他样本单元。【例】调查一个居委会4000户家庭人均收入,编号1-4000,要抽取40户,在1-100号中随机确定15号,抽取的样本为15;15+100;15+200;15+300;……15+3900,这种抽样方法属于(系统抽样)。2.优点:对抽样框的要求比较简单,它只要求总体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系统抽样的估计效果与总体排列顺序有关。 整群抽样 1.理解概念:将总体中所有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的群调查其全部的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进行调查。【例题:单选题】在调查某城市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时,从该城市的200所小学中随机抽取40所,每个被抽取小学中的所有教师都参与调查,这样抽样方法属于(B)。A.简单随机抽样B.整群抽样C.分层抽样D.等距抽样2.适用:如果群内各单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群与群的结果相似,整群抽样会降低估计误差。 多阶段抽样 经过二个及二个以上抽样阶段,在大范围的抽样调查中,采用多阶段抽样是必要的。【例】某城市为调查居民对市政建设的满意度,先从该市所有居委会中随机抽取20个居委会,再从每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随机抽取30个居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该项调查采用的抽样方式是()。A.分层抽样B.整群抽样C.系统抽样D.多阶段抽样【答案】D【解析】通过本题掌握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通过题干可知,第一阶段采用整群抽样,第二阶段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所以本题所采用的抽样方法是多阶段抽样。考点六:估计量的性质关于估计量的性质如下表所示: 性质 内含 一致性 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 无偏性 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等于总体均值。 有效性 在同一抽样方案下,对某一总体参数,如果有两个无偏估计量θ1、θ2,如果θ1的可能样本取值较θ2更密集在总体参数真值附近,则认为θ1比θ2更有效考点七:抽样误差的估计1.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可计算的。在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中,将样本均值作为总体均值的估计量。则估计量的方差为:样本估计量的方差=2.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1)抽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单位值之间差异越大,即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2)抽样误差与样本量n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3)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例如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小于简单随机抽样。(4)利用有效辅助信息的估计量也可以有效的减小抽样误差。考点八: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如何影响 调查的精度 要求的调查精度越高,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总体的离散程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总体的离散程度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总体的规模 对于大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对样本量的需求则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小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越大,为保证相同估计精度,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无回答情况 无回答减少了有效样本量,在无回答率较高的调查项目中,样本量要大一些,以减少无回答带来的影响。 经费的制约 样本量是调查经费与调查精度之间的某种折中和平衡。 其他 调查的限定时间,实施调查的人力资源等。第二十五章回归分析考点一: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回归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的表达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 联系 (1)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2)在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互相补充。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只有高度相关时,进行回归分析寻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是有意义的。 区别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在研究目的和方法上具有明显的区别。(1)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的程度。(2)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确定相关的数学方程式,根据这个数学方程式可以从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从而为估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考点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因变量Y是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β0+β1X)加上误差项ε;1.β0+β1X反映了由于自变量X的变化而引起的因变量y的线性变化。2.误差项ε是个随机变量,表示除线性关系之外的随机因素对Y的影响,它是不能由X和Y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Y的变异性。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描述因变量Y的期望值E(Y)如何依赖自变量X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图示是一条直线,β0是回归直线的截距,β1是回归直线的斜率,表示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E(Y)的变动量。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预测,即利用估计的回归模型预估因变量数值。考点三:最小二乘法在现实中,模型的参数都是未知的,需要利用样本数据去估计,采用的估计方法是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就是使得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来估计的方法。考点四:决定系数决定系数,也称为R2,可以测度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决定系数的取值在0到1之间,大体说明了回归模型所能解释的因变量变化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决定系数越接近1,回归直线的拟合效果越好。R2=1,说明回归直线可以解释因变量的所有变化。R2=0,说明回归直线无法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与自变量无关。第二十六章时间序列考点一:时间序列的分类时间序列含义: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 绝对数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产量、耗用量、销售额、财政收入等) 时点序列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期末职工人数、库存) 相对数时间序列 统计指标值是相对数 平均数时间序列 统计指标值是平均数考点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项目 计算 关系 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报告期前一期水平 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累计增长量 报告期水平-最初水平 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的合计/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最末时间-最初时间) 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考点三: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它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序列 具体类别 平均数的计算 时期序列 简单算术平均数 时点序列 连续时点(逐日登记) 1.简单算术平均数(逐日登记逐日排列)2.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标值变动才登记) 间隔时间相等的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均为简单算术平均 间隔时间不相等的间断时点 两次平均:第一次简单算术平均;第二次加权算术平均考点四: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项目 计算 关系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1+增长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积】2.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环比比】 环比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2.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3.公式中的n为环比发展速度的个数。应该用时间序列中的最末时间减去最初时间考点五:速度的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增长1%的绝对值”分析,这一指标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增长1%的绝对值==报告期前一期发展水平*1%考点六:平滑预测法 平滑预测法 平滑法的目的是“消除”时间序列的不规则成分所引起的随机波动。平滑法适用于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即没有明显的趋势、循环和季节波动的时间序列。 1.移动平均法 最近K期数据值的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2.指数平滑法 预测值Ft+1=平滑系数α×第t期实际观察值+(1-α)×第t期预测值α为平滑系数,取值范围:0≤α≤1。指数平滑法的特点是,观测值离预测时期越久远,其权重也变得越小,呈现出指数下降的特点。第五部分会计第二十七章会计概述考点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范畴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现代会计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形成。 财务会计 (1)以会计准则为依据;(2)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财务会计主要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4)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管理会计 (1)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2)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考点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核算职能(最基本) 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监督职能 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之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指导与控制。考点三: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的客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资金投入 1.资金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2.资金投入包括:(1)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自有)——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2)企业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借入)——形成企业的负债。3.投入企业的资金构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1.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2.资金循环:货币形态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3.资金周转:上述循环过程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 资金的退出 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和利润。考点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有价证券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考点五:财务会计信息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考点六:会计要素的分类及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 特点 具体类别 资产 ①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②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④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1.流动资产(1年以内变现)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2.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负债 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工资、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2.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 (1)来源①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具体项目: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收入 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属于企业收入。2.偶发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属于收入。3.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表现负债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费用 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利润 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二、会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资产的归属关系。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2.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情况下:利润=收入–费用三、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有九种情况)【注】此处内容由两个考点构成:(1)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动;(2)根据会计等式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是否正确。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式去掌握。经济业务事项不会破坏该等式关系。考点七: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原则 具体内容 权责发生制原则 1.该原则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2.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3.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配比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对于一切预支的款项的成本、费用,要递延到有关的收入取得时才能列支;对于与本期收入有关的一切未来费用,则应在本期内预提,以达到配比的目的。 历史成本原则 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入利润表中;(2)凡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它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考点八: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基本前提 具体内容 会计主体 1.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2.目的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可以是营业性组织,也可以不是营利性组织。 持续经营 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 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2.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考点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具体内容 可靠性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 相关性 又称作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清晰性 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可比性 (1)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 实质重于形式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 重要性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事项充分、准确披露;次要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和合并反映。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对决策者的利益关联度高的和金额占总业务量比重较大的项目应当作为重要项目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 谨慎性 (1)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2)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用: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及时性 及时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考点十:会计法规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第二十八章会计循环考点一:会计确认会计上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的方法称为会计循环。会计确认是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利润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1.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2)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3)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2.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包括:(1)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的评估。(3)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属性。权责发生制构成了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也进一步构成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基础。考点二:会计计量1.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2.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5种: 会计计量属性 关注重点 历史成本 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 重置成本 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可变现净值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现值 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 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考点三: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设置账户 1.账户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2.对于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3.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复式记账 1.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方法。2.借贷记账法的结构:账户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费用)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收入)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3.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4.试算平衡公式: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控制经济活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明确经济责任,为记账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 登记账簿 按照账簿的用途,账簿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考点四:账务处理程序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账务处理程序 特点 优缺点 适用范围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最基本) 记账凭证总账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总分类账可以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 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汇总记账凭证总账 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适用于规模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总账 可做到试算平衡;缺点是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 适用于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收付款凭证--多栏式日记账—总账 减少登记总账的工作量,缺点是如果单位经济业务多,会造成日记账栏目过多,不便于登记。 适用于生产经营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但使用会计科目较少的单位。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结合。 简单但会导致账页过长,不便于记账和查阅。 适用于经济业务量较少,使用会计科目较少的单位。考点五:会计报告的内容1.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2.会计报表按照其反映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和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三类。3.会计报表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两类,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对内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需要自行规定、自行设计的。第二十九章会计报表考点一:会计报表概念及编制要求1.会计报表是以日常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循环过程的终点。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2.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考点二:资产负债表(一)概念: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编制,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作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这些经济资源的分布和构成的信息;总括反映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的信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使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等信息。(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1.基本格式:账户式和报告式。我国采用账户式。2.内容:(1)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即变现能力)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在前,流动性差的在后,并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项列示。(2)负债类项目按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后到期的排在后;并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分项列示,流动负债在前。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编制方法 具体方法 报表项目 直接填列 应付票据、短期借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排除资产项目】 分析计算填列 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货币资金、未分配利润。 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数据填列。【只选资产项目】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短期投资。 根据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 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借款。重要具体项目填列方法 项目 填列 货币资金 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应收账款 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预付账款 根据“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应付账款 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预收账款 根据“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考点三:利润表(一)概念: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二)利润表的格式:单步式和多步式。我国采用多步式。【关注】1.利润的形式: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2.不影响营业利润的因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考点四:现金流量表(一)概念 现金 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可随时支付的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 现金等价物 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通常指3个月以内到期的债券投资。 现金流量 1.(1)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只涉及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或只涉及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则不会影响现金流量;如:从银行提取现金或将现金存入银行;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用原材料或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业务。(2)只有发生的经济业务涉及现金各项目和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时,才会影响现金流量。如用现金购买材料、用现金对外投资、收回长期债券投资等。2.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①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用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②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③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二)现金流量的分类 类别 主要项目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 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②收到的税费返还③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④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⑤支付的各项税费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 ①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②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③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④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⑤投资支付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 ①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②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③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④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三)其他注意:1.我国企业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正表,按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正表中按照直接法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在补充资料中按间接法计算调整的经营现金流量应相等。(1)直接法:通过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利润表的营业收入为起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间接法: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并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正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3.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内容(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即①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②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③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④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3)现金流量净增加额。考点五:附注财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第三十章财务报表分析考点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增强起着推动作用。考点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其中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下常用的三种比率是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和效率比率。1.效率比率是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活动所费与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2.相关比率是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比较所得的相关数值的比率。3.结构比率是某项目数值占各项目总和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考点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一、偿债能力指标 类别 指标及计算 备注 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1.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2.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 速度比率= 1.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2.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现金比率= 反映企业的即刻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 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 产权比率= 表明财务结构是否稳健及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 已获利息倍数= 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二、营运能力指标(周转率、周转天数)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期(周转天数)= 指标 具体内容 应收账款周转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 存货周转率 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比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总资产周转率 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三、盈利能力指标(利润率、净利率、收益率、盈余等) 指标 计算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股本)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 资产净利润率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普通股每股收益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市盈率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通常认为该指标在5-20之间是正常的,当人们预期将发生通货膨胀或提高利率时,股票的市盈率普遍下降;当人们预期公司利润将增长时,市盈率通常会上升;债务比重大的公司,股票市盈率通常较低。 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第三十一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考点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 区别 关注重点 记账基础不同 1.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2.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会计要素不同 行政事业单位: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反映行政事业活动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和支出。考点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资产 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短期投资 1.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2.未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行政单位不得将占用、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 应收及预付款 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存货 对外投资 在建工程 固定资产 1.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1500元以上。2.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财政部另有规定的除外。3.事业单位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无形资产 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 负债 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等 应缴预算款主要包括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以及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 净资产 行政单位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结转资金在规定使用年限未使用或者未使用完的。 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3金2余) 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占用的金额。 事业基金: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以及职工福利基金等。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包括经营结余及事业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年度终了,事业结余转入结余分配;经营结余通常应当转入结余分配,但如为亏损则不予结转。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事业单位按规定计提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进行上述分配后结存的,当年未分配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二、反映行政事业活动成果的要素 收入 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1.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2.经营收入: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3.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支出 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 1.事业支出: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2.经营支出: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3.其他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考点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账户 功能 国库单一账户 记录核算反映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国库单一账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使用。 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 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在国库会计中使用。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办理转账、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该账户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中使用。 预算外资金专户 预算外资金专户在财政部门设立和使用。 特设专户 特设专户在按规定申请设置了特设专户的预算单位使用。考点四: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方式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方式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支付方式 适用范围 财政直接支付 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财政授权支付 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年度财政投资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出、特别紧急的支出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考点五:会计报表的种类 单位性质 报表种类 行政单位 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资产负债表应于每月末、季末、年末编制,其中月报和季报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会计等式编排。 事业单位 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1.资产负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一般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会计等式编排。2.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3.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考点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1.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如下表: 指标名称 含义 1.支出增长率 衡量行政单位支出的增长水平 2.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 衡量行政单位当年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 3.人均开支 衡量行政单位人均年消耗经费水平 4.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衡量行政单位的支出结构 5.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衡量行政单位的支出结构 6.人均办公使用面积 衡量行政单位办公用房配备情况 7.人车比例 衡量行政单位公务用车配备情况2.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如下表 指标名称 含义 1.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 衡量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 2.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 3.人均基本支出 衡量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 4.资产负债率 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第六部分法律第三十二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考点一: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阶段 第一阶段 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 诸法不分,刑、民合一 第二阶段 封建社会末期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民商法主导模式 第三阶段 当代社会 民商法、经济法主导,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辅助模式考点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调整经济的法”是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体,它既包括传统法律体系中的民法、商法,也包括近代产生的经济法。 民商法 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则的法律体系中,民商法处于基本法的地位。民商法主要调整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均属于民商法。 经济法 经济法与民商法协调互补,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调整经济关系的两大法律体系。 其他法律部门 劳动法、环境法、社会保障法;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对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是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法律体系的任务。考点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所形成的法律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具体内容 经济管理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运用一系列手段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宏观经济管理关系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宏观领域的经济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关系、产业政策关系。 市场管理关系 国家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市场管理关系由经济法调整。具体包括:第一,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第二,产品质量管理关系;第三,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这些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国家通过政府机构或设立企业、委托代理人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或经济关系,如进行招标、定(购)货、发包、出让、信贷、担保等活动时发生的合同关系;其二,平等的国家机关或财政主体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第三十三章物权法律制度考点一:物权的特征物权和债权构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财产的结合表现为物权,当财产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则体现为债权。(1)物权是绝对权(对世权);债权是相对权(对人权)。(2)物权属于支配权;债权属于请求权。(3)物权是法定的,物权的设定采用法定主义。①物权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由法律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种类。②债权特别是合同债权,主要由当事人自由确定。(4)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但人的身体不可成为物权的客体。人体器官在未经合法程序和手段与人体分离之前,也不可成为物权的客体。债权一般直接指向的是行为,而间接涉及物。(5)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债权原则上不具有追及的效力和优先效力。①当物权与债权并存时,一般来说,物权优先于债权;②同一标的物上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或性质相同的物权时,成立在先的物权优先于成立在后的物权考点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具体内容 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得丧变更及其保护的方法均源自法律的直接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地创设。 一物一权原则 ①一个特定的标的物上只有一个所有权。②同一物上不得设有两个以上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物权。同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数个不相矛盾的物权。例如所有权与他物权同时并存;在同一物之上设定数个不相矛盾的担保权等。 物权公示原则 1.“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考点三:不动产登记的范围与种类 登记范围 登记种类 1.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2.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3.抵押权; 1.预告登记是指为保全一项请求权而进行的不动产登记,该项请求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1)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2)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2.首次登记:物权首次产生。 3.变更登记:物权具体内容变化。 1.转移登记的权利主体不一致,而变更登记前后的权利主体一致。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2.转移登记是不动产权利转让行为,变更登记则不是。3.转移登记一般应依法缴纳相关契税所得税等,变更登记不需缴纳税款。 4.转移登记:物权权利发生转移。 5.注销登记。 6.更正登记或异议登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7.查封登记。考点四:物权的种类 分类标志 类别 物权种类 物权的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范围不同 自物权 所有权 他物权 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他物权从设立目的的角度 用益物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等 担保物权 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物权有无从属性 主物权 所有权、地上权等 从物权 地役权、担保物权 物权的发生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法定物权 留置权和法定抵押权 意定物权 质权、抵押权 物权之存续有无期限 有期限物权 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无期限物权 所有权【其他考点】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如下: 两者区别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设立目的不同 实现物的使用价值 以物的交换价值担保债权的实现。 权利的性质不同 多为独立性的主权利 是从权利,它以债权的存在为前提。 标的物不同 主要标的物为不动产 标的物为不动产或动产。 标的物价值形态变化后的影响不同 标的价值形态如发生变化,会对权利人的使用收益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权利消灭。 担保物权的标的物价值形态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担保物权以变化后的物为标的而继续存在。即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考点五: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1.概念: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处分权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拥有所有权的根本标志。2.所有权的法律特征:独占性;全面性;单一性;存续性;弹力性。考点六: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一、所有权的取得 取得方式 含义 具体方式 原始取得 所有权首次产生或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物的所有权。 物权首次产生 生产、孳息 公法方式获得所有权 国有化和没收 其他直接根据法律规定确定所有权的归属 先占、添附(混合、附合、加工)、发现埋藏物隐藏物、拾得遗失物、善意取得 继受取得 通过一定的法律行为或基于法定的事实从原所有人处取得所有权。 ①因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法律行为具体包括 买卖合同 二手车买卖合同 免费下载二手设备买卖合同协议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房屋买卖合同免费下载车位买卖合同免费下载 、赠与和互易等。②因事实而取得所有权。例如继承遗产③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通过合股集资的方式形成新的所有权形式。【所有权取得方式的其他考点】1.孳息:指由原物所产生的收益。分为:(1)天然孳息:因物的自然属性而获得的收益。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2)法定孳息:因法律关系所获得的收益。如存款取得的利息,出租人根据租赁合同收取的租金。法定孳息按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交易习惯取得。2.先占:民事主体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事实。先占应具备的要件:标的须为无主物、标的须为动产;行为人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物。3.善意取得:指受让人以财产所有权转移为目的,善意、对价受让且占有该财产,即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受让人仍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1)善意取得既可适用于动产,也可适用于不动产。不动产的转让以办理登记为物权变动的标志,动产的转让以交付作为基本标志。(2)禁止或限制流通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例如,枪支弹药、黄金、麻醉品等。(3)货币和不记名证券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二、所有权的消灭 消灭方式 具体含义 所有权的相对消灭 因物权主体的原因而消灭 所有权的绝对消灭 因所有权客体的原因而消灭考点七:共有及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一、共有1.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需要注意的知识点:(1)按份共有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一定的应有部分。应有部分的确定如果根据意思及法律两种方法不能确定应有部分的比例时,则应推定为各共有人的应有部分均等。(2)按份共有人依据其应有部分,对于共有物的全部享有使用收益权,而不是对共有物按应有部分比例享有一定部分的用益权。(3)按份共有中的共有人不需经过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出卖自己的应有部分,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4)《物权法》规定,处分按份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2.共同共有(1)在共同共有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等)存续期间,共同共有人不能对共同共有财产确定份额;(2)共同共有财产的处分应经全体共有人的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二、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物权法》规定,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业主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业主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随着业主对专有部分所有权的转让而一并转让。考点八:用益物权的内容和法律特征 概念 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法律特征 用益物权是具有独立性的他物权;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用益物权具有使用的目的;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 内容 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1.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划拨土地没有期限的限制。《物权法》规定:“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经营合同是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依据。3.宅基地使用权:须遵循法定的申请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取得。4.地役权:地役权是利用他人不动产的一种权利。地役权是按照合同设立的。考点九:担保物权的法律特征 具有价值权性 以支配标的物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担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 具有法定性 当事人不得约定设立担保物权,也不得协议变更担保物权发生的要件和内容。 具有从属性 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而存在。 具有不可分性 在所担保的债权未受全部清偿前,担保权人可就担保物的全部行使权利。 具有物上代位性 担保标的物变化为其他的价值形态时,担保物权所具有的支配效力及于变形物或者代替物。考点十: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一、抵押权(不转移财产占有)1.抵押财产(1)《物权法》第180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作为抵押权的标的:①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②建设用地使用权;③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④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⑤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⑥交通运输工具;⑦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2)《物权法》第184条规定了禁止抵押的财产:①土地所有权;②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③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④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⑤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2.抵押登记 应当办理抵押登记 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 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房地产) 可以办理抵押登记 以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交通运输工具;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 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二、质权(转移财产占有) 质权的法律特征 1.质权的设定必须移转占有,以某些特定财产作质物时,还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手续。这是质权与抵押权的一个重要的区别。2.质权的标的主要为动产或权利,不包括不动产。3.质权具有物上代位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质权的类型 动产质权 权利质权:①汇票、支票、本票②债券、存款单;③仓单、提单;④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⑤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⑥应收账款。三、留置权1.留置权是一种法定的担保物权。留置权的成立无需双方当事人的约定。2.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这条规定体现出了法定担保物权和意定担保物权在受偿顺序上的不同。3.留置权只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关系中。如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第三十四章合同法律制度考点一: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分类一、合同具有的法律特征 合同法律特征 备注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在合同关系中是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的。 合同是在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行政关系及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由合同法调整。婚姻、收养、监护等,不由合同法调整。二、合同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别 具体内容 当事人各方权利义务的分担方式不同 双务合同 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单务合同 如,借用合同、赠与合同。 合同的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要件 诺成合同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合同。 实践合同 一方当事人实际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如保管合同、借用合同、定金合同。 根据法律上是否规定一定的名称 有名合同 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合同,又称为典型合同。【补:(《合同法》分则部分规定了十五类基本合同类型,分别是: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及居间合同)】 无名合同 法律上没有确定一定名称,又没有作出特别规定的合同。 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 要式合同 需要采取特定的方式才能成立的合同。 非要式合同 某一合同的成立不需要采用特定方式。 根据有关联的合同之间的主从关系 主合同 不依赖其他合同的存在为前提,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 从合同 必须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的合同。【注】买卖合同是双务合同、诺成合同、不要式合同、有名合同、主合同。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诺成合同、不要式合同、有名合同、主合同。借用合同是单务合同、实践合同、不要式合同、无名合同、主合同。保管合同是双务合同、实践合同、不要式合同、有名合同、主合同。定金合同是双务合同、实践合同、要式合同、无名合同、从合同。考点二: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违反合同的生效要件的合同主要包括无效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合同类型 情况 效力 无效合同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 1.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2.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3.合同被确认无效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效力待定合同 1.合同主体不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2.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3.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 合同是否能生效还须权利人的承认才能确定。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在被撤销之前或变更之前为有效合同,只有当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或予以变更时,合同才自始无效或效力发生变化。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能主动予以撤销或变更。考点三:合同的订立过程 项目 要约 承诺 概念 当事人一方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就合同的主要条款向另一方提出建议的意思表示。 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承诺一经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 要件 (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2)要约以订立合同为目的。(3)要约是向要约人希望与其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五种典型的要约邀请形式,即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和商业广告。 (1)承诺只能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2)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这是承诺最实质性的要件。 生效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撤回及撤销 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尚未发出承诺通知之前,要约人可以要求撤销该要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①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②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后,承诺生效前,可以撤回所发出的承诺,取消其效力。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合同订立的其他考点】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成立前,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给对方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考点四:合同的履行 全面履行原则 ①履行主体适当②履行标的适当③履行期限适当④履行地点和方式适当。如果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诚实信用原则 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处理合同纠纷时,即使当事人未提出请求,也可以主动适用诚信原则。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应积极履行以下义务:通知义务、协助履行义务、保密义务。 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 强调“没有先后履行顺序”。 不安抗辩权 强调三点:1.先给付义务的当事人行使。2.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3.先给付一方中止自己先给付义务。 先履行抗辩权 “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先履行抗辩权也是一种延期抗辩权。考点五:合同的终止 合同终止的情形 合同履行 是合同终止最正常和最主要的形式。 抵销 1.适用抵销的条件包括:①当事人双方必须互相有债务、债权。②当事人双方的给付债务应为同一种类。③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均已到履行期。④当事人双方的债务均是可以抵销的债务。2.法律明确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不能抵销。例如,相互提供劳务的债务,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债务,法律规定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侵权行为所生的损害赔偿债务,都是不能抵销的。 提存 债务人于债务已届履行期时,将无法给付的标的物交给提存机关,以消灭债务的行为。债务人提存后,债务人的债务即告消灭。 免除债务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行为。 混同 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而使合同关系终止的事实。如企业合并。考点六:合同的担保的形式担保物权(抵押、质押和留置)都是合同担保的形式,除了这些物权担保之外,合同担保还有保证及定金。1.保证 保证 内容 保证人的资格 国家机关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保证人。 保证的方式 一般保证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只对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承担补充责任的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 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保证人的责任是较重的。 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2.定金 定金 内容 定金的效力 证约效力。预先给付和抵销的效力。担保效力:是定金所具有的主要效力。 定金罚则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定金合同性质 定金合同是实践合同,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其他 “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可见,违约金与定金的罚则并不能并用,二者只能择其一适用。考点七:合同的保全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危害,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代位权 撤销权 含义 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得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 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其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该行为的权利。 行使条件 ①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②债务人享有债权,且该债权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③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④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了损害。具备上述条件,债权人可向法院提出行使其代位权。 ①债务人有处分财产的行为。②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危害到债权。③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发生在债权成立之后。④债务人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并侵害债权,债权人证明受让人知情的。行使撤销权须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定撤销权成立的,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自始无效。考点八:合同的转让、变更及解除(一)合同的转让1.“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在《合同法》第79条中规定了不具有可转让性的情形:(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具有人身性质的债权属于专属性的权利,基于对特定当事人的信用而发生的债权等都是不能转让的。(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特别约定不得转让合同权利,这一约定与合同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2.“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3.概括转让:合同当事人一方其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概括承受该合同权利义务的行为。(二)合同的变更合同的变更主要发生在下列场合:①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变更合同,如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使合同不能履行时,履行合同债务变更为损害赔偿债务;②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而变更合同;③因重大误解而订立合同的,有重大误解的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行使变更权变更合同;④因情势变更使合同继续履行显失公平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合同。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的形式变更合同的,不必经诉讼程序或仲裁程序。当事人一方因重大误解或情势变更而提出变更合同请求的,一般应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三)合同的解除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合同解除的类型主要包括协议解除和基于解除权的解除两种。基于解除权解除合同的包括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形式。1.约定解除与协议解除的区别 约定解除 协议解除 属于事先的约定 属于事后的约定 并不一定会产生解除合同的后果 产生解除合同的后果。 解除权人不必经对方同意即可解除合同。 当事人双方通过协议解除合同,不能单方解除合同。2.法定解除我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①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②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③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④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考点九:违约责任1.概念:违约责任只在合同关系当事人之间产生,对于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并不发生违约责任。不论是在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场合,还是在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场合,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2.违约责任构成要件 违约行为 是构成违约责任的首要条件。可以分为预期违约(履行期满前)和实际违约。预期违约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主观过错 我国实行的是严格责任。只要当事人实施了违约行为,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3.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违约损害赔偿。【注】违约金具有的法律特征是:(1)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则不产生违约金的责任形式。(2)关于违约金数额的条款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3)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具有从合同性质,它以主合同的存在为条件,主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违约金条款便不能发生效力。违约金条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而导致合同解除时,非违约方仍然有权根据约定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4)违约金只有在违约行为发生后才能生效。如果当事人履行了合同义务,则不发生支付违约金的问题。4.违约的免责事由: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免责条款。《合同法》第53条的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第三十五章公司法律制度【本章考点串讲】考点一:公司的种类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形式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应当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考点二:公司设立条件 公司类型 关注的知识点 有限责任公司 1.除国有独资公司外,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为股东。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2.①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②出资形式: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股份有限公司 1.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2.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考点三:公司名称制度、住所制度及章程制度 关注的知识点 公司名称制度 1.我国法律对公司名称实行强制注册制度,即公司名称权的取得以设立登记为要件。公司名称变更,须经变更登记。2.设立公司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公司名称经预先核准后,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保留期为6个月。在保留期内,不得以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从事营业,也不得转让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保留期届满,不办理公司设立登记的,其名称自动失效。 公司住所制度 1.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2.公司住所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3.登记的公司住所只能有一个,且须在登记机关辖区内。4.设有分支机构的,以总公司的所在地为住所。5.公司住所的确定和变更以登记为要件,不经登记的公司住所,不得对抗第三人。 公司章程制度 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公司章程的修改权限专属公司的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须经特别程序(2/3表决权股东通过)。考点四:股东、股东的权利与义务(一)股东身份的取得(1)原始取得:在公司成立时因创办公司或认购公司首次发现的出资或股份而成为公司股东的,属于股东资格的原始取得,这类股东即原始股东。(2)继受取得:因转让、继受、公司合并等概括继承取得公司出资或股份并成为公司股东的,属股东资格的继受取得,这类股东即为继受股东。(二)股东身份确认的标准一般认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主要有公司章程、股东出资、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机关对股东登记以及实际享有的股东权利等。(三)股东的权利总共13项,重点关注以下几项:(10)特殊情况下要求公司收购其股权的请求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①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②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③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11)强制解散公司的权利: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用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考点五: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 组织机构 具体内容 股东会 1.决议采取“资本多数决”原则。2.下列事项必须经全体(出席会议)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1)修改公司章程。(2)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3)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对于上市公司,还包括:(4)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5)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 董事会 1.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为3人至13人;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5人至19人。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2.职权①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②执行股东会的决议;③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④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⑤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⑥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⑦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⑧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⑨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⑩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经理 职权:①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②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③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④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⑤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⑥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⑦决定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⑧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监事会 1.成员组成:成员不得少于三人。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2.职权①检查公司财务;②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③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⑤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⑥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⑦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1)上市公司设独立董事制度;(2)关联董事的回避制度;(3)上市公司的特别决议事项制度;(4)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义务。考点六:股权及股份转让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将其所持公司股权转让给股东以外的第三人,但须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1.其他股东的同意权及其行使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2.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1)股东转让其股份,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进行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2)记名股票,由股东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转让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无记名股票的转让,由股东将该股票交付给受让人后即发生转让的效力。(3)股份转让的限制(一年、25%、半年)①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4)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②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③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④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考点七:公司合并和分立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分立)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考点八:公司的解散和清算1.公司解散的原因如下:(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2.公司清算公司除因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以外,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1)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2)通知、公告债权人;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3)清缴所欠税款以及清算过程中产生的税款;(4)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5)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第三十六章其他法律制度考点一:工业产权的特征:①专有性②地域性③时间性考点二:专利权(一)专利权的主体 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 发明人或设计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 受让人 有约定,从其约定,如果单位或个人之间没有协议,构成委托开发的,申请专利权以及取得的专利权归受托人。 外国人 共同发明人或者共同设计人 (二)专利权的客体 受专利法保护的对象 不受专利法保护的对象 发明 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实用新型 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 外观设计 科学发现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动物和植物品种,但对于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依法授予专利权 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对平面印刷品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三)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发明和实用新型 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 ①新颖性②创造性③实用性 ①新颖性②实用性③富有美感④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四)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1.专利权人的权利 专利人身权 发明人对发明创造所享有的署名权 专利财产权 独占实施权 专利权人依法享有排他性的自己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的权利 实施许可权 许可他人实施专利并收取专利使用费的权利 专利转让权 专利权的转让必须订立书面合同,经专利局公告和登记后方可生效 专利标示权 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或专利号 专利放弃权 专利权人有权以书面形式放弃其专利权2.专利权人的义务(1)专利权人有缴纳年费的义务。(2)在职务发明中,作为专利权人的单位有向发明人或设计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义务。3.专利权的期限和终止(1)期限: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之日起计算。(2)专利权的终止有两种情况:正常终止、提前终止提前终止是由于专利权人没有按期缴纳年费,或者专利权人以书面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4.专利的强制许可实施:强制许可实施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直接许可具备条件的申请者实施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一种行政措施。考点三:商标权(一)商标权的取得: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项目 内容 商标注册的原则 采用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的制度。强制注册的商品有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以及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其他商品。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的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上销售。经商标管理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对注册商标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未经注册的商标虽然也可以使用,但使用人不享有专用权。 商标注册的条件 1.申请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2.商标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构成要素,商标设计必须具备显著特征,便于识别;3.商标不含《商标法》明确禁止使用的图形和文字,如同外国或者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图形、文字。另注:注册商标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或合法权益。①不得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与已注册或申请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②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③就不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④未经授权,代理人或者代表人以自己的名义将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的商标进行注册,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提出异议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申请商标注册的方法 商标注册申请人可以通过一份申请就多个类别的商品申请注册同一商标。注册商标需要在核定使用范围之外的商品上取得商标专用权,应当另行提出注册申请。 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 商标局对受理的商标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或者在部分指定商品上使用商标的注册申请符合规定的,予以初步审定,并予以公告;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或者经裁定异议不能成立的,给予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 商标注册申请的优先权 两种情况,强调“6个月”1.商标注册申请人自其商标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标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2.商标在中国政府主办的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商品上首次使用的,自该商品展出之日起6个月内,该商标的注册申请人可以享有优先权。(二)商标权的内容 商标权 具体内容 专用权 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依法享有的自己在指定商品或服务项目上独占、排他使用的权利。 续展权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期满可续展,续展的次数法律不作限制。注册商标的续展申请,应在商标有效期满前12个月内向商标局提出,若因故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可以给予6个月的宽展期。 转让权 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 使用许可权 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被许可人享有该注册商标的使用权。 标示权 (三)商标权的保护注册商标中含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标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对他人的正当使用行为不能作为商标侵权行为查处。考点四: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一、劳动合同的类型订立无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有两种法定情形:(1)协商订立(2)法定强制:①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②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③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单位对劳动者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得享法定解除权,续订劳动合同的。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劳动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如下原则:①合法原则;②公平原则;③平等自愿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三、劳动合同的条款劳动合同的条款包括必要条款和选择性条款。其中,劳动合同的选择性条款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四、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双方的先合同义务五、劳动合同的生效劳动合同自签订之日生效,但双方当事人约定须公证方可生效的合同,其生效时间始于公证之日。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有如下情形的,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六、劳动合同的解除 解除方式 具体内容 协商解除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过错性解除:①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影响;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⑤因劳动者过错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非过错性解除(3种情形)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3.经济性裁员:法律规定,有一定情形,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预告解除 即时解除【注】劳动合同不得解除的情形:劳动者有下述情形之一的,除非劳动者具备过错性解除的情况,用人单位不得对劳动者采取经济性裁员和非过错性解除: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到期也不得终止,应当延续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为止。七、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不存在约定终止,只有法定终止。法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包括:①劳动合同期满;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③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④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⑤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考点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消费者的权利(9项权利)安全保障权(最基本);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依法结社权;求教获知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二、经营者的义务(14项义务) 1.履行法定义务以及约定义务 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法。 2.接受监督的义务 3.安全保障义务 ①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②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4.缺陷商品召回义务 ①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②立即对有缺陷产品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③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5.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①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②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6.标明真实名称和标志的义务 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7.出具凭证或单据的义务 消费者索要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8.质量担保的义务 ①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事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且该瑕疵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除外。②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③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9.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义务 ①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经营者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②没有规定和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经营者应当者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经营者应当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③经营者应当承担因其履行“三包”责任义务而产生的运输等必要费用。 10.无理由退货义务 (1)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①消费者定作的;②鲜活易腐的;③在线下载或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④交付的报纸、期刊。(2)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11.格式条款的合理使用义务 ①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否则该条款无效。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否则该内容无效。 12.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 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13.信息说明义务 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以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 14.消费者信息保护义务 ①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②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③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④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四、争议的解决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提请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有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的;在商品中掺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行为的。2.刑事责任3.民事责任:关注以下三点:(1)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不仅可获得补偿性的赔付,还可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还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考点六:反垄断法一、反垄断法适用范围 适用 不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 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 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 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二、反垄断机构设置1.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2.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包括: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三、垄断行为1.垄断协议: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最常见、最典型的垄断行为。 垄断协议(反垄断法禁止的行为) 具体行为 (1)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 ①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②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③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④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⑤联合抵制交易。 (2)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 ①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②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垄断协议的豁免(反垄断法允许的行为) ①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②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③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④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利益的;⑤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⑥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上述①-⑤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①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②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③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①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②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③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④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⑤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⑥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注】上述行为除了①外,其余均涉及“没有正当理由”的前提。3.经营者集中(1)我国《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规定了事前申报制度;(2)经营者集中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注】经营者能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条件。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其行为包括:(1)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2)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3)以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4)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5)强制经营者从事《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考点七:反不正当竞争法 调整对象 经营者之间不正当竞争关系;监督检查部门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管理关系。 立法目的 ①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目的);②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直接目的的必然延伸);③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不正当竞争法行为的特征 主体:经营者(强调经营性和营利性,不包括政府机关法人)。行为:违法性。后果: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1.假冒行为:具体包括:①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②与知名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相混淆;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④伪造、冒用各种质量标志和产地的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即经营者暗中给予对方交易人员或者其他对交易具有影响的人员以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以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3.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5.低价倾销行为:下列4种情况不属于低价倾销行为:①销售鲜活商品;②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③季节性降价;④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为奖励的,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7.诋毁商誉行为考点八:产品质量法一、概念:《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对“产品”这一概念要明确:(1)天然的物品,非用于销售的物品,不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2)建设工程不适用该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范围的,适用该法规定。二、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生产者的义务包括作为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三、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进货验收义务2.保持产品质量的义务3.有关产品标识的义务4.遵守有关禁止性规范四、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1.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法律区分生产者和销售者,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第一,生产者的严格责任。即只要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一种严格责任,但也存在法定的免责情形:①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②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③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第二,销售者的过错责任。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偏好增强、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涨、互补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PDD’QQ产品价格不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会导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企业的,边际(平均)收益线;需求曲线(三线重合)完全垄断市场上单个企业(两线重合)平均收益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通胀率失业率通胀率失业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拉弗曲线税收收入供应供应供应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_1234567905.unknown_1234567913.unknown_1234567921.unknown_1234567925.unknown_1234567927.unknown_1234567929.unknown_1234567930.unknown_1234567928.unknown_1234567926.unknown_1234567923.unknown_1234567924.unknown_1234567922.unknown_1234567917.unknown_1234567919.unknown_1234567920.unknown_1234567918.unknown_1234567915.unknown_1234567916.unknown_1234567914.unknown_1234567909.unknown_1234567911.unknown_1234567912.unknown_1234567910.unknown_1234567907.unknown_1234567908.unknown_1234567906.unknown_1234567897.unknown_1234567901.unknown_1234567903.unknown_1234567904.unknown_1234567902.unknown_1234567899.unknown_1234567900.unknown_1234567898.unknown_1234567893.unknown_1234567895.unknown_1234567896.unknown_1234567894.unknown_1234567891.unknown_1234567892.unknown_1234567890.unknown
本文档为【最新版教材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04-14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