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学 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 复习题及答案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学 复习题及答案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发...

心理学 复习题及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答:(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3.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制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9.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简述: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3、14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初期(13、14-17、18岁),成年期;老年期。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答: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敢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3岁以后,第一个飞跃期)(3、心理自我(青春期第二个飞跃期)4.性格的差异?答: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特征差异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差异根据人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性格又可以被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5.多元智能理论?答: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可被区分为八种:(1)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论述: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答:(1)认知发展机制:主要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① 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② 同化: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③顺应:指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④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具体特征表现为:初期儿童刚刚能区分主体与客体;中期儿童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智力已先于语言发生;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体永久性”。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开始进行“表象性思维”。思维特征具有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儿童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思维特征具有多向思维,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思维的可逆转性,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分开,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思维特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教学中一方面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成其强调这一点,他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3)教学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最近发展区实现。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强化: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叫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3.渐近分化:是指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4.综合贯通:是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有意识地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会贯通。5.先行组织者:(1)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2)目的是用来帮主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6.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简述:1.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3)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4)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2.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答:基本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①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反应之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那么在联结就会加强;如果反应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联结就会削弱。②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使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若加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失用律则是指若不予以使用,联结就会减弱。③准备律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作出反应,或者说是否会发生刺激反应的联结,与个体事先是否处理准备状态有关。3.意义学习的条件?答:客观条件: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即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潜在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加新的知识经验。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答:①支架式教学认为可以利用概念框架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包括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效果评价四个环节。②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基础上的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情景教学”。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③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实验,通过这些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的学习方式。④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论述: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答:1、学习观(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布鲁纳把认知的生长看做是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动作表征阶段、映像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这3个阶段。(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益处或作用答以下五点)a)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态度、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把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使学习变得容易。b) 有利于记忆学科知识,c) 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d) 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以及儿童的智力发展。e) 布鲁纳特别强调基本知识结构化的教学思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2)提倡发现学习,所谓发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的知识。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探究新情境的态度和掌握发现式学习的方法。(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简答)<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2.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倾向、观点与应用?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1)个体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与认知学习理论有很大的连续性,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2)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动,来构建有关的知识。如认知学徒式、支架式以及情境式教学方式。再答简答题第四题和第五题。第四章学习动机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发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简述:1.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分类?答:(一)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内)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内驱力(外)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外)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老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4个层次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定义为生长需要。3.成败归因理论?答: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韦纳及其同事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把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归结为个人能力、自己作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运气四个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答:(1)成败经验(2)对他人的观察(3)言语劝说(4)情绪和生理状态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学习任务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论述: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答: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熟悉教材2.了解学生3.贯彻始终(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动机水平适中,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心理学家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概括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的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把它称为概括说。简述:1.学习迁移的类型?答:根据迁移的性质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划分,可以把迁移划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2.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从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包括清晰性)。3.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作用有两重性: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消极的阻碍作用。论述: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答: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1)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2)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3)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更一般的迁移,也就是说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第六章知识学习1.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其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3.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简述:1.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答: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基本单元是组块,安德森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1>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2>表象: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3>命题: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2.知识学习的分类?答: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3.遗忘的规律与理论解释?答: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忘。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的衰退引起的。(2.干扰说倒摄抑制就是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3.同化说遗忘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有两种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学习了较高级的概念与规则之后,用其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的观念遗忘,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二是消极的遗忘,用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上相同但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4.动机说遗忘是因为学习者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斥在意识之外。论述:1.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学习者是如何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的?答: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也叫做类属性学习(1)派生类属学习:这是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2)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当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比较低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这是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的一般关系时产生的。2.说明遗忘的规律、原因以及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答: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识记材料,研究了遗忘进程和规律,遗忘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几乎不忘。遗忘的理论解释(即遗忘原因)(1.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的衰退引起的。(2.干扰说倒摄抑制就是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3.同化说遗忘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有两种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学习了较高级的概念与规则之后,用其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的观念遗忘,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二是消极的遗忘,用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上相同但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4.动机说遗忘是因为学习者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斥在意识之外。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第七章技能学习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3.心智技能:又称为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简述: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与培训要求?答: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4个阶段。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地练习(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四)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2.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与培养?答:(一)原型定向(二)原型操作(三)原型内化培养要求:(一)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四)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3.元认知: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就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简述:1.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答:(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2)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论述:学习策略的分类及其含义?答:(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它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3.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是不同程度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潜能。简述:1.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答:(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一)问题的呈现特征(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反应定势(四)功能固着(五)智力水平(六)动机强度2.创造性及其特征?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变通性。(2)独创性。(3)流畅性。论述:1.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和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答:(一)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教育环境(3.社会环境(二)智力因素智商低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的人未必就有高创造性;创造性低的人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的智商水平。(三)已有的知识经验(四)动机(五)个性因素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2.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教学中,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练习(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我们要尽量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让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第十章品德的发展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替代性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简述:1.品德的心理结构?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道德规范及其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有。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二是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三)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他编制“道德两难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二)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叫做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三)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1.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82补加一题。(一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二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论述:1.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答: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一)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二)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三)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下。1.从“他律”到“自律”2.从“结果”到“动机”3.从“对人”到“对己”4.从“片面”到“全面”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一)道德情感的作用1.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3.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4.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移情又称为同理心(二)道德情感的培养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三、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一)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行为的过程包括3个基本环节: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和评价。(二)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答:(一)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最初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通过3个方面来影响儿童的。(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表率作用(3)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2、学校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3个方面影响学生品行的发展。(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儿童品德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可归纳为3个方面:(1)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都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巨大影响。(2)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3)社会名流、权威人事的传闻逸事,英雄人物的宣传报道,明星人物的语言、行为中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4、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们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二)、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与对行为成分的认知出现了不一致,比如,有与原来的认知及行为相反的看法,或偶尔做了一件违背初衷的事,这时人的认知就失去了协调,产生了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1.印象形成的效应?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综合考虑学生的一贯表现(2.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以点概面”(3.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2.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答:(1)凝聚力强。(2)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制约作用甚大,产生极大的标准化倾向。(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4)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3.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答:(1)真诚。(2)尊重与接纳。(3)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第十二章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2.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1.心理健康的标准?答:(一)对现实的有效知觉(二)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三)自我调控能力(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五)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六)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心理辅导的原则?答:(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3.心理辅导的途径?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4.个体心理辅导的方法?答:(1.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2.认知调适的方法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中,A是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是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是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人的情绪反应C是由B决定的,但是很多人只注意到A和C的关系,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如果B是一个非理性观念,就会造成负面情绪。所以要改善情绪,必须反对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答: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1)正确认识自我(2)增强自我职业观念2、应付压力3、 社会支持4、专家的处理专家的处理是指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5、教师的休闲第十三章教学的目标与评价1.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教学评价的分类?答:(一)根据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其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二)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所谓常模),说明某一学生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标准参照评价,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三)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以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四)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以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如测验、问卷等。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
本文档为【心理学 复习题及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拍拍£宝贝
有多年的行政人事工作经验,现负责公司员工招聘,筛选,面试,培训等管理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5-30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