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国论》

《六国论》

举报
开通vip

《六国论》六国论苏洵六国论(宋苏洵)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

《六国论》
六国论苏洵六国论(宋苏洵)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弊:弊病,弊端。兵:兵器。善:恰当,得法。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原因。或:有人。互:交互,相继。率:都,皆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因为。弊在赂秦总论赂者不赂者力亏破灭失强援不独完分论弊在赂秦举纲张目重申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以:凭着,用。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得到的土地。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固:本来。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厥:其,他们的。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通“曝”,冒着。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举:拿。以:来。予:给。然后:这样以后。视:看待,对待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弥、愈:更加。得:得当,适宜,对。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诸侯所亡战败而亡百倍百倍祖先暴斩尺寸之地子孙不甚惜如弃草芥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地有限奉之弥繁欲无厌侵之愈急一夕安寝秦兵又至强弱胜负不战已判以地事秦抱薪救火对比论证引证法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此言得之赂者韩楚魏1.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结交。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丧:灭亡。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5.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坚持正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7.斯用兵之效也8.始速祸焉9.赵尝五战于秦10.二败而三胜11.后秦击赵者再12.李牧连却之斯:这。效:功效。始:才。却:使------退却。(使动)再:两次。尝:曾经。战于秦:与秦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速:招致。13.洎牧以谗诛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6.智力孤危17.诚不得已洎:及、等到。以:因为。诛:被诛杀。惜:可惜。终:坚持到最后。殆:几乎。诚:的确,确实。智力:智谋和力量。际:时候。18.刺客不行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0.当与秦相较21.或未易量2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不行:不去。数、理:命运。向使:假使;爱:爱惜;不赂者齐燕赵与嬴而不助五国不免以荆卿为计速祸牧以谗诛用武不终智力孤危(失去强援不能独完)邯郸为郡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7.苟以天下之大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以:用。封:分封事:侍奉。礼:礼遇可:可以;以:凭借。势:形势。为:治理。无:不要。为。。。所:表被动。劫:胁迫,挟持。日、月:日日,月月,一天天。势:国势。苟:如果;天下之大:大天下。下:指六国之后;故事:先例。是:这。弊在赂秦(总分)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总分)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并列)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借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讽今)  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这一点不放?苏洵观点是不是太偏颇?如果不是,为什么?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的时代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作者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敲警钟,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借古讽今写作意图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本文档为【《六国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仙人指路8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1-09-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