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举报
开通vip

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方面比不上别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远远强于别人的孩子。而你,发现了孩子比别人强的这个方面了吗,比如,你的孩子虽然爱玩一点,但是天性善良,富有爱心,懂礼貌;也许脑子没那么灵活,但是很上进,很努力,很正直;也许不善于交际,但是很细心,很独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加以赞扬和鼓励呢, 别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 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 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

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方面比不上别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远远强于别人的孩子。而你,发现了孩子比别人强的这个方面了吗,比如,你的孩子虽然爱玩一点,但是天性善良,富有爱心,懂礼貌;也许脑子没那么灵活,但是很上进,很努力,很正直;也许不善于交际,但是很细心,很独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加以赞扬和鼓励呢, 别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 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 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 必须拒绝孩子时绝不“心慈手软” 童童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耍无赖,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买水果,母亲为 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水果的。咱们再睡一会,天一亮,妈妈就给你去买,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饶,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 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扩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长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难道你也替他摘下来,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曾经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一番情景: 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孙子,开心地说着话。说着说着,孩子用小手打了爷爷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觉得这样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声不断响起。爷爷的脸都被打红了。可是他竟半点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没有。车厢里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这样宠吗,做爷爷的再疼爱孙子,也用不着如此牺牲自己的脸,让孩子对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长如果都这样做孩子的“奴隶”,让孩子随便打,让他怎么高兴就怎么着,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长”“好好家长” 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事到临头,还是犯同样的毛病。 碰到一些会撒娇或者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更是经不得一磨。“妈妈,只有这一次,你就答应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证~”一听到这样的话,父母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好好家长”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这么教育的。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真正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吧。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 小时候在家里有父母宠爱,长大了,旁人不再给予他这样的“关心”,孩子会变得消极、绝望和无助。也可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语带嘲讽会寒了孩子的心 老是心不在焉,说不定哪天脑袋也会忘了带回家~ 真是猪脑袋,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记不清楚。 哎呀,竟然主动念起书来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哟,得了满分,可真是让人吃惊啊。 嘲讽是恶毒的武器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平时口才不怎么样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来,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赋。 “今天主动来帮忙啊,是吹的什么风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复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聋了吗,” 你可真聪明呀,十道算术题就有九道算错了~” “ 听听这些话吧。本来只需说声“谢谢你的帮忙”、“我只说一次,你要听好”和“算错了没关系,重新来”就可以了,可是做母亲的偏偏要语带讥讽,把话说得酸溜溜的。 这么做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身攻击。用这样尖酸刻薄甚至冷酷无情的语言来伤害孩子,它不是一种“恶毒的武器”是什么,它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蔑视,对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剑深深扎进孩子幼小的心灵里。 家长或许不知道这种由语言带来的伤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后果要更为严重。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内在的伤痕,所以我们往往忽视语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用嘲讽这样“恶毒的武器”带来的精神 上的创伤。哪怕这种语言“攻击”停止了,伤害仍会在孩子内心继续存在,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孩子一生。 你打算伤害孩子到什么程度, 父母说出酸溜溜的话,也许本意并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开口就忍不住把话说成讽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任何话,孩子只有听的份儿;无论说什么,都是为孩子好。这种自以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严。被人揶揄,小孩子也会心情沮丧。作为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有的父母特别喜欢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比如,四、五年级的孩子把简单的算术题算错了,做母亲的就马上说:“你是个一年级的学生吧,这样的题都不会做。”这么说话的母亲应该想想,如果别人批评她做事像个小孩子一样幼稚,她是什么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样性质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况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这样的羞辱伤人的心,为什么还要将它加之于孩子, 一个小孩子,与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来就有个子小、力量弱、知识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势。他内心里有着想成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样威风的愿望。倘若大人经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 为的那类人,那么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如大人”的意识会变得强烈,很可能使他真的无法摆脱幼稚。明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你说他像一年级的学生,那就是说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孩子天性敏感,这样的话更是无形的刀,会深深刺伤他的心。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处在幼稚阶段徘徊不前。 孩子犯了他这个年龄不应犯的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鼓励。比如说做错了简单的算术题,你可以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自己找找是什么原因,下次不要再错。”你要对他的错报以平淡的态度,其实,这也的确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要是一开始就否定孩子,那么他哪里还会有继续努力的热情,父母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为人或者处事的方法,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 要是你想让孩子的潜力得到展现,想让孩子的才能得以尽情发挥,那么,如果孩子有错,就请你用坦率的态度帮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取得进步,就请你用坦率的赞美言辞鼓励他继续努力。把嘲讽一类的字眼统统扔掉吧~ 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 就你那破锣嗓子,还想当歌星,做梦吧~ 别逞能了,你哪会做这个。 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看你将来怎么办~ 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 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行, “奇奇,你将来想去做什么呀,”爸爸问。 “我要当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奇奇很认真地回答。 一旁的妈妈冷笑一声插话了:“切~你那五门有三门不及格的成绩还想当校长,” 奇奇想起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禁低下了头。 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这样的理想。 你能想象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妈妈的话会怎样打击奇奇的自信心吗,孩子要当大学的校长,跟他现在的成绩有必然的联系吗,理想和现实,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连个理想也没有,又何来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呢,本来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妈妈的一顿抢白,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学的。作为父母,哪怕你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赋,也无法断定孩子将来一定能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 与其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如给他一份希望。 你就那么吝啬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吗, 通常地,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嘲讽孩子的幼稚。经常对孩子说:“小孩子不懂事,瞎掺和什么,” 二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点。如对孩子说:“你个子小,就别做篮球明星的梦了。” 三是打击孩子对未来所萌生的希望。如开头举到的例子。 想想,父母对孩子连这种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还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经常被父母如此“打击”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健康成长,无论什么年龄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来,都会感到难过、沮丧,严重的,还可能从此消极下去。 如果父母换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种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到达成功的顶点。获得信任的人,会觉得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时,信任也是一种尊重。如果你对孩子说“你当然可以的,妈妈相信你”,那么这就是对他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虽然他可能还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视”。而这,往往可以激励孩子为他的目标付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后总会有成就”这种希望,他就会产生主动做事情的积极性。 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于让孩子觉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总是不忘提醒孩子带这带那,结果他反倒丢三落四。孩子本来有能力自理,你的唠叨却使他失去了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句话,好与坏,都会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所以,即使开玩笑,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你真的很没用,你到底能做什么啊, 天天都把衣服弄这么脏,看看你,跟个叫花子似的。 你将来就配给人家刷盘子吧~ 你是猪吧, 即便是父母,也无权侮辱孩子的人格 “笨得跟猪一样~” “你简直一点用都没有~” 家长气极的时候这样的话容易脱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觉得有权骂,而且口不择言,有时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 做父母做到这个份儿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 孩子再怎么错,也不至于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是的,也许孩子还没有人格意识,但是他会为这样的话感到屈辱,会觉得自己的心灵被刺伤了。这样的伤痕也许一留就是一辈子。 孩子做了错事,就事论事已经能够教育他,为何要牵扯到人格尊严上去,难道你骂孩子“跟猪一样笨”,他以后就可以变聪明了,既然对孩子有害无益,又何必说些不中听的话来伤他的心,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孩子虽小,他也是人,有自尊心,希望获得肯定与赞扬,不喜欢被骂。难听的话他未必听不出来。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表明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格神圣不可侵犯。 别让一句话毁掉了你的孩子 别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许孩子不会当一回事,可是,连自己最依赖的父母都这么骂,他还能对自己有什么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说的玩笑话,也当成了真。父母说一句“你笨得跟猪一样”或“一点用也没有”,他可能就会在心里想:“我真是太笨了,这点事都做不好。”“唉,我怎么这么没用 呢,”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的话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 说“笨得跟猪一样”,就相当于告诉孩子“你已经笨到极点”,暗含有“无药可救”的意思。而“你一点用也没有”这样的话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经常说类似的话,孩子会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机遇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不自信,还没开始尝试,就主动退缩了。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老是被父母这样骂,他会因为人格的伤害而记恨父母。发展下去,可能出现性格缺陷。等他长大了,对自尊与人格的过分敏感,很容易让他发怒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要是你真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就把这些带侮辱性的字眼从自己的话语里清除干净。 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去学习,听到没有~今天你已经玩了很久了,从上午开始玩到现在,总该花点心思在学习上吧。还坐在那里不动,我说的话你到底听到没有啊,你到底去不去,还不去是吧,„„ 妈妈说的话你总是不听,现在吃到苦头了吧,以后看你还不听话~喂,我说的你到底听进去没有,你要是再不听,下次只会吃更大的苦头。到时候可别怪妈妈没提醒你„„ 老调重弹不起作用 人们对于自己拥有的、随时可听可看的东西,常常缺乏热情的关注,并逐渐把它忽略掉了。也就是说,对于不是惟一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重视和珍惜。 那么你可以想想,如果在孩子的耳边老是重复同样一句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物以稀为贵,相信说话也是这个道理。 常有母亲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听人说,真让人操心。同样的事要说几遍才听得进去。”究竟是孩子不听话,“同样的事要说几遍”,还是“同样的事要说几遍”,孩子才不听话,既然那些话随时都能听到父母讲,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当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还有的母亲发牢骚说:“我那孩子,不管你说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没听见似的。”做母亲的不觉得自己很多时候是说过了头吗,天天跟个破录音机似的在孩子耳边唠叨同一个问题,他不烦才怪呢。任谁也受不了呀~ 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重要的话只说一次 老调重弹到最后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父母太唠叨,孩子不愿意听;因为孩子不听,父母就不停地说。而说得越多,孩子越讨厌。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孩子看起来好像是在认真地听,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他根本什么都没听进去;有时听进去了,但是很快就忘了;就算没有忘,也懒得按照吩咐去做。因为不重视嘛,就不当一回事。 说起来,这事也的确够恼人的。但是,既然已经发现唠叨不奏效, 策略”。把要唠叨的事郑重严肃地告诉孩子,也许就应该及时改变“ 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果要嘱咐或提醒孩子做什么,与其这样唠唠叨叨,累己累人,不如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妈妈只说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让孩子有一种必须重视的意识,那么他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听父母后面要说的话。 比如,你要提醒孩子“吃饭前一定要先洗手”,只需要预先声明“听好了,妈妈不说第二遍”,孩子肯定不会心不在焉地听。 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么最好是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心平气和,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非同寻常,是必须重视,必须做好的。 还有,尽量避免自己在工作或者特别忙碌的时候交代孩子什么事情。你自己对吩咐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态度,孩子怎么可能重视它呢, 小贴士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一项对6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这样的父母: ?不但是长辈,而且是朋友; ?能够容忍孩子的小毛病,少发脾气; ?多留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平等与孩子交流; ?不擅自替孩子做决定,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 别把孩子比来比去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么听话,你怎么跟人家比啊。 你怎么不学学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复习功课,你就知道玩游戏~ 你就不能像„„ 为什么非要把孩子比来比去 明明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打开电视,因为待会有他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正在准备晚餐的妈妈见孩子回来就顾着看电视,有点生气,忍不住数落起来:“你就知道看电视~作业做了没有啊,你看弟弟多听话,一回来就做功课,做完了还帮我出去买东西。你跟他比比,还像个哥哥的样子吗,”“是啊,是啊,什么都是弟弟好,那当初你干吗要生我,”明明生气地喊起来。他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妈妈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扬,而自己总是挨骂呢,难道自己就真的一无是处,真的这么多余吗,妈妈的话真的很伤他的心。 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个。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你能理解孩子遭到这种数落时的心情吗, 家长们骂孩子的时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 “你弟弟比你听话多了。” “人家怎么能考满分,不是一样在听课吗,” 当孩子被这样骂的时候,他也知道父母说的是事实,无力反驳和辩解,所以往往会感到气馁,对自己丧失信心。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当一个孩子被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时间一长,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他们很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 “唉,反正我不管做什么都比不上弟弟。” “看来,我在这个家里完全是多余的,妈妈根本不喜欢我。” 孩子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卑感会越来越重,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也许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为这种自卑,长大后自暴自弃,一无所成。我们说,父母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不是危言耸听啊。 孩子犯了错,父母批评可以,但是千万慎用言语,千万不要把一个孩子作为衡量另一个孩子的标准。家长自己也有过童年,难道你们小时候就喜欢听这种话吗,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个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不管你是父亲还是母亲,不要老是羡慕别的孩子怎么怎么听话,怎么怎么聪明。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为人才的 可能性。而这块玉是放出光芒,还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人与人是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姐妹,也会存在性格、能力、天赋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你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却远远强于别人的孩子。而你,发现了孩子比别人强的这个方面了吗,比如,你的孩子虽然爱玩一点,但是天性善良,富有爱心,懂礼貌;也许脑子没那么灵活,但是很上进,很努力,很正直;也许不善于交际,但是很细心,很独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加以赞扬和鼓励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与坏,是比较主观和简单的。孩子的能力会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做父母的可否明白这之间的差别呢,对孩子没有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就下结论,这是非常愚蠢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许多父母都喜欢光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和比较孩子。成绩优异的,给以赞扬和奖励;成绩差点的,不是责骂,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绩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证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潜在的能力。它只能当作评价孩子的一项指标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成绩没别的孩子好,你可以对他说:“虽然你现在成绩没他好,但是你很努力,努力了就会取得好成绩。”你的侧重点在鼓励,而不是比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这样的话伤孩子自尊 给我滚~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 你简直一无是处~ 你很讨厌~ 爱你的孩子,首先给他尊严 “养个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你可是我养大的,有本事别让你老子养着你呀~” „„ 父母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因为是对自己的孩子,觉得有资格骂,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语中的禁语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尊严~如果连自尊也随便被践踏,他还算一个独立的人么,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怎么不能说他,”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愿的,养他是你的责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的奴隶,你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呢, 静下心来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骂中成长,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曾经有过被践踏自尊的痛苦,那么不要再把这种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一个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内心是自卑的,将来,他如何有信心面对生活和事业,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会堂堂正正做人,抬起头来走路吗,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像奴隶一样,那么就把自尊还给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无权伤害 话说回来,孩子犯再大的错,也不必用恶毒和刻薄的言语去责备,好像要一句话置孩子于死地一样。况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不过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 “你不想想是谁给你饭吃~” “给我记着,你是老子养大的~” 听听这话吧,简直就是一种“威胁”。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 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许就乖乖顺从了父母,但并不表示他认同了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事实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抚养,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却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当作一种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这种行为很可耻~想想,谁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的, “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好~” 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一不顺心,就让孩子“滚”。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东西呀,如此简单一个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视和嘲讽的成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责骂不是太过分了吗, 还有的孩子比较黏人一点,有时喜欢赖着父母。这个时候家长不耐烦了,就会一把推开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你不愿意陪着孩子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来伤害他的自尊心,这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忧虑。他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个行为,而非讨厌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释,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父母那里获得关于人和人生的认识,所以父母给予孩子信心和信赖,非常重要。可是父母们却经常说许多贬损和否定的话,而从来意识不到它的伤害和严重后果,这是多么让人担忧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那就谨慎自己的言辞吧。贬损的话,一句也别说。时刻记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无权伤害。 知识比分数重要 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排第几名, 怎么又只考了这么点儿分, 除了分数就不能问点别的, 做学生的,都知道流传甚久的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校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回到家里,父母问得最多的也是分数;亲朋好友来了,问的还是分数。成绩好的孩子,倒觉得没什么;成绩差一点的,简直就无处藏身。 是啊,孩子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从来只问分数, “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 “这次考试在班上第几名啊,” 有的父母也许并不是在意分数,而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谁知倒弄巧成拙了。在孩子听来,它只是让人感到厌烦的一句话罢了。张口考试,闭口分数,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就不能例外一下,换点别的东西问, 你大可以换个角度,问问他这次考试的题目难不难,有些什么题目。要是考语文,可以和孩子讨论讨论作文;要是考英语,可以让他讲讲试卷上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打听一下他最近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班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学习有没有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甚至可以跟他讨论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既帮助他思考,又能从侧面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如果你实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绩,可以直接对孩子说:“让妈妈看看你的试卷,可以吗,”你的温和平静的语气,会消除孩子的顾虑。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绩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气地责骂他。你陪着他,帮他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这才是一位好家长应该做的。 仅仅问分数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这样的语气和态度只会让孩子觉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数以外,对分数背后的学习过程和艰苦努力漠不关心。 根据教育专家的理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两个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个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一个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这两点,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 分数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 考试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它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 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所有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惟一标准。 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时学习特别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错,但是一考试就考砸了。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小测验没问题,但是到了升学考试这样的关键时刻,就发挥失常。这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考试怯场,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另外,随着大家对分数的越来越重视,许多学生学会了弄虚作假,并且“发明”了无数种手段在考试时作弊。这样的招数有时连老师都瞒过去了,更别说家长。对于这样有水分的分数和名次,父母们又作何感想呢,你还打算两只眼睛只盯着分数吗,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分数,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品德修养,他的性情习惯,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仅仅凭一个分数就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那只能说你是个目光短浅的家长。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数抛在一边。父母要学会通过分数判断孩子学习的情况。如果他考得特别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见分数太低就加以责骂。如果他考得好,也应拿出试卷,就某些问题和他讨论,以巩固他所学的东西。 让孩子把话说完 住口~ 不用解释了~ 不要再说了~ 为什么不让孩子把话说完 这里先来看一段资料: “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 “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 不久前,一所社会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口”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 是啊,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有时是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的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第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 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 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恐吓威胁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 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
本文档为【父母亲一定不能对孩子说的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5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