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举报
开通vip

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中国?扬州 个园导游讲解词 ——2007秋季版 2007年11月 - 1 - 个园讲解词(2007.10) ?概况 个园是扬州晚清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盐商的私家园林,而且是在盐商春风得意之时建的,所以无论从用材、耗银和画意都是毫不吝惜的。它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修建,园主人叫黄至筠是当时的两淮盐业商总,在位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是非常有钱的,那么他有钱到什么地步呢,他在造这个园子的时候用了800万两白银,800万两白银...

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中国?扬州 个园导游讲解词 ——2007秋季版 2007年11月 - 1 - 个园讲解词(2007.10) ?概况 个园是扬州晚清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盐商的私家园林,而且是在盐商春风得意之时建的,所以无论从用材、耗银和画意都是毫不吝惜的。它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修建,园主人叫黄至筠是当时的两淮盐业商总,在位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是非常有钱的,那么他有钱到什么地步呢,他在造这个园子的时候用了800万两白银,800万两白银什么概念,这就相当于当时整个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了。那么这个黄至筠为什么这么有钱呢,当时盐运非常发达,而一半的盐运都集中在江苏,江苏的盐运都集中在江淮一带,也就是咱扬州这,黄至筠是当时扬州的八大盐商之首自然是非常有钱的。这是当时的一个大环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其他人做不到而他能够做到呢,这就和他自身的一些条件有关了,黄至筠是读书人出身,很懂得把握时机,很有生意头脑,所以他能够做得到。总体来说黄至筠是个儒商,儒商与一般的商人不同,他在造园子的时候除了要表现他的富有之外还要表现他的文化底蕴,所以个园以叠石取胜,里面有很有名的四季假山,一会进去大家就可以体会这种“游园一周如过四季的感觉”。我们个园的游览顺序跟一般园林的先住宅后花园的顺序是不同的,在这呢给大家讲一下,我们个园的门原来不是开在这的,是开在一个小巷子里的,后来为了方便旅游车辆的停靠和游客的进出在这开了个门,所以我们一会进去会先看到它的后花园然后再看到它的住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的私家园林都是以园主人的姓来命名的,像咱们扬州的何园,园主人叫何芷舠,他的园子就叫何园,那我们刚刚说过园主人叫黄至筠,那他的园子为什么不叫“黄园”而叫个园呢,先卖个关子,一会进去再给大家解释。 个园作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万竿修竹] 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 - 2 - 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一进门放眼望去全是竹子,园主人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花园里种这么多的竹子呢,“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中都有竹子,古代那么多的诗人都那么爱竹。那么竹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竹是象征君子的,大家看竹的干是笔直的,代表正直,同时又是一节一节的。代表有气节,竹子中间是空的,代表虚心,这都是君子的特点。同时竹还有个特点根基扎实、柔韧性比较好,竹的根基扎实体现在他的根须叫竹鞭,能伸展到很远,并且穿透能力很强,竹的柔韧性很好,表现在把它弯下来压到地都不会断,而且松开之后能很快恢复,其实做生意也是这样,做生意必须要有扎实的根基,做生意都是有赔有赚的,重要的是赔了之后能够很快的恢复过来,这恐怕也是园主人喜欢竹的另一个原因吧。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龟甲竹] 我们来看这竿竹子,这个叫龟甲竹,因为形状像龟甲而得名,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在整个扬州都没有,只有个园这是从南方移栽过来的,所以是非常珍贵的,这一竿竹就值两万块钱。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映碧水榭] 大家转过来看一下这边的建筑,有亭、有廊、有轩、有榭,可以说是亭台楼阁都有了,还有水有桥,非常有代表性,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有中国园林的模型,都是按照这样的规格造的,可以说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我们这里也是仿建的,真正的模型在哪呢,在扬州的卷石洞天里,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 3 - [黄金间碧玉] 再过来看一下这黄竿的竹,这是一种优良的观赏竹种,是园内最多的竹子。这种黄竿节间带有丝丝绿色条纹的叫黄金嵌碧玉,旁边还有绿竿节间嵌着丝丝黄线的叫碧玉嵌黄金,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像这种黄竿的竹刚性比绿竿的好,所以要用作编织一些东西就要用绿竿的竹子。 [慈孝竹] 再看这种叫慈孝竹,竹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散生竹,一类是丛生竹,慈孝竹是典型的丛生竹,笋期在夏季,这种竹子老竹子在中间新竹子都是围绕着老竹子长的,就像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环绕、一种关怀,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所以这类竹子的名字都是与“孝”字有关的,像慈孝竹、孝顺竹、孝母竹等等。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竹西佳处] 开始我们说到个园为什么叫个园,大家看一下这竹叶的形状像不像“一个”“两个”的“个”字,就是因为竹叶的形状像“个”字所以叫个园。但是,我们这园子是清代的时候建的,在清代的时候“个”字并不是这样写的,而是单人旁一个固,那为什么还叫个园呢,大家抬头看一下这“竹西佳处”的“竹”字,它跟现在的写法不一样,是两个“个”字,所以以前人们看到个园读不出来,半个竹字,所以人们叫它半竹园,而事实上它就叫半竹园,无奈现代汉语中有这个字,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个园,正好与竹叶形状相似,更生动形象,容易接受。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就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那为什么叫竹西佳处呢,很好理解这里是看竹最佳的地方,那么怎么个“佳”法呢,大家转过来看我们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是不是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宋代大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写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为什么叫淮左名都呢,在宋代的时候扬州是属淮南东路管辖的,在阴阳五行中南为极阳,东为次阳,而左也是表阳的,所以叫淮左名都,那竹西佳处又怎么解释呢,咱们扬州以前有个竹西村,那里种了很多的竹子,许多文人都喜欢去那里,而且去了之后都不舍得离开,所以用竹西来指这样的地方。进入竹西佳处是两边种着桂花树的林荫小道,桂花八月中秋左右开花,闻着桂花香走在林荫小道上是何等的舒服,那么这桂花小道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拱形的呢,在中国儒教文化比较盛行,儒教文化讲究一个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讲究的是保守、安逸,像这样拱形的小道人走在里面会有安全感,很舒服。 [丛书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此建筑原来是马曰官、马曰璐两兄弟藏书的地方,后来被黄至筠买下来做了读书楼,马家两兄弟特别喜欢藏书,他们藏书数量之多真的是难以想像,清代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马家兄弟捐书十四万多册,比第二名多好几万册,因为他们贡献比较大,所以总共只有四套的《四库全书》就留了一套在咱们扬州,就在天宁寺那附近。(北京、承德、杭州、扬州)。大家找找看这个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等会儿我们到秋山就能见到了。 - 4 - [住宅]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人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纵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这里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可以想象当初厨子、仆人在此忙碌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求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这厨房谁在这吃饭的呢,主人当然不可能在厨房吃饭了,这是仆人做饭也是仆人吃饭的地方,那么主人在哪里吃饭呢,请跟我来,我们去到前面看一下。 [楠木厅] 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就是主人吃饭的地方,整个厅的级别是非常高的,在一般私家园林中餐厅都是比较气派的,因为请客吃饭是中国传统的待客方 - 5 - 式,所以餐厅自然是比较有特色的,而整个园子表现的就是富有,这个厅梁柱取材为楠木,所以叫楠木厅,楠木是非常珍稀的一种材料,它千年不腐万年不烂,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在当时是用来造船用的,是军用物资,所以很少,有“寸梁寸金”之说,在这里用这么粗这么长的楠木做梁,可见黄至筠当时是何等的富有。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建筑学上称之为“蝉翼抬梁造”,是民间建筑上级别很高的一种建筑格式。看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同时他还是管家办公的地方,在过去管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处理家里的大小事务,把它命名为清美堂也就是提醒管家要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的狭长通道,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之备(避)弄。北方地区叫胡同。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民居备弄开朗许多。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 。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他们的理念是“暗室聚财”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做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 6 - ?徽商建筑特点: 徽商非常节俭,所以在建筑上也处处体现出了这种风格。徽商建筑还有其自身特点: 1、廊在堂内:把本该属于走廊的部分都划入了主堂里面,这样就可以扩大室内空间,从而节约正房的用料。 2、墙不单立:用两间或几间房共用一堵或几堵墙,这样可以节省下一堵或几堵墙,在徽商建筑中就出现就着一堵墙两面建房的情况。 3、四水归一:这是徽商建筑的主要精神。具体表现在四面屋檐全部向内,让雨水全部流在天井里面,天井地面都做成龟背状,水就会四散在四个角落,然后经刻成钱形状的下水孔流入下水道,一般建筑这个水就会马上通到屋外流走,而徽商建筑会重新回到房屋的正中间,然后从南到北的流动。水在阴阳五行里面代表生气和财气,所以水在古建筑中运用的非常多,也非常讲究。整个意思就是:广纳四方财为我一人所用。徽商建房总是先挖好从南到北的下水道,他们称之为财路,然后就以这个为中轴开始建房,所以在有些较大的徽商建筑中可以看到堂屋内地面会有可以活动的地砖,那就是专门用来疏通下水道的,当然徽商会说那是用来疏通财路的。 4、六面皆木:中国人从来就崇尚用木头来建房,他们认为木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再加上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因,觉得人在其中会更好。鉴于这个传统理念和习俗,徽商往往把房屋的内部六面都用木头包裹,就像一个木头箱子一样。顶棚叫天花,四周叫板壁,地面叫地板。这样就形成了六面皆木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也只有徽商才有。 ?中纵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 - 7 - 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露裁唐句;下联: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 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此巷在中路建筑和西路建筑中间,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 有升官发财的意思,但是再怎么听着这个名字还是有点死气沉沉的感觉,所以在这里就专门设有口井,在园林中我们把井称之为泉,泉就是源源不断的水,水是表财的,泉就是源源不断的财,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巷子增添了几分活力,而这个巷子也就成了一个招财纳财的漏斗了。既破了“死气”又招了“财气”,很是巧妙呢。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这样设计主要是支撑上面墙体的重量,就算墙面下沉也便于撤换下面一小部分的墙砖。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巷子呢,原来当时整个住宅设计有福、禄、寿、财、喜五纵,而在当时这是违制的,意为犯上是要杀头的,于是院主人就把东面两纵向东偏,西边两纵向西偏,这样势必会形成东西两个这样的火巷。而后来人们想到了用泉来破这中间的死气,这样反而变的很好的意思了,你看整个建筑东西两个漏斗(两条这样的巷子)不断的招财纳财,并且就整个建筑而言,东西两口泉还犹如两个“门海”。可谓气势博大啊。 - 8 - ?西纵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清颂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挂屏上的文字艰深奥,是描述《易经》中卦象的,核心内容讨论的是“谦虚”的“谦”,主人一直把它作为座佑铭,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露锋芒,大智若愚。 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蓄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正常演出雅部和花部,雅部指的是昆剧,花部指京腔、秦腔、 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地方剧种,统称“乱弹”。扬州戏剧史上有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乾隆皇帝为庆祝他的八十寿辰,把原在扬州演出的徽班“三庆班”征集进京。这是进京演出的第一个徽班。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三个徽班先后进京,这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的进京曾依靠盐商的鼎力相助才得以成功。黄至筠出生比较晚,没有赶上那个时候,但扬州戏曲之盛一点不减当年。 廊墙上有两对1.5×2.5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这个花墙除了装饰作用外,还起到遮掩主厅实为五间的作用。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 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 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 9 - [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 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四季假山] 游完住宅我们就去看看个园最著名的四季假山,这四季假山运用了不同的石头,采用“分峰叠石”的手法来营造一年四季的不同感觉。这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按顺序我们先来游春山。 [春山] 首先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竹笋是春天特有的,春雨过后竹笋开始露出尖尖角了,“雨后春笋”就是春天特有的景色,充分说明了眼前的景致是春天。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春山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好一幅“雨后春笋图”。 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 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 因为惊蛰过后冬眠的动物都苏醒过来了,所以在这能看到一幅百兽闹春的景象。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 - 10 - 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苑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源。眼前是好一幅“百兽闹春图”啊。两幅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春天。 月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我们再来看看夏山,夏山是用太湖石来堆砌的,太湖石在园林中是表水的,夏天正是多水的季节,大家看这太湖石堆成的夏山周围,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就像是把天上一堆堆的云抓下来堆在这里的,而只有夏天要下雨之前才会有这样一堆堆的乌云,这样构成了一幅“夏峰停云图”。夏天比较闷热,人们都喜欢在树荫底下乘凉,在这体现了一种浓荫蔽日的氛围。我们脚下的地面都铺成了水的样子,这是旱地水做的表现。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又恰似一幅“荷塘浓荫图”。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太湖石在园林中还有一个妙用,就是用来模拟空灵剔透的云,塑造一个人间仙境;还用来象征汹涌澎湃的浪,使人看着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犹如汹涌澎湃的浪花飞卷于眼前。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夏天是热闹的季节,大家看一下池塘边上蹲着一只青蛙在呱呱叫着,再看那边更有趣,一只大乌龟背着一只小乌龟,小乌龟背上还趴着一只癞蛤蟆,好一幅热闹的场面。再看那还有个很形象的鲤鱼跳龙门,喜鹊枝头叫,就知道会有贵客到,咱们在这看到鲤鱼跳龙门,那肯定是要升官发财的了。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转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就是那欲跳龙门的鲤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 - 11 - 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鹤亭 旁边有松树,代表松鹤延年之意。 再看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紫藤放在鹤亭东面,代表紫气东来,大家可以过来摸一摸把福气带回家。 [抱山楼] 刚看完的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上楼下各七间,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个园假山的精华黄石假山,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如何衔接过渡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假山,到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夏秋两山在衔接处理上手法极为高妙。首先两山都是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其次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难怪有人嘻称她为世界最长的长廊呢。走到长廊的尽头就是秋天了,试问有哪个长廊需要从夏天走到秋天才能走完的呢,又有哪个长廊能够连接两座山呢, 我们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名》中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秋 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刚刚淋过春日的细雨,又淌过夏日的小溪,不觉脚下沙沙声起,低头一看是满地落叶,抬头一望是落叶堆成的秋山这就是秋山的意境。完全是一幅“秋风落叶图”。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描绘出了一幅“夕阳丹枫图”。最为精妙的还是 - 12 - 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不过 游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我国著名古建史专家在他的《园林丛谈》中也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不过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 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 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中国园林多用中国山水画理来建造。而在中国山水画里面为了表现咫尺天涯的效果,常常需要表现又高又远又大等意境,于是常常引用“平远、深远和高远”的手法,中国画理中提到“身在此山而望他山谓之平远,身在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身在山谷而望山腰谓之高远”。正因如此,秋山为了显其高,我们只能看到山腰看不到山顶,所以秋山顶上是平的没有山顶的峰。 秋山中峰山颠的有一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 的由来了。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法“借”来那些美景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 ,有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哦,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 “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 13 - 我们在这里环顾四周,或许大家会发现按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理,这个地方就会是一潭水,而这个花坛仿佛就是水中小岛。那么这水从何来呢,大家抬头看一下,但见山上缺口对着下面的缺口,仿佛有道瀑布奔涌而下,再看旁边最高的假山叠造的如此平滑,感觉也仿佛有道更宽的瀑布飞泻而下,流到对面的山谷,再经山涧蜿蜒流过来,这桥就是山涧之上的。这里看到的水都是气势磅礴的,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一下,这时大家可以看到山体中渗透出来的水沿着岩石滴滴答答的流淌下来,到对面汇聚成湍急的山涧小溪,从这岩石缝隙中奔涌而过,而两座桥也无疑增加了水意,若无这么多水要两座桥干什么呢,再环顾四周大家会发现周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瀑布,所有的水又都汇到了我们所站的这个大潭里面,这潭里面的水又经过这边的峡谷流淌到山外。传统画理中的潭、泉、滩、涧、溪、瀑在个中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国写意园林的最高造诣。在这里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到仿佛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常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好一幅 “夕阳丹枫图”啊。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 成功的喜悦。“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 “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然而最美的时光的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 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时光的流转。 [再看丛书楼] 我们再来看一下丛书楼,可以看到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这就是登楼的唯一台阶,也是为了避免别人打扰构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更是应了那句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来时时自我勉励。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 [冬山]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寒冷的冬天,大家是否也感受到了阵阵凉意呢,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 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 14 -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 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 ,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致入薇。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 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 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好一幅“群狮戏雪图”。 冬山叠石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种植了冬天特有的植物就是腊梅和天竺,看到腊梅就知道是冬天了,就像是看到竹笋就知道是春天了一样。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 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 ,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常说的“天竺果子腊梅花”那是用来表示春节的,也是人们在寒冷冬季里最盼望的一个节日了。在这里就是用这样一幅“竺梅报春图”在描写冬日的精彩呢。也难怪,因为春天不远了,怪不得地上冰都被大家踩裂了呢。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又看到了春山的“雨后春笋图”。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英国诗人雪莱若来此会更有感触的。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透风漏月] “透风漏月” 紧靠冬山,是离四季假山最近的独体建筑,古诗说的好“秋山宜居”嘛。此厅单檐硬山顶,阔11.6 米,深7.15米,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 - 15 - 是方的。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塑造了一个在暖洋洋的厅里,赏着外面的雪景,听着优美的曲调这么一种幽雅浪漫的氛围。厅内的家具纹饰为竹叶形,陈设的花卉是兰花,东西的墙壁上悬挂着昆曲知识介绍的资料以及经典昆曲演出的剧照。据说黄至筠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虽然我们无法揣摩他当初在风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这里一定荡漾着丝竹悠扬的曲调。因为园主黄至筠当年蓄养的家庭戏班,规模大、设施精,在清代曾名闻遐迩。他家蓄养的私人戏班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个园作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佳构,和昆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昆曲的知音了。 [壶天自春] 出透风漏月,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无比。我们再来看看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后汉书》:“费长房者,汲南人也,这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盈衍具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也可说是中国园林中以小见大的一种典型手法。 漫步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可见宜雨轩的屋面坡度平缓,但出檐深远,翼角柔顺,比北方舒展,较南方低平,这就是扬州本地建筑风格形式之一。全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 [宜雨轩] 我们现在看到的叫宜雨轩,四面开窗,四面有长廊,这是轩的特点,单檐歇山式,东西三楹,歇山有磨砖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线条舒卷自然流畅。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我们来看看门前的这对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人情冷暖令诗人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不过现在也许只有这轩中的梁柱还记得当初的琴声悠悠了。第二个“雨”字多了几点,可能是园主人希望他的朋友多一点多一点再多一点吧。门前是春景的十余株桂花,也因着这个缘故,扬州人又把宜雨轩称为“桂花厅”了。 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还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花几之上的陈设和透风漏月的一样,也是“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幽兰。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时光象是停留了脚步,四季也没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这里是再也说不出了。走在轩外的环廊上,脚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时空的轻灵。仿佛那静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们留住了似水的年华。这个宜雨轩处在整个个园的正中心,占地比较大,更能显示园主人的财力雄厚。大家再看这门前台阶用太湖石堆成,像如意,也象云彩一样,表示从这走上去的人会平步青云,大家就沾点喜气,平步青云一下吧。当然在这里还有财气盈门的意思。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 - 16 - 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如果说苏州园林精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花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时空,任人留连沉迷。同时也在解译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真正是“盐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扬州,届时再来诗情个园游览。 - 17 -
本文档为【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