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

[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

举报
开通vip

[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 教学随笔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中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

[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
[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 教学随笔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中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中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发布者:胡宇峰 发布时间: 2013-10-27 18:58:49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已经取得大学学历后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具有省时、省钱且见效快的特点,因而近三十年来在发达国家很受欢迎。在我国,对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施起步较晚,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主要是当地的教育学院和普通师范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基础教育对学历合格教师的迫切需求问题,各地教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主要从事学历教育。进入9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迫切需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这固然与现行考试制度和某些社会因素有关,但教师是其中的关健。因为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挑战,所以它的实施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同时在基础教育领域又能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这批人不能单靠学历教育,应主要靠在职的继续教育来培养。如近年来一些地方举办的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就是—个很好的做法,但由于涉及面小,不能长期坚持,因而对基础教育影响不大。特别是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一直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应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师范院校所重视。本文从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背景出发,对有关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引起大家讨论。 一、关于教师的观念误区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使一代代教师感到欣慰和自豪。教师又是一个艰苦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使人们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然而,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包括教师自己)对教师的看法也出现许多误区。 1(学历与能力等同,学历越高,能力越强。 改革开放初期,初等教育面临严重的教师学历合格问题,中学毕业教中学在乡一级学校并不少见,因而学历问题在教师队伍中便成了饭碗问题。进入90年代,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学历的渴望和重视不减当年。这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人们对学历存在严重偏见,似乎有了学历便有了一切,学历越高,能力越强。于是,学历教育几乎成了教师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的全部内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便为学历教育所替代。 2(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同步增长,经验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 就经验而言,人们习惯把教师与医生等同看待,认为经验与技术水平同步增长,经验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于是,许多教师在获得合格学历之后,便心安理得,以为学历可以保住饭碗,经验可以提高自己,解决一切。然而,社会在变,人心在变,今天所教的学生与五年前所教的学生,其心态也许已不大一样,使用老办法就可能产生负效应。知识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受到挑战,教育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只有树立继续教育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 3.教师是艰苦的行业,对教师不能要求过高。 如中小学教师可以不用掌握外语,不搞学术交流,不搞学术研究,在教学任务和进修提高之间往往选择前者。直到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仍然把下岗分流的干部安排到教师岗位,以为教师这一职业,只要不怕苦,肯卖力,便可以干好。这些观点和做法导致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对教师业务的考核,普通老百姓也自动降低对教师的期望。 4.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因而教师都有敬业精神,都会对每个孩子负责。 长期以来,在人们眼里,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就是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尽管教师经济地位较低,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在许多老百姓看来并没有改变,似乎每个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事实上,教师行业并非净土,和其它行业一样,教育界也深受商品经济观念的影响。虽然进入90年代以来,跳糟下海的教师已逐年减少,教师行业相对稳定,但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正在面临巨大挑战,“敬业精神”在教师中正在被扭曲,“对每个孩子负责”的天职只能是某些模范教师的专利。且听某县中学的老师如是说:“我们的教学只针对高考有望的少数学生,其他学生我们就管不了了。” 教师职业道德的危机,无疑给继续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信息社会使教育面临的桃战与教师的困惑“社会变了,教育必须跟着变”,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当前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那么,信息社会究竟有哪些特征?教育将面临怎样的挑战?面对信息社会,教师有何反应?这是研究继续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信息社会的特征。 1.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而不是资本。 在工业社会时期,战略资源是资本,而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却是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大多数人从事信息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目前发达国家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已超过劳动力总数的60,,这些国家已经开始了信息社会。我国目前虽然尚未达到这个水平,但信息在经济建设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财富的创造主要靠知识和智力,而不是体力劳动。 信息社会里,社会财富的创造主要靠知识和智力,靠科学技术信息,而不是靠体力劳动。因 为工业生产将从大批量、少品种的刚性系统过渡到中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系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将从十年、五年缩短为两年、一年甚至更短,所以知识、信息的更新将起关键作用,脑力劳动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将占核心地位。 3.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涌现,加速了知识的老化与更替,因而终身学习对每个社会成员将是必不可少的。 据调查,目前新知识、新思想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预计不久的将来会迅速上升到40%;与此同时,人们原有的知识正以每年5,甚至10,的速度在不断“报废”,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如果人们不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十年甚至五年后,他的知识将有50,变得陈旧或老化。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对每个社会成员将是必不可少的。 (二)信息社会使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必须是高水平、高效率的,能尽可能缩短时间,加速人才培养。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即脑力劳动,而且又要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不断改革的需要,因而教育必须是高水平、高效率的,能尽可能缩短时间,加速人才培养。 2(教育必须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发展的多面手人才。 信息社会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是多样化的,特别是需要知识广博、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发展的多面手人才,因而教育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教学形式,即举办多层次、多学制、多学科的综合教育。 3.面对“知识爆炸”与新旧知识更替迅速的社会,必须实施终身化和个别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层次的社会成员学习与进修的需要。 信息社会大量生产知识,呈现“知识爆炸”,又不断更新知识,即知识老化迅速,职业寿命短,工作学习要交替进行;同时要求教育考虑不同年龄的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并照顾社会成员随时随地可因工作需要而不断学习,因而必须实行终身化和个别化教育。 (三)教师的困惑与矛盾。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不敢面对改革的浪潮,固守传统,顺其自然是多数教师的选择。于是,伴随改革而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导致当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矛盾心理:1.既渴望了解世界,探索创新,又固守传统,安于现状;2.既关心教育改革,又祈求不牵连自己。教师的矛盾心理说明实施继续教育工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对语文的忧虑 发布者:胡宇峰 发布时间: 2013-10-27 18:44:23 听了不少语文课,很为现今的课堂教学忧虑,有太多的教师淹没在没有生趣,没有意趣,没有情趣的课堂里浑然不觉。学生茫茫然地听着,没有喜悦,少有神会,这种学习方式与效果不能不让人心痛,时间长了,不要说学生,就连教师也如北宋黄山谷所谓“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一、语文课只传授知识,没有思想 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语修逻文、字词句段篇,好好的一篇文章像一头原本富有生气的牛一样被“庖丁”肢解得四分五裂,唯独找不到牛原本的样子,文章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活力与生趣。有的老师讲《邓稼先》,一节课学生就是在研究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及事件来加以佐证,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有的老师讲说明文《假如人类也有尾巴》,一节课就是研究尾巴的作用,假如人类有尾巴会怎样,有了尾巴又会带来哪些弊端,把语文课上成了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科学课。唯独对于文章中那些简洁朴实的语言缺乏学习,缺乏感悟,失去了语文应有的本色。 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语文课与历史课、政治课或是其它理科的课还有什么区别,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因循守旧,不懂得语文教学的规律——重在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且多次使用“语言文字运用”一语,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仍然找不到久违的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 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早在20年前(1993年)就批评这种现象:我们过多地以对语言的分析、研究代替了组织学生对语言感悟、理解、积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途啊~我们为什么不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仔细地品味揣摩一番,咂摸咂摸,删一删,改一改,换一换,调一调呢,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有感情地多读一读,背一背呢, 有的老师看似在语文课上积极倡导所谓的“个性化阅读”、“赏析性阅读”,可是看看课上是怎样做的。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描写——夏夜行船。教师不是让学生反复品读,设身处地想象景物之美,感受乡村田园风光的诗意,而是在学生读过一遍后教师就问学生:本段是运用了几种感官(或是感觉)来写的,请你说说具体的句子;然后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静有动,化静为动,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记在课本上。完全是为了应试而上课,语文教学就完全没有了魅力可言。学生根本没有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里,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人感到颇为惋惜。 二、语文课没有生趣,缺乏情感, 不要说教师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吧,我们很少听到教师适时引用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基本上是教学用书上教材编者的观点的搬运——说着别人的话,用着别人的观点,多么可悲啊~ 无法将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没有情感,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生学习就没有内驱力;在这样的语文课上,我们很少听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声音,即使读也全然没有生趣,没有意味,更不用说醉心阅读,投入地全情地朗读了。一切作品,作为教师,只有先悦己才能悦人,试想:倘若教师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要求去感动别人呢, 这样的课又怎能上到学生的心里去呢, 条分缕析,肢解课文,大卸八块,完全没有上到学生心里去,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水过地皮湿,给人的感觉往往如此。 听于漪老师的课,我们总会感到有潺潺的活水在课堂上流淌,这活水的“源头”是于漪老师深厚广博的学养;我们总会受到心灵的震颤,情感的感染,身心的陶冶,这种唤醒来自于教师内在的激情,来自于教师本真的情感体验。特级教师程翔如此,韩军如此,李卫东皆如此。 如果没有唤醒、鼓舞、激励,语文课的育人价值就淡了,人文性就淡了,语文就不能成其为语文了。 三、语文课没有广度,墨守成规 课堂的拓展延伸本来要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文本学习与生活之间,认知世界与情感世界的联系,要让学生带着更高涨的情绪智慧在离开课堂的时候激发起更强烈的读书、学习、生活的愿望,可有的老师的课堂拓展基本就是摆设——为拓展而拓展,唯独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拓展。 课堂的拓展并不是只在学完课文以后,而是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当拓展时就要适时拓展。唐诗宋词元曲佳作名篇多矣,为什么在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却听不到一句,那些与教材内容、主题、写法相似的鲜活的事理多矣,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老师一点也拿不出来,那些极能深入人心震撼人心的名言警句多矣,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上极少听到, 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师平时不读书、不写作、不研究、不积累。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只有好学的先生才能教出好学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自然也不读书、不写作、不研究、不积累。 这固然与社会处于转型期有关,可是静下心来思考,读点书,做点读书笔记真的就那么难么,我们经常自我解嘲地说:现在是娱乐至死的时代,许多人读的都是“文化快餐”,可是我们的案头都有的一本诸如《读者》、《意林》的小书,我们认真地读过吗,或是自己订阅的某种教学刊物,诸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山东教育》,我们静下心来读过吗, 细细思考,课堂的干瘪无味不正是学生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课,不买账,不领情的关键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改变现今语文课题的守旧积习,语文教师从当下就要快意读书、学习。 仰视:一种教学误区 发布者:胡宇峰 发布时间: 2013-10-27 18:12:27 被学生鄙视的滋味很难受,那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而被学生仰视的滋味可能会很惬意,内心涌动着深深的满足感。其实,最好的老师不是学生的仰视对象,而应该是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象。本文试从仰视与权力、对话、课堂等关系的角度揭示仰视的误区所在,并且用教育家多尔的“平等中的首席”来定位师生关系。从课程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的魅力来 源于他拥有的渊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华。教师上课旁征博引,上天入地无所不知,五行八卦无所不晓,教师的个人才能展露的充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甚至崇拜也会与日俱增。于是,学生的一种姿态出现了,那就是:仰视。很多教师喜欢这种被仰视的感觉。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教师走上讲台,如入无人之境,学生反应漠然,师生关系僵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枯燥乏味,沉闷至极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低下的。反之,学生期待着教师的到来,依依不舍地目送教师离开,课堂上气氛活跃,这样的繁荣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从课堂教学这个角度讲,仰视一再干扰我们的视线,一再误导我们的思维。对于这个概念和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加以学理辨析。魅力包含着权力,权力会造成知识独断,这是经常被教师忽视的思想逻辑。教师的人格魅力固然重要,但是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课堂上,占有知识意味着占有思想,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逻辑。思想独断只能有一个后果:学生不会思考问题。习惯于“受业”的学生也会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甚至反思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需要注意的。作为一名学生,接受知识和规律固然重要,但是只会接受或者习惯于接受都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知识的传递并非一种能量守恒的单向传递,而应该是一种“渐行渐增”的双向产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合格的思考者。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对话,而阅读教学对于对话意识强调的更为突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对话者。 对话理论是近几年语文学界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可以说是对话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巴赫金看来,“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存在状态,也是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它不仅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命题,也应该成为文学和教育学的命题。具体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意识尤为重要。从语言表达这个角度讲,对话意味着两个语言主体进行平等交流,从文学素养这个角度讲,对话也意味着两个审美主体与思想主体进行平等交流。后现代课程的提倡者多尔提出了一个“舞蹈理论”:“我建议我们应该发展一种‘舞蹈型课程’,其中的舞步是模式化的但却是独特的,是两个舞伴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舞蹈理论的基础其实也在于平等对话与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平等,不平等的对话只能叫谈话或者讲话。课堂上的仰视意味着不平等,从而失去了对话的因子。三尺讲台,这“三尺”的存在除了教学手段与技术的方便外,还产生一种对教师来说高高在上、对学生来说耽耽仰视的感觉。三尺讲台,不仅仅是奉献精神的承载,或许还是这种不平等对话的象征。位置的不平等是表面现象,思想的不平等才是根本。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纪念王国维时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思想不仅是学者缺乏的,同时也是当今教育体制下学生最缺乏的东西。思想独断,往往是不平等对话的结果。仰视的姿态,是不可能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应该有“工具目标”的成分,还应该有“人文目标”的成分。人文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思想的独立与成熟。语文课,尽管不是哲学课、宗教课,也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但并不代表语文教学应该完全抛弃这些人文层面的素养与目标。一种思想是固定而单一的,思想的对话与交流则可以产生新的思想。如果仅有仰视,新思想的诞生恐怕难见天日。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两种不同的身份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平等的对话。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中的“传”“授”“解”三个动词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单向传递的。这实际上已经将教师置于某种导师与主体的位置,导师意味着知识与精神权威,权威的特点就是不容置疑,而教师主体也意味着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忽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更换自己的血液,这样才能血脉畅通。韩愈对教师地位与价值的定位也是仰视现象的文化渊源。尊师重道历来为传统美德,但“尊师”不是“仰师”,更不是“崇师”。仰视产生了一种叫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谓“灌”,就意味着教师将知识从自己这个容器转移到学生这个容器。“灌”是一种知识传递,并非对话交流。在“灌”的方式中,教师把持着知识传递的方向与流程,教师占据着不容置疑的主体地位。“满堂灌”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同时也塑造了大量的“思维懒汉”,学生只会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知识,而不会进行“举一隅而反三隅”的知识反刍,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也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间。具体到语文课堂,仰视意味着教师名义上的主导实质上的独断。课堂教学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课堂流程是经过反复推演的,一切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甚至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就已经确定的。这样没有任何创造性的课堂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举个例子,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从而科学地解决问题,如果设计好研究目标与研究流程,甚至设计好研究结论,这样的学术研究意义何在,课堂的魅力在于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设计好的流程。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俯视或者仰视都会妨碍平等对话的展开。“貌似对话、实则仰视”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很多教师为了践行对话理论,在课堂上采取了问答的形式。教师一问到底,学生踊跃回答,课堂一片繁荣,这恐怕也不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这种问答的形式其实也是包含主从关系的,教师主导,学生附属,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并不是真正的对话。问题不是设计好的,而应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也不是教师自己观点的展示,而应该是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对话者,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后现代课程理念的倡导者多尔将教育对话中的教师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在他看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平等中的首席”这个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仰视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但是完全抛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恰当的。教师无论在思维能力还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总体上优于学生,这就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如果完全抛开教师,知识水平与知识总量得不到更新,这也不符合教育理念。“平等中的首席”不仅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而且要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王尚文先生认为:“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不仅要对知识负责,更要对学生的转化过程负责。”知识在此处不是单向传递的,而是有机转化的,它将通过教师的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这样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更要求教师将外在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中学课堂,分数和成长也许是最重要的。没有分数,可能意味着没有前途与未来,没有成长,同样也意味着没有前途。前者是功利的,后者是有目的的无功利。一节语文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分数,也要帮助学生弥补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需要的。成绩的取得或许依靠老师的滔滔不绝的传授,但是成长的经验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不习惯反思呢,现在看来,学生的思维懒惰和社会文化的熏陶起着部分作用,而教师的讲课模式正是造成学生习惯接受的主要原因。接受是最简单的,最方便的,知识只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传递,甚至能够保证“能量守恒”。传授或许也是最容易最简单的。比较难的就是在传授与接受之间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知识的传递应该成 为一个碰撞的过程,思想的交流更应该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仰视的感觉很累,生活中仰视久了会脖子酸痛,知识和思想中仰视久了或许会导致凝固与僵化。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这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何将这种知识有效地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韩愈当年提出的“传道授业”,或许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意识,不再适应现代人的教育理念。仰视,应该转化为一种知识交流或者思想对话。 偏科怎么办, 发布者:胡宇峰 发布时间: 2013-10-27 17:52:37 学生偏科不可避免,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努力,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影响。首先,在孩子将要接触一门新学科之前,利 用生活中涉及的实际问题,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不会这么去做,只是到了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偏科,然后才着急。这样也不用担心,只不过是要多费点力,持之以恒,就能将问题解决。 偏科解决方法一:教师教学方面 其实有很多时候,因为学生不喜欢某一个老师从而失去对这个学科的兴趣。碰到这种情况,不能责怪学生任性、不成熟,而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学生偏科,老师责无旁贷。 作为教师应该端正态度,不能把教学当成一种就业的手段,也不能当成一种职业,一定要把它当成一种事业,事业就需要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创新。如果一个老师的工作态度差、工作能力不到位,就会耽误几十个学生的前程,耽误几十个家庭一生的幸福,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老师的爱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每个老师都要谨言慎行,不要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当学生感悟到了老师为自己付出的爱,他将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并且对该老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从而把它学好。同时,对学生要培养兴趣多引导、偏爱学生常教导、抓好基础为先导。 偏科解决方法二:教师辅导学生方面 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创设机会,鼓励为主。 偏科生由于长期成绩不好,在班级中常受到冷落。他们常有一种恐惧心理,怕讲错,即使他们想的是正确的,也不敢举手发言。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偏科生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错了,也表扬他们能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偏科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妥,遗忘比别人更快。为了帮助他们牢记所学的知识,就必须引导他们和遗忘作斗争。在辅导中,循序渐进,效果较好。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探索、总结,你就会在教学中收到学生的喜爱。 家长面对孩子的偏科问题时,也不要责怪和无视,应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因为孩子偏科成绩不好,本身就很失落,甚至烦躁。如果家长再批评、责怪,就会对孩子造成严 重的伤害,甚至产生长期的阴影。 管怎样,学生偏科,不能过于责怪,要积极引导和教育,让学生重新产生兴趣和动力。家长和老师都负起责任来,孩子偏科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语文教学模式化的反思 发布者:胡宇峰 发布时间: 2013-10-14 15:03:18 语文教学模式化的反思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针对课堂教学的变革,更是百花齐放。新的课堂一改过去老师一支粉笔,一讲到底的状况,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充满了朝气,久违的笑容终于回到孩子的脸上。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据介绍,现如今的各种教育模式多达六百余种,翻开每一本教育报刊,几乎都有介绍教学模式的文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近年我们比较感兴趣,甚至大有一统某些高级中学天下的“杜郎口初级中学模式”、“洋思中学模式”,其实完全是跟风。所谓杜郎口初级中学模式就是 “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就模式本身来说无可厚非。当然你这种模式有很多缺点。甚至很低幼。话说回来,我认为这是他们今天成功经验的总结。不一定是我们每所城市高级中学必须通用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杜郎口初级中学在未来总结出更好的、更适应他们教学的其他模式也未尝不可。也就是说,杜郎口如果要发展,一定会推翻他们曾经认为很好的模式。作为我们就完全可以去掉现成的模式,探索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的确,模式对于刚工作的年轻老师来讲,初走上讲台,能迅速找到抓手,依模式上课,可以少走弯路;另外,改革之初,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全面推行某种模式,对改变“满堂灌”的现象确实起到推动作用。但细细研究各种模式之后就能发现,众多模式除了名称不同以外,其实质都大同小异;再者,“一种模式管天下”真的不行。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可能靠一种模式就能解决问题。细细思考,至少在以下方面值得商榷。 模式化的课堂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课堂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引导者而言,教师首先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个教师的声音很好听,音质很美,普通话标准,学生最喜欢听老师朗诵课文,那么这个老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有表情的朗读, 把学生带进课文美好的意境中去;而另一个老师擅长讲故事,学生最喜欢听老师的故事,那么该老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要说明的道理告诉学生,润物无声,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老师的道理;第三个老师擅长设疑、推理、变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能形成知识链,迅速掌握一类知识,并很快能举一反三。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让学生学得轻松,也都能深受学生欢迎。反之,如果只用一种模式去教学,势必把教师限制在模式的框架内,而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彰显,特长得不到发挥,甚至老师是用自己的短板去组织教学,效果定然大打折扣。 模式化的课堂违背了课堂规律。通常情况下,一种模式会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推行。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全日制学校应该有十几门课程,涉及文科、理科等,不同的学科会用不同的体系,即使同一种学科不同的章节、新课和复习课的教法也应该有区别。比如,语文课和数学课的教学就不同,语文课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就该有很大的区别,数学的代数和几何的教学大方法就该不同。“一种模式管天下”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次,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学习基础有好有差,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如果一味的套用一种模式,而不顾学生的学情,就会变成老师自说自话,也许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就很难说了。其实,模式化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模式转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是工人,课堂不是工厂,学生更不是规格统一的产品。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创造性上,面对不同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创造力的教师,对照课标和课本备课是创造,面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创造,课堂上面对学生生成的不同问题,选择解决的方法是创造。个性的教师、个性的学生应该创造的是个性的课堂。更何况,再好的模式,如果老师天天使用,堂堂课使用,每个教师都使用,学生从早到晚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教法,能不反感吗,这正如再好的饭菜,每顿都吃,天天都吃,也会令人反胃。 通过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学习,我对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也更熟悉了,结合自己教育工作,自我反思,我认为需要加强以下知识,调整自我教学行为: 在“基本理念 ”中突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生本、师德、能力、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一、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今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国人只重视外语和理化性的学习,而对语文却是能过则过,造成如今的国人国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呈下降的~二十几年的教学让我对国人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程度的担忧~现在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大不如前,甚至就没有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根本。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环境、帮学生找对方法 因此我应该加强以下知识的学习并调整以下行为: 教育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学科教学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创新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师德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信任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身教胜于言教,提高自己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做到耐心教育教学,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位学生;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主动、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生命充分自由发展。 总之,教师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还需要不断学习,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城地感受到了一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需要讲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的 心得体会 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学党史心得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军训心得免费下载党史学习心得下载 。 一、智慧创设,营造氛围,让学生享受快乐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 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二、用情感温润课堂 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样,学生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的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我在教授《去年的树》这一课时,课下充分挖掘这课是以是对话为主线的这一线索,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是以对话为主,然后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小鸟每一次找不到大树时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着急,树根、门先生、小女孩与小鸟对话时的语气,最后小组之间基于之前的感悟进行合作,分角色朗读四个对话,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课堂” 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好小猎狗咬人事件的第二天,在街上碰到了将军的哥哥,你想他会说些什么。如一些名著的课文可以布置名著阅读竞赛等。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智慧性和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将会永远绽放智慧的光芒。 优秀是一种习惯 位教育专家说过: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天分或者说是智商,二是学习条件,三是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先说学习的习惯。 第一要刻苦,要舍得花时间。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养成习惯。谁也不是天才,不可能不学就会。我们这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做过的习题不计其数。简单地讲,要取得好成绩,数理化是做题做出来的,英语是背单词背课文背出来的,语文是多读多写出来的。时间 是“抓”出来的,每天一个小时,可以干很多事。20分钟可以背30个英语单词,20分钟可以读1~2篇好的散文,有些事情你觉得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坚持做,积累起来,效果绝对超过你的想像。 第二要讲究方法。首先起点要对,养成一件事从开始就把它做正确的习惯,不要稀里糊涂,不假思索地就开始,等发现错了再改,肯定浪费时间。其次标准要高,养成一下子把事情做到位的习惯。比如如果你按照能参加数学竞赛或者能讲明白的标准去学数学,那么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我的体会是,用高标准学习和用低标准学习所用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可结果却差很多。 再说行为习惯。 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实际是在学习“做人”。怎么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第一是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 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要明辨是非,随时提醒自己。比如,注意每一次作业或考试书写的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的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等等。一开始可能有点儿“累”,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习惯了,而且让你一辈子受益。 第二是开好头不开坏头。 习惯是通过过程养成的,而过程都有开头。只要是想好了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开头,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单词了,好~开始背。我打算写日记了,好~开始写。一段时间以后,你觉得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甚至没有什么觉得不觉得,到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好习惯就养成了。相反,坏事千万别开头。因为开了头就会对自己放纵了。 对于电脑游戏,星际、CS,我也接触过,好玩,爽~可它真耽误事。你要被它抓住了,陷在里面了,一时“爽”了,一辈子可能就不“爽”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是他该干的,有些事是他想干的。要命的是,该干的往往不想干,想干的又往往不该干。怎么办,只能管住自己,想办法把想干的纳入该干的范围,把该干的有兴趣地干好。能比较自觉地这样做了,就是成熟了。现在,我和我的一些同学已经能够在学习的成功中享受巨大的快乐,那是任何游戏都不能相比的。 第三是咬牙坚持。 开了好头就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要咬牙坚持,千万不能松劲。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日记,到现在一天都没有间断过。3000多天,有累得实在不想动的时候,有病得起不来床的时候,怎么办,咬牙顶住。把日记本放在枕头上,写一句也要写。事后,你甚至会被自己的精神所感动,进而特别珍惜自己的成果,越来越不忍心放弃,于是就成了好的习惯。 第四是创造好环境。 可以几个人约定,大家互相督促,把某些好的东西坚持下来,杜绝和克服那些坏的东西。这样做很有好处,不仅有利于养成好习惯,而且,好朋友有了,好的集体风气有了。 第五是不找借口。 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许找借口~这对于养成好习惯非常有帮助。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事情没做好,想办法找一些原因,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软弱,会让你偷懒,会让你逃避,结果你丧失了勇气。 第六是要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习惯于为他人服务。 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要乐于担任一些社会工作,如:班干部,科代表等等。它不仅不耽误学习,反而是锻炼自己责任意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好机会。这些东西形成了, 也是一种好习惯~ 优秀是一种气质、优秀是一种状态、优秀更是一种习惯。 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有成功的道理,失败有失败的原因,但决定成败的关键还是习惯。 塑造自己优秀的气质,培养良好的品行,良好的习惯是优秀的基础,出众的能力是优秀的资本。 昨日的孩子 发布者: 袁翠苏 (发布时间: 2013-10-31 15:05:17) 孩子的内心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世界,里面可能有妖魔鬼怪,有王子公主,有外星人,各种天马行空。孩子的自尊心远远大于我们的认知,然而昨日的孩子却与今日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异。有这么一则我们都知道的小故事,叫做“这条小鱼在乎”,说的是在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虽然大海近在咫尺,这成百上千条的小鱼也是很无奈。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被太阳蒸干,被沙粒吸干,这些小鱼也会被干死。 继续走着,忽然看见前方有一个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的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捡起这些小鱼,然后用力的把它们扔回大海。男人在一旁注视了很久,终于忍不住走了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的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 曾经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现在再想想,其实我们应该感到惭愧,为什么做出这个举动的是儿童,提出疑惑的是成年人。归根究底来说,教育应当尊重孩子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生而具有的本我是一个贮存着各种本能欲望的仓库,这些沸腾的欲望和文明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受到文明的压抑。在我看来,儿童的内心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世界,里面可能有妖魔鬼怪,有王子公主,有外星人,各种天马行空。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儿童的脑子里永远都有“为什么”,然而当儿童试着去问为什么的时候,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老师,都无法给我们答案,他们只会说,你哪来这么多的为什么,有时间还不如去做一些计算题,去背古诗。这个时候我想到了黑彻柳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我十分羡慕小豆豆能有这样的妈妈,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在正常学校的老师看来,小豆豆是一个问题儿童,满脑子乱七八糟的想法,也许在现在的教育下,当碰到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会劝家长带这些孩子看心理医生,或者把他们调到班级最后,不搭理他们。然而我们的小豆豆最后成长的非常好,他们的班级里涌现出很多人才。我们在看到结果后,还能去说他们是问题儿童吗,他们只不过是在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本我的一面罢了,我们却无法接受。我们成人不敢面对自己的本能与无意识,而且试图让儿童从小就远离本能与无意识,甚至试图纠正儿童无意识生活的内容。罗素认为:“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本能。”在儿童的活动不至于影响自身健康和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成人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游戏,尊重儿童似乎荒唐的梦想,尊重儿童反映自己发展特点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尊重儿童反映自己 本性的生活需要,并通过游戏、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等活动适当满足儿童的这些自然需要。只有成人理解并尊重儿童的本能,才能真正做到给儿童松绑,还儿童自由,使儿童得到解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力量”。这一点在曹文轩先生所写的《草房子》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小说描绘了主人公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六年时光,在那个用很结实的草做成的教室周围,住着一群淳朴的人。那个不过一切维护自己尊严的陆鹤,那个在挫折中成长的杜小康,那个一辈子为了自己土地奋斗的秦大奶奶,那个用尽全力为自己妈妈建造房子的细马„„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让人体会到昨日的孩子以及昨日生活那简单朴素的一面。我无法用我浅显的文字解读《草房子》的全部内容,但里面描写的有关儿童的尊严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仅仅三句话的描写,就把陆鹤这个形象勾勒出来。陆鹤还小时,他觉得秃头是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所以三年级前的陆鹤,从不在乎自己的秃头。相反,他会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为自己换取有用的东西,比如换橡皮,借自行车骑。但当他渐渐有了自己的认知后,他开始在乎自己的形象。不愿意别人触碰他,不恶意别人提及。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故事的开端就从他的不乐意开始,孩子在乎的是自己得不到的事物,当陆鹤越在乎自己的秃头,想要保护它时,其他的伙伴越对它越是好奇。孩子总是最单纯的,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会伤害自己伙伴那颗敏感的心。也许在同学戏弄他开始,他的心里就埋下了报复的种子。因此,在汇演高潮时,他毫不犹豫的扔掉头上那顶帽子,狠狠地给了所有人一次意外的“惊喜”,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找回自己的尊严。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在这次大胆的行为后,陆鹤受到了所有人的冷落,他又想尽办法想要去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认可,很夸张的做一些吸引人的动作,表情。在文艺汇演中,他和老师毛遂自荐去演光头司令,自己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夜穿着夏季的演出服,一板一眼、一字一句背着,练着。当所有人为演出的成功鼓掌时,他独自在河边哭泣,把他的委屈,难受都释放出来。所以说孩子终究是孩子,他的尊严对他来说远比我们想想的重要。就像老校长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样,孩子的情感是最敏感的,他给了你一块糖,就像石油大王捐赠了一万块钱,我们是万万不能忽视的。 教育应当使儿童幸福。功利主义把无忧无虑的童年看作是浪费时间,因为这将降低将来生活无忧无虑的可能性,并且用“工具”的观念把童年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童年占有更多的快乐,长大后将占有更少的快乐。所以,为了占有今后的快乐,须牺牲现有的快乐。在我最近看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我觉得孩子就是一个奇迹。读《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时候,我被孩子的想象力所折服。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他们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好的,不会去想着争斗,夺取。和我们当今的教育结合起来说的话,我认为要使儿童愉快地接受教育,要使教育愉快地为儿童所接受,我们就应当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本性和需要,不要去强迫儿童生硬的去接受有违其自然本性的东西。也许你会说,这样的教育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却浪费了教育的好时机,无法实现童年的价值,那么下面这几位科学家,便是最好的例证。儿童时代的达尔文,因为在童年时经常观看父母嫁接果树和花卉,并经常去野外爬树掏巢,钓鱼捞虾,捕捉小虫等,激发了他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热情,这为他后来决定登上贝格尔号轮进行航海考察提供了逻辑前提,从而为提出生物进化论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在追溯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时,提出童年时父亲送给他的罗盘针以奇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使他感到巨大的震惊。英国生物学家威哥斯伏斯也曾深情地回忆起幼年的一件往事:“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直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司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地、惊奇的观察下,竟然出现了一只蝴蝶。”因为对这件事情的连续兴趣,他在晚年发现了保幼激素。所有的例证都可 以表明,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得到幸福,不仅是现在,还是将来。然而在当今这个竞争的时代下,儿童不再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再拥有鲁迅笔下《社戏》里的欢乐时光,不再拥有儿童文学家曹文轩《乡村情节》里的纯真快乐。儿童的幸福,在于试卷上的分数,在于钢琴的等级,在于眼镜的度数。因为现在的教育根本就不会承认儿童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不承认孩子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生活,不承认儿童有权享有这种充分表现其天性的欢乐童年。 蒙台梭利写到:“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童年。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所以说,童年的价值是无可厚非的,教育不应该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拔苗助长,而应该尊重自然,自然而然。儿童应该像儿童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般幸福,快乐。 怎样纠正孩子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确让家长伤脑筋。要是孩子天生愚笨,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家长们也许心理还比较坦然。可孩子明明挺聪明的,许多高难度的习题都能做出来,可就是不能集中心思在学习上。因此,有些家长甚至感到绝望,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我也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抱怨孩子写作业时心不在焉的情形,老师经常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净开小差......可见,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确让家长伤脑筋。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呢,我在这里说说我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家长陪孩子读书不可提倡。正如一位权威人士所说:“有的孩子学习拖拉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则是由于父母过分关注他们做作业,甚至包办代笔。”事实上,大多数儿童教育专家都不赞成家长陪孩子读书,因为家长总会情不自禁地敦促孩子不要这样做,而要那样做。这些时断时续的语言刺激,更易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2、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症侯。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患有“多动症”,这就需要看心理医生。注意力不集中有如下症侯:经常无缘无故就烦躁不安,好像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对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在课堂上,眼神游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3、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完成作业的期限。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不着急,但你必须在8点钟之前完成作业,不然,周末就不能做什么等。培养孩子的时间紧迫感,慢慢地让孩子形成学习规律。有了明确的任务,孩子学习时就有了动力,才能保持紧张状态。当然,要求孩子学习时,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要求孩子长时间做同一件事。因为这些都是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 4、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比如,当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不但要从言语上加以表扬,还可以辅助一些别的奖励。同时,还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提醒他“谁每天晚上只需花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还有时间看动画片什么的”。 5、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长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就喜欢看电视,而且声音很大,还有的家长喜欢把邻居、同事约在家里打麻将,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要让孩子注意到家长在做什么。如果家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孩子就能耳濡目染。此外,要注意排除干扰孩子学习的因素。 6、适时解除孩子内心的忧郁。当孩子心理压力比较重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许多孩子害怕考试,尤其是害怕一些家长们告诫为“将决定一生命运”的考试。为此,孩子们经常心神不安,甚至胡思乱想。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自然就无法专心学习。因此,但凡优秀的家长,都是孩子称职的心理安慰师。 7、主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是孩子自个儿的事,用心学习,是对自己将来负责。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各种技能,是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孩子,将来是不可能关心、爱护他人,更不用说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8、发掘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学生那门功课毫无兴趣,那就很难要求他集中注意力。假如孩子对学习的内容兴致勃勃,根本不用谁督促就能全神贯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 9、孩子学习的速度和难度要适中。在每一个年龄段,孩子接受的新知识都有一定的量。当要求孩子的学习速度太快时,孩子肯定会囫囵吞枣。如果速度太慢,孩子的思维就容易懈怠,从而造成开小差、走神。与此同时,如果孩子学习的内容太难,孩子无法真正理解透,学起来就没什么兴趣可言,开小差在所难免。相反,如果孩子学习的内容太简单,孩子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也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10、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千万不能让孩子疲劳作战。疲劳、疾病、饥饿和困倦,往往让成人都会感到精力涣散,力不从心。当孩子身心疲惫时,家长还要求孩子咬牙坚持,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注意力肯定无法集中。 教师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因此,一堂好课,教师的心情必然是良好的,教师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以精炼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切实的例证、工整适量的板书讲授课堂内容;学生则能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讲课,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不佳,往往有如下的表现:一是教师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讲课时提不起精神,语音低沉,索然乏味,课堂气氛沉默,缺乏生气和活力;二是教师心烦意乱,六神无主,精力难以集中,讲授内容频频出错,导至学生思维混乱,疲于应付;三是 教师有时情绪冲动,有时牢骚满腹,易于动怒,常对学生发无名之火,学生情绪压抑,思维的积极性受挫。 教师的任何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教师情绪不佳呢,分析起来有三种原因。首先,身体是情绪的载体,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会影响情绪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个教师患有某种疾病,或长期的身体虚弱,或休息不好,还有女教师的生理周期等,都会对其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一个健康的人一天的情绪也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人的生理节律不同,情绪变化的规律也不一样;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其情绪往往会受一些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领导对待自己不公平;同事或夫妻间闹矛盾;工资待遇、住房、职称评定没能满足要求等都会造成情绪不佳;教师的情绪有时还会受到学生的影响,比如一个教师本来情绪不错,若当他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乱成一团,满屋狼藉或者黑板没擦时,很好的心情就有可能一落千丈;讲课过程中若有些学生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或者学生死气沉沉等,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针对导致教师情绪不佳的这些因素,要保持教师授课时始终有良好的情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锻炼,强身健体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具备良好情绪的前提。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虚弱多病的身体不仅会使自己的情绪不佳,而且还会使干任何工作都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能搞好教学工作,广大教师在工作的辛苦之余,应力争抽出时间加强体育锻炼,练就一个健康的身体。 2(修心养性,泰然处事。社会是复杂的,不如人意的事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有些人在失意面前悲观、懊悔,而有些人却能够处理得当,泰然处之。关键还是一个人在主观上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一心献身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做到遇困难时坚韧不拔、对待他人宽厚仁慈、对待名利不斤斤计较、对待挫折不悲观丧气,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就能时常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当然,要做到性格开朗,泰然处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凡事都能想开一点,我们就一定可以做到乐观向上,泰然处事。 3(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如何才能不把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上教师对自己的不佳情绪是能够体会到的,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的情绪不佳,就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不要让其再继续下去。如课前发现自己的情绪不佳时,可以采用静静地坐一会儿,想想一些开心的事等方式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调整自己的情绪;课堂上由于偶发事件使自己情绪不佳时,要暗示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稍稍加以停顿,既可稳定情绪又可稳定课堂气氛;也可用打浑、讲个笑话等加以化解;另外还可采用精心设计一堂课、应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以热烈、欢快的课堂气氛来烘托自己的情绪等。
本文档为【[论文]继续教育研修日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9-15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