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姓名:李杰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医诊断学 指导教师:吴承玉 20080501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 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摘 要 医学是研究探讨人类发病病因、病理机制、治疗及预防等内容的专业科学, 它的 研究对象是具有不同体质的人。因此,研究人的体质是医学工作者不能忽视 的问题( 而重视和研究人的体质...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姓名:李杰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医诊断学 指导教师:吴承玉 20080501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 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摘 要 医学是研究探讨人类发病病因、病理机制、治疗及预防等内容的专业科学, 它的 研究对象是具有不同体质的人。因此,研究人的体质是医学工作者不能忽视 的问题( 而重视和研究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进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更 是中医学 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丰富发展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辨体论治”带动中 医诊疗体 系的创新。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 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不同群体以及群体中的个体在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人体个体性特征,这种个体性特征决定 着人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及其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中医传统理论 认为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不同个体在形态 结构、脏腑功能以及神志活动方面之所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精、气、血、津液的盛 衰变化,因此精、气、血、津液可以作为评价体质的要素。阳虚体质就是人体阳气虚 弱、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运用流行病学的 方法对体质进行研究的结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阳虚体质是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因此,值得我 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阳虚体质的研究较少,研究停留在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上的较多, 在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较少,原因可能是由于没有规范的判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此, 为了改善其研究现状,推动阳虚体质研究的进程,当务之急是要制定规范的阳虚体质 判断标准。我们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 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编号:2005CB523501项目的研究思路和要求,采用流 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医体质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进行阳虚体质判 断标准的研究,从而为阳虚体质判断标准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同时 研究了阳虚体质与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关系,目的在于了解阳虚体质在 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 论文内容包括中医体质的文献研究,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阳虚体 质的相关研究三部分。 文献研究:通过较为系统的文献整理,综述了古今医家对中医体质的概念、 形成 IV 摘要 因素、分类及与病、证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对江苏、青海两地2532例中医体质的 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两地人群的体质类型分布,调查结果显示9种体质类型中,平 和质所占比例最大,江苏平和质占调查人群总数29(5,,青海占26(6,,江苏平和质 所占百分比较青海大。而偏颇体质人群青海所占百分比较江苏大,比例分别达到了 73(4,和70(5,。其中江苏地区阳虚质和气虚质分列第二、三位,湿热质、瘀血质、阴 虚质分列第四、五、六位,气郁质、特禀质分列七、八位,痰湿质列第九位;青海地 区阳虚质和气虚质分列第二、三位,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分列第四、五、六位, 湿热质、气郁质、分列七、八位,特禀质列第九位。 从两地体质类型的排列顺序看,阳虚质扣气虚质都分列第二、三位;瘀血质都分 列第五位;江苏的第四位是湿热质、青海的第四位是阴虚质;江苏的第六位 是阴虚质、 青海的第六位是痰湿质。在认识了两地排序在前5位的偏颇体质基础上,首次对偏颇 体质形成的外在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的气候环境、饮 食结构、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会影响或制约不同人群的体质。 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在论述了阳虚体质的概念、形成因素及与阳虚证之间关系 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九种中医体质常见的128个特征表现、舌脉等信 息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统计分析,根据因子顺序和因子载荷系数的大小分主次,归纳出 了阳虚体质类型的判断标准。 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了阳虚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的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性别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性阳虚质发生率高于男性,并就 此结果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这一结论符合中医学对男女体质差异的认识,为阳虚质 在不同性别发病趋向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阳虚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其形成受先天、后天诸多因素的影 响。本课题进行的偏颇体质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阳虚体质的对比研 究及制定 的阳虚体质判断标准,可为阳虚体质研究及其它体质类型的判断标准规范研 究提供一 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临床“辨体调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医体质;流行病学;分类研究;阳虚体质;判断标准 V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TH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ONTCM BoDYCONSTITUTIONCLASSIFICATIoNAND RELATEDR SEARCHOFDEFICIENCY oFY戍NGCONSTITUTION ABSTRACT Medicineisaspecialsciencewhichresearchesthepathogeny,pathology,th erapyand preventionofthedisease(Itsobjectofstudyalepeoplewithdifferentbodyconstitution( Thestudyofbodyconstitutionisanimportantproblemforedicalstaff,whil eitisa specialcharacteristicofTCMtostudypeople’Sbodyconstitutioninordertohelpthe preventionandtherapyofdiseases(Itisgoodforenrichingtheoryofpatho genyand pathogenesisofTCM,alsocanimproveTCMsystem’Sinnovationby “differentiating syndrometodecidetreatment”(Bodyconstitutionstudyhasbecomeanimportantp rtof thebasistheoriesofTCMthroughcontiniousexplanationsofvariousmedica lspecialities inhistory(Distinguishingthesusceptiblepopulation, improvingbodyconstitutionand people’Shealthy,decreasingincidenceofadiseaserthehighestlevelof“Prevention treatment’’inTCMbodyconstitutionstudy( InTCM,bodyconstitutionisaobjectivel fephenomenon,isindividualch racter existinginvariousnationsandindividualswhichincludesmorphologicals tructure, physiologicalfun tionandthepsychologicalstate(Thisindividualcharacterresultsinthe susceptibilitytocertainpathologicalandiseasesndthetendencyofthefi nialresultofhe diseases(AccordingtothetheoryofTCM,jing,qi, bloodandbodyfluidarebasicmatters toformhumanbodyandmaintainhumanlife(Themainreasonwhydifferentp oplehave differencesi morphologicalstru ture,thephysiologicalfun tionsofzangandfu?visceral andsenses,isvarietyofjing,qi,bloodandbodyfluid(Sojing,qi,blood, andbodyfluid canbeusedasfoctorstoevaluatethebodyconstitution(Deficiencyofyangconstitutionisa kindstatewhichmaincharacteristicsarecoldofdeficiencytypemanifesta tionsbecau eof theinsufficiencyofyangandqianddeficiencyofwarmingthebody(Theresu ltsderived fromepidemiologicalresearchshowthatthedeficiencyofyangconstitutio nisonefthe mostcommonb dyconstitutions(Sotisworthresearchingdeeply( Atpresent, therearfewresearchesof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bothathomeand abroad, mostofwhichareonlyaboutdocumentarrangementandtheorydiscussion,not Vl aboutepidemiologicalresearch,maybebecausethereisn’ tanynormativejudging critenon? lnordertoimprovethepresentresearchingsituationandtopromote theprogressof vang-deficiency,itisthemostimportanthingtomakeanormativejudging criterionof y柚 g(deficiency(Accordingtotheresearchingmeasuresfromtheprojectof“Thebasic theorvresearchofC ineseMedicalConstitutionwh chbasedonthethoughtofseasonal conditionsofallindividual’’subjectcodeNo:2005CB523501973program”, bymeans ofepidemiologicalmethods, weexploredaStandardizedstudytoachievejudging no咖s forv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onhebasisofclassificalstudies, whichprovidepossible thoughtsandmethodsfortheStandardizedstudyorientedothe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Inthesametime, wealsoresearchtherelationshipsamong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sinvariousareas,gendrea age( Thepaperincludesthreepans,whicharethedocumentalstudyof ChineseMedical Constitution, studyrelatedo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andhepidemiologicalstudy inTCMbodyconstitution Thestudyofdocument: throughsystematicarrangementofdocuments'thewriter sumsconcepts,formation, classificationandtherelationsbetweenthesyndromeand deseaseofbodyconstitutioninTCMfrommedicalexpertsnowadays andInthepast? rnlepidemiologicalstudyonTCMbodyconstitutionclassification: throughthe epidemiolo西caJinvestigationofTCMbodyconstitutionsin2532people inJiangSUand Oinghai(makethedistributionofb dyconstitutionin hesetwoareas clear(Theresult showsthathegentlenesstypeoccupiesthemostpart,amongwhich,29?5, inJiangsu, 26(6,inQinghai(ButthepercentageofpathologicalconstitutioninO nghaiish gher than thatinJiangsu,oneis73(64,,anotheris70(5,(Yang-deficiency andq -insufficiency constitutioninJiangsurankthesecondandthethird;dampness‘heat constitution, blood(stasl’stype,yin(dificiencytype rankthefourth,fifthanadsixth;Qi。stagnation Constitution,specialdiathesiscon titutionrank theseventh,eighth;thep 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is heninth(InQinghai,yang-deficiencyandqi?insufficiencyconstitution rankthesecondandthethird;yin?dificiencytype,blood。stasistype,the phie舯(dampnessconstitutionrankthefourth,thefifth,sixth;dampness(heat constitution,andQi(stagnationconstitutionranktheseventh,theeighth;specialdiathesls constitutionrankstheinth。 Intheviewofthetypeorderofbodyconstitutionin wareas,yang。deficiency ana qi-insufficiencyranksthesecondandthethirdespectively;blood-stasistype ofbothISthe VIl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fifth(Thefourthisyin-dificiencytypei Oinghaianddampness(heatconstitutioninJ a gsu respectively(Thesixthisyin-dificiencytypeinJiangsuandphlegm?dampnessconstitution inQinghairespectively(Onthebasisofanalysisoftheorderintwoareas, wesystemtically analysedancomparedth xteriorfactorsfformingbodyconstitutionin woareas, furtherconfirmedthatdifferentclimatesandenvironments, eatingandlivinghabitsand otherfactorsaffectandrestrictdifferentp ople'sbodyconstitutionind fferentareas( Therelatedr searchofyang?deficiencyonstitution: onthebasisofthediscussion aboutformationfactors, conceptionandtherelation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itusedthemeansoffactoranalysis, madesystemticalinvestigationand statisticsanalysisto128commonindividualcharactef’informationofth etougea dthe pulse,accordingtotheorderoffactorandthesizeoffactorloading, drewoutajudging criterionof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 Itusedchi-squaretesttomaketheresearchof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 nindifferent areas,differentagegroups, differentgendre(theresultshowsthathereisveryclear differencesbetweens xes; Theratof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offemaleishigher thanmale(Andwealsomadeinquiryntoitsreason, whichisfitfortherecognzationofthe differentconstitutionofw mena dmeninTCM, offeringtheoreticalbasisofthe preventionfordiseasetendencybecauseof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 ,linall,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isac mmonc stitution(whichiseffectedby thecongenital, thecquiredanotherfactors(The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on pathologicalconstitutionin thistopic, especiallythecomparativelyres archof 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andtsjudgingcriterion, canofferhelpfultrainofthought andawayforesearchofyang-deficiencyconstitutionandotherbodyconstit utions( KEYWORDS:TCMconstitution;Epidemiology;classfiedresearch;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judgingcriterio VIII 前言 (j(‘(--?一 月IJ 吾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 系。中医学在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防病等方面都十分重视体质差异。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 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整体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 治疗的一门学科。中医体质学说是在总结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吸收现代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经历了30年左右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理论体系。但在诸如体质与病证的关系,体质分类的依据,体质的实验研 究以及体 质学说在临床应用等方面,尚处于发展、探讨之中。 要建立切合临床实际的体质理论,首先需要解决体质的分类问题,对极为复杂的 体质现象进行归类。而广泛开展体质调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弄清哪些因素 是体质性的,哪些因素是非体质性的,在获得大样本的结果后,再对某些常见的体质 类型进行归纳,并结合调研内容,参以中医基础理论,最后形成系统的理论。本文重 点论述的阳虚体质是通过体质调研证实了的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广泛分布于人群之 中。通过对中医古代与现代文献的研究,并结合体质调研的研究结果,对阳虚体质进 行探讨。 IX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32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名:掠沙妒年了月叫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 阅。本人授权南京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名:季缘力弼年,月彩日 导师需亲笔签名:转乱4 硎年于月-j,g日 个人资料 姓 名:李杰 出生年月:1960(06 籍 贯:山东省烟台市 学习工作经历 简 历间 J力 性 别:女 民 族:汉 学 位:博士 1978(2-一1982(12青海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 1982(12??2005(8青海医学院中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5(卜2008(7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李杰(浅谈体质辨证在《伤寒论》中的应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264:277( 【2】李杰,吴承玉(注重整体,调整阴阳【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41( 【3】李杰(高寒地区胸痹的发病特点及治疗要点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39( 【4】李杰(《伤寒论》“周节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8:2030( 【5】李杰(《内经》对“月节律”的认识和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7:538( 【6】李杰,吴承玉(中医体质学发展源流探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7,284:285( 博士在读期间撰写的论著、教材 【1】《中医诊法研究》副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5(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要》副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06( 【3】《中医诊断学》一考研必读副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 【4】《中医诊断学》研究生使用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07( 【5】5 《中医药概论》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北京:2007( 【6】《中医药概论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北京:2007( 博士在读期间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1】2003(2006主持教育部科研课题“高寒地区慢阻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藏药治疗 的临床观察"。 ’ 第一部分中医体质的文献研究 第一部分 中医体质的文献研究 1体质的相关概念研究 一 1(1素质的概念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 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人的 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心理素质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包括认 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性格、意志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 整体。 身体素质是个综合性问题,体力因素是身体素质的首要构成部分,指与人的 体力 相关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器官或系统发育及其健康状况。如人体的肌肉、四肢、五脏等 的生理功能,体力因素既是身体素质的最基础的部分,又是身体素质构成的低层次结 构形式。身体素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取决于后天发育状况,身 体素质除肌肉、内脏与神经系统、大脑等结构和机能方面的特点外,还应当有种生理 潜能蕴含其中。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动中反映出来的力 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 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密切相关,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在长期的 显现中影响着身体素质。在中医体质学说中,体质是特定身体素质和相关心理素质的 综合。 1(2气质的概念 气质最早作为中国哲学的专门术语,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虽然各个时 代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主要指人的心理、生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以人的形体 为基础的。如王充《论衡?无形》指出:“气性不同,则于体不同”,是指个体出生后, 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故张载在《正蒙?诚明》 中指出:“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其包括性格、态度、智慧及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和现 代神经生理学中的某些内容,是个体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概括和反映了不同个体心 理、行为特征的差异111。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属性,是由先天 的生理机制决定,又随环境冈素而变化的。 中医学中的气质,又称气禀、气性、禀性等。中医“气质”二字的含义:气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又指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神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气、气“象",包括精神活动特点和其他各种生命活动;“质”是指人之脏腑组织、躯 体等血肉形质。质决定气,气促进质,质为气之基础,气为质之外用。这种形神相因, 质气互用,形神统一的气质学说,是中医阐述人体生理与心理活动的生命观和科学理 论。 《辞海》对气质的解释为:指人的生理、心理素质。中医学家对此也早有认识,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论及气质时说:“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 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声音有辨也,性情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 有辨也,劳逸有辨也,精血有辨也,勇怯有辨也,刚柔有辨也。”“夫不变者,常也; 不常者,变也。人之气质有常变,医之病治有常变,欲知常变,非明四诊之全者不可 也。’’此处“气质”是对上述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概括。即中医学在研究气质时, 不是对人的心理性格的孤立研究,而是与形态特征,生理素质一并讨论的。 中医学认为气质与体质的关系是:“气质"之气,具有中医学“气"的概念涵义, 是中医学特有的“气质"概念。虽然从宋代开始,医家们就逐渐用“气质"一词来讨 论个体差异,但其认识基本上常是以气质来代称体质的。而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从 《内经》一直到后世医家,基本上认为是“形神合一"的,因此,中医学的体质概念, 包括了心理内容,单独观察人在心理方面的特征,就形成了“气质"这一概念。显然, “气质"的概念隶属于体质的范畴。而中医心理学中的“气质"是现代人们随着对自 身认识的深化,尤其是随着对思维、感情、灵感等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才从体质概念中分化出来的。 现代医者就体质与气质的关系而言,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王氏【2J倡导心身构成论 ??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即体质包含了气质,气质是体质 的构成要素之一。另一种看法,更注重气质与体质的不同,匡氏【3】认为气质是个体心 理特征的总和,表现在精神意识行为等方面,其形成与后天因素关系更为密切,与体 质是处于并列地位的概念。刘氏14J从古代哲学思想探源,认为中医气质学说是哲学思 维体系与医学体系相互融合的结晶,气质是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的高度概括,“质” 乃人之躯体形质,“气"一则指人的生命功能活动,另则指人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状态, 气质由因人而异的形体和与之相关的神气表现综合而成,作为一种特定的素 质,普遍 存在于人群之中。因此,刘氏的观点是气质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包涵了人的体质。 总之,中医学认为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有联系的,中医“气质”与“体质”之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5】: ?气质偏重于精神活动属性,而体质偏重于生物学属性。“生理素质”为主的个 体差异一般就称之为体质;侧重从心理素质讨论个体差异的为“气质”。 ?不同的气质和体质特征构成了个体差异。 2 第一部分中医体质的文献研究 ?无论个体,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征,都和人的心身健康及疾病的易感性、疾病 的发病倾向有一定的关系。 1(3体质的概念 关于体质的概念,体,指身体、形体。《广义?释亲》:“体,身也。"《广韵》:“体, 体身也。”质,有形体、形貌、性质、本质、禀性、素质、质量等含义。三国?魏?曹 植《愍民赋》:“岂良时之难俟,痛予质之日兮。"此言形体。宋?王谠《唐语林?补 遗三》:“见其人质秀。"此言形貌。《史记?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国语?晋 语》:“有直质而无流心,非义不变,非上不举。"乃指素质、禀性。现代则有质量的 含义。 在中医学史上,对于体质有过几种不同的用词。在《内经》中常用“质"等以表 体质之义。《素问?厥论》:“此人者质壮"。此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以“禀质” 言之;宋?陈自明《妇人良方》称为“气质”;明?张介宾以“禀赋”、“气质"而论 的同时,较早运用“体质"一词,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中说:“矧体 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若以弱质弱病, 而罔顾虚实,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则无不危矣。”到了清代,叶天士、华岫云开始直 称“体质”,自此,人们渐趋接受“体质"一词,普遍用它来表述不同个体的生理特 殊性‘们。 而对于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其理论雏形虽在《内经》时代就己形成,以后历代 医家也有论述,但都没对体质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辞海》将其定义为:“人体在遗 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并认为可按 人的形态、功能或代谢特征进行分类,体现了形体结构和功能并重的观点。目前就中 医体质的定义而言,以王琦教授和匡调元教授的最具有代表性,王氏F刀认为,体质 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 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 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 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疾病和病因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在传变、转归中的某 种倾向性。匡氏曙3认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 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李德新、孙广仁、王新华教授等所编著的《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对于中医体质的 定义基本一致,即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 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即认为体质的内涵实际包含有形态 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三个方面。 3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孙氏坩1认为,人体的形态结构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如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人体的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基础,故人体形态结构 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原理, 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 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 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质量俗称体重、性征、 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 匀称程度,以及体质量、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 判断;体 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 肥瘦最为重要。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协调性的反映,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功能的体现。因此,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观察心率、 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言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 热的喜恶、二便情况、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 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和光泽等方面的变化 是了解体质状况的重要内容。 人体的心理状态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 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人的心理特征不仅与形态、机 能有关,而且与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 状态,主要表现为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综上所述,体质的基本内涵,概括了体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因此,当评价一个人 的体质状况时,应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体质的形成因素研究 体质的形成,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形成的,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qm。由于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很难改变,决定了 体质相对稳定性的一面,而后天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决定了人体体质处于动态变化之 中。体质是可变的,体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外 部环境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 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冈素等都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 性作用。 4 第一部分中医体质的文献研究 2(1先天因素 2(1(1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内在依据,《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 以父为楣。"指出了子代与父母的禀赋关系。《灵枢?寿夭刚柔》进一步指出人在刚出 生时就有体质差别。例如:“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汉?王充 在《论衡?气寿》中也指出:“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 体弱则命短。"此“体"之强弱,即指体质,明确提出禀赋与体质的关系。清?陈复 正在《幼幼集成?胎病论》中说:“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 而禀受不可不察。如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此皆胎禀 之病,随其脏气而求之。"指出胎弱是气虚体质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先天禀赋难以 改变,往往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 王琦教授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方面 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也就是说,体质的形成首先具备了先天的遗传基础。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复杂的一个遗 传多态性系统。很多疾病与特定的HLA抗原显著关联。而HLA抗原频率和基 因频率 还受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与中医体质学说的环境制约论是相一致的。骆斌【11】对肥胖人 痰湿型体质和肥胖人非痰湿型体质及正常人进行了与HLA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 痰湿体质与HLAB40有关联,肥胖人痰湿体质与HLAAll、HLAB40有关联,提示 肥胖痰湿体质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周国维等【12】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和HLA组织 相容性试验,对广东汉族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及男女体质差异的遗传基础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阳多阴少型者B5频率升高,女性B12频率升高,男性的DR3频率升高, 亦表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上述的研究还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 16世纪左右南迁到海南岛的苗族后裔健康人的中医体质类型与HLA基因频率分布的 关系,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确实对体质的先天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影响,初步揭示了 中医体质类型受环境制约的理论在HLA基因频率分布上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为体 质分型提供了新的可行的客观依据。 2(2后天因素 2(2(1年龄因素 人体结构、机能代i身的变化随年龄变化而不同,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对于+JL 体质,宋?钱乙则认为+JL生理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戴思恭 在论述阴血难成易亏时说:“年十四而经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难成易亏如 此”。《灵枢?天年》在论述老年体质时讲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 5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气始衰00 000百岁五脏皆虚”。孙思邈《千金翼方》在论述养老时也讲:“人年五十以上, 阳气同衰,损与日至。’’随年龄不同,人身气血阴阳盛衰各别,体质也就存在不同。 麻仲学等【13J对老年人体质及其与胃病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老年人中异常体质较 青、中、壮年明显增多P0(01,老年异常体质较正常体质易患胃病PO(01。毛腾敏 114】选用鼠龄约3年之大白鼠,观察其随增龄之血液流变性改变,提出“衰老机体可自 然形成血瘀体质,老年大鼠为天然形成之血瘀模型”。牛元起【15】亦指出:“在中老年健 康人群中,血液流变异常,微循环障碍者为数不少,这实质上是机体衰退的征象之一。" 可见,气血由盛至衰的过程,见诸于人体生、长、壮、老之生命长河中,也就预示了 人体体质变化存在的潜在性。 2(2(2情志因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若太过就会影响体质。 如长期的、强烈的精志刺激,则会影响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可致瘀血蕴罩而不 散,久致机体的形态、结构、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瘀血体质的形成。正如《素问?血 气形志》指出有“形苦志苦”之人,形,指形体。志,指精神情志,张介宾《类经?论 治类》注云:“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脾肺气伤,则虚而不行, 气必滞矣。"指出长期思虑过深易致气郁、瘀血体质的形成。宋?陈无择在《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也云:“或因大怒,??血著不去,两胁疼痛,皆由瘀血在内。’’ 明?董宿《奇效良方?论形质受胎之始》
本文档为【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