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

举报
开通vip

假日经济长假根本无法拉动内需 时下正值两会召开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出谋献策,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提案一一出台。其中不乏众多与国家经济挂钩的创意,例如怎样具体刺激经济复苏,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拉动内需等等。其中有一条关于恢复五一长假的建议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响,代表、委员、专家的理由是可以长假刺激民众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内需的效果。 从投票的结果就能清楚的看到广大民众到底是持什么态度,完全是一边倒的赞同。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似乎在如此高呼声的浪潮下恢复长假是势在必行的了。(我也投了赞成票,能多休息谁不喜欢,)。...

假日经济
长假根本无法拉动内需 时下正值两会召开期间,人大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出谋献策,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提案一一出台。其中不乏众多与国家经济挂钩的创意,例如怎样具体刺激经济复苏,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拉动内需等等。其中有一条关于恢复五一长假的建议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响,代表、委员、专家的理由是可以长假刺激民众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内需的效果。 从投票的结果就能清楚的看到广大民众到底是持什么态度,完全是一边倒的赞同。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似乎在如此高呼声的浪潮下恢复长假是势在必行的了。(我也投了赞成票,能多休息谁不喜欢,)。但我们如果冷静下来分析,在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经 济大萧条的前提下,长假真的能达到拉动内需的效果吗, 首先拉动内需必须消费,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勤俭节约,这个民族美德已经深入人心,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仍然在大力提倡,百姓莫不以存钱防老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其实防老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真正意义上讲就是防止万一。传统民众多数只会在有一定积蓄的条件下拿出多余的钱来做必要的消费,如果收入有风险,口袋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任凭口号怎么喊,也不会把钱拿出来花的。因为危机意识会告诉民众,钱花光了,万一有事急需要钱怎么办,或许现在社会的特殊条件下,产生了很大一批“月光族”,很懂得生活、会享受生活,但同时这一批人也相对具有更理性的消费头脑。 表面上看觉得人们都把钱存起来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们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花钱,只要抛出放假这一诱饵,人们就会利用难得的闲暇机会去旅游、吃喝、看电影、shopping、唱K等等,由此机会钱都花了,消费增加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就复苏了。实则不然,很多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确实工作量多的疲于奔命无暇休息,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变少了、物价飞涨,保障基本生活都有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不饿死,谁还去管什么经济刺激拉动内需等等大道理,放长假=带薪休假当然乐意了,没钱在家睡大觉也强过 忙得晕头转向,反正不影响正常收入。也许有人去旅游,但是驴友自助。也许有人去shopping,但只看不买。所以说,放假能刺激的只是少数富余者。 从另一方面来看,要明确什么是大部分民众正在考虑的问题。深沪两市潮涨潮落波动剧烈,少数人大赚多数人破产,必然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有钱人当然不用担心生活。可是多数中层、下层收入水平的民众或丧失固定收入来源,或降低收入。对于这样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状态下的人群来说,长假经济刺激计划对他们完全免疫,他们考虑的是怎样挣钱,而不是怎样花钱,更有甚者长假根本不去休息,做几天兼职多赚一元是一元才是正经。除了保障基本生活,他们可以视任何消费活动为奢侈行为。 经济刺激的症结就在于人们无法提高自身的收入,钱挣了本来就是花的,相信现在多数民众都能很理性的安排自身的消费行为。如果能在收入保持稳定或有增长的情况下,不用什么刺激和引导,一样会去消费,就算没有长假,如果觉得累了,大不了自己给自己放假。 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摘要:假日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制约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制衡因素。对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分别作以分析。并针对假日经济所带来的负效应提出了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适时增加了国民的休假时间。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短途旅游、娱乐、探亲访友、健身休闲等,假日经济出现萌芽。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决定实施的黄金周制度是假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年休假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其中五一、十一和春节为法定假日,在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数的与日俱增,其假日消费带动了客运、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 一天,使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新增为国家法定假日,打散了长假,增加了小假日。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类为自发无序、有序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 多种因素促进了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假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假日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家人团聚的家宴、假日购物,旅游等多形式的假日消费成为主体。再次,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使人们有了更多、更集中的闲暇时间。最后就是物资供给的改善,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社会物资供给极大丰富,交通、通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假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2.1 假日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方增加了国民收入。闲暇时间的集中及客观条件的推动,闲暇时间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人们是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都会增加对社会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巨大的需求使商家瞄准了市场,假日经济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致了各方投资,无论是在原基础上的再投资还是新假日市场的开发。闲暇时间的集中性也加大了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耗损,作为整个市场的管理者,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节假日人力物力的买单。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巨大乘数效应,最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2 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假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和次相关产业,这个领域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假日经济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且,假日经济的很多相关产业就业门槛不高,为中下层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2.3 假日经济有利于回笼货币,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都需要有计划的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从而使整个经济得 以正常的运转。假日经济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抑制通胀,在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假日经济是具有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次相关产业发散为特点的发散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中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假日经济促使了我国经济产业从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有效倾斜,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假日经济所存在的负面效应 3 3.1 滞需效应 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不免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 3.2 基础设施滞后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凸显“共时化”消费的弊端 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全国很多旅游景区出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景区容量不足,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大量资源无效流失,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假日经济在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第三产业等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欠佳;市民外出“一票难求”,使得原本出于极其必要的出行受到阻碍,游客回返购票也成了一大问题;市内各大卖场比肩接踵,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和有效的分流措施凸显假日经济弊端,使假日经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3.3 加大了地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我国居民的消费地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然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市场,假日经济并没有和农村市场产生较多的交集,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会抑制我国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加 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 针对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正负效应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顺应规律,多样化假日经济 为避开集中休假的弊端,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调整政策,已经对假日经济所凸显出来的弊端进行了调整,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传统小假日的调休。公休假的时间安排也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避开高峰期。新的休假制度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休假,避免集中式休假行为。 4.2 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 假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有很大的潜力,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给商家们开辟了不同的致富之路,产品与服务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丰富假日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必将假日经济禁锢在旅游业、商业等领域。同时也可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有105天使短假,农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和短程游得最佳载体。因此开发农村假日消费产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假日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有意义的。 4.3 优化消费环境。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在假日经济市场中,卖方的盲目投资,服务质量低下,哄抬物价凸显出卖方市场的非理性经营行为。“一次性买卖”数量占假日经济成为多数。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1)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完善假日消费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相关产业服务质量。(2)加强消费市场监管,促使各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于物价的管理,借助各方媒体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服务低效。(3)创立假日经济的品牌效应,做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极力消除由假日经济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假日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7天的国庆长假已过,人们发现,相对于“五一”的空前火爆来说,国庆佳节似乎要平淡许多。以北京为例,除了故宫、天安门广场、动物园等少数几个景点相对“客满”外,长城、世界公园、天坛公园、颐和园等著名风景点均未“满员”,类似的情况不仅限于北京。在黄山、九寨沟、州等地,一些在国庆前就预订了大量客房、车辆以及车票,准备大张旗鼓地干一场,再赚他个盆满钵满的旅行社,更是叫苦不迭。 其实,冷静地思考一下,国庆期间的“旅游反冷”现象,应该说是正常的。想想看,爱游山玩水的人们已经在“五一”期间尽情地“潇洒走一回”,如果“十一”再倾巢出动,财力与体力都会不堪重负;而众多媒体披露的今年“五一”期间各著名风景区的超负荷状态也使不少人望而却步;同时,经历了“五一”的旅游热,人们对长假已经逐渐习惯,多了些理智和冷静,少了些冲动和燥热。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那么,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假日里病痛快快地“掏钱”呢?窃以为,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旅游,假日里可以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比如健身、运动,比如听音乐会、看演出,比如读书充电、走亲访友,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消费者感觉舒服了,自然会有大把的“银子”掏出来。 需要提醒有关方面注意的是,不能把“假日经济”等同于“节日经济”,而将“假日经济”锁定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几个长假。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一年365天里,占全年休息日绝大部分的还是双休日。因此,有心唱好“假日经济”这出戏,还需要“细水长流”,从长计议,将方方面面的工作协调好,从而使假日经济真正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 长假就能拉动内需吗, 刚刚取消了一年的“五一黄金周”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刚刚开幕的两会上,委员们对是否恢复“五一”长假的讨论趋于白热化。此前,在今年的广东两会上,代表们就开始掀起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吁。 支持恢复长假的主要观点集中在:长假有助于拉动内需。商务部监测的春节数据成为一个有力的证据。今年的春节黄金周——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但事实上,这样的数据绝对不值得欣喜。春节前推出的一系列包括家电下乡、鼓励汽车消费、部分城市发放消费券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效果不容小觑。单从增速上看,则比2008年的16%的同比增速低2.2个百分点,也低于2005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增速15%。 另外有观点认为,当年国家推出“五一”和“十一”长假,正是为了在亚洲金融风 暴来袭时拉动内需。推出以来的实践也证明,两个长假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恢复“五一”长假拉动内需,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是当下最重要的一步棋,已经被广泛认同,但“长假”就是拉动内需的灵丹妙药吗,笔者并不认同。 国内消费不振,自有其深层次原因。如果让长假担当起“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重任,就当前普通百姓的实际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心态来看,恐怕是力难从心。所以说拉动内需的关键,还在于改革分配结构、增加就业,让低收入群体的腰包“鼓”起来。 另外,如果放假被经济“绑架”,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朝令夕改的怪象——经济形势大好时,取消长假以缓解“黄金周”的出行、接待压力;经济低迷时,又恢复长假刺激消费。笔者以为,国家设定的各种假期应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稳定性和较高的预见性,不能为了暂时的刺激经济而频繁改动。 拉动内需固然要紧,但是眼睛盯着长假,恐怕未必就能取得预想中的效益。 经济学较真“假日经济” 所谓“假日经济”,“假日”二字没有任何问题,至于“经济”,却值得大大探讨一番。它显然不是经济学所说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也不是谈“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时所指的“经济形态”或者“经济机制”之类的概念。它是什么,不知道——尽管它已是中国“造词运动”中最新、“上镜”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无法确认这个概念之前,我们不妨先将“假日经济” 理解为“假日”所带来的一些经济现象。比如说,空荡荡的火车突然客满为患;平日幽静的公园,转瞬间人潮人海;原本无人光顾的商场,现在客流饱和,等等。这一切,对于鼓吹“假日经济”的人来说,也许就是心目中的“经济”,即认为假日带来了“消费繁荣”,“消费繁荣”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意味着多放假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听起来像是绝妙主意~ 但是,且慢,已经有人在嘟囔“假日经济”其实是“假日烦恼”了。比如说,原来整日价在家吃香喝辣的,现在突然不得不大泡方便面;本想带儿子出去看外边的世界之 精彩的,谁知到时买不到回程票,弄得儿子误了学,急得直跳脚;原计划着老夫老妻浪漫一下,赏春光无限,不曾想人堆人、人挤人,无奈只得自嘲 “挤并快乐着”„„当然,诸如此类的“消费烦恼”,对于某些只关心“为国献策”,凡事从大处着眼、大局着眼的人来说,是不在话下的。 在这里,我们先按下消费者的“假日烦恼”所带来的消费“负效用”不表,单挑“假日经济”作点经济学分析,看看葫芦里究竟能装什么样的药。 消费选择扩大 带来消费倾向提高, 从经济学上看“假日经济”,忽略掉放假可能导致的投资下降,需要弄清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件事:消费选择的扩大是否带来消费倾向的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将涉及许多复杂的分析。 多放假带来的变化是消费者可供支配时间的增加,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空间的扩大或者说消费选择的扩大,它似乎必然会使消费增加。但我们将在下面分析中证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虽然多放假在某一时点上可以形成一个人为的“消费拉动”,但从更长一点的时期看,极有可能的是,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储蓄倾向为中性,也就是说它不因消费选择空间的扩大而提高,与放不放假、多放或少放假无必然关系。 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消费多了或一段时期的消费多了,不一定意味着总消费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扩大(即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也不意味着消费增长超过了收入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这一点,缺乏经济学训练的人往往容易弄错。 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收入和其他情况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时间存在着“替代效应”。 譬如说,假日期间购买了一台彩电,下个月将不再买彩电,这是消费在时间上的“替代效应”。其替代率近乎为1,也就是说两个时期扯起来算消费是“平”的,并没有消费突然增加一说。再比如,假日期间带儿子去逛了一趟千岛湖,回家来告诉儿子说:“钢琴不买了”(或者儿子的钢琴照买,自己的皮衣就免了),这是不同消费内容之间的“替代”,也不存在个人消费增长的多大变化;还有就是北京人去了浙江的千岛湖,增加了杭州的消费额(淳安为杭州的郊县),但相应减少的是北京的消费,这是消费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替 代”,而社会总消费增长变化不大;最后,有的人可能因为旅游花了钱,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有可能为将来旅游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这是两类人之间消费的“替代效应”。 总起来说,无法从理论和实证上找到多放假可以改变居民的储蓄倾向/消费倾向的充足证据,而储蓄倾向中性的概率极大。 这样推下来,“假日经济”的确能热闹几天,但消费扩张的总体效果得不到体现。据从北京大商场传来的消息,假日期间的销售量增幅之大出人意料,假日后销售量跌幅之大更是出人意料,可以证明笔者的论点。 钱不缺,唯独缺时间, 是不是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不缺钱,唯独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时间供应增加,其消费将上升,从而在全国总消费中导致一个向上的冲击。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按经济学分析,其实是“外行话”。 所谓“钱不缺,唯独缺时间”的说法,在经济学上是不成立的。这是因为,时间就是“钱”,“不缺钱,唯独缺时间”的人在这个星球上根本不存在。通常当一个人感觉缺时间的时候,真正的含意是他缺钱。打比方,你惦记着要给老婆买条项链,可是首饰店太远,因此你没有时间去买,这听起来没错。但往深里看,你要是真的有钱的话,为什么不可以雇一个人去帮你买;或者相反,雇一个人来替你工作,你得以亲自去买。所以,你并不是真的不缺钱,你离支付买项链的钱尚缺“路费”和“歇工的钱”。 虽然一个穷人常常会想,如果我有了100万,我就什么也不缺了。但一个真正拥有100万的人,却会感到,他需要的还太多太多。即使富得流油如比尔?盖茨,也决不会富到什么都不缺的地步。 事实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心中都有难圆的梦。比尔钱实在多了,是完全可以从事“另类行为”的,譬如搞捐赠,无穷无尽地捐给全世界他所爱的人。但比尔远没有富到如此地步,事实上,可怜的比尔忧心忡忡不亚你我,他一再宣称“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决非“得了好处还卖乖”。就笔者而言,宁愿相信比尔每日都在算计着如何挣更多的钱,如何花更多的“R,D”去开创“未来之路”,以及如何重新夺回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任何东西都可以归结为“价格”问题,而一旦归结为“价格”问题,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穷人,没有任何人钱多到可以去烧掉的地步——这用经济学话来说,意味着“没有任何人的钱的边际效用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的消费内容可能不同,但前述“替代效应”均存在。这样,无论对于何种收入的消费者而言,消费空间扩大,消费倾向/储蓄倾向中性的论断均适用。 的确,假日期间游客“涨”了一块,比如说全国大概多出了4000-5000万游客,但无法证明,旅客们在“假日消费”(注意:不同收入的消费可能不同)后不会调整其消费组合。如果消费组合被调整,那么旅游业消费的上升,将以其他产业消费的减少为代价,假日消费的上升将以假日后消费的下降为代价,而消费倾向为中性。 这实在是令人奇怪的分析。但我们可以举出两个著名的例证来说明,事实的确可能就是这样。 一个例证与鼎鼎大名的凯恩斯有关。凯恩斯曾经提出,货币对于人们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钱时,钱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而他变得越来越有钱时,钱在他眼睛里将越来越不值钱。凯恩斯由此推论,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储蓄倾向低于富人,因为穷人的货币边际效用高,有了钱首先要满足消费需求(比如说填饱肚子),而富人消费早已得到了满足,因此钱只好存银行。凯恩斯的猜想听起来无懈可击,然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以及许许多多的实证分析却表明,凯恩斯的这一论断是假的。比如,美国人相对中国人是富人,但美国人恰恰最爱消费,储蓄率目前是负的,而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以上,反倒是世界第一。在这里,谁也无法证明相对富裕的美国人,其货币的边际效用要比中国人低。就单个国家而言,比较富人和穷人的储蓄倾向,结论也不会改变。记得前段时期,有人提出中国应该搞“均贫富”,以提高社会总消费,其根据显然是主观臆断得出来的,中国人富人的储蓄倾向比穷人高,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即误将富人的储蓄更多当成了富人的储蓄倾向更高。 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短缺经济的消除与储蓄倾向/消费倾向无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猜测,短缺经济的逐渐消除将使得中国的储蓄倾向下降。其理由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证,消费约束大得不得了,造成了 “被迫储蓄”,“持币待购”等现象,一旦商品丰富,选择空间大了,人们就会拼命买东西,将 “压抑的消费”释放出来。“被迫储蓄”和“持币待购”曾是80年代分析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学者的惯用术词,除宋国青等极个别经济学家外,几乎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了谁是谁非。显然,没有任何计量上的分析可以表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反过来,说消费倾向,也是一回事)比现在高,而搞了市场经济,人们的储蓄倾向降低了。事实上,虽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益繁荣,中国人的消费量大大增加,但不要忘记中国人的收入量也大大增加了,而总的储蓄倾向为中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前些年曾经不断有人警告,居民存在银行的数万亿 “储蓄存款”是笼中老虎,随时有可能出来咬人,但这么多年了,老虎一直安分守已。其“秘密”就在于,储蓄倾向为中性。 在储蓄倾向中性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发展经济、把国家搞好,不能指望一些似是而非的“怪招”,而要靠实打实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只有实打实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带来人们真实收入与社会消费总量的提高。 恢复“五一”长假能拉动消费吗, 1999年,国家确立一年三个“黄金周”长假时,主要是基于当时内需不足,希望通过假日经济带动消费拉动内需。但集中消费也带来了服务质量下降、交通运输不畅、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等问题。所以,去年取消“五一”长假,形成了四个小长假。有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四个小长假的整体收益,只相当于前年“五一”的七成。而且,民间要求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声也曾十分强烈。这大约就是黄华华省长建议五一假期延长至7天的主要理由。 然而,时过境迁,情势有变,此招能否迅速拉动内需,恐怕不容乐观。 首先,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公众难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近期,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公众消费信心的政策,但让中低收入阶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仍不太多。如此,谁还敢像以往一样,在五一长假期间扶老携幼,游山玩水, 其次,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明显减缓,公众感觉挣钱越来越难了。虽然,官方一再否认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企业倒闭潮,但农民工提前返乡,白领遭遇裁员、降薪,这却是明摆 着的事实。眼下,怎样端稳手里的“饭碗”,成了打工族为之头痛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有闲心外出旅游的人能不日渐减少, 再者,旅游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升,公众大多捂紧钱包不愿出门远行。“假日经济”固然成全了不少行业,但“黄金周”乱涨价现象屡见不鲜。加之,不少企业订单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和往年相比,大多数员工在时间上充裕得很,人家凭什么非得在五一长假期间,到旅游景点去花钱“买”气受呢, 总之,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语境中,指望靠恢复五一长假来拉动消费,可能是不太现实的。所以,相关部门千万别急着把五一长假当作一块牛皮糖,在没有广泛征询民意的“研究”过程中,想当然地任意拿捏。 延长假期不是刺激消费的兴奋剂 元旦假期,连同周末加起来不过3天,就是一个大周末而已。在这短短3天,商家促销活动带动的假日消费确实有限。但也必须指出,元旦假期消费疲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所致。此外,春节消费还没有启动,因此新年伊始的消费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不应期”。还有就是,春运已经悄然启动,作为春运主力军的亿万农民工开始了返乡潮,这些人从发达城市的集体撤离,也造成了元旦消费力的降低。 所以,市场自有其波动起伏的规律,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受节气时令的影响,内需消费不可能一直处于旺季。商家期冀市场旺销的愿望是好的,但不太现实。当然,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阴霾已经笼罩全球各地,中国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此市场语境下,一方面是就业形势不好,失业率加大,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心理处于紧缩消费的状态。主客观的因素汇聚在一起,归集到一点,就是收入减少,不敢消费。 大环境若此,靠延长假期刺激消费似乎是开错了药方。延长假期不仅无益于激活消费市场,反而带来更为幽暗焦灼的市场心理。就业率降低已使一部分工薪阶层陷入失业赋闲状态,而企业遣散员工的婉转说词就是“放假”,而且是“放长假”。所以,对很多人而言,此时最怕的就是“放假”,因为意味着被“炒鱿鱼”。若此时再延长法定假日,“假日”就不再是提供给民众的休闲权利惠政,而很容易让赋闲的人们触景生情,备感现实生活的感伤。 事实上,今年元月,全部加起来有14天的法定假期,是名副其实的“休假月”。如果 按照商家假日越多消费越旺的说法,这个月的市场走向应该很好才是。可是,在元旦假期,商家们的市场愿景却变得及其失落,恰恰说明假期并非刺激消费的兴奋剂。制约消费的症结其实所有人都明白,那就是经济不景气带来的收入降低。没有钱,哪来的消费,以往“黄金周”带来的购销两个市场的兴旺,长假期只不过是给消费市场提供了载体而已,拉动消费的核心要素是消费者日渐增长的收入和没有后顾之忧的市场信心。缺少了钱和信心,再长的假期也没有用。商家将市场愿景寄予长假之上,是不合时宜的市场错觉。 盲目夸大假日经济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语境下有害无益。中国消费市场的疲软,患上的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传染病。疗治这个市场疾患,关键是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全民财产性收入,这才是治本之举。而这,绝非一蹴而就即可实现,既要看国家宏大内需计划的实现情况,也要观照国际市场的景气指数。总之,没有经过金融危机考验的国人要有过苦日子的心理准备。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人多嘴杂,有病乱投医,就像商家那样胡乱开出延长假日刺激消费的药方。这既是对市场的误导,也迷惑了公众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知。 假日的归假日 经济的归经济 今年 “十一”长假又是捷报频传:全国有2亿多人次出行,旅游收入1007亿元,商品零售额5 000多亿元,集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假日经济”似乎再次显现。与此同时,围绕长假的存废之争又起。 长假始于1999年,其时,1997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正在加深,周边国家都实行了“以邻为壑”的本币贬值战略,而中国却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郑重承诺,因此,在外需急剧下滑的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从高校扩招、征收利息税到放长假,各种招数都用上了。“黄金周”、“假日经济”开始流行。 时间和心理因素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影响。没有足够时间,便不能去旅行,没有心情就不会休闲。但是,消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既不是时间也不是心理,而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不增加,就谈不上消费真正的增加。而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说到底,总是可以挤出来的。 放假能拉动消费,是一种假象。说到底,人们趁假期旅游、购物,不过是消费时 间和地点的置换而已,并非消费总量的增加。你把钱花在旅游上了,就得少买其他商品,比如高档化妆品。所以,黄金周,高兴的只是运输部门和旅游景点,其他部门沾光的不多。如果你的收入照旧,你一年的总消费并不会因放长假而增加。 经济学里,根本没有假日经济这个说法。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理论,不推到极致,就不知其有多荒谬。假如放假就可以拉动经济,那岂不是多放假,一切经济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吗, 当然,因为多年积累的“夙愿”一朝得偿,最初,长假确实收到了井喷式的“黄金”之效,商家赚得钵满盆满。此时,国人最在乎的,不是旅游和消费的质量,而是假期本身,是有机会尝尝“黄金周”之鲜,就是花钱买罪受,也认了。 但是,任何事情,总是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的。十年过去了,旅游和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新鲜劲,逐渐淡化,而人满为患的车厢,摩肩接踵的旅游景点(长假期间,故宫每平米站了8个人),想不下降都不成的服务质量,人们越来越在意了。 且不说,黄金周的购物和消费游数据,科学性和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层层上报式的方法,难免不会让基层单位按照惯性增加数据。今年的数据虽然又增长了,可如果考虑到这8天当中,有60年大庆、一个双休日和中秋节,这三个加分因素,这点增长就不值得高兴和兴奋了。有大量报道说,今年商场销售并没有出现火爆场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宅男”、“宅女”,不再出去花钱买罪受了。一句话,长假和黄金周,渐渐有了鸡肋的感觉。 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结束,国内的就业形势尚十分严峻,人们的失业压力空前,收入预期也不甚良好,消费变得谨慎才是正常的。 过去,好逸恶劳是我们最最不能容忍的恶习。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劳动的目的,不是劳动,而是消费、休闲,人有劳动的权利,也有休息的权利,劳逸结合才是最佳状态。休息的权利,应该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人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自主安排非工作时间,实现最大的效用。而不是随大流,参加行政命令似的2亿人次的空间大挪移。 休假,严格来说,是一种城市文明,因为农民是按照自然季节来劳动和休息的,城市的劳动者则“违背”了这种自然,所以,需要一种机制来保证休息的权利。基于此, 在1936年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带薪休假的公约。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他们的观念是,热情工作而同时懂得休闲的,才是理想的人生。今天,在发达工业国家,如果一份劳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没有带薪休假条款,就是无效的。 但在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带薪休假实行起来当然不会顺利。《职工带薪休年假条例》已从去年开始正式实行,效果,大家都看到了。除了部分国有企业和外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享受到带薪休假的福利。这有实际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当口,劳动者处于弱势,保住饭碗已属不易,哪敢再有“非分之想”,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大张旗鼓推广带薪休假的理念,让其成为企业规则和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企业调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体系构建框架高职企业文化管理 的一部分。在起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更是非常必要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发挥作用,甚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为职工争取。山东省就通过了地方法规,一旦发生冲突,人民法院必须受理,维护职工权益。 难点在于,带薪休假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在习惯了无私奉献的环境中,职工很可能“被自觉放弃”带薪休假的权利。所以,带薪休假,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凯恩斯说得好:对于变革,要紧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如果有朝一日,带薪休假成为普遍的规矩,黄金周也好,长假也好,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样,当人们休假时,就不再负有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额外任务。政府要做的,是想想增加居民收入之千方,而非变戏法似的“放长假”之百计。 套用圣经的话,让“假日的归假日,经济的归经济”吧~ 消费最终取决于民众可支配收入 在广东省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广东应将“五一”三天小长假变成事实上的长假,以填补春节和“十一”长假之间的漫长空当。 始自1999年,包括“五一”长假在内的几大法定长假,除了春节长假是遵循传统之外,“五一”、“十一”长假的设立目的是拉动消费。黄金周对旅游消费的拉动是明显的,据相关统计,2001年春节、“五一”、“十一”几大黄金周的旅游消费就已分别达到198亿元、288亿元、249.8亿元。这样的数字很容易让人相信,黄金周扩大了内需。 但是,黄金周扩大的仅仅是旅游消费,或许并未扩大总内需。因为,只要人们的收入 没有改变,人们把钱用于旅游消费,就必须减少其他方面的花费或者投资,人们的需求总量并没有变化。从各个收入群体来看,高收入群体时间比较灵活,其旅游消费很少受长假的影响;而中低收入阶层为了长假旅游,则要么必须事先减少其他消费,把钱存作长假之用,要么在长假之后节衣缩食以恢复正常的日常现金流。长假消费在更多人身上或许只是挪彼需求为此需求。 从经济理论来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永久性收入假说”指出,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短期的消费波动最终要受制于长期收入。依据费雪的利息理论,也可以得知,社会的平均消费、储蓄比例不会因为长假而改变,它只取决于人们的“不耐”程度。政府行为可以影响“不耐”,但长假不属于改变不耐的手段。改变“不耐”的只能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既然人们的需求总量并未改变,人们为什么还会产生长假扩大了需求的印象呢,这是因为,旅游区新增加的消费是可以看到、可以统计得到的,而人们因旅游而减少的消费却是看不到的,很难统计,并且也不会有人有兴趣去统计。经济学家赫兹利特曾针对政府兴建大楼指出,政府兴建大楼提供的就业岗位是看得见的,但政府兴建大楼的钱来自于纳税人,纳税人因此而减少消费和投资,并减少了工作岗位,而这些减少的工作岗位是看不见的。媒体可以报道政府大楼“新增”的就业岗位,却无法报道社会中因此而减少的就业岗位,因为谁都不知道哪些工作岗位是因政府大楼而消失的。所谓旅游消费拉动内需,也适用这一道理。 当然,休假是人的神圣权利,人们减少其他花费用于休假是选择自由。以上分析只是表明,假日不应作为经济调控工具。把长假作为经济调控工具,不仅无法扩大内需,还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当政府制定法定长假之后,一些企业就会减少其他假日福利,比如减少年假之类。人造黄金周使很多本可以分开休假的人们,集中到某一段时间休假,由此造成的扎堆旅游,推高了旅游区的消费价格,无端增大了社会耗费。“黄金周”的确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些凿凿数据,但我们却看不到一些普通民众因为旅游消费而减少的其他消费。实际上,要想真正拉动内需,还需要切实地提高普通民众的收入,令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得以提升,民众才能产生更多的旅游消费。 理性看待假日消费 “十一”将至,假日消费能否再现昔日的兴旺景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该说,这种集中式的消费对启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居民消费方式朝着多元化、阶层化、健康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集中购物消费的现象有所减少,假日集中消费现象经过几年的释放,将会趋于淡化,应清醒看待假日集中消费现象,以保持消费市场的均衡发展。 一、今年第一个“黄金周”的消费情况 假日消费政策实行以来,消费增长效果明显。据统计,今年一、二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670万元和318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和21.4,,其中一月份全市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86万元,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584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8%和25.5%,而元旦、春节所在的一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比上年同期高出4.4个百分点。 今年春节旺季月份消费增长为25.7,,如果不出现什么新的变化,其他淡季月份及全年消费水平不可能高于春节旺季月份。但是,一般地看,节假日消费集中度与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关。近两年来之所以能够在长假期间形成“黄金周”消费热潮,基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比过去相对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91元,同比增长16.2%,而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960元,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235元,同比增长9.3%。 二、“十一”黄金周能否再现往年的火爆情景, “十一”长假已指日可待,今年能否出现以往的“井喷”场面,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各种因素分析,昔日的火爆局面恐怕难以再现,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主要依据是: (一) “假日消费”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但到了今年这个新因素就变成了旧因素,如果没有其他新的增长点出现,受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今年的消费增长应当有所回调。虽然目前市场的消费亮点不少,但只是局部性的消费热点,或处于初始阶段,其在消费市场显现的效应将会逐渐消失,近期内不可能成为主导型消费热点。 (二)节日消费在淡化。节日往往是一些商品的销售旺季,一些商品消费基本都集中在节日期间。高档商品对老百姓来说是置办的一个大件,这一购物行为在今年有所改变。据一些大中城市商场反馈的信息表明,今年春节节日商品市场并没有往年红火。销售不旺的原因是除节假日外出度假的人增加外,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成熟,都使节日消费日渐淡化,更多的人在消费上是随用随买,而不是非要等到节日才去选购。不少居民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居民消费雷同现象已经消失,正向消费多元化发展,昔日的盲目抢购和攀比消费已不可能重现。消费档次明显拉开,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以有限的收入换取最大的效用成为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这一行为在目前消费市场占据重要部分。 (三)假日消费取决于收入的增加。假日消费的主体是消费者,其消费的火爆与清淡,还要看消费者购买力的强弱。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7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7001元,从收入来看,增长幅度城镇居民为17.3%,农村居民为27.3%。虽然收入有所增加,还要用于诸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不时之需。受传统、陈旧的消费观念的制约,百姓的消费倾向历来比较低,“小富即安、温饱知足”、“量入而出”、“节俭在前、聚财预后”等古训就是体现。而“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的人毕竟还不多,而且消费也主要集中在购房、买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及子女教育方面,极少有贷款用于假日消费的。应当说,假日消费降温是正常现象,这反映出假日旅游消费是由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规律,也反映出居民根据自己收入情况安排不同形式旅游的渐趋成熟心理。 (四)居民外出旅游仍心有余悸。自国家延长公休假以来,黄金周消费也日趋成熟。应该讲,与前几个长假供需严重失衡相比,服务业在供给规模和接待能力上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坐车难、住店难、吃饭难等得到根本缓解。但是,在供给层次和服务质量上却变化不明显,满足不了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在以往的黄金周里,缺乏诚信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哄抬价格、坑骗游客、虚假广告等非诚信行为扰乱了假日市场,制约了假日消费。当旅游者们兴致勃勃出门后,几乎都遇到同样问题:花了二三 倍的价钱,却买不到二三倍的服务质量。 三、理性看待假日集中消费 假日消费在启动消费、拉动内需上的强大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可节假日消费中的误区绝对不能因此而“视而不见”,科学消费应该是节假日消费的主题。 (一)集中消费不利于市场的均衡发展。 经济学家指出,消费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节假日的集中消费,消费的内容还是跟往常一样,只不过消费的时间、区域发生了转变,另一种则是即时的冲动型消费,它把消费者一些非必需的潜在消费激发出来,包括一部分旅游支出、文教支出、健康休闲支出,还有刚起步的情感消费支出。这一行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会比较明显。 ,、假日消费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销的同时,非节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商场普遍反映,节假日生意确实好,但节假日一过,该买的买了,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平时的生意比以往更为清淡,平均下来与没有长假生意差不了多少。从市场来看,每一个黄金周过后,销售增长幅度就迅速回落。集中消费并不是一件理想的事,假日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的均衡,使得市场暴冷暴热,尤其是交通、旅游、娱乐、饭店的容纳量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没有“蓄水池”可以调节,难以适应集中消费的状况。由于节日市场销售过于集中,必然会影响其它月份的商品销售,销售额的增幅将会出现回落,使假日消费淡旺季分明。 ,、假日消费表面的热闹并不能带来消费总量的增长。消费者的购买力仅仅在时间、空间、行业、企业、业态方面的转移,对全年的零售额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节假日的旺销往往伴随着非节假日的清淡,名店、大店的增长带来了一部分中、小商场的下降,新兴业态的发展与传统业态的衰落并存,中心商业区的热闹与边缘地段的冷清同在。另外,一部分消费品购买力转移到旅游景点、交通、旅馆等方面,成为非消费品购买力,消费品零售额因此而受影响。 对假日爆发性的消费行为虽令人们见识了“假日经济”的威力和潜力,但商家对于人口众多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变量还认识不足,还缺乏稳定发展的长久之策。人们还清楚记得,首个“五一”长假过后,各个行业、多数企业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假日消费热 过之后,我们又该怎么办”的疑虑,对“假日经济”是否能真正扩大消费总量提出了质疑。大家普遍认识到,一时火爆的所谓“假日经济”只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而非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形态,指望用“假日经济”来振兴经济,好比打激素,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二)不利于居民科学消费。 这两年,“假日消费”盛行,可这从来不意味着假日消费就等于大把花钱铺张浪费。我们在提倡假日消费时,如果一味把立足点放在“铺张消费”上,一味抱着过去的消费老观念、老传统不放,表面上看来似乎繁荣了经济,拉动了内需,可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由此而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实则是制造又一种“泡沫经济”的最大隐患。 (三)切不可使假日消费成了宰客消费。 假日消费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消费形式,可是在全国各地,“3•15”投诉中心、物价局,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会收到无数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每逢节假日,国内的衣食住行各项消费,特别是旅游消费搭假日之车涨价的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比平时价位高涨2—3倍。某些商家“趁假打劫”,消费市场呈现无序状态。此外,假日放假,消费者的消费权益仿佛也放了假,变成投诉无门,无人保障,因为,消费者维权部门也放假了。这两年出现假日消费的奇热和假日消费过后的奇冷,无形中助长了一些企业投机取巧坑害消费者的不良动机。经济在一年内的大起大伏,社会秩序在一年内的骤松骤紧,也不利于经济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带薪休假制度分散了休假消费的时间和消费的强度,起到了“削峰”的稳定作用,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不可低估,不少消费者们都有一种花钱买罪受的感受。 可以说,在以前的黄金周里,缺乏诚信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随着假日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消费群体对服务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诚信正是服务业改善质量、提高水平、丰富内涵的根本所在。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好的竞争手段。 四、亟待出台新的休假方式 种种迹象表明,假日经济确已出现,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消费指向的单一,假日 经济当前还处于幼稚时期,集中消费现象比较突出,因节假日激发出来的消费增量则有限。全民集中休假的方式,无形中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觉,以为休假就是旅游,旅游几乎成了假日消费的唯一选择。集中休假在短期内使旅游景点、交通、食宿、购物全线告急,集中休假过后又使大量设施闲置浪费。人为造成的淡旺季的强烈反差,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实际上是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假日经济”存在的问题,带薪休假制度应该是明智的选择。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满足日益明显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更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科学休假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征。在经济发达、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国民带薪休假制度。除了公务员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之外,企事业单位根据员工的工龄,每年都给予时间不等的带薪假期。 带薪休假制度可以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避免休假方式的过分雷同,弥补集中式的休假消费行为。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满足日益明显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更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带薪休假制基本上可以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休假方式的过分雷同。这样既有利于第三产业各个行业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企业以多种形式和多个档次,充分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从而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并满足消费需求。 五、努力做好假日经济的大文章 应该说,假日消费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旅游、交通运输、商业、餐饮、邮电通讯、饭店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提高对假日消费要意义的认识,抓住有利时机,围绕假日消费开拓市场,改变经营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宽松、便利、规范的假日消费环境,才能使这一消费市场的潜力得以释放,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一,打破休闲时间上的不均衡。由于休闲时间过于集中,既导致了吃、住、行、游、娱、购所有环节上的拥堵,也引起了“黄金周”集中消费后几个月消费的低迷。现在实行的带薪休假政策将有助于打破休闲时间的限制,将“黄金周”扩展成“黄金月”甚至“黄金季”,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 第二,精心打造节日文化。节日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人们是因为文化而消费,消费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情调。真想拉动经济,政府与商家要做的是营造文化氛围,但一些地方政府与厂商用赤裸裸的经济手段,彻底撕去文化面纱,不过三两队伍,花车游行,绕市一周,如此而已。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节日的文化含义遭到消解,人们消费的心情被破坏。大多数自创节日无疾而终,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三,“假日”等于“旅游”的传统模式,压缩了假日经济增长空间。我们要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多文化、体育、娱乐项目和产品,不断拓宽假日。针对黄金周消费市场还不够成熟,亟需推广假日诚信服务的问题,应当一方面深入倡导诚信经济,营造诚信氛围,一方面围绕诚信完善相关机制、政策和法规,形成良性循环,使黄金周乃至整个假日消费真正成为促进服务业健康运行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五一长假,能拉动消费吗, 现在社会上炒得最热的话题就是长假的问题,而且有些地方在曲线回复长假。可是作为我来说,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我确一点也没能想通,长假和增长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确实长假能带来一定得市场,但是这个市场是短暂的,就和浮云差不多,过了就没了,那我就要问了——难道没有长假我们的经济就没有增长点了吗,诚然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单方面强调长假的好处,却忘记了长假带来的一些大的负面的影响,和对自然的破坏,那是用什么都买不回来的。而长假的消费增长,是一种严重的泡沫经济,这种经济对社会的危害比一点点微薄的增长要大的多,和楼市有相通之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而且紧要的是我们要防止某些不法之徒,借金融危机来恶意的破坏,导致社会气氛的紧张,其实某些公司的裁员就有点这种味道,如果能把长假的眼光收回来,正真放到老百姓的腰包上,要比让老百姓掏腰包要来的实惠些。 休假可拉动经济的理论违反常识 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花钱或者不肯花钱,而是根本无钱可花,没有办法在既定的正常开支之外安排额外消费。这个时候,政府即使放假,人们也不会大 手大脚地增加额外消费。政府要让人们增加消费,就只能为人们从事生产性活动创造更宽松的条件,让他们能挣到钱。 面对经济衰退,很多人给政府出主意刺激经济复苏。某些身为家电经销商、旅游企业负责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多放长假,包括恢复五一长假。理由是,这样可以刺激消费。但是,果真如此简单吗, 现在种种关于拉动内需的讨论,似乎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民众口袋里有很多钱,他们却没有时间掏出来花。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就该创造条件让他们把钱花出来。也有人以为,民众不肯花钱,应该想办法让他们花钱。放假就是一种可以诱导人们积极地把钱花出去的办法。一放假,人们闲得没事干,就可能去逛商场,或者朋友们聚到餐厅里吃饭,或者去唱歌、听戏等等。他们也有时间安排去外地旅游,那就要买门票,要在外面消费。所有这些都可以增加消费,内需由此增加,经济也就复苏了。 对于这样的逻辑,笔者提出的第一个疑问是:现在的经济社会情势果真是,民众有钱而没有时间花或者捂在口袋里不肯花吗,也许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花钱,政府安排放假确实可以让这部分人有空安排大宗消费,从而在日常消费开支之外,增加一笔额外的开支,变成刺激经济的需求。 但是,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甚至可以大胆地说,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花钱或者不肯花钱,而是根本无钱可花,没有办法在既定的正常开支之外安排额外消费。这些人包括乡村的农民,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以及占城镇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以前,他们的收入就不高,大体上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到现在,这个群体的收入尤其不稳定。 经济的剧烈波动会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因为,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繁荣本身就具有逆向再分配效应,越富裕的人从中所得收益越大,收入较低的人所得收益较小。到经济衰退时期,最富裕人群遭受的绝对损失可能最大,比如,富翁的身价可能从100亿元缩水到5亿元,但是,他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在另一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同样会受到直接而强烈的冲击,比如,上千万农民工丧失工作,他们立刻就丧失稳定收入。对于这个收入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已经下降的群体来说,任何刺激消费的政策都是无效的。 显然,怎么样挣到钱才是他们所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 再来看所谓中等收入群体,人们可能正是基于对城市这个群体的观察而提出放假建议的。但毫无疑问,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的收入同样在下降。腾讯网近日进行的一项网络民意调查显示,大约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收入下降了。这样,其他人自然也会意识到自己收入有下降的风险。考虑到网民的构成,它似乎可以反映中等收入群体的状态。 那么,中等收入群体将采取何种消费策略,常识及经济学理论有共同的结论:人们的消费是由当期收入、尤其是由其对未来收入流的预期决定的。预期到自己收入可能下降,人们将会收缩消费。这个时候,政府即使放假,人们也不会大手大脚地增加额外消费。他可能去旅行,但也许就吃方便面。他可能去逛商场,但很可能只是消磨时间。或者他今天买了,明天就不再买。 如果我们理解了消费决策的这个机理就会发现,依靠放假来刺激消费,根本是南辕北辙。不用政府刺激或专家教导,人们都知道消费的好处;人们勤苦挣钱,本来也是为了更好地消费。但是,绝大多数人又具有常识理性,会按照量入而出的原则安排自己的消费活动。如果他的收入提高并预期一直能提高,他就增加消费;否则他就减少消费。从这个角度看,一次性发放消费券也不能增加多少消费,因为人们如果预期未来的收入流减少,就会想办法把消费券换成现金储存起来。 那么,政府或者专家要让人们增加消费,唯一的办法是让人们有机会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是有事可做,并且越做越红火。因而,政府要让人们增加消费,就只能为人们从事生产性活动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让他们能挣到钱。刺激生产当然不能乱放假。事实上,假如人们收入较低而有工可做,那即使有假,大多数人也会选择放弃休假;反过来,假如人们收入丰厚,即便没有法定假期,也可以自己安排假期。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休假可以拉动经济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它违反常识。如果是这样,每日变着花样消遣的浪荡子岂不成为经济复苏的功臣,每日朝九晚五辛勤工作的人岂不该被诅咒为经济衰退的罪人,伦理规范本来就是人们处理种种问题的智慧的结晶。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好处。如此伦理颠倒,只能延缓经济复苏。(原题:休假可以刺激经济复苏,)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宋桂芳:刺激内需功夫在长假外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这是当下最重要的一步棋。消费就是买卖,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完成买卖需要时间,于是,众多"导演"在时间层面给中国宏观经济的"演员们"说足了戏。2月13日《广州日报》消息说,法定节假日由国务院确定,广东无权决定恢复五一长假。而广东率先试点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后,试点单位应鼓励员工在五一前后休假,连同小黄金周形成事实上的长假。 长假怎么放是一回事,长假能否真正带动消费的增长是另一回事。 按理说,我们还真是缺少"像样"的假期:从来假日都是为钱而奔忙,因此,就连假日办也归国家旅游局管理。历史上看:不放假,是为了经济;放长假,也是为了经济;把长假拆零着放,还是为了经济——独独不见公共政策的权利取向。抛开这点不谈,长假真是拉动内需的尚方宝剑吗, 现代社会谈消费,规避不了消费心理的考量,因此广告重要、营销手段重要。这就譬如一个演员临近登台,你越是劝他不要紧张,实际上越是益增其紧张的情绪,这种心理暗示的效应就好比说"你不要想老虎",话一出口,听者脑袋里已经有了老虎的样子。同理,在内需不旺、信心不足的当下,越是恨不能天天弄个小喇叭、急功近利地把刺激消费的目标鼓噪到天上,老百姓花钱恐怕就会越是犹疑——这是最基本的逆向思维的逻辑,在消费领域同样普遍存在着。懂得这个道理,即便要让长假拉动内需,也应该首先把升级休假权放在政策目标的首位,顺带着推进市场成交量的攀升。 拉动内需固然要紧,但是眼睛盯着长假,恐怕未必能取得预想中的效益。 一者,所谓长假拉动内需,仅仅是在时间上为刺激消费创设了一个充分条件,但是,就好比为一男一女安排一个浪漫的场所、却未必能撮合二者的爱情一样,有了时间,消费者未必愿意去商场,他可能在家睡觉,或者出去压马路,有人说黄金周不是赚得盆满钵满吗——但是别忘了,当时是怎样的宏观经济境况; 二者,消费说到底是一种能力和意愿的结合,即便奢侈品市场天天开宝马来载我去参观,也未必能促成成交事实,从这个角度说,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的"消费券拉内需",与我们热议的"长假拉内需",路径不一样,效用也很不一样; 三者,眼下,长假能否拉动内需,应该多听听公众的意见,毕竟,掏钱的是普通群众——而不能止于专家与官员之间的互掐,特殊时期的公共政策,尤其应该彰显公共属性。 假期,对于金融危机下的消费者而言,对其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或许有限。赋予消费者消费能力,暖化消费市场,升级消费结构,可能比假期对消费的刺激来得更实在。想起一句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恢复五一长假未必能拉动消费 12月30日,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广东省政协十届四次常委会议上,向委员们介绍明年工作思路时建议,将现在为期3天的五一假期延长至7天,以拉动旅游市场,扩大消费。他表示,相关部门已经在研究这个问题。(广州日报12月31日) 1999年,国家确立一年三个“黄金周”长假时,主要是基于当时内需不足,希望通过“假日经济”带动消费拉动内需。但,集中消费也带来了服务质量下降、交通运输不畅、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等问题。所以,去年取消“五一”长假,形成了四个小长假。有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四个小长假的整体收益,只相当于前年“五一”的七成。而且,民间要求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声也曾十分强烈。这,大约就是黄华华省长建议五一假期延长至7天的主要理由。 然而,时过境迁,情势有变,此招能否迅速拉动内需,恐怕不容乐观。 首先,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公众难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近期,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提振公众消费信心的政策,但让中低收入阶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仍不太多。如此,谁还敢像以往一样,在五一长假期间扶老携幼,游山玩水, 其次,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明显减缓,公众感觉挣钱越来越难了。虽然,官方一再否认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企业“倒闭潮”,但农民工提前返乡,白领遭遇裁员、降薪,这 却是明摆着的事实。眼下,怎样端稳手里的“饭碗”,成了打工族为之头痛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有闲心外出旅游的人能不日渐减少, 再者,旅游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升,公众大多捂紧钱包不愿出门远行。“假日经济”固然成全了不少行业,但“黄金周”乱涨价现象屡见不鲜。加之,不少企业订单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和往年相比,大多数员工在时间上充裕得很,人家凭什么非得在五一长假期间,到旅游景点去花钱“买”气受呢, 总之,我以为,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语境中,指望靠恢复五一长假来拉动消费,可能是不太现实的。所以,相关部门千万别急着把五一长假当作一块牛皮糖,在没有广泛征询民意的“研究”过程中,想当然地任意拿捏。 “五一黄金周”真能拉动消费吗,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是否恢复“五一”长假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媒体也对此展开网络调查,大多数调查结果显示,支持恢复者多于反对者。 “五一黄金周”能拉动消费吗,恢复“五一”长假真的能增加我们的福利吗,我们的假日总量会增加吗, 没有数据能够证明“五一黄金周”对内需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公众需明白,恢复“五一”长假不一定意味着假日总量的增加;即使总量有所增加,也应该是增加带薪休假的天数,而不是法定假日。虽然带薪休假的普及还需要努力,但是,恢复“五一”长假肯定是变得更坏而不是更好。我们应该克服困难前进,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走回头路。 恢复“五一黄金周”能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不是不证自明的。用每年黄金周消费的增长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很荒唐的。因为,一个黄金周的消费不能代表全年每周的平均消费水平,因而,并不能代表整体而言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他举例说,如果每月工资增加,全年工资肯定会增加。但是,黄金周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黄金周过后第二周的消费很可能就会大幅度减少。“那你怎么能够用每年黄金周消费的增长,来证明全年消费的增长呢,” 事实上,全年消费是没有增长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实行黄金周的八年期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平均12%,这个数字在实行黄金周之前是29%。这说明,实行黄金 周之后,国内旅游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减少的。即使这个数据并不全面,其他人也无法证明,从全年来看,实行黄金周比不实行黄金周更能促进消费,这个观点还缺乏根据。 目前对恢复“五一”长假的支持者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忽视了假日总量是否增加;二是忘记了过去“五一”集中放假的弊端。 首先,恢复“五一”长假,是否意味着假日总量的增加,这是不一定的。如果恢复黄金周,就要把清明、中秋、端午这些假日取消,然后补到黄金周上来,这岂不又回到了2008年以前的模式了吗,如果不取消其他假日,就要增加假日总量。上次的假日改革力度如此之大,国务院下了很大决心,也才增加了一天,这次是否会同意再增加两天呢, 第二,即使允许增加两天,又恢复过去黄金周的状态,把四个周末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全国统一的长假期。那么,以前“五一”长假的弊端是不是仍然会重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恢复黄金周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坏。不仅仅是增加天数的问题,关键是增加天数之后,要采取什么方式放假。我们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是让老百姓自由地选择放假时间,在全年均匀分布,还是一定要让全国人民统一在“五一”这个时段放假, 目前,大家对恢复“五一”长假的热情被煽动得很高,实际上没有考虑到上述两个前提。大家情绪的高涨,会把过去假日制度改革的成绩全部抹杀。 西方的假日多,更多地体现在带薪休假上,国家的法定假日并不多。假日制度演进的方向是,国家统一的法定假日不会再有大幅增加,方向是要增加带薪休假的总量。如果未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了,人民享受闲暇的条件更充分了,带薪休假总量是应该增加的。 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虽然有困难,但是,要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不是一遇到障碍就走回头路。走回头路可能一时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是,会丧失我们的长远利益,耽误一个更好的休假制度的形成,而这个代价是不值得的。 假日经济的看法 近几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大假,捧红了一个新名词---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4天,提升假日附加值、深化假日吸引力是发展国内"假日经济"的首要问题。 曾几何时,"假日经济"已悄然闯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假日经济,商机无限"成为街头巷尾 „、„十一„,什么打算,""假日经济"对普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连见面打招呼都是:"„五一 通老百姓来说,已不再陌生。大江南北、东疆西陲,你都可以听到"假日经济"的声音,看到"假日经济"的场面:旅游景点火了、商场超市爆了........... 。见到这久违的火爆场面,每个人肯定都会为之激动不已。同时,"假日经济"也成为新闻媒体的"宠儿",打开每份报纸、翻看每本杂志,我们都可以看到"假日经济"四个烫金大字,见到关于"假日经济"的各种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假日经济"的大讨论。"假日经济",是也,非也,是商机,还是陷阱,各家莫衷一是。 面对"假日经济"的热潮,众家态度面面观 对于"假日经济",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所站立场和思考的角度各异,对"假日经济"也众说纷纭。下面仅就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消费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角度,对"假日经济"的利弊得失作简要分析。 一、政府部门:启动市场、拉动内需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的形势严峻,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单位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大量职工被迫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从而全国市场上零售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萎缩,消费乏力,市场疲软。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紧接着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涡"。政府官员为此大伤脑筋,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国家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主张,如发行巨额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开征个人所得税 和利息税,以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给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增强其购买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并不明显。中国经济又掉进"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泥沼,中国市场启而不动。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 "、"十一"两天假期延长至三天再加上原来放假办法》延长了人们的休假时间,原来"五一 的两个周的双休日就达到了一周的时间,这正有利于人们出游。经运行,"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出现了今天之节假日旅游消费的火爆场面,形成至今日之谓"黄金周"。"假日经济"就象是给长期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整个市场主体血液都为之沸腾起来了。政府官员长期紧缩的眉头上也展开了一丝微笑,就象是经过漫漫黑夜跋涉后突然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各级政府纷纷成立类似"假日经济领导办公室"的机构,针对"假日经济"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找对策、想办法,可谓"全民总动员"。国家旅游局牵头成立了由"中央九部委"组成的假日协调机构,统一部署、联合调度,就好像准备一场即将来临的"战争",严阵以待。全国假日旅游信息快速反馈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以给"假日经济"创造来良好的运行空间,更合理的引导人们消费,避免盲动。 二、工商企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对于我国广大工商企业而言,"假日经济"无愧为一块大"蛋糕"。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共有46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超过了181亿元;"十一"期间又攀新高:七天共有近60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高达230亿元。据不少商家测算,双休日的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的营业额比双休日还要高。事实上,全年营业额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内实现的。面对假日间疯狂购物的火爆场面,有哪个经营者不为之"动容"呢,为了适应假日消费的特点,不少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营业时间,采购了大量应节商品 ,调整商品布局,商场面貌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专候"上帝"的到来。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迎合人们购物赚便宜的消费心理,纷纷推出"打折销售"、"有奖销售"等极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 有的集休闲购物为一身,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能够得以娱乐休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商家搭台,厂家唱戏",许多生产厂家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与"上帝"对话,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同时实行优惠展卖,让利消费者,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消费者:为之鼓舞、为之伤心 中国人历来比较重视节日,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不少人心中这样认为:"不花钱就不算过节"。他们平时省吃俭用,而到了假日里就会大把花钱,不再斤斤计较,即之谓:"花钱买痛快"。这是中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99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8.5倍。由此观之,如果人们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出现假日期间消费火爆场面也是不足为怪的。但中国消费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周长假",无所适从,感到束手无策。因而对假日的安排上带有很大的盲目 "现象的出现。面性,从众心理强烈。才会有"千人争走独木桥",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喷 对突然来临的购物消费狂潮,许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仓皇上阵,忙中出错。消费火爆的同时,消费者投诉也热了起来,这固然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经营者借机"宰客",故意欺诈消费者;有的从业人员借机"敲竹杠"、"要黑钱",弄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发出"花钱买罪受"..........的呐喊。使消费者的"满腔热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费者"谈„假„色变",恐惧症油然而生,难怪不少消费感慨:"不出去,后悔一辈子;出去了,一辈子后悔"。 四、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为之忧虑 面对"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聚变效应的出现,许多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万分。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束市场长期低迷的希望,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中国可能借此而实现经济复苏。他们借助外国先进的经济理论,"引经据典",从各个方面对"假日经济"进行解剖,分析"中国假日经济"提前来临的原因及其特点。同时,面对"假日经济"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甚为之忧虑。为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急切呼唤健全中国法律体系。针对"假日经济"集中消费的特点,更好地保护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开出了"时间差"的处方,实行"带薪休假"、"强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举措。针对"假日消费"节假日红红火火,节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特点,呼吁应该把眼光放的更宽更远一点,借助"假日经济"的东风,促使"休闲产业"的兴起。他们认为"假日"有限的,但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是无限的。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休闲娱乐",不应把眼光 仅仅局限在"假日经济"小范围之内。他们认为"假日经济"仅仅是向"休闲经济 "过渡的一种形式,终被"休闲娱乐经济"所取代。 五、新闻媒体:摇旗呐喊、站脚助威 "假日经济"这一名词在中国的首次使用,听说是在新闻界,虽然这一点无法考证。但"假日经济"热潮的出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功不可没。节假日到来之前,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推出"假日专题",介绍旅游资信,采撷各地风情,加大宣传力度,助威造市,以唤 "假日消费"的热情。假日期间,新闻媒体又及时报道各地"假日消费"的运转情况,起消费者 公布各地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流动,避免"五一""井喷"现象的再次上演。假日后,他们请专家学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消费高潮的来临做准备,想"新点子",找"对策"。时代宠儿----国际互联网也不甘寂寞,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假日"资信,还有专门的"旅游信息网"等。在网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种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游前,上网查询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行为带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假日经济存在的客观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狂热购物消费的热浪迎面而来。"假日经济"正阔步向我们走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因素,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零售商业追逐国际先进潮流的趋势。但在"假日经济"的运作过程当中,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不足和经营者无序竞争等问题,造成一些不必要麻烦的出现,成为"假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已成为亟待我们解决的课题~不揣冒昧,姑妄一陈鄙见。 一、发展"假日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约"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首推当前城乡居民的较低的收入水平。没有强劲的购买力支撑,"假日经济"只能是"昙花一现",终将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间。要唤起极大他们的消费热情,背后必须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后盾。因此,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成为"假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假日经济"的实质就是 通过休闲时间的延长,消费环境的改善来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增加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 ,带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节假日有时间走进商场看一看就会发现,哪个商场打折最大,哪个商场就最火爆,销售额增长就最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一现实。城镇出现消费火爆场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业单位职工的加薪和可观的年终奖金,支撑了城镇节假日市场的繁荣。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居民消费还主要处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没有居民较高收入的支撑,很难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型消费就不可能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由于当前市场疲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低水平上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加之农村的各种摊派较多,乱收费严重,农民子女教育费用不断攀升。大多数农民辛辛苦苦在黄土地上劳作一年的所得,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外,所剩无几,使得许多农民想消费担又苦于两手空空,无钱消费。在这里我们要呼吁:"谁给我们农民兄弟加薪、放假,~"不要忘记,在农村,我们还有九亿农民兄弟的"假日消费"的需求,怎样使"假日经济"这条巨龙舞到农村广大希望的田野上去,是我们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只有在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假日经济"才能稳步增长,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假日经济",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是关键 "假日经济"火爆的消费场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们的消费信心增长了,现在人们有钱敢消费了。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许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正在酝酿之中,尚未出台,社会经济走势不是十分明朗。这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不乐观,使得许多人手中有钱但不敢尽情消费。我国政府虽然一再降低存贷款利率,但城乡居民的银行存款余额却在不断攀升,不就正说明这个问题吗,虽然各大银行现已开办了消费贷款,但由于手续复杂,还款期限短,大多是抵押贷款,再加上我国居民没有信贷消费的习惯,"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模式短期内在中国还很难大规模的展开。"假日经济"强大的冲击力是经济升温的强劲推动力,而相应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改善则是经济复苏的"助燃剂"。当前,因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及重组,大量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大量的职工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不乐观;城镇医疗改革、住房改革, 高等教育自费改革及工资福利成分的取消,职工对未来的支付预期上升,造成"下岗职工无钱消费,在职职工有钱不敢消费"现象的出现。加快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人们放心大胆的进行消费。同时,要加大假日立法和管理的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经营者的侵犯,保护来之不易的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极大的消费热情。严厉打击恶意欺诈顾客的不法行为,去除"假日经济"无序竞争的"温床",使"假日经济"这趟列车进入良性快速的运行轨道。 三、发展"假日经济",走出"价格战"的误区是基础 "假日经济"不是"涨价经济"、"宰客经济",同时,"假日经济"也不是"折价经济"、"打折经济"。假日期间,许多厂家、商家利用降价来制造"假日经济"的气氛,纷纷推出诸如100送20,全场八折,什么挥泪大甩卖等促销活动。"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假日市场,形成所谓的"假日泡沫"。许多商家看似红红火火,销售额直线上升,但节后细算账,结果一年下来却是"赔本赚吆喝"。看似假日期间红红火火的消费场面只是平时积聚消费能量的突然释放,只是消费在时间区域的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要使"假日经济"步入良性轨道,广大工商企业必须认识到只有走出"价格战"的误区,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要把握好节假日的大好商机,必须充分调查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方式、及其消费趋势,研究"假日经济"的特点,开展特色创新的假日营销活动。以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的消费需求。首先,经营者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假日消费"是多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根据"假日消费"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细分,通过自己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的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商誉,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经营者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的营销活动。"好的创意来自市场,好的经济效益缘自特色"。许多经营者抱怨生意不好做,为没有合适的商机而苦恼,殊不知"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的道理。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虽然仍存在着供求结构性矛盾,但人们购买商品是选择的余地增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名,人名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经营特色是 每个经营者思考重点和难点,随波逐流,就等于自取灭忙。实现商品优质化、活动创新化、经营特色化,以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吸引顾客,做到营销活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营销感情化、智能化,只要赢得消费者的"芳心",经营者还是大有"钱"途的。而仅以降价血战制造"假日经济"热闹的气氛,只是"饮鸩止渴"。 四、发展"假日经济",改善软硬条件是动力 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假日经济"给人的感觉亦喜亦忧,喜的是市场活跃、消费旺盛;忧的是人满为患、怨声载道。"假日经济"的运行环境至关重要。"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软硬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激发人们更大的消费激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先表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七天2500万人次的运输量,"海陆空"齐上阵,还在那里叫喊"吃不消"。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及运载能力之不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成为应有之义,但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但由于交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造成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当务之急是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挖掘现有运输潜力,合理安排运力,增加临时应急措施,让人们"出的去、回的来",达到假日休闲的目的。其次,假日期间,尤其是在长假期间,使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最佳时间,平时工作紧张,难得休闲,利用假期外出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但我国居民消费心理不成熟,从众心理严重的特点,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饮不堪重负,连上厕所都要排队等候,有的消费者哀叹:这真是"这哪里有家里舒服啊~,"。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风景秀丽,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数不胜数。但由于开发利用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优势,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应当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应该加强营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这是"假日经济"软件方面的要求。时下,我国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各种新兴行业应有尽有。但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都是从农村招募一些年轻女孩儿,他们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经营者应定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业务培训,教给她们基本的礼仪知识,提高员工们的假日服务意识, 使"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不让顾客满意,马上下岗回家",给每个员工以压力 。争取为"上帝"创造一个舒畅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高高兴兴的花钱消费,"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五、发展"假日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目标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均达到60%以上,农业(第一产业)占2%-4%,工业制造业占20%-30%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1998年的18.06%, ,第二产业由33.91%上升到51.79%,第三产业由24.77%上升到30.15%。从从业人员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3%下降到1998年的49.80%,第二产业由17.30%上升到23.50%,第三产业由原来的12.17%上升到26.70%.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更是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中的许多问题,无不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矛盾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的行业和部门,如商业、旅游、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业相关性极强,而它们又是构成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假日经济"必将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下岗问题和"民工潮"现象,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同时,"假日消费"的内容相当广泛,"衣食住用行游玩"无所不包,我们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为"旅游经济",那"假日经济"内容就太狭隘了。也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成为"黄金周经济",那"假日经济"的时间就太短暂了。"假日经济"不仅包括"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还包括诸如双休日和我国传统的节日象重阳节、端午节等和新近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情人节"、"父亲节"等等。"假日经济"只是一篇刚刚破题的文章,它的内容相当广泛,许多工作刚刚展开,需要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篇文章"。现阶段可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假日经济"的作用不容低估。 “黄金长假”拉动消费的得与失 [网友“冬儿”]问:嘉宾能介绍一下黄金周的由来吗? [嘉宾徐苓苓]:“黄金周”是在1998年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了刺激国内需求而推出的一项制度安排。当时国内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期,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消费市场低迷。有关部门提出了利用假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思路。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由原来的每年7天调整为每年10天。春节、“五一”、“十一”法定休假3天,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续7天的长假,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周”。 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清明、端午、中秋成为新的法定假日。 [网友“路过”]问: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反正房子这么贵也买不起了,索性不买了,就把赚的钱吃光玩光,图个潇洒,这样的消费观念合理么, [嘉宾徐苓苓]:我们还是应该倡导理性消费,倡导量力而行。因为理性消费本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因此,我们的消费观念应从理性出发,我们应该通过理性消费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也应该通过理性消费,体现健康、情趣、和谐的生活品质,体现国人的高尚品质。 [网友“不懂”]问:卢汉龙代表,请问扩内需对我们普通市民而言有什么好处, [嘉宾卢汉龙]: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扩大内需一是能保证就业,增加职工的工资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是直接为市民带来好处的,另一方面是增加更多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在增加公共消费的同时也对市民带来好处,包括修路造桥、建造医院、建造学校等,都是间接让市民受益的。同时还有今年的家用电器下乡对促进消费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嘉宾卢汉龙]:国庆和春节由于本身是有两到三天的假日,在我们每周五日工作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变成一个长假,所以这本身是正常的长假。而黄金周只是商家的一种说法,加上各媒体和广告的渲染,往往使这两个长假的文化含量被商业价值所掩盖。当然长假意味着休闲时间的增加,所以肯定会拉动消费。因此我认为黄金周只是长假的 一种商业说法,千万不要让它取代两个节日的真正含义。 [嘉宾卢汉龙]: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对于工作者来说,事实上“黄金周”并没有增加休假的时间,但是使得假期可以集中起来使用,集中使用假期对有些人是需要的,有些人可能并不需要。其实长假有长假的用处,比如可以进行一些长途的旅行,可以得到比较充足的休闲,但是短期休假也有自身的优点,可以保证劳逸结合,集中长假对整个社会来说,可以起到类似拉动消费的“黄金周”的作用,但是它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社会消费能力从总体上来说并不是完全由假期来决定的,“黄金周”以后会带来消费的低落,而且长假也会带来“假日疲劳症”,反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所以我想长假不长假主要从假日本身的文化含量来说,不要刻意地去堆积长假,我非常赞成部分网友所说的,要强调除了国定假日以外的由各单位确定的职工轮流集中休假制度。 [网友“妹儿”]问:拉动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 [嘉宾徐苓苓]: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彻底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群众消费的积极性,最终扩大市场消费量,从根本上拉动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国家领导人也曾指出,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国家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水平,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落实绩效工资的政策。可以预见,消费加速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构建,2010年以消费引领的内需将会为国民经济贡献更大力量。 拉动内需不仅仅依靠“假日经济”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对“五一”长假是否取消有不少的争议。据2009年2月10日新快报报道,鲁开垠、郑烘、郑尤坚等省政协委员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表 示,将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提出建议:让广东在黄金周改革上也成为全国一个“试点”,率先恢复“五一”长假。 据报道,广东部分政协委员是这样一个意思:“现在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但假期不够充分的话,旅游市场、娱乐市场、保健市场、教育市场等国民的消费热点,是很难被激活的。以旅游为例,两天的短假期,谁还飞来飞去旅游呢,累都累坏了,最多就在城市周边逛逛,这对全国的旅游经济促进不大。”然而,笔者以为,拉动内需不仅仅依靠“假日经济”,而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实际上,以消费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可取的,打着“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大旗更是让人困惑:难道说经济复苏后,取消黄金周就势在必行,因此,在制定假日政策的程序中应该更多地倾听公众方面的意见,这就需要决策者放下身段,听取不同民意,在辩论中建立好制度。鉴于不同人群对休假方式会有不同意见,应当构建劳动者参与讨论的平台,由不同意见者充分讨论、博弈、说服与妥协,达成基本共识,然后由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按程序确定最终的休假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事实上建立这样一种平台与机制,也有助于公民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作为具有现代意识与责任感的公民,不能只站在自身利益角度上考虑问题,而要学会与不同利益人群协商、共处。因为只有这样,劳动者的愿望与利益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才能真正统一,假日制度的宗旨才能切实体现。自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各种存废黄金周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伴随着五一长假首先被“缩水”、小黄金周的施行,公众的热议更是不绝于耳。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当初出于避免集中休假给诸多部门与行业造成压力的考虑,还是希望通过恢复黄金周制度来扩大内需、拉动国民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动机,讨论的出发点似乎更多的是出于相关部门及行业的利益,而不是更多地站在劳动者权益与意愿的角度上权衡利弊。 应该说,让广大劳动者人人享有充足时间休息、恢复精力、消除疲劳和培养业余爱好,这恐怕才真正是建立法定节假日制度的本宗。只有这样,法定节假日改革才会是以人为本的回归,广大劳动者休息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从去年的休假制度改革草案征求意见开始,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媒体上也就五一黄金周的存废问题展开 了旷日持久的讨论。虽然最后定下来的休假方案确定将五一黄金周瘦身为三天,但所依据的民意调查结果,也仅仅是“赞同取消者”略多于“反对取消者”。 经过第一个五一小长假的洗礼,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小长假的利弊,也就是说,关于“五一休假”的民意肯定已经起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很可能是赞同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人变多了,也可能是赞同继续实行三天小长假的人更多了。但无论如何,在五一小长假结束之后,相关部门都应尽快重启“五一黄金周应否恢复”的调查。唯有如此,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了解到最真实的民意。五一黄金周不管恢复还是不恢复,也才会有最坚实的民意基础。“朝令夕改”当然不对,但在符合民意的基础上对刚刚实行的政策作出调整,却又是另一回事了。正如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部教授林子英所言,政府部门任何一个决策,都应有一个事后反馈机制。如果“正反馈”占主导地位,就应继续推行,如果“负反馈”是主要的,则应有一种回应机制,对相关决策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完善。很多人对五一小长假的一片抱怨声,应该视为一种“负反馈”,现在的问题是:决策部门有没有勇气和诚意直面这样的“负反馈”, 不论是希望元旦和春节可以连起来放假,还是呼吁恢复五一长假,都是一种休养生息和刺激消费的混合意识。不过就后者而言,似乎官方和商界的声音更为响亮。但一些网友指出,恢复长假隐含着权力和权利的焦虑。一则权力的焦虑在于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后悔于去年顺应民意,废止五一黄金周的长假方案,以至于在经济危机四伏之下,突然失去了刺激经济消费的制度惯性,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二则权利的焦虑体现在普通劳动者在就业空间逼仄的语境中,饭碗和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一切,不管是长假短假,还是带薪年假,都只不过是权利贫乏之下的虚妄和奢侈。所以,恢复五一黄金周反而刺痛了这些权利贫乏的群体心灵,仅仅自肥于公务员、国有企业和高管领导等这些权力充溢的特殊阶层。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恢复五一长假亦也是一种变通的办法。刺激居民出行旅游,刺激经济消费,扩大内需且不说,如若从假期政策的反复的考量,也可以是一剂“清醒药”,以至于或能提醒决策者顺应形势、与时俱进的灵活性,毕竟从去年宏观调控一年三次转向,由从紧稳健转向适度从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由“双防”调整为“保增长、控通胀”经济政策 的急刹车。更重要的是,或能让决策者懂得在“有求于民”之前,首先要做到让利于民、为民护权的政治逻辑。 7天假期和三天假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缩短假期后人们只能机动地运用假日把原有的休闲活动缩短,虽然在法定节日安排上,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的法定节假日,但“五一”长假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有80—90%的网民要求恢复“五一”长假,这代表着民意和百姓心声,相应的政策也应该适时调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家人的团聚和友人交流及休闲娱乐也成为了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同时也也应该看到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得到根本落实也是人们希望恢复长假呼声比较大的原因。 有论者认为,在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下,适当地增加假期和灵活、弹性的就业形势,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满足社会的需求。春节过后,一直到“十一”才能再有一个“黄金周”,跨度长达八九个月。日前,新浪网等网站对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长假进行了网民调查,近八成网友对恢复“五一”黄金周表示支持,“五一”成为了众多网友渴求的“黄金周”。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据相关报道,有7成被访者表示,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他们选择放弃出门旅行和回乡探亲计划,而是选择离天津比较近的景区和城市进行短途旅行。将近6成年轻人表示,“五一”假期变成3天后,他们对假期已经没有了任何计划,只能选择睡懒觉和上网打发时间。 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假日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似乎又要跃居于保障劳动者休假权利的本意之上了,如何合理安排好休假时间,使假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保增长”产生最佳效果,再次成为公众热烈议论的话题,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元旦”与“五一”这两个节日中,究竟哪个节日更应该增加假期,考验政府的决策智慧。 尽管专家并不赞成延长元旦假期,但在元旦期间,正处在年终工资奖金发放兑现的时候,也就是居民腰包鼓起来的时候,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角度审视,这应该是放假的最佳时期,如果增加元旦假期,也许会更容易促使居民将刚刚领取的年终工资奖金更多地用于消费,对扩大内需产生最佳效果。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推行的“假日改革”中,人们痛失了“五一黄金周”,而由此增加的几个“小长假”让人们“玩”得似乎不太尽兴与过 瘾,再加之“带薪年休假制度”在某些企业实施遭遇尴尬和困境,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也不是很大,因此要求恢复“五一”长假的呼声又起,尤其是企业员工对此的期待更为强烈,这似乎是从官方到坊间以至于专家学者都达成的共识。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目前还未见底,本来就很脆弱的居民消费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显得更加“保守”,即使恢复了“五一”长假,他们是否会有钱消费、是否敢于拿出钱来消费,这些都是难以准确预测到的。因此,延长“五一”假期究竟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 "假日经济”现象透视 一、“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面对这一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不妨将假日经济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到,“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更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活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消费生活资料面维持自身生存,生产出活动于其他三个环节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劳动者通过消费可以减缓压力,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不仅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发展“假日经济”就不能只重商业和旅游业,也应发挥其文化内涵。“五一”节期间,南京各剧场组织了包括戏曲、交响乐、配乐散文朗诵会在内的文艺演出百余场,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假日经济”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假日经济”现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 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过到500至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已达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达1000美元,可以说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第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全年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日消费情况的好坏,决定了一年消费市场的阴晴。第三,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轻消费,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档品、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下降,用于高档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伴随着我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在政府和媒体相关措施的影响下,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没有这一点,“假日经济”是无从谈起的。第四,我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今年“五一”期间,苏宁普惠制”必将再次搅动市场,重掀家电抢购狂潮。苏宁颠覆假日经济游戏规则五一黄金周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苏宁重仓蓄势,凭借全国连锁的优势和三店联动出击的契机,从国内外各大家电企业一次性采购上万套市场主流机型“五一”期间苏宁电器将奉行其一贯倡导的“普惠制”原则,三家店携手出击,倾力打造滨城家电新坐标,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受到苏宁的低价震撼。我了解到,苏宁电器为五一销售准备了数量充足的特价机型,另外还有近万套超低价电器组成重型火力,将以罕见的低价投放市场。在高端产品线上,由于苏宁采用的是全国统购的方式形成规模优势,届时液晶电视将疯狂降价、国产42寸等离子大面积降破10000元,数字电视只卖纯平电视价格。冰洗方面,苏宁、海尔强强联合,五一期间在苏宁率先销售超薄液晶滚筒两款,预约销售返现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联合厂家推出返现加赠、以旧换新等活动。苏宁所推崇的健康、时尚、节能、静音“四优空调”也将在五一期间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机跌破1000元。4月30日,苏宁掀起“欢乐手机淘宝夜”,18时开始,摩托罗拉、诺基亚、夏新、波导等国内外一线品牌手机联袂上演低价销售大戏……苏宁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让更多的滨城消费者体验到高端平价带来的震撼体验。综合看来,这里包含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函数决定的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实际 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C=C0+C*Y。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即C0基本稳定以后,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变化使边际消费倾向趋于变化,这使得消费需求C提高,成为“假日经济”出现的前提条件,加以人们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和越来越多的消费选择作为现实的基础,“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遂成为必然。三、“假日经济”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1(旅游业供需协调要符合经济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假中,许多著名景点人满为患,一部分游客怨声载道,实际上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供不应求,但不能从中得出尽快扩大旅游资源供给的结论,而应从供需两方面着手解决。从供给来看,应注意到旅游业的显著特点,即季节弹性大。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市场在90%的时间里能力过剩,在10%的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势必造成旅游淡季的资源闲置和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产生新的浪费。当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适应旅游业由休闲式向度假式转变的一般规律,扩大区域景点的综合接待能力和辐射度。从需求来看,须加以引导和调控。首先,可以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费领域,使其在当地即可满足消费需求;其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以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办法化解矛盾,以均衡利用旅游资源;再次,旅游景点可以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启用价格杠杆实现市场调控。看看相关报道就明白:各地景点票价上涨,酒店行情一扫低迷,商家小贩磨刀霍霍,更甭说车船飞机……原来,假日给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送去了“黄金”,当然,各地财政也同时有了可观的收入。 全国统一放长假,大批游客出行,由此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倒也不无道理。然而,选择假日出游者毕竟是休假者中的少数,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在家休息。不出门,或是因为消费不起,或是承受不了人山人海的拥挤。多数人没有介入消费,这样的“假日经济”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不是全国统一放假,人们集中出游,各地吃、住、行、游、购还会乘势飞涨吗,如果不是承受不起,不是人满为患,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如果没有人流如此集中地涌入,旅游地景区的保护是否能减轻压力,商业经营是否能均衡一些,我们何苦再人为地扩大旅游淡旺季,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可供选择的更灵活的休假方式,可能没有了“黄金周”,却可以持续拉动消费,促进经济,而且可以减少集中休假出游带来的额外成本,何 乐而不为呢,我做了个小范围的民意测验显示,有60,的市民选择在家,30,的人坚持出游,剩下的10,想串亲戚。而假期加班的人也无怨言,长假的前三天为法定假日开3倍工资,后四天为法定休息日加2倍。而富省广东竟放豪言,要加4倍工资。看来不能 ”的拉动的同时,更注重其对经济出游的小小遗憾也可以弥补了。 2(注重需求对经济“量 的“质”的促进。“五一”节假期中出现的情况给有关行业以很大的启示。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服务业纷纷提出要加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改善经济管理,完善服务,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它不仅表明有关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可望以此为契机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需求对经济质量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其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就需求因素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求量,二是需求的层次,三是需求的超前性。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高水平的、挑剔的消费者是本国该产业发展的可贵财富。它们的消费需求作为一种鞭策,能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提供无穷的动力。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需求量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其质的作用则重视不够。“假日经济”提醒我们,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训和教育,提高我国的消费层次,使需求发挥促进经济“质”的跃迁的作用。而且,应该认识到,这种作用与需求量的作用不同,无论在过热时期还是紧缩时期,它都能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力量。 3(以更科学、合理、成熟的方式启动消费。上文中已经提到,“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消费受居民当期收入的影响,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决定的重要理论还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认为,消费的变动不直接受暂时收入的影响,而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只有暂时收入影响了持久收入,才影响至消费。由于居民消费心理的复杂性,这两种理论虽互相对立,却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假日经济”,就使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假日消费的“脉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五一”节的消费热潮不可否认地含有居民的从众好奇心理的因素,但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这样的“假日经济”能否持续下去却是未知的。因此,启动消费的“治本”之法并不仅在于放几个长假,而是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的 同时,通过税收、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从而启动消费。四、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资政策是假日经济繁荣的持续动力 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 1.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的积极意义第一、延长假期,有利于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制度规定,我国公民每年拥有 114天的公休假日。假期的延长,有利于人们利用假期进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与闲暇时间的长短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互影响有关。当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函数的改进增加社会财富,财富效应促使较少的工作和较多的消费成为可能;同时替代效应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来提高消费。经济发展时,财富的积累促进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消费。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生产率额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相抵消,因此休闲时间变化不大,但消费继续增加。当前我国GDP以每年8,的速度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逐年递增,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为我国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提供契机,1999年设立“黄金周”假期制度以来,十七个长假期期间全国城乡居民出游人数逐年排浪式上升,带动相关的旅游收入也同步上涨。以2000年到2002年为例,全年全国总的外出旅游人数分别为7.44亿、7.84亿、8.78亿人次,而这三年中“黄金周”出游人次分别为1.26亿、1.83亿和2.19亿人次,分别占全年出游人次的16.9%、23.3%和25%;相关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占全年收入的23.2%、24.6% 和22.3%。 根据宏观经济学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表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生产率的改善产生的正效应,生产函数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财富积累对消费者需求产生的正效应,促进消费的发生。同时消费具有顺周期性,而消费的发展又能促使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生产函数的有效改善。因此产出上升,实际利率变化不大。居民假日休闲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铁路、民航、公路客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广告业、通讯产业、银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消费理论,一种行业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12个行业同时消费。以2004年“五一”“十一”长假为例,假日旅游产业促使民航收入分别为16亿元和18.5亿元人民币;铁路客运收入也同期达到11.4亿和11.5亿元人民币。国内贸易部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十一”长假,全国百家重点大型企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同比增长20.9,;2005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7天突破100亿条;春节期间北京市年夜饭 约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当天营业额约达8000万元。一系列相关的消费活动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得整个假日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1.2、增加节假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从商品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为主,导致制造业地位的下降。在过去的20 年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这种转变。以七大工业国中的加拿大为例,70,的加拿大人从事交通、教育、保健、银行、咨询、旅游相关的服务性行业。休闲和娱乐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是向后工业经济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GDP的贡献方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繁荣同时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我国增加公共假期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费,繁荣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好坏成为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潜在的工作岗位尚未被开发。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对缓解我国下岗工人就业难问题,保持社会安定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2、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假日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年的经济善。同时作为扩大内需措施,发展假日经济应该充分考虑加大财政力度的现实可能性,使假日经济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得至进一步的繁荣。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的潜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认同感较强,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在执行才实施过程中的费用较低,效果较好。公共投资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财政的公共支出形式来举办公共工程,如兴建一些非盈利性或微利性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如城市的公共住宅、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公园,以及江湖的治理、以及水利工程等,具有外溢性垄断性等特点。在我国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的现实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尤其是加强以扩大公共工程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将是适宜的政策工具。通过大规模增加政策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心放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上,可以直接形成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从政策的时滞方面看,财政政策对 于扩大需求也更优越性。而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公共投资政策的动作和时间都留有余地,可以持续地发挥扩大投资需求和改善供给的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良好的配套设施和外部环境。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在公共投资中设备采购强调使用国内产品;在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采取扩大发行建设债券、转让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投资税收抵扣等办法扩大资金来源等。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直接投资的渠道,刺激投资需求。在目前大规模增发国债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这些措施切实解决了政府投资中的产资金不足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提供了资金保障,为消除交通等“瓶颈”部门对假日经济的“梗阻”和限制准备了现实条件。第二,公共投资政策在财政政策工具中相对代价小,机会成本较低,可塑性强。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在实施经济政策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与财政补贴相比,公共投资政策在谋求供求方面更为灵活,因为政府支出有明显的刚性,即“棘轮效应”。由于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其年度投资规模能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经济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性质。目前,我国国债余额较低,同时债务储存度偏高,而且储蓄率较高,国债规模的扩大仍然存在一定的窨和回旋余地。利用增发国债以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不但可以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无法扩大高质量资产问题。此外,假日经济的兴起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加大,在当前通货紧缩状态下进行大规模建设可以降低工程先进集体和融资成本,公共投资政策实施国度的加强恰逢其时。可见,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在促进假日经济长远发展的同时所承担的成本代价较小,是当前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想工具。 3、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对发展假日经济的 效应分析显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将会对假日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下面效应。首先,增加公共投资属于“汲水”政策,可以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国度可以衽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刺激假日经济的繁荣。通过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为假日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能够迅速增加投资规模,直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滞后状况,为发展假日经济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支撑。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举办有利于扩大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方面的行政效应。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和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通过出让基建项目的经营权,充分调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投资,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为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最终扩大消费支出提供条件。再次,通过加强公共投资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银行在促进旅游、婚庆、购物消费的同时,注重扶持与“假日经济”休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将为“假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不断提供金融支持,也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提供现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公共投资政策的扩散效应。当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也会给假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公共投资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支出,减少对假日经济的消费需求。 假日经济 虚火上升 健康的经济模式,一般都是关注和追求持续地增长势头。 对于企业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波浪起伏式的销售状态,这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相关资源难以合理分配,导致经营风险加大。 以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日经济走过了第7个年头,当初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产生了“集中供暖”式的效应,直接引发了国内经济的狂飙增长~现在,这种全民运动式的经济模式,由于其经济过热引发了一系列虚火上升的症状。 假日经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到底为中国经济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1999年,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大庆,国务院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 办法》宣布,从1999年国庆节起,每年的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都放假三天。在实施中,通过上移下借两个周末的形式,最终形成了每年长达三个七天的全国性放长假,习惯上称为“黄金周”。 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实行七天长假的主要动因之一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等因素。“假日经济”,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诞生了。 1999年,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到来时,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据统计,全国出游人数7天内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 2000年春节,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旅游花费约1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六分之一。 2000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1亿元;“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 2006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78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8亿元。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假日经济”极大地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新变革。 但繁华的背后,忽略了一个事实: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持续的、良性经济发展更是需要整体协调和管理。 “假日经济”并不是简单买卖的经济行为,也不是旅游经济那么简单~它需要社会和文化随之相应发展,才可以发挥它的良性作用,否则就会出现虚火上升的现象,而“假日虚火”将会对经济发展具有反向的作用力。 虚火之一:赶集式的旅游业,透支资源、引发信心危机。 黄金周扎堆式的旅游业,犹如是赶集一般。它造成了自然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过度开发~同时,人文资源显现出相对匮乏~价格暴涨,风景质量名不副实,旅游素质低下,旅游文化被歪曲„„这些沉重地打击了消费信心,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令人稍稍欣慰的是,从2006年春节开始,国家有意识开始进行宏观调控,采取引导短线游、农家游等分流措施。 虚火之二:疲软的交通业,发展缓慢,踩不上鼓点。 交通业,本应该借助旅游业爆发之势,一起快速发展。但每年,除了经常听到交通紧张、运力不足、票价飞涨外,并没有让人们看到什么耳目一新的改善。疲软的交通状况和赶集式的旅游状况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虽然交通运输业增长还算可以,但它的先天营养不良导致其总是踩不上发展的鼓点,失去本应该更快增长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严重的损失~ 虚火之三:血拼的零售业,节日清仓大行动,透支企业持续发展力。 国内零售业正经历从兴盛到疲软的演变过程,而这正是假日经济虚火上升的具体写照。中国零售业的打折之风,让规范的国外商业模式相形见绌~而一次次的节日血拼,却导致商业的逐步疲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地意识到商家打折中的巨大水份,从而产生厌倦感;更要命的是,所谓的打折,不过是利用节日的清理库存品的大活动,这对企业进行新品换代是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疯狂的打折透支着企业持续发展力,黄金周后,企业和商家迎来的是一个长时间痛苦的清冷市场~ 当然,虚火还表现在文化层面,在这里就不加以探讨了。客观的说,今年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些隐患,并开始着手加以改善,但必须看到,这是建立在很多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受到很大打击的基础上的,希望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来得快一点,而不要总等到付出很大代价以后。 假日经济弊端日益凸出 假日经济应该保证劳动者假日休息的质量,使劳动者的探亲、居家和旅游真正成为享受,让劳动者精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和补充,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高质量的实现。但长假期间普遍出现住不下、游不动、吃不好、玩不安全等情况,显然违背初衷 六年前在国内经济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国家推出了“五一”、 “国庆”等长假制度。如今,它的弊端日益凸出:资源浪费、交通拥堵、价格暴涨、服务下降、环境破坏等。 首先看资源浪费。以假日旅游为例,为应对假日旅游,景区及相关行业过分扩大接待能力,时序消费失衡严重,忙闲极度不均,出现泡沫似的旅游繁荣。旅游淡季时,大量旅游资源闲置,闲置量严重超过旅游淡季时旅游资源正常的闲置量;而在旅游旺季 及“黄金周”,景区、旅游接待设施超负荷运转,游客接待量甚至达到最优接待量的2倍。“热十天冷一年”势必导致大规模的资源浪费。 其次看交通拥堵。今年国庆节前四天,北京各火车售票点均出现排长队情况,从凌晨4时到深夜12点,购票长龙一直不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买不到火车票。而长途汽车超载严重,乘客是核定座位的两倍甚至更多,由此而引发的安全和其他问题不堪想象。 再看价格暴涨。假日期间,除零售业外,旅游、娱乐、餐饮特别是景点附近的服务及其他商品价格通常有几倍的上涨。伴随价格暴涨的却是服务下降。 而假日经济特别是集中旅游带来的环境破坏更是触目惊心。一方面旅游垃圾污染了环境。在旅游景区,不少游人将塑料袋、包装纸随手乱扔,游客聚集的地方远远望去到处飘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接待,对自然景观的人工改造和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如被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在继月观峰因修建索道被破坏了近1.9万平方米的景观后,泰山又一次被炸掉了约1.5万平方米的山体,原因还是为了索道。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区核心区———景观最奇特的蛋岛旁边建起了敞开式的观景台,旅客可走到距离鸟类孵化产卵地10米左右的地方观鸟,但是,以前鸟类铺天盖地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 假日经济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具有短期性、暴发性的特征,可以使旅游、食品、娱乐等行业在假日期间出现“即期繁荣”,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非常的不“经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社会来讲是明显的净损耗,交通拥堵、价格暴涨、服务下降挫伤了消费者继续消费的积极性。 从价格方面来说,不管是零售业出现降价,还是旅游等行业的涨价,都是一种短期现象,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这必然会产生极大的不经济,极大地增加社会成本。即使零售业的降价,也只会造成零售业市场的恶性竞争。 从供需方面看,均衡消费可以增加需求的持续性,并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假日经济”不应只考虑长假的短期效应,应该从长假的两方面作用(积极、消极作用)来考虑长假的长期效应以及成本与收益。 从劳动力的再生产角度看,假日经济应该保证劳动者假日休息的质量,使劳动者的探亲、居家和旅游真正成为享受,让劳动者精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和补充,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高质量的实现。长假期间普遍出现住不下、游不动、吃不好、玩不安全等情况,既与上述两点相违背,也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违背。 实现假日经济的经济目的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效应,关键是要打破休假制度的统一性和集中性。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现行休假制度进行调整: 一是逐步实行带薪休假。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行业先期实行强制带薪休假。 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行错时放假。1982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会议上通过的《阿卡普尔科文件》提出:“应该做出实质性努力错开休假时间”。五一、国庆、春节的长假可以保留,但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将临近的双休日向前或向后调整,错开三、四天,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旅游等压力,并延长假日消费的时间。 三是月集中,年均衡。即将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节奏、每月大节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黄金周”只是特定时期的过渡性质的产物,其真正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了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利。长假确实创造了消费市场的“即期繁荣”,但从长期的观点来看,长假前后出现的消费萧条以及长假期间造成的巨大的社会成本足以抵消长假期间超额消费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假日经济七年之痒 自1999年我国实行7天长假以来,假日经济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七年之痒”的尴尬时刻,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7天假期——2005年春节,假日经济将如何走出更新的路子,如何发展挖掘更多的利润呢, 自1999年我国实行7天长假以来,“假日经济”的概念迅速窜红了大江南北,其作为经济生活的新亮点,为各种行业包括旅游、运输以及商品销售等提供了拓展市场、赢得客户的良好商机,让许多精明的商家赚满了“腰包。”但是,在经历了几年的风风雨 雨后,假日经济的"井喷"式火暴势头已经不再那么猛烈,甚至出现了颓废低迷的状况。特别在2005年,假日经济真正经历“七年之痒”,有人断定,2005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如果假日经济不能在这一年里真正走出低迷状态,那么就有可能在经济的大舞台上渐渐沉默,乃至销声匿迹。那么,假日经济到底是怎么了呢, 假日经济走进了死胡同 目前为止,黄金周已经在中国推出10多次,时间为7个年头,相关行业收益匪浅。每当黄金周落下帷幕,各种统计数字就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大报小报的头条之余,商家们还在无尽地回味,期盼着下一次“黄金时间”。在这几年的假日经济发展浪潮中,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已经成了7天长假的代名词。 但是,不可否认,这几年的发展中,负面影响不可忽视。7年里,假日经济幼稚显现,杂乱纷呈成为制约发展一大因素,相当明显,这同时也成为想借黄金周攀上利润快车的商家们的心头隐患。究竟节日经济怎样走进了死胡同呢, 其一,商家难以走出“价格战”的死胡同,并且常常带有欺骗性质,所以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诸多商场,每逢假日到来,纷纷推出“大优惠”,“跳楼价”之类的标语,甚至在旅游行业中也时有出现。但是事实真相是否真如此呢, 在 2004年国庆到来之前,某大商场早早做好了迎接顾客的准备:把整个营业场地分为二个区域。一则为高档商品区,价格都比较贵,另一区域定为打折的处理商品区,价格相对便宜些。然而,令主办者始料不及的是,生意平平淡淡,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与取得的效益,让经营者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不少消费者反映,高档区里的商品,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商场同类商品的20,还多,且款式不新、颜色不艳,让人激不起购买欲。而低档区域里的商品,虽为廉价幅度比较大,但尽是些呆滞、积压商品,更有不少系假冒伪劣。细算价格,也算不上便宜,甚至有的商品买回去根本没法用。 在旅游方面,很多旅行社推出XX元海南三日游、桂林三日游„„咋看起来,比平时旅游费用节约不少,于是很多游客被吸引,回来以后大呼上当。其实,“三日游”里面是有文章的,除去来回两天,真正让游客游玩的时间只剩下一天,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让游客享受到优惠的价格,还心里憋气,认为被旅行社耍了一把。那么以后再有类似 的海报出现时就很难勾起游客的欲望了,即便有,也要详细咨询,做到万无一失才会去消费。此种情况的出现,不但没有给旅行社带来更多的客人,而且对本身是一种自损形象的影响。 其实在假日经济中,节日气氛、喜悦心情等对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但是如果让消费者在消费了之后大呼上当,心理产生抵制以后就再难接受商家类似的推销了,这就成了商家的一大败笔。 其二,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大多数假日消费集中在吃、住、玩这些方面,而对休闲和文化的品味不大看重。但是现实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假日纯粹的“休息”的含义已经过时,更多的家庭注重文化娱乐。目前人们用于各类文化消费的支出,正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在北京、长春、广州等城市,很多市民在7天的假期内纷纷走进书店、剧院。西单图书大厦是北京人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去年的销售额高达3.2亿元。2004国庆期间,这里的购书者更是络绎不绝,其网上售书、电话购书业务也是突飞猛进,满足了特殊时期市民的读书需求。而云南则在去年兴起了网上过节,人们只需要轻移鼠标就可看到节日期间举办的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国内网站的访问量也是迅猛增长,网络成为人们节日获取各种知识和资讯的重要窗口。另外,在“假日经济”逐渐走向理性后,消费者对休假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这意味着,如果商家拿不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的服务产品,“假日经济”带来的商机将越来越少,“黄金周”的“黄金”成色将越来越低。 其三,传统思想严重,竞争意识不强,垄断观念过重。每当假日来临,我们不难发现,外面卖2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景区里卖5元,外面卖3元一桶的快食面景区里卖5元到8元不等。这出自景区管理人员和某些企业的思想严重传统,认为出游是有钱人的事情,忽视了平民百姓的休闲游玩需求。这直接刺激了民众的参观欲望和出游欲望。 这几大弱点,是我国假日经济不可忽视的隐疾之痛。只有超越了这几大缺点,我国假日经济才真正走出红而不火的现状,给中国老百姓贡献真正的 “经济”,众商家也才能实现商业目标,做到皆大欢喜。那么该如何克服这几大弱点,让更多的消费产生就成了商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面临七年之痒的时间考验,中国的假日经济能否走出以往的运作模式,不仅是对众多商家的考验,也是广大消费者的期待。 如何弥补七年留下的遗憾 不可否认,七年时间里,假日经济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而如何弥补这些遗憾,是众商家们日思夜想的问题。因为,在经历了无序到有序、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之后,民众的假日消费已经日渐理智,这无疑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商家中,谁能真正认识这一点,自觉、主动、理性地做好部署与计划,才能在黄金周中真正胜出,这包括现实的业务效益和无形的形象效益,这一论断已经成了行业中公认的主题。 其实随着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假日经济不但未走进死胡同,反而将在未来几年呈现勃勃生机,2004年的假日经济已经初步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精明的商家应该知道,商业必须紧跟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才能最终赚到黄金。这时候,克服以往的缺点无疑成为一大主题。 走出“价格战”的死胡同,为顾客提供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服务成为当务之急。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价格所占比重在整体中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人们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商场为例,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商家在商品的投放上要有真品、精品,价格不求虚高而亮出实价;在收益上要有一颗平常心,靠薄利多销赢得市场,取信于民。只有这样,这假日经济才算真正“经济”了。因为在假日消费中,百姓们希望能真正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服务,这样才能建立顾客的长期忠诚度。而忠诚度一旦建立,在以后的日子里,许多人还是会隔三差五再来光顾的,甚至会介绍亲友、同学,从而带来一串串的“大闸蟹”。所以价格战不应再在假日经济中占主流了。 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中国的假日经济必须做大做精以填补以往七年所留下的遗憾,需要向深度和广度开拓。这包括目前没有的,需要拓展;目前已有的,需要做精。 商家们必须根据人们的需要,真正走出以前只注重吃、玩、住等消费圈子的传统假日经济,除了继续发展旅游、零售等行业之外,开拓目前百姓需要但是市场缺乏的新产品。这包括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拓展新的消费群体、创造新的特色服务等。在以往的黄金周中,有很大一部分百姓选择在假日时在家休息,尽量避免外出,恐怕与交通的拥 挤和旅游景点游人拥挤、工作人员的不够热情有关。那么在这时候,如何抓住这一部分消费群体成为商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并非没有能力消费,而是害怕在消费过程中面对的麻烦。那么商家需要从这一群体的总体心理出发,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寻找真正适合这一群体的消费领域,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这可以从文化消费上着手。资料显示,最近两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相对以往有明显提高,目前存在着3000亿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商家应积极寻找方法,推销文化。现在的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化,并不如以往那样以提起文化,我们只想到“读书”。目前的文化消费包括欣赏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寻访名人故居,涉足茶馆咖啡屋等等。这既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休闲生活,正是现在新兴起的“小资”阶层追求的生活方式。“文化多样性成为假日生活最美的风景,也越来越发展成为‘假日经济’最强有力的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说。 而在开拓领域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拓展新的消费阶层也是其中占极大比重的一大因素。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的假日经济已经出现7年,但是在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中,我们鲜少发现农民的身影。因为消费项目的不合,消费价格的偏高,使得农民难以涉足这一领域。而占据全国总人数三分之二的农民,如果开发起来,无疑是极大的消费群体。假日济无疑将向平民化趋势发展,而农民也将在假日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商家能寻找适合他们的消费方式,那对商家而言真是一大喜事。 另一方面,在以往传统的消费项目,包括旅游、零售等行业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元素,设计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比如在旅游中加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容,例如走红军路、吃红军餐等,同时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举办有关目的地的知识竞赛等等,吸引游客的兴趣,让旅游成为一次感受历史、提升自己的 、有纪念性意义的活动。 如果商家真能做好以上几点,那么,等待假日的来临吧。 从假日经济到假日时代 虽然我们习惯将“假日经济”理解为7天长假,但是,对商家而言,7天长假是否成为一年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呢,对民众而言,7天时间是否是一年里最主要的消费时间呢,其实,根据西方各国的假日经济发展经验,7天经济并非假日经济的全部含义。 一方面,对商家而言,不只是7天的长假能为其带来“黄金”,他们更希望利润能永远窜升。但是由于国人的思维定势,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商家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往往以为只有7天长假才称为“假日经济”,妄想以7天的经济发展拉动全年的经济进步,从而忽视了其他节假日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能透视假日经济的含义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其实除了7天的长假以外,平时的周末经济也应该属于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对民众而言,平时生活里的吃穿住行似乎比7天假日里的消费更为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全年共有假期120天左右,除去3个7天假期,还余下大概100天的时间,占据全年假期的大半。按理说,这100天时间里里消费更应该占据主要地位。 那么,如果商家能在着眼于短期假日中产品供求双方成本的细致核算,从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其他时间里的发展,假日经济无疑将向假日时代发展。具体而言,如果商家能在兼顾7天长假的同时作好顾客工作,提高自我品牌形象,那么得到顾客在其他的100天里回头的几率是很大的,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许比7天时间所取得的要高出好几倍。所以商家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假日经济普及开来,引导中国经济走进“假日社会”时代。 从假日经济看扩大消费 1999年,国家将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的法定假日由原来的1天变为3天,加上2个双休日,实施7天长假制度。此项改革,推动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需求,“假日经济”应运而生。据测算,每年3个长假的销售收入总和约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5%。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还是明显不足,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火爆的假日经济与总体消费不足并存,引发了人们对假日经济的思考。 一、假日经济基本特点 (一)企业促销力度大,商品销售增速快。 商家紧紧抓住长假商机,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和举办打折、抽奖等形式多样的让利活动,扩大了销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期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23%(调整后)和17%。由于大商场具有舒适的购物环境,并且能够提供优惠的价格,因而假日期间客流明显向大型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综 合超市集中,客流量大都是平日的2-3倍。 (二)餐饮企业生意红火,个人消费和家庭消费节节攀高。 节日期间,受游客增多、婚宴消费集中和亲朋聚会等因素影响,餐饮消费大幅增长,家庭消费和个人消费成为节日餐饮消费的主流。2004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每天营业额均超过65万元,比平日增长了近一倍,其中3日一天营业额达76万元,创全聚德日销售历史的最高纪录;广州市饮食服务企业集团、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接待婚庆宴席分别为1375席和1680席,营业收入增加了近五成。 (三)消费结构升级,家电、汽车等成为消费亮点。 一是绿色食品、放心食品畅销;二是品牌消费、特色消费明显;三是新产品、新技术家电畅销,等离子、液晶等高端电视受到消费者青睐,个人电脑、手机等通讯产品持续热销;四是购车、购房热不断升温,一些地方充分利用居民节日休息时间组织“汽车展销会”、“房展会”等活动,促进汽车、住房销售大幅增长;五是新型消费方式发展迅速,如:大中城市汽车租赁市场红火,花卉市场成交活跃,多数体育场馆爆满。 (四)旅游环境大大改善,休闲消费热遍全国。 黄金周出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假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亿多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同比增长14.7%,旅游规模和效益创下了历次黄金周新高。另外,经过12个黄金周的历练,假日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居民的旅游消费更加理性,出游选择也更趋多样化。 二、对假日经济的思考 (一)休闲消费初露端倪,将成为拉动内需新的增长点。 假日经济之所以能火爆,除了增加了人们的消费时间和扩大了消费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需要自我放松的机会。经济学家成思危说:“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的获得,必然带来百姓需求结构的变化——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享受的渴求,同时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变化。”经验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休闲经济才刚刚起步。以玩具为例,美国年人均消费额为340美元,欧洲为144美元,亚洲为13美元, 而中国只有2美元。如果中国达到亚洲平均消费水平,仅此一项就可以创造出近150亿美元的消费额。可见我国休闲经济潜力巨大,将成为拉动内需新的增长点。 (二)兼顾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是扩大消费的明智之举。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亲朋好友团聚和交流的机会较少,长假拓展了人们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拥有的3个长假看,假期中不是含有传统节日,就是含有可以传统经办的一些事项(如婚礼),由此促成礼品、餐饮、电信、交通等与感情投资最密切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消费热点。据全聚德集团反映,每年三个长假的餐饮营业收入,占到其全年总营业额的1,10以上;赛特购物中心、燕莎友谊商城、西单购物中心反映每逢节假日,工艺礼品、保健品销售特别火爆。据统计,2005年春节,北京市约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吃年夜饭,当天营业额约达8000万元;春节7天,全国短信发送量突破100亿条等等。 (三)居民购物潜力巨大,需要合理的消费引导。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近12万亿元,具有扩大消费的物质基础,节假日正好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消费理由。其实,不仅在3个国定长假日,而且在圣诞节、情人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非国定假日也存在假日经济现象。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18个大城市、102家大商场调查,非国定假日旺销现象十分普遍。在过去一年中,78%的商业企业在非国定假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在这102家大商场中,非国定假日销售额比平时增长15%以上的商场占19.71%,增长10%-15%的占16.9%,增长5%-10%的占42.26%,增长幅度在5%以下的占21.13%。看来非国定假日中也存在巨大的商机,“有节兴节,无节造节”,这是许多商家采取的策略。 (四)消费环境不佳,阻碍了居民有效需求的实现。 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秩序仍较混乱,商品价格严重失信,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时有发生。由于消费环境欠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消费者在购买时慎之又慎。消费者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一方面不得不奔波于若干家商店,反复比较、砍价,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路费,又给销售人员带来严重负担,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形成了专等节假日商家搞 “降价、特价、打折、 赠送”等促销活动再购买的现象,有时在商家的诱导下,非理性消费,造成在长假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购物抵制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致使消费畸形发展,基本表现就是,假日消费异常火爆,节后消费比较冷清。 三、扩大消费的建议 (一)淡化假日经济,倡导休闲消费。 尽管“假日经济”概念的提出,已揭示了由假日所导致的经济现象,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成为舆论的焦点。但是,“假日经济”对深刻地理解未来的经济走势以及社会发展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提倡休闲消费可以进一步淡化假日经济,休闲消费不仅包括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等节假日,更应注重平时的闲暇时间,比假日经济更加丰富。 (二)丰富旅游的内涵,引导旅游消费。 时下旅游经济的产品魅力是一种地域型魅力,常常是由于“没有去过”而去,“去过了”的人则大多不再有多么大的兴致。因此,必须创造新的旅游模式,将单一的地域魅力转化为综合魅力,以深度化旅游的内涵吸引“来过了”的人再来。可以在弘扬革命传统、保护自然山水原形原貌、恢复生态环境、继承发扬古朴民风等方面,探索和开发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三)重视周末短假消费。 一直以来,节日长假是热点,以周末为主的短假则不受关注,假日经济大多没有周末假日的含义。其实,商家可以通过集中于周五晚上延长营业时间等方式,形成消费者相对集中的购物时段,带动其他类休闲活动的开展,促进整个周末假日经济的繁荣。 (四)增强商业信用,改善消费环境。 商家的营销重点应放在诚信建设和提供优质服务上。要多投放精品,不虚报价格,依靠质优价廉赢得客户。一是严把商品进货关,建立商品质量信用;二是严把商品价格关,建立商品价格信用;三是严把商品促销关,确立行业公信;四是严把经营场所安全关,建立商场购物环境达标信用;五是遵守商业职业道德,建立商业服务信用;六是健 全监督机制,建立企业信用。 假日经济反思 自从1999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国庆、劳动节放长假以来,黄金周、假日经济等名词运应而生,旅游业、运输业、零售业等行业在长假期间繁荣、火爆,企业收入骤然上升,由此,假日经济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许多学者从促进经济发展研究出发,把假日经济的积极作用归纳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改变消费结构和人们的消费倾向。也有学者用规模效应、经济学原理,进行回归分析等,探讨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但假日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景区的高负荷运转导致的污染、服务质量降低,交通运输、住宿业超负荷运转使得长假中的顾客满意度明显下降。同时还出现了假日内社会治安问题、假日后上班族的假日综合症等。假日休闲、家人团聚、健康、运动的真正意义似乎被人们忽略了。由于质疑假日经济者增多,与支持假日经济者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展开了激烈争论。这说明假日经济的确值得重新思考与探讨。下面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并较多从获得的不同看法意见的角度,对假日经济提出几个方面的疑问,对长假的本质提出思考。 假日消费是否经济 假日经济支持者认为,长假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具体说来,主要是使消费者集中在假日内消费,这样就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商家成本、便于促销。据中国经济景气最新统计,黄金周人们的消费主要集中于旅游、团聚、购物、娱乐四个方面。 从另一方面看,在收入即定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也是相对有限的,假日经济产生是人们平时消费积累后,集中于假日暴发。换句话说,假日中的购买力旺盛是居民控制日常消费的结果,黄金周的作用便是把居民平时的消费集中到了假日中。可对假日消费者来说,不但面对拥挤不堪的消费环境,消费价格(商业购物除外)也普遍上涨20%左右,实际上是一种比平时价格高,但服务质量未必更好的消费。对一般的工薪族而言,为了假日能够旅游、娱乐,不得不在平时节衣缩食,导致非假日期的购买力萎缩,虽然有了假日时购买力的大释放,却又导致整个社会消费的不均衡。 假日消费成本知多少 对商品消费来说,商家为了抓住假日消费,在假日期间都有大规模促销活动。如竞争较为激烈的彩电、手机等行业,更要视黄金为其销售重点,价格大战也最为激烈。这已经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逢假必降价”的信号,尤其会把大宗商品的购买放到假期,这也构成了假日消费需求高涨的重要原因。于是商场要在黄金周前做好库存、厂家加大生产,但假日消费的不确定性使得厂商通常难以准确预测到假日的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厂商的库存与积压,周期性的假日消费促成了全国周期性的商品生产,而这种周期性却常常是短期生产压力过大和长期商品积压为代价。 对旅游、娱乐、运输等服务业来说,面对的更是资源短期的过度使用和长期闲置问题。“平时吃不饱、假日吃不了”,平时资源闲置不但增加闲置成本,也是一种浪费;而假日的超负荷运作降低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单从客运来看,处处人满为患,车票、机票紧张。这种井喷式的人群聚集,造成了社会治安隐患和压力,增加了社会间接成本。 假日消费者得到什么 从旅游、娱乐消费来看,正如人们所评论,看来看去,处处是人,除了人什么都没看到。交通挤、购票挤、景区挤、餐饮挤、住宿挤,岂是一个“挤”字了得~服务质量的降低使得假期投诉不断上升,一些常外出的人已经开始对长假旅游产生质疑,甚至有人选择避开假日外出。 从购物消费上看,表面上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比平时更便宜的商品,并有足够的时间来挑选。但由于购物时间集中于三个黄金周,商场也是人满为患,拥挤、吵闹的购物环境自然要降低顾客满意度。而长假时期的促销商品的质量常常要打上问号,使得假期消费投诉比例上升。 在我国实行了长假制度以来的四年里,许多人有假日消费不愉快的经历,人们便提出了假日到底做什么的问题。 正确理解假日的目的与意义 从根本上说,假日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无形的投资。假日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长时间休息,但也是为了工作,因为假日是一个人调整和积聚能量的过程, 是一种潜在的、对未来收益的贡献。人们可以用它来旅游、购物、团聚,也可以用来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使精力更加旺盛,还可以用来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充电。所以长假是一种投入,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长假涉及到千千万万的人,涉及到千家万户,假日是否经济应该从整个社会需求的层面上去研究,更应该从假日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去分析。 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产生假日消费需求,假日需求再产生假日市场,从而产生假日经济。的确,长假对我国旅游、交通运输等部分行业带来一定的繁荣与促进,时段效益、集群效益十分明显。应该说,这个制度有许多可取的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假日经济问题。我们的一些学者可能过多地看到假日经济对一些产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我们的一些媒体也尤为钟情与渲染假日经济热腾的亮点。其实,对长假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它就是休息,无非是多休息几天。它的经济效益应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分析,它的直接效益应该与它的间接效益结合起来分析,它的优势应该与它的劣势结合起来分析,它的短期效益应该与它的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分析。以此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修正它的不足,完善它的作用,挖掘它的潜力。 长假给人们带来了快乐,长假又给另外许多人带来了困惑。对假日经济有许多人认为繁荣,也有许多人提出质疑。这就是社会,这就是所谓社会中不断出现的矛盾。矛盾的出现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引起人们的深入分析、研究和讨论。尔后,再出现解决或减少矛盾的办法。相信只要我们从绝大多数老百姓的需求和利益出发,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进步出发,客观认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参考和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我国的假日制度就一定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张辉先生等在《假日经济现象的理论透视》(见《光明日报》经济版,2000年6月20日)一文中指出,假日经济的本质是旅游经济。其理由是,只有较长距离的移动消费才形成假日消费,其他的消费需求,并非“新的”需求,充其量只是通常休息日消费需求的转移而已;较长距离的移动消费主要就是旅游。于是,他们主张,假日消费制度创新,就是要解决旅游供求之间的非均衡性问题。然而,在我 看来,张先生等的观点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它并没有完全准确地把握假日经济的本质,以此来制定对付假日经济冲击的因应之道,既不能完全解决假日经济带来的冲击,又不利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把假日经济看成是旅游经济,显然是只注意到问题的表象。不错,外出旅游是假日经济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在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出游人数达4000余万,旅游收入约180亿元。但是,应该注意,外出旅游,绝非假日盛筵中的唯一佳肴,甚至也不是其中的唯一大菜。张先生等把除“长距离”外的节假日消费排除在假日经济之外是偏颇的。认为短距离消费只是消费转移而不是“新的”消费,既缺乏理论根据,又与事实不符。仅仅以购物为例,在今年5月的黄金周里,上海的139家大型商业企业的零售额近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6,。其他的大中城市也呈类似态势。能说那全部都是平常购买力的转移吗,显然不能。在购买力增强,又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消费的追求和付出将愈来愈多。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付出中,虽然包括外出旅游,但决不仅仅只是旅游。问题的关键,是目前条件下,我们面对消费者全面高涨的、包括旅游消费需求在内的服务业的需求,既缺乏深刻的认识,更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 从一个角度,我们也许能更清楚看清这一点。4000余万人的出游,看似多得不得了,但毕竟只是休假群体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并没有旅游(如果我们扣除平常非假期旅游人数和张先生不把他们看成是假日消费者的那一部分短距离旅游者,张先生所谓的假日消费人数更少)。再说,我国尽管幅员辽阔,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加之具有同等消费能力的人群数量巨大,在人们目前还不可能大量出国旅游的情形下,只能是千军万马涌向接待能力有限的旅游景点。这既不利于旅游部门提高服务质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利于旅游景点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假日旅游者在抱怨到处人满为患,甚至动摇了以后在节假日继续外出旅游的信心。 显然,把假日经济的本质看成是旅游经济,把开拓假日经济资源的措施仅仅放在旅游上,虽然还不能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至少可以说是只抓住了一点而不及其余。 笔者并不否认旅游经济是假日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认为我国的旅游业包括假日旅游市场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掘,也完全赞同张先生对发展旅游业,解决旅游业供求非均衡 矛盾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但同时,我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珍视和引导这难得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从提供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方面多做工作。为此,我们可以也应该在旅游业之外的其他领域做文章。把我们的假日盛筵做得更丰富一些,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加充分地、均匀地释放其假日经济的消费能力。 从追求温饱到寻求享受,是消费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作出的自然的选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后,仅仅把闲暇时间和多余金钱放在旅游和购物之上,毕竟不是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全部,甚至可以说,目前的休闲热仅仅是迈向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的开始。温饱之后,不仅有享受可供追求,更有发展的需求和动力。为什么我们仅仅把眼光盯在旅游和购物上,须知广大消费者对身体健康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对职业技能的寻求同样有着迫切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亟待大力开发的领域。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较长的假日里,旅游胜地固然游人大增,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利用这一良机为自己、为子女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大把花钱。在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里,在各种大学和社区所办的继续教育学院里,消费者或怀揣快餐,专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或携妻带子,在充满知识与智慧的娱乐中度过欢快的假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里,各类图书馆(包括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为数众多,各具特色,成为市民乃至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每次造访,受益匪浅。这类场所,吸引的大多是附近居民,很少给假日的交通增添多大的负担。由此观之,我国的休闲产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旅游和购物等基本需求的需要,从长远来看,还要满足人们发展的愿望,丰富假日大餐的内容,真正把消费者在假日的各种消费需求挖掘出来并最大限度地加以满足。
本文档为【假日经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2K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7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