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

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

举报
开通vip

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1、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 变着我们 1.1 碎片化的学习的产生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查找所需要的的材料方便了很多。 而对于网络在线作品来说,我们也能方便地随机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表、索引表等传统检索工具的变种。 不过,二者产生的影响不同。现在因为有了超链接,文档检索变得轻而易举,这使得我们在文档之间跳跃要比在印刷资料之间来回翻查简单得多。由此,我们将容易对任何文本的关注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 另外,搜索引擎经常会...

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1、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 变着我们 1.1 碎片化的学习的产生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查找所需要的的材料方便了很多。 而对于网络在线作品来说,我们也能方便地随机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表、索引表等传统检索工具的变种。 不过,二者产生的影响不同。现在因为有了超链接,文档检索变得轻而易举,这使得我们在文档之间跳跃要比在印刷资料之间来回翻查简单得多。由此,我们将容易对任何文本的关注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 另外,搜索引擎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只言片语上,这些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通常只是跟我们所要搜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这些只言片语不会激发我们产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档的动机。更为甚者,在网上搜索查找时,极易使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我们看到的只是末梢和树叶。 随着谷歌和微软等公司搜索引擎功能日趋完善,可以随意查找视频和音频内容,更多的产品正在发生碎片化的改变,而这种碎片化早成了文字作品的典型特征。 1.2 杂音的烦扰 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各种商业广告,或者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 从大多数人的习惯来说,一般都喜欢跟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喜欢彼此关联和牵挂的感觉——讨厌孤僻隔绝的感觉。互联网没有违背这种的意愿,而是在顺应这种意愿的情况下,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根据这种意愿,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帮助我们随时联系,及时沟通,例如电话、电子邮件、即时消息(MSN\QQ\SKYPE),社区网站(人人网、开心网),博客,微博等等,他们不停的更新,使我们不断从一种工具切换到另一种工具,来得到各种断断续续的信息,但是确把我们一种连贯的思考,连贯的工作屡屡打断。 2、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2.1 电子书的出现 作为一种阅读媒体,图书保留了一些胜过计算机的竞争优势。你可以带着一本书坐在海滩上阅读,无须担心沙子会妨碍你阅读。你可以躺在床上看书,永不着担心打盹时它会掉在地上摔坏。 一个研究人员提到最近使用Kindle阅读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时的体验:“尽管一开始多少有点无所适从,不过很快我就适应了Kindle电子书的显示屏,也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滚动条和翻页按钮。然而。但我试图在Kindle电子书上长时间阅读的时候,我的眼睛难得片刻休息,视线总是跳来跳去。让你分散精力的东西太多。我到维基百科上查看狄更斯的相关介绍,然后沿着互联网链接,直接跳转到狄更斯的短篇小说《马格比岔口》。直到20分钟后,我还没有回去继续阅读Kindle上的《尼古拉斯。尼克贝》” “尽管书写的很好,信息量也很大,可我发现很难专心致志地读下去。我来回跳转,到处搜索关键词,经常打断自己的正常阅读,中断的次数甚至超过平时添咖啡的次数。我时不时的就要去收邮件、看新闻,要不就是整理一下桌面上的文件。到最后,终于看完了全书,并且为此欣喜不已。不过,我在一周之后发现,我很难想起自己看过什么内容。” 2.2 互联网特性改变了写作习惯 电子文本具有临时性的本质属性,这种性质必然也会对写作风格造成影响。 印刷图书是一件已经完工的精美物品,油墨一旦印到纸上,书中的词句就无法抹掉。对那些最优秀、最负责的作家和编辑而言,以尽善尽美的作品作为出版活动的最终结果,这是长期渗透于他们内心的热切愿望,甚至焦急渴望——以追求传世不朽的眼光和态度写作。 电子文本是暂时性的。因此在数字化市场上,出版发行变成了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断断续续的事件,电子书的修订可以无限制的进行。即便是在把一本电子书下载到联网设备之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动更新。写作过程宣告结束的感觉没有了,这很快就会改变作者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力求完美的压力即将消失,一起消失的还有这种压力带来的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 19世纪的私人信函跟我们今天所写的私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迥然不同。 我们现在习惯于非正式的直白表达,从而造成了表达方式的日趋萎缩,也导致了修辞技巧的不断丧失。 2.3 传统的阅读习惯会消失? 活字印刷术唤醒了人们,速度阅读随之成为普遍流行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寂静是书中含义的一部分,寂静是读者思想的一部分”。今后,速度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 在人类智力发展史上,“大规模深入读书的时代”是一个短暂的“例外”,“我们看到,这种性质的阅读正在回归以前的社会基础,即所谓读书人阶级这个可以让自己流传后世的少数群体”。随着这种情形的出现,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读书人阶级是会拥有“与日渐稀 缺的文化资本相伴而生的权力和威望”,还是会被视为“有着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 “在传统上公认的经典著作和我们通过自己的本能、情感及领悟而认可的经典著作(同一部著作)之间,存在着一条极难逾越的鸿沟:通读经典时经受痛苦折磨,领悟经典时获得欢欣愉悦,最终把经典转化为自身体验,并且在实质上成为经典著作的一流读者”。 如果你没有时间或缺乏兴趣,或者不具备接纳文学作品的条件,那么,你当然会认为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太长了,而且也不是那么有趣”。 3、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3.1 过度依赖互联网将干扰思考 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 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精力分散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大部分人从自身经验中了解到: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势。如此一来,我们的思路就会变窄,徒劳无功地苦苦思索,结果总是提不出新想法。可是如果把问题暂时放下,“留待明天解决”,等我们回头拾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新的视角,创造性随之迸发。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出现中断,可以让我们在潜意识层面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个极其困难的思想挑战上转移开一段时间,通常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但是在我们对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明确定义之前,潜意识的思考过程并不会涉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智力活动目标,“潜意识思考就不会出现”。 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由于浏览网页挤占了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由于收发短信挤占了我们用来遣词造句的时间,由于在网络链接中不断跳转挤占了我们用来沉思冥想的时间,原本用来支持旧有智力功能和精神追求的神经回路逐渐弱化,并且开始分崩离析。 计算机、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以及其他类似工具的日常使用“刺激了大脑细胞的改变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在逐步强化大脑当中新的神经通路的同时,也在弱化那些旧的神经通路” 作为阅读者,我们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遇到一个网页链接,都得稍作停顿,让大脑皮层评估一下是否应该打开这个链接。智力资源改变方向,从阅读文字转向做判断,对我们而言是无法察觉的——大脑的运行速度很快。但是,研究已经表明这种活动会阻碍我们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停顿动作频繁重复的时候,阻碍作用尤其明显。 3.2 传统阅读与互联网阅读的阅读的理解差异 理解领会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记忆的负荷”,我们学习的内容越复杂,大脑负担过重所导致的后果就越严重。造成大脑认知负荷过重的因素有很多,“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外部因素”和“精力分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 个因素恰好也是互联网这种传媒形式的两个核心特征。使用互联网可以像做填字游戏那样锻炼大脑,但是,如此密集的锻炼一旦成了我们的主要思考模式,就会阻碍我们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 在做填字游戏的同时又试图好好读书,这就是互联网创造的智力环境。 虽然互联网已经把超文本变成了司空见惯甚至无处不在的文本形式,研究结果还是表明,比起阅读充满超链接的电子文本的读者,纸质图书读者领会的更多,记住的更多,学会的也更多。 试验结果表明,阅读超文本的读者花了更长时间,而在随后接受访问的时候,他们对自己读过的内容表现得更加含糊,更加不确定。有一位阅读超文本的读者抱怨说:“故事的跳跃性太强了。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超文本造成的,不过总是要去做选择,而且这些选择会冷不丁地冒出,简直就像是突然蹦出来的新想法,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走。” 4、记忆哪里去了 效率至上的工业思想一旦搬到精神领域,就会对崇尚沉思冥想的田园理想构成潜在的致命威胁。这并不意味着促进信息的快速发现和快速检索不好。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准确找到并迅速解析各种信息,又能无拘无束地沉思冥想。既要有高效率的收集数据时间,也要有低效率的沉思冥想的时间;既要有操作机器的时间,也要有闲坐田园的时间。我们既要能在谷歌的“数字世界”中积极工作,也要能退隐到沉睡谷中静思遐想。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研究表明:记忆在大脑固定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短期记忆不会立即变成长期记忆,而且记忆的巩固过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中断,不管是大脑要做的工作,还是简单的分神,都会把萌芽状态的记忆内容从头脑中清除。 在我们存储新的长期记忆内容时,并不会抑制我们的脑力,相反还会提高脑力。记忆每增加一次,智力就会增强一些。 互联网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补充,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宝藏的风险。
本文档为【互联网改变了理解的习惯(读书笔记“浅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8-11-25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