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

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

举报
开通vip

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 &nbsh1;   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     Summary:本文通过对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定义的界定和“名词+了”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概括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名词的语义特征为顺序义、事件结果义和工具方式义,明确名词非范畴化现象的存在,阐述名词非范畴化呈现出的特点有失去形态句法特征、失去指称义和名词功能范畴的转移,并从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四个方面探寻名词非范畴化的产生动因。...

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

&nbsh1;

 

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

 

 

Summary:本文通过对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定义的界定和“名词+了”研究现状的分析,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概括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名词的语义特征为顺序义、事件结果义和工具方式义,明确名词非范畴化现象的存在,阐述名词非范畴化呈现出的特点有失去形态句法特征、失去指称义和名词功能范畴的转移,并从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四个方面探寻名词非范畴化的产生动因。

Key“名词+了”;非范畴化;语义特征;陈述义;指称义;认知

一、引言

在日常交際中,我们常听到“人肉了、悲剧了、百度了、视频了、柠檬了”等看起来不合语法规范,但使用率又相对较高的形式。本文将从这一现象着手,运用非范畴化理论进行探究,分析“名词+了”非范畴化产生动因。我们将从BCC语料库入手,在统计整理语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概括能进入“名词+了”这一结构的名词特征,并从中探究名词非范畴化的特点和名词非范畴化的动因。

(一)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界定

范畴和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之一,并且范畴化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颜色范畴“红、橙、黄、绿、青、蓝、紫”,社会范畴“种族、民族、国籍、地域”等,正是因为这些范畴化现象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辨别颜色,区别民族和国家。陆俭明(2010)认为,范畴化是“从差异中找到相似之处,从一个个的个别之中发现不同类别的共性特征,以便给事物、给行为或给性状等进行必要的分类,从而减轻认识过程中的认知负担,以实现经济原则。”①

范畴化的运行规则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即家族相似性原则。该原则认为同一范畴内有典型成员和其他成员之分,典型成员有着该范畴内比较典型的特征,其他成员则处于该范畴的边缘和邻近范畴的其他成员联系紧密,会有较多的共同特征。

随着研究的深入,非范畴化也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刘正光、刘润清(2005)将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在认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层面 ,非范畴化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②陆俭明先生(2013)认为“在人类认识的完整过程中,既包括从个别到一般的范畴化的认识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个别的非范畴化过程,后一种认识过程更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深化和创造性。”③总的来看,两种观点殊途同归,都认为非范畴是人类一个重要的认识过程,对于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所以一个范畴和另一个范畴之间不是直接过渡的,也不是突变的,而是在逐渐过渡的过程中产生中间状态,这种中间状态的存在也是非范畴化过程中等级性的存在,所以导致了有的词有较高的非范畴化程度,有的词则有着较低的非范畴化程度。

人类的认识过程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范畴化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非范畴化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完整的范畴化理论体系。

(二)“名词+了”研究现状

“名词+了”作为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结构,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有:邢福义(1984)认为能进入这一句式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或事物、时点、时段三类名词,并且带有推移性。周一民(2011)认为“NP了”是一个构式,总结了其构式类型,并阐述了成句条件是述谓性、变化性和完成性。陆俭明(2013)认为只要名词具有系列推移义就可以进入这一句式,同时他认为名词的系列推移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具有的,另一种是在某一种情况下具有的。庞加光(2014)认为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名词要与”NP了“这一构式的概念相契合。樊洁(2014)将“NP了”看作一个构式,认为“NP了”有共同的构式意义“实现义”。

二、“名词+了”中名词的非范畴化现象分析

我们首先总结能进入“名词+了”的名词语义特征,然后依此分析这一结构下名词发生非范畴化的特征。

(一)“名词+了”中名词的语义特征

通过分析语料,重新整体考察这些新旧现象,可以进入这个结构的名词具有以下语义特征:

1.顺序义

所有表示顺序义的名词都可以进入这个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时间名词,表示日期、节日、节气等,如:

(1)明天中秋节了,你要回家和家人团圆吗?⑤

(2)这么快就初十了。

(3)明天就春分了。

(4)今天星期日了。

第二类,表示职务或职称的名词,如:

(5)她现在部长了,你能比吗?

(6)人家都教授了,你才讲师。

第三类,表示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名词,如:

(7)他博士后了,我们可不能和他比学历。

(8)你大学生了也该有大学生的样子。

第四类,其他名词,如:

(9)现在到哪了?-北京了。

(10)现在到哪了?-杭州西湖了。

(11)现在该谁了?-李晓红了。

(12)下面该上什么菜了?-拔丝山药了。

前三类名词顺序义较为明显,且已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第四类名词自身不具有顺序义,只有自身处于某一个特殊序列时,使其赋予了临时的顺序义,如例(9)和例(10)中的地点名词北京和杭州西湖本身不具有顺序义,但是当它处于某一个交通线上的序列时就具有了临时性的顺序义;例(11)的李晓红本不具有顺序义,当其在一个人物排列次序上时,就具有了临时顺序义;例(12)的菜名亦是如此。

2.事件结果义

具有“事件结果义”的名词可以进入这一句式,例如:

(13)差评以后,买家悲剧了。

(14)“你没有第二件被子了对吧?”小红说。“真相了!”肖娟说。

(15)这个大明星绝对潜规则了。

(16)有多少夫妻感情危机了。

这类名词都表示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如例(13)中“悲剧”是由于买家差评之后,卖家产生“悲剧“这样一个结果。

3.工具方式义

具有“工具方式义”的名词可以进入这一句式,例如:

(17)这家新兴公司的科技产品还没上市就被山寨了。

(18)你怎么知道?--我百度了。

(19)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也被人肉了。

(20)我大姨视频了半小时。

这类名词都表示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工具或者方式,如(18)中“百度”是表示如果我需要查询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需要借助“百度”这个工具进行。

语义特征分析过后,这一部分要给出一个小结。尤其你借助了语料库,得把你搜集的例子做个统计说明。

(二)“名词+了”中名词非范畴化特征分析

袁毓林(1995)将词类纳入范畴化的研究范围,认为“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群的。”④由此根据范畴化理论汉语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属于同一词类的典型成员则具有该词类的典型性特征,而边缘性成员可能和别的词类具有共同的属性。名词也属于一个范畴,有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上述具有“顺序义、事件结果义和工具方式义”的名词处于名词这个范畴的边缘,这一定语境下具有较少名词的特征,和别的词类范畴有交叉或具有别的词类范畴的共同属性,即发生着非范畴化。结合上文的说明,现在对名詞在非范畴化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阐释。

1.失去形态句法分布特征

“名词+了”中的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可能会丧失名词的某些典型特征,比如做主语和宾语,能受数量短语和形容词形式等。

例如:

(21)合家欢乐的中秋节到了。

(1)’*明天合家欢乐的中秋节了,你要回家和家人团圆吗?

(22)她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大学生。

(8)’*你一个大学生了也该有大学生的样子。

由以上四例中可以看出(21)中的“中秋节”(22)中的“大学生”是名词的典型性用法,即做主宾语、能受数量短语和定语修饰,而在(1)’(8)’中“中秋节”“大学生”不能受数量短语和定语修饰,不再具有名词的典型性句法分布。

因此,名词发生非范畴化后很少做主、宾语,也不能受数量短语和定语修饰。

2.失去指称意义

名词最主要的语法意义是具有指称义,但是在“名词+了”这一句式下的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会部分丧失或者全部丧失指称义而向陈述义转化。例如:

(23)人民大众需要一个真相。

(14)“你没有第二件被子了对吧?”小红说。“真相了!”肖娟说。

(24)我刚拍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视频。

(20)我大姨视频了半小时。

不论是事件结果义还是工具方式义,在“名词+了”这个句式中它不再指称具体的事物,而具有对事物主体进行陈述的性质。如(20)中的“视频”失去(24)中“由拍摄或剪辑而形成的事物”这个指称性含义而具有了“通过视频这种方式使双方通话”这样的陈述性含义,由此语法意义从指称义转向陈述义。

3.名词范畴与功能的转移

刘正光、刘润清(2004)指出,词类功能的转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表义功能和句法功能。在“名词+了“中名词表义功能由指称转向陈述,较少做主、宾语,也不再受数量短语和定语修饰,由此可以说明在“名词+了”这个句式中名词的表义功能和句法功能都已经发生转移,这个句式中的名词发生着范畴的转移。

彭可君(1992)认为陈述义和指称义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虚词和做句法成分。在“名词+了”这个句式中名词处于虚词“了”之前,这使名词的语法意义转化为“陈述情况的变化”,即陈述义,这又从侧面证明了在这一句式中的名词发生着范畴的转移。

三、“名词+了”中名词非范畴化的产生动因

黄廖版《现代汉语》认为语法分析应该包含句法分析、语法分析、语用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认知因素分析在“名词+了”这一句式中名词非范畴化的产生动因。

(一)句法动因⑼名词非范畴化多是从句法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句法是制约名词非范畴化的其中一个动因,在“名词+了”这个格式中“了”为动态助词“了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由于这一动态助词“了1”的限定,凡是进入这一格式的名词都会相应的带上动词性的特征,如上面的例句(1)-(20),不管是顺序义名词,还是事情结果义或者方式工具义名词进入这个格式都带上了动词性特征,由此发生名词的非范畴化。

(二)语义动因。名词是实词的一种,有词汇义和语法义,其中词汇义又可分为概念义和附加义。陆俭明(2013)在《现代汉语语法教程》中认为名词的非范畴化和名词的概念义有关,在“名词+了”这一句式中的名词不论是具有顺序义、事件结果义还是方式工具义,本身的概念义都有隐含的“动作性”,即所指称的事物都需要通过某种动作实现,比如“大学生、北京、悲剧、真相、视频”等可以说“成为大学生、到北京、变悲剧、找真相、拍视频”等,也正是因为名词本身具有隐含的动作性,所以可以发生非范畴化。

(三)语用动因。名词非范畴化的句法表现多在一定的语境下发生,这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能进入“名词+了”这个句式的名词多是因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境制约和换用新鲜说法等方面因素,如“(18)你怎么知道?--我百度了。”体现了这几方面的因素,首先“百度了”是“查百度了”的省略,体现经济性原则,同时在这个语境下“百度”的特征很好的限定出来,即知识获取方便快捷,并且用“百度了”来代替“查百度了”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四)认知动因

非范畴化本身就是一个人类认知的过程,而隐喻和转喻则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隐喻是基于相似,转喻基于相关,以此来认识客观的现实世界,在“名词+了”这个句式中转喻先对名词的“动作义”进行语义提取,如“百度了”,人在认知过程中首先对“百度”隐含的“动作义”进行提取,使之发生指称义向陈述义的转化,即非范畴化;在非范畴化概念隐喻继续发挥作用,使之在一定层面具有动词的功能,由此可见名词的非范畴化是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喻主要作用于微观层面的语义提取,而隐喻主要作用于宏观层面的由名词到动词的词类转化。

由此可见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因素在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促使其完成了名词的非范畴化,同时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

结语

范畴化和非范畴化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名词+了”中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而归纳名词非范畴化的特点:失去形态句法分布特征、失去指称

本文档为【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了现象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23-11-27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