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举报
开通vip

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狒纛落撩iProbeofHotTopics 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以浙江省的长三角城市为例 胡继妹 【摘要1通过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探讨农民工流动的类型及其利弊。在我国农民工流动的 主要输出地(如浙江),农民工流动的主要类型有远距离流动和近距离流动;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强关系 网络型流动和弱关系网络型流动。但这几种类型的流动弊多利少,既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的减少,也不利于农 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和鼓励。促使我国农民工流动实现从远距离流动向近距离流 动...

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狒纛落撩iProbeofHotTopics 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 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8本科2018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考核册答案 建议 ——以浙江省的长三角城市为例 胡继妹 【摘要1通过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探讨农民工流动的类型及其利弊。在我国农民工流动的 主要输出地(如浙江),农民工流动的主要类型有远距离流动和近距离流动;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强关系 网络型流动和弱关系网络型流动。但这几种类型的流动弊多利少,既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的减少,也不利于农 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和鼓励。促使我国农民工流动实现从远距离流动向近距离流 动、从就业型流动向定居型流动、从强关系网络型流动向弱关系网络型流动的转变。 [关键词1农民工; 农村劳动力流动; 流动类型; 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1 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4—0036—03 农民工流动是相当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因此关于农 民工流动的研究也涉及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内容比较集 中的有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农民工生存状况的 分析。但是,纵观以往有关农民工流动的各种研究,可以发 现,其研究视角都指向了“农民工群体”本身.而忽视了其 “流动”类型、“流动”特点、“流动”趋向等问题的研究。其 实,“流动”(并非迁移)两字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农村 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忽视“流动”特性 的研究。将无益于全面把握“农民工流动”这一复杂现象的 本质。本文作为以往农民工流动研究的一种补充,侧重于 :流动”本身表现出来的类型、特征、趋势等分析。从这样 一个视角来研究。更有助于我们认清“农民工流动”这种兼 具经济、社会现象特征的复杂性。也有助于政府部门从宏 观上合理作出农民工流动的制度性安排。 东南沿海地区是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去向.而长三角地 区更是农民工流动的强势吸引中心之一。本文以浙江省的 长三角城市(即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台州和舟山 7个城市)为例,通过对进入这7个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现 状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农民工流动的类型及其利 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民工流动类型及利弊分析 不同类型的农民工流动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对我国 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等具有什么影响?本文试图作进 一步的分析。 (一)近距离流动和远距离流动。流动距离的远近是一 个空间概念,很容易判断。但流动距离的远近对农民工流 动的成本和融入城市社会的影响却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 现在: 1.流动成本的不同。流动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到流动 成本的大小。近距离流动由于不改变居住地、不离开家庭 和朋友.因而很多种流动成本都不会发生。如搬家费用、各 种证卡成本、由于流人他乡而多支出的生活费用及交通费 和电话费以及心理损失等都不会发生。即使搜寻工作的过 程中,因为不离开居住地,还可以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因而 搜寻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更不会出现选举权、子女 受教育权等权利与机会丧失的情况。所以近距离流动的成 本相对较低。而远距离流动则不同,所有流动中可能发生 的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都有可能产生。所以远距离流动 的成本要明显大于近距离流动的成本。目前农民工流动虽 然以远距离为主(当然总体上并没有超越托达罗的迁移成 鬈”理结葫『。2—0。i≤第j4茹叫’一一”础22一嬲夥一嬲77⋯矽黝矽一。一”一9一一一掣钞弼”秽黟鬻 貔; 巍i蕊蕊粼辫域女§:赫赫㈣;%羹魏孙&§鳓。。茸拣蕊§淞。l。蠛渤赫粼搋;巍;貔i磊旋{;缆女自:赫兹锄《!《瓣箍瓣馥赢铲;施《蠢g一磊纛溆躺磊i&旋鬣锄旋嚣貔糍缸施,i瓣簇8j:鞋自§蠡簸玉旃。≤貔躺磊缝磊l黧《霸li≤;鬟 万方数据 本理论.如中部地区流人浙江的农民工明显多于西部地 区),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考虑中西部地区经济福利状 况的改善、农业收益的变化、文化差异、农民工的理性回归 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低权益又得不到保障等变 量,农民工就不会选择远距离流动。最近几年“民工荒”现 象的出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2.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难易度不同。近距离流动由 于局限在同一市域范围内,空间移动的半径相对较小,文 化差异可忽略不计。流入地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文化认同 感较一致。所以相互间排斥的可能性较小。而远距离流动 后,城乡居民长期形成的不同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社会心理等在不同地区又得到了放大。相互间更容易 产生排斥心理。再加上劳动力流动一般遵循的是从不发达 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所以流入地居民在外地民工 面前更会表现出某种优越感.甚至表现出对农民工的群体 性偏见和歧视。如农民工在公共场所遭受各类管理人员、 执法人员的歧视;在就业单位遭受雇主的歧视。这种歧视 通常表现为给农民工以带有歧视性的工资报酬。据谢嗣 胜、姚先国的研究: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 一定程度的差距.但这个差距只有不到一半的部分是由个 人生产率特征的差异形成的.较大部分要归结于歧视性因 素。这种歧视性因素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的直 接歧视;二是对城市工的偏袒和保护而对农民工造成的反 向歧视。农民工自身也常常自感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低 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甚至对城市居民的优越 感表示强烈的反感。所以相对而言。远距离流动比近距离 流动更难以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目标。 (二)就业型流动和定居型流动。农民工流动的最终选 择是定居城市,还是返回农村,将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人口减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就业型流动是一种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双向往 返流动,且最终归宿是农村和农业部门。因而不利于农村 劳动力转移;而定居型流动正好相反。浙江省的调查显示。 目前农民工流动以就业型为主。显然有悖于我国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但是,定居型流动并不是农民工决策初时就开 始的。农民工最初的流动决策往往取决于流动成本与收益 的比较。在刘易斯模型中,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决策 ProbeofHotTopics灞赢透橇。 被认为是唯一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托达罗则认 为:一个农业者的迁移决策不是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 距,而是取决于预期收入差距。所以只要城乡收入差距的 实际存在或预期存在.都会促使农民工做出流向城市的决 策。但农民工最终是否选择定居城市的意愿并不是在最初 就形成的,最初往往是就业型流动。是否定居城市是农民 工在城市的不断磨炼和奋斗中逐渐形成的。从农民工自身 角度讲.只有那些在经济收入、社会交往和心理上等都适 应了城市生活的农民工,才会最终选择定居城市,从而成 为定居型流动者;而那些城市生存能力较低、长时间难以 适应城市社会文化环境、视城市为就业和挣钱养家之地、 最终又选择返回农村的农民工就只能成为就业型流动者。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必然 要求就业型流动转向定居型流动。然而,浙江省的调查显 示:目前农民工流动从就业型过渡到定居型的阻滞因素还 大量存在(包括农民工自身和制度安排两方面)。仅农民工 工资收入低下(既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制度安排的 原因)这一项.就足以破灭农民工定居城市的美好愿望。被 调查的7个城市的农民工月平均实际收入为1226元。月 平均消费支出为402元.年积余约1万元左右(按年工作 时间12个月计算,实际上不可能)。若按这7个城市目前 市场房价平均不低于4000元,平方米计算。一间50平方米 的住房就至少需要20万元。假设一个农民工在28岁时 (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岁、劳动部2004 年调查为29岁、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为28.6岁)进 入城市打工。至少积累到48岁时(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如 物价水平、工资水平、贷款条件等)才可能买得起50平方 米的住房。试问:有多少农民工能有这样的耐心?又有多少 农民工能够在长达20年的打工生涯中没有被各种磨难所 吓倒而坚持不退出打工队伍?也许大部分农民工的打工生 涯在20年内就结束了。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20年打工 经历的仅占总数的1.3%。所以当农民工在流入地由于工 资收入过低。而生活成本过高或者由于流入地工资收入与 成本差低于流出地务农收入与成本差,他们就会选择重新 返回农村,从而成为就业型流动者。 (三)强关系网络型流动和弱关系网络型流动。根据 Granovetter和Linnan的研究,强网同质,弱网异质。因此两 雾懒嬲牌一秒戮㈣零粥㈣嬲嬲黝锄聊弼嗍嬲鳓嬲嬲嬲秽黝嗍翟黝缪一丽;;~磊焉贸结杀罐一?黑缓缀缀澎缓么貔貔巍缀缀籀篪施缓锄籀缓缓巍缓缀缓渤缓燃缓燃i籀燃麓繇缀《叛搿羹荔貔致缀缀貔躐豢§赫滋女‰§貔i:荔溅㈣《燃m∽§##£渤∞渤二勘晒编赫赫艺!兹 万方数据 :。热点透视ProbeofHotTopics 种不同关系网络下的农民工流动具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 现在: 1.流动状态的不同。强关系网络型流动主要通过调动 其亲缘、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资源来取得在城市打 工的机会,其流动的群体性特征明显;而弱关系网络型流 动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寻找在城市中的工作机会,其流 动的个体性特征明显。 2.流动后社会关系交往的不同。强社会关系网络中, 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被局限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他们与城 市居民的交流、交往有限(调查显示农民工与本地工人的 交往仅占9.5%,远低于其跟老乡交往的占比50%),因 此,他们原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在与老乡的不 断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即使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 和经济收入.也难以接受并形成与城市主流文化相同的新 的价值观。相反还会对关系疏远的异质性信息保持与生俱 来的排斥和不信任感。而弱关系网络中的农民工一定程度 上已经突破了狭隘的家族观念、老乡观念,并且通过与异 质性较大的网络成员的交往,更易培养起参与意识、竞争 意识、现代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与城市居民接近的生 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研究结论和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民工流动需要实现 三大转变,即从远距离流动转向近距离流动;从就业型流 动转向定居型流动:从强关系网络型流动转向弱关系网络 型流动。为此,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 (一)鼓励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 区转移。如给予到中西部地区进行“绿地投资”的东南沿海 地区企业各种优惠待遇,要像吸引外商投资企业那样吸引 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只有大量企业向 中西部地区转移,才能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成本,激发其进 城打工的热情,才能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远距离流动转 变为近距离流动。近几年“民工荒”的出现.更预示着东南 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迫切性。 (二)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经 济收入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前提条件.较低的工资收入不 利于农民工从就业型流动转向定居型流动.所以政府必须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当然农民工 ”38弼络前沿2008年第14期 妇:?』口; , ; ~。二二。_,n,二;j。 工资收入的高低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制度安排缺失 的原因。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讲,其工资收入的高低主要 取决于农民工自身知识、技能的积累。我们的问卷调查显 示:工资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的农民工基本上从事技术 类工种。如:采矿业中的驾驶员、建筑业中的统计员、机修 工、检验员、文职人员以及高级管理员等。但绝大部分农民 工由于缺乏人力资本的投入.故而缺乏人力资本积累。这 决定了他们从事职业阶梯中的低下层职业,工资收入也只 能处在较低水平上。然而人力资本的投入若由农民工个人 来承担。难免会遇到“极端贫困的人无力承担”的问题;而 由企业来承担又会遇到“外部性”问题。所以最好的方式是 政府通过财政制度的安排来逐步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是农 民工工资收入不稳定的减压器,在工资收入相对较低的情 况下,如果有社会保障作后盾,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就 会大大增强。所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农村劳动力从就 业型流动转向定居型流动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农民工由于文化 素质普遍较低,加上长期形成的以强关系网络为主的与外 界联系与沟通的方式,使其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较 弱。因此政府要培育多种形式的以传递劳动力供求信息为 宗旨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社会性就业服务体 系。帮助农民工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就业信息,减弱强关 系网络在农民工流动中的作用。 (四)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农民工提高城市生活的适应 能力。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往往处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其 能控制的资源和能利用的信息都十分有限。他们一旦在生 活和工作中碰到困难,通常只会向家庭、亲戚、老乡等寻求 帮助。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很容易使农民工在初级社会网络 内拉帮结派、利用老乡地缘关系闹事等等不利于社会稳定 的行为发生。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适当多组织一些由城市 工和农民工共同参与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彼此认同的 交往网络。同时开放各种城市正式组织以吸引农民工加 入.将农民工对初级社会网络的依赖逐步转向参与城市社 会、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提高上。 (fr者单位:中共浙江省湖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波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农民工流动类型的分析及政策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160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2-05-03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