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2.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2.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创设引入】用P10图片导入,长度测量的必要性,只靠感官判断不准确。学习内容一:长度的测量阅读课本P10至P13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测长度和测时间工具的名称,长度和时间的主单位。【自学检测】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单位及符号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认识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都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对照P11图1.1-1写出刻度尺和三角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的量程是15_cm,分度值是1_mm,三角尺的量程是7_cm,分度值是1_mm。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即“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着刻度线(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读且只能估读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3.测量比赛:各组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看谁测得又快又准(利用刻度尺课件练习读数)。 测量对象 长度 宽度 课本 作业本 二:身体上的“尺”1.你了解自己吗?你的“一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长度是多少?你的大拇指“指甲宽度”又是多少?2.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作“刻度尺”来估测物体长度?结合P15第二题,估测自己的身高。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单位换算方法步骤:先“换”后“算”:不改变数字,利用等量代换将单位换算成我们需要的单位,之后进行数字化简计算。2.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①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零刻度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③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A.12.56cm=12.56×10-2m=0.1256mB.12.56cm=12.56cm×10-2m=0.1256mC.12.56cm=12.56÷102m=0.1256mD.12.56cm=12.56×10-2cm=0.1256m【即时练习】1.你用的刻度尺量程是10_cm,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_mm。2.在下列测量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某同学身高17.2dm;学生课桌的长度0.6m。3.如下左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_mm,所测木块的长度是3.50cm。4.P15第1题(如上右图所示),硬币的直径是________cm,你还能想到其它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吗?学习内容二:时间的测量和测量误差阅读课本P4内容,细读测量错误和误差的不同。【自学检测】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2.现代生活中我们常用钟、表来测量时间,在运动场和实验室,为了较方便的测量时间间隔,我们经常用停表测量时间。3.受测量工具等因素的影响,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总有”或“没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灭。【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时间的测量1.古代人测量时间有哪些方法?古代人计时工具:日晷、沙漏、漏壶(图片)2.学生分组练习停表使用(停表课件)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____次/分钟二:误差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每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的测量结果可能不同,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测量出现误差?误差能完全消灭吗?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测量工具自身制造时的精密度不够会造成误差,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测量工具的精密度。并且测量时还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是在最后的结果确定时,还须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同一把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相同,测得数据的准确值应相等,计算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数据,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才接近真实值。【即时练习】1.如图所示是某种机械停表的实物图,长针转一圈度量的时间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短针转一圈度量的时间是_______,分度值_______。图中记录的时间是________。2.一位同学用刻度尺5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是:10.21cm、10.23cm、10.11cm、10.24cm、10.22cm,这些数据中,错误的是10.11_cm;该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作10.22cm.;这位同学所用刻度的分度值为1_mm。【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1.2 运动的描述【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创设引入】欣赏:形形色色的运动。学习内容:运动的描述阅读课本P16至P17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机械运动的定义。【自学检测】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如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机械运动分析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没有(“有”或”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结论: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参照物场景重现: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一时间,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对面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对面的列车却相反方向开去了。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1.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________(“运动”或“静止”)的。2.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________(“运动”或“静止”)的。3.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________(“运动”或“静止”)的。可见: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分析回答下述问题:①两个看起来都运动的物体,彼此看来也一定是运动的吗?不一定,如果两物体相对原来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彼此看起来就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原来的运动情况不一样,彼此看来就是运动的。②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则乙相对于甲也一定是运动的,这种说法对吗?对③人坐在行驶的车上,人相对地是运动的,但相对车又是静止的,到底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必须指明是参照哪个物体才能确定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④乙相对于甲来说向东运动,相对于乙可以说甲向西运动,对吗?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描述图1.2-4车辆的运动情况:(1)选取地面做参照物,车辆是运动的;(2)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车辆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作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可能”或”一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描述图1.2-5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3.接力赛运动员交接棒时有什么诀窍?接棒者与交棒者达到相对地面共同的快慢程度,即交接棒时接棒者与交棒者要保持相对静止。【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参照物选取注意事项:1.只有选好参照物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运动形式。2.同一个物体选取不同参照物时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形态。3.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取同一参照物。【即时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1、2、3小题。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D)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1.3 运动的快慢【知识与技能】1.速度的认识。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创设引入】观看:刘翔比赛视频,说明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学习内容一:速度及速度的计算阅读课本P19至P20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国际单位。【自学检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速度认识1.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如何比较下列物体运动的快慢: 运动物体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 0 20 100 B.公共汽车 0 10 100 C.火车 500 30 1250 D.飞机 500 10 2500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方法一: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方法二:通过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2.如果通过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运动快慢如何比较?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3.在物理学上,我们用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在交通运输上通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单位,符号是km/h。4.你见过汽车的速度表没有?结合图1.3-2给大家说说你的认识。此时汽车的速度是20km/h,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220km/h二:阅读P20小资料“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1_m/s,它表示的含义是人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1米。【展示交流】【精讲点拨】速度的单位换算:1m/s=eq\f(1×10-3km,\f(1,3600)h)=3.6km/h。【即时练习】1.下列哪句成语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B)A.姗姗来迟      B.一日千里C.离弦之箭D.风驰电掣2.水中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到108km/h,陆地上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空中最快的褐海燕,1min能飞5km,把它们的速度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是褐海燕、猎豹、旗鱼。学习内容二:匀速直线运动阅读课本P20至P22内容,细读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自学检测】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可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思考问题看课本图1.3-3“想想议议”中,在图中两车之间标出时间间隔和对应的路程,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甲乙两车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看谁分析的有快又准。甲车:在各段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30_m/s)乙车: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后来的速度大于甲了。(达到45_m/s)二: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不关心在某处的快慢情况,只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的快慢情况,能否用v=s/t求速度?这时的意义如何?可用v=s/t计算总体运动速度,此时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三:课本例题分析问题拓展:①8.52m/s是他的最大速度吗?不是,冲刺时的最大速度应高于8.52_m/s。②如果他以这样的速度去跑400m竞赛项目,成绩如何?t1=s1/v=400_m/(8.52_m/s)=47_s。③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a.各物理量单位要统一;b.所求物理量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c.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或变形式,有物理量的代入过程(单位)。【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要注意分析该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方向是不是始终没变。2.作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某段路程上同过的总路程与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而不是取几个速度的平均值,推导如下:设第一段时间t1内速度为v1,第二段时间t2内速度为v2,则s1=v1t1__s2=v2t2全程:v=(s1+s2)/(t1+t2)=(v1t1+v2t2)/(t1+t2)≠(v1+v2)/2【即时练习】1.下列图像能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D)2.P22第3题,4名同学板演,注意物理计算题格式要求。【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1.4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体会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 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单总流体力学实验报告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报告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报告单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设引入】学习内容:测量平均速度阅读课本P23至P24文字内容,插图,细读实验步骤。【自学检测】1.速度的计算公式v=s/t。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平均速度速度快。【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演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吗?1.实验的原理:v=s/t2.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金属档片的作用是便于计时。3.待测物理量: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时间,用v=s/t求出平均速度。4.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____cm t1=____s v1=____cm/s s2=____cm t2=____s v2=____cm/s分析实验数据,思考下面问题:(1)为什么实验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v1<2v2)。问题②: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①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②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③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二:针对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并作简要分析说法1: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程和下半程速度分别为v1v2,则全程的速度是(v1+v2)/2。错误,应设出路程s,表示出时间s/v,由公式推出结果,如下:v=eq\f(2s,\f(s,v1)+\f(s,v2))=eq\f(2v1v2,v1+v2)=eq\f(v1+v2,2)说法2: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段时间和下半段时间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全程的速度是(v1+v2)/2。正确。可设出时间t,表示出路程s=vt,与上类似,由公式推出结果。【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如图所示,一列长为12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提示: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桥长。【即时练习】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1)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解:(1)前10min的平均速度v1=s1/t1=3000m/600s=5m/s。(2)后5min运动的路程s2=5min×240m/min=1200m,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s1+s2)/(10min+5min+5min)=4200m/1200s=3.5m/s。【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第二章 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2.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情景导入】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阅读课本P27至P29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师生共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动动手:运用身边的器材,用不同的方法(敲击、碰撞、振动……)来发出声音.如: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钢尺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或用手摸喉咙,感觉发声和不发声声带有什么不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2.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能观察到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这种微小振动?再次敲响音叉,用一个塑料小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进行观察。你们能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弹起乒乓球,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3.用手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迫使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到声音吗?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二、小组合作探究——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再次阅读:真空罩内的闹钟实验。联系该实验现象,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猜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问题:①实验的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②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③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结论: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液体或固体;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学生回顾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这说明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振动、发声、听声三者的关系: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消失,因为声音传播也需要时间。【即时练习】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2.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水能够传声;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学习内容二:声速阅读课本P29至P31内容,重点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就是回声。【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声速1.阅读P30小资料可知:在15℃和2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分别是340_m/s和346_m/s,这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跟介质温度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还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分别用v1、v2、v3表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其大小关系一般为v1<v2<v3。2.P31第3题。二、回声及其利用1.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山崖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长时间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你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2.请计算:在课堂里老师和坐在后排的你相距7米时,你的讲话声经多长时间老师才能听到?如果也能听到回声的话,你发声后多长时间可以听到回声?(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老师在我发声后约0.02秒能听到我的讲话声,如果能听到回声应在0.04秒后听到,但实际上我听不到。3.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想想可以利用回声做什么?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4.利用回声还可以测海底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你们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要测出什么?然后怎样计算?之后完成P31第5题。先测出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应用公式s=eq\f(1,2)v声t。5.利用回声能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吗?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信号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如果只是传导障碍,如鼓膜、听小骨、半规管、耳蜗等损坏(非听觉神经和大脑损坏),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这种感知声音的方式我们叫做骨传导。这说明利用的是固体(选填“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并不是所有固体传声比液体传声快(如软木)。2.P31第3题原题拓展,条件改成:足够长的装有水的铁管。【即时练习】近年各地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D)A.大声呼救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2.2.1 声音的特性【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自学检测】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00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按课文P32图2.2-1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 次数 钢尺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音调 1 2 (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Hz-20000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1)问题:回忆以前学习的观察发声体微小振动用的什么方法?转换法 次数 乒乓球弹开幅度 音叉振动幅度 响度 1 2 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2.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观察响度波形图,提高对声音响度的认识(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3.知识延伸: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小。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三、探究影响声音的因素——音色1.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1)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是谁呢?(2)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前后两位同学?这说明声音还有什么特性?(3)用一样的力敲打一面鼓(鼓面用牛皮制成)和铜锣(锣面用铜制成),能明显感觉声音的音色不同,说明音色受发声体的材料影响。(4)钢琴的主要制作材料是木材和金属,扬琴的主要制作材料也是木材和金属,但是两种乐器的音色着天壤之别:钢琴音色浑厚,扬琴音色明亮清脆,这说明不同发声体的音色由还跟发声体的结构形状有关。2.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试听各种乐器声音,观察不同乐器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色认识。【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为什么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要大致相同?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其它几个因素控制不变,把多因素的问题变为多个单因素问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后,在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是物理科学探究的重要思想方法。2.“声”与“声音”:“声”的概念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而“声音”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如下图:【即时练习】P37第4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2.2.2 声音的特性综合应用导入:欣赏:钢鼓——HangDrum。学习内容:阅读课本P36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所有乐器的发声原理都一样:通过振动发声。2.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决定音调的高低,长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空气柱产生高音。3.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弦的材料、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等因素。【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给你一根橡皮筋和一个纸盒,试设计不同实验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如:将一橡皮筋绷在空纸盒上,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并用同样的力拨动橡皮筋使其发声,分析比较发声的音调与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之间的关系。二、P37第4题拓展:水瓶琴吹和敲的发声体和音调高低特点1.敲击时是水和瓶子共同振动发声,装水越多发声的音调越低,水越少音调越高。2.用嘴吹瓶口,是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装水越少(空气柱越短)音调越低,装水越多(空气柱越长)音调越高。【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通常小、短、细、轻、紧的发声体发声的音调相对较高,大、长、粗、重、松的发声体发声的音调相对较低。2.生活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声音的响度,有时指声音的音调,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两句词中,前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音调,后一句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响度。(填“音调”“响度”“音色”)【即时练习】1.要提高胡琴的音调,应将(A)A.琴弦调紧一些B.琴弦长一些C.琴弦松紧不用调,只要用力拉弦D.琴弦松紧不用调,加快拉弦的速度2.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和“低”是指(A)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3.节日庆典上,男低音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小D.“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2.3 声的利用【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2.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情景导入】利用Windows7语音识别功能(在“开始-附件-轻松访问-Windows语音识别”中),语音控制电脑打开桌面程序(或“打开计算机”),演示在记事本中用语音输入汉字(或利用手机的语音拨号功能演示),说明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学习内容:声的利用阅读课本P38至P40内容【自学检测】声音能传递信息,大象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的,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都伴有次声波产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声与信息1.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说说看怎样利用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都是在传递信息。2.你知道的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人类的交谈声;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医生通过听诊器检查心脏、肺的声音;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动物的交谈声;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但是动物能听到,它们会有反常的表现;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倒车雷达;核潜艇利用海豚仿生制造了声纳系统,使自己知道与海岸的距离,敌人的行踪、深度B超超声波探伤仪。3.蝙蝠是怎样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科学家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声呐,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的时间长短确定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二、声与能量1.实验(声音吹灭蜡烛):将一扬声器正对着火焰,播放音乐,火焰会摆动吗?能说明什么问题?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2.声波(如超声波)能传递能量在生活中有哪些的应用?(1)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4)超声波倒车雷达三、科学世界图片展示:我国古代建筑师的杰作——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它们都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建成的。【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超声波在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远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即时练习】1.P41第1题。2.P41第2题,请同学板演。【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3.能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辨别防止噪声危害的途径。【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2.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现场演示探究实验。3.组织学生善于发现,积极动手实验,并加以评估、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乐于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创设引入】欣赏一段音乐和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感受,引入新课。学习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阅读课本P42至P44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记噪声的两种定义。【自学检测】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观察噪声的波形)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学校周围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4.P45第3题(放课后测量),可以通过同学回忆曾被别人突然惊吓时的感觉来分析。猜想:人在声音过大的环境脉搏会变快。三、控制噪声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3.P44“想想做做”: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4.课本图2.4—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1)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一些街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禁止燃放鞭炮、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计量仪表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弱城市噪声,使人们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有安静的休息环境。【即时练习】1.如图所示的是示波器上的波形图,甲是音叉发声的波形图,乙是电锯切割木头时发声的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中的波形图是噪声波形,它表明发声体在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声。2.P45第2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第三章 物态变化3.1 温度【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创设引入】引导学生看章首图,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是一种物质形态各异的美丽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生活P47小实验导入,为什么要进行温度测量?(可回忆第一章为什么要进行长度测量进行回答)学习内容:温度计和摄氏温度的规定阅读课本P47至P50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细读摄氏温度的规定。【自学检测】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三十七摄氏度。【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自制液体温度计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位置。思考:1.此“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面位置较高,放到冷水中液面位置较低,自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2.为什么要用小瓶?减少瓶内液体(测温液体)可以减少对待测液体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待测液体的温度。3.为什么要用细管?放大液体的体积变化效果。4.生活中有哪些测量温度的工具?(投影)体温计寒暑表。5.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6.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时,会出现什么后果?二、温度计的使用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用于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静置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1.如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22℃,水的温度是38℃。2.以下是用温度计测某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BADEC)(选填字母序号)A.选取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C.取出温度计D.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温度计的使用课件三、体温计1.观察体温计,找出它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区别。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都是在测量温度的同时,可以直接看到读数,而体温计插入人体后由于直接读数不方便,专门为体温计设计的“缩口”保证了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温度值不变。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2.观察下图体温计和实验用温度计的刻度特点,并完成下面填空:体温计:量程35_℃-42_℃,分度值0.1_℃,当前读数37.8_℃。温度计:量程-20_℃-100_℃,分度值1_℃,当前读数29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生活中给物体消毒的方法很多,如高温消毒,酒精使病毒细胞脱水消毒等,体温计使用后也要进行消毒,下列给体温计消毒的方法可行的是(C)A.放入沸水中煮     B.放人温水中泡C.用酒精棉花擦洗D.在酒精灯上烧【即时练习】1.P52第1题。2.P52第3题的制作原理是:不同物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同。3.P52第4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3.2 熔化和凝固【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情景导入】观看自然界的物态变化视频(物态变化实例视频)。学习内容:熔化和凝固阅读课本P53至P57文字内容,实验图3.2-1上各器材名称,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2.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凝固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就熔化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熔化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凝固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熔化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凝固成固态。【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熔化时温度有什么特点?把装有一些海波(或蜡)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或蜡)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3.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或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海波的 温度/℃ 蜡的 温度/℃ 2.看图3.2-2和图3.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便得到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二、凝固点和熔点1.像海波这样的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像蜡这样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样的固体叫做非晶体,你知道的物质中是晶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晶体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本图3.2-4和图3.2-5温度变化曲线,完成下面填空:(1)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2)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4)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5)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6)GH为固态,温度不断下降。3.查P56晶体熔点表认识各种晶体的熔点。思考: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把冰握在手中,冰会熔化,同时手会感觉到冷(“冷”或”暖”),说明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相反,物质凝固时要放热,如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容易被冻坏.这是因为水凝固放出的热量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容易被冻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2.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才能维持熔化过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要继续放热,才能维持凝固过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3.吸热、放热的条件:要存在温度差,温度相同的两物体不可能存在热交换(热平衡),你能根据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回答:为什么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即时练习】完成课本P57第3、4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3.3.1 汽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情景导入】演示实验:P58“想想做做”——酒精的汽化和液化(观看视频)。学习内容:汽化阅读课本P58至P61文字内容,记住实验图3.3-2中各器材的名称,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记汽化的两种方式。【自学检测】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猜想和假设]: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减少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教师一定要演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必要时只做演示实验) 时间 /min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 气泡变 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1)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P59图3.3-3)。(2)在实验中可观察到气泡的变化情况:开始加热时,杯底及杯侧壁生成许多气泡;沸腾前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时体积变小;沸腾时杯底的气泡在水中迅速上升,体积变大,到达水面时气泡破裂。二、蒸发1.P60“想想做做”:(1)将酒精擦在手背上,过一会酒精消失了,这种物态变化叫做蒸发,同时手背会感觉到凉快,说明蒸发要吸热,蒸发具有致冷作用。(2)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风,细心观察温度计的示数,用扇子对着涂有酒精的温度计扇风,细心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天气晴朗时,洗过的衣服很快就干了,阴天洗过的衣服就不容易干,说明蒸发有快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还有哪些做法能使湿衣服干得更快?(1)合作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2)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3)小组合作任选一个影响因素利用桌上的器材,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3.沸腾与蒸发的对比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 程度 吸热放 热情况 蒸发 在液体 表面进行 在任何温度 都能发生 缓慢 吸热 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 表面同时进行 在一定的温度 下(沸点)发生 剧烈 吸热 【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沸腾和蒸发,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2.蒸发与沸腾的关系:蒸发时不一定伴随沸腾,沸腾时一定伴随蒸发(两空均选填“一定”或“不一定”)。3.水的沸腾实验中注意事项:水量适当,过多会导致实验时间过长,过少则温度变化过快,不便于读数。【即时练习】1.P63第1题。2.欣赏“坎儿井”图片后完成P63第3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3.3.2 液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液化。2.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3.知道液化可以致冷及液化现象解释。【情景导入】观看奇妙的液化现象:1.夏季下雨前,地上的石头会“冒汗”。2.清晨,小草或树叶上的露珠。学习内容:液化课本P61至P62内容,记住液化的两种方式。【自学检测】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将水蒸气喷向冷铁板,会观察到冷铁板上有水珠产生。二、冬季汽车挡风玻璃内侧容易起雾,影响司机的视线,这是因为车内空气中较高温度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窗从而液化的现象,如何消除?液化的条件是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放热从而形成雾(小水滴),在停车时打开车门,将车内温度降低到与车外温度相当,就可以大大减少风挡上的雾的形成。三、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中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哈气”与“吹气”的区别是:“哈气”是慢慢地吹气,“吹气”是快速使空气流动,“哈气”时口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较冷的手液化放热,手会感到暖和;而“吹气”加快了皮肤周围空气流动,使皮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皮肤温度降低,因此手会觉得更冷。四、液体汽化要吸热,与汽化相反,气体液化要放热,烧水蒸馒头时,水蒸气引起的烫伤要比开水严重的多,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会放出大量的热。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另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缩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五、电冰箱工作原理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利昂的特点是:吸热容易汽化,放热容易液化,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不燃、无毒等特点,但是氟利昂也有其危害:它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水蒸气与液化后的“白气”区分: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态),所以眼睛能看到的一定不是水蒸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珠(液态),只不过由于太小太轻所以可以漂浮在空气中。2.分析下图:烧瓶中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通过玻璃管后遇到温度较低的冷凝管放热降温液化成了水。这种装置就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蒸馏”,如:蒸馏水的制作——加热普通水使之汽化,再使水蒸气液化,从而除去其中的杂质。你还知道蒸馏在其它方面的应用吗?【即时练习】P63第2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3.4 升华和凝华【知识与技能】1.记住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会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或观看视频),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实验导入】欣赏图片:雾凇(或观看雾凇视频)后提问: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会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实验(或观看视频)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试管内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习内容:升华和凝华阅读课本P64至P66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升华(2)冰冻的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升华(3)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汽化)(4)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液化(5)寒冷冬季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有冰花。凝华二、对比新旧灯泡(或观看教室里的灯泡或日光灯两端)。1.你发现了什么?旧灯泡玻璃壁有黑色物质2.你能解释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吗?(2分钟小组讨论)钨丝高温下升华成钨蒸气,之后遇到冷灯管凝华成钨颗粒3.黑色物质是在灯泡(管)内侧还是外侧?是固态还是液态、气态?附着在灯管内侧__固态三、P66第3题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看干冰图片,简介干冰升华吸热的几种应用:实验室获取低温,水果运输中保鲜,人工降雨,制造白雾(欣赏视频——干冰吹泡泡)。(1)制造白雾:白雾是怎样形成的?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说其中的道理.请同组或前后组讨论。(2)白雾能不能看到?是不是二氧化碳?是不是水蒸气?是不是干冰?来自什么地方?是什么物态变化?是用的什么方法液化?水蒸气温度为什么会降低了?是谁在吸了热?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四、完成P65图3.4-2水的三态联系填空。五、自然界的水循环【展示交流】生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精讲点拨】1.忆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多少?2.阅读P66题第4题实验(有兴趣的同学课余探究),你能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吗?【即时练习】1.P66第1、2题。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C)A.凝华、凝固、汽化B.熔化、凝华、液化C.液化、凝固、凝华D.汽化、升华、熔化【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第四章 光现象4.1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情景导入】(影子谜语)你们知道影子形成的原理吗?学习内容:光的直线传播阅读课本P69至P71的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光源定义和真空中的光速。【自学检测】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下列物体: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是③⑤⑥⑦⑧⑨,一定不是光源的是②④⑩,可能是光源的是①,属于人造光源的是⑤⑥⑦,属于天然光源的是③⑧⑨。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光的直线传播由图4.1-1可知: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演示实验图4.1-2得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实验要在水中滴几滴牛奶的目的是靠悬浮在水中的牛奶颗粒反射光呈现出光路。问题: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1.实验探究: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1)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方法: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归纳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2)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做法: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对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3)归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如何形象简单地在纸上将光的传播路径表示出来?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二、光的直线传播应用1.影子的形成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2.日食(影子)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不能,日食)3.小孔成像演示:仍然运用前面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设问: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作图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4.给你一个玩具枪和激光器,你能想到什么?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请写出来:射击用的激光瞄准器。三、光的传播速度1.打开手电筒,后排同学立刻能够看到灯光,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对吗?为什么?不对,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这个现象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我们无法察觉。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阅读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距离单位。(2)1光年的含义是什么?光1年通过的距离。(3)当你看到距你16万光年的一颗恒星时,实际上是这颗恒星多少年前发出的光?16万年前。3.分组板演P72第4题,注意保留物理解答题必要格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光源是指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有些物体看起来闪闪发光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不一定是光源,恒星本身能发光是光源,行星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2.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3.光路图作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即时练习】1.4人黑板完成P72第一题“井底之蛙”作图,其余草稿纸作图。2.为了提高计时的准确性,大型国际比赛的赛道上都使用光电计时设备。但由于条件限制,一般的运动会都是由起点处的裁判员发令后开始比赛,终点处的裁判员通过秒表计时。为了计时准确,应该(C)A.看到冒烟开始计时,因为烟雾容易看清B.听到声音开始计时,因为声音容易听清C.看到冒烟开始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快D.看到冒烟开始计时,因为光传播不需要时间【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2.1 光的反射定律【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活动导入】射击比赛:(先分好小组)1.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用手中的激光手电射击屏幕上的小鸟,每组射击一次,看哪个组射击得又快又准?思考并回答用到了什么物理知识?2.下面再来一场比赛:要求把激光手电对着桌子上的镜子,最后光斑能准确地击中靶心者胜利。这又用到了什么物理知识?学习内容:反射定律阅读课本P73至P75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填“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光的反射定律1.认识光的反射几个概念光的反射现象画图如下,先明确图中的几个概念:(1)入射点O:入射光与反射面的交点,即图中O点。(2)法线ON: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的直线叫法线,用虚线表示。(3)入射光线:即图中的AO,用实线表示。(4)反射光线:即图中的OB,用实线表示。(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用i表示。(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用r表示。2.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2)要探究的问题:①角大小关系如何?②“三线”关系(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的位置排列关系如何?)(3)组内讨论:①怎样把看不见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显示出来?②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③如何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及法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上?(4)师生共同探究:①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做两次试验,将数据填入下表中: 角ⅰ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②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将纸板沿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现象是看不到反射光,可以得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④综合可归纳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记忆 口诀 小学生乘法口诀表下载关于乘法口诀表的题目党史口诀下载一建市政口诀下载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口诀下载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二、光路的可逆性将光线沿着刚才记下的右侧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观察左侧的反射光线的位置。现象:反射光会沿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向射出。由此可得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注意事项:反射规律中,每句都以“反射”开头。反射光线受入射光影响(反射角受入射角影响),因此在叙述反射定律的时候,应该描述成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位置怎样,反射角跟入射角大小怎样,“因”在后“果”在前。2.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射击比赛:不看目标,你能射中小鸟吗?【即时练习】1.4人黑板演板P76第1题。2.在课本上完成第2题和第3题作图,并用语言描述第2题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关系。【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2.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反射种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学习内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阅读课本P75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镜面反射:光射到光滑表面上产生的反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2.漫反射:光射到粗糙的表面上产生的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3.生活中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光污染”是指光的镜面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说明字产生的是漫反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画出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光路图由上面的光路图归纳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异同点:(1)不同点: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入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是平行(“平行”或“不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光是很强(“强”或“弱”)的,其他方向无(“有”或“无”)反射光。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2)相同点: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二、光的镜面反射和光的漫反射应用使用一段时间后的黑板表面会变光滑(填“光滑”或“粗糙”),光照射到黑板上会形成镜面反射(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从而“晃”一些同学的眼睛,导致黑板上书写的粉笔字看不清。请画图分析晃眼的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皮鞋擦得很亮是什么反射?为什么?能从各个角度都能看清它的细节,是因为皮鞋材质发生漫反射的缘故。擦了鞋油以后,随着鞋油被布均匀涂抹在皮鞋上,渐渐的在皮鞋表面形成光滑表面,这一层则发生浅层的镜面反射(油面下方仍存在漫反射),所以在某个角度会觉得出现亮光。【即时练习】1.关于光的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见黑板上的字迹,这说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二者没有区别2.P76第4题(画图解释)。【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3.1 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象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故事导入】同学们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请大家来欣赏这个动画。问:为什么猴子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学习内容:平面镜成像特点【自学检测】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面镜有哪些?1.练功房矫正舞姿的镜子。2.平静的水面。3.光滑的瓷砖表面。【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2.设计并进行实验(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白纸、薄玻璃板、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①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②刻度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③选用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3.进行实验要领:在白纸中央画线、玻璃板压在线上、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物和像的位置作标记。完成实验,做好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设计表格如下: 实验次数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与物的 大小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分析论证:(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2)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为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所记录的数据,可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物等大).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等距)。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5.图示讲解:成像原理(如下图)(1)问:镜子后面有点燃的蜡烛吗?用纸板能接收到这个像吗?(教师演示给学生看)(2)教师点燃蜡烛,拿走镜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了烛焰?(要看到物体必须有光射入眼睛)(3)放上镜子,看到烛焰的像,问:你为什么看到了烛焰的像?(还是要有光射入眼睛,是反射光射入眼睛)小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形成的,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叫虚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照镜子时,平面镜中“人”的大小取决于(A)A.人本身的大小     B.平面镜的大小C.人到平面镜的距离D.平面镜放置的高低分析:我们远离平面镜时感觉自己在镜中的像变小是由于视角变小引起的,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平面镜大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即时练习】1.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像高1.6_m,像离镜0.5_m。人后退0.5_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_m。2.P80第2题和第3题作图。【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3.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综合应用。2.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习内容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综合应用【自学检测】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行,有时我们看到好像鸟在水中游动,有时看到鸟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家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向罗马战船,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1.出示图片:古人对水梳妆、桂林花桥、铜镜、练功房等。讲解:介绍镜子历史、我国古代光学成就。这是利用利用平面镜成像。2.出示图片:隧道照明、潜望镜。讲解: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3.总结平面镜的两个作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2)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4.某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分别沿O1A和O2B方向射出,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提示:找到光源的位置方法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也可以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二、思考题:(图片)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分析:此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几点:1.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2.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3.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因为实像虚像人眼都可以看到,所以区别判断实像虚像的方法要看像是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或像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即时练习】1.课本上完成P80第4题和第5题。2.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为(A)A.3:40B.4:20C.8:20D.9:40学习内容二:凸面镜和凹面镜课本P79“科学世界”内容【自学检测】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两种。【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演示实验:平行光入射凸面镜,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行光射向凸面镜的光路。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凸面镜能使平行光变的发散,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3.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演示实验: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面镜和平面镜上,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4.凸面镜的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行光射向凹面镜的光路图。可得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实验验证: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3.凹面镜的应用(1)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2)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出,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画图分析发散与发散作用的不同,会聚与会聚作用的区别。2.凸面镜与凹凸镜组合使用可以做成哈哈镜。【即时练习】1.走进商场,你会看到平面镜制成的货柜上琳琅满目,那么用平面镜做装饰的主要原因是(D)A.美观B.廉价C.清洁D.增加顾客视觉上的商品数量2.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B)A.避免噪声B.避免平面镜成像造成开车障碍C.防止挡风玻璃震碎D.为了美观【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4.1 光的折射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比赛导入】叉鱼比赛:分“无水叉鱼”和“有水叉鱼”。学习内容:光的折射规律阅读课本P81至P82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读光的折射规律。【自学检测】1.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熟悉P81图4.4-2光的折射相关概念后完成填空:AO是入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ON是法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在图中是∠AON。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在图中是∠BON′。【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光的折射规律1.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物理规律器材:激光笔,光具盘提出问题:(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玻璃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演示:(1)光线斜射入玻璃;(2)让入射角变化;(3)光线垂直射向玻璃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什么位置?(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线将靠近法线(填“靠近”或“远离”),也就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如果让光逆着原来光的传播方向,也就是让光从玻璃中折射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与原来光的入射方向恰好相反,说明在光的折射中光具有可逆性。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4)当光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等于0度,入射角等于0度。2.2分钟熟记光的折射规律后,画出下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呢?(课件演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池水变“浅”(硬币变“高”)设池底某点S发出的一条光线斜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远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看去,感觉S点的位置升高了。2.回到“叉鱼比赛”,有经验的渔民怎样才能叉到鱼?3.欣赏海市蜃楼图片,并画图分析形成原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里时,在这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其余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结论相同。【即时练习】1.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B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60°,折射角为35°,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25°。2.P84第2题,观察第一次入射光和第二次的折射光,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P84第3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4.2 光的折射规律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1.巩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2.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内容:光的折射规律综合应用熟记光的折射规律(从空气斜射向其他介质和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向空气)。【自学检测】1.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3.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4.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分界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5.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6.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使这束光的入射角增大,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反射角变大      B.折射角变小C.折射角变大D.折射角仍比入射角小7.一束与水面成50°夹角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则折射角(D)A.小于50°B.大于50°C.大于40°D.小于40°【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1.试一试: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水中的尺子的刻度线,发现什么现象?(第2、3两题请学生将光路图画到黑板上)2.如图所示,一束纯色光斜射向三棱镜,请完成折射光路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3.如图所示,一束纯色光沿CO射向半圆玻璃砖的圆心O,请在图中作出光线分别透过平直界面AOB和圆弧界面AMB的光路图。(第4、5、6题画在草稿纸上,组内交流)4.P84第4题:一束光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将如何移动?(画光路图帮助分析)   第4题图        第5题图5.如图所示,有一只青蛙在井底O点,当井充满水时(青蛙仍在O点),请画出青蛙能看到的外界范围。6.如图所示,MM′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P是一个物点,P′是P的像点,图中画出了由P点射向界面的两条光线,请画出这两条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折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光速与入射光线相同,折射光线光速与入射光线不同。【即时练习】1.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C)A.看到的鱼B.看到的鱼的上部C.看到的鱼的下部D.看到的鱼的右边2.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C)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4.5 光的色散【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光的色散现象。2.了解色光的混合规律,体验感悟物体的颜色之谜。3.认识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情景导入】雨后彩虹欣赏,夜视镜夜视效果。学习内容:光的色散阅读课本P85至P87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白光不是(“是”或“不是”)最单纯的色光,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观察从三棱镜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实验证明: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如果用白屏来承接,则光屏上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二、色光的混合观看色光的混合视频,回答下列问题: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而成。 色光的 混合 红、绿 红、蓝 蓝、绿 红、绿、蓝 混合后 光的颜色 三、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光谱上在红光以外,有一部分人眼看不见的能量辐射叫做红外线。因此,红外线是不可见(填“可见”或“不可见”)光。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红外线取暖器、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夜视仪等。2.紫外线光谱上在紫光以外,也有一部分人眼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目前臭氧层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面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1)紫外线有哪些应用?紫外线验钞机、紫外线杀菌。(2)紫外线的危害有哪些?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色散的原因:在同种介质中,入射角相同时,各种色光在折射时的折射角不同造成,红光折射角最大(不容易偏折),紫光折射角最小(最容易偏折)2.虽然人眼看不见红外线,但是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来检验它的存在。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而且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填“强”或“弱”)。【即时练习】P87第2题连线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5.1 透镜【知识与技能】1.知道透镜及透镜的分类。2.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3.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能画出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以及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引导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合作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情景导入】古代人在没有任何火源的情况下用冰块怎样取火?学习内容:透镜阅读课本P90至P92内容,基本概念和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透镜有两类: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它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它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2.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_,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能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透镜的光心,用字母O表示。3.由光的折射规律画出光透过三棱镜和玻璃砖的折射光路图。【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凸透镜和凹透镜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1.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①③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凹透镜的是②④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讨论:这两类透镜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把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2.(1)凸透镜可以看成三棱镜和平行玻璃砖组合的,如下左图所示,三条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凸透镜,请画出对应的折射光路图。(2)凹透镜也可以看成三棱镜和平行玻璃砖组合的,如上右图所示,三条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凹透镜,画出对应的折射光路图。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动手实验:让太阳光(或手电筒发出的光)垂直镜面分别照射凸透镜和凹透镜(口径一样),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较近的位置用白纸当作光屏,注意观察白纸上光斑大小的变化。观察发现:凸透镜后面的白纸上的光斑较小(填“大”或“小”);凹透镜后面的白纸上的光斑较大(填“大”或“小”)。讨论:从以上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在下列方框中分别画一个合适的透镜,并确定其位置。三、焦点和焦距1.演示实验:用三条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照射凸透镜,发现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靠近主光轴并相交于一点,说明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到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常用字母f表示,画出对应的光路图。2.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3.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以后会发散,其射出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会相交于一点,我们将这个点称为凹透镜的焦点(虚焦点),画出对应的光路图。思考和讨论:(1)凸透镜和凹透镜有几个焦点?(2)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怎样射出?为什么?(3)对着凹透镜另一面焦点射入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会怎样射出?为什么?四、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根据前面的学习,你能总结出经过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吗?它们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分别怎样射出?请画图说明。(提示:光路可逆原理)总结:(1)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前面的学习,你能总结出经过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吗?它们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分别怎样射出?请画图说明。(提示:光路可逆原理,按照前面凸透镜的作图方法,画出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总结:(1)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完成P93第1题提示:透镜焦距越短说明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越强。【即时练习】1.课本上完成P93第4题。2.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矿泉水瓶呢?【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5.2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与技能】1.掌握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2.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谜语导入】猜猜看:小小一座房,平时不开窗,旅行出了门,把你抓进房。学习内容:阅读课本P94至P96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物体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物体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照相机1.P94“想想做做”,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圆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问题: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虚像还是实像?2.介绍照相机结构:闪光灯、快门、光圈、调焦环、镜头、胶卷、暗箱。3.让学生说说照相机各部件的作用。(教师作补充说明)(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2)照相机底部安放有胶片(或数字感光元件),它的作用是记录像;(3)还有快门(控制曝光时间);(4)光圈(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5)调焦环(调节镜头焦距,使想要拍摄的物体在照相机上清晰成像)。4.演示照相机成像过程。二、投影仪1.介绍结构:反光镜、凸透镜、灯泡、屏幕。2.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其成像的过程。3.投影仪的工作原理(1)投影仪成的像是放大的,那它所成的像与原物体有什么差异?让学生看投影片上字母F的方向和开口一侧向着哪个方向放置,同时观察像的情况。(2)引导学生归纳出像是左右颠倒,而且上下也颠倒。(3)让学生观察投影片(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和像到镜头的距离谁较近一些,得出结论:4.提问:要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则投影片如何放置?将投影片倒立放置或旋转180°放置。5.如何能让我们看着方便,将画面投在前面的屏幕上?平面镜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灯泡作用:提高投影片亮度,从而使成的得像亮度更高。三、放大镜1.学生利用放大镜看书本文字(可自制水滴放大镜)。(1)学生利用凸透镜观察其成像,并回答观察到的像的特点。(2)让学生用纸承接像,看能否承接的上。(3)让学生观察放大镜到字的距离的远近变化与所看到的字的大小的变化情况。2.小结:放大镜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像和虚像1.实像: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像,并能使胶片感光记录下来(光屏承接得到像)。例: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特点:实像与物体分居凸透镜的两侧,倒立的。体验凸透镜成实像:学生画凸透镜成实像光路。2.虚像:通过凸透镜射的光没有会聚,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物同侧成虚像发出的(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光屏承接不到,也不能使胶片感光。例: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特点: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正立的。体验:凸透镜成虚像,学生画凸透镜成虚像光路。【展示交流】【精讲点拨】P96第4题,以自制照相机为例,怎样改变像的大小。【即时练习】1.P96第3题。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在直升机上从空中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所成的像是(B)A.正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5.3.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引起像距变化的规律。2.认识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3.会画各种成像的光路图。【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情景导入】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让凸透镜逐渐远离课本,发现了什么现象?凸透镜还能成什么样的像?学习内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阅读课本P97至P98内容。【自学检测】凸透镜成清晰的像时,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像距。【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根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任选一种),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2.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设计实验(根据猜想设计)(1)选择焦距一定的凸透镜,如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你所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____cm。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纸板承接最小最亮点,用刻度尺测亮点到透镜的距离,选择适当大小焦距的凸透镜(方便做实验),最好在10cm-20cm。(2)把物距相对于焦距分出不同的区域分析成像:①物距较远处u>2f;②物距较近处f<u<2f;③物距很近处u<f。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每种物距范围选两组)。 物距与焦 距的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实、虚 大、小 正、倒 像距 v/cm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4.分三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实验步骤:(1)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使它们中心同高(三心同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成得的像在光屏中央。(2)把蜡烛光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轮廓最清),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u,像距v,按要求依次做出表格中其它物距范围的成像实验,将数据填入上表。5.分析数据,回答下面问题:(1)当物距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应用:照相机。当物距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应用:投影仪。当物距u﹤f时,凸透镜成正大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2)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________比较大,成缩小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________比较大,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二、实验后讨论:u=2f,u=f的成像情况。1.当u=2f时,______________。2.当u=f时,_____________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一倍焦点分虚实(一倍焦点不成任何像),二倍焦点分大小(二倍焦点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2.物体移动引起像的位置变化规律:物(靠)近(凸透镜)像退(远离凸透镜);一个物距对应一个像距。【即时练习】1.完成P99第1题。2.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有一物体,沿主光轴从离凸透镜40厘米处逐渐移到15厘米处。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C)A.都成放大的像B.都成缩小的像C.先成缩小的像,后成放大的像D.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5.3.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知识与技能】1.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能运用三条特殊光线解决问题。学习内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自学检测】以下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是否正确?若是错误的,还要给出正确的说法。①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  )②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  )③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或缩小的像(  )④凸透镜成的虚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  )⑤焦点处是虚实像的分界点(  )⑥2f处是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分组演示,教师可先示范)利用三条特殊光线分别作出凸透镜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二、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D.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既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实像,说明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另一侧二倍焦距之外,位置对调后,即变成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的成像情况,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放在实像位置的物体发出(反射)的光也能通过凸透镜会聚到原物体位置,所以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实像。三、小组讨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原因有:①烛焰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正确的是(A)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四、已知物体和物体通过凸透镜后成的像的位置,确定凸透镜的位置,焦点位置并完成光路图。【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如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D)A.像的A′部分消失了B.像的B′部分消失了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小结:凸透镜的口径影响通光量(通过凸透镜光线的多少),凸透镜部分被遮挡只影响成像的亮度,并不会影响到像的完整性。2.讨论P99第6题(可以用数码相机示范做法,再解释做法的原因):照相时,如果发现部分同学没进入镜头,则应让照相机(摄影师)远离被照物体(增大物距),这是为了照到更大范围(也可以从视角角度理解:视角一定,视点(眼睛)离物体越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同时要把镜头往后缩,目的是让胶片上的像清晰(物距增大,像距会减小)【即时练习】1.摄影师给小明拍了一张全身照后,又想给小明拍一张半身照,摄影师应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小明,同时“调焦”,使镜头________(填“向前伸”或“向后缩”)。2.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60厘米  B.4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5.4 眼睛和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可变焦距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眼保健意识。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情景导入】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片段。学习内容:眼睛和眼镜阅读课本P100至P102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眼睛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观察P100图5.4-1眼球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相当于胶片,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认真观察图5.4-2,小组讨论:正常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1.人眼看清远物体的原理:看远物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2.人眼看清近物体的原理:看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成了近视眼,有些人成了远视眼,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吗?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特点: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成因及矫正(认真观察图5.4-3)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发散(填“会聚”或“发散”)一些,在眼睛前方放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三、远视眼及其矫正(认真观察图5.4-4)1.远视眼特点: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成因及矫正(认真观察图5.4-4)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会聚(填“会聚”或“发散”)一些,在眼睛前方放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四、眼镜的度数1.透镜焦度是指透镜焦距的倒数。2.眼镜的度数等于透镜焦度乘100的值,计算公式为:eq\f(1,f)×100。3.眼镜的正、负度数分别表示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五、为了保护我们的视力,应该注意哪些用眼卫生?不要长时间用眼,不要在强光下或太暗的环境下看书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如何鉴别一副眼镜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你能想出哪几种办法?【即时练习】1.P102第4题。2.下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D)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5.5 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构造,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2.了解我们看到的物体与视角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情景导入】你是否看过木星的照片?你是否想过,若能飞近土星环,那是—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你可能想不到,1600年以前没有任何人看到过木星和土星环。直到1609年,望远镜发明后才使地球人看见了那些天体。学习内容:显微镜和望远镜阅读课本P103至P105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2.望远镜也有两组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显微镜结合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光路图,小组相互讨论以下问题:(1)显微镜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什么是物镜,什么是目镜?由原理图分析显微镜的物镜焦距比目镜的焦距短(填“长”或”短”),反光镜是什么镜?它的作用是什么?(2)物体放在了什么地方,经过物镜后成什么像?它与生活中的哪种透镜相似?(3)物体经过目镜后成什么像,它与生活中的哪种透镜相似?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物镜 目镜 镜头类型 作用 成像特点 二、望远镜结合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光路图,小组相互讨论以下问题:(1)由原理图分析望远镜的的物镜焦距比目镜的焦距长(填“长”或”短”)。(2)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镜后,成什么像?它与生活中的哪种透镜相似?(3)物体经过目镜后成什么像,它与生活中的哪种透镜相似?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物镜 目镜 镜头类型 作用 成像特点 【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见图),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C。A.②和a       B.③和bC.①和cD.b和c2.显微镜放大倍数:如果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40倍,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00倍。3.视角: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大,看物体越清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近大远小”。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大小有关,还与距眼睛的距离有关。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大,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没变,因为平面镜成所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即时练习】阅读P106第一题,解释现象原因。【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6.1 质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概念及质量的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介绍杆秤等测量质量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电视上有报道某某商品有“质量”问题,某某产品“质量”合格,这里所指的“质量”,与我们物理学中所讲的“质量”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学习内容一:质量和质量的测量阅读课本P108至P111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优劣等级。2.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毫克和吨,1kg=1000g,1t=1000kg。【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质量的理解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所含物质多少——质量没有变化;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所含物质多少——质量没有变化;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所含物质多少——质量没有变化;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所含物质多少——质量没有变化。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二、质量的测量1.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电子秤测物体质量。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的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1.底座;2.横梁;3.托盘;4.标尺;5.平衡螺母;6.指针;7.分度盘;8.游码。      天平参数称量________   感量________100g砝码____个50g砝码____个20g砝码____个10g砝码____个5g砝码____个3.练习天平的使用:你所用的天平能不能测出你自己的质量?为什么?阅读第109页天平的使用说明,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①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的称量)。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为什么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三、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一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向天平右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平衡;四读: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物体质量;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四、如何测量小瓶中的水的质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天平使用方法技巧: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水平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端对应的刻度线为准。【即时练习】1.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_;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________;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________;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________。2.P112第1、3、4题学习内容二:质量的测量技巧【自学检测】P112第2题:如何称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个大头针,一张邮票,这样的物体质量太小,小于我们使用的天平的最小测量值,利用天平无法直接测出它的质量,我们可以换精密的测量工具.但是我们现在只有这台普通的天平和足量的大头针。你能否想一种方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吗?【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如何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①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每个大头针的质量m=__________(字母表达式)。这种“测多算少”测量方法在物理上叫做“累积法”,你能否为本次测量过程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出一些建议?二、如果要测量盐水的质量,怎样设计实验步骤?下面是两种测量盐水的质量的实验方法。第一种:先在烧杯中装一定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将盐水倒出,测出烧杯的质量m2,则倒出盐水的质量为m1-m2。第二种: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再往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2,则烧杯中盐水质量为m2-m1。【展示交流】【精讲点评】用“累积法”测量微小物体质量的要求:所选的物体规格相同,数量适当。【即时练习】1.用天平测出一粒米的质量,可采用的方法是(A)A.先测出一百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B.先测出一粒米和铁块的质量,再减去铁块的质量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中仔细认真的测量D.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中,反复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2.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大(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小(填“大”或“小”)。【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6.2.1 密度【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知道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2.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列表和绘制图象,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3.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值。2.通过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感悟密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情景导入】怎样把外观一模一样的铝块和铁块区分开?如:颜色,硬度。自然界的物质很多,不同的物质有很多不同的特性,我们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特性来区分不同物质的。学习内容:密度认识阅读课本P113至116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水的密度值。【自学检测】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2.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密度,计算公式是ρ=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4.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表示是kg/m3,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用符号表示是g/cm3,它们的换算关系为:1g/cm3=103kg/m3。【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猜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2.设计实验:(1)实验方法:用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铝块进行实验,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2)画出实验表格 质量 体积 质量/体积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换用等体积的铁块作实验样品,分别测出每个铁块的质量,计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完成实验表格。 质量 体积 质量/体积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结论:①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②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③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同。(3)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分别将铝块、铁块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描点并作图象。(4)观察所作的图象和对比实验数据,都得到了近似的一条直线,说明:①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定,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如果一块砖的体积为V,质量为m,则这块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m/V;将两块相同的砖叠放在一起,其体积为2V,质量为2m,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m/V。二、密度1.在密度表中:常温常压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固体的密度表中,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铝的质量是1×103kg。2.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的密度大小有什么特点?3.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水分子组成的,它们的密度不相同。4.不同物质它们的密度一定不同吗?请举例说明。【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公式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它反映的是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2.(易错题)氧气瓶内装有气态氧,现有一瓶氧气正在使用,氧气瓶内氧气的质量减小,体积不变,氧气的密度减小。【即时练习】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那种物质的密度较大?2.一块橡皮,使用一段时间后,没发生改变的物理量是(C)A.质量        B.体积C.密度D.无法判断3.自学P115例题后,完成P116第1、2、3、4、5题(分组板演,集体更正)。【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6.2.2 密度的计算【知识与技能】1.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密度公式ρ=m/v,,计算物质的密度或对照密度表来鉴别物质。2.会根据密度公式ρ=m/v及变形式m=ρV和V=m/ρ计算物体质量或体积。【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的教学方法,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学习内容:密度和质量体积的计算【自学检测】1.已知质量和密度,你能求出物体的体积吗?试着写出求体积的公式:V=m/ρ。2.已知密度和体积,你能求出物体的质量吗?试着写出求质量的公式:m=ρV。【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等体积变换问题一个空瓶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700g,若用这个瓶来装另一种液体,装满后总质量是600g,该液体的密度是少?提示:此题中瓶子装满水与装满待测液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写出解答过程。二、物体空实心的判断问题体积是30cm3的铝球,质量是27g,这个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请用三种方法)若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大?提示:比密度:计算平均密度与密度表中铝的密度比较。比质量:计算体积为30cm3的铝球质量与实际质量相比较。比体积:计算质量为27g的铝球体积与实际体积相比较。三、平均密度问题有一工艺品(实心),由金和铜两种材料制成(两种合金混合后的各自体积保持不变),其质量为1983.4克,体积为106立方厘米,则此合金中金、铜的质量各多少?(ρ金=19.3g/cm3,ρ铜=8.9g/cm3)【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合作探究第一题有数学“等体积变换”思想,即同一容器分别装满两种不同液体时的体积相同。2.求解混合物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2)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一般情况);(3)混合物的平均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此类问题难度较大,正确把握上述三点是解此类型题的关键。【即时练习】1.有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实心球,在天平右盘放2个甲球,在左盘放3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则甲、乙密度比为3∶2。2.将密度为0.8g/cm3的甲种液体40cm3和密度为1.2g/cm3的乙种液体20cm3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变为原来的90%,求混合液的密度。【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6.3.1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认识量筒,会使用量筒测物体体积。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过程与方法】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ρ=m/V测量物体的密度。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内容:密度的测量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17至118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自学检测】1.形状规则物体,如:长方体金属块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如:牛奶,小石块的体积可以用量筒(填仪器名称)测量。2.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mL,也有使用cm3作单位的。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L=1cm3。3.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量筒的使用1.你所用的量筒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2.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3.测形状不规则物体(不吸水)的体积——排水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将铁块浸没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铁块的体积。“适量”的含义:放入物体后物体能没入水面下且水面不超过量筒量程。二、测水的密度1.如何来测水的体积?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筒中,记下示数V。2.水质量怎样测呢?方法①: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则水的密度ρ=(m2-m1)/V。3.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怎么测呢?具体说一下,几种方法哪种更合理?为什么?方法②: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筒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方法③:在烧杯内装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将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则盐水密度为(m1-m2)/V。第③种方法好,第①种主要是测得的盐水质量偏小,第②种将量筒放在天平上测质量时,由于量筒重心高,易掉落损坏器材。三、测小石块的密度1.先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2.测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小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小石块的体积为V2-V1。3.用质量m除以体积V即可得到小石块的密度。反思: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呢?为什么?如果先测小石块体积,则小石块要沾上水,在使用天平测质量时天平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小石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展示交流】【精讲点拨】物理实验的方法设计原则:1.简便性原则:方案原理简单、操作简便,各量易于测定。2.可行性原则: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人身和器材造成危害;所需装置和器材要易于置备,不能超出现有条件,不能脱离实际。3.精确性原则:不同的实验方案,其实验原理、所需装置和器材以及实验重复性等方面所引起的误差是不同的。在选择方案时,应对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尽可能选用精确度高的实验方案。三条原则通常要综合考虑。【即时练习】1.完成P119第1题,要求:写出实验步骤把所测物理量用相应字母表示并写出铝箔厚度表达式。2.分组完成P119第2、3题,注意第2题结果处理方式。3.在课本上完成P119第4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6.3.2 变式测量物质密度【知识与技能】1.替代法测密度。2.其它方法测密度。【自学检测】1.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________cm3,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kg/m3。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________,即可利用公式________求出物体的质量。【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替代法测密度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1.用天平测出石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________。2.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________;石块密度为________(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二、特殊物质密度的测量1.漂浮的物质——蜡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蜡的密度?(1)用天平测出蜡的质量m。(2)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如蜡块)的体积,方法如下: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量筒水中,前后水面所对应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铁块系在蜡块下面,让铁块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铁块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则蜡的密度表达式为:________。2.吸水的物质——块砖的密度又该如何测量?(1)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2)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3)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4)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5)那么,砖块的体积V=________。(6)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________。3.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饱和溶液法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可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这种测量方法:(1)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________。(2)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________。(3)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________,则食盐的体积为V=________。(4)食盐的密度为:ρ=__________。【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就不需要用量筒测体积了。2.吸水物质的体积也可以用排面粉法或排沙法,易溶于水的颗粒状物质的体积也可以直接倒入量筒中测量。【即时练习】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20毫升的水?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水来?【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6.4 密度与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视频导入】观看龙卷风视频学习内容:密度与社会生活阅读课本P120至P122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水的反常膨胀特点。【自学检测】1.物体通常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质量不变,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大。气体(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2.水具有反常膨胀的性质,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________,密度变________,水在________时密度最大。3.课本上完成P123第2题。【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密度与温度的关系1.在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大小适当的薄塑料袋,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有条件利用孔明灯演示)2.观看飓风图片,思考并讨论生活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分析: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变大,密度减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3.装满水的水壶在水快烧开时,为什么总有一些水会溢出来?分析: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不考虑汽化),水的温度在升高,水的质量(m)不变,水溢出来了说明水的体积(V)在变大,根据公式ρ=m/v可知随着水的温度升高,水的密度(ρ)在减小。由上面的一些现象可以得出: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4.(水管胀破图片)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时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输水设备的损坏。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怎样防止水管破裂?(结合自学检测第3题:等质量的的水结成冰后的体积变化计算过程分析)二、密度与物质鉴别1.你能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一块奖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怎样做?这种鉴别方法是不是绝对可靠?为什么?2.出示题目:一铁球的质量是2.2kg,体积是0.4×10-3m3,试鉴定此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ρ铁=7.9g/cm3)读题后讨论:①2.2kg指的是哪部分物质质量?0.4×10-3m3是哪部分物质的体积?②在不破坏铁球的前提下,如何鉴别铁球是不是空心?你能想出哪几种办法?3.密度的特殊用途——根据需要选取材料铅可用作鱼网的网坠,铸铁用作落地扇的底座、塔式起重机的压铁等,因为它们的密度大。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玻璃钢用来制造汽车的外壳,泡沫塑料制作救生器件,因为它们的密度比较小。【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有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减小的性质(水例外),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2.“空心”理解成真空,空心部分无物质。3.物质与物体有区别: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实际物体,物质则是一个宏观概念。如金是物质,而金戒指﹑金牌是物体。【即时练习】1.北方居民家取暖用的暖气片应该按在什么位置?2.观察下图填空:在0~4℃水的密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水温大于4℃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________,我们把水的这个特性叫做水的________。在________时水的密度最大,由于________,所以在在严寒的冬天,河面封冻,较深的河底却能保持________的水温,鱼儿仍然可以自由自在的游。3.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以密度作为所选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如:用密度较小的铝合金作为飞机外壳的主要材料等。下列属于主要从密度角度考虑选取材料的是(B)A.炒菜时用铁锅不用铝锅B.用塑料泡沫做成拍摄电影时倒塌房屋的墙体C.体温计中用水银做测温液体D.发高烧病人用稀释后的酒精擦拭身体【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本文档为【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49.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真诚文档交流
本人从事临床麻醉五年有余,工作兢兢业业,拥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及临床医学资料,并取得了助理医师资格。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0-02-19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