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

第三章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章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null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容简介*内容简介东欧八国概况 1东欧八国社会主义进程及其改革 2东欧剧变的原因 3东欧剧变之后的产权改革 4东欧剧变的反思 5一、东欧八国概况*一、东欧八国概况“东欧”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欧和东南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并随后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即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联邦和阿尔巴尼亚。 东欧位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交界处,已经成为“西方分权传统和东方...

第三章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
null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简介*内容简介东欧八国概况 1东欧八国社会主义进程及其改革 2东欧剧变的原因 3东欧剧变之后的产权改革 4东欧剧变的反思 5一、东欧八国概况*一、东欧八国概况“东欧”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欧和东南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并随后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即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联邦和阿尔巴尼亚。 东欧位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交界处,已经成为“西方分权传统和东方集权传统的过渡地带”。其中,受所谓“西方分权传统”熏染的匈牙利、捷克等国较之带有所谓“东方集权传统”的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似乎更易于接受西方民主体制,政治转轨更为顺畅一些。而由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宗教信仰不同的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马其顿、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组成的南斯拉夫联邦在剧变四分五裂,甚至在某些地区爆发流血战争。 (一)东欧八国概况 1.波兰*(一)东欧八国概况 1.波兰波兰共和国人口3823万(2002年),其中波兰族占96.7%。全国约90%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全国分为16个省,首都华沙市。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12685平方公里,北部有9000多个大小湖泊。森林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7%。矿产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波兰于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期,16世纪上升为欧洲强国。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二战后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执政40余年。1989年12月29日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波兰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发达水平,人均GDP为6373美元 。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为采煤、机械制造、炼油、造船、汽车和钢铁冶炼。波兰自1989年起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1992年经济开始回升并连年增长,是中东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面临高失业率、财政赤字等问题。 2.匈牙利*2.匈牙利人口1015.2万.。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66.2%)和基督教(17.9%)。全国分为首都和19个州. 公元1000年,建立封建国家;15世纪下半叶是匈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1541年匈一分为三;1867年与奥地利一起组成奥匈二元帝国;1956年10月爆发“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宣布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匈牙利2005年人均GDP为10896美元,位于当年新增的八个发达国家之列。其工农业基础较好,近年来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迅速,是中东欧地区人均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1997年,匈牙利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大体完成。1998年上半年,私有化工作基本结束。目前,匈牙利私营企业的产值占GDP的80%。1999年总体经济首次突破1989年水平。 3.民主德国*3.民主德国面积为357020. 22平方公里。人口8237万,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1949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4.捷克斯洛伐克 *4.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分合合: 1918年10月28日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从此,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开始拥有自己共同的国家。 第二次大战开始后,希特勒利用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1938年9月,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1939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捷克,后又宣布斯洛伐克为所谓“独立国家”。 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恢复了共同国家。1946年成立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联合政府。 1960年7月,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0年3月初,两民族共和国将原名中的“社会主义”取消,分别改称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1990年4月20日,捷联邦议会又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将国名更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捷克概况*捷克概况 捷克共和国原属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独立,人口1021万人,主要民族为捷克族,占原联邦共和国总人口的81.3%。首都是布拉格。 捷克2005年人均GDP为10708美元,与匈牙利一样,位于当年新增的八个发达国家之列。在2006年上半年,捷克的经济增长率为5.5%,跻身于经济最具有活力的欧洲国家之列。 捷克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欧盟国家已成为捷克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两年来对外贸易总额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的水平,其中有近70%是在欧盟内实现的。捷克人均月工资为864美元,仅是德国的1/4,高素质而又廉价的劳动力,成为捷克吸引外国投资的一个优势。2005年捷克共吸引外资11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捷克在学习和吸收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整体工业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斯洛伐克概况*斯洛伐克概况 斯洛伐克共和国原属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独立,现有人口538万(2004年),主要民族为斯洛伐克族,占总人口的85.8%. 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之一,也是欧盟的成员国之一,同时也是中欧自由贸易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创始国之一。斯洛伐克过去长期为农业国,工业比较落后。1969年斯与捷克实行联邦制以来,逐步建立起工业体系。由于军事工业等重工业大都集中在斯洛伐克,独立后面临军转民、经济转轨等一系列问题,经济曾一度大幅度滑坡。1994年经济走出低谷,开始回升。 2005年人均GDP为7963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 。5.保加利亚*5.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面积111001.9平方公里. 公元681年,斯拉夫人和古保加利亚人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1018年被拜占庭侵占。1185年建立第二保加利亚王国。1396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占。1878年摆脱土耳其统治宣布独立。两次世界大战均为战败国。1944年9月9日成立了以保加利亚共产党和农民联盟为主体的祖国阵线政府并宣布为人民共和国。此后保加利亚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1989年保政局发生剧变,于11月15日改国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1989年剧变前,保加利亚国民收入的90%靠进出口贸易来实现。1989年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平等的条件下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旅游和服务业。截至2004年底,保大部分国有资产已完成私有化。2002-2004年经济增长均保持在5%左右。2004年5月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 6.罗马尼亚*6.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现有人口2170万,其中罗马尼亚族占89.4%,匈牙利族占7.1%; 是世贸组织(1995年前为关贸总协定缔约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组织(1997年起)和其他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国 。1990和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递减20%,1993年下降势头得到遏制,1994-1996年经济连年增长(分别为3.4%、6.9%和4.1%),经济规模达1989年的85%。1996年右翼政府上台后采取激进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重新下滑(1997-1999年分别下降6.6%、7.3%和3.2%),1999年经济降至谷底,只相当于1989年的74.4%。2000年经济增长1.6%,2001年增长5.3%,2002年增长4.9%,2003年增长4.9%,2004年增长8.3%,超过了1989 年的水平。2005年GDP实现98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49位;人均GDP达3347美元,排名世界第47 位。 7.南斯拉夫联邦*7.南斯拉夫联邦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领导下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63年,南斯拉夫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黑山六国以及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现六国分别独立。 在经济方面,1976-1980年社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1975年人均社会产值已达到1,870美元,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按1975年世界标准,人均社会产值达到1,200-3,000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1980年超过了2,000美元。1978年全国职工平均月个人收入达到326美元,但铁托逝世后经济一直处于每况愈下的形势。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投资战线过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和外债增长、“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等问题。   8.阿尔巴尼亚*8.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人口313.5万(2005年。 阿尔巴尼亚人于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再次宣告独立。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1949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属欧洲最落后的国家。90年代初,开始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1993年结束了靠外国人道主义援助度日的紧急时期。1994年经济开始回升。1995年经济增长11%,土地私有化和小私有化已基本完成,大约70%的国有财产实现了私有化。1995年大私有化进程也开始起步。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境外50万侨民每年汇回约10亿美元,为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起了一定作用。2005年GDP增长5.5%,约合83.69亿美元,人均GDP 2518美元。 (二)东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东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东欧各国人民政权的建立 东欧阵线内容包括:1)社会改革的措施,例如没收大的种植园和对一定数量的工业实行国有化,从而确保旧的阶层不能重掌政权;2)通过民族委员会、工厂委员会和民兵实行对基层政权的参与,以此来代替战前的下层行政管理机构;3)建立最广泛的由共产党人起领导作用的、由各政党参加的民族阵线联盟;4)建立同一或相似种族的民族国家,包括筛选和迁移人口,以解决民族问题。 这些措施不等于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但却大大地削弱了旧的统治阶级的权力,因而制造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为共产党人成为“国家统治者”敞开了大门。 null*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政权的形式分为四类: (1)在苏联直接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人民政权的东欧国家 (2)由纳粹德国的附庸到人民民主国家 (3)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人民政权的国家 (4)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null*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是共产党在国外建立革命武装力量,然后在苏联红军的配合和帮助下打回本国,从而获得胜利和解放的。雅尔塔会议之后,波兰组成临时民族统一政府,由共产党掌握了重要职务,控制了全国。 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恢复了共同国家。1946年成立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联合政府。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同点 原来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战期间,波兰工人党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武装进行抵抗的主力,并使两国成为二战战胜国 工人阶级力量较为强大 受斯大林战略目标的制约 两国夺权的共同点 实行共产国际“民族阵线”政策,与其他政党合作,建立以共产党为首的联合政府 (1)在苏联直接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人民政权null*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原本属于法西斯阵营,而且都是君主制国家,战后都成了战败国。根据停战协议,盟国在这三个国家分别设立监督委员会,由苏联代表担任主席。这三个国家在解放初期建立的临时政府,都是由各民主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政府总理都不是共产党人。1946年9月,保加利亚举行全民投票,决定废除君主制,建立人民共和国;1947年9月,匈牙利成立以匈牙利共产党为首的新政府,标志着人民民主政权的确立;1947年12月,罗马尼亚国王被迫退位,新的人民民主体制正式在罗马尼亚确立。 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共同特征为: 是二战战败国,并且都是苏联的占领国 农业占支配地位,工人阶级没有充分发展 处于斯大林与丘吉尔签订的《百分比协议》包括的范围之内。1944年《百分比协议》,分配给西方90%的希腊控制权,作为交换,苏联可以拥有对匈牙利80%、罗马尼亚90%、保加利亚80%的控制权 由战后建立起来的盟国控制委员会决定命运,并且接受该委员会中苏联军事主席的决定 夺权特点是军事政变、苏联控制和共产党制造的来自下层的压力这三者的结合 (2)由纳粹德国的附庸到人民民主国家null* 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夺权的形式可以归为一类,南斯拉夫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政权,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是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指导下成功的,可以说其是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胜利的副产品。 南斯拉夫的民族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一次性完成的。南斯拉夫沦为德国法西斯占领区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和所有爱国力量组成统一战线,开始了反对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南斯拉夫人民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于1945年5月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并于1945年11月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 阿尔巴尼亚于1944年11月全国解放,1946年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东欧其他国家在1943-1947年间实行的是“温和的”、“过渡的”阶段,而南斯拉夫跳过了这个阶段,南斯拉夫是激进的 南部国家的夺权斗争——游击队的胜利(3)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人民政权null* 纳粹德国战败后,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战领。 1945年后,共产党在东德夺权是一种有秩序地责任移交。 1945年6月10日,苏联驻德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通令,允许德国政党和工会恢复活动。6月11日,德国共产党最先登记注册,恢复活动,并于7月14日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反法西斯民主政党联盟”。1946年4月1日,苏占区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成为与美、英、法支持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相对的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民主德国迟至1949年成立,但其经济机构早已确定下来。1945年7月25日起德国中央行政委员会管理德国整个苏占区。1947年10月德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负责起草经济计划和向苏联运送战争赔偿物资。1948年6月对东德65%的工业实行国有化使这个机构拥有很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在当时不能用来建设社会主义,因为斯大林不想阻挠中立国德国可能出现的重新统一。(4)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null* 原来高举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旗帜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壮大的同时却又放弃了原有立场,走上了与资产阶级合作的道路。而1918年革命中产生的德国共产党不能依靠本身的力量夺取全德的政权。只有在苏联红军占领德国东部的前提下,才获得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机会。苏联的军队虽然是其政权的后盾,但是1945年以后共产主义理想在德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几乎有着理所当然的“继承权”。因为它是德国政治思想库中唯一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方案。西德正在重建议会民主制与资本主义社会,与最终走向希特勒独裁的魏玛共和国没有原则上的区别。“资本主义会导致法西斯主义”是德国共产党对纳粹上台原因的解释。重建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能否避免纳粹主义的死灰复燃,也一直是西德历史上的悬念。相反,建立与魏玛制度截然相反的社会主义制度显得更能杜绝法西斯主义的复辟。反法西斯主义是东德最响的政治口号。所以,东德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来自西部与海外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 (4)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二)东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东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东欧各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1)加速政权建立与建设 1947年至1949年东欧各国经历了一个由联合政府到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变动过程:各国进行国会选举、颁布与实施新宪法、改组政府,使各国政权从形式到实质都转到了共产党手中,实现了共产党一党执政。原来在联合政府中的农民党或社会民主党或其他一些左翼自由党派的领导人,先后退出政治舞台,或被清除,或被合并,正是这种合并,使这些国家的政党具有浓厚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倾向,成为东欧剧变的隐患。 (2)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为了巩固政权,东欧各国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胜利。各国宪法规定生产资料分别为国家所有、合作社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普遍实施了国有化;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二、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及其改革*二、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及其改革 (一)高度斯大林主义化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 (二)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起落 (三)东欧剧变1.高度斯大林主义化*1.高度斯大林主义化斯大林主义的含义,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和苏联保持一致。大约在1948年,东欧各国开始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苏联的强行推销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的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大清洗”的做法,主要依靠政治动员,忽视物质利益,体制中的种种弊病造成实践中的种种困难。 斯大林主义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欧各国在政治上过度集权、以党代政、领导职务终身制; 没有法治,情报机构起支配作用; 在经济上急于消灭私营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牧业实现集体化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搞医大二公三纯; 在思想文化上搞个人崇拜、一言堂、教条主义,限制人民自由等; 但斯大林主义也包含着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即“合理化的工业生产,官僚化的行政管理服务活动……越来越小的农业部门……对工资增长加以限制,城市化的环境,广泛的受教育机会,实行技术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社会计划化……传媒产品在文化中占支配地位”。(德国,德特列夫·博伊科特) 2.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2.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南斯拉夫最先起来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由于条件的制约,南斯拉夫也未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1)实行社会所有制而非国家所有制 (2)实行自治计划体制而非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3)采取国家消亡观点而非采用强化国家机器理论 (4)建立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1)实行社会所有制而非国家所有制*(1)实行社会所有制而非国家所有制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单一公有制结构,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实行社会所有制。南宪法规定,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任何人都不得对社会生产资料享有所有权,不论是社会政治共同体,还是劳动组织,或者劳动者个人,任何人都不得在所有权基础上占有社会劳动产品,管理和社会生产资料,而只有劳动,即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才能按社会主义自治的原则直接管理生产资料,用它来为自身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服务”。 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与苏联的国家所有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取消了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和干预,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社会所有制所倡导的“工人和劳动者管理工厂”,给企业“松绑”和下放权利的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南斯拉夫获得了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60年代中期以前曾出现过社会产值年均增长8.1%,个人收入年均增长5.3%的良好形势。” 然而,70年代中期以后,南斯拉夫便出现了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的局面。80年代,南经济日益陷入混乱,以至最终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这是与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存在的种种缺陷分不开的。 (2)实行自治计划体制而非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2)实行自治计划体制而非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南斯拉夫自1950年实行社会所有制后,取消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以“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治计划体制。 南共联盟认为国家集中的计划制度在建国初期对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自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集中的计划制度同国家所有制一样,“也成了使社会劳动的管理职能同工人相异化的工具,这就越来越限制了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和劳动组织中,在创造和管理方面发挥原有的主动精神”。“这样的发展还会在按共和国分配社会资本的问题上引起日益严重的民族间的磨擦,因为通过中央集权制的计划是无法在各民族间对社会资本作‘公正的’分配的。” 因此,必须把“中央集权”的计划制度转变为“自治社会计划制度”。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计划有联邦社会计划、共和国和自治省社会计划、区的社会计划。其内容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基本方向,国防和社会自卫开支,对落后地区的援助,物质文化生活福利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与再生产的协调等。社会计划还对市场、物价、财政、信贷、税收等规定具体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规定全国重点部门的发展任务、指标和措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计划体制使企业和地方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计划体制是与社会所有制和国家经济职能消亡同时并存的。当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极大地被削弱时,自治社会计划也随之变成了一纸空文。 (3)采取国家消亡观点而非采用强化国家机器理论 *(3)采取国家消亡观点而非采用强化国家机器理论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是不断强化国家机器的过程。南斯拉夫在国家的职能和作用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于苏联的做法。1950年,南共联盟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是消亡中的国家”的思想,提出在南斯拉夫开始国家“消亡”的观点。 南共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应立即开始国家消亡。国家消亡首先应当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非国家化”和“权力分散化”的经济管理体制是走向国家消亡的捷径。国家应当把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管理权以及收入分配权逐步转交到直接生产者和社会自治组织手中。当劳动者直接管理经济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就变成了“消亡中的国家”,也就变成了人民管理的国家。为此,他们提出,工人自治和社会自治是实现国家消亡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人阶级在生产和分配中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剥削将被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现象也将根除。(4)建立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4)建立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苏联一直实行共产党一党执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南斯拉夫在党的领导体制方面走了另一条路。 建国初期,南斯拉夫曾经实行过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1952年,南共被开除出“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后决心摆脱苏共领导模式。南共联盟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党的名称改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党政关系方面,南共联盟主张实行党政分开,消除党对政治决策权的垄断,使南共联盟不再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在党与群众团体的关系上,南共联盟强调南共联盟与其他社会团体地位平等,任何政党、社会政治组织都不能垄断政治权力。 60年代以后,南共联盟在党内进行了下放权力的改革。 (二)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起落*1.改革的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 2.改革缓慢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到80年代上半期)(二)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起落1.改革起步阶段*1.改革起步阶段1953-1956年间,往往是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抵制改革,而克里姆林宫在推进改革。莫斯科集体领导体制的建立和党政分开树立了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东欧各国的“小斯大林们”的独裁权力必须被剥夺、必须对人民作出经济上的让步;最可怕、最严重的警察恐怖必须接受。1956年他们在两个国家差一点成功,这就是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在这一阶段,改革大多是在传统体制的弊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作为消除危机的应急措施而被迫开始的,这种改革具有较大的应急性和盲目性。 改革的内容,在政治方面主要是消除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的后果,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在中央集中领导下局部下放管理权限。在改革中苏联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指挥棒,因而造成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的要求和改革的要求相混杂,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和改革与保守的斗争相混杂的局面。 所有这些,使改革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波兰波兹南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1956年6月上旬,波兹南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提出了增加工资和减低赋税的要求。由于波兹南省无法解决工人的要求,工人组成一个30人的代表团,去首都华沙找机械工业部长解决问题,以求满足工人的要求,否则工将于6月28日举行罢工。部长听说工人要罢工,就大为恼火地说:“如果你们上街的话,你们将遇到坦克。”厂里的工人得知代表团请愿失败的消息后,决定到市区的自由广场向市政领导再次请愿。于是16,000名工人放下工作,走向市中心举行示威游行,其中有党员4000人。游行队伍到达广场后,就派一个代表团要求市政领导接见,但市政领导拒绝接见。正当工人不满情绪激昂时,广场上突然传来谣言,说去华沙请愿的工人代表团被公安部门逮捕了(实际上代表团的工人代表正乘火车在返回波兹南的途中)。于是游行队伍乱了起来。混杂在群众中的少数坏人乘机高呼“到监狱去!”“我们将会找到他们并将他们释放!”的口号。一部分人冲击专政机关和政府部门,打开了监狱,烧毁了秘密档案,放出了犯人。一部分人又从民兵站里取来武器,向公安人员开枪。此时,政府命令警卫部队驱赶群众,但部分士兵拒绝开枪射击。于是华沙政府又派遣保安部队并出动坦克,把骚乱的群众驱散了。当天晚上,波兹南骚动平息了。在这次流血事件中,有54人死亡,200多人受伤,300多人被捕。 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 。1956年7月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艾尔诺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 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纳吉·伊姆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纳吉·伊姆雷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0月30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取消一党执政 。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 。11月1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1月4日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 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 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2.改革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苏联自1965年起陆续实行以“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为主体的“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并一度在东欧引起改革的浪潮。南斯拉夫把工人自治推进到了社会自治,民主德国提出了改革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体制的方案,罗马尼亚自1965年起开始加入改革的行列,对于性经济体制,匈牙利从1968年起推行,保加利亚从1971年开始推行,波兰也紧随其后。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的兴起和夭折是这一阶段东欧改革由高涨转入缓慢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一阶段,传统苏联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了深化和发展,改革不同程度的触及了体制问题,但仍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 这一阶段前期,东欧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自70年代后期起,经济发展的速度就逐步下滑,进而处于停滞的状态,80年代初已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这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改革缓慢发展阶段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捷共中央召开全会,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他上台后公开向苏联模式挑战,大胆进行改革,拉开了“布拉格之春”的序幕。4月,捷共中央通过了《行动纲领》,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行动纲领》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苏联党政军领导接连访捷,对捷施加压力,反对捷共的改革,并在各种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对捷共领导进行攻击。双方在多个场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7月23日,苏联国防部发布公告:苏联陆军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从苏联西部领土至包括波兰、民主德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意在威胁捷共。消息传来,捷举国上下充满紧张气氛。 8月20日夜间11时,万籁俱寂。一架苏联民用客机划破夜空,飞近布拉格鲁齐内国际机场。飞机向机场发出信号: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请求准许紧急降落。按照国际惯例,机场管制人员毫不迟疑地答复同意。苏联飞机一着陆,随即从机舱跳出几十个手持自动步枪的突击队员,当即占领了指挥塔。几分钟之后,从机舱里开出苏联坦克、装甲运兵车和全副武装的苏联部队,机场落入了“兄弟般的”敌人手里。与此同时,苏联及部分波、德、保、匈部队也以同样方式占领了布尔诺等其他主要城市。这次行动苏联和其他国家共投入50万大军。苏联驻捷大使馆的公务车早在机场路旁恭候,他们分别把苏军带到捷共中央大厦、邮政局、广播电台、特定的捷军事设施等。与此同时,苏军通过电台宣布他们是“应捷党政和国务活动家的请求,是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出发,其目的不是干涉捷内政,而是为了反击反革命,保卫社会主义事业”。 null* 8月21日清晨,苏联军队冲进了杜布切克的办公室,逮捕了杜布切克,将他送往布拉格机场的一架飞机,同时被押上飞机的还有总理切尔尼克、国民议会主席和几位党的高级领导人。他们随即被押解到莫斯科。 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像引燃了的火药库,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苏军侵略的群众运动。路标改变了方向,村镇改了名称,使苏军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全国上下“坚壁清野”,使苏军陷入困境,饥渴难忍,只好挖土豆,摘野果吃。 苏联并不准备和杜布切克等人谈判,准备另外组织新内阁。但苏方的计划得不到捷总统斯沃博达的承认,最后只好作出让步,释放杜布切克等人并允许他们参加最后阶段的会谈,签署了臭名昭著的《莫斯科议定书》。在议定书中,捷克斯洛伐克领导被迫接受了苏联占领“不是干涉内政”,是“保卫社会主义”,待捷克斯洛伐克局势“正常化”后,苏军即撤走的“说法”。 8月27日,杜布切克、总理切尔尼克和总统斯沃博达一起飞回布拉格,杜布切克仍被放在捷共第一书记的位置上,但1969年4月,苏联下令免除了他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胡萨克接任胡萨克上台伊始,首先否定了1968年的改革,随即,捷共开始党内清洗。这次浩劫,包括杜布切克在内共有50余万共产党员遭到清洗,占全党总人数的1/3。全国70%的各级领导人被撤换,全国有200余万人遭株连,约20万人被迫逃亡西方。 (三)东欧剧变*(三)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从1989年开始,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了连锁式的空前急剧变化和动荡。波兰团结工会上台执政,匈牙利出现“和平过渡”,前东德出现了推倒“柏林墙”事件,以及其最终被西德吞掉,随之而来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式”革命,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下台,罗马尼亚激烈的武装暴动,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分裂和阿尔巴尼亚的政权更迭。东欧共产党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丢失政权,其来势之猛、爆发之快、变化之剧、涉及之广,都出乎世人预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张接一张的倒下。 东欧剧变虽然各个国家各有特点,但性质相同,即共产党的性质、政权的性质和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场剧变绝非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第一浪潮之波兰剧变* 第一浪潮之波兰剧变 1989年是波兰历史上风云变幻,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 2—4月,波兰政府与各党派、教会、各社会团体的代表举行圆桌会议。决定实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议会民主制、总统制、两院制。团结工会也重新登记合法。在7月国民议会选举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雅鲁泽尔斯基仅以270∶233微弱多数当选为波兰总统。由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在议会选举中失利,雅鲁泽尔斯基任命团结工会《团结周刊》的主编马佐维耶茨基为政府总理。这是华约成员国中第一位非共产党人的政府总理。9月12日,议会批准马佐维耶茨基提出的政府名单,23人的新政府中,统一工人党仅4人,从执政党变为参政党。 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把波兰国徽由“红色天幕下的白鹰”改为“红色天幕下戴皇冠的白鹰”。此后,又宣布波兰1791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的5月3日为共和国国庆日,以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规定的7月22日(苏军解放波兰之日)的国庆节(复兴节)。1990年1月末,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11大,通过《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同时该党也一分为三。波兰1989年的剧变改变了波兰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一浪潮之匈牙利剧变* 第一浪潮之匈牙利剧变1989年是匈牙利历史上风云变幻、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全会讨论重新评价1956年事件,发生分歧。会议公报既承认该事件是因党和国家领导人失误引发的“人民起义”,又指出反革命势力插手导致民族悲剧。5月31日,匈共中央发表公报称“纳吉(因1956年事件被处死)是社会主义改革政策的象征”,决定重新安葬纳吉和他的4名助手。6月14日,匈政府声明哀悼纳吉以及1956年的所有牺牲者。6月16日,几十万人在布达佩斯英雄广场参加了重新安葬仪式。 6月13日,匈党与9个反对派、7个社会团体举行三方圆桌会议。8月28日达成协议:停止国家机关和军队中的政党活动,任何工作单位不得设立政党组织,司法官员不得参加任何政党;制订政党法和选举法,设宪法法庭;修订刑法、刑事诉讼法。10月6日,匈党召开14大,把该党改建为“匈牙利社会党”,以混合经济、自治制度、多党制议会基础上的民主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反对改建的部份党员在前总书记格罗斯支持下于12月17日重新召开14大,声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并未解散”,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匈党正式分裂。10月18日,匈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匈牙利共和国”,“10月23日”定为国庆日以纪念1956年事件。另外,匈于5月拆除奥匈边界的铁丝网,9月又开放奥匈边界;加上7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匈;11月26日匈全民公决等,使得匈牙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方向性变化。 第二浪潮之民主德国剧变*第二浪潮之民主德国剧变1.柏林墙的由来 苏共 11大前不久,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 8月 12 日通过的法令,一夜之间,架设了一条环绕西柏林的铁丝网。东德政府命令人民军、警察和工人战斗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和 85%的通道。后来,又把铁丝网改筑成 2米高、顶上架铁丝网的混凝土墙,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 1970 年,柏林墙又被加高到3 米,包括堡垒和电网,总长达154公里。边界沿线,每隔 20 米就有一个荷枪实弹的岗哨。军队还出动了装甲车和坦克,目的是阻止东德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大量流入西柏林和西德,切断东、西柏林人员来往。自从德国分裂至 1961 年6月底,东德流入西德的人数高达350万。西德人对东德修柏林墙非常不满,许多西柏林人对柏林墙谩骂和扔石头,并组织 2 万人举行抗议集会。 1984年3月,又筑起高约1米的第二道墙,但还是无法阻止人民逃跑。 null*2.柏林墙的悲剧 在柏林墙还是透明的铁丝网时,千百万的德国民众隔着那一道“铁丝网”,交谈着,互相安慰着。 在柏林墙的逃亡者中,那些“功败垂成”者无疑是可悲的。1961年,18岁的彼得已经爬到了柏林墙的顶部,只需要再加最后一把劲,就可以达成目标。但就在那个时候,枪声响了,彼得滑落柏林墙东侧。悲剧还没有完,身中数弹的彼得倒在柏林墙下,血流如注,彼得就这样躺在柏林墙下50分钟,却没有一个东德警察前来管他。 《订阅》是西德作家柏昂(Nicolas Born)在六十年代写的诗。柏林墙仍然森然隔离着东西柏林。犹太人对纳粹的残忍仍然记忆犹新。 墙里发生了很多事 我也曾在墙上涂抹 报纸充满硝烟骚乱 我浏览一件件新闻随时要晕倒 死去活来得疲惫不堪 灌了满肚汤水 于是,准备看晚间新闻 一页页看得心神交瘁 每天几个马克买来世界的谎言 我也没占什么便宜 订阅的是 成堆的灾祸和革命 鲜花展览的报道也叫我心惊 3.柏林墙的倒塌*3.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9月10日,匈牙利宣布允许滞留在匈、奥边界上的数千名民德公民离开匈牙利逃往西德,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外逃浪潮。而公民外逃又导致国内的政治动乱。从10月初开始,国内各大城市连续出现大规模抗议、游行示威活动。社会动荡又加深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内部的分裂。在内外各种压力下,以昂纳克为首的领导集团于1989年10月18日被迫辞职。11月9日,隔离东西德国28年之久的“柏林墙”被愤怒群众推倒,两德边境全部开放。12月8日和16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居西当选为党的主席,大会同时决定改变党的路线、党的性质,要求把党改造成为一个走“第三条道路”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党”。1990年3月18日民德人民议院举行选举,民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取得胜利并组成了以基民盟为首的政府。4月24日,两德总理就实现“货币联盟”问题达成谅解,5月18日两德财政部长签署了“关于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该条约于7月2日起生效。按照条约的规定:“作为缔约双方的共同经济制度的社会市场经济是经济联盟的基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关于迄今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制度的基础的与此相适应的规定将不再适用”。该条约的签订和实施,不仅意味着在民德将由西德马克取代东德马克,而且也意味着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行将结束,成为联邦德国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1990年9月12日,两德与苏美英法外交部长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9月12日和20日民德人民议院和联邦德国国会分别批准《统一条约》,10月3日民德正式并入联邦德国。至此,作为战后存在40多年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结束了它的历史。 第二浪潮之捷克斯洛伐克剧变* 第二浪潮之捷克斯洛伐克剧变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改变了捷的社会发展方向。从10月开始,捷国内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反对派活动频繁,游行示威此伏彼起。11月9日,40多个反对派团体联合组成“公民论坛”,并于11月26日发表《行动纲领》,要求政治多元化,实行市场经济,外交转向西欧。11月27日,组织了全国大罢工。捷共中央在讨论对策时发生分歧,11月24日捷共中央改组,总书记雅克什辞职,由乌尔班内克接任。11月29日,捷联邦议会批准宪法修正案,取消宪法中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12月初,捷共中央、政府先后声明重新评价1968年事件。12月20日,捷共召开非常代表会议,通过新的《行动纲领》,主张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和有效的市场经济,并取消总书记一职,选举阿达麦茨为主席,莫霍里塔为第一书记。12月29日,“公民论坛”领导人、剧作家哈维尔当选为总统,接替已于12月10日辞去总统职务的胡萨克,成为1948年以来第一位非共产党人的捷总统。此后,捷共逐步失去执政地位,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制度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与以往社会变革中突显出来的激烈社会对抗相比较,这次要平静缓和得多。于是西方人形容它为“天鹅绒般的革命”,因为缺少了“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时产生的大规模动乱和流血”。 第二浪潮之保加利亚剧变* 第二浪潮之保加利亚剧变1989年11月10日,保共召开中央全会,托·日夫科夫辞去担任了45年之久的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职务。12月11日,保共先后召开3次中央全会,大规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除日夫科夫以外还有7名政治局委员,4名候补委员,6名中央书记,30多名中央委员被解除职务。姆拉德诺夫被议会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保共同意建立联合政府并同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 1990年1月,保共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选出153人的党的最高委员会,亚·利洛夫为主席。大会通过新党章和宣言,要在保加利亚建设民主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2月,保共提议把保从土耳其奴役下赢得独立的3月3日作为国庆节,又决定改党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取消党的基层组织。6月,保加利亚举行了45年来首次多党选举。40个政党、团体参选,90.79%的选民投了票,保社会党获选票占52.75%,作为多数党组阁。以“民主力量联盟”为首的反对派不甘心失败,组织抗议活动,迫使姆拉德诺夫于7月6日辞去总统职务。8月1日,民盟主席热列夫当选为总统。反对派继续进逼,在10月31日的大选中,民盟得票34.36%,社会党得票33.14%,由执政党变为在野党。11月29日,社会党人卢卡诺夫任总理的政府被迫辞职。无党派人士迪·波波夫组成联合政府,民盟人士纷纷入阁占据关键部门。不久,总统下令军队、警察、司法、检察、外交“非政治化”,使社会党失去对这些重要部门的控制。社会党已失去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社会党内部随之发生分裂,党的副主席卢卡诺夫辞职,23名社会党议员倒戈民盟,使社会党在议会中仅占不足半数的188席,进一步丧失政治优势。1989年以来的剧变改变了保加亚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浪潮之罗马尼亚剧变(1)* 第二浪潮之罗马尼亚剧变(1)1989年3月11日罗马尼亚6名老资格的前党政高级领导干部联名发表公开信,对齐奥塞斯库的内外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指责。12月16日罗西部城市蒂米什瓦位爆发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反对齐奥塞斯库,并同进行干预的罗内务部部队和军队发生激烈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蒂米什瓦拉市的示威活动迅速波及首都布加勒斯特和全国其他地区。12月21日罗当局组织数万人参加群众大会,以显示人民对齐奥塞斯库政权的拥护,但集会变成了反对政府和齐奥塞斯库的示威游行。罗当局出动警察、军队、装甲车和坦克驱散示威群众。22日,罗马尼亚的形势急转之下,示威群众同警察和军队发生流血冲突。齐奥塞斯库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军队倒戈站到了示威者一边。示威群众占领了电台、电视台以及罗共中央和政府大厦等重要设施。齐奥塞斯库夫妇逃离首都,德斯克列斯库总理宣布政府辞职。当晚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告成立,接管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一切权力,并宣布建立多党制,举行自由大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起草新宪法,取消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的外交政策,尊重人权等10条施政纲领。25日,罗特别军事法庭判处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埃列娜死刑并立即执行。至此,齐奥塞斯库政权彻底瓦解。 26日,救国阵线委员会选举扬·伊利埃斯库为主席,任命彼得·罗曼担任临时政府总理。救国阵线委员会地方机构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建立。 第二浪潮之罗马尼亚剧变(2)* 第二浪潮之罗马尼亚剧变(2)新政权成立后,废除了前大国民议会和国务委员会颁布的部分法律和法令;提出建立多元民主政体;主张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保持现有重要企业国有性质的同时,允许开办私人企业;农村在自愿基础上实行个体经营或合作经营,保持国营农场和农机站;更改国名、国旗和国歌;把原罗共财产收归国有。 1990年2月1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同其他30个政党举行圆桌会议,达成协议成立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在全国大选前取代救国阵线委员会成为罗马尼亚的临时立法机构。救国阵线则改组为一个有独立机构和纲领的政治组织,与其他政党一起平等地参加大选。经过激烈斗争,3月14日通过了《罗马尼亚议会和总统选举法》。5月20日,罗马尼亚举行“自由大选”,选举总统、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大选结果,伊利埃斯库以压倒多数当选为罗马尼亚总统。救国阵线在参、众两院中均获得绝对多数,维持了执政党地位。救国阵线宣称同“共产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彻底决裂,要在罗建立一个民主、文明的全新社会,因此大选后继续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政策。6月28日政府总理罗曼向议会作政府施政纲领报告,提出实行私有化和混合所有制的主张。10月19日又加快私有化速度,在3年内使罗经济中至少一半资本私有化。11月1日全面开放市场物价,同时给予居民补贴。但罗国内局势一直不稳,反对党连连向救国阵线发起攻击,反政府示威游行连续不断,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991年9月,总理罗曼在矿工与政府的冲突事件中被迫辞职,由无党派独立人士斯托洛然取而代之。1991年11月21日罗议会通过了新宪法。 第三浪潮之阿尔马尼亚剧变*1990年12月8日,首都地拉那大学生举行抗议活动。12月1日,劳动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4月0日,在新宪法中取消有关劳动党和马列主义指导的条款。5月3日,劳动党成员纳诺受命组阁22天,就在全国总罢工和反对派的压力下宣布辞职。随后成立联合政府。6月中旬,劳动党更名为社会党。1992年3月,民主党在人民议院的选举中取得执政地位。 第三浪潮之阿尔马尼亚剧变 第三浪潮之南斯拉夫剧变* 第三浪潮之南斯拉夫剧变1989年底,南斯拉夫各共和国先后实行多党制,并相继举行了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选举,斯洛文尼亚反对派(简称德莫斯)和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简称赫德兹)获得多数议席,组建政府,这两个共和国的新政府在国家体制问题上反对联邦制,主张邦联制或组成主权国家共同体,因而与塞尔维亚和黑山等主张保存联邦制的共和国发生矛盾。此后,政体之争与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相互交织,使南斯拉夫联邦几度出现危机,并直接威胁着南斯拉夫联邦作为统一政治实体的存在, 1991年6月25日,在就国家体制多番讨论仍未取得一致的情况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随后马其顿共和国和波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独立,为独立和反独立,加之复杂的民族矛盾,南斯拉夫人民军、塞尔维亚族武装与斯文尼亚武装、克罗地亚武装之间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使南斯拉夫联邦陷入内战并进入解体过程。1992年1月底,欧共体不顾国际社会有关全面和平解决南斯拉夫危机的主张和努力,率先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为独立国家。一直主张南斯拉夫统一的美国也突然同欧共体达成一致,在4月6日欧共体承认波黑共和国独立时,美国也采取同样的行动,于4月7日承认三个共和国为完全独立国家。 在南斯拉夫解体已成为定局的形势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决定组成一个“保持南斯拉夫连续性的共同国家”。1992年4
本文档为【第三章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042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1-04-11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