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

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

举报
开通vip

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RevisedbyBLUEontheafternoonofDecember12,2020.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中国人民大学MBA贸易经济学讲义第一讲贸易经济基础理论本讲内容主要参考《贸易经济学》一书中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一、交换和贸易●重要概念:交换分工贸易●知识点:(一)交换1、经济总体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要素构成。消费:社会主体为维持生命、成长和繁殖而消耗产品。生产: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劳动把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分配:规定社会成员在产品总量中的支配比例交换:通过互相交换所占有的...

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
RevisedbyBLUEontheafternoonofDecember12,2020.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中国人民大学MBA贸易经济学讲义第一讲贸易经济基础理论本讲内容主要参考《贸易经济学》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一、交换和贸易●重要概念:交换分工贸易●知识点:(一)交换1、经济总体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要素构成。消费:社会主体为维持生命、成长和繁殖而消耗产品。生产: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劳动把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分配:规定社会成员在产品总量中的支配比例交换:通过互相交换所占有的产品,获得需要的产品。交换联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了生产的目的,分配的最后结果,消费需要和再生产要求的条件。2、交换的要素:(1)需要(2)产品——使用价值(3)分工(4)产品所有者3、交换的目的交换的直接目的: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交换的最终目的:消费4、交换力:交换领域的生产力,能推进交换,实现交换能力。它是由组织交换过程的劳动者和劳动手段,即能推动交换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所能发生作用的能力。人的因素:从事交换的人的劳动能力物的因素:进行交换和实现交换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和条件(如交换工具、设备、场地、设施、仓库、交通运输条件等)5、交换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1)生产的分工产生交换(2)生产提供可交换的产品(3)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4)生产的结构和消费需求的结构决定交换的结构(5)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方式和方法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1)交换使生产最终转入消费(2)交换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要素(3)交换促使生产分工的发展(4)交换促使生产方式的变化(5)交换的广度、深度、规模、结构、形式和方式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影响生产的规模、结构、形式和方法6、交换与分配的辩证关系(1)分配是交换赖以形成的条件,可分配的产品数量规定了交换的规模(2)分配的结构从交换双方规定着交换的结构(3)交换是实现人们按分配所规定的比例获得产品的手段(4)交换使人们对社会产品占有的比例发生变化,引起再分配(5)交换的方式方法决定着分配的方式方法7、交换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消费需求是引起交换的原因(2)消费是交换的目的(3)消费的规模、结构和水平制约着交换的规模、结构和水平(4)消费的能力、方式、方法影响交换的进行(5)交换实现消费的需求(6)交换能够制约消费的规模、结构和水平的变化(7)交换能够制约消费的形式、方法和消费者本身,引导消费,提高消费者的文明程度(8)交换能够节约消费者的时间(9)交换能够提高消费效率和消费效益,维护和提高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二)分工1、分工: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的经济领域中为进行合理的劳动而把劳动专业化的做法。首先是生产的分工其次是交换的分工首先是自然分工其次是经济体内部分工最后是社会分工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更有本质上的差别(1)社会分工中生产者各自的产品都是独立的商品,内部分工劳动者彼此的劳动成果不作商品对待,变成商品的只是经济体内部各劳动者的共同产品(2)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内部分工则以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3)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而内部分工则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经济体中为前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大农业与手工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物质生产行业2、分工的经济基础(1)生产力的发展是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协作是分工的基本前提(3)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不可分割3、分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内部分工产生劳动的特长,强化劳动的专业化,促进专业化生产(2)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3)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4)分工促使劳动工具份化、专业化和简化,促进技术进步(5)分工是交换的基础,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商品交换的规模相应的扩大4、社会分工体系部门分工地区分工国际分工(三)贸易1、贸易:指不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活商品货币交换活动的总和,它不是个别的交换行为,不是指某一次具体的买卖活动。贸易属于交换的范畴,但不泛指一切交换,而是指产品的交换;不包括生产内部分工所引起的劳动能力的交换。贸易既指不同个人、组织之间的交换,也可指不同部门、地区或国家之间的交换。由交换到贸易交换类型交换条件交换的价值依据交换媒介贸易形成偶然交换不计较彼此劳动消耗注重使用价值不注重交换价值没有货币没有流通不构成贸易经常交换考虑彼此劳动消耗注重使用价值注重交换价值没有货币没有流通不构成贸易商品流通考虑彼此劳动消耗注重使用价值注重交换价值注重货币价值引入一般等价物,即货币贸易形成:为卖而买买而后卖2、贸易分类(1)按交易对象分为:商品贸易服务贸易(2)按地区分为:城乡贸易地区贸易国内贸易国际贸易(3)按毗邻关系分为:边邻贸易边境贸易(4)按部门分为: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重工业品贸易轻工业品贸易钢铁贸易石油贸易百货贸易纺织品贸易机械贸易计算机贸易……(5)按时间分为:现货贸易期货贸易(6)按组织分为:个人贸易企业贸易系统外贸易系统内贸易(7)按社会特殊情况分为:民族贸易先进落后地区贸易(8)按是否投机分为:真实贸易只买不卖(囤积商品)虚假贸易只卖不买(累积货币)3、商品经济条件下贸易的作用(1)证明“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别人的需要”(2)不仅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创造出提高消费的条件(3)不创造财富,但积累和集中财富(4)不只是消极的去媒介生产和消费,而且积极的引导生产和指导消费(5)不仅促进经济的繁荣,而且拉动经济的复苏(6)不仅能保存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而且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二、市场●重要概念:市场国内统一市场●知识点:(一)市场的概念和功能1、市场的含义(1)人们集中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即进行买卖的地方(2)流通的领域,即一切商品货币交换活动的总和(3)商品的销路,即商品的需要(4)特定条件下,交易组织的称谓,如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市场作为流通领域区别于社会经济中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是以交换活动为内容的特定的领域。2、市场的功能(1)联系功能:联系生产和消费(2)实现功能:商品价值的市场实现(3)变换功能:物质的变换和劳动的变换(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4)基础功能:一切商品生产赖以存在的基础(5)传导功能:传导供求变化和价格变动(6)核算功能:核算商品的成本和价格(7)调节功能:调节供求矛盾(8)选择功能:选择最合适的买者或卖者(9)调剂功能:商品存储调剂供求淡旺(10)导向功能:消费通过市场引导生产3、市场的性质市场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交换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1)某种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市场(2)过渡时期市场(3)畸形的、非正常发展的市场(二)市场的发育1、市场发育的阶段(1)产生阶段(2)传统工业化以前的阶段(3)向传统工业化过渡的阶段(4)已实现传统工业化而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阶段(5)实现现代化以后继续发展的阶段2、发达商品条件下市场的特征(1)工业化的大市场(2)生产商品化的市场(3)生产社会化的市场(4)资本主义大市场(5)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参与国际分工(6)企业成为主要市场主体(7)市场体系成熟的市场(8)信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确立和发展的市场(9)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10)流通组织体系成熟的市场(11)交易的组织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成熟的市场(12)流通保证条件完备的市场3、资本主义大市场的特点(1)社会分工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很多部门从农业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而且在农业内部也有了日渐明显的社会分工,有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独立的农业部门。(2)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工商人口,城市人口大增。(3)小商品经济两极分化。(4)封建地主经济中一部分开明的地主开始资产阶级化(5)农业适应工业发展以及农业内部商品化的需要而日益商品化(6)商业资本在市场发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4、当代经济市场的主要特征(1)新技术革命(以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为主要内容)所带来的经济的巨大进步。(2)社会化进程使部门分工、地区分工飞跃进行,在高度分工基础上形成高度协作。(3)商品化程度之高,不仅在生产抑或消费中都开拓了许多新的市场,市场的水平也大大提高。(4)市场体系空前发达。(5)市场主体发育程度极高。(6)国家注意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以利于市场机制正常的发挥调节社会经济的作用。(7)市场的组织体系更严密,组织和管理更完善。(8)市场保证条件市场现代化。5、市场发育的动力(1)市场发育是客观的过程(2)市场发育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内部成长因素,即市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生产的商品化程度(3)近代:生产的社会化和工业化程度(4)现代:国际大分工的深入和新技术革命的进展程度6、国家对市场培育的内容(1)确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防止出现因片面追求高速度而出现市场紧张和被迫紧急刹车而市场疲软的倾向,使经济发展比例协调,市场发育有较宽松的环境(2)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和合理的信贷政策,防止严重的财政赤字和信贷失控以避免通货膨胀,给市场以必要的稳定的局势(3)促成正确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确保企业的独立自主,增强企业活力,是市场主体的发育有必要的法律保证(4)开放市场、放开价格,使商品得以自由流通,使市场价格得以起调节经济信号的作用(5)实行保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制定反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为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发挥创设强有力的屏障(6)掌握和正确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与物质手段去调节市场,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市场主体,是市场得以在健康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和发展(7)制定和完善各种市场法规,建立完备的市场管理制度,使市场得以在必要的法律规范的制约下有秩序的发展(8)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条是大力支持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增强市场自行发育的能力(三)国内统一市场1、国内统一市场国内统一市场是指能把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融合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统一的市场,也就是实现全国社会化大生产的再生产所需要的国内市场。2、国内统一市场与统一的国内市场(1)国内统一市场是经济的范畴,是指国内市场发育达到全国社会化大生产即全国各地经济在社会大分工基础上能融为一体的市场。(2)统一的国内市场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市场。只要有统一的国家,由中央集权的政府,即能够保证全国之间进行必要的贸易,这就是统一的国内市场。3、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意义(1)就经济统一来说,国内统一市场要求将商品经济推向全国,推向落后地区经济浪式发展。(2)就社会统一来说,国内统一市场不仅打破了国内城、地区之间的隔绝,而且把全国各地的专业化生产组织到全国社会再生产的统一过程。(3)统一国内市场要求全国各地人才的聚集、商品的标准化和经济的集中化。三、市场运行●重要概念:时间节约规律按比例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机制经济机制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贸易自由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知识点:(一)市场运行规律1、时间节约规律:一切经济活动莫不是为了节约劳动耗费,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或者说减少投入,增加产出。2、按比例规律:在经济的各个部分之间,经济的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各地区之间、各环节之间要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分配劳动,分配劳动时间,使之所形成的经济结构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需求的比例,避免不足或过剩。3、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供求规律: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互相决定。(1)供求变化引起价格变动(2)价格变动引起供求变化(3)价格和供求的相互作用引起对方的变化会有极限,到达一定的临界点,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5、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的对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去迫使每个市场主体为自身个别利益而在供求变化和价格变动中采取行动,突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市场运行机制1、机制:客观存在的有机统一体中,由调节统一体运动的职能系统作为要素,有机的结合而组成能够支配、推动、控制各职能系统的机构及其自动调节功能的总称,它是有机体运动的调节方式,使有机体在这个内在机制的调节下,在其总功能发挥的驱动下,按照既定的原则和形式来运行。(1)存在于有机统一体中(2)不同的有机统一体运动机制不同(3)由决定有机统一体运行的诸要素有机结合而成(4)能自动的对有机统一体各种器官提出要求,调节它们的功能(5)它的调节使这些器官的作用得以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克服不平衡,得以正常运行(6)它的调节作用是支配有机统一体的各种客观规律的综合表现2、机制的特性(1)客观性(2)内在性(3)统一性(4)运动性(5)动力性(6)规律性3、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1)经济机制:作为支配经济有机统一体的客观规律作用的综合体现,它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它属于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它是经济规律作用的要求,但不是经济调节的作用系统。(2)经济体制:具体的经济结构的实现形式和经济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经济组织方式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所必需的实行的运行模式。(3)经济机制是经济体制的灵魂。4、市场诸要素的有机联系与运动过程(1)价值变化→价格变动(2)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变动(3)供求关系变化→1.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而背离价值;2.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趋于价值(4)供不应求→消费者和经营者竞购→价格上涨→1.扩大生产供应;2.缩小消费需求→价格回落→供过于求→经营者和生产者竞销→价格下跌→1.缩小生产供应;2.扩大消费需求→价格回涨(5)在整个运动过程当中,价格成为市场内部诸要素关联的结合点,成为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最直接、最敏感的要素,客观上就起了传导市场调节信号的作用。(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即当商品经济发展到向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完成和继续前进时所必定要采取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但它不存在商品经济低级阶段,不是指商品经济个体的运行。2、市场经济与市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中心,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为动力、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这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进行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容。3、市场经济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方式,不过前者以市场为中心,由市场机制的调节来组织,后者由社会经济中心自觉来组织。4、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是市场经济。5、市场经济不是无政府状态: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通过市场来组织经济并非注定要从自发发展为盲目。6、市场经济不是法制经济,而是规范经济:市场经济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工业化程度很高的经济调节方式,因而组织化程度很高,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法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7、市场经济不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规定的客观必然,是发达商经济条件下诸经济主体利益矛盾趋于统一的运动过程,决不是什么道德、意志关系。(四)市场原则市场原则即贸易原则,包括贸易自由、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1、贸易自由:商品交换双方在没有外来干预下自愿让渡商品(1)贸易双方要排除仪仗非经济的强力强买强卖,而且要使买卖双方处于供求局势大体相适应的环境中,乃至交易双方的经济力量大体相当,避免一方依赖另一方,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则压迫这一方,处于优势地位。(2)政府、行业协会和经济共同体等组织,对市场贸易往来不是采取干预、限制、封锁、禁止、行政垄断的政策,而是实行保护贸易自由的政策。(3)贸易自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它的普及要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条件。2、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市场上的客观要求。交换具有二重性:一是物质的交换,二是所有权的交换。前者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后者是价值即等量劳动的交换。(1)等价交换原则的普及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扩大,特别是生产社会化而逐步得到贯彻的。(2)等价交换是交换中所有者实现利益中必须坚持的互利原则,是商品经济主体独立的平等关系的体现,这种互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公平竞争: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要有公平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以便使竞争得以正常的进行,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公平竞争是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2)公平竞争的本质是为价值规律的作用开辟道路。(3)“竞争是实际的贸易自由。”第二讲市场供求关系本讲内容主要参考的是《贸易经济学》一书中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一、商品资源与供给1、发展生产与商品资源(1)重要概念:商品供给:是指处在市场上的产品,或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具体说,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个季度,抑或一年)通过市场用来出售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购买力:即为用来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它提出商品需求。生产:指的是本期、本国的生产,是指一切能够作为商品供给来源的产品。就一般商品市场来说,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劳务市场来说,是服务产品的生产;就劳动力市场来说,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其余类推。(2)知识点:形成市场商品流通的两个基本条件:商品供给和购买力(现实商品需求)。产品能够作为商品的原因:其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是由于它具有有用性。这种有用性不能只是对自己的直接消费有用,而且必须能够满足他人的消费需要。因此,这里所说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与价值统一在一起的作为商品特性的使用价值。商品供给前后应注意的问题:在形成供给以前,要努力提高产品所能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的程度;在形成供给之后,要努力减少使用价值的损失,设法保存甚至提高使用价值。商品供给要能满足社会需要,必须在价值方面的供应量能与需求量相适应的范围内,来使使用价值方面的供应量适应需要量。市场商品供给总量的决定因素:所供给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构成、每种商品的实物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的变化。商品供应的来源:最基本的是生产,此外还有进口、社会产品储存和社会再生资源等。生产的划分方法:可按工业(包括矿业)、农业和其他生产部门划分;也可按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生活资料生产)划分;也可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划分。生产力以生产力的要素相结合为内容。生产力要素包括:人的因素(劳动力)、物的因素(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教育、管理和科学技术等等。劳动手段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资源和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人类利用资源时的具体要求:第一,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发现新的可加利用的自然资源;第二,努力开发已发现的自然资源,向自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第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从市场需要出发,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为决定、为依据;第四,自然资源的开发要从满足长远的市场需求出发去有计划地进行,对稀贵的资源不宜轻易开发,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第五,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考虑成本,重视经济效益,而且要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力要素的结合离不开科学技术、教育,以及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此外必须加强分工、协作、组织和管理(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组织内部的两方面,或说包括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三个层次)。2、商品生产、进出口、再生资源、商品资源(1)重要概念:废旧物资再生资源: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已被消费的产品作为废旧物资有一部分使用价值没有用完,可以回收;有些则是被消费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再存在,但仍有其它用途的使用价值包含其内,可动员起来加以利用。(2)知识点:在生产力既定的前提下,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决定了商品资源的多少。生产的商品化发展过程为:在自给生产条件下,某些剩余产品转化为商品;在自给生产占支配地位条件下,某些部分的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自给生产居支配地位转变为商品生产居支配地位;商品生产由低级阶段简单状态发展到中级阶段的比较发达状态;再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发达状态。自给生产条件下,产品转变为商品的比例取决于剩余产品,剩余产品愈多,转变为商品的比例就愈大。商品生产的产生:自给生产的产品一旦和市场发生接触,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的数量愈大、愈经常,就愈有可能使一部分生产从自给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即专门为交换、为市场而进行的生产。商品资源在不同条件下的决定因素:在自给经济条件下,取决于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多;在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条件下,取决于随着生产的商品化的进展而不断提高的商品率(所生产的产品中商品所占的比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取决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取决于高新技术和经济跨上国际大分工的轨道所带来的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进口在商品资源形成中的作用,要注意:一、需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二、要有足够的外汇;利用出口来支持进口。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后,被消费以前,是以社会产品储存的形式存在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储存的状态: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手中的商品储存;二、生产消费者手中的生产消费储存;三、生活消费者手中的生活消费储存。在商品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要使商品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能够适应商品需求,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一、商品量与自给量的关系;二、内销和外销的关系;三、直接拨付、不通过市场部分和通过市场部分的关系。3、商品质量与供给(1)重要概念:商品质量:即产品效用的量度。(2)知识点:评价商品的质量时,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商品消费者的需要。质量是对产品效用的具体分析,它是衡量或比较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尺度。商品供给量总是以一定质量为内容的商品量,离开质量,再多的数量也谈不上有效供给。商品供给量也指这些在基本质上有保证的同质商品所组成的通过市场来满足商品需要的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的质量就应是以社会总劳动即社会资源能否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质量有保证而数量上能够适应消费结构的生产结构乃至商品供给的结构上。商品质量的意义: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满足生活消费需要、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全面、顺利地发展的保证。提高商品质量有助于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以该产品作为劳动资料的下游产品的质量,也关系着其价值的实现。商品质量是否有保证,实质上也是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问题。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时的重点:从市场出发来对待质量,严抓生产过程,重视流通中保存和增加使用价值,加强商品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对商品的养护等等。4、商品品种与供给(1)重要概念:商品品种:是指商品按不同的质上的差别而归类,按不同使用价值而对商品进行区分。(2)知识点:商品多层次分类合理化的意义在于它能充分体现使用价值满足消费需要的程度。它的具体意义和商品质量的意义同样重大。而且还能够扩大和加速商品流通,有利于开展竞争,节约社会财富,为消费领域中物尽其用奠定基础,节省生产者投资和消费者开支,维护消费者利益。多层次商品分类合理化的内容:总的方面应是适应消费需求的结构及其变化。具体说是类别、品种、花色要齐全,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类别,特别是品种花色存在着新陈代谢的规律;强调多样化;注重流行性商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大扩展流通和生产的作用。多层次商品分类合理化的工作重点: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市场供求平衡,努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速工业化、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流通对商品生产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发挥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必要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自治性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等等。二、购买力资源与需求1、商品购买力与货币购买力(1)重要概念:购买力:指在一定时期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所构成的对市场商品的需求,也就是在该时期能够用于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商品购买力:一定数量的具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额,它代表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有多少。货币购买力: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即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它代表用于购买商品的单位货币能买到多少商品。即在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单位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比例的大小。(2)知识点:商品需要属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经济需要,且在经济需要中,不是生产、分配的需要,也不完全是消费需要,而是由于消费所引起并通过交换反映出来的需要。能够形成购买力的货币,首先必须是通货,即在特定市场上能用来与商品相交换的货币,通行的、能够在该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商品购买力只能代表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在货币购买力既定时,取决于货币量的多少;在商品购买力既定的情况下,它能够购买多少商品,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商品购买力作为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量,应是指一定时期内已经存在和将进入市场购买商品的货币量。购买力依消费的性质、购买对象的不同,分为生产消费购买力和生活消费购买力。此二者的决定因素请同学们自己思考。2、居民货币收入知识点:居民货币收入主要来自居民的基本货币收入。城市和乡村居民的基本货币收入来源有很大差异,要区别对待。城市居民的基本货币收入可分为工资收入、经营管理者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收入、个体经营者收入和私营企业主收入。工资收入取决于劳动就业人数和平均工资水平,依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而不同。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主要靠政府财政拨付,收入较稳定;生产经营单位有职工工资收入、经营管理者收入和所有者收入三类。个体经营者的收入较为复杂,有靠劳动所获的收入、因经营状况良好而增加的收入、利用供求和价格的变动而增加的收入以及带有剥削性的收入等。乡村居民的基本货币收入主体:最多的是承包经营的农民,其他为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雇佣职工、非雇佣的企业单位职工和事业单位职工、非工资收入的经营管理者、独立的非农个体经营者以及剥削收入者等。基本货币收入的渠道来源是多样化的,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从事几种职业就有几种重要的基本收入,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收入、临时工的收入等。此外,还有大量从事证券交易、依靠买卖股票、国债或其他可以上市买卖的债券以图从中获得差价者的收入。居民的基本货币收入在地区间会受到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应是劳动报酬。3、居民非货币收入知识点:城乡居民非货币收入主要有: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购买债券的利息收入,土地和房产的买卖、租、典收入,社会福利和保障性收入。也有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收入等。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迟购买力,缓和市场供应压力。但当储蓄存款的累积额很大时,对居民货币收入的影响就很明显了。一是利息会成为居民相当重要的收入来源,二是在物价波动时,储蓄存款会被大量取出,转化为购买力,冲击市场,而且提高利率也难以稳定储蓄存款。居民进行投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直接投资,即直接投办工厂、商店一类的赢利事业;二、间接投资,即把资金交给他人去投资,自己从中分取盈利。投资的途径有:参加合作社、合伙(非主要投资者)、购买股票和债券、参加基金组织、参加所在企业集资以及其他社会集资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居民彼此之间的货币往来不会大量增减货币收入总量,货币支出结构和购买力支出结构对总量的影响却很大。4、社会集团购买力(1)重要概念:社会集团:是指居民以外的企业、机关、部队、学校、文化等事业单位和其他非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折旧: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物质消耗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其中,用于补偿劳动手段(工具、设备、房地产等)的部分,即固定资产的折旧。流动资金: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物质消耗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用于补偿劳动对象的部分主要是原材料,属于流动资金。(2)知识点:社会集团购买力包括:企业购买力,政府行政机关、公共团体、学校、文化卫生单位、军队等的购买力。企业生产消费购买力形成的来源主要是对企业的投资,其次是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及工具的物质消耗那部分属于简单再生产的继续所需的转移的价值,再次是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部分,还有原始投资者追加投资和新募集的投资。折旧与生产消费购买力的关系首先在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其次是折旧率,第三是已经形成的折旧基金用于企业生产消费中固定资产重置的部分。积累是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部分,它来源于超过补偿劳动报酬而垫支费用的新增价值(m)。该部分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又分为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生产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当积累基金不足以支持扩大再生产时,一方面就需要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另一方面要依靠借入资金。生产消费购买力形成后,影响扩大再生产的因素有:生产资料的价格、汇率、生产周期等。企业购买力形成,生活消费方面主要是企业为生产和经营服务的消费品和生活劳务的开支,不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务的开支。生活服务行业和消费品修理行业为开展正常营业和修理用的各种设备、原材料以及辅助材料的购买力也不包括在内。企业生活消费购买力的来源为企业的管理费和企业的集体消费的福利基金。5、居民储蓄及现金持有(1)重要概念:自然储蓄:指居民货币收入超过即期需要而有余部分形成的储蓄,其不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人为储蓄:是因商品供应不能充分满足消费需要,致使一部分购买力不能实现而被迫转为储蓄,或者为了某个目的需要储蓄存款,被迫采取限制消费的做法。手存现金:手存现金大多是为了生活周转的需要,但也有一部分是私人经济生产和经营的周转资金。居民生活周转现金:指居民货币支出中用于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而必须保持的现金。它不包括活期存款。(2)知识点:存款由财政存款、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三部分组成。居民货币支出是指居民货币收入的分配,它是由商品开支、非商品开支、储蓄和投资开支、手存现金所组成。投资性开支包括居民购买国库券、公共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加入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和合作社社员入股等。由于储蓄存款和投资性开支与商品开支之间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因此可用它们来调节市场供求。从购买力的形成和实现的角度来看,其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是:居民货币收入→居民生活周转手存现金→居民生活消费货币支出。居民生产和经营周转资金主要发生在农民、个体工商户和承包、租赁者当中。6、居民非商品支出(1)重要概念:非商品支出:指居民实际的货币支出中不用来购买商品(包括实物商品和劳务商品)部分。(2)知识点:非商品支出与商品支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发生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商品所有权和货币所有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不是价值形态变换的货币支出。这种货币支出使居民失去了货币所有权。非商品支出主要包括:赋税、捐纳和摊派、赡养、馈赠和送礼、归还利息和到期付款、保险费支出、购买外币支出、罚款等。不包括:劳务支出、以租金和付费形式开支的货币支出,如房租、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7、购买力的构成(1)重要概念:居民购买力:居民的货币收入减去居民的非商品支出、居民储蓄和手存现金的增加额,就是居民的商品支出,即居民购买力。(2)知识点:居民购买力与社会集团购买力之和共同构成社会商品购买力。每个时期的购买力有原有购买力和新增购买力之分。购买力会不断提高。新增购买力能够支持扩大再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是支持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购买力的使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不可自由支配的购买力,用于满足简单再生产或生存的需要;另一是可自由支配的购买力,用于满足扩大再生产或发展的需要,乃至享受的需要。社会商品购买力按其在市场上投放所形成的需求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料购买力和劳务(服务产品)购买力。按满足需求性质不同还可分为:生产消费购买力和生活消费购买力。生产消费购买力可进一步分解为:生产资料购买力(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生产性劳务购买力。生活消费购买力可进一步分解为:生活资料购买力和生活性劳务购买力。在生活消费购买力中食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是衡量贫困和富裕的重要标志。越是贫困,食的比重越大;越是富裕,食的比重越小。这称为“恩格尔定律(Engel’sLaw)”。购买力还可以依据时间、空间、收入层次的不同来进行划分。8、购买力的实现与需求(1)重要概念:平均购买力:指居民购买力中按人口平均的每人的购买力和按家庭平均的每个家庭购买力。购买力投放:在购买力既定的条件下,购买力的投放就是购买力向市场的投入,从发生到实现的过程。(2)知识点:只有通过市场,购买力才能够实现。购买力总额决定商品流通的规模,平均购买力决定商品流通的水平。按人口和按家庭平均的购买力不仅要以总人口平均,而且要依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口和家庭去求得各阶层的平均购买力。已形成的购买力在现实的投放中由于客观原因,会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计算购买力和发生购买力,真实购买力和虚假购买力,已实现的购买力和待实现的购买力,预支购买力和预收购买力,现有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未实现的购买力和积存购买力,当地购买力和流动购买力等等。上述每一类购买力的具体含义请同学们自学。购买力投放的决定因素:购买力的规模和水平,当期不同时间的投放量等。当期发生购买力依据购买力水平、消费特点、消费需求量、消费的迫切程度而分为一次性投放、间发的不规则性投放、多次性周期投放等。商品需要的特点:具体性,复杂或多样性,层次性,发展不平衡性、多变性或弹性,以及上升性。其中需求弹性是由市场条件、特别是受价格条件所制约而引起的。三、市场供求关系1、商品供求关系与商品供求矛盾知识点:供求是形成商品流通的两个最基本条件。一切商品买卖行为的总和,构成了整个市场的商品供求关系。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使之处于统一体中,形成商品流通领域中特有的矛盾。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彼此力求相适应,但两者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对立,又常常不相适应,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供求相适应,即为供求平衡;供求之间不相适应,即为供求不平衡。供求不平衡又可表现为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供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它是在克服供求不平衡中形成的。供求平衡不等于供求比例协调,供求不平衡不等于供求失调。市场上供求是否能够形成并保持比例,或者比例失调,关键在于不平衡发展的趋向和程度。比例的协调是社会再生产赖以继续和扩大、实现的条件。在市场上,一定的购买者和售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总是一定阶级、一定的利益集团的人物,所以任何条件下的市场供求关系,归根结底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商品供求矛盾运动的规律: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市场供求比例关系的重大意义:它关系着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供求比例协调积累才能实现,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使市场机制得以合理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供求比例协调,市场稳定和正常发展,是生产正常进行和社会主义生产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必要条件,它也关系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和按劳分配原则能否顺利实现。它能够保证物价稳定和货币流通正常。市场供求比例协调关系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影响着国家财政的健全和投资计划的实现。2、市场形势与市场态势(1)重要概念:市场形势:即市场局势,指的是市场总的供求状况。市场态势: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势力结构。买方市场: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局势下,买主之间矛盾不大,卖主之间却竞争激烈,卖主为了销售商品,就有求于买主,买主在买卖中处于优势,掌握了买卖的主动权,就形成了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在供不应求的市场局势下,卖主之间矛盾不大,买主之间却竞争激烈,买主为了购得商品,就有求于卖主,卖主在买卖中处于优势,掌握了买卖的主动权,就形成了卖方市场。(2)知识点:决定市场形势好坏的因素主要有: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之间是否大体相适应,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是否大体相适应,主要商品的供求在量上是否大体相适应,商品流通总量和商品储备之间是否合乎比例,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否稳定等。市场供求状况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因为它反映了:一、工农业之间的比例;二、工业内部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比例,乃至生产中的部门比例、产品比例;三、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四、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财政收支状况;五、税收状况;六、投资状况;七、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八、流通的组织状况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九、对外贸易和外汇状况;十、货币流通和信贷状况;十一、价格状况;十二、交通运输状况;十三、国家政策、体制和调节措施。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是市场运行中可能发生的两种市场态势。不能简单地说这两者孰优孰劣。市场供求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市场建设的真正目标。3、市场波动(1)重要概念:市场波动:市场供求关系总是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再到不平衡,不断进行着矛盾的波浪式的运动。平衡与不平衡作为矛盾存在和运动中的两种形式,总是交替地变化着。经济波动:经济增长中存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运动规律,使经济增长表现为一种伸缩性的变动。(2)知识点:市场波动属于一种经济波动。生产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过剩。所谓相对过剩,是指生产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市场对生产显得过于狭窄时,危机就会爆发。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周期爆发,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本质上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恶性波动——危机存在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制度性原因,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对抗性矛盾。并指出这种危机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灭亡后才能解决。二、西方经济学家:在凯恩斯以前主要有货币说,过度投资说,消费不足说。在凯恩斯时期,他支持消费不足说。之后,则有加速原理和资本存量调节原理。熊彼特还提出了技术创新决定论。这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可以通过自行调整,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危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此有可能避免周期性危机,即制度性危机。在以市场自身调节为主的同时,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引导和促使社会生产去适应社会消费的需要。4、市场供求矛盾的调节(1)重要概念:经济杠杆:是指能触及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方向、范围、步骤、程度和速度的手段,如工资、价格、信贷、税收等等。物质手段:是指国家直接在商品市场或货币市场上吞吐商品、买卖有价证券或外汇以调节供求。其中主要是对商品市场的调节,如基金调节、政府订货、收购、国家储备拨出等。(2)知识点:可以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来克服市场供求矛盾: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得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使市场供求走向平衡。市场调节机制的局限性: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是分散的,使得市场调节机制只能解决市场微观的平衡问题,而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平衡问题;二、市场调节机制以事后调节为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盲目性发展严重而越过一定界限时,就会发生破坏性;三、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是在市场内运动的主体,因而只对市场主体起作用,当供求矛盾的原因主要来自市场外部时,调节就会受限;四、这种调节主要是通过竞争中价格波动来起作用,当竞争和价格受到外界限制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调节作用也会随之受限;五、调节主要是市场上短时期内的供求关系,对中长期供求关系的作用逐渐减弱;六、市场机制的调节虽然能够促使个别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趋于一致,但需要有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内,若利益之间差距太大,市场难以解决,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七、一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特殊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求,否则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八、这种调节虽然是保证效率和必要的公平所需要的,但在市场波动中却又会在合理的差别之外,因发展要素参与分配,导致差距拉大,甚至会出现利用市场波动造成分配不公的现象。国家对市场供求的调节,是在为市场经济运行服务所需要的宏观管理中,通过对市场供求的宏观调节来补充市场机制调节的不足,纠正市场波动中的某些偏差,促使市场供求比例协调,以便正常地发挥市场信号对市场主体的引导作用。国家对市场供求调节的手段:一、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和物质手段;二、非经济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第三讲商品流通本讲内容主要参考的是《贸易经济学》一书中的第八章至第十章。一、流通理论1、商品流通一般(1)重要概念:商品流通:狭义的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也就是以买卖,或者说以价值形态的变换为基础环节所组成的系列。广义的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价值形态不断变换过程和商品体物质运动过程的统一。(2)知识点:商品流通过程是价值实现过程和使用价值替换过程的统一,也是商品价值流通过程与商品实体流通过程的统一。流通是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由多次交换行为联结而成。只要以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买卖就可以联结起来而组成链条,以便去联结成不是一次买卖所能完成的交换过程。完整的商品流通应该是纯粹商品流通和商品体的物质运动的统一。前者是价值形态变化的系列,后者是使用价值的运动系列;前者是商品和货币所有权的连续更迭,后者是包括商品体的空间位移在内的商品自身的物质运动。而纯粹商品流通则是整个商品流通的本质内容。通常人们还把价值形态变化即所有权变更的运动过程称为商流,把使用价值变动即商品体物质运动的过程称为物流,并将这两个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称为信息流。实际中,流通就是商流、物流、信息流三者的统一。市场信息对商流和物流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是在流通运行中每个主体以及组织者、调控者和中介协调者进行分析、研究、判断、预测的主要依据。商品流通领域是许多商品流通过程的总和,是一切商品货币相交换的总和,在经济学上也就是商品市场。而市场则是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生产要素流通的总和。2、商品流通要素和本质知识点:商品流通的要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流通手段——货币、价值形态的转化形式——买卖、多个买卖的联结所构成的系列、所有者的不断更换。只有商品具有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自身的运动才能形成商品流通中价值运动的承担者。使用价值决定流通结束后能否转入消费,商品能否成为消费对象。交换价值决定商品向前运动转变为货币,发展成为商品流通,因而交换价值的运动是流通的本质规定。多个买卖的联结构成了有序系列,才能克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集散上的矛盾,突破原有商品交换的局限性。所有者的不断更迭,使得消费者作为货币的所有者才有可能在商品流通结束时成为商品的所有者,也即出让了货币而成为商品的占有者。流通存在的首要条件:一、商品必须预先确定价格;二、存在的不是个别的交换行为,而是多个交换行为所联结成的系列,是交换总和或总体。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在商品流通中,彼此之间在形式上表现为平等的扬弃和获取利益的关系,即转让和占有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否实现,取决于双方的利益是否一致。利益一致,最关键的是体现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等价交换。由于商品流通不是个别买卖,而是一切买卖的总和,因此本质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存在着个别所有者在买卖上要求自由让渡、自主选择与社会联系外在力量的制约和强制的矛盾,即个别利益与社会权力的矛盾。流通过程要求个人过程能与社会过程趋于一致,所以个人利益不仅要受买卖对方的约束,而且要受社会的约束,不能离开社会来分析流通中的利益问题。3、商品流通特点商品流通特点的“八大统一”: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二、并行性和交织性的统一;三、全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连续性和间歇性的统一;五、运动性和更新性的统一;六、表面性和内在性的统一;七、制约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八、趋向性和趋利性的统一。4、商品流通功能和地位知识点:商品流通的功能有:联结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再生产提供必要条件,或者说,促成再生产的实现;节省再生产的时间和劳动耗费;推动再生产,扩大新的潜能;实现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促进现代化。这些功能中,决定性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提供再生产的条件。商品流通不能创造价值,但它能够实现价值。这种实现功能的进步意义在于实现价值时包括了包含在价值中的积累那部分的价值。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商品流通能够实现再生产所需的条件——生产资料的取得,并且越来越多地依靠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来解决。生产越是商品化和社会化,就越加需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否则生产就难以存在下去,此时不断扩大的商品流通就成为生产不断扩大的先决条件。对之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形成来说,商品流通还能够保存和传播先进技术,促进生产现代化,并有助于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社会化,扩大其势力范围。商品流通能够使市场机制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起调节作用,并能够决定货币流通的运行和信用制度的形成,保证社会再生产中货币和资金的回流,满足消费需要,同时影响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进而促成新的购买力和引起新的消费需要,传播和反馈信息,提高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地位。在自给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流通是彼此分离、独立存在的。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生产和流通之间关系密切,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成为统一的再生产过程中两个必然的阶段,二者不能分离。商品流通决定商品生产的原因:一、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二、商品流通是引导自给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三、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发展的决定条件;四、商品流通是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商品生产运行的基础。5、商品流通形势和种类知识点:商品流通按其发展的程度和运动的过程来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其运动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另一种是发达的商品流通,其运动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本身的运动是一种流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是资本的总流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流通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一样,都是G-W-G’。马克思对生产商品化和社会化条件下的流通进行了分类:“一、总过程——资本通过它的各个不同环节,因此资本表现为处于流动中的、流动着的东西。二、资本和劳动能力之间的小流通。这种流通伴随着生产过程并表现为契约、交换、交易形式,而生产过程就是在这些前提下进行的。三、大流通:资本在生产阶段以外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资本经历的时间表现为同劳动时间相对立的流通时间。”资本的商品流通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实现价值,不过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它与一般的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上的商品流通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的商品流通,此二者是混合交错在一起的,并且首先体现在商品上。其次,这种混杂交错是货币,即用于购买作为商品资本的商品(以实现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价值)所用的那部分货币,既有货币资本的货币,也有来自劳动者收入乃至其他来源的货币。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一样,都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排除二者的经济性质不同外,作为生产商品化、社会化条件下的商品流通,本小节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流通的分析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6、商品储存(1)重要概念:产品储存:物质产品并非在生产出来就立即进入消费阶段,而是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被消费,在这个期间,就客观地以储存的状态存在着。自然形成的储存,不以产品的所有者的意志为转移。产品储备:根据主体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的储存,即为了既定目的而进行的储存则是产品储备。商品储存及商品储备:是产品储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将有的形态。产品只要变成商品,或者只要它是作为商品生产出来,在其离开生产领域之后,处于流通领域,未曾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就作为商品储存存在。这个期间人们有意识地储存商品,就形成商品储备。(2)知识点:商品流通的保证条件:在供应方面,需有一定的商品储存量;在需求方面,需有一定的货币流通量。产品储存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形式:在自给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作为财产积累形式和个人消费储存形式存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除财产积累形式外,产品储存开始分为生产消费储存、个人消费储存和商品储存。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储存都存在上述三种形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储存的三种形态既可以同方向增加,也可以逆方向消长。其中互相消长的一方是商品储存,另一方是生产消费储存和个人消费储存。社会产品储存(包括商品储存)是一种社会财富的积累。作为社会财富积累的还有以财产形式存在的积累和国家储备,以及社会公共团体的储备。其中,商品储备是商品基金,个人消费储备是消费基金,生产消费储备是生产基金,国家储备和社会公共团体储备是后备基金和保险
本文档为【MBA贸易经济学培训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骏马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9-1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