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设计

2019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2019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设计2019秋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目录 水 空气 1、水到哪里去了 1、感受空气 2、水沸腾了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水结冰了 3、压缩空气 4、冰融化了 4、空气有质量吗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加快溶解 6、我们来做“热气球” 7、混合和分离 7、风的成因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认识气温计 3、测量气温 4、测量降水温 5、观测风 6、观测云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8、天气预报是怎么...

2019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设计
2019秋教科版三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目录 水 空气 1、水到哪里去了 1、感受空气 2、水沸腾了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水结冰了 3、压缩空气 4、冰融化了 4、空气有质量吗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加快溶解 6、我们来做“热气球” 7、混合和分离 7、风的成因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认识气温计 3、测量气温 4、测量降水温 5、观测风 6、观测云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8、天气预报是怎么样制作出来 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学生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二、探索提问: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师生小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吧!师生交流: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提问: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探究。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设计意图: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研讨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教师继续提问: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师生小结: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师生小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设计意图: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蒸发:水水蒸气常温慢慢地【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向颜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水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水沸腾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等问题缺乏具体认识。本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引领学生经历预测结果、实验观察、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许多关于沸腾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司空见惯”的沸腾现象中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使用和组装是难点。水的沸腾实验中涉及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数据的读取、仪器摆放的方法等问题,内容较多。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并注意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学生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沸腾现象都较熟悉,一般都知道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面会泛起大量的气泡,但对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并不明确,对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大小的变化缺乏仔细观察。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现象的质疑,容易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在实验中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目的是使感兴趣的学生课下主动去了解。学生学会选用较简单、安全的器材做实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过程的现象。难点:对沸腾的现象进行实验和分析,对蒸发和沸腾现象做分析比较。【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脚架、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那你仔细观察过烧水的过程吗?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会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没有仔细观察过烧水过程的同学也不要失望,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们亲自在课堂上烧一次水,同学们要用心观察,在烧水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奇妙的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水的“沸腾”问题。(板书)设计意图: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了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二、探索活动一:预测现象,实验记录出示一杯水。师: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想一想,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学生猜测: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师: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做实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节约时间,老师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等会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实验了。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水加热,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水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气泡的变化、水的多少、声音等)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温馨提示,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出示水温变化记录表,简要讲解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各组同学分工后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活动二:交流信息,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实验得非常认真,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分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沸腾的关键词及沸腾时的温度。师:刚才各组同学都把杯子里的水烧开了,水烧开了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作沸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呢?提醒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烧杯壁;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设计意图:第一部分是预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交流已有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由于该过程涉及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三、研讨出示一组学生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可以发现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小结:水温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即使继续加热,水温也不再上升。液体沸腾后,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板书:沸点)观察黑板上各组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教师出具水温变化记录表。这是同学们刚才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吗?(板书100℃)水烧开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100℃是水在1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所以书上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为了让学生对该过程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底会产生气泡,之后小气泡逐渐变成大气泡上升到水面。教师在这部分应当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第二个问题是“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水的沸点,水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掉水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的现象。【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有两部分活动记录需要填写。第一部分是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同的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是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第二部分是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地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在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在水沸腾后,温度一直保持不变,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安全。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温度低时,水会结冰”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观察活动。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一定认识。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学生分析】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他们知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探究目标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情景图片: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提问: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设计意图: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探索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1.出示实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幻灯片给出提示: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2.引导小组讨论:(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2)预测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6.小结: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1.观察冰的特点。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2.引导学生归纳。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设计意图: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三、研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3.冰还是水吗?设计意图:本环节希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板书设计】水结冰了温度下降水0℃冰【记录单】记录单一水结冰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记录单二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通过填写维恩图,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叉的空白处,学生对水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将有更直观的体会。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从冰融化的场景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温度升高时,冰会融化”,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冰的融化”,从而开展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冰融化的场景引出本课的问题“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对“冰的温度一直上升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的猜想;接着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或热风,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然后观察记录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最后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画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冰融化的条件”“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以及“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学生分析】关于冰的融化,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基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于“如果给冰加热会怎样”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他们已经知道要使冰融化需要给冰加热,但是很少有学生仔细观察过冰融化的全过程。观察和记录冰融化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水蒸气和冰原来是同一种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目标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出示一块冰。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3.揭示课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探索观察一:冰块融化了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1.呈现资料。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2.小组讨论。(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三、研讨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四、拓展1.出示冰和冰激凌的图片。提问:在相同条件下,你觉得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成液体状态比较快?说说理由。2.课后去试一试吧!【板书设计】冰融化了温度上升【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记录,还可以图文结合。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方简单地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加热,遇冷等。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教材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哪些;其次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然后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是否一样。第三部分——研讨,在实验与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对比实验中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学生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和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溶化。学生在一年级也学过“溶解”一词,所以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本课中使用的小苏打这种材料,学生很少接触,大都不清楚小苏打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本课学生将学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发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对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探索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2.引入对比实验。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4.明确实验方法。(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6.出示实验记录单。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1.出示实验材料。2.出示实验提示。(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三、拓展1.拓展资料。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2.课后实验。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板书设计】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小苏打约18克约5克溶解能力强溶解能力弱【活动手册使用说明】一杯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有限的,本课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研究一杯水能够溶解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将溶解的份数记录在表格里。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当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6、《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水》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课在聚焦部分提出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直接表明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探究部分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是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第二个是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实验,虽然没有提到“控制变量法”这一实验方法,但是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这一方法,并且学生在之后的课堂中,实际应用了这一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验证实验——获得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研讨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中,还可以怎样做?”两个问题具有层次性、递进性。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得出科学结论后,在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的探究,继续思考和探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分析等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尝试发现其他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会片面地追求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和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通过搅拌的方式能够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水的温度是否能够影响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能够初步地进行合作与交流,但是缺乏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两杯冷水、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教学过程】一、聚焦课件出示一包奶茶。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2.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3.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温度、搅拌)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二、探索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3.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2)静置10分钟,每2分钟记录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4.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2.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3.学生讨论得到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4.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杯同样多的冷水、1根玻璃棒。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分钟记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6.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三、拓展1.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2.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大颗粒热水搅拌——小颗粒热水搅拌)4.视频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板书设计】【记录单】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谁跟谁比 ________—________ 改变的条件(在□内画√) □温度□搅拌 相同条件(在□内画√) □同等的水□同等的食盐□同样温度□同时加入□搅拌速度 猜测:谁溶解得快?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学习对比实验,通过对比观察的形式,将温度和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节课的两个观察活动在记录时,通过对比的形式呈现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学生对不同条件下的食盐溶解情况进行记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记录此时水中食盐的状态,并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7.混合与分离【教材简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学情分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难点: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课后拓展: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板书设计】】7.混合与分离食盐能溶解在水中过滤蒸发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作业设计】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来加热。外焰B.内焰C.焰心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网筛B.风车C.磁铁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支撑B.盛放物体C.使物体受热均匀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水》单元的最后一课,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这一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水有三态变化,也初步建立起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学生也已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挤压、拉伸,撕成小碎片等,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聚焦部分提出了研究内容“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激发学生思考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第三个活动是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在研讨环节,提出了两个问题“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指向构成物质本身。【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全面的认识,知道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成水,水会结冰,冰会融化成水等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水蒸气、水还是冰,它们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于其他物质发生的变化,如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改变,在变化后是否还是同一种物质,学生对此是不够清晰的,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各种方法使橡皮泥和纸张发生变化。难点: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一盒橡皮泥、4张A4大小的纸张、圆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课件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谈话: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你想不想也用橡皮泥来做一些物品呢?可以怎样做?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橡皮泥,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各种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一)活动一: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1.课件出示材料:4张白纸、1盒橡皮泥。2.明确活动要求:(1)每人用橡皮泥和一张纸各做一样东西,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2)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前两行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日期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橡皮泥 纸 水 3.明确制作要求:(1)先用橡皮泥做,再用纸做。(2)时间15分钟。(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小组展示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是怎样做的,橡皮泥和纸有了哪些变化?它们还是橡皮泥和纸吗?6.小结:我们通过挤压、拉伸、切成小块等方法,让橡皮泥和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改变,还是橡皮泥和纸。设计意图: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尝试长时探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二)活动二: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1.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关于水的变化的内容。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剩余部分。2.小组讨论填写表格。3.学生汇报表格。(预设:水有结冰、变成水蒸气等形态上的变化)4.研讨: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5.小结:橡皮泥、纸和水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仍是原来的物质。6.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橡皮泥、纸的变化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发现橡皮泥和纸、水等物质都是形状、体积、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三、拓展课件出示一个压瘪的乒乓球。1.提问:这个乒乓球被压瘪了,有什么方法让它恢复原状呢?2.教师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乒乓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动图将此过程演示出来。)3.小结:乒乓球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所以瘪下去的地方又鼓起来了,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作“热胀冷缩”。4.提问:你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吗?课后做一个小调查。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去解释一些现象。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可能发生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板书设计】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化【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观察水、纸、橡皮泥发生变化的异同点。活动手册使用说明:从水、纸、橡皮泥的特点出发,着手观察,并进行讨论和记录。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科学概念。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空气和石块、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流动。当然,空气还具备其他两种状态的物质不具备或不明显的特征,比如可压缩。在本课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关于空气特征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本单元后续的内容做好概念、认知上的铺垫。【学生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了空气、木块、水三种物质,既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也有了感性认知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他们能用各种简单材料开展研究、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用来画气泡图的白纸、透明的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气球、学生活动
本文档为【2019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5.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111957
本人热爱教学,关心学生。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98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19-09-07
浏览量: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