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举报
开通vip

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无名氏不知道什么医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寻两者的异同,从而更全面的把握两本著作,以更好的应用于科研与临床。[方法]从两本书的辨证方法、传变规律、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本著作间的关系。[结果]《温病条辨》在辨证方法、预后传变、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继承了《伤寒论》相关理论...

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无名氏不知道什么医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寻两者的异同,从而更全面的把握两本著作,以更好的应用于科研与临床。[方法]从两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辨证方法、传变规律、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本著作间的关系。[结果]《温病条辨》在辨证方法、预后传变、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继承了《伤寒论》相关理论,并创立了有温病特色的学术体系,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结论]通过对两本书在辨证方法、预后传变、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更加清晰的认识了两本著作在外感病辨证方面的一脉相承性与独具特色性,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外感病。 Summary:[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Indications of Warm Disease", and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o as to more fully grasp the two books to better appl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Methods] From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two books, the law of transmissio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law of medi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ooks. [Results] The theory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nherited the theory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n the aspects of dialectical method, prognosis,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academic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brile diseas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methods in dialectical methods, prognosis, treatment, prescription and other methods, it is more clear that the two writings are unique and unique in term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ex, and thus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exogenous disease. 关键词伤寒论;温病条辨;辨证方法;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继承与发展 Key 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riteria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gression Law; Governance and Treatment; Drug Law;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外感病的辨治奠定了基础。随着外感病的发展,清代医家吴瑭在前人对外感温病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温病条辨》一书,其独特的辨证体系、治疗方法与用药经验,指导着后世在外感病方面的临床实践。 在学习中,笔者发现《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两本书存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从辨证方法、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等方面探讨如下。 1.三焦六经,相须为用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作为外感病的两种重要辨证方法,为外感病的辨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两种辨证方法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甚至有人认为,《伤寒论》实为三焦辨证的滥觞[1]。 首先,在六经病中,三阳病证是以六腑病变为基础,而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同样在三焦病中,也是以脏腑的病变为基础,其中上焦病涉及肺、心、心包的病变,中焦涉及脾、胃、肠的病变,下焦涉及肝、肾的病变。因此,两种辨证虽然内容不同,但辨证的结果,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的病变上[2],都以脏腑学说为其理论依据,其辨证体制与理论依据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可以看到三焦辨证的基本框架,若将六经病按照三焦辨证进行划分,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可归入中焦篇;少阴病、厥阴病篇可归入下焦篇;霍乱篇根据其主证与病机归为中焦篇,太阳病中涉及面广,但可粗略的将太阳经表证归入上焦病,其他病证如太阳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及变证也可以依次归入到三焦辨证体系中。由此可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已蕴有三焦分证的雏形,为三焦辨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编写安排上,《温病条辨》仿照《伤寒论》的体制,将上、中、下三焦病证写成条文式,并于篇首分列各病证的提纲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一条一辨、一方一证、方证结合,在继承《伤寒论》以阴阳为纲、六经为目辨证体系的精髓上,发展出了具有温病特色的辨证方法。 在理论依据、辨证方法的确立及编写体制上,三焦辨证均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因此,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延续与发展,即吴瑭所说的“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基于这点,自古有医家提出将寒温统一起来,以伤寒病六经辨证统一温病的辨证方法[3]此观点虽值得商榷,却从侧面印证了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2.立足伤寒,发展传变 《伤寒论》中六经病传变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是对其传变规律的概括。一般来说,伤寒病中三阳病证不解,病邪可由表入里,进入三阴病证,因而六经病的传变是由阳转阴,由轻到重的病理过程;对于三焦病的传变,吴氏提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其传变也是一个由上及下,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温病条辨》对疾病传变的认识与六经传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或者说三焦传变实为六经传变在温病方面的延续,亦如吴氏所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4] 在外感病的预后上,一般认为伤寒病多耗伤人体阳气,故在伤寒病的后期,多用四逆汤之类以回阳救逆,或投以理中辈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所谓“留得一分阳气便留得一分生机”;而温病多耗伤人体津液,故温病后期多重视保津养液,选用增液汤、青蒿鳖甲汤等方剂以养阴生津,强调“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机”。然《温病条辨》中养阴思想的确立源于《伤寒论》,如在阳明篇中,阳明经证热邪炽盛伤津,仲景针对该病机,在选方用药上重视滋养阴液,方中投以知母、粳米,意在于清热中固护津液。另外,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少阴热化证,以竹叶石膏汤治疗伤寒热病解后气阴两伤的证候等,也都体现了仲景的养阴思想。吴瑭根据温邪的致病特点,在预后治疗上继承并发展了养阴法,如直接沿用了《伤寒论》中白虎汤等方剂的运用,并创制了养肺阴的沙参麦冬汤、养胃阴的益胃汤等。此外,吴瑭在治疗下焦少阴虚寒而致的泄泻时,沿用了《伤寒论》的桃花汤、桃花粥以涩肠止泻,在重视养阴的同时,也继承了仲景固护阳气的思想。 3.传承治则,沿用治法 《伤寒论》根据病情不同的发展阶段,创制了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因势利导等治则,完善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汇集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指导着后世医家对外感病的治疗,同时也为《温病条辨》中治则治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对于三焦病证的治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讲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该治则治法是对仲景思想的概括,也是对外感病治疗法则的补充,具体表现如下: 在外感病的初期,吴氏继承了《伤寒论》以汗法透邪外出的思想,以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辛凉解表,导邪外出,使营卫气血调和诸证得解,即“治上焦如羽”;另外,在太阴气分热盛时,由于出现与《伤寒论》相似的病机与症状,吴氏沿用了仲景辛寒清气的治法,在 治疗上多投以白虎汤之辈。在阳明温病热盛,燥屎内结时,吴氏选用大小承气汤等方剂治疗,体现了对《伤寒论》苦寒泻下法的继承;在湿热阻于脾胃,气机失调、寒热错杂时,吴氏沿用了仲景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思想,投以杏仁滑石汤、半苓汤等方剂,即所谓“治中焦如衡”。在少阴精血耗损时,《温病条辨》继承了《伤寒论》以咸寒重坠之品滋补真阴的治法,沿用经方黄连阿胶汤,并创制了加减复脉汤等方剂,体现了“治下焦如权”。 另外,《温病条辨》在沿用仲景治法的基础上,创制了治疗湿热病的清热祛湿法,治疗燥热病证的润燥疏表法,治疗热入心包的开窍息风法等,补充《伤寒论》之未及,丰富了外感病的证治。 4、巧用经方,创制新方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所载113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药量恰当、疗效可靠,如白虎汤、半夏泻心汤、茵陈蒿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处方用药的模板,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也是《温病条辨》组方用药的模仿典范。 在温病中,只要出现与伤寒病机相同的病证,吴氏都无一例外地采用经方[5],其中在全书208首方剂中,直接选用仲景原方的有37首,如白虎汤、栀子豉汤、茵陈蒿汤等。另外,吴氏在运用经方的基础上,扩大了经方的适用范围。以白虎汤为例,《伤寒论》以白虎汤治疗阳明经证,而在《温病条辨》中,无论是太阴温病还是暑温,凡是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状,皆可用白虎汤治疗,并具体补充了白虎汤的禁忌症。另外,吴氏擅长化裁经方,《温病条辨》全书中,由仲景方加减而来的方剂有54首,例如在承气汤的运用上,吴氏按照仲景的组方规律,结合温邪的致病特点,创制了适于温病的七加减承气汤,极大的扩大了下法的应用范围,大量继承与发展了仲景方。 除此之外,《温病条辨》在沿用与化裁仲景方的基础上,又创制了大量具有温病特色的方剂,如治疗邪入心包的“温病三宝”—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以及治疗湿热病的三仁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的青蒿鳖甲汤等。 综上所述,《温病条辨》在辨证方法、预后传变、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继承了《伤寒论》相关理论,并立足于仲景的学术思想之上,创立了具有温病特色的学术体系。可以说,温病理论虽脱却伤寒,但不离乎伤寒[6],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临床治疗,都应该将伤寒学术体系与温病学术体系统一起来,从而更好的认识外感病。 参考文献 [1]司鹏飞,李成卫. 试论《伤寒论》对温病学三焦辨证思想的影响[A].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2012:3. [2]韩俊钦,周世印. 辨证论治——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J]. 河南赤脚医生,1980,(01):24-26. [3]裘沛然. 伤寒温病一体论[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01:2-7. [4]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9-10 [5]周志枢. 吴鞠通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J].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4,(04):7-8+3. [6]李赛美. 从《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论中医发展的创新性[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2):88-90.
本文档为【试论《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9-08-13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