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举报
开通vip

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南京市盐城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称赞/称心如意 请帖/俯首帖耳 婢女/不无裨益 B.测量/量人为出 ...

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南京市盐城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称赞/称心如意 请帖/俯首帖耳 婢女/不无裨益 B.测量/量人为出 当权/独当一面 契约/锲而不舍 C.稽首/无稽之谈 曝光/一曝十寒 谬误/寥若晨星 D.干练/天干地支 差遣/差强人意 剽悍/虚无缥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阶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B.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湛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C.国产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却票房榜中出局,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D.作为南京城市形象符号之一的梧桐树,负载了丰富内涵,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与梧桐树保 护的关系,要用经济与文化统一的视角。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 ▲ 。 (1)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2分) 答: ▲ (2)材料提到的法国作家雨果,著有长篇小说《 ▲ 》;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出自现代 作家 ▲ 的戏剧作品《雷雨》。(2分) 4.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 要求:说出两条理由,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1)“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桥” (2)“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 答: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①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 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僧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②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祯间,老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③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④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日:“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日:“人尝从老僧游,遭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⑤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文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选自《清谷文钞》,有改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顾涸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御下过急 御:任用 C.俄营帅传人见帐中 俄:忽然 D.不克表见于世 克:能够 6.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老僧“英略武备”的一组是(3分) ( ▲ ) ①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 ②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 ③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 ④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 ⑤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 ⑥精拳棍,类少林家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百姓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归家。 C.老僧是“至奇”之人:带着徒弟筑屋修行,行为却不同于二般僧人,问他出处,笑而不应;击退清军后对乡里老幼的焚香叩拜,也笑而不纳;后来出访名山,不知所终。 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 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3分) 译文: ▲ (2)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4分) 译文: ▲ (3)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3分) 译文: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温台 [唐]朱放 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 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 雨夜 [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送温台》中“渺渺天涯…‘浮云流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 (2)“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3分) 答: ▲ (3)两首诗的结尾两句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 ▲ 。(苟子《劝学》)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3)沧海月明珠有泪,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浣溪沙》) (5)辅车相依, ▲ 。(左丘明《左传》) (6)为天地立心, ▲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西铭》)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4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 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进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 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迭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 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 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 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 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抢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 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 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 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 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乖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 口棚的一同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 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 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 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叉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一”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这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_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说说“最惧怕寿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2分) 答: ▲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 1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答: ▲ 1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答: ▲ 14.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6分) 答: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5~17题。 生化学家邹承鲁 ①因为有糖尿病,几次提出想吃冰激凌都被拒绝。女儿最终还是给他买来了,吃完这杯他喜 爱的甜美的冰激凌,83岁的邹承鲁I心满意足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②在南开中学和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邹承鲁似乎没有节假日,整天沉浸在查阅文献、思考问 题和撰写科研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之中。为人师后,有一次一名学生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涉及的数据比书本上列出的数据高出了一倍。他苦苦思索,在论文发表前,突然发现数据之所以高出一倍,是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正是因为对科学发自内0的热爱和尊重,他才不敢对科学有丝毫懈怠。 ③上个世纪60年代,邹承鲁作为主要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人I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为中国生化科学界的权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 过。有人为他惋惜,他说,做研究的时候就没有想得奖的事情,为得奖而工作,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 ④邹承鲁最大的憾事是各种政治运动使他在科研上的时间太短,否则或许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他无法逃脱时代给他的局限,所以晚年一直在追赶时间的心态下工作。先前没有安定的研究环境,如今有了,科学界却刮起了浮躁之风,所以他着急,所以他批判。 ⑤如今人们在纪念他的时候,议论最多的不是他的科学成就而是他的“说真话”。 ⑥当年剑桥求学,邹承鲁在向《自然》杂志投的第一篇论文中习愦巨地署土导师的名字,却被导师删掉,他很是震撼。担任导师后,邹承鲁首先打破了中国科学教育界导师署名的潜规则。 他曾说:“最可恶的是仗势署名,这是一种欺人的方式。”当选中科院院士不久,面对逐渐蔓延的 学术造假现象,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就更令人不能容忍。” ⑦邹承鲁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有一次评选院士,候选人来找他,希望得到照顾。他不客气地说:“院士选举条例有规定,如果个人搞公兼,就取消资格。你最好别再找我了,下次再这样我就公开了,这样你的资格就会被取消。” ⑧2004年他和同行联名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严辞抨击人治下的科技体制。认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 济时代的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这是邹承鲁晚年向中国科学界投下的最后一颗重磅炸弹。 ⑨这个有性格的老人“不识时务”的举动,使他在公众中赢得了“科学界真理斗士”的赞誉。 ⑩回顾邹先生的一生,有一幕令我们难以忘怀:上世纪50年代,刚从英国回来的邹承鲁参加一个学术研计会,一位老先生正在前面慷慨激昂地 发言 中层任职表态发言幼儿园年会园长发言稿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在区委务虚会上的发言内部审计座谈会发言稿 ,突然,他从后排座位上站了起来,直率地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 15.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邹承鲁是“科学界真理斗士”的。(6分) 答: ▲ 16.从全文来看,邹承鲁为什么会坚持“说真话”?(6分) 答: ▲ 17.文章开头和结尾刻画传主都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七、作文题(70分) 18.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 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即评分标准 2011.05 1.C(C.qǐ/jī;bào/pù;miù/liáo。A.chēng/chèn; tiě/tiē;bì。B.liáng/liàng;dāng;qì/qiè。D.gàn/gān;chāi/chā;piāo) 2.D(3分。A项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句首。B项搭配不当,“越来越重”和“职场竞争”不搭配;“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不能并列。C项成分残缺,应是“从……中”) 3.(1)文学作品要有留白,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2分。每点1分) (2)《巴黎圣母院》(或《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工》);曹禺(或万家宝)(2分。每点1分) 4.答案示例: (1)赞同改为“珍珠桥”:易写易记,朗朗上口;水似珍珠,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或赞同保留“砧杵桥”:内含古诗文典故,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富有生活气息。)(5分。每条理由2分,修辞1分) (2)赞同改为“茅台市”:符合经济时代的特征;加强了对地方产品的宣传,因为“酒好也怕巷子深”。(或赞同保留“仁怀市”:仁德播后世,关怀流四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5分。每条理由2分,修辞1分) 5.C(3分。不久) 6.B(3分。①为“至奇”表现;⑤为侧面烘托;⑥为他人揣测,属侧面烘托) 7.A(3分。“原来是军官”错) 8.(1)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3分。“考”、介宾后置句、语气各1分) (2)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4分。“举”、“狐兔”、“窃”、语言通顺各1分) (3)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3分。“无问”、“固”、“非常”各1分) [附]译文 里巷中的侠客,稍有一点儿特长,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自己。我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感到非常奇特,但是老人混迹于僧人中而终老一生,(这是)为什么呢?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唉!明代末年,不整治军政,且任用下属操之过急,试用一次不见效,就随即抛置一旁。(这些人)既然已经无处归附,就往往颓废堕落,放纵自己,老僧大概是他们一类人吧?可惜老僧的英略武备,仅仅表现在关桥一战,可是国家已经灭亡了。 关桥是我们禾郡治所东南的交通要道。崇祯年间,老僧带领他的门徒在此筑屋修行,气宇轩昂,不善于表现出一般僧人的情状。经常整日端坐,有拜访他的人,只是瞪着眼睛看不起身。问他出自何处,也只是笑而不答。乡里人大多轻视他。 顺治二年秋天,清兵南下,游骑到了关桥。老僧拿出所持的禅杖,扛着上前,依桥而立。游骑到了,大声呵斥他,也不后退。于是拉弓射他,多次射,他多次握住箭头,兵刃交接,鼓声四起。老僧迎刃而上,击杀了数十人,游骑都咋舌惊恐离去,告诫不要触犯他。正当这个时候,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远远地看见老僧出门上前格斗的时候,旌旗遮蔽了天空,盔甲盾牌排列得繁密森严,老僧奋身在雪白的兵刃中搏击战斗,闪烁腾伏,左冲右突,所向无敌,乡里的男人妇女,没有不颤栗流汗、拍手叫喊的。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已经免除战祸,乡人各自回家,所有老人孩童烧香叩拜,老僧笑而不予接纳。 后来数年,老僧外出拜访名山,最终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人说:“老僧曾经自号海涵,称他的徒弟叫月照。老僧精通拳术棍法,像少林派的路子。”有人说:“有人曾经跟从老僧出游,在路上遇到官兵,急忙中来不及躲避。不久营帅传令到大帐中见面,老僧与营帅握手流泪,像平生好友一样问劳问苦。私下听他们的谈话,好像老僧过去是做过军官的人,终究没有人得知他的真实情况。”这是徐学观老人所说的。 我既感慨老僧混迹在僧人中,不能够在世人面前表现出来,又可惜徐学观老人写了文章,却流传不广。于是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9.(1)“渺渺天涯”表现了担忧之情;“浮云流水”表现了不舍之情(2。每点1分) (2)诗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怆的秋夜孤吟图。庭院幽深,瑟瑟秋风,摇动翠竹,掀动帘幕,客房者惟有孤灯相对,自吟自怜。(3分。特点“萧瑟凄怆”1分;画面描绘2分,其中“帘”“竹”“院”“客”“灯”每两个意象描绘合乎情境1分) (3)同: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1分)。第一首“何必”表达了面对别离的豁达,对朋友的宽慰(1分);第二首“无端”表现幽怨之情,“思乡万里心”表现思乡之情;(1分)。异:第二首还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1分),“一夜空阶雨”烘托思乡之情(1分)。 [附]鉴赏 听听那冷雨…… ——张咏《雨夜》赏读 【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张咏是北宋名臣,家在濮州鄄城(今山东境内),一生多在朝外为官,辗转鄂、蜀、秦等地。真宗咸平二年知杭州,晚年又知升州(今南京),其诗多有怀乡思归之作。此诗约作于知鄂州崇阳(今湖北境内)时。 这是一首宦游怀乡诗,风格平夷妥帖,语言谐婉自然,情致悱恻动人。 首句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起笔,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诗题“雨夜”。“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一个“深”既表明时节逢秋,凉意袭人;又突出写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诗人怀乡情愫之深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乡的人黯然伤神。此句以景传情,为下句写人物怀乡的心理、行为埋设了伏笔。 次句紧承上句,画面转向室内,写客居者独处幽居生活的茕茕孑立、郁郁寡欢之状。“客怀孤寂”是直抒胸臆,这种“孤寂”感在那样的雨夜昏室的肃杀凄怆的环境中更是无法逃避。总不能就这样如同槁木一般在昏黄的灯下枯坐着吧!如何消遣这无边的孤独和寂寞呢?也许,战胜这种情感孤寂的唯一的方式是诗歌。于是,他自吟自唱,同自己的心灵对话。“伴灯吟”,然而没有知音来赏,惟有荧荧一盏孤灯相对。这种自守寒窗、形影相吊的处境,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到此处,或许你可以依稀看到诗人眼角的斑斑泪痕了。 第三句转折一笔,再次写景,主要从听觉角度写,以声来衬静。长夜漫漫,孤吟独唱得久了,倦了,累了,腻烦了,正当恹恹欲睡之时,他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雨打空阶”的声音,这凉凉的秋雨,一点点,一滴滴,不知疲倦地溅落在自己的耳畔。这可是异乡永夜的断肠销魂的音乐!“夜雨”“空阶”“孤灯”“幽舍”这些意象是中国古代别离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六朝诗人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中的“夜雨滴空阶,吹灯暗离室”,又如温庭筠《更漏子》中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格外使人伤悲。此诗不避庸常,择取这些习见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美的氛围。“空”字极耐把玩,一则表明夜深人寂,院子杳无人迹;二则表明内心深处因身不在家园而起的莫名的恐慌;那台阶其实也并非空,风吹雨打,满地是“憔悴损”的竹枝竹叶,而诗人偏偏言“空”,主要是为了强调客居者远离故乡的种种理想失落、人生幻灭之感。“无端”两字用得神妙,无端是“没来由,没道理”的意思,“雨打空阶”本是自然情形,而诗人偏偏见怪;这虽无理,但有趣。秋雨不懂抚慰诗人的怀乡之痛,兀自淅淅沥沥,不绝于耳,岂不更令人忧愁郁闷! 结句铿锵悦耳,浑厚苍凉。“滴破思乡万里心”,又由自然环境转移到人的心境。诗人善于打通客观景象、物象与主观情绪、心态这二者之间的关节,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填充的空间。那冷冷秋雨,怎的就如此的不近人情,不解人意,仿佛硬生生地要在本就支离破碎的心上再錾下几道印痕!这一夜,雨的搅扰,使他辗转无眠。“滴破”化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秋雨》(其二)“冷露滴破梦”,将“客怀”的内涵具体化。“万里”与“一夜”呼应,“万里”之遥与“一夜”之瞬构成强烈的时空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乡思之切:这一夜之间他仿佛是插上翅膀,飞越了万水千山,梦回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破”字下得沉重有力,极化了诗人思乡的痛苦与酸楚。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乖崖集提要》中说张咏的诗“特其光明伟俊,发于自然,故真情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这首绝句取象平易,用字浅近,情意真切,善于转化前人诗句而剪裁出清新、幽深的意境,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10.(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已惘然(4)小园香径独徘徊(5)唇亡齿寒(6)为生民立命(8分。每句1分) 11.(1)①自然界的积雪;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2分。每点1分)(2)①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2分。每点1分) 12.(1)自然界的春天;(2)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有尊严的生存地位。(4分。每点1分) 13.(1)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分);(2)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2分),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2分)。(6分。每点2分) 14.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 (1)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 (2)环境: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 (3)性格:都勤劳、善良。 (4)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6分。每个方面2分。答出三点即可) 15.(1)批判科研道德的堕落;(2)痛恨院士评选的公关行为;(3)抨击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6分。每点2分) 16.(1)热爱并尊重科学;(2)痛恨当代人浮躁,不珍惜良好的科研环境;(3)崇敬导师的品质;(4)忧虑于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受到阻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7.(1)细节描写;(2)①突出了传主纯真、直率的性格;②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6分。每点2分) 18.见《等级评分标准》。 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即评分标准 2011.05 19.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6分。每处1分) 20.梅、竹、菊(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 21.肖(真或像)、趣(2分。每点1分) 22.A、C(5分。A项中,陈琳是袁绍的属下;C项中,“河街的吊角楼”未象征人物的命运。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23.(1)拿侬是一个忠心耿耿、勤劳能干的佣人(3分),三十几多年始终伺候葛朗台一家,并包办了他家中的一切杂活(2分), (2)背景:宝玉是在科举高中、宝钗怀孕后离家出走的;觉慧是在鸣凤死后离家出走的。(2分) 意义:宝玉用消极的方式实现了对仕途经济的背叛;觉慧用积极的方式实现了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具有反封建性。(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24.滞后性、独立于官方、灵活性、直接源于民间。(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5.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能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6分。每点2分) 26.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上予以改革,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在法律上予以认可。(6分。每点2分) 南京市盐城市三模评分补充细则及范文 3.结论应从作者(或作品)和读者两方面加以概括,答到“留白”和“参与”类的意思即可。如“留白”也可表述为“留给一定空间(想象空间)”“留下悬念”等,“参与”也可表述为“读者自己思考(思索、发散思维)”等。两者的顺序不论。如只用一句话表述,但包含了两方面意思也算对,如“文学作品要留给读者自我思考、抒发见解的空间”。 4.补充答案: ①赞同“珍珠桥”。 砧杵、珍珠,本为谐音,改后对百姓生活影响不大;体现时代发展,旧事物的消亡;通俗易写易记,朗朗上口;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水似珍珠,形象写出桥下流水的清澈美丽。 ②赞同“砧杵桥”。改后不便于以后历史查证;改名后就像把一个古朴的农妇改装为一个珠光宝气的贵妇人,失去了历史内涵;含励志之意,“铁杵磨成针” 。 ③赞同“茅台市”。 茅台享有盛誉,注重地方文化保护。 ④赞同“仁怀市”。 名如其城,城市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历史悠久,富有古韵,富有传统的文化积淀;“仁怀”,心怀仁厚,注重道德情操的陶冶;有历史意义,提示人们勿忘历史;“茅台市”太过庸俗,过于现代化,更改老地名,似将一首古诗全换成现代文,失去了那种古韵。 (注意答案中须包含两点理由,如仅从正反两个角度说同一个理由,只能得一半分) 8.(1)“考”译为“考查(察)”“查考”也可,理解为“观察”“查阅”“研究”不可;“盖……也”必须译为推测语气,译为“就是……呀”不给分。 (2)“狐兔”必须译为名词作状语,如“像狐狸兔子……(一样、一般)”“狐狸兔子般……”,也可采用互文形式,翻译为“像狐狸……,像兔子……”;如果把“狐兔”直接作为主语处理,不得分。 (3)“无问”译为“不论”“不管”都可,重点在“无”上,“问”字不译或译为“询问”等正确,但“无问”译为“不再问”“不用问”不给分。“始”译为“才”“才开始”都可,译为“开始”“始终”不给分。“固”译为“一定”“果然”“一直”不得分。 9.(1)“渺渺天涯”:答“惆怅”“牵挂”“前途渺茫的落寞伤感”等情感,或扣“不知何时相见”“相隔之远”而生的情感,都正常判分。 “浮云流水”:答“不舍”“追随”,或扣“相伴相随”而生的情谊都正常判分。 (2)特点答“孤寂”“冷清”等类似词语均可,画面描绘判分标准不变。 (3)“同”“异”答题顺序不影响判分。抒情方式、诗歌情感的分析踩点给分。第一首“何必”中“豁达”“宽慰”答到一点即可给1分;第二首“无端”中“幽怨”“思乡”答到一点即可给1分。“异”中“间接抒情”答“借景抒情”等“景”“情”关系词语也可。 11.(1)第一题第二得分点答为因受到冷遇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如“孤寂”“悲伤”“凄凉”等可给1分。 (2)第二题第二个得分点答成“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可给1分。补充第三个得分点:“对花的喜爱”。本题满分2分。 12.第三点答成“有爱情”或者“有普通人一样的家庭生活”同样给1分。 13.第二个得分点针对“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运用进行分析,同样可给2分。第三个得分点大意对即可给分。 14.补充一个方面:“都对生活有追求或渴望被尊重”。 15.第一点抓住“科研道德”、第二点抓住“院士评选”、第三点抓住“科技管理体制”作答即可。超过5点倒扣1分。 16.答到“性格(品格、品质)使然”也可给2分。 17.(1)描写手法超出一点不得分;手法答错,作用答对正常判分。 (2)作用①答“突出性格”即可,具体性格不做得分点;答成“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等也可。②答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感染力(表现力)”等也可。 23.拿侬的性格:忠诚、善良、节俭、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等,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即可。 拿侬的身份:仆人、女佣、服侍等能表明主仆关系的词都可。 24.背景:宝玉和觉慧各答1点即可。 宝玉科举高中(中举、考取功名等),或宝钗怀孕。 意义:主题共同得1分,方式不同各1分,共2分。 主题:反抗、决裂、背叛、讽刺等。(1分) 方式:宝玉:消极、逃避、消隐等;(1分) 觉慧:积极、对新生活的追求等。(1分) 26.给予合法身份。意思对即可。 作文部分 一、审题立意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二、评分说明 1.基本原则 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赋分等级说明 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 (1)一类卷:(70—63) 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 (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 (2)二类卷:(62—56) 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 (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 (3)三类卷:(55—49) 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 (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且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 (4)四类卷:(48—42) 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 (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 (5)五类卷:(41—28) (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 (6)六类卷:(27—0) (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 3.特别说明: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2/3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l0分。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l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如下:不满l00字,0—5分;200字左右,6一10分;300字左右,ll—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③语言粗俗、格调不高的,最高不得超过40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的,即使完篇、切题,最高不得超过25分;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3分。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采用“得分—错别字分=实得分”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得分数;卷面较差的,最多扣1分。 分类例文,仅供参考: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评分建议:二类58分) 习惯之后 习惯之后要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正如苏子游玩赤壁之后所说的“物与吾皆无尽也”的豁达感慨。 习惯,按达尔文的话说就是适应,习惯之后便是生存。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我是很不赞同的。他先争着做官,说明他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时局,习惯之后又放弃了,只可谓“只增笑耳”。他完全可以不送礼但仍为百姓办事,没准天天有酒喝还落个清官的美名。即使他被人排挤,他也可以做点别的营生,也不至于后来的那份凄苦。习惯之后,我们更懂得生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然后光逃避不行,我们更应当去完成更高的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正是这份信念让拿破仑一步步地走向权力的颠峰。人生就如从平地到山坡,平地走得很顺,但上了山坡就要慢慢习惯,有的人虽然习惯了但却满足于现状在半山腰停留,而有的人却一步步向上爬,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到达了人生的顶峰。 现在,我们即将高考。班级里的竞争、排名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待已经让我们习惯了。但是有的人却已经对这些麻木了,他们的习惯说白了是对落后现状的漠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漠不关心。一切的压力全都变成了“最后的疯狂”的动力。但我说:“卷土重来未可知”。许许多多聪明的少年因为平日的不努力,成绩不稳定而不为老师理解甚至自暴自弃。但既然习惯了,既然没有重的心理压力了,为什么不就此奋起呢?反观另一些同学却是越战越勇,他们不仅习惯了学习的潮流,而且站到了风尖浪口,引领着学业的进行。 习惯之后,我们杜绝回避,杜绝平庸,因为谁也不是天生的胜者,谁也没有权利轻视你的强大。虽然离高考时日不多,但是你未必输在能动,兴许只是基础不够坚固,兴许只是心态不够沉稳。当你抛开一切杂念,勇往向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比你刻苦的人被你甩在身后,许多安于现状的人于是渐行渐远,而那曾经让你看不见摸不着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的成功也变得清晰可见了。 习惯了是可喜的,但重要的是习惯之后你干了什么?如果我是充满潜力的你,我会说一句:“鹿死谁手还未知呢?”然后笑应高考。 (评分建议:三类54分) 习惯之后 人生有许多事情不容得我们去挑选,去逃避,我们总是在不断的习惯中向着未来前进。什么是好?什么是孬?在习惯前谁也不知道,然而当习惯之后,有些人笑了,而有些人则哭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停地向前运动,不会停下也不能停下。我们只能在被碾过之后的土地上,在已经习惯之后去判断自己的得与失。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柴油灯到电灯,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社会的现状。然而当我们从遗留的历史车辙向后看时,却发现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习惯了天更灰了,水更臭了。习惯之后,我们开始懊恼,开始明白去保护环境,于是我们又要去重新习惯,去习惯低碳,习惯节能。 在习惯之后,我们审视了自身缺点,后悔当初没有与环境自然友好相处。习惯之后的我们感悟到了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了习惯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嘴角淡淡的一笑并不能掩藏住我们哭泣的心。 习惯不分古今,习惯没有时代的差别,习惯只有好坏之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忍辱中习惯了自己的现状。习惯之后,他不停地努力,让自己铭记自己的任务。经过多年的艰苦,他推翻了凌辱自己的人,获得了成功。 他在习惯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任务,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他人看来,勾践生活艰苦,并遭受着耻辱。习惯之后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事情是不容得我们选择,习惯之后的好与坏我们是不清楚,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过程,来改变自己习惯之后的结果。环境恶化我们习惯之后才发现,但如果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常常回顾历史,常常比较古今,就
本文档为【南京市、盐城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21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高中数学
上传时间:2011-12-29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