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举报
开通vip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34    人口研究 34卷 却是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大城市的城市化大门也能向农民工敞开 ,就可 以更好地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城市化 ”的渴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3 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1. 1 界定及背景 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 2005年以来 ,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研 究领域的焦点。作为一个社会学而非人口学的概念或群体 ,他们被称之...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34    人口研究 34卷 却是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大城市的城市化大门也能向农民工敞开 ,就可 以更好地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城市化 ”的渴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3 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1. 1 界定及背景 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 2005年以来 ,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研 究领域的焦点。作为一个社会学而非人口学的概念或群体 ,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 农民工。“80后农民工 ”备受关注的两个基本背景是 : (1)当今我国农民工已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 的群体 ,而是已经在内部结构产生了分化和变化 ,“80后 ”、“90后 ”农民工群体人数已经过亿 ,占农 民工总数的六成以上 ,而且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因为年龄的原因逐渐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 90后农 民工陆续加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及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越来越大 ; (2)新生代农民工的 成长环境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 ,他们对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于前辈的社 会认知、认同度和工作生活期望值 ,从而导致他们新的个人行为导向。作为一个规模与日俱增的年 轻群体 ,他们会对城乡发展产生新的影响和挑战。 1. 2 群体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群体特征的基本差异可以从其人口学的指标上得到体现。 为系统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武汉大学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与英国 B ristol大学地 理学院王雯菲博士合作 ,于 2008年 12月对武汉市进城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进行了一次样本 总量为 1100人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 ,两代农民工在家庭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在年龄、受 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务工经商经验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 : (1)年龄。调查样本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 年龄区间为 16~29岁 ,均值 22. 84岁 ,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区间为 30~72岁 ,均值 41. 12岁 ,两代农 民工平均年龄差 18. 28岁。 (2)性别。中山大学课题组 2006年对珠三角 9市 3084名农民工的调 查比武汉 1市的数据更有代表性 ,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占 55. 6% ,而第一代农民工女性只有 37. 2% (蔡禾等 , 2009: 387) , 转换成性别比 ,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比仅为 79. 86,比第一代农民工的 168. 82低 88. 96① , 年轻女性在日用消费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比男性具有明显的优势。 ( 3)文化程 度。新生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 9. 75年 ,第一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 8. 03 年 ,相差 1. 72年。第一代农民工中 ,从未上过学、上过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 /职高 /技校、 大专及以上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 3%、0. 8%、25. 4%、50. 2%、15. 8%、2. 2%、1. 1% ,新生代农民 工的比例依次为 0. 5%、0. 3%、7. 8%、57. 1%、20. 3%、9. 9%、4. 2% ,第一代农民工中从未上过学、 参加扫盲班以及仅上过小学的人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 ,而新生代农民工中念过初中、 高中、中专 /职高 /技校、大专及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4)婚姻状况。新生3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研究 ”(项目编号 : 70973092)与武汉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两代农民工的流动行为与市民化进程研究 ”(项目编号 : 09ZZKY030)的部分研 究成果。 ① 除了有特别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数据来源之处外 ,本文其他数据均来自 2008年对武汉市 110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  2期 《人口研究 》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 :特征、问题与对策 35    代农民工已婚比例 35. 3% ,未婚人数比例为 63. 9% ,而第一代农民工未婚比例只有 2. 8% ,在婚比 例高达 94. 1%。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远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固然和其年龄有关 ,但也有其它原 因 :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在婚恋观念上更接近于市民 ,早婚早育的思想逐渐淡化 ;他 们对未来有着更高的预期 ,自我发展愿望强烈 ,一般不愿提早步入婚育阶段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承 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既不愿回到农村 ,在城市又尚未站稳脚跟 ,婚育问题提不上日程。 (5)收入情 况。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均值为 24657. 33元 ,第一代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均值为 21202. 74元。 从收入来源看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无论在农业收入、务工经商收入、转移性收入还是财产收入方面 , 均值都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家庭。但在政府发放的各类补助方面情况相反。 (6)务农经历。第 一代农民工有比较丰富的务农经验 ,平均务农时间为 11. 94年 ,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或缺乏务农经 验 ,平均务农时间只有 2. 15年 ,相差近 10年 ,且有 38%的人从来没有干过农活 (刘传江、程建林 , 2008)。 1. 3 行为导向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及其成长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前者在行为导向方 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具有诸多方面的新变化 : (1)职业分布。尽管两代农民工都是体力劳动者 ,而且就业单位性质和劳动环境没有本质区 别 ,但上述问卷调查结果还是清楚地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微妙的新变化 :农民工就 业单位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主要为包工队、个体经营户以及民营企业 ,第一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 40. 1%、28. 6%、11. 8% ,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依次为 32. 8%、33. 1%、19. 3%。更多的新生代农民 工倾向于自主创业或到比包工队有发展空间的民营企业。 (2)劳动强度。每周工作 7天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 72. 5% ,明显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 85. 5% ; 每天工作 10小时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50. 4% ,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 55. 4%。新生代农民工 每周平均工作 66小时 ,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 68. 1小时。尽管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强度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雇主安排的 ,但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用人单位和是否同意加班的权利 ,因此 ,以上数 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年轻力壮的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程度低于平均年龄超过 41岁的第 一代农民工。 (3)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比例比第一代农民工高 4个 百分点。在认为自己不是城里人并占多数的农民工中 ,第一代农民工认为“户口身份 ”是限制自身 没有成为城里人的首要原因 ,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则认为“在城里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 是自身没有成为城里人的首要原因。这不仅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城里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 感在提高 ,而且他们中更多的人还认为不是外在的户口状况而是“隐性户籍墙 ”成为他们转变社会 身份的最大障碍。 (4)城市适应。第一次外出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回答“比较适应 ”的比例 (53. 5% )和“非常适应 ”的比例 (6. 5% )都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分别为 50. 1%和 3. 6% )。和第一次 外出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相比 ,对现在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 ,两代农民工回答“比较适应 ”、 “非常适应”的比例都上升 ,但回答“非常适应 ”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 (29. 6% )依然高于第一代农民 工比例 (25. 9% )。数据既反映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更好的城市适应能力 ,也反映他们对城市 生活和市民身份更为强烈的向往。 (5)城市融入。在回答“你与城里同事的关系如何 ”时 ,新生代农民工回答“很好 ”的比例 (32. 7% )和“比较好 ”的比例 (38. 2% )都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分别为 29. 5%和 33. 6% )。在回答 36    人口研究 34卷 “除工作关系外 ,是否与城里人有交往 ”时 ,回答“有”的比例第一代农民工占 40. 9% ,新生代农民工 占 48. 1%。在回答“您来武汉后 ,有没有到本地人家里做过客 ”时 ,回答“有 ”的第一代农民工占 27. 8% ,新生代农民工占 32. 3%。在回答“您有几位本地的朋友 ”时 ,回答无的第一代农民工占 56% , 有 1~5人的占 31% , 6人以上的占 12. 8% ,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应比例依次为 50%、32% 和 18%。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更好的城市融入能力 ,也反映他们对城市生 活和市民身份更为强烈的向往。 (6)未来打算。在被问及预计在武汉的居住时间时 ,选择“可能的话就在武汉安家住下去 ”的 新生代农民工达 94. 6% ,比第一代农民工高 6个百分点。有关该问题 ,在表示“有具体年限 ”的剩 余调查对象中 ,预期在武汉居住 1~5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占 60. 0% , 6年及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占 40% ,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应比例分别为 95. 2%和 4. 8%。在“您是否愿意成为城市居民 ”的问题 时 ,与第一代调查者相比 ,第二代调查者更期待成为城市居民 (58% VS 53% )而不是打算将来回老 家 (13% VS 21% )。 表 1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Table 1 Characteristic Camparisons of the Cenozoic and First Generation Peasant - workers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成长环境 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家庭环境 多子女家庭 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 个人特征 出生年代 出生于 1980年之前 出生于 1980年之后 文化程度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 初中及以上为主 婚姻状况 大部分已婚 大部分未婚 人格特征 吃苦耐劳特征较强 吃苦耐劳特征较弱 就业情况 打工主要目的 为家庭 ,求生存为主 为自己 ,追求生活质量 工作期望 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 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 作 劳动供给决策 绝对收入比较 相对剥削感较强 与家乡的联系 务农经验 有比较丰富的务农经验 没有或缺乏务农经验 与家乡的经济 联系 较强 ,大量汇款回农村老 家 较弱 ,汇款较少 ,用途也不 同 城市适应性 对城市的认同 感 较弱 ,多以同乡为主要交 往对象 较强 ,向往城市生活 ,渴望 融入城市 与外界的联系 以口信、书信为主 ,信息量少 ,频率低 ,速度慢 以电话、网络为主 ,信息量 大 ,频率高 ,速度快 生活方式 与传统农民接近 与现代市民接近 流动模式 流动的驱动力 农村推力 城市拉力 未来的期望 年龄大后返乡劳动 不愿返乡务农 ,希望市民化 (7)社会团体参与率。新生代农民工中加入老乡会、读书会、社区组织、工会组织、团组织和城 市生活派对的累计比例为 22. 9% ,即超过 1 /5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了上述团体 ,而第一代农民工的 累计比例只有 9. 7% ,不到 1 /10,参与率相差 1. 3倍。新生代农民工对参加社会团体更为活跃 ,除 团组织的参加情况与年龄有关以外 ,均反映他们更有意识地为自身的全面市民化做出努力 ,如加入  2期 《人口研究 》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 :特征、问题与对策 37    老乡会可以弥补在社会资本方面的不足 ,加入读书会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 ,加入社区组织和城 市生活派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加入工会组织则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8)学习倾向。在回答“在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 ,你通常做什么 ”时 ,回答“经常自己看书 /学 习 ”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33. 8% , “经常上学 ”或“上网 ”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37. 1% ,而第一代农民工 的相应比例只有 24. 7%和 6. 4%。此外 ,在回答“您觉得当前最需要学习的是 ”时 ,回答“没想过 ” 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11% ,比第一代农民工低 10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更强的学习倾 向 ,意味着在市民化过程中 ,新生代农民工于人力资本尤其文化程度方面原本起点就较高 ,后期的 提升趋势也将更快。 (9)进城打工的原因。研究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出来务工 ,除了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的考 虑赚钱的因素外 ,更考虑把出来务工作为改变生活状态和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 ,其动机具有经济型 和生活型并存的特点 (罗霞、王春光 , 2003)。近年来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动因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 变 ,“农村推力 ”是第一代农民工外出的首要 ,而“城镇拉力 ”则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第一动因。 (10)平等和维权意识。第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及其劳动供给的参照系是老家农村 ,只要打工 比老家种田划得算 ,他们即愿意打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对剥削感较强 ,他们比较的参照系是本地 工人的收入福利。与此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也比第一代农民工强 ,当他们发现过低的工 资水平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时 ,就考虑“用脚投票 ”以表达他们对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 ”、自身 价值得不到肯定和实现的不满情绪。他们渴望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 ”,包括平等的就业权、社会保 障权、权益维护权、教育和发展权 (特别是子女的受教育权 )、政治参与权以及意见话语权等。 综上所述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差异是多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 ,主要的特征和差异 集中表现在表 1中所总结的 6个大方面和 16个小方面。 2 新生代农民工引发的社会问题与挑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从农民工群体分化中的一个城市外来型的过度性群体 ,存在着一些自身所 独有的新问题 ,对其自身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 1 社会认同呈“内卷化 ”趋势 ,融入城市面临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 ,却由于社会身份、经济地位等因素的约束 ,使得他们的交往主要 限于“老乡”、“熟人 ”等内群体 ,难于与城市居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互动。其关系网络比较匮乏 ,缺少 向外延伸的节点 ,社会资本虽比第一代农民工有所扩大但增量较小 ,致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 无法通过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人际互动培养起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意识 ,微势的人际 资源也导致他们只有家乡意识而没有他们所在城市的社区意识 ,对所生活的城市社区没有归属感 , 更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 ,对城市的社会活动不关心、不参与 ,增加了对城市的冷漠和疏离感 ,无法真 正融入城市社会 ,阻碍了他们现代性意识的生成和发展 (陈星博 , 2003) ,其结果就是新生代农民工 在社会认同上 ,表现出一种“内卷化 ( involution) ”的认同趋势 ,即认同于自己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 不认同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退回农村 ,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 ;融入城市 ,他们很难逾越横亘 在面前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之墙。制度障碍加深了他们与城市居民和正式城市体制之间的隔阂 ,往往会使 他们成为文化上和角色上的“边缘人 ”,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照 ,这促使或加重了他们的孤立 感和无助感 ,其中一部分人就以越轨或犯罪行为来获取谋生必需的资料或发泄对排斥在正常城市 生活之外的严重不满 ,于是也就给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 素。 2. 2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职业技能提升乏力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技术能力、法律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相 38    人口研究 34卷 对较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适应、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他们 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用工单位乃至城市发展所要求的人才素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由于在 农村他们接受教育的质量无法和城市相比较 ;另一方面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 ,企 业对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高 (简新华、黄锟等 , 2008)。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和职业技能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有迫切的需求。然而作为城市外来型的“边缘 人 ”,他们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满足这些要求 ,而企业和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给予他们 的帮助也极其有限。 2. 3 生理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身心健康危及自身和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旺盛年龄 ,但对在外务工仍为温饱挣扎的他们来说 ,既无时间精力也 无经济基础去维系和发展正常的感情生活 ,他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导致相当多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和性行为观念发生变化 ,不仅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较普遍 (胡珍、程静 , 2008) , 性骚扰、嫖娼、强奸等一些社会不端行为也有了滋生的土壤。与此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前期望 值高 ,但进城后求而不得 ,这种状况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而堕落为“问题农民工 ”。“80后 ”农民 工是诸如傍老、青少年行乞、色情从业、暴力犯罪等失范行为的最高发生率群体 ,而且近年来案发年 龄呈现低龄化态势。 2. 4 相对剥夺感的强化与价值取向的改变 ,引发“民工荒”和危及社会和谐 期望以城为家的新生代农民工视市民为他们的参照群体 ,而现实打工劳动强度大、收入待遇低 下、社会权利资本缺失、自我实现机会渠道不畅、社会保障不足等 ,都成为他们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 感的原因。而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精神较弱、追求个人生活质量愿望较强等价值特征 ,会使他们 当中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用脚投票”,不愿从事工作时间长、工资福利差的工作而引发了“民工荒 ”。 从宏观和长远的视角看 ,一个高活力的群体由于体制性的“制度屏蔽 ”而被长期压抑于城市社会的 底层乃至外围 ,既得不到城市的认可接纳又没有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长此以往 ,就会积 蓄社会张力、激化社会矛盾 ,危及城市稳定和社会和谐。 3 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根本出路 笔者在湖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 2004年年会大会学术演讲时明确呼吁 : “80后 ”农民工的市 民化是新世纪我国农民工问题面临的前沿挑战 ,急需学术界和政府高度关注。随着第一代农民工 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 ,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 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 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 ,他们 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 ,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 务农 ,而且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 (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 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 ,导致 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 ,因此 ,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 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说 ,新生代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第一代 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 “缺口 ”而出现“民工荒 ”现象。 (2)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 , 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 ,对城市认同感较低 ,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 ,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 一条退路。新生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 ,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 ,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 ,由于缺乏必  2期 《人口研究 》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 :特征、问题与对策 39    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 ,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 ,形成巨大 落差 ,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 ,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 ,成为了城市和农村 之间真正的“两栖人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 ,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助网络的保 障。 (3)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 ,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与第一代农民工相 比 ,新生代农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 ,意识和行 为已接近于城市人 ,但因为个人、制度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滞留在农民工队伍中。随着新生代 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 ”,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 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刘传江 , 200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 3个环节进行。在农 村退出环节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耕地流转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农地征用制度与机制的创新 ;在 城市进入环节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制度的转型、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的 变革、新生代农民 (工 )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新生代农民 (工 )社会资本的投资与积累 ,及新生代 农民工城市安居工程的构建 ;在城市融合环节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保障的社 会化和生存环境的市民化。现有的制度障碍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 ,突破这 一坚冰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创新 :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型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打造面向农民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代农民工特征分析 3 王宗萍 (华中农业大学 )段成荣 (中国人民大学 ) 1 背景 在我们讨论浩浩荡荡的民工潮的时候 ,可以看到 , 30年来 ,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 ,农 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 的群体 ,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 ,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 ,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 ,农民 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 在这些变化中 ,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近年来 ,研究者 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 ,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 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 ,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 ,我们也注意到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采用的资料不同 (特别是已有研究所采用的资料大 多数是规模很小的调查资料因而在代表性上存在一定局限 ) ,不同研究得到的关于第二代农民工的 诸多基本信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要准确认识第二代农民工 ,必须对这个群体的各项基本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基于此 ,本文利用 200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数据对我国第二代农民工的人口、社会、经济和流动等各方面特 征进行分析。我们希望 ,本文分析得到的结果 ,不仅能够有助于本次论坛的相关讨论 ,同时还能有 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对第二代农民工的认识和了解。3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 : 07JZD0027) 资助。  2期 《人口研究 》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 :特征、问题与对策 55    革 ,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自由公平的选择权利 ,加快市民化步伐的主张 ;但与杨菊华一样 ,笔者认为要 充分估计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困难 ,采取更加综合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杨菊华所指 出的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流入地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也 不仅限于有形或无形的户籍墙 ,还要克服其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同时笔者 认为 ,年龄和代际的差异只是农民工分化的一个方面 ,农民工 (包括新生代农民工 )群体内部在融入 城市能力和意愿上的差异也必须引起重视。笔者最近的研究 ( Zhu and Chen, 2010; L in and Zhu, 2010)表明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 ———城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定居意愿和能力上也有着明显的分 化。尽管年轻的流动人口确实呈现出更强的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但这只是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定 居的因素之一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就业类型和稳定性、家庭收入、户籍状况、以致流入地和流 出地的类型都影响到其在流入地城市定居的意愿和能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人口迁移流动并不 总是从乡村向城市单向迁移并在城市定居的过程 ,许多流动人口 (包括新生代农民工 )需要长期流 动或向流出地 (包括流出地的中小城镇 )回流 ,并有着相应的社会政策需求 ,而且这一切并不都是户 籍及相关制度造成的 ( Zhu and Chen, 2010)。因此 ,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上 ,不应仅局 限于城市融入这一视角 ,还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要求 ,改变当前以户 籍或居住地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政策 ,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过程的所有环节 (包括从流 出地流出前、在流动过程中和在城市定居或返回流出地后 )都能得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 受到的公平待遇和社会保护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 , 2001; 3: 63~76. W ang Chenguang. 2001. Soci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Rural2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ral2urban Integration. Sociologual Research, 3, pp63 - 76. 2 Zhu, Y. and Chen W. Z. 2010. ‘The Settlement Intention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 Recent Chan2 ges and Multifaceted Individual - level Determ inants’,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6 (on - line version available at http: / /www3. interscience. wiley. com / journal/113509331 / issue). 3 L in, L. Y. and Zhu, Y. 2010. The D iverse Housing Needs of Rural2urban M igrant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China: In2 sights from a Survey in Fuzhou. IDS Bulletin, p41. 4 蔡禾 ,刘林平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9: 387 Cai He, L iu L inp ing et al. 2009. M igrantWokers in the U rbanization Process: A Study from the Pearl R iver Delta A re2 a. Social Science L iterature Press, p387. 5 陈星博. 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 ———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 ”倾向研究. 改革 , 2003; 4: 105~ 110 Chen Xingbo. 2003. Structure Squeezing and RolesM isalignment: A Study of“the Problem Tendency”of Young U rban Peasant - worker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Reform 4, pp 105 - 110. 6 胡珍 , 程静. 青年农民工恋爱及婚前性行为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青年研究 , 2008; 1: 42~46 Hu Zhen, Cheng J ing. 2008. A R search Report on Love and Premarital Sex of Young Peasant - workers. China Youth Study 1, pp42 - 46. 7 简新华 , 黄锟等.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人民出版社 , 2008: 264 J ian Xinhua, Huang Kun et al. 2008. Issues on the Peasant -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ion and U rbanization. The Peop le’s Press, p 264. 8 刘传江. 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面临挑战. 湖北日报 (理论版 ) , 2006 - 7 - 20 56    人口研究 34卷 L iu Chuanjiang. 2006. Challeng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Peasant - workers ’Citizenization. Hubei Daily ( Theoreti2 cal Edition) , July 20. 9 刘传江 ,程建林.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 . 人口研究 , 2008; 5: 48~57 L iu Chuanjiang, Cheng J ianlin. 2008. The Second Generation Peasant - workers ’Citizenization : Current Situation A2 nalysis and ProcessMeasurement. Population Research 5, pp48 - 57. 10 罗霞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 浙江社会科学 , 2003; 1: 109~113 Luo Xia, W ang Chunguang. 2003. Outflow Causes and Behavior Selections of the Cenozoic RuralM igrant Population. Zhejiang Social Science 1, pp109 - 113. Ch ina’s New Genera tion of M igran tW orkers : Character istics , Problem s and Coun term ea sures The issue of the new generation m igrant workers is specifically addressed in this year’s No. 1 Document of Central Com2 m 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State Council, which puts forward that special polic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he p roblem s facing China’s new generation m igrant workers. Towards this,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 roblem s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m igrant workers. This issue of "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um" brings to2 gether 5 scholars specialized in this area to discuss on this top ic. There are agreements as well as disagreements among the scholars in defining the concep t and identifying the patterns and p roblem s. U sing 2008 and 2009 local survey data, W ang Chunguang and L iu Chuanjiang suggest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m igrantworkers are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has higher education and income, more autonomy, stronger desire and ability to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higher awareness of right - safeguarding,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equality. However, Yang Juhua, W ang Zongp ing and Duan Chengrong using the 2005 national one - percent population survey have no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s. Their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new generation m igrant workers do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 they even have lower status in many aspects than the first generation. Policy imp 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责任编辑 :宋  严  收稿时间 : 2010 - 03)
本文档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1-03-30
浏览量: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