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整理)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内科(整理)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文档】第PAGE页中医内科学目录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

中医内科(整理)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文档】第PAGE页中医内科学目录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1)感冒与温病早期。(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痈。(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8)实喘与虚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11)肺痨与虚劳。(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6)胸痹与真心痛。(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18)惊悸与怔忡。(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癫、狂、痫证。(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23)刚痉与柔痉。(24)暑厥、气厥、蛔厥。(25)头痛与眩晕。(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呃逆与干呕、嗳气。(31)泄泻与痢疾。干霍乱与腹痛。(33)腹痛与疝气、肠痈。(34)胃痛与真心痛。(35)急黄、胆黄、瘟黄。(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37)积证与聚证。(38)鼓胀与水肿。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1)感冒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3)呕吐与反胃。(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16)淋证与癃闭。(17)淋证、癃闭与水肿。(18)消渴与中风、胸痹。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20)头痛与眩晕。(21)头痛、眩晕与中风。(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25)肺痨与虚劳。(26)痿证与痹证。5.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医著的学术思想,医学流派对内科学的理论与临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义。掌握并运用有关学说、医论旨在更好地了解历史沿革,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水平。(1)历代医家在内科学发展中的主要成就。(2)《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医学正传》论哮与喘。(4)《证治汇补》论肺胀。(5)《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6)《血证论》论治血四法。(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13)《金匮要略》论胸痹。(14)《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15)《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16)《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理。《外科正宗》论瘿病。(18)《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19)《内经》论痹证。(20)《内经》论痿证普通感冒一概述(一)、病名:是由肺卫失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二)、历史沿革。1病名首见: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诸风篇》2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伤风》--伤风病位属肺,分为辛温、辛凉两法。3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分虚证、实证。。4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并称5清。林佩琴《类症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七、病机病机关键:卫表不和肺失宣肃病因1.外感风邪:外感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十、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辩风寒风热,2辨兼证(2、辨气、血、阴、阳之虚3、辨兼挟症4、辨一般感冒、虚人感冒、时行感冒)(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三)、分证论治1、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若风寒挟湿,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疏风祛湿。挟痰浊者,可加二陈汤化痰除湿。挟气滞者,可加用香附、苏梗等理气疏肝。寒包火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外寒重加荆芥、防风以解表,里热甚加黄芩、知母、栀子以清热。表里皆实也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2、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1、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若气虚较甚者,可加用黄芪,也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苏叶等益气升阳解表。若气虚自汗,稍不慎易感外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若偏于阳气虚衰而感受风寒者,治当温阳解表,宜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恶寒无汗,阳虚不甚者,也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2、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若产后或月经淋漓过多,肌衄,便血等出血病后,治当养血解表,宜选葱白七味饮加一、转归与预后1若感冒失治误治,邪气不能及时祛除,还可以诱发痹证、肾风水肿、胸痹心痛等病。2“伤风不醒变成痨”咳嗽一概述一)、病名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临床上声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所以一般统称咳嗽.二)、历史沿革1《素问·咳论》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素问·咳论》以脏腑为名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概括其证候特点.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首次将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5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八、病因病机病机关键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一)外邪袭肺  1) 风寒  风热风燥——肺卫 ——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内邪干肺1肺脏虚弱  2 痰湿蕴肺3 肝火犯肺4 肾脏亏虚   八 、病因病理因素-痰、火 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二者互为病理产物肺脏自病 因虚致实 肺阴不足 2)肺气亏虚 2、他脏累及 因实致虚        1)肝火犯肺 2)脾失健运 3)肺脾两虚 4)肾阳不振 5)肾阴亏虚 十、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驱邪止咳扶正补虚 标本兼治。(三)、分证论治(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素有寒饮伏肺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常用小青龙汤加减。2.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  3.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凉燥证——当佐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治法——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用——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症状稳定后可服用六君子汤或合杏苏二陈丸2.痰热郁肺。——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哮病一、概述一)、病名:由于宿痰伏肺,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二)历史沿革1、《金匮要略》称“上气。”《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病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又将其痰饮病中的伏饮是宿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2、《丹溪心法》始以哮喘病名独立成篇贡献有三: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气为先3、明·虞搏对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别哮必兼喘,为与喘证区分称哮病,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4、《证治汇补》将其病因病机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为“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失调4体虚病后病理因素痰为根本发作期:诱因引触伏痰痰因气生(外感、饮食、情志、劳倦)气因痰阻痰阻气逆缓解期:反复发作,势必伤正寒痰损伤脾肾之阳痰热亏耗肺肾之阴八、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九、辨证论治先兆喷嚏流涕,鼻痒咽痒,胸闷咳嗽,情绪不宁(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痰浊壅肺应去壅泻肺,风痰当祛风化痰平时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温补,阴虚者宜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喘脱危候急扶正救脱(三)分证论治(一)发作期1冷(寒)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舌苔淡白,脉沉细者为阴盛阳虚,本虚标实,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2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风痰哮证——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痰涎涌盛者,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若兼意识蒙眬,似清似昧者,可合用涤痰汤涤痰开窍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必要时控涎丹泻肺祛痰4寒包热哮证——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热痰——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半夏汤。5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方药: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脾虚——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方药:(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或合用理中丸以振奋阳气;若中气下陷,见便溏,少腹下坠、脱肛等,则可改用补中益气汤2肺肾虚——治法:补肺益肾——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若阳虚痰盛者,可用苏子降气汤温补肺肾,祛痰降逆。若阴虚痰盛者,用金水六君煎滋阴化痰,喘证一概述一),病名: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发生喘脱。二)历史沿革1、关于喘证,首见于《内经》。在症状表现方面,《灵枢·五阅五使》云:“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云:“肺高者上气,肩息咳。”指出喘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2《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之“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等病,并列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治疗。3《丹溪心法·喘》云:”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已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4《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将喘证归纳成虚、实两证,作为喘证的辩证纲领。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位在肺肾,与心、肝、脾关系密切。以肺肾两虚为本,邪气壅实为标。病因病机病机关键:肺气壅塞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失调4、久病劳欲八、诊断与鉴别鉴别喘证哮证共同点呼吸困难临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异床是多种急慢性疾是一种独立疾病表病中一个症状同现喘未必兼哮哮必兼喘病机点关键肺气壅塞痰阻气道、气道挛急喘证肺胀共同点喘促、呼吸困难异病史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日久可发展为肺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同临床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还有咳嗽、咯痰、胸部点表现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膨满、憋闷如塞九、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实喘——驱邪利气区别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虚喘——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祛邪扶正并举应分清主次,权衡标本,有所侧重,辩证选方用药分证论治㈠实喘1、风寒闭肺——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若寒饮内伏,复感外寒饮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化饮。2、表寒里热——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3、痰热遏肺——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治法:化痰降逆。——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平素脾胃虚弱者可服用六君子汤调理。5、(肝气乘肺)肺气郁痹证——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若咽中窒塞明显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开郁行气,化痰散结;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平素可服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并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使其心情舒畅,配合治疗。6、水凌心肺——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治法:补肺益气。——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生脉散。若肺脾同病,伴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痰多,消瘦者,当肺脾同治,补土生金,可六君子汤合补肺汤加减。若中气下陷者,当益气升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若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若肾阴虚,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滋阴纳气。3、正虚喘脱(心肺肾)——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加黑锡丹配合蛤蚧散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颧红,舌质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抠,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防脱,可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补气益阴防脱之功;若喘脱病情危急,可用参附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经脉推注、滴注救急。肺痈一概述(一)概念:由于风热毒邪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痈之一。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二)历史沿革1《金匮要略》首次列有肺痈病名,并作专篇进行讨论。2汉以后,对肺痈在病因、辨证、诊断方面有所发展。3唐《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此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4明代李健斋《医学入门》:“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为肺痈”。5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四、病类按病理演变过程分:初期成痈期溃痈期恢复期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热壅血瘀,血败肉腐。风热火毒,壅滞于肺,热盛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而致本病。1感受外邪2痰热内盛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九、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溃脓期的病情顺逆的转化主要与热势的盛衰,痰血的消长,胸痛的轻重,饮食的增减相关。(二)治疗原则治疗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脓未成时,应注重清肺消痈;脓已成以排脓解毒为先;脓毒消退后应清补;治疗始终不离“清”。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三)分证论治1、初期: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症;痰白或黄、量少、质粘,无特殊气味——治法:清热散邪。——方药:银翘散。2、成痈期: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热瘀血蕴肺证候;痰呈黄绿色、量多、质粘稠、有腥臭味。——治法:清肺化瘀消痈。——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甚者,可合犀黄丸以解毒化瘀3、溃脓期:痰热瘀阻,血败肉腐出现脓血痰、量较多、质如米粥、气味腥臭异常。——治法:排脓解毒。——方药:加味桔梗汤。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益气托里排脓。形证俱实,大便秘结,给予桔梗白散4、恢复期:邪去正虚出现痰色较黄、量减少、质清稀、臭味渐轻。——治法:益气养阴清肺。——方药:沙参清肺汤或(竹叶石膏汤)桔梗杏仁煎。肺痨一、病名(一)概念:是由于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名释义:肺,指肺脏。痨,义同劳,意指劳损。由于本病痨虫蚀肺,劳损在肺,故称肺痨。肺痨有“三性”及“四大主症”:三性:传染性慢性消耗性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二)历史沿革1、肺痨记载最早见于《内经》。2、肺痨的病名,到宋代《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3《普吉本事方》明确指出本病的病因为“肺虫”,病位主要在肺。4、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治疗肺痨现存的第一部专著。5《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6《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7《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8《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五、病性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病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痨虫蚀肺1、感染瘵虫------------主要内因致病因素1禀赋不足2后天失调2、正气虚弱3病后失养4营养不良---发病基础八、诊断与鉴别(二)鉴别1、肺痨与虚劳、肺痿肺痨虚劳病因为痨虫侵袭肺部导致的一虚劳病缘内伤亏损病机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证候的总称。发病具有传染性无传染性特点病位主要在肺五脏并重,以肾为主病性主在阴虚阴阳(气血)俱虚,阴阳并重。肺痨肺痿联系两者病位均在肺。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区别肺痨是痨虫侵袭肺部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导致的一个独立的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慢性传染性疾患。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临床上以咳嗽、咯血、临床上以咳吐浊唾涎沫潮热、盗汗为特征。为主症。九、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医学正传·劳极》所说:“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另外,还应适时结合清火、祛痰、止血等法进行治疗。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补虚杀虫,应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三)分证论治1、肺阴亏虚——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方药:月华丸。若咳嗽频繁而痰少质粘者,加百合、杏仁、炙枇杷叶以润肺化痰止咳。配合琼玉膏滋阴润肺2、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汤。3、气阴耗伤——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阳虚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泽兰、红花、北五加皮温阳化瘀行水。十、转归与肺胀一、病名1、概念: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久咳、久喘、久哮)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叶胀满,肺体胀大,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表觋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血、喘脱等危重证候。2、沿革1.肺胀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咳喘。”2.《金匮要略》创立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至今仍广为临床应用。3.《诸病源侯论》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为“肺为虚寒所伤则咳嗽,咳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4、《丹溪心法》提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5、《证治汇补·胸膈门·咳嗽门》认为肺胀的辨证论治应分为虚实两端。二、病象典型表现喘、咳、痰、胀、瘀。咳、喘、痰:喘咳上气,痰多等;胀:胸膺胀满,闷胀如塞,腕腹胀满;瘀: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等。三、病位:病位以肺为主与脾、肾、心关系密切。五、病性本虚标实本虚:初期——气虚或气阴两虚晚期——气虚、阴虚、阴阳两虚标实:痰浊、血瘀、气滞、外邪、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肺叶胀满,不能敛降病因病理1、久病肺虚2、感受外邪3、痰夹血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八、诊断与鉴别1.肺胀与哮病:哮病是由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2.肺胀与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九、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1.治疗原则扶正祛邪,随证施治。。(三)分证论治1、风寒内饮——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药:小青龙汤。方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1痰浊壅肺证——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方药:(二陈汤)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热,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3、痰瘀阻肺——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蒙神窍.——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方药: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若舌苔白腻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开窍可用苏合香丸。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风化硝,或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通腑泄热。5、肺肾气虚——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6、阳虚水泛——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不寐概述1病名:即一般所谓“失眠”,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人寐。别名:“目不瞑”、“不得眠”2沿革2(素问)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3《灵枢·大惑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阳盛于外,而营阴虚于内,卫阳不能人于阴故不寐。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指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能人于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所在。5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指出:。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张氏所称的“有邪”、“无邪”,主要是指由于机体内在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或痰热的影响而言。并明确指出以虚实作为本病的辨证纲要。6汉·张仲景在《伤寒论》篇中曰:“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金匮要略》篇中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病位在心—神明之心,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有关。病因病机病机关键:阳不入阴病理变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化源不足,心神失养2.阴虚火旺,阴不敛阳3.心虚胆怯,心神不安4.痰热、实火,扰动心神 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三)分证论治1.心脾两虚——治法:补养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重在重镇安神,适用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亦可选用滋阴养血的天王补心丹。)2心肾不交——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亦可选用滋阴养血的天王补心丹。)3.心胆气虚——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若虚烦不眠,形体消瘦,为气血不足,可合用归脾汤,以益气养血,安神、镇静。若阴血偏虚则虚烦不寐,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质红,脉弦细,宜用酸枣仁汤,4.痰热内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若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改用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若宿食积滞较甚,见有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可用保和丸消导和中安神。5.肝火扰心——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之重症,可见彻夜不寐,头痛欲裂,头晕目眩,大便秘结者,可改服当归龙荟丸,以清泻肝胆实火。心 悸概述1、病名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仲。2沿革2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4金元·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可以引起心悸。5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认为惊悸乃“心虚胆怯之所致”,治宜“宁其心以壮其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作为治疗方剂;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亦有因感受外邪及饮邪停聚而致者,治疗“当随其证,施以治法”。6元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7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认为惊悸怔忡尚与肝胆有关并对惊悸与怔忡加以鉴别。8《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10清代《医林改错》则补充了瘀血亦可导致心悸,并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三.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五.病性本虚标实。本虚: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标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七.病因病机关键: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心神失养1.体质虚弱、2饮食劳倦、3情志所伤、4.感受外邪、5.药物中毒、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九.辨证论治辨明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虚因素。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来虽渐,病情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仲(二)治疗原则: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晶,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三)分证论治:1.心虚胆怯——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2.(心脾两虚)心血不足——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3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阴虚加痰热,加用黄连温胆汤;阴虚火不旺者,亦可加天王补心丹。口苦咽燥,热象较著,宜用朱砂安神丸。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加服六味地黄丸4.心阳不振——治法:温补心阳——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大汗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或加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大汗淋漓,面青唇紫,肢冷脉微,喘憋不能平卧,为亡阳征象,用独参汤或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或参附注射液静推或静点以加阳救逆。5.水饮凌心——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方药:苓桂术甘汤。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浮肿,可用真武汤。6.瘀阻心脉——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枳壳、木香;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7痰火扰心——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7.痰浊阻滞——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药:导痰汤。心悸伴烦躁口苦,苔黄,脉滑数,系痰火内扰,心神不宁,用黄连温胆汤若邪毒已去,气阴两虚为主者,用生脉散加味。)胸痹概述病名:因心脉挛急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又名厥心痛、胸痹。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沿革1病名最早见于《内经》。2《灵枢·五邪》篇曰:“邪在心,则病心痛”;3《素问·标本病传论》亦云:“心病先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心痛重证。4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称本病正式为“胸痹、心痛”,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特别提出“胸痹缓急”,心痛有时缓,有时急,但重在急。5朱丹溪所云“心痛,即胃脘痛”。6《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曰:“心痛、胃脘痛确是二病,……亦有因胃痛及心痛者”。7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所运用的宣痹通阳法,至今仍是治疗心痛的重要法则。其代表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仍为今之临床常用方剂。8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气方》中提出了“苏合香丸”治疗卒心痛,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9《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法治疗心痛。这些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均为治疗心痛开拓了视野。10《证治准绳》清代·王肯堂提出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11《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病性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气滞、瘀血、寒凝。病因病机病机关键:心脉挛急(痹阻)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而发。1.寒邪内侵2.饮食不节3.情志内伤4劳倦内伤5年老体衰。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实当泻,本虚宜补心痛是一急、危重症,故心痛发作首先要救急,病情稳定后再辨证论治。标要分清阴寒、痰浊、血瘀、气滞;本要分清气、血、阴、阳亏虚。祛邪治标常以芳香温通,通阳,活血化瘀,宣痹涤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养血滋阴,补益肝肾等为法。(三“分证论治1.心血瘀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若出现舌苔白腻,为痰瘀互结,宜加涤痰汤等化瘀涤痰。若出现舌苔黄腻,为痰瘀热互结,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治疗。气虚血瘀者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猝然心痛发作,可含服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气滞心胸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药:柴胡疏肝散心痛明显,气滞血瘀证合用失笑散气郁日久化热用丹参逍遥丸3.痰浊内阻——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若痰浊较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者,宜加重健脾化痰之力,可合用二陈汤。若痰热互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合用黄连温胆汤以清化痰热。4.阴寒凝滞——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时发绞痛,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此为阴寒极盛,心痛之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若疼痛剧烈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舌下含服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5.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偏于气虚者可用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强健脾益气之功,以补养心气,鼓动心脉。偏于阴虚者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益气复脉而止悸。兼有瘀者,生脉散合丹参饮,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止痛。痰热互结者,生脉散合温胆汤,以益气养阴,清化痰热以止痛。6.心肾阴虚——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和络。——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阴不敛阳,虚火内扰,虚烦不寐,舌红少津,用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养血安神若心肾阴虚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用左归饮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宜合用柴胡疏肝汤以滋肾舒肝,可获良效。7.心肾阳虚——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若心肾阳虚重症,水饮凌心射肺者,可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若阳虚欲脱,厥逆,用四逆人参汤十、转归预后若心脉闭塞,可发为真心痛,若合并心脱或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癫狂概述-病名:癫狂,都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皆因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宣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前者为癫,后者为狂,两者相互联系,互相转化,故常并称为癫狂。沿革1癫狂病名出自《内经》。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病能论》提出了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3金元时期:《丹溪心法·癫狂》曰:“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痰”,首先提出“痰迷心窍”提出“镇心神,开痰结。”—“如心经蓄热,当清金除烦,如痰迷心窍,当下痰宁心……狂病宜大吐大下除之。”此外,还记有精神治疗的方法。5清代王清任提出瘀血可致癫狂的理论,并认识到本病与脑有密切的关系,如《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曰:“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6《证治要诀》指出治癫狂当治痰宁志。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治疗瘀血发狂。7.难经对癫与狂的不同表现加以鉴别  病象癫:以精神失常为特点,即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喃喃自喜为主。狂:动而多怒,兴奋性精神失常为特征。常以喧扰不宁、躁妄骂詈,不避亲疏、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甚至持刀杀人等凶狂之象为主。病位病位在心肝,与脾胃,久伤肾关系密切。。病因病机病机关键:神机逆乱气、痰、火、瘀导致阴阳失调,心神被扰,神机逆乱癫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狂证多由痰火上扰,心神不安。病因:1阴阳失调2情志抑郁3痰气上扰4气血凝滞。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总则以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分证论治癫证(精神抑郁)1.痰气郁结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逍遥丸。甚者可用控涎丹以除胸膈之痰浊。若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者,为痰迷心窍,可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见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结气郁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神志昏乱者,用至宝丹清心开窍。如逐渐出现高声吵嚷,打骂毁物,为火盛欲狂之症,当以狂病论治。 (2.气虚痰结。——治法:益气健脾,涤痰宣窍。—— 方药:四君子汤合涤痰汤加减。)3.心脾两虚——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治疗癫病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亦可与甘麦大枣汤合用,癫病由气分而人血分,病久多瘀,常夹有瘀血之证,除癫病表现外,尚有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舌下络脉瘀阻,脉沉涩等瘀血见症,重则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诸方均可选用;狂病(精神亢奋)1.痰火扰心——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方药:生铁落饮。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者,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谵语发狂,便秘尿黄者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或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荡涤秽浊,清泻胃肠实火。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化痰安神。2.火盛伤阴证——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方药:二阴煎合琥珀养心汤。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加孔圣枕中丹 痰热瘀结证——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蓄血内结者大黄廑虫丸可祛瘀生新,攻逐蓄血。痴 呆一.概述1、病名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呆傻愚笨,智力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2沿革1”晋《针灸甲乙经》以“呆痴”命名。唐·孙思邈在《华佗神医密传》中首载“痴呆”病名。《景岳全书·杂病谟》有“癫狂痴呆”专篇,指出了本病由多种病因渐致而成,且临床表现具有“千奇百怪”、“变易不常”的特点,2陈士铎《辨证录》亦立有“呆病门”,不仅对呆病症状描述甚详,且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其成因在于肝气之郁,而最终转为胃气之衰的病理机转过程,其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受累,髓减脑消而病。并提出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的治法,用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石室秘录》曰:“痰气最盛,呆气最深”,并认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3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曰:“小儿无记性,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老年肝肾亏损,脑髓失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三.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五.病性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髓海失充,标为痰、瘀。七.病因病机关键:髓减脑消,神机失用。1.脑髓空虚2.气血亏虚3.痰浊蒙窍4瘀阻脑络5心肝火旺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因而补虚益损,解郁散结是其治疗大法。三)分证论治:1.髓海不足——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方药:七福饮。若兼言行不经,心烦溲赤,舌质红,少苔,脉细而弦数,是肾精不足,水不制火而心火妄亢,可用六味地黄丸加丹参、莲子心、菖蒲等清心宣窍。也有舌质红而苔黄腻者,是内蕴痰热,干扰心窍,可加用清心滚痰丸,辩证可用参茸地黄丸或河车大造丸脾肾两虚——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方药:还少丹。气血亏虚——治法:益气养血,安神宁志。——方药:归脾汤。有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脾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3.痰浊蒙窍——治法: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方药:涤痰汤。若风痰瘀阻,眩晕,头痛,肢体麻木僵硬,脉弦滑用半夏白术天麻汤4.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方药:通窍活血汤。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5。心肝火旺——治法:清热泻火,安神定志。——方药:黄连解毒汤。)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黄芪;气血两虚:当归补血汤或八珍汤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阴阳两虚:左归丸合右归丸厥证一、概述1病名: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昏厥时间较短,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甚者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2沿革1《内经》论厥甚多,概括两类,一是突然昏倒,不知人事。二是肢体和手足逆冷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3《诸病源候论》论及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4《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二、病因病机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病因:1情志内伤2体虚劳倦3亡血失津4饮食不节,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病位心肝与脾肾有关辨证论治治疗原则醒神回厥为主实: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三三)分证论治实证:突然扑倒,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夹痰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撤,或汗出肢冷舌胖淡1气厥:实证:——治法:开窍,顺气,解郁——方药: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平时可服用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等理气解郁,调和肝脾虚证:——治法:补气,回阳,醒神——方药:四味回阳饮,生脉饮参附注射液反复发作,平时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健脾和中,益气养血2血厥实证:——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方药: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虚证:——治法:补养气血——方药:急用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荣汤3痰厥:——治法:行气豁痰——方药:导痰汤喉中痰涎壅盛,可先予猴枣散化服胃痛一概述1病名: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心腹痛”、“心下痛”、“心痛”、“心痛”、“肝胃气痛”等。2沿革1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可致胃痛。2汉唐以前医家所称“心痛”多指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3至明《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从而对此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提出胃痛的治疗方法。4《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症三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因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病位在胃。。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胃失和降,不通则痛。1.外邪客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随4.素体脾虚八诊断与鉴别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缓急治疗原则1.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治疗大法。(通法)分证论治1.寒邪客胃——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方剂;良附丸合香苏散。③兼表寒证加香苏饮(胃气壅滞);寒郁化热,寒热互结,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停滞——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剂:保和丸。③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大便秘结者加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④胃痛急剧,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肝气犯胃——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用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4.肝胃郁热——治法:疏肝邪热,和胃止痛——方剂:丹栀逍遥散。①肝火灼伤胃络加泻心汤;②肝火伤阴加一贯煎。瘀血停滞——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若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呕血便血用黄土汤失血日久,心悸多梦不寐用归脾汤6.湿热中阻——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剂:清中汤。7.胃阴亏虚——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若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用左金丸8.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剂:黄芪建中汤。②寒盛可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③脾虚湿盛者可合用二陈汤;寒热错杂,胃脘痞硬,干嗳食臭,腹中雷鸣用甘草泻心汤十转归与预后病之初多属实证,病情发展,可虚实夹杂,若失治误治可由实转虚,或变生它证。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经常反复发作。伴有呕血、便血,量大难止,胃痛剧烈,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急危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变证:便血呕血,厥脱,反胃,噎膈。呕吐一概述1病名: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古文献: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2沿革1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阐述了寒气、火热、湿浊、饮食及胆气犯胃皆可引起呕吐。2张仲景对呕吐的脉因证治阐发甚详,指出呕吐有时是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反应,如《金匮要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说明这类的呕吐不可止呕,邪去呕吐自止。创立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金匮要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3孙思邈的《干金方》对呕吐亦有很多精辟的沦述,如“凡呕家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这一宝贵经验为后世所推崇。4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呕吐应当辨其虚实,如:“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三、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因病机病机关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外邪犯胃(二)饮食不节(三)情志失调(四)脾胃虚弱(五)其他原因误食独舞或化学药品八诊断与鉴别1.与反胃鉴别反胃又称胃反,与呕吐类似,反胃亦属胃部病变,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成,也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广义上讲,呕吐可包括反胃,但又因其表现及病机不同;二者须加鉴别。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所致。表现为食饮入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呕吐足以有声有物为特征,病机为邪气干扰,胃虚失和,实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2.与噎膈鉴别呕吐与噎膈同属脾胃肠病证,噎膈虽有呕吐症状,但以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呕吐病在胃,噎膈在食道。呕吐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多能治愈,预后良好。噎膈伴有食入即吐,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3.与霍乱鉴别二者均出现呕吐之症状表现,霍乱发病急骤,来势凶险,上吐下泻,可有腹痛,泻下如米泔,病人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形容憔悴,目眶厂陷,筋脉挛急,手足厥冷,呕吐只吐不泻,无顷刻之变。4.与呃逆鉴别呃逆俗称打膈,古时称为哕,呃逆是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病机除胃气上逆,尚有膈间不利的因素。九辨证论治如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内腐;黄水味苦,多为胆热犯胃;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痰浊涎沫,多为痰饮中阻;泛吐清水,多属胃中虚寒,或有虫积;粘沫量少,多属胃阴不足。(二)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实证: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证: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三)分证论治实证1.外邪犯胃——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方剂:藿香正气散。。④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吞服玉枢丹(紫金锭),辟秽止呕。暑湿犯胃壮热口渴,用连朴饮2.饮食停滞——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剂:保和丸。①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②误食不洁、酸腐败物或饮食过量,而见脘腹疼痛,欲吐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瓜蒂散探吐祛邪。或结合洗胃。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用竹茹汤3.痰饮内停——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剂: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①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②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4.肝气犯胃——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方剂:四七汤——方剂:(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或柴胡疏肝散合小半夏汤)四七汤。加减:①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小柴胡汤清热止呕。②若腹气不通,大便秘结,加大柴胡汤,清热通腹。③若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
本文档为【中医内科(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打雷了下雨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6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07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