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举报
开通vip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原则和目的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3.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分类及其控制分析4.掌握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5.了解区域环境管理机构及指标的建立,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评价。本章教学目录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原则和目的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3.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分类及其控制分析4.掌握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5.了解区域环境管理机构及指标的建立,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评价。本章教学目录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第一节区域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具有战略性,它着眼于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合理规划和建设,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评价的重点在于论证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和时序,同时也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对区域的开发规划提出建议,并为开展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建设项目影响评价而言,不仅是评价范围和内容的扩展,而且包含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它以区域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已很多,它们规模大,效益显著,在环境保护上也产生一系列特殊问题,客观上需要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时间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具有以下特征: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K㎡以上;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其独立的法人;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层次复杂,相对于单项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具有以下特点:⒈广泛性和复杂性⒉战略性⒊不确定性⒋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⒌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⒍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⒈目的区域开发活动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计划地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编制之前。(参见图8-1)。⒉意义根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因此,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入选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各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使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同时缩短其工作周期。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相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一、环境容量的概念1.国外学者对环境容量概念的描述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比值;有的则认为是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同化能力,即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的比值。日本学者矢野雄幸则认为: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2.我国对于环境容量概念的解释我国有些学者把环境容量定义为“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对污染物质的承受量和负荷量”,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环境容量(或称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或称同化容量)。前者可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二、环境容量的类型环境容量可分成整体环境单元(区域环境)容量和某一环境单元单一要素的容量。若按照环境要素,又可细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其中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环境容量等)、土壤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等。此外,还有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等。如果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分,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包括易降解的和难降解的)环境容量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若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上区分,则可分为物理扩散和化学净化两种类型。例如,城市区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p与排放量Q形成扩散的关系,则与扩散系数密切相关,可表示为:Q=S·K·ρ·σzS-截面积;σz-垂直方向扩散系数;K-边界层厚度;又如,入口小的港湾,污染物排放量Q与海水中污染物浓度p的关系是Q=F·ρ式中:F----是港湾与外海间海水交换量,所以环境容量就是F值。污染物在环境单元中发生化学分解反应,其分解速度r与排放量Q的关系是Q=r·V式中:V-环境单元的体积。而污染物分解速度r往往与污染物的浓度ρ成正比,即r=Kr·ρ式中:Kr–反应速度常数。将该式代入上式则Q=Kr·ρ·V这样,环境容量E相当于Kr·V,从化学(生物化学)角度看,环境容量应该是污染物净化能力(降解能力)的度量。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一、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⒈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所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语序的污染物排放量。⒉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目前的总量控制分类方法总体上有两种形式: 一是指令约束下的总量控制,二是环境容量约束下的总量控制。二、技术路线 区域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总量控制,资源问题应作为分析研究的首要问题。当总量控制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对总体规划的调整来满足总量控制的要求,从而达到从总体上把握污染控制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与之相互协调的目的。分析的基本思路见图8-2:三、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在区域环境总量控制中,需要根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预测污染的排放量,因此首先要预测主要资源的消耗量。⒈资源预测方法常规的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有人均资源消费法、分部门资源预测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和弹性系数法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预测方法。这里介绍常用的弹性系数法。所谓弹性系数可以看作是经济指标增长率和资源指标增长率之比,计算公式为QWi=Q0(1+K×Ni)tQWi-资源需求总量;K-经济增长速度;Ni-资源消耗弹性系数;t-规划年限⒉能流分析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源指自然能和辅助能两大部分。自然能主要指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升资源,而更重要的是以矿物燃料为代表的辅助能。按照现状用能的实际情况,将最终用能按照部门划分并采用网络图的方法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如图8-3所示的宏观能流平衡网络图。在能流平衡网络中能流可以分为四个节段,即能源的输入、能源的集中转换与加工、能源的输送与分配、能源的最终使用。3.水流分析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是许多区域开发过程中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各类污水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压力都将不断增加,而这些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流系统从资源开采到向受纳水体排污的全过程,可以分为水资源开采、谁的使用、污水产生与排放、分散处理或集中处理、向受纳水体排放与回用等阶段,如图8-4所示。四、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如何分析各类污染物质排放总量能否满足总量控制需求,如何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总量分担率,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一般可采用如图8-5所示的技术路线进行分析与探讨。1.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 目前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有12项,它们是大气污染3项,水污染物8项,工业固体飞舞1项,其中工业粉尘和COD除外的其他7项污染物属于企业级控制的污染物。2.总量合理分配分析为确定一个合理分担率,利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qij=Qj×tik/tkqij-第i区域第j类污染物应分配总量指标;Qj-地区第i类污染物总量指标;tik-第i区域第k类指标分量;tk-地区域第k类指标总量;k-可以表示为经济\资源\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或综合平均指标以开津经济开发区为例,各类指标下的等比例分配见表8-1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总量控制目标和方案确定后,还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以判断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技术经济分析包括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主要看技术上是否可行,贷款回收年限、财务内部收益率等是否可以接受,环境效益是否显著等,并采用对比的方法确定最优的方案。4.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   在合理分担和技术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所确定的总量还必须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建立总量与环境质量输入相应关系的方法,常用的是模拟计算的方法。计算模拟的选择应与预测排放量的精度相适应,并应最终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如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通过强化污染物控制来减少排放量。当能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时,该排放量可作为区域的排放总量。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2.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一是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二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2)研究的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3.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它是分析研究区域环      境承载力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1)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②完备性原则③可量性原则④区域性原则⑤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原则(2)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分类:从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将其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①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③污染承受能力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二、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1.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区域开发活动使得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加重,如果忽略其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及土地使用适宜性,过度或不当地开发将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实际上提供了区域环境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机器人类的影响,是随着空间和时间的迁移而变化不定的。因此,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对土地利用适宜性及环境影响进行精细的分析评价。目前尚存在一顶的困难,不可能完全定量地把所有环境变量都结合在决策模型中,而只能按优劣分类排队,采用非参数的统计学方法或多目标半定量分析技术,求得准优解,以作为决策依据。目前具体的方法有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等,有些方法可结合在一起使用。下面介绍一种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曾被成功地应用于“台湾地区环境敏感地划分与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及“京、津、唐高速公路沿线两测(天津段)土地利用适宜分析“等实际工作之中。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过程,如图8-6所示(1)环境敏感区的确定: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及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负面环境效应。环境敏感区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按照其资源特性与功能的差异分类如表8-2所示。(2)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的过程:土地利用适宜分析可用与分析自然环境对各种土地利用的潜力和限制,确保开发行为与环境保护相符合,对资源进行最适宜的空间分配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根据城市规划或区域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划分。环境潜能分析:环境潜能分析是指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别、需求以及环境潜能关系,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开发行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针对已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建立两个关联矩阵。即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关联矩阵及土地利用需求与环境潜能的关联矩阵。通过这两个关联矩阵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土地使用类型与环境潜能的关联性,从而进行发展潜力分析。见表8-3。环境限制分析:发展限制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其不当的开发活动或不合理 的利用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负效应。发展限制分析,真是通过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行为以及环境敏感之间的关系,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限制。为此,针对土地利用类型、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项目、环境敏感性四者之间建立了三个关联矩阵;即土地利用类型与开发活动后利用行为之间的关联矩阵;开发活动或利用行为与环境影响项目的关联矩阵;环境影响项目与环境敏感性的关联矩阵。见表8-4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是综合上面环境潜能与环境限制的分析结果,将环境潜能图与环境限制图进行叠加,从而可将上述假设条件的土地使用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如表8-5所示,其中环境限制中Ⅰ表示限制量最小,环境潜能中Ⅰ表示潜能最大,适宜性分析中Ⅰ表示适宜性最好。综合分析:针对前述各种土地利用适宜性表作综合分析,并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分级,并进行社会,经济评价。1.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在城市生态登记的基础上,寻求城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方法。(1)选择生态因子:生态适宜分析是对土地的特定用途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选择能够准确或比较准确描述(影响)该种的生态因子,通过多种生态因子的评价,得出综合评价值。生态因子的选择必须遵守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基本原则。(2)单因子分级评分:对特种土地利用目的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综合分析前,必须先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单因子分级一般可分为5级,即: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也可分为3级: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进行单因子分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也可分为3级: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进行单因子分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该生态因子对给定土地利用目的生态作用和影响程度。城市生态的基本特征。(3)生态适宜度分析:在各单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用地形式的综合适宜度分析。由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计算综合适宜度的方法又两种:直接叠加:  Bij=Bisji-网格编号;j-土地利用方式编号(用地类型编号)s-影响为j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因子编号n-影响为j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因子总数Bij-第i个网格利用方式为时.第s个生态因子适宜度评价值Bisj-第i个网格,利用方式为j时的综合评价值(j种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度)加权叠加:当各种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种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相差很明显时,就不能直接叠加求综合适宜度了,必须应用加权叠加法,对影响大的因子赋予较大的权值。Bij=WsBisj/WsWs-第个网格利用方式为第个生态因子的权重值(4)综合适宜度分级:综合适宜度分级有两种分级方法:分三级:根据综合适宜度的计算值分为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三级。分五级:目前对综合适宜度大多数城市都采用五级分级法,即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3.区域开发方案合理性分析(1)区域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区域开发是更大范围内的地域或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开发区的性质是否符合地域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或者与周围各功能区是否一致,将直接影响整个地域或城市的环境质量。开发区是否符合地域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是否与周围环境功能区协调,实际上取决于开发区的性质和选址是否合理。(2)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开发区规划合理性分析,不仅要看开发区    与整个地域或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一致性,而且要重视开发区内部布局或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开发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分析,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①工业区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分析:A.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关系分析;B.工业用地内部合理性分析:②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A.根据不同交通运输及其特点,明确分工,使人车分离,减少人流、货流的交叉;B.防止干线交通直接穿越居民区,防止迂回往返,造成能源消耗的增加、运输效率的降低和污染的重复与扩大;C.开发区对外交通设施,如车站等,尽可能布置在开发区边缘,对外交通路线应注意避开穿越开发区等。③绿地系统合理性分析:A.绿化面积或覆盖率:B.绿化防护带的设置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使经济和环境保护得到协调发展。环境监督是环境质量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和最大的权力。环境监督包括环境立法、制定环境标准、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环境检测在环境检测中占有主要地位。它的作用是:了解和监视环境现状,评价环境质量;为科研和法律提供依据;监督法规的有效实施。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1.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1)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①区域环保管理机构除执行主管领导有关环保工作的指令外,还应接受上级环境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环境管理工作;②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③编制并组织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协助县(区)领导努力实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目标;④领导和组织区域的环境监测工作;⑤根据有关法规,负责区内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审批和验收,决定新建项目是否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⑥检查区域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做好考核和统计工作;⑦及时推广、应用环境保护发先进技术和经验;⑧组织开展环保专业的法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环保人员的素质和水平;⑨开展其他有关的环保工作。2.环境管理机构与监测站的人员与仪器配备市级规划区域应在区内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和监测站,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员编制,以负责区内环境管理以及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工作。3.环境监测计划在编制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要制定出环境监测计划,写清楚监测计划的技术,管理要求,以便环境管理部门能够贯彻实施执行,确实保护环境资源,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环境监测计划内容根据区域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和经济条件分以下几方面内容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①确定监测范围②选择监测方法③匡算、筹集及分担监测经费④建立定期审核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⑤明确监测实施机构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这是进行区域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的重要步骤。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在考虑环境、经济、生活质量等几方面关系的基础上,权衡轻重,加以选择。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规划中,由于规划的层次、目的、要求、范围、内容等不同,规划管理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指标体系的选择适宜适当:指标过多,会给规划工作带来困难;指标太少,则难以量化,以能基本表征规划对象的实际状况和体现规划目标内涵为原则。1.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①科学行原则;②规范化原则;③适应性原则;④针对性原则。2.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的类型区域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区域城建指标等。(见图8-7)区域环境管理指标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或相关性可分为:①环境质量指标       ②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③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④相关指标。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所谓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一定条件下”是指规划区内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决策者”是指各级政府、城市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或依法实施职位的单位。有了环境目标就可以确定出环境规划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控制水平。确定环境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几个问题:①选择适当的环境保护目标要考虑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②选择环境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④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⑤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要同步协调。初步确定环境目标之后,就要论述环境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只有从整体上认为目标可达后,才能进行目标的分解,落实到具体污染源、具体区域、具体环境工程项目和措施。因此,从整体上定性或半定量论述目标的可达性是非常重要的。(1)从投资分析环境目标的可达性;(2)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的可达性;(3)从污染负荷削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噪声及其危害1、噪声不需要的声音——超过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允许的程度2、噪声的危害损伤听力(>80dB)干扰睡眠对人体生理机能引起不良反应干扰语言交谈和通讯联络特强噪声损坏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第二节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噪声污染的规律噪声评价方法和标准噪声控制技术噪声测试技术和仪器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第一节声波的产生及描述方法1、声波的产生声源的振动弹性媒介振动声波空气、固体、液体空气纵波声波固体、液体纵波、横波能量的传递——相邻质点间的动量传递来完成,而不是由物质的迁移来传播能量的。2、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声压p=(P-P0)帕斯卡(Pa)波长λ=c/f米(m)周期T秒(s)频率f=1/T赫兹(Hz)声速c米每秒(m/s)空气中c=331.45+0.61t340m/s第二节声波的基本类型平面声波声波球面声波(波阵面的形状)柱面声波波阵面是指空间同一时刻相位相同的各点的轨迹曲线平面声波柱面声波:球面声波:声线:声能量声强声功率s平面声波波阵面的面积J/m3W/m2W相干波——具有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和恒定相位差的声波驻波——声压值随空间不同位置有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布的周期波总声能密度和总压声音的频谱声波的反射、透射、折射和衍射1、垂直入射声波的反射和透射p2u2piprptⅠρ1c1Ⅱρ2c20xp1u1p1=p2u1=u2p1=pi+pru1=ui+urp2=ptu2=utpiprptⅠρ1c1Ⅱρ2c20x当ρ1c1<<ρ2c2时,Ⅱ硬,刚性反射体pi=pr,相位相同,p1≈2pi,u1=ui+ur=0,当ρ1c1>>ρ2c2时,Ⅰ硬,刚性反射体pi=pr,相位相反p1≈0,u1=ui+ur=2ui,驻波没有透射声波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2、斜入射声波的入射、反射和折射Ⅰρ1c1Ⅱρ2c2piprpt0θiθrθtsinθisinθtsinθr==c1c1c23、声波的散射与衍射如果障碍物表面的起伏程度与波长相当,或者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差不多,入射声波就会向各个方向散射。入射声波绕过障碍物传到其背面形成声波的衍射(低频声)4、声像同光线在镜面的反射一样,当障碍物的几何尺寸远大于声波波长时,即对于高频声波用声像法来处理声波的反射问题。级的概念人说话10-5w火箭发射109w对数标度1、分贝的定义由于对数的宗量是无量纲的,因此用对数标度时必须选定基准量,然后对被量度量与基准量的比值求对数,这个对数值称为被量度量的“级”。对数以10为底,级的单位为贝尔(B),贝尔分为10档,每一档的单位为分贝(dB),1B=10dB对数以e=2.71828为底,级的单位为奈培(Np),1Np=8.686dB2、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LI=10lg(I/Io)空气中Io=10-12W/m2声强级Lp=10lg(p2/po2)=20lg(p/po)空气中po=20μPa声压级LI≈LpLW=10lg(W/Wo)空气中Wo=10-12W声功率级对于给定的声源,其声功率是不变的3、级的叠加(声波不发生干涉)pT2=p12+p22+…+pn2n=2时Lp1=10lg(p12/po2)Lp2=10lg(p22/po2)p12=po2.100.1Lp1p22=po2.100.1Lp2pT2=p12+p22=po2.(100.1Lp1+100.1Lp2)LpT=10lg(pT2/po2)=10lg(100.1Lp1+100.1Lp2)LpT=10lg(100.1Lpi)∑ni=14、级的相减LpT=10lg(100.1LpB+100.1LpS)LpS=10lg(100.1LpT-100.1LpB)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随距离的发散衰减Ad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Aa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Ag声屏障衰减Ab气象条件对声传播的影响Am总衰减A=Ad+Aa+Ag+Ab+Am随距离的发散衰减Ad:Ad=20lg(r2/r1)(假设以声源为中心的球面对称地向各个方向辐射声能)全空间半空间空气中Wo=10-12WIo=10-12W/m2LI=LW-10lgS=LW-10lg(4πr2)=LW-20lgr-11全空间LI=LW-10lgS=LW-10lg(2πr2)=LW-20lgr-8半空间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Aa20℃时β=4×10-6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Ag当地面是非刚性表面时,短距离,声能的衰减可以忽略,70米以上时不可忽略在厚草地或穿过灌木丛传播时衰减Ag=(0.18lgf-0.31)d穿过树木或森林的声衰减Ag=0.01f1/3d声屏障衰减Ab声屏障衰减与声源及接受点相对屏障的位置、屏障的高度及结构,以及声波的频率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对声传播的影响Am雨、雪、雾等对声波的衰减量大约每1000米不到0.5dB,因此可以忽略,风和温度梯度对声波的传播影响很大。声源的辐射声压大小、空间分布、时间特性、频率特性等都与声源的辐射性质密切相关作业:P36-P37习题1—6,8—13
本文档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zzx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022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21-10-2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