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

举报
开通vip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ThestruggletorememberThestruggletoforgetByPeterWatkins关于电影《EdvardMunch》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PeterWatkins(彼德沃特金斯)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曾花了三年时间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于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
ThestruggletorememberThestruggletoforgetByPeterWatkins关于电影《EdvardMunch》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PeterWatkins(彼德沃特金斯)被蒙克的画作触动之后,曾花了三年时间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片于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德华·蒙克开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鲜血与疾病抱耳朵,抱头女性化的表达内心少女短暂的爱过早失去母亲,性启蒙缺失错误的精神导师内心茫然嫉妒强迫症阴郁的蓝灰色情感化的颜色感性化内心自闭胆怯压抑嘲讽的声音1892年11月5日“蒙克事件”(又叫“柏林事件”)“死亡”主题内心死亡不安恐惧关于展览“蒙克X梵高”(MunchVanGogh)一声枪响与一声尖叫在那栋黄色的房子里回响,回声传过海峡,使2015年9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开幕的“蒙克X梵高”(MunchVanGogh)充斥着遗憾与恐怖的气息。在百度搜索关键词挪威艺术家蒙克,右侧的关联搜索中第一个出现的却是“梵高”.实际上,就连两位大师的家乡人,有时也会把他俩弄混。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呐喊》,能把作者蒙克的名字说对的人却不多,梵高美术馆更是对参观者做过统计,结果很多人抱怨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为什么在梵高的画里没看见《呐喊》。这或许就是这次展览出现的初衷吧!EdvardMunchVincentVanGogh照片自画像和解的人和生活无法愉快言倾诉内心选择了绘画为语此次展览展出了荷兰梵高博物馆和挪威蒙克博物馆收藏的100多幅画作,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将这两位艺术家作品进行比较展出。星夜EdvardMunchVincentVanGogh色彩不和谐氛围不安恐怖孤独绝望缤纷五彩氛围希望色彩明快1855年,蒙克受私人资助,由安特卫普到巴黎朝圣,此时,梵高也在巴黎。那时的艺术圈,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没有人知道梵高和蒙克是否真见过面,但他们之间确实存在过交集。1855——蒙克作品入选安特卫普世界博览会——梵高游览博览会1890——梵高作品参展巴黎独立艺术沙龙——蒙克观看展览1890——蒙克、梵高参观了同一个关于日本浮世绘的主题展PaulGauguin蒙克梵高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朋友(保罗高更)在历史中,梵高有没有留意过蒙克的作品已不得而知,但蒙克对梵高一直充满敬意。1933年10月23日,蒙克写下这样的文字,”在他将自己献给艺术的短暂一生中,梵高从未让自己的火焰熄灭,对艺术的炙热情感就在他燃烧的笔触中。在我比他活得长久的生命里,我也渴望像他一样,不让火焰熄灭,燃烧,直至终结”.http://www.vangoghmuseum.nl/en/whats-on/exhibitions/munch-van-gogh2015.9.25---2016.1.17关于诗集《恶之花》“从我腐烂中的躯体将会长出鲜花,我将在花丛中得到永恒。”----爱德华·蒙克“因为我将陶醉在这快乐之中凭我的意志召回春天,从我的心房里拉出一轮红日用思想之火温暖世界。”----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表现主义思想(爱德华·蒙克)深受康德的哲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追求运用非理性的手段达到本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象征主义思想(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十九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所提倡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以及法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伯格森的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和瑞典的神秘主义哲学家斯威登堡的“对应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死于巴黎,先后遭遇了六岁丧父、七岁母亲改嫁的孤寂命运,身处工业文明社会与田园牧歌式生活新旧交替的时代,快速膨胀的工业文明使人们从精神殿堂迅即坠落于“乌烟瘴气”、“寡廉鲜耻”的时代,诗人的内心充斥着一种坠落状态所特有的强烈始终与不适,以至于在诗句中呈现出一种撕裂的疼痛和高贵的绝望爱德华·蒙克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小爱德华·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爱德华·蒙克单独抚养。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人生际遇“长久以来,杰出的诗人已瓜分了诗歌领域中最为灿烂的题材,而让我感到满意,甚至愉悦的是,从恶中发觉美成为更加艰巨的任务。”《恶之花》拟续创作主旨“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ByEdvardMunch蒙克的艺术是表现的,他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一味的摹写自然,主张在艺术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运用强烈变形的夸张手法逼真地表现人们的各种情感。他的艺术同样具有象征性,他认为外界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是相互感应的。他通过描绘外部世界来暗示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创作态度波德莱尔认为“诗歌不应该仅满足于描绘景色和模仿自然,应该透过多姿多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选择了一种”战栗”的方式传递情感,“取人之所不欲——因为恶的力量始终被人们憎恨,想人之所想——因为善从来是人们最深切的愿望。这就是波德莱尔的态度”我爱你……我爱你,犹如爱闪烁的星空,哦,哀愁之瓶,沉默的女郎,你愈躲闪我,美人儿,我愈爱你,你是我黑暗中的月亮,你避开我,在无际的碧空它延伸的距离更加增添引力。我要向前进攻,就像蛆虫尾随腐尸,我甚至爱你的冷漠!你的无情反而显得更加美丽!《圣母像》画布油画爱德华·蒙克90×68.5cm1893年奥斯陆蒙克美术馆本页图文均摘自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著《恶之花》全译本·彩图纪念版·修订第八版
本文档为【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丹丹陪你去流浪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艺术
上传时间:2021-09-16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