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土方开挖基坑监测施工技术PPT课件

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土方开挖基坑监测施工技术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土方开挖基坑监测施工技术PPT课件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检测—事故分析、相关规范与工程实例第四部分深基坑工程监测**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优化设计、指导施工提供可靠依据。所谓优化设计,就是根据监测资料,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加完美。所谓指导施工,就是根据监测资料,不断调整施工进度和采取施工措施,确保基坑及其周边建筑物、道路和市政设施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也就是实现信息化施工。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正在修订)和最近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都规定开挖深度超过5m、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

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土方开挖基坑监测施工技术PPT课件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检测—事故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相关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工程实例第四部分深基坑工程监测**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优化设计、指导施工提供可靠依据。所谓优化设计,就是根据监测资料,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加完美。所谓指导施工,就是根据监测资料,不断调整施工进度和采取施工措施,确保基坑及其周边建筑物、道路和市政设施的安全与正常使用,也就是实现信息化施工。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正在修订)和最近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都规定开挖深度超过5m、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主要条文说明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监测项目5测点布置6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监测频率8监控报警9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总则1.0.1为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不适用于岩石建筑基坑工程以及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1.0.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和实施监测。3基本规定3.0.1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3.0.2基坑工程设计提出的对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3.0.3基坑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管理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3.0.4监测工作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接受委托;2现场踏勘,收集资料;3制定监测方案;4监测点设置与验收,设备、仪器校验和元器件标定;5现场监测;6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信息反馈;7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8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3.0.6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3监测目的和依据;4监测内容及项目;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6监测方法及精度;7监测期和监测频率;8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9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0监测人员的配备;11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12监测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3.0.7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1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2邻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地铁、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3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级基坑工程;5其他需要论证的基坑工程。**4监测项目4.1.1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4.1.2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1支护结构;2地下水状况;3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4周边建筑;5周边管线及设施;6周边重要的道路;7其他应监测的对象。**4.1.3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4.2仪器监测4.2.1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监测项目类别一级二级三级围护墙(边坡)顶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围护墙(边坡)顶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立柱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宜测围护墙内力宜测可测可测支撑内力应测宜测可测立柱内力可测可测可测锚杆内力应测宜测可测坑底隆起宜测可测可测**监测项目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土钉内力宜测可测可测围护墙侧向土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孔隙水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宜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周围建筑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倾斜应测宜测可测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裂缝应测应测应测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应测应测应测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4.3巡视检查4.3.2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5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5监测点布置5.1一般规定5.1.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5.1.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5.1.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5.2基坑及支护结构5.2.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5.2.2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5.2.3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5.2.4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2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5.2.5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应少于10%,且均不应少于3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位置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1/3部位。5.2.6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内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5.2.7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数量和间距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各层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5.2.8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数量不应少于2个;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m~30m,数量不应少于3个。**5.2.9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竖向布置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下部宜加密;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宜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5.2.10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竖向布置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监测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并不宜少于3个。**5.2.11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5.3周边环境5.3.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5.3.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5.3.7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6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6.1一般规定6.1.1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类别、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6.1.2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 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3 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6.1.3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3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6.1.4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6.1.5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6.1.6地铁、隧道等其他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6.2水平位移监测6.2.1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6.2.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6.3竖向位移监测6.3.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6.3.2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6.3.5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6.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6.4.1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6.4.2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6.4.3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及管底应保证密封;2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3当采用钻孔法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充密实。6.4.4测斜仪探头置入测斜管底后,应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时再量测,每个监测方向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6.6裂缝监测6.6.1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6.6.2基坑开挖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6.5倾斜监测6.5.1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6.7支护结构内力监测6.7.1支护结构内力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6.7.2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等量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6.7.3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6.7.4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fullscale满量程)。6.8土压力监测6.8.1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6.8.2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6.8.3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2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3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4做好完整的埋设记录。**6.9孔隙水压力监测6.9.1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采用频率计或应变计量测。6.9.2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6.10地下水位监测6.10.1地下水位监测宜采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6.10.2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6.11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6.11.1锚杆和土钉的内力监测宜采用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宜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6.11.2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对应设计值的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6.11.3锚杆或土钉施工完成后应对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计进行检查测试,并取下一层土方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其初始值。6.1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6.12.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通过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量测;或者通过埋设深层沉降标,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6.12.2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时,应保证沉降管安置到位后与土层密贴牢固。6.12.3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埋设后量测,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7.0.1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7监测频率**7.0.3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表7.0.3。表7.0.3监测频率基坑类别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基坑类别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10~15m>15m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续表7.0.3监测频率7.0.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8监测报警8.0.1基坑工程监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地下主体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8.0.3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由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共同控制。**表8.0.4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1墙(坡)顶水平位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30~350.3%~0.4%5~1050~600.6%~0.8%10~1570~800.8%~1.0%15~20钢板桩、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25~300.2%~0.3%2~340~500.5%~0.7%4~660~700.6%~0.8%8~102墙(坡)顶竖向位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20~400.3%~0.4%3~550~600.6%~0.8%5~870~800.8%~1.0%8~10钢板桩、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10~200.1%~0.2%2~325~300.3%~0.5%3~435~400.5%~0.6%4~53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水泥土墙30~350.3%~0.4%5~1050~600.6%~0.8%10~1570~800.8%~1.0%15~20钢板桩50~600.6%~0.7%2~380~850.7%~0.8%4~690~1000.9%~1.0%8~10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45~550.5%~0.6%75~800.7%~0.8%80~900.9%~1.0%地下连续墙40~500.4%~0.5%70~750.7%~0.8%80~900.9%~1.0%**表8.0.4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4立柱竖向位移25~352~335~454~655~658~105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25~352~350~604~660~808~106坑底回弹25~352~350~604~660~808~107支撑内力60%~70%f70%~80%f80%~90%f8墙体内力9锚杆拉力10土压力11孔隙水压力**表8.0.5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项目监测对象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备注绝对值/mm倾斜1地下水位变化1000-500-2管线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30-1~3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10~40-3~5柔性管线10~40-3~5-3邻近建(构)筑物最大沉降10~60---差异沉降-2/10000.1H/1000-注:1.H—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8.0.7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9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9.0.1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工程测量的综合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及时提供可靠的综合分析报告。**9.0.2现场量测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和监测技术成果均应有责任人签字,监测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9.0.4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9.0.5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重测。**9.0.6监测项目数据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条件、施工工况等情况及以往数据进行,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9.0.7技术成果应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技术成果提供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宜用文字阐述与绘制变化曲线或图形相结合的形式表达。技术成果应按时报送。9.0.10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1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2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3巡视检查的记录;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5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分析和建议;7其他相关说明。当日报表宜采用附录A-G的样式。9.0.11阶段性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该监测阶段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2该监测阶段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3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4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5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9.0.12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工程概况;2监测依据;3监测项目;4监测点布置;5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6监测频率;7监测报警值;8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9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谢谢!
本文档为【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土方开挖基坑监测施工技术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21-10-25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