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举报
开通vip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第一页,共54页。抗原提呈细胞概念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第二页,共54页。种类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Mφ、DC、IDC、LC、B细胞)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炎症或IFN-γ刺激时,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和黏附分子以及协同刺激分子(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特殊的非专...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第一页,共54页。抗原提呈细胞概念是指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第二页,共54页。种类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Mφ、DC、IDC、LC、B细胞)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炎症或IFN-γ刺激时,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和黏附分子以及协同刺激分子(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特殊的非专职APC:表达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是一类特殊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这类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降解、处理为多肽,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具有杀伤能力的CD8+T细胞,以便识别和杀伤。第三页,共54页。3、特点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类型缩写体内分布吞噬作用MHC-Ⅱ类分子FcRC3R巨噬细胞Mφ全身组织、++++器官树突状细胞DC(1)并指状树IDC胸腺、淋巴突状细胞样组织依赖区-+---(2)朗格汗LC皮肤表皮、斯细胞淋巴结副皮质区++++B细胞外周血、淋巴结-+++第四页,共54页。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特点第五页,共54页。第六页,共54页。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特点:①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②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③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④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⑤抗原提呈效率高第七页,共54页。1、根据DC的来源分类DC主要有两种:即髓系DC(myeloidDC)和淋巴系来源DC。(1)髓系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2)淋巴系DC:来源与T细胞、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3)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进入外周血。分布全身个组织(脑组织除外)第八页,共54页。第九页,共54页。2、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非成熟DC成熟DC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第十页,共54页。第十一页,共54页。1、参与DC分化与发育的因素(1)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过程的重要因素:GM-CSF、TNF-α促进DC分化;IL-1、IL-6和IL-12辅助DC成熟。(2)DC的成熟也受其自身表达的黏附分子2、DC表面标志CD11c+DC属于血液中成熟的DC,CD11c-DC为低水平表达黏附分子的非成熟DC。3、DC的迁移与成熟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第十二页,共54页。非成熟DC与成熟DC的特点比较特性非成熟DC成熟DCFc受体的表达++-/+甘露糖受体表达++-/+MHCⅡ类分子表达半衰期约10小时大于100小时细胞膜表面数目1067×106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抗原摄取加工处理的能力++-/+抗原提呈的能力-/+++迁移的倾向性炎症组织外周淋巴组织主要功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提呈抗原第十三页,共54页。3、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淋巴样组织中DC并指状DC滤泡样DC胸腺DC非淋巴样组织中DC间质性DC朗格汉斯细胞体液中的DC第十四页,共54页。(1)淋巴样组织中的DC:①滤泡DC;滤泡树突状细胞是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R和C3bR结合免疫复合物,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②并指状DC:并指状细胞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织中的重要APC。为朗格汉斯细胞衍生而来。③胸腺DC:胸腺树突状细胞位于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质部分,生命周期很短,仅2~3周。第十五页,共54页。(2)非淋巴样组织DC:①朗格汉斯细胞: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细胞②间质性DC:间质性DC主要分布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管附近。(3)体液中的DC:包括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和血液DC,又叫循环DC主要包括血液DC和淋巴DC。具有较强的摄取抗原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T细胞形成DC-T细胞蔟,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第十六页,共54页。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DC)IDC表达高水平的II类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B7,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外周淋巴组织)。第十七页,共54页。BcellsFDC滤泡树突细胞(folicularDC,FDC)淋巴滤泡内的FDC通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捕获被致敏的抗原,并将其递呈给B细胞第十八页,共54页。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s)上皮组织中的LC(1,普通光镜)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入引流淋巴结的T细胞区,成为IDC(2,扫描电镜照片)。第十九页,共54页。DC的特性与功能1、DC的共同特性:①形态上呈树突样;②表达CD1a、高水平MHC-II类抗原和多种辅助分子,但缺乏CD14和非特异性酯酶的表达;③胞浆内存在特异性Birbeck颗粒状结构;④吞噬功能较低;⑤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2、DC的表面标志DC表面表达某些可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的受体,以及FcR和IgE分子等第二十页,共54页。3、功能(1)抗原提呈利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可溶性抗原;具有强大的液相吞饮功能;通过吞噬作用摄取大颗粒或微生物。(2)参与T细胞发育、分化和激活DC作为重要的胸腺间质细胞,对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过程起重要作用。DC对外周T细胞的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提供T细胞激活的协同刺激信号。第二十一页,共54页。(3)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①促进生发中心对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②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的表达和V基因的重排有关;③DC高表达FcR、CR,使其膜表面可长时间附着一定量的抗原,通过长时间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保持免疫记忆;④促进静止的B细胞表达B7分子,使其具有抗原提呈功能;⑤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直接调节B细胞的生长与分化;⑥可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CD40+B细胞生长和分化;⑦人外周血DC表达类似CD40L的分子,参与B细胞的激活第二十二页,共54页。(4)免疫调节作用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介导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5)免疫监视功能某些前体DC对局部各种化学信号十分敏感,在体内发挥免疫监视作用第二十三页,共54页。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sandmacrophages)第二十四页,共54页。第二十五页,共54页。–单核细胞Monocyte(blood)–库普弗细胞Kupffercells(liver)–肾小球间质细胞Mesangialcells(kidneyglomerulus)–小神经胶质细胞Microglia(brain)–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macrophages(lung)–组织细胞Histiocyte(connectivetissue)Macrophage--Differentnamesindifferenttissues第二十六页,共54页。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右)。第二十七页,共54页。一、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模式识别受体:特定的膜分子调理性受体:Fc受体、补体受体(一)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识别第二十八页,共54页。第二十九页,共54页。1、巨噬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作用病原体特定的分子结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PAMP)脂多糖、甘露糖、细菌DNA等第三十页,共54页。(1)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CLCLCLCLCLCLCLCLF2CRDCOOH细胞壁糖成分中的甘露糖、岩藻糖等第三十一页,共54页。(2)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阴离子聚合物:细菌细胞壁、衰老的细胞SSCOOHCOOHNH2NH22HNSScavengerreceptor第三十二页,共54页。TLR1~11PAMP(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3)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RecognitionandsignalingpathwayofLPSandlipidA.第三十三页,共54页。2、巨噬细胞表面的调理性受体及其作用第三十四页,共54页。IgGC3b,C4bOpsoninOpsonicreceptorsIgGFcRI,RII,RIIIC3bR,C4bR…….第三十五页,共54页。(1)IgGFc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Fc第三十六页,共54页。C3bCR(C3b,C4b)(2)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CR第三十七页,共54页。(二)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和清除第三十八页,共54页。PhagocytoseandkillingofthepathogenN123DigestionNrecognitionNphagocytoseBindingthelysosomeandbeingasthePhagosome,anddigestthebacteria.MacrophagerecognizethebacteriabytheopsoninreceptorandpatternreceptorswathethebacteriaandformPhagosome,OpsoninreceptorPatternreceptor第三十九页,共54页。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第四十页,共54页。第四十一页,共54页。吞噬细胞肿瘤细胞介导ADCC(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三、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第四十二页,共54页。四、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第四十三页,共54页。Tcell吞噬细胞MHC分子抗原肽TCRT细胞第四十四页,共54页。五、免疫调节作用ActivatedmacrophageIL-8IL-6IL-1MCP-1NKcell-IFNTNF,IL-12T,B第四十五页,共54页。B淋巴细胞主要针对可溶性抗原发挥提呈作用机制:BCR结合抗原决定簇,发生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被吞入的抗原分子水解成抗原性多肽,与MHC-II形成复合物,表达在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对于辅助T细胞活化及B细胞对TD抗原应答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第四十六页,共54页。第二节抗原的处理和提呈第四十七页,共54页。一、MHC-I类分子途径1、内源性抗原的处理过程内源性抗原蛋白酶体(巨大功能蛋白酶LMP)水解成多肽(8-13氨基酸残基)TAP(抗原肽转运体)转移至内质网与MHC-Ⅰ分子结合形成MHC-Ⅰ抗原肽复合物转运致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表面2、MHC-Ⅰ类抗原分子在抗原提呈中的作用第四十八页,共54页。第四十九页,共54页。二、MHC-II类分子途径1、外源性抗原的处理过程蛋白抗原与APC结合内吞运送内体(endosome)被内体膜上的蛋白酶水解成多肽片段并随内体转运至溶酶体加工成多肽(多数为10-30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在内质网新合成的MHC-Ⅱ(αβIi)转运到高尔基体转移到内质体腔与抗原结合形成MHC-Ⅱ抗原肽复合物运送到细胞膜表面2、MHC-Ⅱ类抗原在抗原提呈中的作用第五十页,共54页。第五十一页,共54页。抗原处理的两条途径的比较类别MHC-Ⅰ途径MHC-Ⅱ途径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参与的酶成分蛋白酶体溶酶体处理抗原的细胞所有有核细胞专职性APC抗原与MHC结合的部位内质网溶酶体与内体参与MHC分子MHC-ⅠMHC-Ⅱ提呈对象CD8+T细胞(Tc)CD4+T细胞(Th)第五十二页,共54页。(三)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外源性抗原经由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内源型抗原经由MHC-II类分子途径提呈抗原的交叉提呈参与机体对病毒、细菌感染和大多数肿瘤的免疫应答过程第五十三页,共54页。(四)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CD1是一类MHC-I类样分子,包括CD1a-e五个成员。CD1a-c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特定的T细胞以介导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CD1分子提呈抗原没有明显的抗原加工处理。第五十四页,共54页。
本文档为【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阿司
道路千万条,脱贫第一条
格式:ppt
大小:7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5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2-01-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