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及实践

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及实践

举报
开通vip

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及实践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成果总结一、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为了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顺应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类别也相应增加,清晰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同步均衡发展的新格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培养类型的增多与就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多能素质培养、分类协同推进、量质协调增进的重大建设课题。同时,国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及实践
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成果总结一、研究背景1.问题的提出为了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顺应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类别也相应增加,清晰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同步均衡发展的新格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培养类型的增多与就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多能素质培养、分类协同推进、量质协调增进的重大建设课题。同时,国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等宏伟目标,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加快集聚内外部优质办学资源,大力培养强能力、多类型、高素质的农科高层次人才,以支撑我国农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2.实践的由来扬州大学农科始终秉承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农业教育思想,一直坚持走“农科教三结合”办学之路,创造了响水模式、高邮模式、兴化模式等产学研合作典型,赢得了社会美誉。2005年,学校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编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苏教办发〔2005〕05号)要求,启动编制了《扬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于2006年5月发布。在此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力争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目标。2006年,作物学学科围绕行业产业需求,结合校情、院情,总结凝炼与发展创新了“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突出“坚守本位、需求导向、合力推进”,强调“多能树人、分型培养、协同育才”,实现了学科办学水平的提升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3.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围绕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创新农科特质人才培养体系,革除农科研究生培养长期形成的“能力单一、模式单型、平台单体”发展宿疾,提增研究生竞争力与创造力。二、体系框架和实践探索随着博硕士学位点的逐步增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办学资源条件的不断改善,协同培养环境的优化形成,为农科多能指向、分型推进、协同聚合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外在条件。为此,紧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扬州大学作物学学科创新构建了“多能·分型·协同”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取得了多方面实践成效,契合了农业行业产业的多样化、个性化人才需求,提升了研究生的竞争力与创造力,引领了农科的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及植物学、生态学等相近学科的发展,并在全国农林院校同类学科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典型示范效用。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路径如下:1.创设“多能”培养目标,提增研究生竞争力(1)坚持目标指向,发挥多元育人功能,提升农科研究生以专作物学领域与“能创新、能应用、能管理、能经营”为内涵的能力素质。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作物学学科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解决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中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坚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融合推进,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即专作物学领域与能创新、能应用、能管理、能经营)”高规格人才,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发挥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发展项目及省、校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等,以及作物学学科学术年会、中加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长三角作物学博士论坛、校研究生学术先锋论坛、院农学大讲堂研究生论坛等平台作用,拓宽研究生创新应用视野,挖掘学生发展潜能,提增研究生竞争力。利用校内高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试验基地与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与生产应用能力。邀请农业部与省农业委员会领导、农业企业家等讲学,派遣研究生外出考察与实践实习,提升学生管理与经营能力。(2)创新人才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构建起“三论文(课程论文、科研论文、学位论文)”与“三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研学交融、产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增进研究生一专多能、学用耦合能力。本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能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1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1人,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1人,“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1人。2人分别担任农业部水稻、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1人担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人分别担任省作物学会水稻、小麦、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5人担任省作物高产创建专家组组长、副组长。在优质师资的强力支撑下,作物学学科构建起适应特质人才培养的“课程论文、科研论文、学位论文”的“三论文”教学体系,强调核心课程、科学研究与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提升科研素质,营造学术氛围,强化成果产出。同时,依托校内450余亩实践教学基地及实验实践设施等优质资源,构建起有助于增长研究生知识、增补研究生能力、增进研究生技能的“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的“三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一专多能、学用耦合”的农科特质人才。2.创建“分型”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造力(1)建立“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分型培养机制,分别施行“校本+科研机构”、“校本+行业产业”、“校本+推广单位”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农业行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呈多样化趋势,即需要建立“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研究生、以提升生产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生、以同步增强学术创新与生产实践能力为准则的复合型研究生”等三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创新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着眼于基础研究,培养可从事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等工作的人才;应用型以生产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100%研究生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培养在专业和技术上受到正规与高水平训练、可在行业产业单位就业的人才;复合型强调应用基础研究,兼顾创新和应用,按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管理,培养可在推广单位就业的人才。(2)配套实施分类考核机制,强化提高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按“分型”标准设定不同的考核要求,创新型重在基础研究创新(需经实验室与大田试验2年锻炼),专业型重在应用研究创新(需经校外生产实践1年锻炼),复合型重在应用基础研究创新(需经大田试验2年锻炼)。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在论文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创新素质等方面均有具体明确的要求。3.创立“协同”保障机制,彰显研究生培养聚合力(1)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增设院长学业奖学金。作物学学科聚合学科与科研资源,率先在全国施行导师全额支付学费、学科和导师资助生活费制度。从2001年国家开始招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外研究生(自费)开始,作物学学科就实行了导师“缴费制”,即导师从横向课题研究经费中出资,用于研究生学费交纳与生活补助,招收1名研究生按类别须缴纳6000-10000元不等,有效平衡了导师招生数量,确保导师有足够精力指导研究生。此外,在招生人数上,还明确教授职称导师每年最多招生4名硕士研究生、副教授3名、其他硕导1名。随着国家研究生学费与奖助学金制度的改革,增设了院长学业奖学金,同时学校及作物学学科专列经费用于研究生生活补助、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学术创新奖励等。(2)双聘院士、产业教授等,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本学科以双聘院士和短期人才项目等形式聘请各类高端专家29人,其中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讲座教授3人、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聘请专家1人、校全英文授课聘请专家3人、产业教授8人。这些专家为拓展和加强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青年教师发展、研究生多能分型培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3)创建中加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化培养平台,获批CSC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本学科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荷兰、香港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研单位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为了提升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2013年6月本学科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成立了中加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以中加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为核心,申报的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2015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农科类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4年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现代农业科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项目。(4)以国家重点学科、省优势学科等为基石,创建省协同创新中心、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构建立体化的培养平台。本学科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和农产品安全与环境省重点学科、作物学省优势学科、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国内合作培养平台,利于推进多能分型人才培养。作物学学科构建了立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拥有的实验室平台、基地等资源向所有研究生开放。三、创新点1.秉持创校人张謇先生倡导的学用结合办学理念,创立“多能”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三论文”与“三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以分型培养、协同推进为途径,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支撑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实现多能培养目标。四、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1.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在35个参评高校中位列第六,居同类高校第二、地方综合性大学第一。新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2项;获省优博6篇、优硕5篇;发表SCI论文74篇(IF>3);获省创新工程项目52项。2.因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的提升,支撑与助推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再上新水平。以作物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分别于2012年、2007年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ESI排名均前移至全球前0.6%。作物学学科2010年和2014年连续作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入选2014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江苏省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新一轮建设资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主持完成1项,第二单位完成2项,第三单位完成1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持续增加,2012-2015年新增科研经费超过2.3亿元。3.教学相长,助推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等。4.助推创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在中国扬州大学-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培养平台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的支撑下,近4年,61位博硕士生出国访学研修或合作研究,56位海外留学生和进修生进入本学科攻读学位或研修。5.师生投身生产一线,解决作物生产重大实际问题,得到国家、部省领导充分肯定,被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形成的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等多项重大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社会服务与影响获得公认。2015年由作物学学科团队实施、博硕士研究生连续10年蹲点具体实施的百亩连片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攻关田亩产达987.8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达1017.7公斤,创造了全国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并在新洋农场创造了小麦亩产695.3公斤的江苏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3年5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视察学校时,对作物学学科长期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服务三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作出突出贡献的做法表示赞赏,勉励该学科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和平台等优势,为农村基层、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科技服务。2013年10月15-16日,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在视察张洪程教授兴化研究基地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项目执行情况时,看到博、硕士研究生正在当地蹲点,参与水稻超高产试验与示范时,高度评价了扬州大学作物学学科“三实践”教学体系,认为这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接地气,贴近生产一线,可以推动生产,很值得推行”。
本文档为【多能·分型·协同——农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及实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嘎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20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