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_现实社会主义_关系评析_蒋锐

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_现实社会主义_关系评析_蒋锐

举报
开通vip

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_现实社会主义_关系评析_蒋锐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关系评析*蒋锐[内容提要]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在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中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对苏东剧变的影响。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

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_现实社会主义_关系评析_蒋锐
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关系评析*蒋锐[内容提要]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在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中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对苏东剧变的影响。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各种思潮的发展及其影响,理性面对。[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1)02-0063-05*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9年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之比较”(项目编号:09&ZD002)的阶段性成果。一、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在整个冷战时期,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人称之为“共产主义”)是针锋相对的。即使在斯大林去世后,苏东掀起“非斯大林化”运动和改革浪潮的情况下,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和社会党国际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立场态度也丝毫没有发生变化。的确,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这种区别与对立体现在几乎一切方面。从意识形态上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宣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实际上奉行的是一种严重教条化的“斯大林主义”。这种理论体系“把马克思学说简化成由两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若干原理、范畴、规律拼成的封闭体系。在其中,主客观统一的精神不见了,规律的客观决定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截然划分开来,形成了一种经济决定论和主观意志奇怪地两极相加并相互补充的特有思想。……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①。民主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不应以某一固定的宗教、哲学、社会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应兼收并蓄任何符合其改良主义目标的思想材料。因此,它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运动唯一的指南,认为基督教教义、法国大革命口号、康德的伦理学与新康德主义、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马克思的批判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广泛吸取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学等。正如《法兰克福宣言》所说:“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而奋斗。”②从目标模式上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自命为当时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统的”模式。这种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它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其实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论断的断章取义和教条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有内在弊端的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尽管坚持了某些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但由于它是在各种复杂因素制约下进行的最初探索成果,因此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可以说,在它的内部既有积极的东西,对苏联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又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3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年第2期DOI:10.16502/j.cnki.11-3404/d.2011.02.044这种利弊并存的双重性,构成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民主社会主义则主要追求一种伦理主义目标。伦理社会主义是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一种共同倾向和特征,它在强调“非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同时,用人类共同的道德原则来解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动机,认为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伦理和道德问题”③。以伦理价值观为目标的民主社会主义,不仅在思想来源上主张多元主义,而且在发展模式上也主张多元主义。在欧洲社会党人看来,对于多元的社会利益、多元的社会发展动力和多元的社会观念形态而言,只有开放的、多元主义的国家才是公正的,因此多元主义便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抉择。从策略手段上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坚持“暴力革命”与“打碎”的原则,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彻底摧毁旧制度,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如此,即使在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之后,它仍继续以“革命的”方式通过一场又一场“运动”来推进其社会主义建设。民主社会主义在变革社会现实方面则坚持渐进的改良主义策略,反对任何革命行动,主张逐步通过延续性的改良,即议会民主与和平变革,来实现新社会的目标。它认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证明,革命变革所付出的高昂社会代价与实际达到的自由和社会公正状况是不成比例的,在一个包罗万象并实行分工的工业社会里,暴力性社会变革所招致的后果要比在不发达地区更难控制和更难估量。从道路与方法上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与途径。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有赖于以暴力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而无产阶级专政的保持,则要靠不断开展的阶级斗争。民主社会主义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专政,主张通过议会民主的道路和渐进改良的方法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的自由新社会。在它看来,二战后西方社会的发展证明改良主义是行得通的,而且这些新发展决定了只有走民主的道路,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良,才能解决社会的弊病和问题;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目标也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只能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互助等“理性价值”的逐步体现。民主社会主义强调民主,把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所在”、“最本质的要求”、“追求的最高目标”,并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一切领域。当然,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对立乃至对抗其实还远不止如此。早在十月革命时期,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就对俄国所发生的革命及其选择的无产阶级专政道路持批评态度,否定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苏维埃制度是“独裁”、“专制”,布尔什维克是“宗派党”,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等。正是为了同苏联社会主义相对抗,他们特意把社会民主主义改称为“民主社会主义”,而把苏联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这种对立在斯大林时代更甚。斯大林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途径,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二战以后,斯大林又强行结束了东欧各国对人民民主道路的探索,将这种模式作为唯一标准的“样板”推广到东欧。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这种做法,无论东欧还是西欧的社会民主党人都持坚决的反对态度,最后不仅导致了东欧社会民主党人与共产党人的决裂,也导致了西欧社会民主党人与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对抗。随着1951年社会党国际的建立,欧洲社会民主党人便明确打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宣布自己与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并在很长一个时期对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采取不接触、不合作的政策。二、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在整个冷战时代,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分属势不两立的东西方阵营。尽管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欧洲社会民主党人与苏东共产党人处于相互对立甚至对抗的状态,彼此采取不接触、不合作的政策,但与苏东的“关门主义”政策不同,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却时刻关注着苏东的政治发展。对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他们虽然从根本上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对苏东国家出现的任何“民主化”、“自由化”倾向和苗头却深感兴趣,并尽力从道义上给予声援。尤其是苏共二十大之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东一些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的知识界中,影响都有不断扩大之势。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在苏联、东欧掀起了一股“非斯大林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对此,欧洲社会民主党人不以为然。在社会党国际接连发表的几个声明中,都明确表示“共产党的策略变化并不足以证明共产党独裁统治的原则和政策有了真正的改变。因此,没有为民主社会主义背离其立场提供任何依据”④。但—46—世界社会主义是对于东欧一些国家当时发生的所谓“自由民主运动”,他们却深表关切并予以支持。例如,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过程中,前社会民主党人积极恢复党的活动,提出了恢复私有制的纲领。对此,社会党国际明确表示:“特别向重新建立的匈牙利社会民主党致意,并保证将给予该党的各组织以一切可能的支持,这些组织一直是匈牙利民主的基石,也将是匈牙利前途的最好保证。”⑤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运动中,一些前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宣布恢复党的活动,杜布切克“人道面孔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中也吸收了不少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当这场运动遭到镇压时,社会党国际公开声明:“全力声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并且呼吁世界一切社会主义力量以及其他一切珍重和平与自由的人们支持他们的斗争。”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波兰危机”中,天主教会的影响直线上升,以团结工会为首的各种反对派组织一度活跃,最后波兰政府宣布团结工会为非法,逮捕了包括瓦文萨在内的各反对派组织成员近5000人,暂时恢复了国内秩序。对此,社会党国际深表关切:“在波兰发生的民主进程为波兰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希望。我们决不能接受用武力摧毁这场人民运动。……我们声援波兰人民,我们呼吁我们的成员党根据波兰事态的发展考虑提供经济和财政援助。”⑦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东欧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流亡西方的社会党右翼领导人的影响。自1948年起,社会党及其社会民主主义在东欧各国都失去了组织基础,但并未失去影响,这在社会民主主义传统深厚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表现得尤为突出。当东欧各国社会党与共产党合并后,部分右翼社会党领导人流亡到西方,于1949年在伦敦成立了“中东欧社会党联盟”。参与该联盟的除了东欧各国流亡的社会党成员外,还有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等国的社会党流亡者。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后,该联盟成为其最早的联系组织,大多数联盟成员被社会党国际接纳为流亡的咨询成员党。这些流亡党与东欧各国国内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势力遥相呼应,对东欧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及后来的剧变,都发挥了重要影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苏联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社会党在苏联的大部分地区缺乏历史传统和组织基础,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仍通过另一种不同的途径体现出来,例如通过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赫鲁晓夫下台后,当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试图结束“非斯大林化”并为斯大林恢复名誉时,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和不满,于是各种社会集团开始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气氛中建立自己的组织,提出自己的主张,从而造就了最初一批“持不同政见者”。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勃列日涅夫权力和地位的巩固,他开始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强硬措施,一些代表人物或遭关押、流放或流亡西方,使该运动一度萎缩。勃列日涅夫去世后,随着政治气候的松动,“持不同政见者”又在苏联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直至苏联解体。虽然不能说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但他们的一些观点、主张却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们反对现实共产主义制度,主张捍卫人权和自由,要求建立一种“具有人道面孔的社会主义”,认为苏联社会根本不是什么“发达的”社会主义,甚至算不上社会主义,而欧洲社会民主党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才更接近社会主义的本来面貌。再如,他们不仅主张政治多元化,也主张意识形态、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化。正如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著名代表人物麦德维杰夫所说:“多元化不仅必须允许具有社会主义纲领的不同政党存在,而且还必须允许非社会主义的政党存在。我相信,即使在组织得很好的和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它们也决不仅仅代表居民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少数。无论如何,他们应该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⑧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三、民主社会主义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戈尔巴乔夫的发明,在苏东“现实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史上也不是什么新名词,从赫鲁晓夫掀起“非斯大林化”运动开始,类似的呼吁和要求在苏东各国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在1956年“波匈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运动、80年代初“波兰危机”和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和激进改革派一再把“人道的”或“民主的”社会主义视为追求的目标。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初期,他所面临的是一种比较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多种商品的紧缺,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政治体制上的问题也很突出,干部职务终身制导致领导层年龄老化,思想保守僵化,对改革形成阻力;由于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利用不够,东西—56—世界社会主义方差距拉大,苏联的大国地位面临挑战;东欧国家的改革运动方兴未艾,也给苏联造成巨大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决定冲破各种阻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客观地说,戈尔巴乔夫等人最初也并没打算搞垮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尽管他一上台就打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旗帜,但目的仍在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苏联的发展。促使戈尔巴乔夫向改革“新思维”转变的,是苏共二十七大改革方针在实践中的受阻。由于苏联各级领导人中保守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在实践中遇到很大阻力,党内也围绕改革问题产生了分歧,因此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的首要问题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政治和人的观念,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和解放人们的思想放在首位。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还积极改善同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关系,并发现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主张与自己的改革目标不谋而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促使他形成了改革的“新思维”。1987年11月,他出版了著名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他的改革“新思维”。他明确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⑨。他还认为,苏共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合作,是欧洲新思维的萌芽。“新思维”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1988年夏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正式出笼。在这次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作了长篇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其中初步论述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人是真正衡量万物的尺度;它是一种有效的、有活力的经济制度;它是一种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它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和道德的制度;它是一种真正由人民行使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各民族真正平等、各民族社会与精神全面繁荣、互为补充的制度;它是一种渴望和平、渴望同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建立正常和文明关系的制度。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又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的长篇文章,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问题,公开承认“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同。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很多方面已经过时,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世界性进程“除了处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外,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有世界其余部分社会主义思想的各种流派”;在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大社会制度之间,“中间结构”或“第三条道路”是存在的,过去共产党人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社会民主党人在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苏共将“努力利用其中适合我国社会条件的经验”⑩。这清楚地表明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密切联系。在1990年2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向全党正式宣布:修改宪法第六条,取消党的领导地位;准备实行多党制和建议实行总统制;放弃民主集中制,改革联邦制;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等。这次全会通过的、准备向苏共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于2月13日在《真理报》全文刊登,在苏联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同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正式通过上述纲领,宣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成,其核心内容是:彻底否定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纲领性目标;坚决放弃意识形态的垄断主义,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排除任何阶级、政党、集团、官僚管理体制的独裁专政;取消党的领导地位,苏共是一个“全民的组织”,它“将以实际行动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建议性立场捍卫在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自由竞争中作为政治领导的权利”;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等。苏共二十八大标志着苏共“社会民主党化”的完成。关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影响,戈尔巴乔夫后来在《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在社会民主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有意义的、富有启发的内容……今天,在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使他们分裂的鸿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在对当代世界的看法上,还是在理解所有进步力量所面临的任务上。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瑏瑡四、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剧变过去人们在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时,主要集中于苏联模式的内在弊端、苏东各国共产党的腐败僵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所谓“和平演变”,而—66—世界社会主义对于欧洲社会民主党特别是苏东各国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关注不够。苏东剧变以后的政治发展走向清楚地表明,特别是在东欧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后来成为其政治发展的主流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民主社会主义对苏东各国的影响在整个冷战时期是始终存在的,但在东西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的80年代以前,这种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随着双方从对抗向对话、再向合作政策的转变,民主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影响开始变得强大起来。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提出,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至少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开始向民主社会主义靠拢,这大大加速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步伐。假如要为苏东剧变寻找一个现实起点的话,就不能不首先提到1988和1989年之交召开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十届十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宣布团结工会合法化、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迈出了剧变的最关键步伐。在其后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就取消一党领导、改变国家体制、实行多党选举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妥协。在1989年5月举行的大选中,波兰统一工人党惨遭失败,丧失了领导权。同年12月,波兰议会修改宪法,将国名改为“波兰共和国”,把“社会主义”一词从宪法中删去。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决定结束党的活动,另组两个新党———“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联盟”,率先完成了向社会民主党的演变。紧接着,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保加利亚共产党、罗马尼亚共产党、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南共联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也相继完成了“社会民主党化”。在苏联,苏共二十八大以后各种反对党组织蜂拥而起,很快即达数万个。到1991年上半年,苏共已在八个加盟共和国丧失执政地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政权也被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俄罗斯”等反对党夺取。同年4月,戈尔巴乔夫与九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举行“9+1”会议,决定签订主权国家新联盟条约,改变国家结构体制,推行“资本主义化”方针。8月23日叶利钦宣布停止俄共活动,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提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统一的苏联共产党从此不复存在。此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2月21日“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正式终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苏联以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都成了历史。在整个苏东剧变的过程中,民主社会主义既是剧变的诱因和动力之一,又是剧变的直接后果之一。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更名换“性”、改旗易帜,其共同本质就是“社会民主党化”和“民主社会主义化”,这突出反映在它们制定的一系列纲领、章程和宣言之中:在政治上,宣告同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彻底决裂,摒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废除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地位的条文;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各种政治组织和派别自由竞争;通过民主的途径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或“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共产主义。在经济上,宣布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混合经济,各种所有制成分平等;废除行政命令体制,主张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行市场经济同国家干预因素和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相结合。在思想理论上,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列宁主义;接受人类发展的一切普遍价值,如人道主义、自由、民主、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继承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反法西斯主义者以及和平主义者的一切积极的思想遗产。在组织上,不再是无产阶级政党,而是社会的、人民的、民族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的原则,党员可以有不同信仰和不同世界观,有自行其是的行动自由等。注释:①张光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载于《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1期。②④⑤⑥⑦《社会党国际文件集(1951—198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第68页,第74页,第207页,第381—382页。③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⑧[苏]罗·麦德维杰夫《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⑨[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⑩参见苏群编《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210页。瑏瑡[苏]米·谢·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责任编辑:文慧]—76—世界社会主义
本文档为【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_现实社会主义_关系评析_蒋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25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7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