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套(完整)

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套(完整)

举报
开通vip

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套(完整)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名师精品说课稿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金属材料》。我主要从教材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

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套(完整)
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名师精品说课稿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金属材料》。我主要从教材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又学习金属材料,使整个初中的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这样,使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三:目标重难点(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的突出: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科学探究和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目标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的突破: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析归纳的方式来学习。四:说教学方法根据化学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来。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五:说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逐步得到发展。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部分金属,但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喜欢探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及交流分享等学习方法。六:说教学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复习引入:我们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接着利用多媒体介绍“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而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和战国时期就会炼钢。由图片介绍马踏飞燕的来历:1969年,铜奔马在甘肃武威出土。1984年,定为中国旅标志。2002年“马踏飞燕”仿制品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布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实验探究?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实验来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并通过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后,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最好,密度最大,熔点最高,熔点最低,硬度最大金属是什锡等)的物理性质。?接着让学生根据表8-1中的数据,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讨论分析课本第三页中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后分别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从而使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辨证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人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自主学习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些?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相互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练习应用:为了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接着我设计了两个 练习题 用券下载整式乘法计算练习题幼小衔接专项练习题下载拼音练习题下载凑十法练习题下载幼升小练习题下载免费 。熔点密度强度导电性导热性抗腐蚀性2500℃3g/cm3与钢相似良好良好优异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2、某课外活动小组去一家废旧金属回收公司辨别生铁和废钢,他们利用所学的有关生铁和钢的性能和用途等知识进行辨别,收获很大。试问:该课外小组可能利用那些比较简便的方法辨别生铁和废钢的?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化学资源的能力。让学生经过思考,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尽可能多地说出该金属的用途,并及时给予鼓励。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七:板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2、特性:二、性质决定用途三、合金八: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对一节课过后的理性思考,是对一节课成功的肯定,也是对一节课不足的及时补充。通过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及时把本科的突发奇想记录下来。九:教学理念好的科学探究,为学生落实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本节课体现了这样几个教学理念:⑴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化繁为简,建立了新的教学体系。⑵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支撑,本节课就是对这种理念的不断探索。⑶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⑷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2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4教法分析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5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6教学程序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1、金属与氧气反应;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置换反应: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探究过程: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板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Mg>Zn>Fe>Cu(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Cu+2AgNO3====Cu(NO3)2+2Ag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置换反应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特点:A+BC=AC+B7:教学理念: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第一部分“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教案设计时,把铁的冶炼原理和实验室模拟工业冶铁原理的实验,设计成了探究内容,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深刻理解。对金属资源概况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特意精心设计,一是对学生的视野进行了拓展,二是为他们将来高中的学习作铺垫。第二部分“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此部分内容全由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来完成。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也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发挥想象、进行讨论等方式来认识和学习。总之,本课题教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这一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教学难点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教学方法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教具准备投影仪(或录像机、图片等)、矿物标本(或图片)。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金属资源概况及铁的冶炼和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第二课时: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及金属资源的保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板书]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或用投影如下图展示][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答]铁、铝、铜等。[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疑惑]铜的百分含量远小于铁和铝,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呢?[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l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板书]二、铁的冶炼[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引导学生观看图8—20(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和图8—21(为纪念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2失去“O”。可能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有: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评价]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较高的温度;又因为铁在高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使Fe2O3分解成功,还须在非空气氛围中进行,这样成本太高。方案2比较切实可行。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才能使Fe2O3失去“O”呢?[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学生讨论][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冶炼原理:[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最好能验证其生成产物。[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注意:(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可投影展示如下图的炼铁高炉结构。另,若有条件,最好能播放工业生产中冶炼铁的录像,或参观钢铁厂][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板书]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投影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学生活动][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设:800t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Fe2O3+3CO2Fe+3CO21602×56800txx==560t。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560t÷96%=583t。答:1000t含氧化铁80%的亦铁矿石,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或:解:没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Fe2O3+3CO2Fe+3CO21602×561000t×80%x•96%=,x=583t。答:1OOOt含氧化铁80%的亦铁矿石,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课堂练习]习题4[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总结并板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资源概况、铁的冶炼及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等知识。[布置作业]习题3、5板书设计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二、铁的冶炼冶炼原理:Fe2O3+3CO3CO2+2Fe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第九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法与学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说学法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体验溶液和认识溶液两大部分首先以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溶液,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溶液(一)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观察溶解这一过程。教师设疑蔗糖固体到哪去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最后通过微观动画模拟蔗糖溶解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运用了探究实验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实验能力,又通过设置提问,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最后通过微观粒子的运动模拟动画帮助同学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二)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我设置了一下三个问题: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糖水的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配置好的糖水,在没有外界条件的干扰下,蔗糖和水能分开吗?同学思考并概括出糖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从而升华得出溶液的概念、特征和溶质、溶剂溶液间关系。新知识与旧知识或经验间建立和谐的联系,这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紧接着,我设置了一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三)溶解性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衣服上沾有油污怎么办?【探究实验二】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和碘在水和汽油溶解度的实验。【学生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教师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探究实验三】教师演示向高锰酸钾水溶液中缓慢加入酒精,观察是否分层?震荡后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总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通过生活情景创设情景,运用演示实验法教学法,直观清晰的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在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四)乳浊液与乳化现象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乳化这一概念,并共同讨论,分析乳化与溶解的不同点首先【创设生活情境】通过PPT播放洗餐具和清理油污的两组视频。提出问题:(1)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2)洗涤剂为什么能除油污?【探究实验四】(学生实验)在2支中分别加入2~3ml的水和植物油,观察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几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再观察。【学生总结】各小组时候后总结现象。【教师讲解】教师举例讲解什么是乳浊液和乳化现象。【集思广益】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乳化现象(学生可能会列举洗碗)。【教师归纳】教师根据学生列举的实例,进一步归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乳化现象。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五、教学设计特色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1、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的教学目标2、以小实验贯穿始终3、运用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课题2《溶解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引入课题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2)步入重点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3)突破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KNO3KClO3CaCO33620.97.40.013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4)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5)巩固应用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很浓的溶液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C.稀溶液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第九单元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第九单元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说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二、说教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本课知识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溶液稀释的方法,提出一个关系式,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关系式,掌握稀释计算地具体计算方法。三、说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未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四、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2)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2、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及其教学药品、仪器药品:NaCl、H2O仪器:天平、量筒、烧杯、药匙、玻璃棒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1、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练习等方法的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通过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景激趣,明确目标【教师】投影:南京新闻今年七月,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村民李某(女),在配制农药时,习惯性凭感觉稀释,致使农药配制过浓,再加上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及喷洒农药操作不当,造成中毒!!!【教师】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在我们身边发生,同学们应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展示课题】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展示目标】1、知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2、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3、会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简单计算。4、会进行简单的溶液配制。 激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熟悉目标 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引入新课,符合从生活走进化学,化学指导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为课堂增添活力。鼓励学生激起兴趣,提高信心。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初探、合作释疑1、教师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2、根据猜想和问题设计实验,师生合作演示:将0.5g、1.g、1.5g的硫酸铜分别放入三支装有10ml水的试管中。思考——所需的实验步骤和实验仪器。实验——进行配制。(演示)3、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知道这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哪个浓吗?在生活中你还有什么方法判断溶液的浓稀呢?4、讨论: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稀,仅仅是判断溶液浓稀粗略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商家向消费者介绍产品那样明确地表示出溶液的组成。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给所配制的溶液组成找到一种表示方法。5、归纳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公式变形。6、教师强调注意事项: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7、讨论与交流:(1)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它的含义是什么?(2)某硫酸钠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38%,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每100g的溶液里有硫酸钠38g。②每100ml的溶液里有硫酸钠38ml。8、分析与计算:(3)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过渡:本节概念已经掌握了,下面就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了。9、我校化学实验室急需氯化钠溶液供学生实验用,请同学们帮助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50g。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请利用实验台上仅有的仪器和药品(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10、归纳配制的主要步骤,仪器。11、反思实验过程中自己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请观察下面几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有问题?对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有影响?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勾划教材,初步探究新知,大胆质疑和猜想,提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观察实验3、思考回答问题4、讨论: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给所配制的溶液组成找到一种表示方法。5、学生汇报结果。6、整理笔记导出计算公式。理解公式所表达的内涵,知道各项所表示的意义知道各项所表示的意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所需实验仪器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计算溶质
本文档为【2019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套(完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和风细雨
本人是从教二十多的教师哟,平时积累了大量资料,愿与大学分享。
格式:doc
大小:183KB
软件:Word
页数:57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3-08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