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处理实验报告

水处理实验报告

举报
开通vip

水处理实验报告水处理实验报告 1 实验一 自由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0,u的关系曲线。 二 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本试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试验用沉淀管进行,如图。设水深为h,在t时间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

水处理实验报告
水处理实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1 实验一 自由沉淀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0,u的关系曲线。 二 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本试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试验用沉淀管进行,如图。设水深为h,在t时间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速u,h/t。根据某给定的时间t0,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0。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都可以全部去除。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0(mg/L),则沉淀率为: E?c0?ct?100% c0 h?10(mm/s) t?60 c0—原水中悬浮物浓度(mg/L) ct—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 在时间t时能沉到h深度的颗粒的沉淀速度为: u?式中: 自由沉淀试验装置 2 三 实验装置与设备 1、沉淀管、储水箱、水泵和搅拌装置 2、秒表,皮尺 3、测定悬浮物的设备:分析天平,称量瓶,烘箱、滤纸、漏斗、漏斗架、量筒,烧杯等。 4、污水水养,采用高岭土配置。 四 实验步骤 1(将一定量的高岭土投入到配水箱中,开动搅拌机,充分搅拌。 2(取水样200ml(测定悬浮浓度为c0)并且确定取样管内取样口位置。 2(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淀管到一定高度,停泵,停止搅拌机,并且记录高度值。开动秒表,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3(当时间为1、3、5、10、15、20、40、60分钟时,在取样口分别取水200ml,测定悬浮物浓度(ct)。 4、每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皆需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取二者的平均值。 5(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固体量。首先调烘箱至105?1?,跌好滤纸放入称量瓶中,打开盖子,将称量瓶放入105?烘箱中至恒重,称取重量,然后将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其悬浮物的重量(还要重复烘干至恒重的过程) 6(悬浮固体计算: C? (?2??1)?1000?1000 (mg/L) V 式中: ω1—称量瓶+滤纸重量(g) ω2—称量瓶+滤纸重量+悬浮物(g) V—水样体积(100ml) 五 实验结果分析与思考 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如下表 3 1、根据不同沉淀时间的取样口距液面平均深度h和沉淀时间t,计算出各种颗粒的沉淀速度u和沉淀率E,并绘制沉淀时间,沉淀率和沉速,沉淀率的曲线 2、利用上述资料,计算不同时间t时,沉淀管内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 P,(ct/c0)×100, 图(二)u-E曲线 4 思考题: 1.自由沉淀中颗粒沉淀速度与絮凝沉淀中颗粒沉淀速度有区别吗? 答:有。自由沉淀中颗粒速度始终不变。其沉淀过程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斯特可斯公式描述。絮凝沉淀中颗粒沉淀速度不断加大,实际沉速很难用理论描述,主要靠试验测定。 2.绘制自由沉降曲线的意义, 答:可于从曲线看出t-E,u-E,u-P的关系。并进一步从u-P曲线上求出某一沉降速度的去除率。 5 实验二 活性炭吸附试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活性炭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过程的操作。 二 实验原理: A、活性炭吸附,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在溶液中达到吸附平衡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表示: 其中:q—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的量的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重量g/g ; V—污水体积,L C0、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g/L; X—被吸附物质重量,g; M—活性炭投加量,g.。 B、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常以下式表示: 1lg q = lg k + lg c n C、通过吸附实验测得q、C相应值。 同时,由朗伯,比尔定律:A??CL 可知,样品浓度跟吸光度成正相关。所以只要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出标准曲线,就可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就可以从标准曲线上读出样品的浓度。 三 实验步骤: (1)画出标准线: a、准确吸取酚标准液0.5、1.0、3.0、5.0、8.0、10.0、15.0、20.0mL于50mL比色管中, 6 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 b、同时作一空白样; c、加入氨缓冲溶液(pH=10)0.5mL; d、加入4—氨基安替比林1mL; e、加铁氰化钾1mL; f、加蒸馏水到刻度; g、15min后用722分光度计测其吸光度(波长为a=510 n m); h、绘制标准线。 (2)在6个250mL的三角烧杯中分别投加0、50、100、200、300、400mg粉末状活性炭,再分别加入100mL含酚废水。(C=10mg/L) (3)测定水温,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计时振荡1h; (4)将震荡后的水样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滤出液50mL; (5)按步骤(1)中c d f g加药,测吸光度; (6)在标准曲线上查出酚的浓度,并记录和计算数数据。 四 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实验数据和计算见以下图表:(水温 25 ?) 图一 标准曲线图 7 五、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在做标准曲线时,吸光度出现负数,说明实验误差大。根据实验情况,这些误差多由投加药品量误差引起。 3(同一个加药程序由同一个同学负责,这样可减少由于不同同学的读数误差的差异而引起较大的实验误差。 六、思考题: 1. 实验数据与吸附等温线之间的关系 答:本实验的数据误差较大。 2. 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现实意义,作吸附等温线时为什么要用粉状炭, 答:一定的实验状态下作出了吸附等温线, 只要在相同的实验状态下做出实验数据就可 8 用粉末状的活性炭有利于加快吸附,使实验更快更准确。 实验三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过滤及反冲洗现象,加深理解过滤及反冲洗原理; (2)通过实验得出流速与水头损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得出冲洗强度与膨胀度之间的关系; (4)了解进行过滤及反冲洗模型试验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滤池净化的主要作用是接触凝聚作用,水中经过絮凝的杂质截留在滤池之中,或者有接触絮凝作用的滤料表面粘附水中的杂质。滤层去除水中杂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料的总面积; (2)滤速大小、滤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过滤进水中悬浮物含量及截留杂质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决定滤层的水头损失。当滤速大、滤料颗粒粗、滤料层较薄时,滤过水水质很快变差,过滤水质的周期变短;若滤速大,滤料颗粒细,滤池中的水关损失增加很快,这样很快达到过滤压力周期; (3)滤料层在反冲洗时,当膨胀率一定,滤料颗粒越大,所需冲洗强度便越大;水温越高,所需冲洗强度也越大。反冲洗开始时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这时滤层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砂层膨胀后的厚度(cm),L0——砂层膨胀前的厚度(cm), 当反冲洗速度增大后,滤料层完全膨胀,处于流态化状态。根据滤料层前后的厚度便可求出膨胀率。 三 实验步骤: 9 (1)了解实验装置及构造; (2)打开和关闭过滤相应的阀门,启动水泵进行观察运行情况; (3)测量并记录数据; (4)进行反冲洗时,先调整反冲洗对应的阀门; (5)做膨胀率e =10%、20%、30%的反冲洗强度q的实验; (6)打开反冲洗水泵,调整膨胀度e,测出反冲洗强度值; (7)测量每个反冲洗 强度时应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计算。 四 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数据处理见下表、下图 10 五、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由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和各曲线可以看出: 1(过滤时水头损失随运行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速变缓。 2(过滤时水头损失随虑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H1-H4表示整个滤料层的水头损失;H1-H5表示滤料层和承托层的水头损失之和。它们的水头损失数据接近,曲线几乎重合。说明承托层的水头损失很小。 3(实验时运行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滤后水水质变差。因此运行流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4(从反冲洗数据及“膨胀度与冲洗强度”曲线图可以看出:膨胀度随冲洗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膨胀度增加有限,且有滤料流失的可能,所以不能无限增加冲洗强度。 5(为使达到较好的冲洗效果和避免滤料的流失,就要选择一个合理的冲洗强度q,q一般由实验测得。 6(在循环泵的吸水管入口处设一过滤器,以免当操作不当使滤料流失时滤料通过吸水管进入水泵,损坏水泵,进入转子流量计造成转子流量计不能正常工作。 11 六、注意事项: 1(在过滤实验前,虑层中应该保持一定的水位,不要把水放空以免 实验时在测压管中积有空气,影响读数。 2(在反冲洗时,不要过大的开启进水阀,应缓慢打开以免滤料冲出柱外。 3(反冲洗时,为准确量出砂层厚度,一定要在砂面稳定后再测,并在每一个反冲洗流量下连续测量3次求平均值。 实验四 曝气充氧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测定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 La值; (2) 加深理解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 (3) 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评价氧转移效率EA和动力效率E p。 二 实验原理: (1)曝气是人为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充氧过程是传质的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本实验采用百稳态测试方法,即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渐提高,液体溶解氧的浓度c 是时间t 的函数,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以下公式计算K La: 或 其中:K La——氧总转移系数,L/h;t——曝气时间,h; 以c s——曝气池内初始溶解氧浓度,本实验中t = 0,c0 = 0 Ct——曝气某时刻t时,池内液体溶解氧浓度,mg/L 三 实验步骤: (1)计算投药量,脱氧剂采用结晶亚硫酸钠,投药量=1.5×1.58g(其中1.5为安全系数); (2)关闭所有开关,向曝气池内注入清水(自来水)至1.9m; (3)将用温水溶解的药由筒顶倒入,使其混合反应10min后取水样测溶解氧(DO); (4)当水样脱氧至零后,开始正常曝气,曝气后1、5、10、15、20、25、30、40、50、60min取样现场测定DO测定Do值,直至DO为95%的饱和值为止。DO饱和值为5.5mg/L. (5)同时计量空气流量、温度、压力、水温等; 12 (6)水样的采集,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水样需采集到溶解氧瓶中。注意不使水样曝气或有气泡残存在采样瓶中。 (7)碘量法DO的测定: A、溶解氧的固定,用吸管插入溶解氧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锰溶液,2mL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数次,静止。 B、析出碘,轻轻打开瓶塞,立即用吸管插入液面下加入2.0mL硫酸,小心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插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为止,放置暗处5min; C、滴定,吸取10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用量; D、溶解氧浓度计算: 溶解氧(mg/L) = M*V*8*1000 (其中:M——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V—— 100 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四 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数据处理见下表、下图。 计算: KLa (20)= KLa (T?20) 1.024 EA= Ro ?100% S R0= KLa(20)(cx-c0)V R0=(mg/h) 20?时的供氧量: S=21%?1.33Q(20) =0.28Q(20)kg/h=0.28Q(20) ?106mg/h Q(20)= Qf/(PoT)PoTO =Qf Q(20)―――20度时空气量(m3/h); 13 Po―――标准状态时空气压力; To―――标准状态时空气绝对温度,值为373+20,393K; P―――实验条件下空气压力; T―――实验条件下空气的绝对温度; 由图可知,直线斜率约为0.206 故氧总转移系数Kla=0.206×2.303=0.475 L/h 五、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实验时由于脱氧不彻底,时间为0min时的DO并不为0,并且此后逐渐降低。直到5min开始以后测得的DO值才随时间上升。因此我们的数据处理以5min为起点。 2(从图中的点离散程度较大,说明实验误差大。根据实验情况,这些误差多由药品计量误差引起。 3(同一个加药程序由同一个同学负责,这样可减少由于不同同学的读数误差的差异而引起较大的实验误差。 14 实验五 水处理装置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处理装置模型及其运行情况,了解各种水处理装置在实 际中的构造和运行状况。 一、机械搅拌澄清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机械搅拌澄清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2、加深对滤池过滤机理的理解; 3、了解机械搅拌澄清池的分类。 二)实验原理 机械搅拌澄清池是将混合、絮凝和澄清工艺组建在一个池子内,并采用机械搅拌使活性泥渣 呈循环回流方式,促使泥渣和原水接触起絮凝作用,提高澄清的效果。主要由第一、二反应 室和分离室组成。经投药后的原水进入第一、二反应室后与回流泥渣接触,结成大而重的絮 凝体,在分离室内分离澄清后出流。机械搅拌装置为变速电机带动的叶轮和叶片,叶轮提升 水流,叶片搅拌加速混凝反应。该池优点是,对水量、水质变化适应性较强,耗矾率低,净 化效率较高,而且运行管理方便澄清池的工作效率取决于泥渣悬浮层的活性与稳定性。泥渣 悬浮层是在澄清池中加入较多的混凝剂,并适当降低负荷,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逐级形成 的。为使泥渣悬浮层始终保持絮凝活性,必须让泥渣层处于新陈代谢的状态,即一方面形成 新的活性泥渣,另一方面排除老化了的泥渣。 工艺特点 加过药剂的原水在第一和第二絮凝室内与高浓度的回流泥渣相接触,达到较好的絮凝效 果。机械澄清池处理效果稳定、适应性较强、水头损失小,单位面积产水量大;但需机械设 备,维修量较大。适用于大、中型水厂。 二、脉冲澄清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脉冲澄清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2、加深对脉冲澄清池运行环境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通过配水竖井向池内脉冲式间歇进水。在脉冲作用下,由真空泵造成真空进行使进水 室水位上升,当水位达到进水室最高水位时,进气阀自动开启,开始向澄清池放水;当水位 下降到最低水位时,进气阀又自动关闭,真空泵则自动开启,再次造成真空,进水室内水位 又上升,如此池内悬浮层一直周期地处于膨胀和压缩状态,进行一上一下的运动。这种脉冲 作用使悬浮的工作稳定,端面上的浓度分布均匀,并加强颗粒的接触碰撞,改善混合絮凝的 条件,从而提高了净水效果。 工艺特点 澄清池的上升流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悬浮层不断产生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不仅有利 15 应用范围 脉冲澄清池适用于各种规模水厂,因处理效果受水量、水质和水温影响较大,构造也复杂,现在新设计的水厂已经很少使用。 三、砂滤---无阀滤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砂滤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2、加深对滤池过滤机理的理解; 3、掌握利用砂滤池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过滤通常用在化学混凝和生化处理之后,它是一种使水通过砂、煤粒或硅藻土等多孔介质的床层以分离水中悬浮物的水处理操作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呈分散悬浊状的无机质和有机质粒子,也包括各种浮游生物、细菌、滤过性病毒与漂浮油、乳化油等。 滤池的形式多种多样,以石英砂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双层滤料、多层滤料和上向流过滤等。若按作用水头分,有重力式滤池和压力式滤池两类。为了减少滤池的闸阀并便于操作管理,又发展了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等自动冲洗滤池。所有上述各种滤池,其工作原理、工作过程都基本相似。 滤池的过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理也涉及多种因素,常用的几种解释有:阻力截留、重力沉降、接触絮凝。 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污物在滤料中不断积累,滤料层内的孔隙由上 而下逐渐被堵塞,水流流过滤料层的阻力和水头损失随之逐渐增大,当水头损失达到允许的最大值或出水水质达到某一规定值时,过滤中止。需要对滤池进行反冲洗以除去积聚在滤床内部的污染物。 滤池冲洗主要有三种方法:反冲洗、反冲洗加表面冲洗、反冲洗辅以空气冲洗,反冲洗效果主要取决于冲洗强度和时间。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滤池过滤机理,滤池操作方法,维护要点。 难点:滤池操作方法。 四)实验准备 带PLC控制系统的砂滤池一套、必要的水质分析仪器和玻璃仪器。 四、斜板沉淀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进行双向流斜板沉淀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2、进一步了解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 3、熟悉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增加沉淀面积,可以提高沉淀效率。斜板沉淀池实际上是把多层沉淀池底板做成一定倾斜率,以利排泥。斜板与水平成60?角,放置沉淀池中,水在斜板的流动过程中,水中颗粒则沉于斜板上,当颗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自动滑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难点: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16 四)实验设备 双向流斜板沉淀池。 五、V型滤池 一)了解:V型滤池是快滤池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进水槽形状呈V字形而得名,也叫均粒滤料滤池(其滤料采用均质滤料,即均粒径滤料)。 在V型槽上设小孔,在过滤时可以进水,在反冲洗时可横向布水,使反冲洗废水流向集水槽,加快反冲洗进程,冲洗效果好。 二) 工作过程 1. 过滤过程: 待滤水由进水总渠经进水阀和方孔后,溢过堰口再经侧孔进入被待 水淹沿的V型槽,分别经槽底均匀的配水孔和V型槽堰进入滤池。被均质滤料滤层过滤的滤后水经长柄滤头流入底部空间,由方孔汇入气水分配管渠,在经管廊中的水封井、出水堰、清水渠流入清水池。 2. 反冲洗过程:关闭进水阀,但有一部分进水仍从两侧常开的方孔流入滤池,由V型槽一侧流向排水渠一侧,形成表面扫洗。而后开启排水阀将池面水从排水槽中排出直至滤池水面与V型槽顶相平。反冲洗过程常采用“气冲?气水同时反冲?水冲”三步。 气冲 打开进气阀,开启供气设备,空气经气水分配渠的上部小孔均匀进入滤池底部,由长柄滤头喷出,将滤料表面杂质擦洗下来并悬浮于水 中,被表面扫洗水冲入排水槽。 气水同时反冲洗 在气冲的同时启动冲洗水泵,打开冲洗水阀,反冲洗水也进入气水分配渠,气、水分别经小孔和方孔流入滤池底部配水区,经长柄滤头均匀进入滤池,滤料得到进一步冲洗,表扫仍继续进行。 停止气冲,单独水冲,表扫仍继续,最后将水中杂质全部冲入排水槽。 3. V型滤池的特点: 反冲洗一般采用气冲、气水同时反冲和水冲三个过程,反冲洗效果好,大大节省反冲洗水量和电耗。整个滤料层在深度方向的粒径分布基本均匀,在反冲洗过程中滤料层不膨胀,不发生水力分级现象,保证深层截污,滤层含污能力高。 六、生物接触氧化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生物接触氧化池构造与原理。 2、通过模型演示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塔式生物滤池处理系统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生物接触氧化池工艺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它是通过曝气充氧使池内的好氧菌大量的繁殖,通过与污水的接触,好氧菌摄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生长在填料表面,有的是以絮装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二者的特点。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微生物所需的氧由鼓风机供给,再由微孔曝气器释放出。生物膜生长到一定厚度,填料上的微生物因缺氧而进行厌氧代谢, 产生的气体和曝气气流形成冲刷作用会造成生物膜脱落,促进新生物膜生长来形成生物膜新陈代谢。 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下列优点: A.体积负荷高,处理时间短。 B.生物活性高,且有较高的微生物深度。 C.污泥产率低,不需污泥回流。 D.出水水质好,耐冲击性好。 E.挂膜方便,可间竭进行,没有污泥膨胀问题。而且池内加装的是大连理工在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研制并具有知识产权的组合式弹性立体填料,它既是生物膜的载体,也起截留悬浮物的作用。该填料具有较大的生物 17 实验六 SBR自控运行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SBR法计算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实验,了解和掌握SBR法计算机自控制系统的构造和原理; (2)通过模型演示实验,理解和掌握SBR法的特征。 二 实验原理: SBR工艺为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其去除机理是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并为合成提供所需能量,同时通过活性污泥的絮凝、吸附、沉淀等过程来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其运行操作在空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按序排列,是间歇的,因些该工艺又被称为序批间歇式。典型的SBR系统包含一座或几座反应池及初沉池等到预处理设施,反应池兼有调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 SBR法系统的运行分为5个阶段,即进水阶段、反应阶段、沉淀澄清阶段、排放处理水阶段和等进水阶段。从进水到待进水的整个过程称为一 个运行周期,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底物浓度、污泥浓度、底物的去除率和污泥的增长速率等都随时间不断变化。 A、 进水阶段,不仅是水位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反应器内进行着重要的生化反应; B、 反应阶段,当反应器充水至设水位后,污水不再流入反应器内,曝气和搅拌成为该 阶段的主要运行方式。曝气一方面可以降解污水中BOD,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硝化反应,作为生物脱氮的前提。有时该阶段也排放一部分剩余污泥; C、 沉淀澄清阶段,反应降解结束后,反应器内不再曝气,系统进入沉淀澄清阶段。由 于静止的条件下进行絮凝和沉淀,有较理想效果。 D、 排放处理水阶段,由排水阀排出池外直到设计的最低液位。 E、 待进水阶段,从排放水处理水阶段到进水前的一段空闲时间称为待进水阶段。 总而言之,当反应池充水,开始曝气后,就进入了反应阶段;待有机物含量达到排放标准或不再降解时,停止曝气。混和液在反应器中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进行固液分离,一段时间后排放上清液,活性污泥留在反应池内,多余的污泥可通过放空管排出。到此,完成了一个运行周期,反应器又处于准备进行下一周期运行的待机状态。 三 操作步骤: (1)开启水泵,将原水送入反应器,直到达到所要求的高水位。该水位可由水位继电器的触杆2来控制。上升触杆2,反应器内的最高水位 上升;反之亦然。 (2)水泵关闭,气阀打开,储气罐内的压缩空气进入反应器,开始曝气,此反应阶段。当然,也可以在开启水泵的同时打开气阀。 (3)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关闭气阀,啥使反应器内的混和液静置。曝气时间的长短可以自由设定,当然亦可以由其他的运行参数来控制。例如,当溶解氧达到某一数值人为反应可以结束时,即可以关闭气阀。 (4)静置一段时间后,打开阀I,约0.5min,使排水管中冲满上清液,排水管的进水管 18 (5)关闭阀I,打开阀II,排水至最低水位。 (6)关闭阀II。 至此SBR工艺的一个运行周期结束,进入下一周期的准备状态。 实验七 污泥沉降比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沉降比这个表征活性污泥沉淀性能的指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减小测定误差。 2(进一步明确沉降比、污泥指数、污泥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的指导意义。 3(加深对活性污泥的絮凝沉降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依据污泥沉降比的定义,只要测得一定量的曝气池出水的混合液在静沉30min和的污泥容积,便可算得污泥的沉降比(SV%)。 沉降比(SV,)即曝气池水的混合液的体积100ml的量筒中静置沉淀 30min后,沉淀后的污泥体积和混合液的体积之比,以,计。 一般要求活性污泥在静沉10,20min时的污泥体积为原混合液体积的30,为较好的活性污泥。 三、实验过程: 用100ml 的量筒取100ml的曝气池出水,静置沉淀,开始计时,并观察其沉淀过程。沉淀30min时读出沉淀污泥的体积(ml计),算出污泥沉降比。 四、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SV(%)=(10/100)×100%=10% SVI=(10×10)/3=33 五、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 1( 由SV(%)=10%可知,此活性污泥比较好,发生发生污泥膨胀的危险性较小。 六、、思考题 1.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率,指混合液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它反映曝气池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污泥量,可用以控制、调节污泥排放量,还能通过它及时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发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重要运行参数,也是评定活性污泥数量和质量的指标。 污泥指数(SVI)指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其值反映活性污泥的 凝聚、沉降性能。 SVI=SV/MLSS MLSS为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以g/l计。 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可以用来评定活性污泥的性能的好坏。 19 20
本文档为【水处理实验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0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