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蓝皮书

社会蓝皮书

举报
开通vip

社会蓝皮书社会蓝皮书 篇一:社会蓝皮书 昨日,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撰写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京发布。 社科院发布2016年《社会蓝皮书》(全文) 主持人张国春: 尊敬的李培林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5年度创新工程重大成果系列发布会——“2016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以及长期关注并支持《社会蓝皮书》发布的各界朋友表示...

社会蓝皮书
社会蓝皮书 篇一:社会蓝皮书 昨日,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撰写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京发布。 社科院发布2016年《社会蓝皮书》(全文) 主持人张国春: 尊敬的李培林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5年度创新工程重大成果系列发布会——“2016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以及长期关注并支持《社会蓝皮书》发布的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2015-12-2413:54:28 主持人张国春: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祝华新秘书长、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王广州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崔 岩助理研究员。 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今天的发布会现场。 2015-12-2413:57:40 主持人张国春: 2015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到来之际,我们当前的社会形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未来哪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可以有效促进人民生活和质量的普遍提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欢迎李培林教授就相关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做重要讲话。 2015-12-2413:57:43 李培林: 从199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每年发布《社会蓝皮书》,已经连续发布了20多年。2015年的情况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处在一个新阶段的重要转折时期,2015年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化解过剩产能压力、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企业效益下降压力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社会形势基本面保持总体向好,涉及民生的收入、消费、就业、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改善,社会生活总体安定有序,得来实属不易。社会形势基本面的总体向好有几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2015-12-2414:00:21 李培林: 一是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数年份居民收入增长都慢于GDP的增长,但近几年这种情况得到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了GDP增长,2015年继续保持了这种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连续5年不仅超过GDP的增长,也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直到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村常驻居民仍占全国总人口的75%,农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保持了社会的总体稳定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都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今后五年城乡居民收入要保持年均增长近6%。 2015-12-2414:01:35 李培林: 二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5年,我国产业经历转型的阵痛,企业经营效益下降,部分企业限产停产,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失业下岗。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从国际比较来看是非常难得的,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新增就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但是即便是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甚至工业劳动力总量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出现严重就业不足和失业的情况,对此必须保持高度重视。 2015-12-2414:02:51 李培林: 三是大规模的、迅猛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建设已经过去,与此相伴随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以及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有所缓和。 四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都有新的显著改善和社会进步,这些都为社会形势基本面的总体向好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从发展动力到发展目的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成为引领我国实现百年梦想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一年,我们要高度关注我国经济转型对社会形势的影响,高度警惕经济转型阵痛可能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后果,保持民生的持续改善,稳定就业,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借此机会也祝新闻界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2015-12-2414:03:11 主持人张国春: 谢谢李培林副院长的主题讲话以及长期以来对《社会蓝皮书》的领导和支持。下面有请《社会蓝皮书》的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致辞。 2015-12-2414:04:44 谢寿光: 尊敬的李培林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一个星期以前,社科院重大成果发布的一场报告会也是2016年皮书重磅推出的第一场报告。那天媒体比今天踊跃一点,那天的会比今天晚了一个小时,今天早了一个小时。那个会因为是经济,社会的分量显得足一点。那天我在会上说,因为《经济蓝皮书》的内容对2016年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分析比较乐观,所以当时我就说第二天是不是股市飘红。正好那天晚上美联储降息0.2个百分点,果然第二天股市全线飘红。不一定和蓝皮书有关。有一家媒体还真把我这个意见在媒体上进行了反映。 今天是第二部,也是皮书里面最核心的品牌之一——《社会蓝皮书》的发布。我们给媒体提供了新闻的由头,大家可以看新闻稿,这次提供给媒体的新闻稿不比《经济蓝皮书》的亮点少,里面有很多会成为媒体的热点问题。我们也请了不少新媒体、客户端的代表到场。 利用这个机会,我首先代表《社会蓝皮书》的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培林院长为首的《社会蓝皮书》的研发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社会蓝皮书》作为2015年重大的成果发布表示感谢,也向所有关心支持这部《社会蓝皮书》的有关各方,特别是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12-2414:05:15 谢寿光: 《社会蓝皮书》的内容,我本人也是很有兴趣的。今年这部 蓝皮书,从出版者的角度看,我觉得有几大新的变化。首先一条,蓝皮书的每一篇报告是今年刚刚颁布皮书研创出版评价指南,研究团队、作者严格按照这个规范做,每一篇报告,无论是规范性要求,可能在300多本皮书中,《社会蓝皮书》已经完全走在前列了。经济蓝皮书重合率的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结果比《社会蓝皮书》要略微低一点,包括整个规范性来看,这里头的报告我看了一下,只有一篇报告有注释,背后许多复抄文献的,剩下的全部都有了。 2015-12-2414:10:13 谢寿光: 第二是它聚焦的是当下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包括这里有最大的一块,我们正好是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到底会给我们未来的生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我们有一份非常有分量的报告。这里有一个基本概念,有二孩意愿和是否正式进入实施是有巨大的空间的。我们的研究报告将会给大家提供一个非常科学而且是符合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分析报告。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微信,而且是PPT,网上已经转了很多,希望大家,特别是媒体的朋友,你们严格按照各篇报告解读,把这部分的成果忠实地转化成媒体语言、社会的公众语言,让我们的智库报告真正能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在引导主流舆论方面发挥我们的正能量。这也是我们出版者,我相信也是研发者的愿望所在。 2015-12-2414:11:57 谢寿光: 最后祝2016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成功,祝这个智库报告的聚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最权威智库应有的功能,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五大领域,我在前几天的学术会上就做过一次分析,我觉得这五大领域中,如果不加以更高的关注和注意,全面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有可能在社会领域就会成为这五大领域中的短板。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的,就是对社会改革、社会治理有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决策还是各界社会组织,以及媒体,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作出智库团队和新闻出版机构,以及传媒,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的光临,再次感谢《社会蓝皮书》的研发团队长期对社会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2015-12-2414:13:31 主持人张国春: 谢谢谢社长对蓝皮书的热情推荐。接下来有请《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陈光金所长做主题报告。 2015-12-2414:14:25 陈光金: 尊敬的培林院长、寿光社长、国春局长,各位专家,还有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在这里我代表蓝皮书课题组就今年的蓝皮书主要内容向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汇报。 刚才国春局长说我是主编,其实只是主编之一,真正的主编是培林院长。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那样,2015年既是 “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年意味着我们即将要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也是今年这部蓝皮书的主题。 2015-12-2414:15:00 陈光金: 这个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2015年中国社会发展总体形势,略微涉及一下经济发展,我们理解经济发展更多是从它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来看待的。第二部分是简单分析一下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是提出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对策性设想。 2015-12-2414:17:31 陈光金: 关于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也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各种各样的推测。综合来看,可以用几个方面做一个总的判断: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可保GDP增速7%左右,我个人预测不会超过7%,但也不会低得太多。社会领域的发展总的趋势还是进一步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我们所最近在组织一个重大的科学项目,对中国社会发展质量进行研究,也是基于中国发展模式进入了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型的阶段而考虑的。 城镇化进一步加快,一方面是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同时也是户籍改革进入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当中,意味着过去广受大 家关注甚至是购并的农村进城人口的社会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在继续优化。 居民收入增长维持在较高水平,收入格局再继续改善。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继续回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 国家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等重点领域倾斜,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和社会治理力度加大,社会组织发展加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若干的风险和需要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 下面从几个点来具体展示一下,关于前面这些说法的依据。首先看国民经济,我们特别重视结构调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但是我们看到结构调整是朝着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向前进。从增长率来看,三次产业的增长明显变化,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提升。三次产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明显是下降趋势,而且是直线下降,第三产业基本是在上升,上升速度逐年加快。这意味着我们讲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加速的时期。我们为什么关注调整,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意味着就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人们的收入结构、收入水平的变化,所以对于社会发展来讲,经济结构调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2015-12-2414:18:02 陈光金: 城镇化这一块,我只有到2014年的数据,2015年,按照前几年的增长趋势来判断,肯定要超过55%。我算了一下,2014年比2013年提升了接近1个百分点。所以,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可能超过55%,接近56%。我们也注意到户籍城镇化的数据,我没有查到2014年的数据,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大概是36%,2013年城镇化率是53%多,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接近18个百分点,所以中央作出要加快户籍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是及时的、重要的。 2015-12-2414:19:27 陈光金: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们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判断。新增就业的增长都是超额完成任务。失业率,无论是登记失业率还是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到第三季度末为止,调查失业率5.2,登记失业率4.05,2009年我们曾经报告说调查失业率9%点多,登记失业率是4%点多,差异比较大。当时多个调查都表明调查失业率比较高,所以现在调查失业率下降,也足以表明尽管今年经济增速下滑,但是就业还是总体稳定,失业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8万人,比去年增长22万人,但是就业的总体形势比上年并无明显波动。有调查表明,在5月份,20—24岁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主要是高校新毕业学生的失业率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个多百分点。劳动力总量继续下降,供求关系继续维持需求略大于供给的态势,根据有关部门的劳动率市 场的监测报告,前三季度的岗位空缺仍然高于求职人数,两者之比在1以上。 2015-12-2414:19:56 陈光金: 我们注意到一个新的趋势,和以往很多人判断不同,过去都说农民工工资显著下降,但是今年前三季度农民工外出就业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外出农民工人数分别是16331万人、17436万和17554万,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加1105万人,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加108万,但是有一点不同,过年之后春节是农民工外出的高峰,所以第二季度显得特别突出。 2015-12-2414:20:19 陈光金: 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短期来看,主要表现为新型行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传统产业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根据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与上年同期相比,2015年第三季度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用人需求增长1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用人需求增长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人增长8.8%,电力煤气机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人需求增长1%。其他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筑业减少18.3%,房地产业减少16.3%,制造业减少14.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少8.8%,批发零售业减少7.7%,批发零售可能受电商的影响比较大。 2015-12-2414:22:28 陈光金: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维持较高水平,收入分配格局继续改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按新口径及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是16367.2元,同比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13512.13元,同比名义增长8.4恩%,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8297.15元,同比名义增长9.5%,实际增长8.1%。 2015-12-2414:23:25 陈光金: 宏观收入结构继续改善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其次,按照一体化口径计算的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的收入继续快于GDP的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同比要快于同期GDP实际增速1.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快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快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前三季度统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6%,同口径计算增长5.4%,分别比城乡一体化口径的居民收入增幅低0.1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2015-12-2414:24:01 陈光金: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回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2015年物价非常稳定,指数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回落,前三季度综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1.4%,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5%,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3%,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较低对于社会消费增长提供了很强有力的支持,1—9月份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10.4%。居民人均生活消费2015年前三季度的名义增速为8.5%,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名义增速为10.7%,继续快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也比较明显,2015年前三季度,消费者零售额增幅位居前五的项目有:通讯器材,名义增长35.8%。建筑及装璜材料,名义增长18.6%。家具名义增长16.7%,饮料名义增长15.4%,文化办公用品名义增长15.3%。 2015-12-2414:25:19 陈光金: 我们也注意到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强,按照有关部门统计,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是58.4%,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而2014年与2013年同期比的增速来看,今年贡献率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样的变化与2015年互联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出口负增长有明显的关联。 2015-12-2414:26:00 陈光金: 国家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2015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继续增长,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9.5%。在支出项目安排方面,社会支出普遍继续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2%,教育支出增长8.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22.1%。这是国家预算,3月份国家公布的预算报告可以看到。市级财政支出情况来看,根据统计1—9月份累计结果是: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6.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同比增长20.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2.4%。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增长27.5%。增速都是比较快的。大家要注意,这是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显著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的。 2015-12-2414:27:12 陈光金: 民生等重点领域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从一方面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2015年上半年,国家加强对人才发展事业的支持,累计组织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800余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培训400余万人次。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扩面征缴工作稳步推进。参加五险的人数增加最多的是医疗,比上年年底增加了6千多万人。其次有基本养老,增加了939万人,再其次是生育保险,增加740多万人,工商业增长了400多万人,失业增加少一点,只有86万人。社会保障制度也进一步完善,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备案工作已经完成。全国31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推进大病保险工作方案并进行专项部署,全国84%以上的地区启动实施。截至9月底,31个省份及新疆兵团出台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的相关政策措施,26省份部署落实降低工伤保险费率,30省份下调生育保险费率。很多分析认为,企业的五险缴费率比较高,负担比较大,在目前情况许可的情况下,适当调低一些险种的费率,目前是时候了,所以各省都做了相关工作,费率调低比例都不一样,但都做了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2015-12-2414:28:26 陈光金: 另外是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比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增加,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也从55元提高至70元,有的地方还超过了100元。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也在不断加强,三季度末,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了8.09亿,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社保卡普及率59%,全国80%以上的社保卡已经加载了金融功能。 2015-12-2414:29:35 陈光金: 国家和社会治理力度加大,社会组织发展加速。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从严治党和从严执政的规范制度,加大了反腐工作力度,一大批位高权重的凡腐败分子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处,极大 鼓舞振奋了民心,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中国反腐败取得成功的信心。我们所今年做的全国社会调查显示,77.1%受访者认为,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的效果很明显或者比较明显;77%的人认为查处腐败分子的工作成效很明显,或者比较明显;87.3%的人认为对中国未来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 2015-12-2414:30:15 陈光金: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涉及的方面很多,我们这里不可能全面的分析,主要点几个:一个是劳动关系的协调,劳动关系将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这方面的工作协调力度也得到加大,首先是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和新修订劳动合同法,指导督促企业按照规定调整劳务派遣工比例,主要是调低。劳务派遣工太多的话是影响劳动关系的不利因素。 2015-12-2414:31:54 陈光金: 做好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指导,稳定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到9月底,全国21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达到13.3%。 劳动标准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对地方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的指导。 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各地推动健全专业 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推进基层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 劳动保障检察执法力度加大,省级劳动保障检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机制逐步建立,劳动保障检察两网化工作取得进展。 2015-12-2414:32:14 陈光金: 除此之外,社会治理还需要社会的广大参与,一个主要形式就是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来实现,所以社会组织的发展对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看到2015年在前三季度,累计有各类社会组织63.8万多个,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社会团体32万个,同比增长8.1%,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民非31.4万个,同比增长16.7%,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基金会4553个,同比增长17.7%,增速提升0.3个百分点。 2015-12-2414:34:01 陈光金: 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这方面其实也有很多,我很难面面俱到的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粗浅的看法。首先是经济发展继续面临若干风险,增长动力,结构调整的基础不够牢固。一个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可能引发一定的财政风险。2014年,中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长8.6%,2015年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可能增长7.6%,同口径是5.4%,即使按7.6%计算也比 2014年同比增长率下滑了1.2个百分点。过去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都是两位数,不只是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现在降到了百分之十以下,可见下滑还是比较突出的。 2015-12-2414:34:36 陈光金: 股市动荡,今年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反映的是中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漏洞,亟待加快金融管理的体制改革。 工业经济增长面临压力,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爬坡过槛的关键阶段,在主动调整的过程中,不仅传统产业去库存、去产能,短期对工业发展会形成一定的下行压力。另外,汽车、手机等部分前期增长较快的行业,也受市场容量限制进入了调整期。 2015-12-2414:35:30 陈光金: 对外贸易的压力不断加大,目前世界经济仍在调整分化,复苏的动力不足,世界大宗商品市场、股市、汇市都出现动荡,加剧了出口压力。 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来看,前面提到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8.4%,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43.3%,出口的贡献率是负1.8%,最终消费如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新的动力结构形成的基础在我个人看来并不牢固。一 方面,最终消费贡献率的上升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和对外贸易巨大负增长为代价的,在实体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现阶段,至少大规模投资将来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固性还可能上升。 2015-12-2414:36:59 陈光金: 城乡居民消费零售总额增幅也在回落,一旦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至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会有所回升,从而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趋势造成冲击。如何真正拉动城乡居民的消费就成为必须予以持续重视的关键问题。 2015-12-2414:37:34 陈光金: 劳动就业的潜在压力有所增强。劳动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前面讲2015年宏观经济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不突出、不明显,总体形势是稳定的,但实际上还有一些潜在影响需要我们注意。根据有关部门的劳动力市场监测,2014年前三季度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是有增有减,但是2015年每一个季度的监测都呈现出无论需求还是供给都是减少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需求方的下降幅度或者是规模要快于供给方面的幅度或者是规模,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态势,会对未来的劳动就业形成压力。宏观经济下行对就业还有一些其他的苗头性影响,也值得我们重视,比如 去产能,煤炭、钢铁明显存在香港事业的问题,另外一些企业因为开工不足也出现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减少的现象,我们把这个叫做隐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农业户籍劳动力和初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失业率的上升,这些都是苗头性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 2015-12-2414:39:37 陈光金: 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劳动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另外,老百姓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感受,今年的调查表明,就业难的问题排在第五位,我们有15个大的问题,它排在第五位。 2015-12-2414:40:07 陈光金: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反贫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简单来说,即使是综合口径的也比去年有所回落,农民的收入增长前三季度相比于去年同期来讲增幅下降1个多百分点,城镇居民下降幅度小一点,但是也同样存在下降的趋势。我们会看到,这个问题其实和经济增速下滑有一定的关联,一方面我们看到居民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的潜在压力。反贫今年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话题,包括总书记、总理在各个场合都做了大量的讲话,中央也做了相关的部署,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到2020 年要全面消除极端贫困现象,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会看到,目前提的主要是指农村贫困,这当然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因为总量比较大。另一方面,城镇同样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他们一部分人或者多数已经得到了社会救助,但是水平比较低,很难与我们理想的小康目标吻合起来。 2015-12-2414:40:55 陈光金: 社会矛盾仍然多发频发,国家和社会治理仍待进一步加强。总的来看,中国社会仍然处于矛盾多发、频发阶段。从民众的感受来看,潜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目前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贫富以及干群之间。另外,劳动关系也有所加剧。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案件60.7万,涉及劳动者85.2万,同比增幅分别为16.3%和18.1%,比去年同期的增幅明显快了一些。截至9月底,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7.5万件,还有其他一些与劳动关系矛盾有关的工作。 2015-12-2414:41:22 陈光金: 干群关系问题是目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个重点领域。2015年,随着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生效,民告官的案件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加,有的地方成倍增长。因为劳动关系冲突,征地拆迁矛盾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是多发频发,屡见报道。 总的来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公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调查表明,在全部被调查者当中,认为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太公平甚至非常不公平的人占了51.2%;认为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和待遇不太公平,或者是非常不公平的约占50.3%;因为工作和就业机会分配不太公平或非常不公平的占40.3%;认为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太公平或者非常不公平的占33.9%。 2015-12-2414:42:59 陈光金: 政策建议:一是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新的增长动力。二是全力推动就业创业,消解潜在就业压力。尤其是要加快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培训,实现中国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移,开启劳动力质量红利窗口期。三是努力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收入增长方面,一方面要关注城镇居民收入持久低于GDP增长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进新出现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下滑,以及影响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产品价格的下降。目前三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重新抬头,这是值得关注的。反贫困方面,中央提出了几个路径,其实过去也实践过,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要切实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受到广泛关注。今年的调查当中5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是当前中国最大的 社会问题,排在第一位。2015年以来讨论以及实施新医改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特别突出显著,有报告提出目前启动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看来原有的药方不是特别对症,还需要重开药方,特别重要的是要发展社会医疗事业。教育事业这一块除了普及高中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的公平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与市场需求对应的问题。社保体系方面,主要是围绕扩大覆盖面,适度提升待遇水平和提高统筹层次三个方面着力。当然也要进一步加快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谢谢大家。 2015-12-2414:44:48 主持人张国春: 谢谢陈光金所长对《社会蓝皮书》主要观点和数据做了一些全面而简要的介绍。按照议程,下面请几位专家发言。首先请社学学所社会发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崔岩发言。 2015-12-2414:47:00 崔岩: 尊敬的李培林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代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向大家汇报我们在今年《社会蓝皮书》当中发布的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研究报告。 2015-12-2414:47:35 崔岩: 社会质量是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社会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旨在转变以往以为GDP为发展中心的社会发展观,从而,从以往单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研究转变为对社会发展质量整体的研究。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借鉴西方社会质量理论的研究框架,讨论建立本土化,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在体系当中我们从四个方面衡量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 2015-12-2414:49:55 崔岩: 社会经济保障来说我们设定了三个指标:一是家庭人均收入,二是家庭居住条件,三是公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首先,从我们2015年的调查来看,整体城乡居民的收入稳定提高,但是收入差距仍然比较显著。从今年的数据来看,2014年家庭人均年收入是15981元,结合以往的调查,2010年家庭人均年收入是14629元,2012年家庭人均年收入是15558元。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此城乡家庭居民的平均年收入是逐年提升的。同时还把城乡家庭居民人均收入按照五等分分组,来比较各个组别在家庭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可以看出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低收入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在近几年来都保持了比较持续高 速的增速。例如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就是最低的20%的收入家庭,他们2012年年均收入较2010年增幅为18%,2014年的收入较2012年增幅为21%,这种趋势同样体现在中低收入家庭组。 2015-12-2414:50:55 崔岩: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就最高组和最低组家庭收入均值比来看是下降的,通过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最高组收入和最低组收入的均值比是33.67%,2012年的最高组和最低组收入均值比是27.59%,2014年均值比例降低到22.63%,从而体现出我国社会在缩小贫富差距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平、提高社会质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015-12-2414:51:44 崔岩: 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首先,就家庭住房自有率来看,当前受访家庭居民自有率为95.4%,比2013调查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为91.2%,较2013年调查上升1.6个百分点。从拥有住房套数2015年调查显示出,19.7%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较2013年调查增加了1.1个百分点。从人均建筑面积和房产估值来看,就2015年的数据,受访居民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为50平米,而2013年调查的数据为47.3平米。对于第一套房产的自我估值2015年的数据为平均每户房产估值31.4万元, 其中城镇居民房产自我估值为46.7万元,农村居民房产股值为20.7万元。 2015-12-2414:52:11 崔岩: 其次,在社会经济保障部分,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保障享有率逐年提升,其中在2015年数据当中可以看到,60.8%的人享有养老保险,较2011年提升了20.9个百分点。89.9%的人享有医疗保险,和2011年的数据相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而说明,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享有率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2015-12-2414:52:46 崔岩: 其次,10.1%的人享有失业保险,11%的人享有工伤保险,7.8%的人享有生育保险,5.3%的人享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就农村养老保险来说,其享有比例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从2011年的25.4%上升到2015年的58.9%。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社会保障享有率在逐年提升,然而就社会保障水平来看,仍然与当前的公众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对于社会保障态度,有75%的受访者表示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不应该由普通百姓负担。同时还有62.9%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一定程度上不能起到社会保障作用。还有31.1%的人受访者提出,现代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在一定程 度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会影响他们对政府的评价。 2015-12-2414:53:30 崔岩: 其次,我们还从社会凝聚层面衡量我国当前社会质量的发展水平,具体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信任、社会价值、社会道德、社会矛盾。首先,就社会信任来看,当前我国整体来说社会信任水平一般,受访者对他人的信任基础主要是以亲缘和业缘作为基础。其中数据体现,97.5%的人表示信任亲人,85.2%的受访者表示信任朋友,69.4%的受访者表示信任同事,但同时我们发现,对于其他群体信任水平相对较低,比如仅有55.7%的受访者表示会信任党政机关干部,仅有31.2%的受访者表示会信任商人,而对于陌生人,只有5.5%的受访者表示会相信陌生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社会人际之间的信任主要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对陌生人的普遍不信任导致人际冷漠。基于这种情况,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例如对陌生路人遇到困难时是否应当救助的讨论才会发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015-12-2414:54:23 崔岩: 同时,在测量社会凝聚部分,我们还考量了当前社会是否具有统一的社会价值观的共识。为了测量当前社会价值观共识,我们从四个维度来进行测量:第一个层面,我们了解了受访者在面 对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时是选择社会利益优先还是认同个人利益优先,数据显示,40.8%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个人利益优先,58.8%的受访者表示认同社会利益优先。其次我们还测量了受访者在社会交往中是倾向于遵守社会规则还是倾向于利用非正规的个人关系来谋求个人利益,数据表示,67.4%的受访者认同遵守社会规则,而同时也有32.1%的受访者表示认同依靠个人关系来谋求个人利益这一行为。问卷中我们还对当前社会公众的利他主义倾向进行了测量,数据显示,80.2%的受访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利他主义精神的,但同时也有19.6%的受访者更加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优先地位。 2015-12-2414:59:16 崔岩: 最后我们还通过了解受访者在就业选择的倾向当中来测量公众是否具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其中有65.2%的受访者表示就业选择中最重要的标准是权利和收入。而只有34.4%的受访者表示,在就业选择当中应当考虑工作是否具有服务社会的意义。在社会凝聚部分,我们还重点测量了公众对当前社会信仰和道德水平的评价,信仰来说,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缺乏信仰,有63%的受访者表示,认同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信仰这一说法。而从道德来说,受访者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水平评价也不高,以10分制来计算,所得到的道德水平的平均分是5.9分。对于法律遵守,受访者对当前社会的法律遵守水平评价略好信仰水 平和道德水平,以10分制来计算平均分为6.2分。 2015-12-2415:00:29 崔岩: 同时,我们还从社会群体矛盾的层面测量了当前社会凝聚水平,首先可以看出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群体性矛盾主要集中在贫富矛盾和官民矛盾,有近40%的受访者认为贫富矛盾和官民矛盾有着比较严重的冲突。同时,认为贫富矛盾和官民矛盾非常严重的受访者比例均在1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矛盾认知水平。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包容水平,我们分别从三个层面来进行测量,第一个层面是社会歧视,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宽容,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公平。 2015-12-2415:00:50 崔岩: 从社会歧视来看,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社会歧视程度不高,整体来说遭遇过歧视的受访者的比例最高没有超过15%,相对而言,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因为教育方面受到歧视的情况更多一些。调查中有14.5%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受到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歧视。有15.5%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因为自己的教育水平受到过歧视。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前个体社会歧视遭遇比例不高,但是人们仍然整体的社会歧视情况还是存在的。数据显示,有33.8%的受访者表示,当前因为教育而产生的歧视很严重或者比较严重,有33.1%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家庭背 景或者社会关系产生的社会歧视很严重或者比较严重。还有2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年龄而产生的社会歧视很严重或者比较严重。 2015-12-2415:01:21 崔岩: 同时,我们还测量了社会公平水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受访者的不公平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财富与收入分配,另一个方面是城乡之间的权利差异待遇。其中有51.6%的受访者表示,在财富和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显著的不公平现象。有50.6%的受访者表示,在城乡之间的权利待遇领域存在显著的不公平现象。总体而言,有近30%的受访者表示,当前我国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 2015-12-2415:01:49 崔岩: 然而,当我们把2013年调查数据和2015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公众对社会公平水平的评价是有一定提升的。例如2013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58.7%的受访者表示,总体而言我国社会比较公平,或者很公平。到了2015年的数据,则有68.2%的受访者认为,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很公平或者比较公平,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加重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各种社会经济政策都力图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力图建立普惠性社会,因此公众的社会公平水平评价有所提升。 2015-12-2415:02:23 崔岩: 最后,我们从社会赋权领域来测量我国当前的社会质量水平,所采集的数据指标分别包括:社会参与、政治参与和参与效能感。从社会参与来说,当前社会公众社会参与较少,在过去三年来,仅有10.7%的受访者参加过政府、单位或者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而仅有15.8%的受访者参加过自发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同时,在政治参与领域,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公众的参与渠道主要还是体制内的选举活动,数据表明,43.3%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参加过村居委会选举,而与之相比较,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活动并不普遍,例如只有2.9%的受访者曾经给媒体反映给社会问题,仅有8.1%的受访者曾经向政府部门反映意见。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12-2415:03:52 崔岩: 同时,我们还对当前公众的参与效能感进行了测量。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公众的参与效能感不高,有49.9%的受访者表示,在村居委会选举中选民投票对最终的选举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46.6%的受访者表示村居委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关乎普通居民的想法。还有48.7%的受访者表示,参加政治活动没有实际效能,对政府部门不能产生根本影响。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公众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情绪,数据表明,有53.2%的受访者表示对政 治不感兴趣,同时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所以总体而言,通过数据我们对当前中国社会质量发展水平作出的评价是:首先,对于社会保障情况,公众社会保障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基本社会保障的享有率正在逐步提高。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整体社会保障水平还距离公众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很难起到保障的作用,从而制约了他们对社会的正面评价。 2015-12-2415:04:04 崔岩: 同时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在部分公众当中,尤其是70、80后中青年群体,他们对养老、医疗、就业和住房等方面有着较高的焦虑,并且他们对当前社会的各项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群体。同时,社会保障当中的城乡差异依旧显著,虽然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在不断所谓,但是广大农村居民实际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低于城镇居民。因此,这与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区域化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利于社会凝聚情况来说,我国当前社会信任水平一般,更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有信仰缺失、道德缺位的倾向,同时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层面缺乏有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面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冲突时,更倾向于选择个人利益优先,而在个人人生价值的认知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更加认同以金钱和权利作为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而对服务社会的意识认知不足。 2015-12-2415:05:25 崔岩: 同时,在社会凝聚层面,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更是进一步阻碍了社会凝聚水平的提升,贫富差距加大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增加,同时政府部门社会治理模式的滞后导致官民矛盾屡有发生。对于当前社会包容水平,首先存在制度性歧视,例如户籍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同时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产生的个体差异化待遇,从而导致部分受访者对社会产生了负面评价。从社会公平层面来说,受访者的不公平感在财富及收入分配,城乡之间权利待遇领域表现特别显著,因此是否能够进一步建设机会平等化、待遇均质化社会,成为未来提高我国社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社会排斥,虽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多元程度不断提升,仍然有部分的受访者对一些特殊群体,例如同性恋群体、刑满释放群体、不同宗教信仰群体有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排斥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当中的现代性和包容性还有待提升。 2015-12-2415:08:47 崔岩: 最后,就社会赋权情况来说,当前我国社会赋权水平较低,表现之一是受访者普遍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率较低,尤其是自发的社会参与行为更是较少。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受访者效能感较低,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个体的社会政治参与没有意义, 不能有效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还有近50%的受访者抱有较强的政治冷漠心态,对政治生活没有兴趣。 2015-12-2415:09:24 崔岩: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一方面公众因为缺乏政治效能感,没有多元的政治参与渠道,从而对政治和社会参与的意义表示质疑。另一个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之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公众诉求回应水平较低,导致相当一部分公众对政治生活逐渐失去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公众中呈现出一定的政治冷漠心态。因此,结合上面几个方面,我们得出了对当前我国社会质量的基本结论: 我国社会质量当中,首先社会经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未来会持续提升,从而成为我国社会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但是,我国社会质量发展短板主要存在着社会赋权和社会包容两个方面,只有更加增强民间赋权水平,提高社会包容性和多元性,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发展质量。谢谢大家。 2015-12-2415:10:05 主持人张国春: 谢谢崔岩关于社会调查的专题发言。下面请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做专题发言。 2015-12-2415:11:17 张海东: 首先感谢《社会蓝皮书》课题组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我这里代表课题组给大家汇报一下北上广中间阶层的研究报告。我们这项研究是由上海研究院列入2015年的年度课题。上海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一个高端智库,2015年刚刚成立。 这是2015年的年度课题,我分几方面汇报:一是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研究的研究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大家知道,2008金融危机以来,有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发达国家的中间阶层规模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在很多数据上都有反应,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等,在新兴市场国家,中间阶层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巴西、俄罗斯、南非,包括我们国家的一些数据,都支持了这样一个判断。前几个月,睿信研究院发布报告,说中国的中间阶级规模达到1.09亿人,当时的影响非常大。经过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国家中间阶层规模在不断扩大,现在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中间阶层规模到底有多大,所以我们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有代表性的特大型城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专门针对中间阶层的大规模调查。 2015-12-2415:12:03 张海东: 为什么说专门针对中间阶层的大规模调查,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抽样方案,抽样方案中是采用两个阶段抽样,第一阶段是常规的随机抽样,通过这样的抽样我们可以获得有代表性的各个城市中各个阶层的样本情况。第二阶段抽样采用的是适应性区群抽样, 主要聚焦于中间群体,可以获得更多样本,这也是中国社会学界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个专门针对中间阶层的研究。 我们这个报告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阶段来拟定的报告,中间阶层如何界定,这在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我们这个报告中采用了多元的标准,主要是用职业类型、家庭阶层地位、家庭住房等级、全年总收入、全年总支出五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最终选定了职业类型、总收入、总支出这三个客观指标。北上广中间阶层规模到底有多大,根据调查的数据,最后的结论:北京的中间阶层规模比例大约是55%,上海大约是51%,广州大约是42.5%。 2015-12-2415:14:25 张海东: 这个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从经济状况、工作情况、生活方式、阶层认同和社会生活等层面进行分析,分析包括两方面分析:一是中间阶层和非中间阶层的比较。二是北上广三地区域的比较。 家庭经济状况:总体而言,中间阶层的资产状况更为优越,我们采用的指标包括自有住房、自有汽车和资金流动等方面。从自有住房来看,超过六成的中间阶层都有自有住房,非中间阶层的比例相对比较低。汽车也是这样,半数以上的中间阶层都有私家车,而非中间阶层的比例非常低,是13.6%。资金流动方面,差异不是特别显著。年收入这一块可以看得比较清晰,中间阶层和非中间阶层的差异,中间阶层收入接近20万,是非中间阶层的3.5倍。 2015-12-2415:15:21 张海东: 从三地来看,收入的三地差异可以看出,北京的收入是最高的,其次是上海,广州是最低。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三地里面唯一一个差异是广州中间阶层的经营性收入占的比重比其他两个城市要高,可以看出来广州人比较善于做生意。从消费的角度看,中间阶层消费能力普遍高于非中间阶层,和收入情况类似,也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阶层差异,在消费结构中,中间阶层更加注重自身的人力资本,还有子女的教育。这是消费能力的图表,(图)总支出中占比重比较大的是饮食消费,这个相对比较高。 2015-12-2415:15:46 张海东: 工作状况和社会保障:从求职方式来看,中间阶层主要是通过个人应聘的方式来求职,这点在中间阶层是最为明显的,不再像以前统一分配、找工作的方式,个人应聘成为主要的方式。行业分布来讲,中间阶层在私营企业中就业的比重是非常高的,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来,私营部门工作是绝大部分中间阶层的选择。从经济回报角度来看,中间阶层的经济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工作时间的投入相近的情况下,中间阶层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回报,比如就工资收入而言,总体来看中间阶层的月收入接近13000,非中间阶层收入只有7400,每个月收入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2015-12-2415:17:16 张海东: 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拥有程度上来看,除了低保以外,其他的五险 一金当中中间阶层拥有量很明显高于非中间阶层,尤其是住房公积金,是非中间阶层的2倍;在商业保险上,中间阶层在子女教育金和机动车保险这一块非常高,很多非中间阶层商业保险这一块几乎没有。工作满意度这一块,中间阶层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是非常一般的,就是说比一般好一点,接近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不是特别高。满意度最低的对中间阶层而言是晋升机会、工作收入和工作趣味性,这个评价最低,但是在工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工作环境和获得尊重方面相对而言中间阶层的满意度比较高。 2015-12-2415:19:32 张海东: 关于生活方式,在时间分配上,中间阶层和非中间阶层的时间分配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中间阶层在工作、学习和交通上时间的花费略多于非中间阶层,而非中间阶层更多时间投入到了家庭生活中。从区域的差异来看,北京的中间阶层生活节奏最快,广州的中间阶层最悠闲,工作学习方面,北京的中间阶层花费的时间最多,交通也是这样的状况,北京最多,最少的是广州,上海居中。家务方面,上海的中间阶层花的时间最多,北京的中间阶层花的时间最少,照顾家人方面,广州的中间阶层陪伴家人时 间最多,休闲方面也是这样,广州几乎是北京的2倍。 在生活方式方面,我们还测量了生活品质,主要是看大型超市购买食材方面可以看出,接近62%的中间阶层经常去大型超市购买食材,远远高于非中间阶层的37.6%。还有65%的中间阶层经常使用绿色食品,55.6%的中间阶层从来不吃转基因食品,这方面都比非中间阶层高。相对于非中间阶层,中间阶层更加看重生活品质。 2015-12-2415:20:29 张海东: 在休闲生活方面,比如旅游这个指标上,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旅游,中间阶层的旅游次数都是非中间阶层的2倍,(图)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间阶层国内旅游在6次以上,非中间阶层只有3.5次。境外旅游,包括港澳台、国内2.3次以上,非中间阶层只有1.3次。在读书的数量上,中间阶层也显著高于非中间阶层,接近每年平均读12本书。 在家庭成员的教育活动方面,中间阶层的家庭成员教育活动更为多样,课内学习没有什么显著差异,课外活动方面差异也不是特别大,但是针对补习班和参与重要活动着两项,中间阶层的成员显著高于非中间阶层。 2015-12-2415:21:47 张海东: 阶层认同:第一个是个人阶层认同,和非中间阶层相比,中 间阶层有更高的个人阶层认同感,如果我们按照不同群体来看,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全国阶层认知上,中间阶层都拥有比较高的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比如他认同中层、中上层和上层这三类的层次,选项都比较多。显著的高于非中间阶层。从范围来看,相对于本地的自我认同,因为我们测量中去问你在本地是否属于中间阶层,在全国看是不是中间阶层,从这个比较来看,本地的自我阶层认知,被调查者和全国的认知相比是普遍要高于在全国的认知。无论是中间阶层还是非中间阶层,在全国的自我阶层认知均会高于一线特大城市的自我阶层认知。 不同城市之间,在个人阶层认同上的差异不大。中间阶层刚才讲的是个人认同,这个是家庭层级的认同,中间阶层对家庭层级的认同相对比较低,但是对未来的预期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的调查中测量了五年前、目前和五年后的预期,来看中间阶层的家庭认知,我们会发现:北京认为自己五年前是中间阶层的比例只有30%,目前是48.8%,增长了18%以上。五年后的预期要达到66%。上海增长的幅度最低,因为五年前48%的人认为自己是中间阶层,现在是61%。广州同样也是增长18%左右,这可以看出来,过去五年以来,中间阶层的增长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中间阶层认为判断中间阶层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间阶层是以收入和资产来判断,我们给出了八个指标,但是只有这两项显著高于其他六项,而且在各个城市中差异并不是特别显著,大家均认为这两项指标应该是作为中间阶层的一个标准。 2015-12-2415:23:10 张海东: 社会态度:中间阶层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正向评价略高于非中间阶层,在社会信任程度上,中间阶层的社会信任程度略高于非中间阶层。从北上广三地的比较来看,公平感的正向评价,社会信任程度的高低,都是北京最高和最强,广州是最低的。生活满意度也呈现这样的区域分布特征。 社会参与:中间阶层的公益活动参与度明显高于非中间阶层,尤其是在向别人捐款捐物、义务献血和参与环保活动这一块,中间阶层的参与度非常高。涉及到讨论政治问题和反应意见的参与率方面,中间阶层在这两方面相对高于非中间阶层,但是像上访、游行、罢工等这些激烈的政治活动上,非中间阶层高于中间阶层。在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上,中间阶层和非中间阶层的趋势大致相同,比如工会、校友会、兴趣娱乐组织,这个参与率都比较高。除了宗教组织之外,对其他的一些组织参与率,我们可以看出中间阶层比非中间阶层都要高。从地区差异来看,上海的中间阶层在和经济相关的社会组织当中,参与活动是最高的,而北京在文化相关的社会组织中参与比例最高。广州的特点是宗族、老乡会参与率最高。 2015-12-2415:24:00 张海东: 结语: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我们发现:首先,中间阶层具有 较强的经济实力,随着这个阶层的不断扩大,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中间阶层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当中包含非常多的正能量,可以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三,中间阶层形成更多是通过市场渠道。前面汇报中提到过,自主的找工作,很多是在私营企业中工作,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力军。最后,总体来看,中间阶层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社会避免两极分化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使社会结构朝向更加合理的甘蓝型社会迈进具有重要意义。谢谢大家。 2015-12-2415:27:23 主持人张国春: 谢谢张海东教授的专题报告。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发言。 2015-12-2415:28:30 王广州: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各位领导,特别是社学学所长期大力的支持,尤其是2011年以来更早的支持,使我们的研究一步一步往前走。还应该感谢社会文献出版社谢社长。 这个研究其实和国家的生育政策调整是密切相关的,从2011年的调查,很直接的服务于党中央委托的相关研究活动,而且这件研究我想跟几个重大研究问题相互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次调查其实和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有关系,这两件事情又是连在一起的,相当于走到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想法,生过的没生过的不 一样。为了回答这几个重大的问题,其实我们生育意愿方面的研究只是一个方面。但是它不仅仅关系到过去,更重要的是链接着未来,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研究必须要做得比较扎实才行,但是不是能够做得扎实,所以我还想感谢社会学所的调查团队,因为做过调查的人都知道,是一件非常辛苦,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研究的成果如何,其实真的取决于最初自数据搜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基础的东西没有科学性的话后面就没有办法讲了。 2015-12-2415:29:08 王广州: 今天讲的内容会有一些详略,我想讲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的基本情况。二是终身生育水平估计。就是老百姓到底终身想要多少孩子。三是讲讲生育意愿特征。四是生育状况与生育意愿之间的联系。五是生育计划。 为什么要讲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做人口的非常关心这件事,调查了谁和没调查谁,是不是有选择性,决定研究的科学性,如果调查本身是有问题的,后面的推理或者观察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把调查、人口普查和大型的调查做了对照,任何调查和调查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包括样本和总体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但是要知道偏差的方向。一旦知道了偏差的方向就能把控误差的方向,你可能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我们不能把话说得太满,我们每个人的观察都是可能有偏差的。对照的结果和大的数据比较,看起来情况还不错,但还是有一些小的偏差,非农 业人口的比例可能和国家统计局相比略微低了一点,结果会是什么,对于我们下面所有的观察可能是高估的,这样我们就有研究的基础,不知道研究是朝哪个方向偏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偏的,那是非常危险的。 2015-12-2415:33:35 王广州: 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我们想知道不同的年龄队列,不同年代的人,大家生过了多少孩子,生的结果是密切联系政策,只有没生的人才符合政策。我们第一个直观的印象,这其实是个常识,但有需要反复检验,会发现随着年龄的降低,现存子女数是减少的,调查和调查之间应该有一些一致性。2011年60—69和2015年的60—69不是一样的人。 另外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政策不同,所有人想法也不同,现存子女数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老的队列一直是农业多,可以和80年代、90年代的调查做对照,索性我们的偏差都是很小的,样本的代表性还是比较强的。 2015-12-2415:34:54 王广州: 不同孩次的分布,我们也做了一些比较,会看到农业人口中有将近一半25—39岁就生完了第二个孩子,甚至10%左右的已经生了第三个孩子,这和我们的常识和观察是一致的,这样才能证明我们现在的研究是可靠的。会发现老的非农业人口有1/5也生了 第二个孩子,从概率论、子女的角度讲,多子女的子女更容易被体看到,如果按家庭户分的话。 最基本人群孩次结构的观察,城乡分布,政策的对应,基本是符合实际的,和其他的调查也能够对在一起。生育的基本特征,我们有几个层次的测量,你认为一般情况下有几个孩子最理想,不同的队列想法是不一样的,也呼应了为什么年轻的队列孩子少,他的想法就是降低的。育龄人群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生育意愿不同,农业人口的意愿强一些,2010和2015年的调查会发现,即便是年纪比较大的,理想子女数都在2.1以内,就是耕地水平以内的,这样的结果是将来的子女数量一定少于两个孩子。如果按照这种意愿下去的话。 2015-12-2415:35:53 王广州: 受教育程度还是有所不同的,以往的研究也是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生育意愿越强,有相对的因素,可能是农业人口,受教育比较差,从事各种活动,各方面的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受影响的。包括对孩子的预期是不同的,会发现我们看起来有一些差别,其实这个差别都是非常小的,都是在耕地水平以内,比如80年代、90年代,很多人的意愿是多的,是在耕地水平以上的。是不是收入越多的人想生更多的孩子,其实也不是,是有下降趋势的,虽然变化很缓慢,但不能够反过来理解收入高的人想多生,我们看到那么多富人超生,他们意愿很高,但平均起来看,他们是低的,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至少是根据收入的划分来看。 2015-12-2415:36:49 王广州: 东北地区确实是敲响了一个警钟,已经进入了非常低的生育水平,可对比的它是最低的。日本的生育意愿大体是2.17,其实是生了1.3个左右。如果能够推理的话,它的生育水平应该在1.1左右,是不是东北现在在1.1左右呢?基本是在1以内,又吻合了我们的判断,生育水平和实际的生育意愿是能够对应得上的。 2015-12-2415:37:23 王广州: 生育状况与生育意愿,这就具体到个人了,你自己觉得状况怎么样,要生多少。现在有些人超了生育意愿,有的后悔,一半左右的人是满足的,还有一半左右的人不满足,这可能和历史的政策有关系。具体到每一个育龄妇女,其实接近80%的人是有两个孩子的生育意愿的,满足了1/3左右,还有很多没满足,你有没有二孩生育意愿,加起来并不是百分之百,反过来说,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有二孩生育意愿,有一部分人不想要孩子,有一部分人想要一个孩子,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2015-12-2415:39:13 王广州: 具体的生育计划影响到生育政策调整后的影响,就是说堆积有多大,学术界有很强的争论,做单独二孩用的是2011年的数据, 实际是经得起考虑和争论的。一种比较极端的讲法,凡是有意愿或者有计划、符合政策的人是3年或者4年生完,我们说是不可能的,他们算平均生育间隔是3年,我说那是一个分布,我拿出我们自己的数据。会看到很多人是不要的,年龄越大肯定不要,不管有几个孩子,什么时候就不打算生下一个孩子了,即便有意愿。肯定要的,年轻的肯定会要下一个孩子,可能生一孩。年龄大一些的,40—49,肯定要下一个孩子,不管生第几个,比例是非常低的。我们有一个很强的理由,这次汇报材料里也写,每年不太可能有超过1%的40岁以上的人生孩子,因为我们的目标人群中大概有40%是40岁以上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分孩次的,一孩的肯定生下一个孩,肯定不要的有60%。四六分成怎么分,意愿有多高,虽然想生,很多人错误的把意愿当成了一定要生,如果他讲的都是真话,想生的也就是40%。还有一些没有想好的,我们把它加上也就50%,没想好不能认为人家一定不生。预期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我们也做了分析,到底什么时间生,3年、4年之内能不能想生的都生完,我们算的结果是五年能生完70%就不错了,就是有计划的、也想的、也努力的,这是根据我们的数据观察得出的结论。5年和3年、4年之间差很多,70%和100%还差很多。 2015-12-2415:39:23 王广州: 总结:第一,现在终身生育水平肯定在1.7以内,未来的趋 势是下降的,这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多次连续观察都是这一个结论。第二,意愿也在更低水平以下,我们搞不好就进入低生育陷阱了,因为他的意愿很不强,落实到行动上又打了一些折扣。再有一些不孕不育的因素,包括食品安全等因素,对实际生育行为还有一些影响。可能调查会有偏差,任何人都不是上帝,将来和现在有偏差的话千万不要怪我们,要怪我们研究还不够。 社科院发布2016年《社会蓝皮书》(全文) 篇二:社会蓝皮书 昨日,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撰写的《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京发布。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崔岩就蓝皮书做介绍时表示,从拥有住房套数2015年调查显示出,19.7%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 受访家庭住房自有率95.4% 崔岩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就家庭住房自有率来看,受访家庭居民自有率为95.4%,比2013年调查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 为91.2%,较2013年调查上升1.6个百分点。 从拥有住房套数2015年调查显示出,19.7%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较2013年调查增加了1.1个百分点。从人均建筑面积和房产估值来看,就2015年的数据,受访居民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而2013年调查的数据为47.3平方米。 中间阶层收入北京最高 蓝皮书指出,北上广三地的中间阶层,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的中间阶层收入最高,年收入为256016元,其次是上海,中间阶层的年收入为 219770元,广州的中间阶层年收入最低,为170037元,工资性收入也呈现相似的状况。而在经营性收入方面,广州的中间阶层年收入最高,为 39925元。在总支出方面,北京最高,约为126012元,其次是上海,每年的支出约为115646元,而广州最低,为95213元。 在北上广三地,除睡眠以外,占用中间阶层群体时间最多的是工作学习。在工作日里,北京的中间阶层每日有近9小时用于工作学习,比广州、上海多出一个小时以上。在三地的比较中,广州的中间阶层陪伴家人的时间最多,即使是工作日他们也会用2个多小时照顾家人;其次是上海,而北京的中间阶层在工作日时只有不到1小时用于陪伴家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最高 蓝皮书指出,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7.7%,高于同期GDP的 增长速度。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1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3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9892元。 从31个省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系数来看,自2006年开始逐年缩小,也就是说各地区城镇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5年内计划二孩的不超70% 蓝皮书指出,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差异等有所不同,生育意愿也存在着差异。调查发现,中国目前育龄人群终身平均生育孩子数将在1.7个以内。低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高,高收入群体生育意愿相对较低,收入最低组的理想子女数为2.08个,最高组为1.91个。 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再生育的可能性非常小。2015年调查的25~39岁育龄妇女中,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57.76%,而40岁及以上妇女中该比例接近88%。在打算生育二孩的一孩育龄人群中,五年内计划生育二孩的比例不超过70%。 社科院发布2016年《社会蓝皮书》 篇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 2015《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 【核心观点】 中国社会呈现六大阶段性转折: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近两年来,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到来。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收入差距态势2008年达到顶点,基尼系数为0.491,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由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会深刻地反映到职业结构的变动上。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社会蓝皮书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为主题,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从以往较多注重数量增长转向较多注重质量提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现在都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注重发展质量导向的形成,首先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政策——制度体系的相应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调结构、稳增长、提质量的“新常态”发展目标。调结构,不仅指调经济结构,而且包括调社会结构,如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稳增长,不仅要稳定经济增长,而且要稳定就业增长、社会建设发展投入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和待遇水平提升(尤其是农民工社保覆盖面和待遇水平)、社会治理结构完善等。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必需,也是进一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凝聚人心的必需。 专家阐述,“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呈现如下六大阶段性转折: 第一,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转折。国际上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人口向城市集中、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几个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11年开始超过50%,从一个农民大国进入一个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但基本上还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和郊区化这两个阶段上运行。在我国,逆城镇化的过程迟迟没有产 生,并非只是因为发展阶段未达到或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与户籍的限制和农民住宅无法进入市场也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近两年来,我国逆城镇化的种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预示着一种新的趋势的到来,虽然这些迹象还只是以农家休闲、乡村养老、城市人经营乡村第三产业等形式表现出来,却是一种未来大潮的征兆。逆城镇化并非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升,孕育着巨大的新发展空间。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恐怕也很难单靠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来解决城镇化问题。 第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中国的失业率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情 况下并没有出现恶化。这一方面说明,政府促进新增就业的措施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就业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劳动力人口总量都已开始下降,未来我国可能会出现比较突出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理论上测算的结论是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但出于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和年龄匹配原因,他们已难以转移成有效的工业劳动力供给。中国的就业政策选择必须高度关注这一新的变化趋势。 第三,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一路扩大的态势。这种态势到2008年达到顶点,基尼系数为0.491。此后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这种回落得益于四个重要因素:一是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4年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是区域差距得到控制,相对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已经连续近10年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三是在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人工成本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四是大规模地减少贫困。在目前的世界大国中,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收入差距都在扩大,只有中国和巴西出现了转折,巴西已连续10年基尼系数持续下降。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为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第四,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2013年,我国经济产出总量中,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而第二产业比重为43.9%,第一产业比重为10.0%。2014年延续了这种态势,而到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有可能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即将从工业化中期转入工业化后期的重大标志。由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更高于农业,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更深刻地反映到职业结构的变动上。或者说,我国将开始一个新的职业结构阶段。所谓“白领时代”,即在非农从业人员当中白领从业人员总量超过蓝领从业人员,西方国家一些有争议但备受关注的议题 如“大众消费时代”、“中产阶层”等都是在这个阶段提出的。我国在这个阶段也会有适合自己国情的新议题,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小康大众”,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 第五,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2000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曾连续十几年呈下降态势,但近两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根据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已经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推动力量。居民生活消费层级不断提升,以房、车、休闲、旅游、通信、网购引领的新型大众消费时代到来。 第六,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我国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发展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逐步为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阶段所替代。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气清洁、满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已经开始。 专家说,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值得重视。专家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2.4%,而全部税收的同比增幅为7.4%,前者比后者高出5个百分点。另外,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 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率约为8.6%,比同期个人所得税增幅低了3.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财政部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使得工资薪金及劳动报酬所得税增长。但是,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既低于国内 生产总值的增幅,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专家指出,劳动争议仍然是社会矛盾冲突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网络舆情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大挑战。据统计,前三个季度,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52.2万件,涉及劳动者72.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5.6%和11.1%,共审结48.7万件,同比增长3.7%。由各种劳动争议引发的劳动者群体性事件数量也有较大增长,事件焦点主要涉及工资(讨薪)、企业裁员和经济补偿、出租车运营争议、职工保险福利争议等问题。社会舆情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继续增强,对各级地方政府、涉事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情压力。交通、教育和医疗卫生部门也是舆情热点事件的高发区。另外,网络舆情本身也成为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场域。网络舆情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大挑战。 解读2014《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贫富分化”取代了物价、房价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居民收入、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均有所涉及。本版特摘选与人口有关的内容为读者进行解读。 农村家庭本科生就业最难 失业率达30% 对于2013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官方尚未公布权威数字,那么,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到底有多难,《社会蓝皮书》公布了一组基于12所高校1678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人们预测”。 调查显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2.4%,失业率为17.6%,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困难群体。 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李春玲负责撰写《社会蓝皮书》中的《”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她说,经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到91.9%,比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高11.4%。 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2237元的平均初职月薪,远低于重点本科毕业生的4497元(税后),以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3237元。 李春玲表示,如果分析毕业生城乡来源,就会发现,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成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 蓝皮书指出,通常人们认为,理工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调查数据显示,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普通本科毕业生而言,文科毕业生82.1%的就业率反而明显高于理工科毕业生的71.6%。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最难就业季”说法并不科学,2013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社会蓝皮书》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的同时,其就业后的失业问题逐渐突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老年人口总量的上升,也带来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数量的迅速攀升。现在“失能老人”的总数已经超过3700万人,估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人。 在人口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退休与养老问题。对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甚至对于整个白领职业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容易被接受;但对于蓝领工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建筑、纺织、煤炭、清洁、生产组装等重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是难以接受的。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配置,要把握好职业群体的差别和渐进推行的步骤。 调查显示,42%的城市居民认为政府是居民养老最应该依靠的对象,其次才是子女或其他晚辈。但不同城市居民的观念差别较大,以北京、深圳为首的8个城市居民认为子女或其他晚辈是养老最大的依靠对象,以上海、广州为首的12个城市则认为养老最大的依靠对象是政府。 城市生活费用致企业招农民工会更难 据《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介绍,在2013年前五位最受关注社会问题中,贫富分化问题关注度首次升至第一,关注率达到38.6%。房价问题的关注程度则已连续4年排在第二。反腐败和社会稳定的受关注程度也有所提升。 《社会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 《社会蓝皮书》指出,伴随新建住房和二手房价格的上升,城市的房租价格也日趋攀升。农民工增长的收入,也因为房租的上升、粮食价格的上升以及蔬菜水果类价格的上升而显得微不足道或难以承受城市生活费用之重。这对农民工的市民化极其不利,估计2014年春节后企业招工会更加困难。 由激烈竞争衍生出的另一个副产品是“拼爹”。调查显示,民众普遍认为,人脉关系、权力地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7.5%的人坚持认为个人努力是决定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一比例还不及民众对机遇(12.6%)、运气(7.7%)和命运(7.7%)等不确定因素的期望值高。 家庭背景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个人能力对月薪水平影响明显 《社会蓝皮书》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显而易见。对于“拼爹”与“拼学”对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社会蓝皮书》的结论是:想要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是有帮助的;想要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 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父亲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出生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工人和农民子弟。 初职月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显示完全不同结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弱化,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生月薪水平低于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学业能力对初职月薪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外语水平、兼职和实习经历以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都有助于提高初职月薪。 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的经济资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积极影响远没有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大,这导致一些“富二代”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而只能“啃老”。学业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它表明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 所脱节。 城乡居民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 《社会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人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因改革而得到拓展,改革使每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加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平等、公正状况的负面评价。因此,肯定起点公平,否定过程公平,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就成为目前城乡居民公平感的主要特点。 肯定起点公平。公众对于目前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自由发展空间表示认可。在2008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同意“在我们这个社会,工人和农民的孩子与其他人的孩子一样,都能成为有钱有地位的人”时,有63.3%的人表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而在2011年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上升到72.7%;在2013年的调查中也有70%的人同意这一看法。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否定过程公平。公众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在2013年的调查中,67.8%的人同意“很多老板都是靠政府官员的帮助才发财的”这一观点,认为一些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官商勾结获得 了不正当收益。 对结果公平持分歧意见。由于个人自由发展空间的扩展与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人们对结果公平的看法出现分歧。在2013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同意“现在有的人挣的钱多,有的人挣的少,但这是公平的”时,52.9%的人表示同意,也有43.1%的表示不同意。这表现出人们对结果公平的意见有分歧。 我国城镇化水平2018年将达60% 《社会蓝皮书》称,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由于城镇化的推动,我国GDP每增长1%,就会在城镇新创造130万个至170万个就业岗位。从最近几年看,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266万个。 《社会蓝皮书》表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按目前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篇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 (记者 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成长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民生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进步。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3年,中国将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迈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 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未出现紧张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民生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突出,我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对此,蓝皮书建议: 2013年,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以来的三年经验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已成定局。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几年要维持 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从就业的角度来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减少,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的压力也会减轻。这就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当然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二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三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总之,2012 年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或者以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要抓住机会,把挑战转变为机会,使其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加快经济的大转型。 应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挑战。近年来,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制定了18亿亩农业生产用地不得减少的“红线”,但 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18亿亩“红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创新思路,大力挖掘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势地区的潜力,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全国的地区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是一个必要而重要的政策选择。 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经营,东北平原的粮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2012年东北平原等四省区的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4%,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40%以上,已经初步起到了替代原来主产区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东北等四省区的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未来粮食生产仍呈大发展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表明:第一,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还占40%以上;第二,还有大片荒漠之地可以开垦种植,近几年农场职工在北纬49.5度附近引种德国玉米品种成功,亩产也达1000斤。只要水利建设到位,耕地面积还可扩大,这几年实际已经开垦了不少;第三,黑龙江农垦系统以大水利、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成功(垦区的粮食单产比一般农村高1倍),如果把农垦系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模式和经验,有条件有选择地推广到农村,对推动粮食增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出来,到2025年使总产达到1.25亿吨,是有可能的。2012年,全省公布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0913万亩,其中,农垦总局粮食播种4000万亩,总产436亿斤,平均亩产约达1100斤。如果全省农村播种的1.7亿亩,粮食亩产能达到农垦总局总体的水平,全省粮食总产就可以超过2000亿斤。据此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000亿斤,是完全有可能的;到2025年,达到2500亿斤,也有可能。 其实,除了黑龙江省外,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分的粮食增长潜力也 很大,特别是内蒙古的东四盟和吉林,同样有40%以上的中低产田,同样有大片可开垦的荒漠之地。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大农机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也发掘出来,那么,整个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将从现在(2012年)的1.44亿吨(占全国总产的24%)提高到2025年的2.2亿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31%以上),成为未来中国的最大粮仓。 应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既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要大力改革教育和劳动培训制度及其体系,使其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尤其是现有的劳动培训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改革的方向是加快劳动培训的市场化,使目前大量劳动培训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之下的市场主导。二要继续加大劳动培训公共投入,目前中国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过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1%的水平。同时,用于就业的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要尽快从以培训供给者为主要对象转变为以培训服务接受者为主要对象,以确保在劳动培训市场化的同时,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培训服务。 当然,目前中国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为促进他们的就业,还要继续坚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 应加快调节收入和利益分配结构的步伐,真正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应坚持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视为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更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 “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为此,要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克服阻力,尽快出台适应“两个同步”要求的《工资条例》。 要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 镇转移,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较大问题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应有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大农村反贫困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公共财政转移性收入的权利。 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构起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目前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保障获得的公平,是下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应对治病需要,但一旦患上大病重病,他们仍感束手无策。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老风险。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人口覆盖率还比较低。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按全国农民工总数2.5亿人计算),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加大环保问题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在生产生活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政府的环境监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问题的监督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 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以巨大的决心,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排除阻力,确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1979至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2011年,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GDP高2.6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比GDP增速低0.4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日本、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时期,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也出现过低于40%的年份,但从未出现过持续性的下降;英、美、德等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比较高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同时指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居民消费率偏低,也导致居民消费不足。近年来,由于受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2010年和2011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74.0%和74.8%,比2005至2009年有所下降。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预测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12.0%。展望2013年,预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否则简单的收入翻番也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档为【社会蓝皮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8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5
浏览量: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