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教育史》试题《中国教育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有教无类” 2、《学记》 3、“三舍法”(宋代) 4、六艺教育(西周) 5、“五育并举”(蔡元培) 6、生活教育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2、简述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特点。 3、简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4、简述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5、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主要教育思潮。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有教无类” 2、《学记》 3、“三舍法”(宋代) 4、六艺教育(西周) 5、“五育并举”(蔡元培) 6、生活教育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2、简述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特点。 3、简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4、简述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5、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主要教育思潮。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朱熹是怎样论述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可以入学受教育。这一教育主张的提出和实施,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较为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学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它思想中分离出来,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三舍法”(宋代)——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时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宋代在太学中分设外舍、内舍与上舍,各舍确定一定的名额。初入学时入外舍,外舍生经升舍考试,结合平时行艺,以决定是否升入内舍。内舍生经升舍考试,结合平时行艺,决定是否升入上舍。上舍生经升舍考试,结合平时行艺,上等者可越过科举而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而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参加礼部试。这种制度提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科举与学校更紧密结合起来。 4、六艺教育(西周)——“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礼乐。周礼的范围已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书、数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5、“五育并举”(蔡元培)——针对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其中,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世界观教育是是一种哲理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 6、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是在平民教育运动实践过程中提出来的,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要摆脱那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留给人以思考。 2、(1)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2)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学术风气活跃。 (4)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3、(1)批判和揭露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4、(1)全面学习西学。 (2)改革科举制度。 (3)建立近代学制。 (4)倡导女子教育。 5、(1)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3)职业教育思潮。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1)产生原因:中国近代学制形成后,虽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新学制的特点: a、以加强中等教育为核心,将辛亥革命以来的七四学制改为六三三学制,小学缩短一年,中学延长一年。 b、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适应升学、就业的双重需要。 c、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d、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 e、注重普及教育,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育年限。 f、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充分体现了地方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3)历史影响:1922年学制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亦合理地吸收了该学制的积极成分。 2、要点及评分标准 (1)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这样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2)关于“小学”教育思想 a、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b、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1分) c、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即“教事”和 “学事”。 d、在小学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其次,要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3)关于“大学”教育思想 a、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 b、大学教育的任务是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即“穷其理”、“以理教”。 c、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d、在大学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两点: 其一,重视自学。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4)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 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本文档为【《中国教育史》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