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

【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

举报
开通vip

【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 www.hozoocom.cn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提示: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部分,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一般2—4分,学习本章应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选择题),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理论 来源和社会历史条件(选择题)。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答题、选择题)。 ...

【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
【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 www.hozoocom.cn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提示: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部分,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一般2—4分,学习本章应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选择题),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理论 来源和社会历史条件(选择题)。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答题、选择题)。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人民群众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科学之科学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在哲学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5.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成为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的思维发展的科学 9.哲学是( ) A.人生观的学问 B.科学的世界观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页- www.hozoocom.cn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一切科学知识的总汇 10.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C.思维能否决定存在的问题D.思维是否具有能动性问题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3.划分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是( ) A.对运动和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的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14.“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5.“富贵在天,生死有命”是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是感觉的复合”(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是( ) A.量子力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C.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化 D.地心说、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页- www.hozoocom.cn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启蒙哲学 19.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是( ) A.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B.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 C.旧唯物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 20.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的问题是( ) A.世界的本原问题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D.世界的矛盾性问题 二、辨析题 1(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三、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D4.B5.D6.C7.C8.C9.C10.B11.D12.C13.C14.A15.C16.A17.B18.A19.D20.A 二、辨析题 1(错误。(1)对不同哲学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都笼统地说成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歪曲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错误。(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三、简答题 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页- www.hozoocom.cn 2((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复习提示: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论部分,是哲学部分的重点,各种题型都可出现。学习本章应了 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 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等(选择题、简答题)。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述题)。 一、选择题 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D.朴素唯物主义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庸俗唯物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内在形式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5.“机事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广延性D.时间的重复性 6.“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这段话说明时间和空间是(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页- www.hozoocom.cn A.人脑中主观产生的概念B.物质的存在形式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8.科学证明,人脑是思维的( ) A.器官B.产物 C.源泉D.对象 9.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社会的改造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0.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关系的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完全取代人脑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11.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偶然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表面的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非本质的联系 1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物质性原理 1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5.一元论就是( ) A.认为世界本原只有一个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16.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5页- www.hozoocom.cn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运动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性D.矛盾的斗争性 1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B.可知性 C.稳定性D.运动 19.静止是( ) A.运动的一般状态B.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C.绝对不动,永远不变D.与运动无关的稳定状态 20.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的B.形而上学的 C.辩证唯物主义的D.唯心主义的 2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2.意识是( ) A.物质的感性活动B.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先于物质而存在的东西D.大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23.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猿脑发展为人类B.直立行走 C.语言的产生和发展D.生产劳动 24.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 ) A.永恒不变地存在着B.三维的广延性是无限的 C.是不可计量的D.是虚无的 2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2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 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意识的本质是(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6页- www.hozoocom.cn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和的特殊物质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社会的产物 28.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 ) A.意识是物质的属性B.电脑可以进行思维运动 C.电脑可以代替人脑D.电脑比人脑聪明 29.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严重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就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30.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周围住处有许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 的形态、姿态有了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上述 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意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1.下列选项中全面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是( ) A.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 B.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的能力 D.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32.俗语说“画饼不能充饥”。这句话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B.意识与物质没有同一性 C.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D.意识的作用不能取代物质的作用 二、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电脑能够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的思维从而统治人类。 3.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简答题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3.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7页- www.hozoocom.cn 4.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5.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6.什么是意识能动性?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要反对哪两种片面观点? 四、论述题 1.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2.试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现实意义。 3(试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B5.B6.B7.A8.A9.A10.D11.A12.C13.D14.A15.A16.D17.B18.D19.B20.C21.B22.B23.D24.B25.C26.D27.B2 8.A29.B30.C31.D32.D 二、辨析题 1.错误。 (1)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由于单独的存在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 以是精神的存在,从而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错误。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就是电脑按事先编好的程序系统对人的思维进行模拟。 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区别: (1)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2)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 因此,思维模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或超过人脑的思维水平。人脑的思维决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所控制和支配。 3.错误。 (1)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的反映。 (2)意识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揭示:一是从它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种说法把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起源混淆了。 4.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8页- www.hozoocom.cn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革命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惟意识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三、简答题 1.(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2、(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静止表现为下列两种情形:第一,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第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第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 (3)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研究。 3.(1)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的过程。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反映事物的现状,而且能追溯过去预见未来,创造出理想世界。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人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而去认识和行动的。第三,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 碍或破坏作用。 (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4.(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5.(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 6.(1)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反映世界和???????????????????????????????????????????????????????????????????????????????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9页- www.hozoocom.cn 改造世界的能力。 (2)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人的自身生理活动起着指导和控制作用。 (3)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应反对两种倾向。其一,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论。这种观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把意识看成客观世界的消极反映,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二,反对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或精神万能论。这种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绝对力量,能创造一切,改变一切。 四、论述题 1.(1)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者的内在统一。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的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阶段,主要是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中解放出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我们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4)倘若我们不解放思想,也就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同样,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主观主义。 第一,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否则就违背了世界物质性原理,不能不犯错误。 第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的存在也是客观的、正常的现象,只有在多样性中才能找到统一性。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坚持原则上的集中统一,又要因时因地制宜,在方式方法上灵活多样。 第三,既然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 第四,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做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办法来,以便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改造。 (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前最大的实际。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得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总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产生、能动作用的大小、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 (2)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这就决定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0页- www.hozoocom.cn 的初级阶段。 (3)现实意义:确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解决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点,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有利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并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思想意识则会引导人们错误地行动,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文明条件和社会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有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复习提示: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部分,是哲学部分的重点,各种题型均能涉及。学习本章应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联系的观点,发展的实质、形式、道路与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简答题)。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述题)。 一、选择题 1.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 ) A.对立和统一 B.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C.排斥和否定 D.反对和斗争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共性和个性 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途径 B.道路 C.不同状态和形式 D.源泉和动力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1页- www.hozoocom.cn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场所的变更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一般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的唯物 辩证法的原理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统一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统一原理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彻底 C.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9.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10.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A.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1.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结构性 B.层次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1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3.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4( ) A.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B.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一切与时间顺序性有直接关系 D.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15(必然性是由事物的(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非主要矛盾决定的 C.外部矛盾决定的 D.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 1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2页- www.hozoocom.cn A.内容一定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D.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 17.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9.事物的度是指( ) A.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B.事物与他物相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C.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界限 D.事物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 2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2.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是(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D.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 23.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A.共性和个性 B.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与特殊性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25.公孙龙“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3页- www.hozoocom.cn 26.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 ) A.根本性质相同 B.形式完全不同 C.回到原点 D.仿佛是事物的回复 2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寓意是( ) A.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质变 B.量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质变 C.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前提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8.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机械论观点 D.宿命论观点 29.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其各要素性质和功能的总和。这表现了系统的( ) A.结构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3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联系 B.是否承认发展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全面观点 31.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规律 3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也是绝对的 3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关系是(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根据 C.内因外因起同等的作用 D.内因的作用主要,外因作用次要 34.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败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御;蹄铁御,战马蹶;战马蹶, 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段话主要包含的哲学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4页- www.hozoocom.cn 道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D.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3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 B.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芒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括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8.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下列选项中,比喻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是(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时间好比长流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0.一部文艺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事物等要素全部总和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文艺作品的( ) A.内容 B.形式 C.现象 D.本质 二、辨析题 1.联系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而联系不需要条件。 2.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3.具有前后相继的现象就是因果联系。 4.假象是一种错觉。 5.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 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包含个别(“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三、简答题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5页- www.hozoocom.cn 1.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简述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6.简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7.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8.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理论意义。 9.简述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分歧。 10.简述系统及其主要特征以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四、论述题 1.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2.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应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3.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D 6.D 7.B 8.D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D 16.B 17.C 18.B 19.C 20.A 21.A 22.D 23.C 24.B 25.B 26.D 27.D 28.A 29.B 30.C 31.B 32.B 33.A 34.A 35.C 36.A 37.C 38.C 39.D 40.A 二、辨析题 1.错误。 (1)联系即关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 (3)联系与条件紧密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任何联系都离不开条件。 2.错误。 混淆了旧事物与新出现的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3)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3.错误。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6页- www.hozoocom.cn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显著特点: 第一,原因和结果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即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第二,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3)因果关系一定具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但具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则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4.错误。 (1)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2)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3)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4)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5.错误。 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6.错误。 (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 (2)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3)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7.正确。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指事物共性、普遍性,它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是个别事物的稳定的本质的部分,所以,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别包含一般。 (2)一般并不包含个别,因为个性是事物具体的特征,它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所以,个性比共性更丰富、生动和具体,因此,一般并不包含个别。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7页- www.hozoocom.cn 三、简答题 1.(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 (4)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的 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运动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4.(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5.(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8页- www.hozoocom.cn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第一,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原因和结果的对立是指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别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指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表现为:没有无因之果,也没 有无果之因,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上,同一种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6.(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第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二者的对立,一方面是指内容和形式在一定关系上的区别是确定的,不能混淆;另一方面是指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二,二者的统一,一方面是指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和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第四,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活跃易变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形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形式对内容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实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 7.(1)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为: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第二,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任何现象都是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没有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 8.(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每一事物有它的特殊矛盾,规定着它的特殊本质,使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存在。 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个性是丰富复杂的,共性只是个别事物的一部分、一方面,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包括在一般之中。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19页- www.hozoocom.cn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在一定场合下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9.(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扬弃自身而发展的,因而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由于否认事物自身的矛盾,因而把事物的否定看做是外力推动的。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它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抛弃又继承;形而上学则是以绝对对立的两极来看待事物,不承认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认为否定是绝对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消灭。 (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因而,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坚持肯定是包含否定的肯定,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形而上学否定观则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认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10.(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它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的首要特性。?结构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且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层次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可以成为更大系统的要素,作为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相对于它的下一层次来说,又是一个系统。?开放性,即系统总是同一定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系统的主要特征中,整体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第二,整体是按一定联系结合在一起的,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 四、论述题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0页- www.hozoocom.cn 2.(1)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3)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3((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受整体制约,不能离开整体。第二,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2)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首先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局部要服从全局,反对片面强调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同时还要考虑和照顾到局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 ,调动局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片面强调全局而不顾局部的错误倾向。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立足全局,统筹兼顾,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近年命题情况 2001年考了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可以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选择题)。真理的绝对性概念(选择题)。2002年考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选择题),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和相对的(选择题)。2003年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选择题)。2004年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选择题)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复习提示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部分,考试多以选择题为主,一般4,6分,本章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要注意论述和辨析题。学习本章应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实践对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答题)。掌握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简答题)。理解真理发展的规律。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1页- www.hozoocom.cn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客体是(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主体创造出来的认识对象 C.是外部自然界 D.客观存在的事物 3.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认识关系 B.实践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 ) A.感性认识的范畴 B.理性认识的范畴 C.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 D.既不属于感性认识,也不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7.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客观事实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8.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括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对内部世界的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2页- www.hozoocom.cn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 ) A.自觉能动性活动 B.客观性活动 C.直接现实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1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1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融合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互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3.唯心主义认识论本质是( )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驳倒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实践 B.反映论 C.理性认识 D.真理 15.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 A.仅仅是实践者 B.仅仅是认识者 C.所有的人 D.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17.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可知论的三种形式 B.真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8.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 A.实践论 B.先验论 C.反映论 D.客观论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3页- www.hozoocom.cn 19.认识有待深化、感性认识有等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无限论 D.可知论 20.理性认识是(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21.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推理 22.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23.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本身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 24.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这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25.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二元论 2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7.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现实工作中的(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4页- www.hozoocom.cn C.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D.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2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 ) A.可知论 B.经验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独立存在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两种不同发展方向 30.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实践到认识 3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 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33.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作了深入研究,才写 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34.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 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3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5页- www.hozoocom.cn A.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是否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C.是否同正确的理论相一致 D.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赞同 3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说明(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实践决定认识 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7.恩格斯讲:“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名言说明的哲学道 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决定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38.弗兰西期?培根曾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收集材料,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 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编成神秘之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在花园里采集原料,消 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里“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 )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际,因此比理性认识更加可靠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比感性认识可靠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39.“谈虎色变”从认识的基本形式看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40.“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想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二.辨析题 1.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6页- www.hozoocom.cn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的关系。 6.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7.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四、论述题 1.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2.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说明这段话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3.试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B4.A5.C6.B7.A8.B9.B10.C11.C12.D13.B14.A15.A16.D17.C18.C19.B20.D21.A22.B23.C24.C25.B26.C27.B2 8.C29.C30.C31.D32.D33.C34.B35.A36.C37.C38.D39.C40.C 二、辨析题 1.正确。 (1)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2)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事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正确。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导致失败。 3.错误。 (1)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不是直观反映,而是能动反映。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单凭直观,人们至多认识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7页- www.hozoocom.cn (3)“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的说法,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缺乏实践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三、简答题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 (2)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 (3)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4)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主体改造客体,客体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了人创造了美。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真理向谬误转化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性的认识从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孤立出来,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4)谬误向真理的转化表现为: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可以在纠正错误、批判谬误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认识从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1)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促进人们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5.(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间接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由于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与客观事物是直接接触的,所以,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8页- www.hozoocom.cn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外表和现象,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6.(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因为,思想没有直接现实性,无法检验自己;而客观实际也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因为客观事物是 第一性的,不能联系主观,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惟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人们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事实践活动,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够把原来的思想理论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检验出原来的思想理论是不是真理。 7.(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它把反映论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对社会的意识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科学地解释了意识和存在、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所以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四、论述题 1.(1)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3)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29页- www.hozoocom.cn 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2((1)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注重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注重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用新的理论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十月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3)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不断发展,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要反对用教条主义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要反对借口时代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近年命题情况 2001年考了生产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选择题)、生产力及基本特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题)。2002年考了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选择题)。2003年考劳动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的纽带。(选择题)2004年考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选择题)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选择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简答题)。 复习提示 本章阐述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学习本章应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概念。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理解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理解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论述题)。本章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命题。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 D.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2.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0页- www.hozoocom.cn A.哲学 B.道德 C.艺术 D.政治法律思想 3.人与自然的联结中介是( ) A.生产劳动 B.社会关系 C.社会意识 D.生产工具 4.在全部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社会生产关系 C.地域关系 D.阶级压迫关系 5.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体现的是(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 6.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口因素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 )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1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1.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C.对外交往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12.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C.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1页- www.hozoocom.cn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15.国家的起源是(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B.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C.军队、法庭、监狱的出现 D.国家政权的建立 16.国家属于( ) A.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1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程度高低 C.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按劳分配 19.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20.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 B.共产主义的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D.交换和消费关系 2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构成生产方式的基础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2页- www.hozoocom.cn D.它的实体就是生产资料 23.国家的实质是( )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组织国家经济建设的机关 24.区分国家的类型的根据是( ) A.国民多少 B.领土的大小 C.国家性质 D.政权组织形式 25.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 ) A.物质内容 B.形式 C.动力 D.结构 26.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 A.生产力发展 B.社会分工 C.私有制的出现 D.剩余产品的出现 27.国体是( ) A.国家职能 B.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C.国家的阶级性质 D.国家的机构 2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 A.科学文化的反映 B.社会规律的反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D.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29.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 A.哲学 B.艺术 C.道德 D.政治法律思想 30.观察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是( ) A.唯物的原则 B.辩证的原则 C.历史的原则 D.阶级分析的原则 二、辨析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3页- www.hozoocom.cn 2.简述生产关系的涵义及其构成。 3(简述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4(简述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关系。 5(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成为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根据。 6.简述唯心史观在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根源。 7(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8.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简述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0(简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并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意义。 2.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A4.B5.A6.A7.C8.D9.B10.B11.D12.A13.C14.B15.A16.A17.D18.C19.D20.C21.A22.C23.C24.C25.A26.C27.C2 8.C29.D30.A 二、辨析题 1(正确。 (1)从动态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2)从静态看,生产关系分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其他两方面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错误。 (1)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2)社会政治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设施。 (3)国家政权是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核心。 3.错误。 (1)阶级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惟一标准是经济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 三、简答题 1.(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4页- www.hozoocom.cn (2)生产力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 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是一个包括生产工具以及动力、能源、运输、仓储、控制、信息等子系统在内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子系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具有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统称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被支配的“物”的因素,劳动者则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因素。 2.(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哲学是世界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社会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基本原则与立场上与其所从属的世界观保持一致,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的局限,以及社会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成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相统一的科学。 4(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是以社会领域中各个具体方面的事物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历史学以各个历史朝代兴衰更替、沿革变迁的具体史实为依据,阐述社会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具体演进规律;社会学则以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以及社会的功能等为其研究对象并阐述其理论的。 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是在综合和概括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所以,社会历史观理论的形成是以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的。但是,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一经形成后,又反过来给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以指导和影响。 5.(1)这一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有机整体,社会现象更是纷繁杂芜。综观这些现象,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物质现象和社会精神现象两大基本类别。因此,历史观必须首先弄清了社会的物质方面和社会的精神方面何者在先、何者在后,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2)这个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哲学基本问题,体现在唯物论中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体现在辩证法中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体现在认识论中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历史观中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历史观上就有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唯心史观则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派生物。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切对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5页- www.hozoocom.cn (4)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其他一系列社会历史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解释。由于社会历史观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元问题,它是阐释其它问题的基底。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和认识论根源的。 (1)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很落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使得人们被局限于一个狭小闭塞的天地中,人们观察事物的眼界受到限制,不能从根本上去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不易看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必然联系,结果就必然导致人们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联系。 (2)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必然受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局限。作为统治阶级的剥削阶级,在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主导权的前提下,势必夸大精神的作用和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和物质生产者的地位,鄙视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进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反动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总是无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宣扬所谓“君权神授”和“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3)认识论根源。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许多时候,由于客体事物的复杂性以及认识主体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很难透过社会历史的表象去发现历史的真谛。例如,杰出人物声名显赫、功勋卓著,容易使人从表面看问题而产生错觉,似乎历史的创造是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意志,从而忽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正是利用和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根本不懂得去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原因,也不懂得英雄人物之所以产生的真正原因。 7.(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并且动摇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地位,它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给人们一种研究、考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社会历史领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社会历史不仅表现为一个客观物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有目的意志、有能动性的人参与的过程,所以考察研究社会历史比对自然界的考察研究还要复杂许多,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种考察研究更需要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考察研究的方法。 8((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跟劳动类似,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此,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从而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产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6页- www.hozoocom.cn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而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9((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存在。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第一性的观点,认为虽然社会历史须有人参与,但并不能据此否定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一方面,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须依赖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间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发展的过程。像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不断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社会本身,在于社会形态包含的内在矛盾性。社会发展是社会形态自身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结果。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相比,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有了具有意志、思想的人的密切参与,使其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也就是说,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由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仍然有着自己的规律性,它的客观物质性是与规律性相统一的。 10((1)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 (2)物质文明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或条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3政治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4)精神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思想主导,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向。 四、论述题 1.(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满怀信心地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7页- www.hozoocom.cn 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是观念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4)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近年命题情况 2001年考了社会基本矛盾(选择题)。2002年考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形态(选择题),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选择题)。2003年考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选择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论述题)。2004年考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选择题)。 复习提示 本章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作用。学习本章应了解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历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简答题)。掌握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简答题),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过程(简答题),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的关系。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 ) A.生产力 B.劳动者 C.生产关系 D.劳动工具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8页- www.hozoocom.cn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明( ) A.上层建筑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经济基础一切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6.国家政权属于( )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社会的生产方式 D.统治阶级的意志 7.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8.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9.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 ) 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地位 10.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文化斗争 1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 A.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 C.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39页- www.hozoocom.cn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互不相关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13.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 A.相对稳定的因素 B.多变的、活跃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D.以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的精神因素 14.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1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规律,是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B.它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规律 D.它决定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1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 A.政治活动 B.文化活动 C.艺术活动 D.生产活动 1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D.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18.坚持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就要坚持( )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观点 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观点 C.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的观点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0页- www.hozoocom.cn D.群众运动都是天然合理的观点 19.群众观点的核心是( ) A.相信人民群众 B.向人民群众学习 C.依靠人民群众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创造的活动,因此人们可以( )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21.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23.“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 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为( )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 2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1页- www.hozoocom.cn 26.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D.剩余产品的出现 27.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在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以生产工具为骨骼系统的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2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是( ) A.阶级斗争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29.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认为( ) A.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B.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一个 C.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在领域中寻找 D.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0.杰出人物是( ) A.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指挥者 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C.历史上重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D.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作用和显著贡献的人物 二、辨析题 1.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准。 2.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2页- www.hozoocom.cn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 5.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 1.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2.试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A2.B3.C4.D5.B6.B7.B8.D9.C10.A11.D12.D13.A14.C15.C16.D17.B18.C19.D20.D21.A22.B23.B24.A25.C26.C27.D2 8.C29.D30.D 二、辨析题 1.错误。 (1)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否认生产力标准,既无法揭示社会进步的实质,也无法找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 (2)生产力是最终标准,但不是惟一标准。社会进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与尺度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包括着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不是说生产力是惟一标准,而是说生产力是诸多标准中根本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标准。 2.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3.正确。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及反动上层建筑的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直接地表现为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错误。 (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动力系统。 (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 (3)在这个动力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动力。当然,生产力是最终动力,但不是惟一动力。 5.这个命题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1)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3页- www.hozoocom.cn 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2)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充当历史的“剧中人”和历史的“剧作者”。 (3)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三、简答题 1.(1)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第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一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1)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具体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社会形态得到了依次更新,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矛盾运动的。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是: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并且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则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过程,???????????????????????????????????????????????????????????????????????????????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4页- www.hozoocom.cn 实质上可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的这种循环往复,形成了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4.(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它们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2)这两对矛盾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了原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促使上层建筑发生相应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确立,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保证,从而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两对矛盾的上述循环不断地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这两对矛盾的辩证运动反映了社会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称“潜在的生产力”,属于生产力系统中的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首要的必要因素和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是物质生产的直接承担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艺术作品和文化成就,往往都是依据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经验汇总和提高的结果。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内容有: (1)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取得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人民群众拥护和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无产阶级政党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对人民群众负责与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 (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这是无产阶级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两大宗旨的内在要求。 四、论述题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5页- www.hozoocom.cn (2)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2)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3)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近年命题情况 2001年考了人的本质属性(选择题),2002年无考题。2003年无考题。2004年考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选择题)。 复习提示 本章阐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学习本章了解社会形态、人的本质、社会进步等观念。理解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掌握人类社会进步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社会进步的根源是( ) A.社会基本矛盾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 C.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2.社会进步是指(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6页- www.hozoocom.cn A.社会政治的发展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社会文化的发展 D.社会的全面发展 3.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 A.人的自私性 B.人的阶级性 C.人的协作性 D.人的集体性 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A.现有价值和社会价值 B.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5.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人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物质价值 B.人既有自然价值又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然价值 C.人既有自然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社会价值 D.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不能是价值主体 6.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多少 B.个人对社会索取的多少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职务的高低 7.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 )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8.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 )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社会进步的制约 C.生产关系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9.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直线式 B.前进的、上升的,暂时的倒退改变不了这个总趋势 C.没有进步性可言 D.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 10.人的本质在于( ) A.能够改造世界 B.在任何社会都有阶级性 C.有思想、有意识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 )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7页- www.hozoocom.cn A.自由不受必然的制约 B.自由是以对必然的把握为前提 C.必然阻碍人的自由的发挥 D.自由与必然是绝对对应的 1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政治制度 B.社会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形态的变化 13.用生产力评价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 )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工具的性质 C.生产对象的性质 D.劳动资料的性质 1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前者是个人理想,后者是社会目标 B.前者体现个人价值,后者体现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孤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5.人的价值反映的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二、辨析题 1.社会进步就是指社会变动。 2.人之初,性本恶。 3.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社会。 4.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的本质。 2.简述人的价值及关系。 3.简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简述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8页- www.hozoocom.cn 一、选择题 1.A 2.D 3.B 4.D 5.D 6.A 7.B 8.A 9.B 10.D 11.B 12.C 13.A 14.D 15.D 二、辨析题 1.错误。 (1)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产的进步与变革。 (2)正确理解社会进步概念,应注意:第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与上升性运动;第二,社会进步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整体性发展。 2.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变化的,不存在什么抽象不变的、与生俱来的人性。 3.错误。 共产主义这一概念有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即共产主义理论;第二,共产主义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三,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社会运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4.错误。 (1)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将它归结为人的本质。(2)唯物史观认为,人是从事活动的,尤其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结成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形成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属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理性、自由和意志是现实性社会人的具体表现。 (3)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讲理性、自由和意志是抽家的人性论。 三、简答题 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表明: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第二,人的本质总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三,不存在什么一般的、共同的性质,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2.(1)人的价值即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 3.(1)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状态。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必然王国中,人是被支配的、受奴役的,是没有自由的;另一方面,???????????????????????????????????????????????????????????????????????????????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49页- www.hozoocom.cn 人们要想获得自由又离不开必然,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中,只承认必然的,否认自由,必定陷入“宿命论”;夸大自由,否认因果性和必然性,必定陷入唯意志论。 (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不仅表现二者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上,而且表现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过程上。 4((1)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的上升性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断上升的过程。 (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总会遇到各种曲折,是曲折发展的,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3)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50页- www.hozoocom.cn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51页- www.hozoocom.cn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52页- www.hozoocom.cn ??????????????????????????????????????????????????????????????????????????????? 宏章教育网(www.hozoocom.cn) - 本套试题共分53页,当前页是第53页-
本文档为【【精品】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11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