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举报
开通vip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 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 文艺学的含义;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 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2、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本质...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 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 文艺学的含义;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 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2、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文学创作化: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 ?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 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 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 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 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 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 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对象化论; ?艺术生产论; ?特殊的意识形态论; ?能动的反映论; ?文学起源论; ?现实主义的创作论; ?文学历史发展论; ?文学批评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1、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论:主现的,形式的; ?审美愉快是非功利的; ?审美愉快取决于对象的形式; ?审美是纯主观的活动,它依赖人的心理能力;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 2、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美论: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 ?自然美是艺术美的中介,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艺术是人的创造物,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美论; ?艺术的本质是“理论的直观”; ?爱是“诗之源泉”; ?产生艺术的是真实生活和感情。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论) 1、文学艺术是人的生活活动; 2、文学活动是人的自由的创造;(创造性) 3、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文学是“人学”。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论) 1、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艺术这一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依存性) 3、文学艺术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艺术生产”论) 1、文学艺术是一个生产过程; 2、艺术生产者、艺术产品和艺术消费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3、文学艺术是艺术生产者创造出来的独特产品。(独创性) 小结: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1、“对象化”论——创造性; 2、“意识形态”论——依存性; 3、“艺术生产”论——独创性。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指导思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特色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 1、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 2、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当代性问题:体观时代精神: 1、概括文学活动的新经验,回答文学活动的新问题; 2、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3、借鉴新学科,运用新方法,开拓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文学活动的含义; 二、文学活动构成的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艾布拉姆斯)。 1、世界: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客体); 摹仿说:亚里斯多德——摹仿三种世界(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柏拉图——艺术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的摹仿”。 再现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说、反映论。 2、作者:文学活动的主体; 表现说:文学是作者心理的表现。 华兹华斯、雨果、托尔斯泰都强调作者情感的作用。 3、作品:文学活动的结果(客体); 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 作家的创造性——作品的独立价值;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陌生化”概念——文学本体论。 4、读者:文学活动的另一主体。 读者的接受是文学活动实现其价值的关键; 读者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有4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 三、文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1、四要素构成的螺旋式的循环系统——文学活动系统; 2、文学活动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1、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是实践性和社会性。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 1、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 2、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自由关系; 3、人能以诗意情感的方式去感受事物。 (二)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人的感觉活动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 (三)文学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2、审“对象”、“审已”与“自然的人化”; 3、通过审美活动(创作、欣赏)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1、物质实践活动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2、精神活动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并对其产生反作用; 3、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一)、文论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 1、巫术说: ?基本观点:文学起源于巫术仪式; ?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弗雷译(代表作《金枝》); 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 英国学者哈丽逊(代表作《古代艺术与仪式》); ?艺术本身也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 2、宗教说: ?基本观点:文学来源于宗教情感; ?代表人物:德国批评家赫尔德尔;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代表作《艺术的起源》); ?宗教也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 3、游戏说: ?基本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无功利目的的游戏,是原始人精力过剩的一种发泄。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代表作《判断力批判》); 德国文学家席勒(代表作《审美书简》);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司; ?游戏是劳动的产儿。 4、摹仿说: ?基本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模仿,这种摹仿出于人的天性。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摹仿与劳动实践密不可分。 (二)、劳动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文学活动产生于劳动的需要; 3、劳动生活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与前人有关认识: 1、文学发展的制衡力量及其相对独立性: ?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 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文学艺术反而领先; (见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不平衡关系”的原因; a、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工; c、文学艺术自身的继承性。 3、文化史上对文学发展的论述; ?风气说; ?理念说; ?循环说; ?组合说。 (二)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1、经济活动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2、上层建筑其他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3、文学发展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 文学概念辨析 一、文学概念三义: 1、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文化的文学观念) 2、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审美的文学观念) 3、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惯例的文学观念) 二、文学作为文化: 把文学纳入文化范畴,忽略文学的审美特性。 三、文学作为审美: 强调了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出了文学的各种审美范畴。 四、文学作为惯例: 1、惯例是一种暂时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2、惯例应包含的规范: ?文学具有形象性,它包含想象、虚构、情感等特性; ?文学是一个整体,传达完整的含义; ?文学蕴含独特的无限的意味。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 1、文学属于审美领域; 2、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 3、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社会结构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总体组织; 2、社会结构的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位置: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政治是经济基础制约文学的中介因素;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二、文学与话语: 1、 话语的含义: 2、文学话语的五要素: ?说话人——叙述者、作家、主体; ?受话人——接受者、读者、主体; ?本文(文本)——话语系统,媒介; ?沟通——融洽状态,目的; ?语境——语言关联城,环境。 3、话语与语言、言语的区别: ?语言和话语: 语言——人类社会交际工具; 话语——语言的具体运用形态; ?语言系统和言语: 语言系统——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和个人实际语言行为; 言语——二者总和。 ?本文和话语: 本文——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话语——包括本文在内的社会话语活动。 三、文学与社会: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1、文学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活动; 2、作家所表达的情感是社会化的情感; 3、读者的阅读行为也是社会性的。 (二)、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2、文学是社会的产物(包括客体和主体); 3、文学话语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文学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1、文学话语的意识形态性; 2、文学话语的民族性: ?体现民族文学内容、形式、风格上的共同特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3、文学话语的人民性: ?表达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理想; ?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4、文学话语的阶级性: ?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隶属于一定阶级; ?文学话语显露出作家的阶级色彩; ?阶级性在文学中的复杂表现:显隐之别与内在矛盾。 四、文学与反映: (一)、文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 1、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 2、文学是受动反映和能动反映的统一; 受动性:?文学反映外部客观世界; ?文学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能动性:?文学反映现实的选择性和创造性; ?文学能动地再造现实; ?文学反映被体验过的生活。 (二)、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 五、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 思考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普遍性质——一般意识形态性;文学的特殊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性质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一般意识形态性通过审美性表现出来。 *审美意识形态和内涵:(目的:无功利的;方式:形象的;态度:情感的)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一、文学是功利的也是无功利的: 1、审美的无功利性: ?含义:审美不寻求直接的利益满足; ?体现:作家的创作过程:舍弃务利,淡泊宁静; 读者的阅读过程:不抱功利目的去欣赏。 2、文学隐伏着功利性: ?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有其深层的社会功利性; ?本文作为话语结构通过审美手段来反映现实。 3、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 二、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1、文学的形象性: ?形象的含义; ?审美形象的特征: a、审美形象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b、审美形象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模糊的。 ?形象使文学表现为直觉方式; a、审美自觉的含义; b、审美形象就是瞬间瞥见的活生生的景象。 2、文学的理性: ?理性的含义; ?理性在文学中的表现: a、理性可以规范文学创作过程; b、理性可以体现社会效果; c、文学形象本身蕴含理性; d、理性使文学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3、文学直接是形象的,深层是理性的。 三、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文学的情感性; ?审美情感的含义; ?审美情感通过审美形象显现出来。 2、文学的认识作用; ?文学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 理智认识隐于审美形象世界中。 3、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文学是一种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交织着 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2、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文学是审美的,具有特殊性; 目的:无功利的; 方式:形象的; 表现形态:主体情感评价。 ?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具有一般性; 是一种社会话语活动 ?审美性质是直接和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3、文学的双重性质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第四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话语蕴藉: 1、 何谓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 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话语蕴藉的两层意思: ?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话蕴藉性质; ?“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3、文学话语蕴藉的修辞特点;含蓄和含混; 含蓄:“小”中“蓄”大; 含混:“一”中生“多”。 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飘零感;(2)等待;(3)时间漫长——树落了叶,人白了头。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般性质 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结构 审美意识形态 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话语藉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领导; ?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美学与历史的统一;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2、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性: ?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 ?共产主义理想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 ?革命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 ?深刻的哲理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性的统一。 “三融合”境界 3、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多样性: ?文学创作题材、风格、艺术方法的多样性; ?多样化的文学活动可以调动作家的创作积极性,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1、价值取向:—满足人民 的审美需要; —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 —丰富人民生活。 2、文学活动价值观的核心: ?“二为”方向的内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为”方向的实现;通过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实现;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1、雅与俗的双向运动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发展过程; 2、雅与俗可以相互转化; 3、雅与俗和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提高与普及是为人民的; ?提高以普及为基础,又给普及以指导。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1、创造出真实、生动,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 2、批判社会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的假恶丑; 3、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1、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思想认识水平; 2、学习社会,丰富社会体验; 3、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培养群众感情。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思想内容上的继承; ?艺术形式上的继承; 2、继承的方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3、列宁的“两种文化”说; 4、批判继承的标准:坚持人民性。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1、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善于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学的有益成分; 3、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学的独特性。 三、百花齐放,推除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列宁的两个“无可争论”; 2、“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方针; 3、推除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涵;P98 2、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3、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不与物质生产同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 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是观念性的生产; ?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文学与科学: 文学是情感地审美地掌握世界; 科学是理性地如实地掌握世界; 2、文学与宗教: 文学是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 宗教是人对世界的虚幻认识。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2、文学创造以话语为原料; 3、文学创造是创造新的话语系统。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几种文学创造客体观: 1、“自然”说: 2、“情感”说: 3、“原始意象”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a、何谓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全部丰富性); ?社会生活的审美性(具有审美价值的); ?社会生活的亲历性(作家体验过的)。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几种文学创造主体观: 1、“摹仿者”与“创造者”说:(两极论) 2、“旁观者”与“移情者”说:(两极论) 3、“集体人”说: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体,具有独创性; ?文学创造的主体又是一定的社会人,具有社会性。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1、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2、材料的来源:客观的社会生活。 3、材料的获取过程: 4、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是一种独特的感知(艺术家的眼睛);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三、创作动机: 1、 何谓创作动机, 2、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内在动力) 3、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的关系; 4、创作动机的结构。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回忆与沉思: B、常用的回忆方式(三法); b、沉思的作用与心理功能。 ?想象与联想: B、想象的三种功能:再现、比拟、虚构; b、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类似、对比。 ?灵感与直觉: B、灵感的特征和规律; b、直觉的作用和规律; c、直觉与灵感的联系与区别。 ?理智与情感: B、理智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b、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和相互促进。 ?意识与无意识: B、意识对无意识起知道作用; b、无意识对意识起内在辅助作用。 二、构思方式: ?综合: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和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突出和简化: B、突出的两条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 b、简化与突出的联系和区别。 ?变形与陌生化: B、变形的方法:扩大缩小法、粘合法、漫画法、夸张法、幻事法。 b、陌生化与变形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1、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意图的不适应; ?动机的中途转换。 2、作品与意图的统一。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寻找不可代替的文字符号呈现心象; 2、技巧要为物化心象服务(两点)。 三、兴与推敲: 1、即兴创造的特点和规律(三点); 2、推敲表现为语词推敲形式。 第八章 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 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 (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 同:以假定性情景表现生活内蕴。 1、内蕴的真实;2、假定的真实。 (二)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对客体反映的主观性和诗意性。 1、主观的真实;2、诗艺的真实。 (三)艺术真实的涵义。 二、艺术概括: (一)艺术概括的涵义; (二)艺术概括的规律: 1、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以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 2、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三)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 1、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概括; 2、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吸收其他素材。 第二节 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主体性裁判): (一)情感把握的涵义; 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二)情感把握的原则: 1、情感态度:诚挚性、高尚性; 2、诗意的裁判:情境相依、情理交融。 二、形式创造(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 (一)形式创造与艺术形式的涵义; (二)形式创造的原则: 1、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 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 2、 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一)现实型文学的含义: 方式——写实;目的——再现客观现实。 (二)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1、再现性:(?摹拟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倾向的隐蔽性。) 2、逼真性:(?感性状貌和细节真实;?以描写见长。) (三)“熟悉的陌生人”:现实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 二、理想型文学: (一)理想型文学的含义: 方式——侧重直接抒情;目的——表现主观理想。 (二)理想型文学的特征: 1、表现性:(?主观理想高于一切;?直接表达情感态度。) 2、虚幻性:(?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多表现作家理想中的英雄;?创造出 奇人、奇事、奇境。) 三、象征型文学: (一)象征型文学的含义: 方式——暗示;目的——寄寓审美意蕴。 (二)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1、暗示性: ?寄寓某种意蕴(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 ?以间接的方式暗示寓意。 2、朦胧性: ?具有超出个别形象的宽泛意义; ?文学意象是一种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现实型文学:《诗经》—《史记》—杜甫、白居易诗作—明清小说; 理想型文学:《楚辞》—李白诗作—《西游记》、《聊斋志异》等; 象征型文学:《庄子》—禅诗—王维、李贺、李商隐诗作等。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雨果、歌德、拜伦、雪莱、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 乔治?桑等; 2、现实主义文学:斯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也 夫斯基、莫泊桑、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3、象征型文学:爱伦?坡、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主义诗派。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1、现实型文学的发展: 2、象征型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现代主义的含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先锋主义; ?现代主义的时代特征、哲学根源和中心思想内容; 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危机、法西斯横行、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兴盛; 哲学根源:尼采、胡塞尔、柏格森、萨特、弗洛依德等; 中心思想内容: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 基本关系。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强调心理真实,重艺术幻想, 重形式创新,表现手法离奇独异。 ?现代主义文学举隅:象征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诗: (一)诗的含义; (二)诗的基本特征: 1、凝炼性:形象的概括性,语词的精练性,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 2、跳跃性:时间上的跳跃、空间上的跳跃、关联式跳跃、平行式跳跃、对比式跳跃、客观 动态向主观动态跳跃。 3、节奏、韵律性: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二、小说: (一)小说的含义; (二)小说的基本特征: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划;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一)剧本的含义; (二)剧本的基本特征: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情节结构单纯集中,“三一律”;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台词的动作性,“潜台词”。 四、散文与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文学: (一)散文的含义: 1、散文的含义; 2、散文的基本特征: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形散神不散; ?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的含义; 2、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及时性:新闻性,“文学轻骑兵”; ?纪实性:描写真人真事; ?文学性: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1、王弼的文学本文构成观: “言、象、意” 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2、黑格尔的“意蕴”说; 3、英加登的“五个层面”说: ?声音层面(语音): ?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句法结构); ?小说家的世界层面(事物、人物、背景)——内容、材料; ?观点层面(本文中的“世界”)——主题 ?“形而上”性质的层面(特性、美感)——内蕴、象征。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话语层面:本文的表层结构;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注重表现功能,蕴含作家丰富的心理体验;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力避语言的“自动化”现象,把语言加工成阻拒性话语。 (二)文学形象层面:本文的中间层次; 1、文学形象的含义; 2、文学形象的特征: ?主观在客观的统一: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依据;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既允许虚构,又要“合情合理”; 合理:合乎客观规定性,合乎理想; 合情:感受真切,情感真挚,意向真诚。 ?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既要“个别化”,又要“概括化”;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既是间接的朦胧又是具体可感的; 文学形象是本文的中间层次,是艺术表现的中心。 (三)文学意蕴层面:本文的课层结构; 1、历史内容层:?形象本身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本身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2、哲学意味层: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 3、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一、典型的发展: 三个阶段:类型说——个性典型观——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定义;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1、特征的内涵:?外在形象具体生动、独特; ?内在本质深刻丰富。 2、特征化的含义:P185 3、文学特征性的两个层面: ?具有贯穿全部活动、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1、艺术魅力的含义; 2、魅力的表现: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3、魅力的实质: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4、典型的多义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的含义;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形成的; 2、典型人物可以对典型环境产生反作用;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相依存的。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1、意境的形成: 王昌龄的“诗境三境”说——皎然的“取境”说——刘禹锡的“境象”说——司空图的“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说——王国维的“意境”说。 2、意境的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 两大因素:情与景; 一个空间:审美想象空间。 3、意境的界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三种类型: (二)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1、实境:真境、物境、事境等; 2、虚境:审美想象空间(包括神境、情境、灵境等)。 3、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和灵魂,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 (三)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1、韵味的含义; 2、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 三、意境的分类: 1、刘熙载的“四境”说; 2、朱光潜的“和平静穆”说; 3、鲁迅的“艺术趣味不同”说; 4、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说; 5、樊志厚的“三分法”说。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1、中西文论中的意象概念: ?心理意象:感觉到的还未定形的形象,如劣根性的国民,看客; ?内心意象:构思出来的形象,如心中的阿Q形象; ?泛化意象:用语词塑造的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观念意象:富有象征意义的阿Q形象,包括阿Q笔下画成瓜子的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里,想追求圆满的结局,这是不可能的,是当孙子的异想天开,一厢情愿。 2、意象说的形成和发展: 《周易?系辞》——王充《论衡?乱伦》(最早使用意象)——叶燮《原诗》——康德(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3、文学意象是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如神女峰、眼睛、老水车、橡树和木棉树、坏了的钟表等。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本质特征:哲理性; (二)表现特征:象征性; (三)形象特征:荒诞性; 1、形象上的荒诞性:如《犀牛》《椅子》; 2、情理上的荒诞性:如《等待哥多》《局外人》; (四)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1、从意象创造中体现出来; 2、从审美鉴赏中体现出来。 ?审美意象的含义。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1、寓言式意象:通过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实现观念的表述; 2、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抽象性:如《昨天?今天》、英国雕塑家摩尔的雕塑《母与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具象型。如阿Q形象、木棉树、老水车、眼睛等。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1、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亚里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狄德罗——黑格尔。 2、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特点:作品的社会内容,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评点。 3、当代“叙事学”理论: 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法国结构主义思潮。 特征: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 注重文本及其结构,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P206)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1、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基本特征:?叙事内容;反映社会生活; ?叙事形式;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本质: 叙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四、叙事的思路: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叙述的故事内容: (一)事件: 1、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a、核心单位;b、辅助单位 ?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 (二)情节: 1、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 2、情节要有冲突。 (三)人物: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 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情节的动因:“做什么”) ?“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怎么做”) (四)场景: 1、人物行动与环境的组合; 2、故事通过场景显现为具体生动的形象。 如《风波》写土场上的无忧无虑,对国家被复辟漠不关心。 二、叙事作品的结构: 1、涵义: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2、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 (1)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本文关系;(表层结构) (2)共时性向度:叙述内容在叙述背后的内在关系。(深沉结构) 三、行动: (一)行动的含义: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二)行动的内在逻辑: 1、行动逻辑的含义: ?共有逻辑:要有前因后果,要打出常规,要有冲突等; ?特有逻辑: 2、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三段式序列:行动序列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复合式序列: ?两大基本类型: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两种时间的含义: ?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2、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 ?时序:顺时序(顺叙)、逆时序(插叙、倒叙); ?时长:省略(详叙、略叙),概括,场景,休止; ?频率:事件的重复与话语重复。 二、叙述的视角: 1、视角的含义: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2、视角的类型: ?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如《阿Q正传》、《项链》等; ?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如《孔乙己》、《南行记》等; B、叙述者—主人公:如艾芜《南行记》; b、叙述者—旁观者:如鲁迅《孔乙己》。 ?视角和人称的变换:叙述焦点和视角的变换,如《祝福》等。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1、叙述动作的含义:即讲故事这一行为(包括叙述者和接受者)。 2、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 ?叙述者等于作者,如《一件小事》、《南行记》等。 ?叙述者不等于作者,叙述者是代人物说话。如《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我”并不 等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1、“声音”的含义与作用: ?含义: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 ?作用:凸显现实叙述者,使叙述者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被“戏剧化”了。 2、声音的叙述方式: ?“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叙述人借人物之口讲话——发自同一个声音的叙事方式,如托尔斯 泰的叙述。 ?“复调”式的叙述方式:现代叙事方式,同一个叙事中并列多种声音,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 叙述。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1、接受的差异: ?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 ?现实的读者。 2、差异的结果: ?导致误读; ?对作品理解的多样性。 如鲁迅《绛花洞主》所言: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 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1、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2、抒情性作品的涵义; 3、抒情性作品的形态。 二、抒情与现实: 1、抒情是对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 ?反映对象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2、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占有; ?抒情的根本特性具有超越时空的自由。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2、抒情与社会密切联系; ?抒情包含普遍的社会内涵; ?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为意识形态的联系。 四、抒情与宣泄: 1、“宣泄”是抒情的重要特征:内心情感的释放; 2、文学抒情与普通情感宣泄有别: ?抒情主体把内心体验作为表现对象; ?文学抒情是创造审美价值的活动。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1、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的含义; ?抒情话语的含义; 2、二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 2、“诗家语”的意义与作用。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两个关系:声情关系,景情关系。 (一)声情关系: 1、诗与乐的联系和区别; 2、声调与情调的关系: 声调包括:平仄、韵律、字音、格律等。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的含义; ?节奏的多层组合:声音层、画面层、情感层。 (二)景情关系: 1、诗与画的联系与区别; 2、“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3、真与幻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岐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一)抒情角色的含义; (二)抒情角色的类型: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2、代言的抒情方式。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风格概念 一、风格界定: (一)风格辩析: 文学风格;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新个性; 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作有作品风格。 (二)风格的本质和内涵: 1、历史上关于几格本质的看法: ?风格是外在形式的特征;(亚里斯多德等) ?“风格即人”(布封)与“文如其人”(钱钟书)。 a、风格与人格一样,不能一味以文观人; b、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就生成风格的内在因素来说,这个观点具有对的的一面。 c、但这一观点没有充分考虑风格与客观内容的关系,又是其简单化所在。 2、马克思的风格本质论: 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融合。 (三)风格的定义: 作家的创作个性:内在动因; 具体话语情境:外在表现; 整体艺术特色;审美标记。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1、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气质、个性的影响; 曹丕:“文以气为主”; 刘勰:“才、气、学、习”说; 黑格尔:“个性特点”说; 马克思主义的“才能与风格的关系”说; ?审美理想的影响; ?艺术表达能力的影响; 2、时代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 (一)话语情境的含义; (二)话语情境对风格的表现: 1、语词运用(语言格调); 2、体裁选择; 3、结构安排; 4、形象创造: 四、风格的特性: (一)独创性; (二)稳定性; (三)多样性。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一、风格形态的含义: 刘勰的“四对八体”说; 陈望道的“四对八体”说。 二、八种风格形态: (一)简约与繁丰; (二)刚健与柔婉; (三)平淡与绚烂; (四)谨严与疏放。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 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一、风格的时代性: ?风格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修辞表达。 1、时代生活与思想情绪的影响; 2、文学的发展规律的影响; 3、诗人的有意创造。 二、风格的民族性; ?民族风格是特定的民族历史境遇的修辞表达。 1、表现在民族的生活题材内容上; 2、表现在民族精神上。 三、风格的地域性; 四、文学流派的风格: 1、文学流派风格的含义; 2、流派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几个文学消费的概念: 1、广义的文学消费; 2、狭隘的文学消费; 3、高雅文学(纯文学); 4、大众文学(俗文学)。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1、广与与狭义的文学生产; 2、文学传播活动与文学传播方式; 3、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字消费; ?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对象(文学作品);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字消费的需要,生产新的消费者。 4、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字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字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文学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 2、文化市场的积极意义: ?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的观念; ?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 ?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促进文学生产的繁荣和发展。 3、文学消费的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 a、经由商品流通这一中介因素实现消费; b、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的关系借助文化市场实现; c、具有一定的变换价值和价格; d、受到社会一般商品消费心理的影响。 ?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a、文学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b、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定量评估; c、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与价值增殖性; d、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文学消费传播和再生产特定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 2、文学消费和接受对意识形态反应的三种模式; 3、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寓于审美娱乐之中。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1、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2、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 3、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对象与主体 一、认识属性与认识者: 1、文学作品具有认识属性; 2、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与其反映生活的深度有关; 3、认识价值有待文学阅读才能显现; 4、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认识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 5、文学作品认识价值的作用。 二、审美属性与审美者: 1、文学的审美属性的含义; 2、文学具有审美属性的原因: ?文学作品论含作家情感态度; ?文学作品的形式美;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3、审美属性的作用取决于审美品位的高低; 4、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 三、文化价值与阐释者: 1、文学的文化阐释价值及其表现: ?民俗学价值;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 ?宗教价值; ?哲学价值。 2、文化价值的接受主体即文化的阐释者。 四、文学接受的整体性: 1、文学接受客体与主体的统一性; 2、文学的认识属性、文化属性通过审美起作用; 3、接受主体是认识者、审美者、阐释者的统一。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含义; 2、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 3期待视野形成的原因(三点): 4、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一)审美动机; (二)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1、接受心境的含义; 2、接受心境的状态:欣悦、抑郁、虚静。 3、心境产生的原因(三点); 4、接受心境时阅读效果的影响; ?“虚静”说; ?情绪不同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影响读者接受心境。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1、何谓“隐含的读者”, 2、形成“隐含读者”的原因(三点);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第一本文”与“第二本文”; 2、文学接受的再创造特征; ?英伽登的“填空”理论; ?伊瑟尔的“对话”理论; ?中国古文论的“兴味”说。 3形成再创造特征的原因(二点)。 4、 二、还原与异变: 1、“第二本文”的异变: ?形象异变; ?情感异变; ?思想观念异变。 2、异变的原因(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的期待视野): 五点表现。 3、异变的阈限。 三、理解与误解: 1、接受过程的“前理解”、“正解”和“误解”; 2、误解的两种形式: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1、阅读过程的顺向相应;(缺乏艺术魅力) 2、阅读过程期待指向的遇挫;(富有艺术魅力) ?获得超越期待视野的新奇艺术空间; ?因扩充和丰富期待视野而满足。 3、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的结合。 ?以顺向相应唤起读者期待视野的预定积累; ?以逆向遇挫打破期待惯性而遣动想象。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1、“共鸣”的涵义; 2、产生“共鸣”现象的原因(作品的魅力和读者感情的相通); 接受主体的三个原因: 3、“共鸣”的时代性; 4、“共鸣”与作品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净化: 1、文学“净化”的涵义; 2、净化作用的表现(两点): 3、净化与人格提升。 三、领悟: 1、领悟的涵义; 2、领悟的特征(两点): 3、领悟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 四、延留: 1、延留的涵义; 2、延留的作用。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的涵义: 1、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2、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密切的相关; 3、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 二、文学批评价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1、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2、文学批评的效能表现为意识形态评价; ?它运用意识形态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 ?它通过对文学现象评价体现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 ?通过评价造就创作和批评队伍,发挥意识形态作用。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一、历史上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一)伦理批评: 1、伦理批评的涵义; 2、伦理批评的特点 (二)社会历史批评: 1、涵义; 2、代表批评家及其观点。 (三)审美批评: 1、涵义; 2、基本特点 (四)心理批评: 1、涵义; 2、代表批评家及其观点。 (五)语言批评: 1、涵义; 2、代表批评家及其观点。 二、批评文体的多样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1、涵义; 2、美学观和历史观的内涵及其关系; ?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a、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的; b、微观的艺术解析只能在美学的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和深度; c、美学观和历史观的方法论是各种具体批评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美学观与历史观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 a、就美学观点说,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 b、就历史观点说,一是看作品是否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和进步要求;二是看批评家是否具 有历史视野和历史眼光。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1、何谓文学批评的标准, 2、思想标准的涵义及其运用: ?高度的真实性;?进步的的倾向性;?健康的情感性。 3、艺术标准的涵义及其运用: ?文体评价;?艺术形象评价;?意蕴批评。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 一、批评家的职责;二、批评家的态度;三、批评家的素质。
本文档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