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举报
开通vip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见 (莱政发〔2007〕4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雪野旅游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鲁政发〔2007〕20号文),结合莱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以来,尤其是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见 (莱政发〔2007〕4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雪野旅游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鲁政发〔2007〕20号文),结合莱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以来,尤其是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去年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主要指标又有了新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快,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资源环保和节能降耗的压力较大,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全部工业的80%以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差,第三产业明显滞后,钢铁产业“一业独强”的现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足,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莱芜”的总体要求和确保“两个高于”、实现“两个翻番”、做到“三个明显”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理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 “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全面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建市、科教强市、和谐兴市战略,以调整结构、壮大总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目前的6.8?67?26.2调整为4?66?3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一煤矿调度员先进事迹安全生产副经理安全生产责任最近电力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台账 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每年下降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降低25%和15%左右;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实现工作指导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牢固树立“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理念,投资、消费和出口相协调的理念,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的理念,努力建设和谐莱芜。三是坚持优化结构与膨胀总量相结合的原则。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加快发展,用增量结构的优化促进存量结构的调整,促进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四是坚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莱芜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坚决禁止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另一方面,把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开放和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莱芜经济总量小、投入不够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实际,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高外项目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钢铁产业政策》和钢铁、纺织等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紧紧围绕“两个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膨胀骨干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平台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产业集群和出口创新企业。(1)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电子、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新型钢材及钢铁深加工、高分子材料、新型建材、特种纤维、高技术陶瓷、粉末冶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打造H型钢、粉末冶金、新型建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2)积极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以三和科技、力创科技和银河恒星光电子公司等为依托,积极发展机车变频空调、UIPM通用变频模块、数据传输、通信设备、光电子、非接触式智能卡等电子信息产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植生物制药产业。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以提高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业竞争能力。(1)优化发展冶金工业。稳定提高炼铁、炼钢、轧钢生产能力,积极支持莱钢集团新上结构调整项目,增加冷轧薄板、中厚板、H型钢、优特钢等产品生产;积极支持泰钢集团新上不锈钢等优质钢材项目,走“弃粗增精”的路子;积极支持九羊、阳光等冶金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生产,拉长钢铁产业链条,提高钢铁生产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实现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粉末冶金制品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2)加快纺织工业上档升级。积极开发纺织新材料,鼓励发展高档纺织面料和高档服装,大力发展家用和产业用纺织产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产品比重,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严格限制新增棉、毛纺低水平生产能力。加快现有纺织企业的膨胀升级,形成以泰丰为龙头,银河、王子等企业为骨干的纺织工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纺纱能力达到150万锭,服装、巾被等产品有较大增长。(3)推进食品工业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 保鲜、分离等先进技术,以粮食转化、果蔬及畜禽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转化增值水平和国际竞争力。(4)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煤化工。以普阳集团、汶河化工等为伊托,积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和附加值高的驱油剂、水处理化学品、混凝土外加剂等专用精细化学品。以莱钢、鄂庄煤矿和固德化工为依托,推广以煤气化、液化为核心的煤化工技术和煤焦油深加工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品。以东浩化工、柠檬酸厂为依托,努力开发浓硝酸、山梨酸等化工产品,淘汰化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5)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以鲁光新型建材、宏强企业集团为依托,研究可工业化生产的新型建筑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利用铁矿尾砂、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生产轻质、节能、利废和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力争在发展新型建材上有较大突破。以连云水泥为龙头,积极引导水泥生产企业淘汰立窑生产线,新上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 突出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钢铁产品优势,积极开发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品。近期重点发展机电仪一体化设备、环保设备、塑料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石油机械、机械立体车库、电子信息产品等成套设备及部件产品,积极利用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提升机械装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业。积极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的汽车配件铸造生产、汽车用粉末冶金及制品、发动机轴类制造等基地,产品逐步由坯件到零件,零件、配件向部件,部件向组合件或系统集成方向发展。按照龙头带动、合资合作、注重引进的基本思路,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系统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提高部分产品的性能,争取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为国际汽车市场配套的比例,力争成为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基地。在搞好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同时,不断提升装配制造水平,逐渐由汽车零部件生产转向整车生产,形成全国重要的载重车、专用车生产基地。 积极调整优化能源工业。(1)加快调整电源结构。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环保机组,逐步淘汰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汽机组,不再新上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机组。加快莱芜电厂2×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莱城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功率机组项目前期论证工作。(2)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和风能发电,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鼓励支持并积极推进济南三融公司30MW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3)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坚持开发、保护、调入统筹规划,稳定煤炭生产规模,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现有9万吨以下矿井,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达到80%以上。 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与国内外著名品牌开展贴牌生产,倡导企业品牌与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宣传相结合。到2010年,争创山东名牌产品25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企业19家,国家驰名商标企业2家。 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引导企业树立资本运营理念,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加大改制上市工作力度,扎实培育上市资源,优化环境,搞好服务,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在境内、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到2010年有1-3家地方企业上市。 (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着力培育“三黑一花”、“三辣一麻”、蜜桃、白花丹参等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中西部平原发展以“三辣”为主的高值经济作物;东、南部山区着力发展桃、枣、板栗、核桃、花椒、烤烟、白花丹参、“三黑一花”、奶牛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重要的干鲜果品和畜牧生产基地;北部山区配合雪野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区;城郊重点发展精细特蔬菜和花 卉、蛋、奶等优势产业。实施农业科技促进行动,以市农科所、畜牧兽科研所为龙头,搞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东兴源公司为主体,联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所等高校、院所,抓好生姜精深加工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并完善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出口创汇、村企互动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风险基金、担保贷款、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壮大万兴、东兴源、一品、艺景、通海、六和、得利斯等龙头企业,尽快培植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劲带动力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新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支持和引导在“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白花丹参、果品生产等主要农产品领域建立行业协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信贷、市场和技术等各类服务,扩大农户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实施“绿卡行动计划”为核心,积极发展“品牌”农业,保护好我市已认证的品牌,抓好农产品认证工作,到2010年新开发认证8,10个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使大宗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 强化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对镇域经济的研究,探索设立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要确保用于农业,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及耕地开发。现行的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等农业扶持资金要切实落实到位,严禁截留挪用,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企业技术改造等资金要向农村和农业倾斜。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三)积极推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加快建设北部休闲旅游度假区、中部综合商贸区、西部农产品储运区、南部钢铁物流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2011年超过31%。 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1)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商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健全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经营行为,重点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银座城市广场、泰山?盛世嘉园、沃尔玛、馨百超市、金茂广场等专业市场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做好商业街、步行街的培育开发工作。(2)餐饮娱乐业。积极挖掘地方名吃资源,重点抓好莱芜羊汤、炒鸡、香肠等传统名吃的宣传推介,培育莱芜特色名吃品牌,发展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档次的星级宾馆和餐饮企业,带动全市餐饮娱乐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1)生态旅游业。以提升旅游景点层次为核心,突出抓好以齐鲁大峡谷、雪野湖风景区、吕祖泉风景区等为重点的北部旅游度假区,以莱芜战役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莲花山、笔架山为重点的南部山区旅游区,以牟汶河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滨水旅游休闲区,努力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促进旅游饭店、旅行社、定点购物商店、定点餐馆等旅游企业的发展;做好燕子石、锡雕等传统工艺产品和旅游景点的结合,搞好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拉长产业链,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以打造品牌形象为核心,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介活动,不断加大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2)会展业。以钢博会为龙头,以莱芜会展中心为主要载体,完善功能,突出特色,逐步提高组织规模和竞争能力;自觉接受青岛、济南等城市会展业的辐射带动,靠大联强,搞好配套服务,实现合作双赢;积极承办国家和省级会议、文化经济博览会和专业展会以及重大节庆和体育赛事等,促进和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3)社区服务业。培育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区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养老社会化示范项目。理顺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莱芜地处鲁中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依托“两个基地”建设和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加快钢铁物流中心、农资物流、高新区物流园、药品配送中心等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扶持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2)金融保险业。进一步改善金融保险生态环境,积极争取保险公司和国内股份制银行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进 一步向多领域渗透,壮大服务功能,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鼓励发展民营担保公司。(3)中介服务业。鼓励和扶持咨询、评估、会计、法律、工程设计、信用评价、广告代理和市场研究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强化行业自律,完善监管机制。(4)信息服务业。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事务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为重点,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5)房地产业。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合理控制房地产发展规模,积极发展面向普通消费群体的中低档商品房,以满足经济适用住房补贴户、廉租房补贴户的购(租)房需求,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地产项目,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立房地产拍卖和交易市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建设,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 繁荣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农村生活消费品和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三大网络。继续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着力推进超市和便利店下乡进村。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资连锁经营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和便捷的服务。结合实施创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项目,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农副产品销售服务,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业,加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善水电路医等基础服务设施,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1)落实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服务业的资金引导和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和降低服务业收费标准,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尽快实现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服务业公平竞争。(2)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进程。积极鼓励各类投资者采取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平等参与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参与金融、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国家允许的,要及时开放;国家鼓励的,要尽早开放;国家没有明确的,也要积极探索开放。把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发展服务业。(3)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借鉴省里做法,根据我市财政状况,按上年GDP的适当比例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服务业领域。鼓励银行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投放。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服务业项目,并在项目立项、用地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4)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发布和形势分析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考核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莱芜市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层层落实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责任,强化定期考核和及时调度,推动全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实施自主创新重点科技工程。紧紧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和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等五大重点领域,加快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协力攻关,研究开发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品牌产品,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2)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山东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新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智能车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以莱芜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的粉末冶金技术检测平台、以莱芜市科技情报所为依托的网络服务中心、莱芜三和科技公司的变速电机及其控制研发平台、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重点培育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大力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带动战略。认真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企业专利意 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贸易、成果转化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高企业专利产出能力。积极推进智能车库、环保卫生设备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落实企业“一奖两酬”政策,被授予专利权的企事业单位要给予职务发明人奖金及实施效益提成报酬。鼓励专利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十一五”期间推动全市10家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专利管理机构,培育6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进产学研金结合。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促进产学研金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多渠道筹措创新投入资金。(1)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 “十一五”期间,凡企业自行设立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并配备相应科研设施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每家30万元的研发经费支持;凡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被列入国家“973”、“863”、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支撑计划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每项50万元的项目配套资金支持;凡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项目,市财政按国家规定的a、b、c三档分别一次性给予55万元、45万元、35万元的资金支持;凡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的项目,市财政一次性给予每项50万元的项目配套资金支持;凡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个产品5万元资金支持;凡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市财政一次性给予每家企业10万元的资金支持。(2)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用足用活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5%以上、重点企业占3%以上、一般企业占1%以上的要求,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落实好国家、省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政策。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自主创新产品、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3)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公司,鼓励有关部门和区级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加快培养急需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国内外人才到莱芜创业或提供技术服务,对带项目和专利到我市创业的研究生、留学生、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在安家、科研经费、研发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 搞好生态保护。围绕建设“绿色钢城”这一城市品牌,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及生态社区、绿色学校等多层次的创建活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做好土地整治开发与复垦。抓紧做好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加强牟汶河及其源头、大中型水库等湿地保护,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和沿路、沿河、环城三大生态林防护工程,形成河、湖、库岸和山区、平原、城镇绿化体系,使全市生态质量有明显改观。 强化资源节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 费模式。 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1)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审批和供应土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优先安排重点建设项目、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开发和服务业建设项目用地。对于禁止类项目及未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的允许类项目,不予安排用地。对于限制类项目用地,必须依据有关规定从严审批。(2)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对经济发展热点区域、特殊行业和项目,认真研究提高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存量土地的有效途径。争取到2010年,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18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5公顷以下。 大力推进节约用水。(1)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严格执行用水定额标准,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2)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耐旱、高效农作物生产。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变革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大力发展免(少)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等,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力争到2010年农业灌溉利用系数提高到0.7。(3)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强制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和器具,提高工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强制推行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和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的中水回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重大工业项目要充分利用城市中水和矿坑排水,严格控制使用地下水。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4)采取价格措施促进节水。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资源差别定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措施。逐步提高水资源费标准,合理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尽快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位。坚持总量控制、分类计价、定量供应、超额加价的原则,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和限额用水。 突出抓好节能降耗。(1)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审核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以省政府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强制性门槛。(2)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电力、纺织、机械、建材等重点行业和50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搞好能源审计和规划,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指导。积极开展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和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产业链接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业废弃物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等节能技术的开发及技术集成的推广使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国外研究机构以多种形式进行合作,通过自主研制、联合开发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技术。扶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大力开发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和产品,逐步淘汰资源消耗高、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多、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和项目。(3)加强用电管理。实施用能差别价格政策。按照省制定的行业用能限额和控制标准,对政府定价的电、气、油等能源,实行超标准能耗定额递进加价,运用价格杠杆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坚持环保优先。(1)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扎实推进“碧水蓝天”工程,抓好牟汶河、汇河等主干河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解决好大气、水等污染问题。重点抓好钢铁、造纸、酿造、印染、化工等行业的水污染防治。关停年产5万吨以下麦草浆、5000吨以下酿酒和20万吨以下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4.3立方米以下焦炉。2010年前,所有燃煤电厂全部安装并运行脱硫装置,新建电厂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装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2)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项目建设“三同时”等制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依法限制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污染严重且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按生产、消费、分解和再生产四个环节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管理,建立健全矿业开采准入、资质管理等制度,规范矿产开采秩序,限制优势矿种过度开发和过量开采。(2)高效利用余能资源。鼓励余热、余压、余汽等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安 装余能综合利用设施的,按规定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利用余能资源电力,符合并网调度条件的,供电部门要优先签订并网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对并网的机组免交小火电上网配套费,并在核定的上网电量内优先购买。凡属企业自备、不纳入电网统一销售的,实行自发自用。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安装或建设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到2010年,全市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具备利用条件的余能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3)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重点拓展火电厂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的运用领域,大力发展利废建材和新型墙体材料。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粉煤灰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和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沼气、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到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4)搞好循环经济试点。选择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10个项目、10个企业、2个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系统推出以“点、线、面”为特色,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引导鼓励企业实行循环型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到2008年,建成莱钢和高新区2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9 家循环经济型企业。 (六)加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领导 进一步强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组织领导,健全促进机制,强化监督考核,落实目标责任。 创新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建立与集约增长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服务业发展等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强化责任落实。市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金融、价格、信贷、科技、人才等相关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具体措施,分解任务目标,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取得新成效。 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6/09/07 ---------------------------------------------------------------------------------------------------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 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 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无论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上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的必然要求。 第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是资金要素投入大。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不断提高。国际经验表明,用大量投资支撑的增长,很容易造成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的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而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又会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 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二是能源消耗高。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大幅增长态势,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能源资源消耗增大,固然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资源需求旺盛密切相关,但也与装备和工艺以及管理水平落后密切相关。应该看到,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人均耕地、人均淡水资源和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占有量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另一方面,许多重要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资源产品的进口要受到运输能力等多方面制约。 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三是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已在一些地方开始甚至集中出现。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一些地方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继续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会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还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见,无论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还是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角度看,转变增长方式十分迫切、必要。 第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转变增长方式,不仅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举措。 其一,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大都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比如,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投资率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而投资率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又容易造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投入不足。此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与粗放型增长方式密不可分。因此,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其二,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集约型增长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而且有利于人们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可见,只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三,转变增长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整体上比较脆弱。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原本稀缺的资本、矿产资源、能源等要素变得更加稀缺;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过剩与雷同,加剧了市场竞争。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更加重视转变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应在实践中做到以下4个“结合”: 第一,把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发展观念结合起来。首先,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在资源环境供给紧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全面把握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的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切实落实好“五个统筹”;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切实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尊重后代人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增长方式,应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 第二,把转变增长方式与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以往已有所提高,但综合来看,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依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要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当前,我们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知识和技能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提升,既解决就业“总量”问题,又解决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问题。 第三,把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四,把转变增长方式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首先,转变增长方式,对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种机遇。因为,这将促进欠发达地区想办法培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放弃过度压低要素价格、牺牲环境的发展路子。否则,继续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是低效益的,而且是走不远的。特别是如果把环境成本和正常的要素价格都算进去,这种发展方式很可能是亏本的。当然,转变增长方式,并不是要求各地都套用一个模式,而是要求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这就要求各地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地理、市场条件,选择符合比较优势、易于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来发展,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变增长方式的具体路径。比如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应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等。其次,要充分认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通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帮助它们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 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应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多管齐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第一,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首先,要健全统一开放市场。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市场,健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制度。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技术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二,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再生水价格。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定价的机制。适时推进石油价格改革,建立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市场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第三,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强价格监管,禁止价格欺诈、价格操纵等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第二,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推动增长方式转变。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要适应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健康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要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整合研究实验体系,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第三,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路径一般都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和资源密集,再到技术与知识密集的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现实国情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需要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光电通信、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等产业基地,推动形成光电子 产业链。培育生物产业,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档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