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腹针疗法.doc

腹针疗法.doc

举报
开通vip

腹针疗法.doc腹针疗法.doc 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

腹针疗法.doc
腹针疗法.doc 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足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循行于腹侧部。“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大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腹部十二经脉的特点具有: (I)腹部通过的十二经脉,在头面部、手、足之末端与其表里经脉相交接;通过脏腑或经别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2)腹部通过的经脉,都可治疗与其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3)针刺腹部腧穴既可以调理脏腑,又可以疏通经络、行气血;近可调脏腑,远可及头、面和四肢末端:既可调阴,又可调阳,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腹部脏腑、经络的优势是其它针灸治疗方法所不具有的特殊基础。 (二)奇经八脉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其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与脊柱前”。“按十四经流注与督脉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任脉之中脘穴为“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下脘穴为“任脉、足太阴脾经交会穴”,气海谓“气之海”;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别名“丹田”;中极穴 为“膀胱腹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穴”。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 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2)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其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其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冲”有要冲之意,“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分布广泛,为一身气血之要冲,故能通受十二经气血”。且上行者,行于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于下肢渗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 之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冲脉亦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脉在腹部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交会。 (3)带脉:“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带”有束带之意,唯有带脉环腰一周,有“约束纵行经脉,以调节脉气,使之通畅。”“主司妇女带下。” (4)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到咽喉,与任脉相会。”“阴维者,维络诸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5)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内踩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夫跷脉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作之所由也,故日跷脉也。”阴跷脉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险之开合。 由于腹部脏腑、经络的特殊优势,利用腹针来治疗各种疾病,适应症非常广泛,能迅速控制病情,疗效稳定,复发率低,腹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二、腹部的早期经络: 根据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的现象,薄氏在《腹针疗法》中提出“神阙经络调控系统”假说,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经络调控系统。因此,神阙经络调控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经络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薄氏把“神阙经络调控系统”称为人体的“先天经络系统”。 从中医理论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人体的脏腑与经络在母体内已基本形成,胎儿在母体内能正常生长,是由母体通过脐向胎儿输布气血,当胎儿的五脏六腑在母体内生长基本完备后,胎儿自身的成长,仍要依赖胎儿本身的脏腑、经络来完成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所以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体通过脐向胚胎、至胎儿输布气血的通道,是人体的早期经络。 早期经络分布于人体腹壁的浅层。胎儿出生后这一早期经络通道虽不再利用,但在人体腹壁浅层的早期经络通道其结构依然存在,把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连线成一体,其图形很象一个“人”形,这一“人”形的早期经络范围,“仰卧?,在人体腹壁的浅层。位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剌点,与人体的整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在选用十四经脉所组成的腹针各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针刺早期经络 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刺点,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应用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取穴,是腹针治疗重要的取穴方法之一,是一种以腹部局部区域调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腹针治疗中相对特殊的有效针刺方法。 腹部早期经络的分布:与人整体的对应关系是,人体的头部在中脘穴上下、左右附近,躯干的颈部从下脘穴上、双石关穴、双商曲穴,躯干向下延伸,经气海、双金河穴、关元、气穴穴终于中极穴附近,人体的上肢,由双滑肉门穴伸出,在上风湿点穴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穴及其附近,下肢由外陵穴向外下伸展,经下风湿点穴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及其附近。早期经络分布范围,与人体的头部、躯干部、肢体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 早期经络范围中的金河穴位于气海穴旁开0(5 寸:上风湿点穴位于滑肉门穴旁开0(5寸、再上0(5寸:上风湿外点穴位于水分穴旁开3寸:下风湿点穴位于气海穴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穴位于石门穴旁开3寸。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 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在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 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钊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 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一种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必须要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操作。这些原则规范是腹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应用腹针能获得可重复性的保证;这些规范更为广泛普及、推广和发展腹针奠定了技术基础。从腹针的广泛的重复中,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所具有的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只要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知识和技术,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腹针临床疗效的特点 腹针针刺的安全与无痛 “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 刺的有效层次。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腹针针具选用30—40毫米、即1—l(5寸长度的毫针,其长度完全可以达到腹针治疗的预期治疗效果,增加毫针的长度并不意味能增加治疗效果。了解腹壁的组织解剖,掌握针刺的最深层次,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保证了腹针治疗的绝对安全。 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著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而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治疗所具有的“神奇疗效”,实践可以检验。由于腹针治疗安全、无痛,针刺后迅速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被众多的患者所接受。腹针治疗病程较短的各类疾病,一般存短暂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很多疾病往往l或2次针刺即获治愈疗效。例如: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睑腺炎、痔感染、附件炎、盆腔炎、过敏性疾病等。常见病中比较难治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经6至12次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教。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病情稳定即可开始针刺治疗,其后 遗症治疗20次,疗效也非常良好。 腹针不但可以治疗内伤性疾病,慢性病。腹针还能治疗许多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各种病症。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腹针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腹针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用于美容。在广泛的临床与保健应用过程,腹针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加巨大。“腹针疗法”是一种发展中的针灸新技能,其疗效完全能在实践中证实。实践必然不断地充实腹针的理论、经验和科研成果。 腹针近期文献临床治疗效果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红等用“腹针加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王氏用腹针、牵引、中药离子导入并用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腹针组),并设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治疗70例(理疗组)进行对照。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果:腹针组痊愈、显效率明最高于理疗组,痊愈68(6,、显效22(9,,痊愈和显效达91(5,(P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卦”是《周易》最根本的东西。八卦方位图分为伏羲八卦图与文王八卦图,即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八卦图是由太极图演化而来,即:“太极本无极,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八卦图中,不仅含有阴阳运动的意向,而且含有太少阴阳四种不同程度的倾向,使八卦本源与时序和方位变化规律有密切关系。 《说卦》中还讲到了与五行的关系。说:“乾为金”、“坤为地”(土)、“巽为术”、“离为火”、“艮为山”(土)。虽没有提到震、兑两卦与五行的关系,但因震居东为木、兑居西为金。文王八卦图不仅概括了自然界及人体阴阳五行关系,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生理规律,适合于中医的研究。《灵枢?九宫八风篇》还记载了八卦所取脏腑之象。“心应离, 脾应坤,肺应兑,小肠应乾,肾应坎,大肠应艮,肝应震,胃应巽。”为腹部的八廓定位提供了轮廓。 一、八廓的定位及八廓取穴法: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与五行关系为腹部八廓的定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长期腹针实践发现,许多疾病不仅与脏腑有关,而且腹部脏腑的分布与调节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与后天八卦相合,人体内脏的生理也大致合于八卦所取脏腑之象的规律。心居上焦为火,肾居下焦为水,肝胆位右肋下为木,脾居左肋下为土,而肺金与大肠相表里,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又恰位于左下腹,位人体内脏的生理用粗线条清晰的表达出来。 二、腹部八廓方位与腹穴的关系: 腹部八廓定位以后天八卦与五行为基础。以神阙为中心把腹部分为大致相等的八个方位: 中脘穴为火,为离,主心与小肠。 关元穴为水,为坎,主肾与膀胱。 左上风湿点穴为地,为坤,主脾胃。 左大横穴为泽,为兑,主下焦。 左下风湿点穴为天,为乾,主肺与大肠。 右上风湿点穴为风,为巽,主肝与中焦。 右大横穴为雷,为震,主肝胆。 右下风湿点穴为山,为艮,主上焦。 三、八廓取穴的意义: 1(八廓中每廓的腧穴都对所主脏腑具有特效的治疗作用,为调理脏腑功能的平衡起着良好的效应。 2(腹针八廓取穴法不仅具有增强调理脏腑的治疗效应,也加深了对腹穴穴性的进一步认识,明显地提高了腹针治疗的效果。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虑者的病症也具有复杂性。腹针疗法的三种取穴方法,有利于在一个有限的腹部范围,针刺少量的腧穴,使患者的多种疾病得到同时的调治。充分地体现了腹针操作方便的特点,从而使人体的脏腑失调逐渐得到调整,而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从腹针综合取穴的方法中,也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具有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临床应用与规范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腧穴以调节脏腑一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许多疾病只要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良好疗效。 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腹针不仅治疗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的疑难病、慢性病。实践证明腹针疗法的适应症是非常广泛的。目前用于治疗下列各种病症。 1(病程较短,但与脏腑正气不足而致的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炎、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 及其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冠心病、糖尿病等。 3(临床各科常见病如: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面瘫等;常见的细菌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睑腺炎,妇科感染、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痔感染: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4(内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卵巢囊肿、性功能障碍;痔等手术后镇痛、血栓痔;骨折固定后功能恢复等。 5(其它经各种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欠佳的。 6(疑难病:如产后风、肺纤维化等等。 由于腹针广泛普及的时间尚短,目前采用腹针治疗的医疗队伍还很小,腹针治疗经验、利研交流的机会目前尚少。因此,临床治疗的适应症,有待于广大学高和中西医的实践加以补充。 二、禁忌症: 1(由于腹针针刺腹部,因此,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肝、脾肿大引起的腹部静脉曲张;腹腔肿瘤;妊娠中、后期均成列为禁忌症。 2(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施术时应谨慎为宜。 3(肝、脾肿大者针刺两季肋部不宜针刺过深,避免刺伤脏器。 4(腹针深刺不宜针刺过深,严禁刺入腹腔。 腹针的针具及针刺手法 腹针治疗前应全面了解病情,明确诊断。要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检查。施术时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 疾病的虚实,形体的胖瘦,腹部脂肪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并要选择适合的针具,针刺的深度及手法的补泻等。 一、针具: 腹针治疗应使用统一长度的毫针进行治疗,以便于观察针刺不同的深度。一般采用32号,即0(25毫米直径,长度为30毫米的毫针,即1(0寸毫针或选用40毫米的毫针,即1(5寸毫针。毫针的长度应根据患者腹壁的厚度加以选择。 二、针刺的深度: 腹壁较厚的患者便于施术。由于腹部的经络系统,及早期经络范围位于腹壁的不同层次,针刺同样腧穴,针刺的深浅不同可出现不同的效应。针刺深浅的原则是,腹针治疗为调理脏腑,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调理经络多采中刺。为调治人体相对应部位病症,选用定位取穴,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时应浅刺。定位取穴应选用不同程度的浅刺,其浅刺深度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加以选择。腹针针刺的深度也可视病情加以选择,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采用深刺也能收到明显的疗效。因此,在腹针临床应用时,针刺的深度也应灵活掌握,并加以总结经验。 三、针刺的手法: 进针时,为减少完全可以避免的疼痛,应注意:选用毫针应锋利,针体无弯曲,针尖无分义、无倒钩;针刺应尽可能避开毛孔:针刺透过皮肤层时速度要快,针刺角度应与皮肤垂直。 腹针施术的手法原则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 慢提插的手法。留针过程可根据患者针刺后症状改善状况,或因患者体位滑动等因素造成针体深度改变的需要进行调针,调整针的深度、调整针的角度,必要时采用加针以增加治疗效果。腹针一般留针30至40分钟。留针过程患者应避免大声讲话、过度改变体位,尽可能减少腹部浅刺针体的深浅度而影响疗效;起针次序应从上至下,从内至外,起针前不宜改变针刺的深浅度,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腹针的补泻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治疗多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故腹针治疗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手法外,可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穴位温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提高腹针的疗效,高血压者要禁忌炙治。要辨证患者虚实的程度,避免强补,而出现不必要的治疗反应。 四、腹针常用的加针: 腹针治疗时常可以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当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个穴位有明确的相关性时,可在该穴的周围各针刺点加刺l—2针或更多。使针刺如同三角形、三点一线、梅花形等以加强该穴的治疗作用。针刺点的加针,不仅增加了疗效,还增加了许多腹部阿是穴,使医者便于掌握,关键在于能使腹针针刺治疗取得更佳的疗效。 加针应在治疗需要所选的腧穴周围或痛点部位,处方中相对特效腧穴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加针,应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加针的方法要灵活运用,加一针便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无需再刺。二、三针效果欠佳,亦可再补加一针以提高疗 效。总之,医者不应追求加针的形式和数量,应以患者病情需要为原则而掌握。 腹针的规范及其疗效 腹针疗法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对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等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具有很广泛的适应症。腹针疗法在施术中应有一定的规范,以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一、腧穴要准确定位 传统针灸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如:折量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简易取穴法等。同一腧穴在治疗时因人因法而异,可能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没有统一定位,以致许多的临床经验报道很难重复,也可能是各家的取穴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得到相同的疗效,在针灸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腹针治疗取穴方法统一,要求严格精确,各腧穴只有唯一定位,如取穴位置不当,则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初起使用腹针时,常常因为取穴不准而影响疗效,也可出现疗效时好时坏,甚至疗效很差,这些情况有可能发生在同一患者的治疗过程。因此,腧穴定位准确是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规范,也是针刺治疗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凡应用过腹针治疗的术者都能理解腧穴定位准确的重要性,要掌握腹针技术,必须要在取穴的基本功上狠下功夫,才能提高腹针的治疗水平:如治疗肩周炎,选用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治疗。“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此乃肺经在胸、腹内的循行路线。治疗首先针刺中脘因其是肺经的起点,刺之可调理肺脏之气,商曲位于 肺经的循行路线上,是肺、肾两经之交会穴,刺之可疏通肺经经气,滑肉门是膜部早期经络上肩部的对应点,刺之可调整肩部局部之气,治疗中腧穴的取法,中脘穴位于腹前正中线、中庭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商曲穴位于下脘穴旁开0(5寸,滑肉门位于水分穴旁开2寸处。各穴定位准确,才能确保腹针治疗肩周炎的良好疗效。 二、组方要综合取穴: 针灸临症,唯穴是用,只知遣穴,不知有方。在传统针灸临床中,缺少良好地腧穴配伍,同一疾病的治疗,不同医师的选穴可能差异很大,缺乏同定的处方,致使针灸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法很多,但可重复性很小,给针灸临床和科研带来很多的不便,制约了针灸的发展(特效腹针疗法有别于传统针灸,明显特征是:每个疾病都有相应的处方,每个组方都配伍得当,保证和提高了腹针治疗的可重复性。如治疗肩周炎用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所选中脘是肺经的起点,刺之可调理肺脏之气,用循经取穴调理脏腑;再选刺商曲疏通肺经经气;滑肉门是腹部最早期经络上肩部的对应点,刺之可调整肩部局部之气,为定位取穴法。组方充分体现了综合取穴的特点,腧穴配伍合理,也保证了疗效。 三、针刺要有必要顺序: 传统针灸在针刺顺序上常无严格要求,先上、先下、先左、先右均可,针灸医师往往注意选穴和配伍,而忽略针刺的顺序,这也可能使许多临床经验报道不能重复的另一因素。特效腹针疗法有严格的针刺顺序。在治疗肩周炎选穴中,必须先刺中脘调动脏腑之气,调理脏 腑;再刺商曲疏通肺经经气,后刺滑肉门在调理局部之气。腹针针刺的顺序,犹如“引水灌田”,如未调动水源,疏渠何用,反而未疏通沟渠,则水无灌处。在腹针治疗时,必须先刺调理脏腑之腧穴,再刺疏通经脉之穴,后刺定位之穴才能调整局部之气。才能使患者机体脏腑逐渐趋于稳态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这一针刺的必要顺序,也充分发挥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治疗原则。 四、针刺要有不同深浅: 传统针灸对针刺的深度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临床上也忽视了同一腧穴针刺不同深度的效应,这也可能是影响针灸疗效可重复的又一原因。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脉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立体空间结构。特效腹针疗法不仅针刺十四经腧穴,还要定位选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加针点。腹针将针次腹壁的深度分为浅、中、深,通过针刺不同的深度,而达到经脉的不同层次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如治疗肩周炎,中脘穴深刺或中刺可调理脏腑功能,商曲穴中刺疏通经脉经气,以上两穴针刺的深度为调理十四经脉;浅刺滑肉门治疗肩部病变,目的在于针刺调理早期经络,而定为治疗相应的肩部病变。腹针针刺的不同深度是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难点,掌握好不同的深度,也保证腹针治疗效果的关键,要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解,不断摸索。 五、针刺要强调手法: 腹针针刺手法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一般“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患者有酸、麻、胀、痛、重的针感。二是医者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的手感。传统针灸临床上过于强调患者的酸、麻、胀、痛、重的针感,并认为针感能向病交部位感传疗效更好,总认为有酸、麻、胀、痛、重才能有临床疗效,而对医者的手感有所忽视。似乎离开患者的导向无所适从。特效腹针疗法针刺时,患者一般没有酸、麻、胀、痛、重的针感,更不出现循针感传。因此,要强调医者重视腹针在中刺和深刺时的手下感觉,使患者在无酸、麻、胀、痛、重的感觉下,在不知不觉中取得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腹针能“刺至病所”,不仅体现了针刺的“神奇的疗效”,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的特点。 总之,必要的规范是保证特效腹针疗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重复性的唯一途径。也是发展、普及腹针的必须,为取得特效腹针疗法在临床上更好的疗效,施术必须高度的规范和统一。在腹针临床中,只要诊断正确、辨证合理、组方得当、取穴准确、针刺有序、深浅适宜,各级中、西医医师都能取得腹针治疗临床上的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 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 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 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 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 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老年患者。如:颈、腰椎退行性病变、骨性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诸症。由于内分泌下降或不足引起的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低下,以及中老年人由于肾虚引起的头昏眼花、腰酸腿软、二便失调等症状都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疗效。对于因病伤正、久病体虚的患者调任、冲二脉也是匡扶正气的有效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调补的程度应由患者的身体状态而定,不可一概而论。补泄适度,补之不足不能御邪,临床表现为疗效不稳定。补之过度亦可使患者出现过度兴奋、失眠和上火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停止治疗两三天后,症状则会自行消失。 疏通经络,行气血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精气旺盛,为全身布输精气。足阳明胃经在腹部的滑肉门、外陵穴,是腹针定位取穴中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对应部位。薄氏将其四穴合称为“腹四关”,认为四关是脏腑之气布输到四肢之“关”,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行气血。其中滑肉门用于上肢疾病的调节,外陵用于调节下肢。 临床应用发现,滑肉门、外陵穴不但可疏通四肢经络,而且可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使全身气血平衡。其中双滑肉门穴配双上风湿点穴可柔肝健脾,双上风湿点穴配滑肉门、外陵穴可舒肝理气,降逆除烦,缓解精神紧张。选用滑肉门、外陵穴疏通经络,针刺应用中剌。 健脾、化湿、去痰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在腹部之腧穴。脾主运化,既为人体各组织运化营养物质,又运化水湿,使体内多余水液排出体外。脾胃为人之“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足,四肢百骸才能强壮:如果脾运失健,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关节失养,困乏无力。脾运失健亦可水湿内停,多余水份在体内凝而成痰或阻塞脉道,造成关节不利。 针刺大横穴调脾经,可健脾化湿去痰、生养肌肉、滑利关节。临床上用于脾虚有湿之症的治疗,如慢性胃病、寒湿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和外感咳嗽、痰多等症。 辨证患者是否脾虚有湿可望其舌,如舌淡、舌体胖,舌边缘有齿痕,舌苔白滑为湿寒症,舌苔黄腻为湿热症。 针刺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 风湿点的疏泄 上、下风湿点是薄氏腹针的新穴。定位取穴时上风湿点与肘部相对应,下风湿点相当于人体膝部。采取浅刺调节肘、膝部的局部病变。循经取穴双上风湿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腹部八廓取穴中,上、下风湿点位于四个廓区,所主脏腑与人体腹腔内的内脏相对应。深刺上、下风湿点在调节脏腑功能上各有其不同的疏泄作用。在内科杂症的治疗方面使用得当有很好的疗效。 一、八廓取穴双上风湿点,左侧主脾,右侧主肝。此穴从位置上应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途径。深刺可调理肝脾之气,既可舒肝养肝,又可理气和胃。临床用于肝失条达所引起的肝气不舒、胸胁胀痛;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疼、耳聋等症。另外,治疗由于肾水亏损,肝阴不足引起的阴虚诸症,在调补任冲脉的同时,配双上风湿点,可柔肝养血,平衡阴阳,化解诸虚火上炎之症。 二、双下风湿点,作用各有不同。左下风湿点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肠、降肺气、除肺热。临床用于肺气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右下风湿点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深刺可泻心肝实热,用于心肝火旺、心烦易怒、舌尖红、小便黄热等症。 风湿点的疏泄作用必须运用得当,辨证不当可给病人造成不利,特别是双下风湿点,对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贸然使用,选用不当可引起泄泻,如出现此种症状,可及时温补关元、气海以壮其阳气。 关于风湿点的取穴,因其深刺时调节的是脏腑之气,属八廓的廓区;浅刺时则属定位之肘、膝部位。遇有治疗既要定位调治关节,又 需调理脏腑,可分别针刺两针,浅刺定位不变,将深刺之针向下或向外稍加偏移。 清热解毒、抗感染 清热解毒处方选用中脘、下脘、下脘下和双上风湿点下腧穴。用于消炎抗感染。 有人认为此方不可深刺,若深刺会引邪入内。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深刺的效果好于中刺或浅刺。双上风湿点深刺加强了肝脏的解毒功能,养护脾气;下脘下点深刺,激发督脉阳气;共同使用激发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临床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的炎症。使用此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合其它腧穴或针刺点针刺以综台治疗。 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 近年来,中老年人由于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血流异常循环障碍引发的各类疾病有所增加,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因脑缺血或出血导致的中风、其后遗症造成的肢体不利,脑萎缩造成的老年痴呆、小脑萎缩,眼底疾患造成的失明或弱视,以及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耳鸣等。改善脑供血,预防因脑供血不良所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并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腹针改善头部供血的针刺方法不仅简单,并且疗效显著。彭印高氏用针刺腹部完全能改善脑血管血流,并已被多普勒检测所证实。针刺选用上脘、下脘、双商曲(或选用石关)、加刺下脘上穴。为加强改善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中脘、下脘、商曲、石关、 下脘上及加针点选用中刺或深刺。 腹针的基本处方具有调理人体整体机能的功效,临床应用时应辨证施治。并要结台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方,达到整体而全面的综合调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切忌误调、误通、误补、误泻而影响治疗效果。正确使用基本处方,诊病要清、辩证要准、用方有度,再配合合理的定位取穴,对症治疗,才能使腹针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各种疾病。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 落枕 落枕一般见于成年人,是在睡眠后出现的颈部肌肉僵直,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严重时出现强痛的综合症。多发于冬春两季。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因枕头高低不适,致使颈部肌肉长时间被牵拉而发生的肌肉不同程度痉挛所致,也可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等因素导致的颈背部气血凝滞,肌肉痉挛僵痛而发病。中医称颈部伤筋,又称失枕。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睡眠后颈部不适、不同程度疼痛、或剧痛,头有时因疼痛而歪向患侧,头、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局部肌肉紧张,有时可触及条索,并有触痛或压痛。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患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根据颈部疼痛不同部位,肩颈部疼痛可以选刺商曲、石关及周围针刺点,或刺下脘上。 针剌深度: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除中脘用中刺外,余穴以浅刺为 宜。 腹针针刺中脘调理脏腑之气,商曲在腹部“早期经络范围”定位颈部。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部而至背部,用商曲治颈项病变疗效很好。临床发现,针刺商曲患者有时出现一种热感,最远可上达面颊部,取患侧的商曲疗效好于健侧,商曲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疏通经络、行气血的要穴,是治疗颈、肩、肘、手部等疾病的必选之穴,具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因关节内、外无菌性充血,肿胀、粘连,而以活动时疼痛、功能受损为其临床特点。 病因: l(肩部原因:(1)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性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劳损是主要的激发困素:(3)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部组织继发粘连、萎缩:(4)肩部急性搓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 2(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的炎性病灶,转变为肩周炎。 中医称“漏肩风”或“肩凝症”,又称“五十肩”。本病多因营卫虚弱, 筋骨衰颓,局部感受风寒,劳累闪搓或外伤,经脉受阻,气血阻滞而致。 临床表现: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也可两侧先后发病。病发初期肩部某部位疼痛,与动作、姿势相关。病程逐渐发展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伴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增大疼痛剧烈,疼痛初期病人可指出痛点,后期往往感觉疼痛来自肱骨。体征:三角肌有轻度萎缩,三角肌和周围肌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展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年龄大或病程长者,x线平片可见肩部骨质疏松,冈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 1(患者体虚气弱应加强调补,可加刺气海、关元穴等。 2(发病早期肩部定位浅刺患侧滑肉门穴;病情较重可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疼痛呈片状在滑肉门周围加刺三角形针。 3(根据不同的疼痛表现,可依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线方向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加针间距视肩部疼痛放散的远近、范周大小而定。其加针点不宜远离滑肉门穴。 4(颈部疼痛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外、可加刺患侧商曲穴。 5(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或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及周围加针根据病情 选不同程度浅刺。 肩部软组织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为特征。肩关节周围炎最多见,时而可见冈上肌腱炎、冈下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腱炎等。上述各病中医统称“痹症”。腹针治疗以肩痛为主要表现的各肩部软组织疾病组处方大致相同,应在治疗落枕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定位取穴法原则,视肩部病变情况在滑肉门穴及其周围辨证加针施治。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有的仅肱骨外上髁尖部、筋膜、骨膜炎为主,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间,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因早年发病见于网球运动员故俗称“网球肘”。 病因: 在前臂过度旋前、旋后、握拳、屈腕,牵拉伸肌总腱,而引起局部慢性损伤。凡需经常性活动腕部的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均可导致发病。中医认为感受风寒、劳损、外伤等因素而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凡有上述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逐渐肘关节外侧痛,在用力握拳、伸腕等动作时加重以至不能持物。检查仅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有局限性、敏锐性的压痛。与皮肤、肘关节无关。伸肌腱牵拉试验,伸肘、握拳、屈腕,在使前臂旋前,致肘外侧疼痛为阳性,有 时疼痛可牵涉及前臂伸肌中上部。 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四穴。 配方:肘上、下部疼痛,或疼痛向前臂放散,可沿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周围加针。加针距离依据疼痛放散远近而定。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穴及周围加针均宜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滑肉门疏通经络、活气血,后刺上风湿点活血化瘀,消除局部炎症。 手与腕部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症 是最常见的腱鞘炎,好发于长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者,在手指常发生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板机指,电脑手。在腕部为拇长展肌和拇伸肌腱鞘炎,又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或de Quervain病。腱鞘为损伤性炎症,肌腱和腱鞘水肿、增生、粘连和变性。腱鞘的水肿和增生使“骨一纤维隧道”狭窄进而压迫水肿的肌腱,在环状韧带区腱鞘腔特别狭窄而坚韧,呈葫芦状,阻碍肌腱的滑动,如用力伸屈手指,葫芦状膨大部在环状韧带处强行挤过,而产生弹拨动作和响声,并疼痛,故称弹响指。 腕管综合征属性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腕管由腕骨构成底和两侧壁其上为腕横韧带盖成的一个骨性隧道;腕管内有拇长屈肌、2—4指的屈指深、浅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正中神经最表浅。当腕关节掌屈时神经受压,如用力握拳则受压更剧。任何管腔内容物 受压的原因;外源性压迫;长期过度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急剧变化均可导致发病。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具有职业病史。双侧发病率可达30,,其中女性占双侧发病率90,。 腕、手部的疾病中医统称为“筋痹”。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弹响指起病缓慢,初起患指晨起发僵,疼痛,缓慢活动后即消失。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发病以依次为中、环指最多,食、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患者述疼痛常在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检查发现可在远侧横纹处扪及痛性结节随屈肌腱上、下移动,或出现弹拨现象,局部为弹响部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腕关节桡侧疼痛,逐渐加重,无力提物。检查局部皮肤无炎症,在桡骨茎突表面或其远侧有局限性压痛,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称为Finkelstein试验阳性( 腕管综合症患者首先感到桡侧三个手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以中指为甚。夜间或晨起症状最重,适当抖动手腕症状可以减轻。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但感觉异常仅限于正中神经腕下支配区。检查拇、食、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屈腕试验(Phalen症);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屈肘、前臂上举,双腕同时屈曲90度,1分钟内诱发出正中神经经刺激症状,阳性率达70,左右。腕管内有炎症、肿块者,局部隆起、有压痛或可扪及包块边缘。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 配方:症状减轻,但不同手指部位仍有疼痛或麻木,根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在上风湿外点近处周围适当部位加针。但不宜远离上风湿外点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及周围加针均宜选不同深度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滑肉门、上风湿点疏通经绐、活气血,后刺上风湿外点活血化淤,消除局部炎症。 颈 肩 痛 脊柱颈段有7块颈椎,6个椎间盘。第l颈椎又称寰椎,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第2颈椎又称枢椎,其椎体上方隆起形成齿状突,齿突与寰椎的前弓榴成寰枢关节。颈椎横突有横突孔,其间为椎动脉通过。当颈段脊柱不稳定,或椎体侧方骨质增生时,刺激椎动脉使其痉挛,继发颅内缺血。颈椎椎体上缘侧后方有嵴状突起,称钩突。椎体下缘侧后方呈斜坡状,下一椎体的钩突与上一椎体的斜坡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或弓体关节),钩椎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但当其退行性变而增生时,反可刺激侧后方的椎动脉(或压迫后方的颈神经根。 颈椎之间有5个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在颈段较宽,其中部厚而坚实,后纵韧带退变钙化较多见,是导致椎管前后径狭窄,脊髓受压的重要原因。颈椎棘上韧带,即项韧带,项 韧带退变钙化也是颈痛原因之一。脊柱颈段是脊柱话动度最大的节段,头的屈伸动作主要是寰枕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颈部屈伸主要在下颈段,任何节段因病变活动受限后,相邻节段颈椎各关节及韧带所承受的压力均明显增加,从而产生关节、椎间盘、韧带的变性。 脊髓有三个膨大(以下颈段的颈膨大为最。其膨大的左右径约为前后径的一倍,故椎管相对的狭窄,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压迫。颈神经(1—4)的前支组成颈丛,支配颈部肌肉、膈肌、及颈、枕、面部感觉:其后支形成的颈后丛,以颈2后支发出的枕大神经与临床关系较大,受刺激时可山现枕下肌痛及同侧头皮感觉异常。颈5一胸1组成臂丛,其分支支配肩胛、肩胸肌、及上肢肌肉及皮肤。脊神经皮肤支配虽有一定重叠,但有其主要分布区:上肢外侧为颈5支配区;拇指为颈6支配区:食、中指为颈7支配区:前臂内侧、环、小指为颈8支配区:上肢内侧为胸1支配区。 颈肩痛的病因及分类与创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有关。但应注意的是,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出现的头、眼、耳、心、胸等表现,与这些器官本身病变时的症状和体征相似。此外,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是颈肩痛的重要原因,而老人又常患有头、眼、耳、心、肺等疾患,这些因素常互相影响,又可共同存在。给颈肩痛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多影响。 发生颈肩痛的疾病较多,但以颈椎病最为多见。 颈 椎 病 颈椎病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 上较一致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椎间盘退行病变使桩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继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变性、增生、钙化。如此颈段脊柱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行性颈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颈椎先天性椎管狡窄,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毫米。在此基础上,即使运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因压迫而发病。 中医认为如人体脏腑肝肾渐亏,筋骨懈惰,经气不畅而发病; 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50,一60,)。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上肢痛放射范围根据神经根受压不同而表现不同皮节。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式锐痛。检查可见患侧颈肌痉挛,头喜偏向患病侧,且肩部上耸。病程长上肢肌可有萎缩,在横突、斜方肌,肱二头肌长、短头礁、三角肌,肩袖等部位可有压痛。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头顶加压试验阳性。神经可见定位体征。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 椎问孔狭窄等退行性征象。CT、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二、脊髓型颈椎病:约占10,一15,。由于下段椎管相对较小,脊髓容易受压。颈痛不明显,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最先出现。随病情加重出现不同类型神经损害。如走路似踩棉花样,严重时可出现高位瘫痪等。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征象。 三、交惑神经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患者可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偏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跟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明显增生肥大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均是本病原因。眩晕是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动性眩晕。由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头痛,主要在枕部、顶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颞部。多为发作性胀痛,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的出现突发性视觉障碍,弱视、复视、失明,短期内自动恢复。是脑后动脉及脑干内3、4、6脑神经核缺血所致。还可有猝倒、其它运动或感觉障碍、以及精神症状等。根 据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正位、侧位、斜位、过伸拉和过屈位片,CT、MRI等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颈椎病除上述类型外,可有两种或多种类型以上同时并存,常称混合型或复合型。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腑、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处),双商曲、双滑肉门。 配方: 1(神经根型:颈痛明显双商曲内加针、患侧滑肉门内加针。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加针高低随颈椎病变波及高低而定。孙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 3(交感神经型:心悸、出汗等加刺左气旁(金河)穴。 4(颈痛剧烈加水分穴。 5(年老,或体质虚弱者可将主方中脘、关元,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也可用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中刺或深刺。商曲、滑肉门、气旁及各加针点均应中刺。水分中刺或深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滑肉门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脘、下脘上、商曲以及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加针点不仅可以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这些腧穴和针刺点均属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定位部位,针刺可以兼得两种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腹针虽能改善患者症状,但脊髓型颈椎病由于椎管内的骨质病变对脊髓的压迫导致脊髓损伤,针刺治疗往往延误外科治疗的时机。应建议患者及早手术治疗为佳。 腰 腿 痛 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多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以损伤居多。发病率各家不一,在厂矿中约占22,,农村发病更高。 腰腿痛的病因繁多,刨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等四大基本病因均可囊括在内。见下表 脊 柱 软 组 织 椎 管 内 脏 损伤 骨折和/或脱位脊椎滑脱椎间盘突出 腰扭伤 腰背筋膜脂肪疝 韧带损伤 腰、横突综合征 陈旧性骨折畸形硬脊膜囊肿肾搓伤 炎症 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纤维织炎筋膜炎血管炎神经炎 蛛网膜炎硬膜外感染脊髓炎神经根炎 溃疡病、胰腺炎、前列腺炎、盆腔炎、肾炎、肾盂肾炎、上尿路结石 退变 腰椎骨关节炎小关节紊乱骨质疏松症 椎体后缘骨赘椎管披窄黄韧带肥厚 内脏下垂 发育及姿势异常 脊柱裂侧凸、后凸移行裂水平骶椎 脊肌瘫痪性侧弯 脊膜膨出神经根和神经节变异血管畸形 游走肾多囊肾 腰腿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疼痛由病变本身或继发性肌痉挛所致。部位较局限,多有固定明显的压痛点:可有放射痛,是神经根受到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损神经向末捎放射。 腰腿痛病因复杂,与运动系统有直接关系者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为 多见,其中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具有代表性。 中医认为,肾虚性腰腿痛则因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衰而致腰腿痛,此类腰腿痛多因内脏疾病而致肾虚者,如妇科疾病或房事伤肾等。肾虚腰腿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腿酸软乏力。寒湿性腰腿痛因风寒湿邪为患,故见腰腿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时觉发凉,阴雨风冷尤甚。腰肌劳损多因陈旧性损伤,劳累时腰痛加重。腰部僵硬或有牵制感,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为甚。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本病基本病因。磁共振检查证实,15岁青少年即可以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损伤,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积累伤力中,反复弯腰、扭转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本病与职业、工种有密切关系。遗传因素,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遗传家族史。妊娠亦可增加椎间盘损害的机会。椎间盘突出症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椎骨突出型。 腰背痛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病,督脉贯脊行于腰背,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行于腰背,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且腰为肾之府。腰痛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及经筋有关系。六淫之邪客于经络,或气血痰浊瘀滞经络,或肾虚,或外伤均可导致腰痛。《素问?刺腰痛论》认为: 腰痛属于足六经之病,指出腰痛的外因为风、寒、湿三邪,内因为肾元亏损。王肯堂在其《治症准绳》中认为:“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挫闪、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临床表现: 常见于20至50岁患者,男女性之比为4-6:1(20岁以内约占6,左右,老年人发病最低。症状表现中腰痛往往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约占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的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的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影响到臀部。虽高位的腰椎间突出症(腰2-3,3-4)可引起股神经痛,但其发病率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5-骶1间隙突出,故坐骨神经痛最为多见,发生率约97,左右,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咳嗽时疼痛加剧。早期为痛觉过敏,病情重者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少数患者可有双侧坐骨神经痛。发生在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问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发生率约占0(8—24(4,。体征:为减轻疼痛可出现姿势性代偿畸形,如腰椎侧突,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几乎全部患者都有腰部活动受阻;89%患者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其旁侧1公分处压之有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骶棘肌痉挛,使腰部固定于强迫体位;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神经系统表现,80,有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检查须注意,有较大髓核突出者,可压迫下一段神经根,而出现双节段性 神经根损害征象。70—75,患者有肌力下降。约71,患者出现反射异常。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根受压则表现为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椎管狭窄可有间歇性跛行症状。临床上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以及X线平片上相应神经节段有椎间盘退行性表现者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X线造影、CT、MRI等检查能准确地作出病变间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经受压情况及主要引起症状部位的诊断。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表现,不应诊断本病。 腹针治疗方法: 腹针治疗腰椎病,包括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方法很接近。 主方:中脘、关元,气海;老年人或体虚者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配方: 1(腰椎4-5病变选用双气穴。腰椎2-3病变选用双气旁穴。如病变定位不能确定用双气穴、双气旁穴”。 2(为缓和腰部肌肉紧张或疼痛可用双外陵穴、双大横穴。有学者报告双天枢穴中刺可治疗腰肌疼痛及腰肌劳损。 3(腰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仍有疼痛点,可根据痛点的高度沿气海至关元穴之间的相应高度,在任脉循行线旁开1分许针刺点加针,或选其他痛点加针。 4(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穴均应深刺或中刺。其余备穴及加针点亦应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双外陵穴、双天枢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双大横穴属脾经。脾主肌肉,并可燥湿。气海、关元、气旁、气穴穴均为早期经络范围之腰、骶定位部位。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气旁穴均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 骨性关节炎 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 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2(膝关节上部疼痛,在延早期经绍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上加针:膝下部不适或疼痛,在延早期经络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下加针。距离可视疼痛部位与下风湿点穴远近选针刺点。 3(多发性骨关节炎加用双大横、上、下风湿点穴。 4(根据疼痛部位、范围可在上、下风湿点周围加针。 5(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6(关节腔内有积液,选刺水分、双水道穴。 7(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炙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用深刺或中刺。滑肉门、外陵、水道穴用中刺。风湿点及周围加针点,用较深的浅刺或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智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穴通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刺胃经滑肉门、外陵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穴及其周围加针点属早期经络范围之膝部定位部位。 踝 部 扭 伤 在xia台阶时,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踝关节处于跖屈位,遭受内脏或外翻暴力时,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也可导致韧带被拉长、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若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易导致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临床表现: 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检查可见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足外翻疼痛加重。有骨折时x线可见骨质断裂线。 腹针治疗方法: 踝部扭伤腹针以治疗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被拉长,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导致的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等 软组织损伤为其适应症。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应由骨科治疗。 主方:中脘、关元穴,双气穴,健侧商曲、健侧大横穴。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点下点。 配方: 1(根据踝部扭伤疼痛范围。可在下风湿点下点周围加针,加针点不宜远离下风湿点下点穴。 2(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时,可刺水分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健侧大横穴中刺或深刺。健侧商曲、健侧气旁、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各穴中刺。下风湿点下点及周围加针点不同程度浅刺。水分穴选中刺或深刺。 中医称踝部扭伤为伤筋。针刺中脘、关元、大横穴、气穴调补脾、肝、肾之脏气。选刺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疏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下点及加针点均属早期经络范围踝部定位点,以调治局部伤痛。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足因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病程一般5一l0天。时疫感冒多呈流行性,周身酸痛疲乏,恶寒高热,病情较严重。 感冒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冷暖失常之时。冬多属风寒,春多属风热,夏挟暑湿,秋兼燥气:若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或素体偏弱,更易内外相因而 发病。风性上扬,善行数变,故常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症。流行时疫邪毒较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临床表现: 感冒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疼、恶风,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咽痛等症。流行感冒起病急,寒战高热,周身酸痛乏力,症状较重。体强者侵袭仅于肺卫,以表证为主;年老体弱者外邪易入里,症状重,易引起其它并发症。 腹针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原则为宣肺解表,消炎解毒。 主方:中脘、下脘、下脘下、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年老体虚,或迁延不退者,加气海、关元、双气穴。 2(咽喉肿痛在中脘下加针,不宜远离中脘穴。 3(咳嗽加刺左下风湿点。 4(痰多加双大横。 5(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在中脘外上加针。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下脘下、滑肉门、双上风湿点、气穴选用中刺。病情较重中脘可深刺。气海、关元、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中腚下、中脘外上加针用浅刺。 失 眠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候。不寐的原因很 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中无论有邪之实症,或无邪之虚症,主要是因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失眠可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 临床表现: 入睡艰难,时寐时醒,不同程度不眠,甚则彻夜不眠。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抑郁、以及心神不安或烦躁不安等症。 实证:脑怒伤肝,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口苦;痰食停滞引起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痰热内扰,失眠头重,痰多胸闷,吞酸恶心。 虚证:肾阴不足,因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昏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腰酸梦遗;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多梦易醒,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荣。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实证,肝郁化火加双下风湿点。痰热内扰加双外陵、左大横。 2(虚证,肾阴不足加左商曲、左气穴:心脾两虚加双商曲、双气穴。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致。以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肥厚为主要病变的过敏性疾病。 要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上,吸入、食入或接触过敏源所致。祖国医学 认为,本病多由肺、牌、肾虚损,风寒湿乘袭鼻窍而发病。其病多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其特点是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也可见于急性发病后迁延,而表现为慢性疗程,经久不愈。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脘上4分旁开2分。 配方: 1(老年,体虚患者加刺气海、关元。 2(反复发作加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中刺或深刺。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4分旁开2分选不同程度浅刺。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因病毒感染而发病,偶见细菌感染,表现为双眼或一眼白睛红赤。多发生于春夏季节,常突然发病,往往引起流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阳盛,外感风热之邪,致使经气阻滞,火郁不宣,风热相搏而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症见胞脸红肿,白睛红赤,畏光,目涩难开,眼分泌物增多,目刺痛。初起时仅一目,间及两侧,突然发病具有流行性。 腹针治疗方法: 处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滑肉门穴旁开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浅刺。 痛 经 痛经为伴随月经的疼痛,可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它不适,影晌生活或工作。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通常是器质性盆腔疾病的后果。本节仅介绍功能性的原发性痛经。痛经仅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月经不发生腹痛。 临床表现: 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感疼痛,为月经先兆;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疼痛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的发作与月经出血同步,疼痛持续2—3日,但一般在24小时后逐渐减轻。50,患者有下背痛,恶心呕吐,头痛及乏力;严种病例可发生晕厥而急诊就医。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一般用主方治疗即可止痛。 配方: 1(疼痛减轻仍有腹部痛点,可在痛点处加刺一针。 2(伴有恶心呕吐刺中脘穴。 3(头痛在中脘穴周围加刺一针。 4(寒凝少腹加双天枢。亦可温灸关元,散寒通经。 5(肝气郁结将主方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 6(经后仍有腹痛亦可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取天枢,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选用中刺或深刺。滑肉门、天枢、外陵、气穴用中刺;上风湿点、下风湿点选用中刺或深刺,痛点处加针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按其病理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为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性均甚高。根据1982年我国六城市流行病学调查。其年发病率为182,10万人口,患病率为620,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89,10万人人口。据此(我国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死于中风者100万,患病人数约600万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血压成分的异常和心脏病等为其主要致病原因。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近代调查发现,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55岁以上更加明显,2,3的多次复发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高血压和低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低血压也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不足而发病;?家族史:有家族史病人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高出4倍;?心脏病: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且以房颤最常见;?糖尿病: 可导致粥样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而成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因素;?高血脂:虽然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尚不能肯定,但它是冠心痛的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肌缺血又是中风的一个明确危险因素;?烟酒:烟草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毒物质,吸收或刺激植物神经,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加速动脉硬化、血粘稠度增高、血流变慢和脑血栓形成,而成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因素。酒与中风的关系争论不一,但多数人认为饮洒者的脑血栓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如活动减少,进食食盐、肉类、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过多,以及情绪紧张和激怒等均可增加中风的可能性;?肥胖:可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动脉硬化的形成;?避孕药亦可成为中风的致病危险因素;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应以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主要是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劳累等,以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过食高脂食品,脾虚痰盛,化火动风,风痰上潜,蒙蔽清窍,致使阴阳之气逆乱。 中风先兆,中风多因血气上逆,故有眩晕、心悸、肢麻、手足乏力等先兆;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而经络气血阻滞。症见半身不遂,肌肤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清;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歪斜。中风后遗症常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 腹针治疗方法: 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腹针治疗,并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对脑血管病所遗留的后遗症,腹针也有良好的疗效。脑干或大面积的缺血或出血可试用腹针治疗。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商曲、双气穴,下脘上5分,双滑肉门。 配方:患侧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 1(伴手功能障碍配患侧上风湿外点,踝关节不利配患侧下风湿下点,有足内翻时用下风湿内点。 2(为加强改善头部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中点处加针。 3(伴语言不利配中脘上、下各1分处加针。 4(体质虚弱者在关元和双气穴下加针。或灸神阙穴,高血压者禁灸。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下脘上选用中刺或深刺。商曲、气穴、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用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下风湿内点用不同程度泼刺。下脘上与商曲中点处加针及关元、双气穴下加针用中刺。中脘上、下各1分处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围绝经期与围绝经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综合症也称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妇女在绝经前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症状可开始于卵巢功能衰退开始时,持续至绝经后,可干扰妇女正常生活,并影响身体健康。 临床表现:症状包括月经紊乱及雌激素下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一、月经紊乱:多数妇女绝经前经历2~8年无排卵性月经;由于卵泡发育和闭锁交替无规律,月经多不规律。雌激素水平波动而无排卵加之雌激素水平增高,而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严重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雌激素下降症状: 1、血管舒张症状:潮热一直视为妇女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性症状。特点是:头部、颈部和胸部的皮肤突然强烈的发热感觉和大量的出汗:持续时问短至几秒钟,长则数分钟,发作频率可以几日一次至数分钟一次频频发作。以夜间发作严重和频繁,干扰睡眠并影响精神状态。应激可诱发潮热症状发作。凉爽的环境可减少潮热发作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自然绝经期潮热发生率在50,以上;症状始于绝经前,接近绝经时发生率增加,至绝经期发生达最高峰。手术绝经期潮热发生率较自然绝经为高往往出现在手术后一周内。多数妇女绝经后潮热持续l~2年,25,妇女症状持续4~5年或更长。 2(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情绪、记忆、认知功能症状等;如烦躁、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常见症状。 3(心血管疾病: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雌激素对脂肪代谢的良性作用,以增加心脏博动指数,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增加血流及抑制动脒粥样斑块的形成。妇女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但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及并发心肌梗塞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并成为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4(骨矿密度改变及骨质疏松:雌激素是女性维持骨矿含量的关键激 素。绝经后骨矿含量以每年3,~5,的速率丢失(绝经后头5年骨丢失最快,并将持续10~15年。约在绝经后20年,与绝经相关的小粱骨骨矿含量丢失达50,;皮质骨骨矿含量丢失30,。手术绝经骨矿含量的丢失较自然绝经严重。骨质疏松是指骨的骨矿含量与骨基质的正常比例下降,易出现骨折。骨矿密度降低及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发生骨折时,骨折处急性剧烈疼痛,身高缩短及背痛是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常见临床症状,约50,65岁以上妇女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雌激素保护骨矿含量的机制主要是对骨生成的的直接作用和其对抗甲状旁腺的骨吸收作用,以及对维生索D代谢,肾脏保钙,小肠钙吸收的重要作用。 5(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泌尿生殖道是雌激素的敏感靶器官(绝经后妇女阴道黏膜发生萎缩性变化,出现阴道干燥,阴道缩小狭窄,性生活困难等症状及反复阴道感染。由于尿道和膀胱粘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可发生尿路感染,出现排尿疼痛、尿急、尿频症状。尿失禁可能与雌激素低下有关,因为尿道缩短伴粘膜萎缩性改变可导致尿失禁。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5分,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穴。 配方:1(头痛选中脘周围加针。 2(失眠中脘用深刺。 3(情绪改变深刺右上风湿点。 4(潮热、出汗加刺左气旁(金河穴): 5(泌尿症状如尿痛、尿急、尿频、尿失禁用中极穴,双大巨穴;体质虚弱可在关元下、双气穴下5分加针。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5分选中刺或深刺。商曲、气穴、滑肉门、外陵、大横、气旁、大巨穴用中刺。右上风湿点用深刺。中极用深刺。关元下、气穴下5分加针时选用中刺或深刺。
本文档为【腹针疗法.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1KB
软件:Word
页数:5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