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先秦 *阶段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导与练》第一轮P2) 考点一 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 知识点: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因此对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就行,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1.建立其意义:禹建夏朝(阳城),启继承禹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武装、官职、监狱、刑法 3....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先秦 *阶段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导与练》第一轮P2) 考点一 夏商周的更替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因此对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就行,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1.建立其意义:禹建夏朝(阳城),启继承禹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武装、官职、监狱、刑法 3.暴政而亡:夏桀暴虐,商汤灭夏 P4 二、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盘庚迁都:商朝中期,盘庚迁都到殷,从此稳定,商朝又称殷朝 2.神权统治:人祭和人殉 (P5) 3.武王伐纣:(1)重要战役: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 (2)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奴隶主暴君的战争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1.井田制(性质、义务)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一; (2)内容:?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 ?诸候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3)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4)瓦解:西周后期随着王室的衰微,出现了诸候争霸的局面,分封制瓦解 3.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前841年)P5; (2)幽王亡国,犬戎灭周(前771年)P5 考点二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前770-前221年) 知识点:诸候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前476年)&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前475-前221年) 一、诸候争霸和兼并战争 (一) 春秋争霸(原因、目的、主要事件、影响): 1.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支配其他诸候国 2.齐桓公争霸(公元前7世纪前中期):(1)基础:通过管仲改革,成为东方强国;(2)过程:用“尊王攘夷”旗号,联合黄河中游诸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霸主;(3)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王室承认其中原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楚王问鼎) 4.吴越争霸: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霸主(卧薪尝胆) 5.影响:(1)消极:春秋无义战;(2)积极:有利于区域统一,加速分封制的崩溃,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三家分晋:韩、赵、魏 P13 2.田氏代齐 P13 3.战国七雄:图 P13 4.兼并战争不断:?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P13;?秦赵:长平之战P13 二、民族融合(P14) 1.分布: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 南方有越等 2.主要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改革(P14-18)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此时的改革和变法 一、农业、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 (一)农业: 1.铁器使用:西周末已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家具逐渐普遍使用 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是我国农技史上的动力革命 3、水利:(1)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 (二)手工业:重点掌握《考工记》 (三)商业和城市:掌握商业的特点、主要城市及其地理位置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要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并进而分析其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大量荒地被开垦 2.表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交给国君,并采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种田的人转变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 3.结果:战国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大都被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此知识点是重点掌握的内容,重点掌握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1.春秋时期的变法: (1)特点:用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确定下来 (2)事件: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目的、后果) 2.战国时期的变法(背景、目的、性质、事件、意义): (1)原因: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政治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代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候国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P17-18): (1)开始: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 (2)主要内容:P17 (3)作用和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 考点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P19-23) 知识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1.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 (《导与练》第一轮P4) > 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 社会因素:大变革时期,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转型的看法、主张各不相同。 > 教育因素:教育的兴起 > 人才因素: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重视人才 2.百家争鸣 P19-21: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3.文学、艺术、天文、物理、医学、(列表归纳)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导与练》第一轮P6) ?经济:废井田,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政治制度:分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社会结构:世袭?流动 ?文化思想:贵族?民间 ?民族关系:融合 第二章 秦汉 (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 年) *阶段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导与练第一轮P15) * 政治:秦汉时期是封建大一统时期,开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 民族关系:边疆得到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 文化:思想统一,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居世界前列. 考点一 秦朝的统治(前221-前207年)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重点掌握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一定要注意秦统一过程中对越族的管理 1.条件:?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嬴政个人因素。 2.经过:灭六国,征服岭南,击退匈奴,完成统一 P25 3.意义:?结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5.灭亡原因:秦的暴政 6.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重点掌握其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措施,并正确分析其积极意义 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P27-28) 考点二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知识点: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一、两汉的经济政治制度 1.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A.继承秦朝的皇帝制;B.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有所变化:A.废除秦朝苛法;B.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C.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 D.在地方同时推行郡县制和封国制;E.编户齐民,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 1.行分封制的原因 2.国问题的弊端:王国名义受朝延节制,实与割据无异,威胁中央集权。 3.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推恩令”“附益之法” 三、选官制——察举制(发展过程) 1.西汉:(1)建立: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2)选官制度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3)作用: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察举成为两汉时期选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2.东汉:察举制重孝廉一科;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物发展,声望影响被官僚家族支配,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起来 四、编户齐民(按人口和资产的多少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征税) (1)含义:西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 年龄 、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 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的依据。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 姓称为编户齐民 (2)特点:A.政治: 行政管理制度;B.经济: 赋税制度[田租(按亩纳税,交纳实物)、算赋(丁税)、口赋(儿童税)、更赋(代役税)、徭役、兵役] (3)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 考点三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41-43) 知识点:匈奴的兴衰、和亲政策和评价、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和意义、设立西域都护、西南夷和百越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兴起: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秦与匈奴:?北击匈奴: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河南地),移民;?修筑长城:为了抵御匈奴侵扰,巩固边防,修筑万里长城 3.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的“和亲”: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2)汉武帝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对匈奴战争;?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域地区 (3)王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汉匈和睦相处40余年(评价) 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1)东汉初,匈奴分成南北两部;(2)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 二、张骞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 (1)目的: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西域各政权纷纷回访,终于建立起友好关系 (3)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双方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 2.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设立,管理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中原地区联系加强。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指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东汉初,西南地区重入汉朝版图。 2.百越:秦始皇设三郡;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民族 秦朝 西汉 东汉 方式 匈奴 北击匈奴 河套设县 扩建长城 汉初和亲 武帝反击 昭君出塞 南匈奴内迁 东汉击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 战争 和亲 互市 西域 张骞通西域 设立西域都护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 遣使 设立机构 越族 南征越族 开凿灵渠 岭南三郡 灭南越 设九郡 战争 设立机构 西南夷 武帝设郡 并入版图 重新并入版图 维护统一 设立机构 册封 考点四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P44-46) 知识点: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一、与朝鲜的关系:把握两汉时期中朝交往的史实、意义P44 二、与日本的关系:重点掌握,把握两汉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P44-45 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重点在与欧洲往来的史实。P46 四、丝绸之路-------文化运河 1.丝绸之路: (1)路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P45) (2)影响: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 国 2.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从广东往南沿海岸线。印支养半岛南下。绕过马为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 沿岸各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影响: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考点五 秦汉时期的文化(P47-51) 知识点:特点、科学技术 、哲学和宗教、史学和文学、雕塑与绘画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总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4.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考点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P58-60) 知识点: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一、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农业开发: (1)特点:各地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2)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为隋的统一提供了经济上的条件。 (3)原因:?北民南迁,带为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动荡不 ?民族融合,相互学习,生产互补;?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人民辛苦劳动; ?自然条件好 (P59) 2.江南手工业(P59-60):A.纺织业为主(曹魏纺织业中心、吴国八辈之蚕、蜀锦);B.制瓷业成熟(青白瓷);C.造纸术(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中心);D.冶炼业(生铁与熟铁合炼的灌钢法、利用石油与天然气) 3、商业: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原因在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二、均田制(新增加的知识点,要引起重视P57) 1.时间: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规定按人口分配土地,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的土地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有利于民族融合 考点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P61-65) 知识点:科学技术 (数学、农学、地理学)、道教和佛教、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1.科学技术的进步: 领域 时间 人物 成就 数学 魏晋 刘徽 提出计算圆周率方法 “割圆术” 南朝 祖冲之 精确推算圆周率早欧洲近一千年 《缀术》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化学 东晋 葛洪 《抱朴子》 地理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制图原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2.宗教的兴盛与反佛思想的产生: 领域 时间 人物 内容 地位 宗教 道教改造 东晋 萧梁 葛洪 陶弘景 儒道结合 采药炼丹 长生不老 丰富道教教义 建立神仙体系 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 迅速传播,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哲学 齐梁 范缜 著《神灭论》,宣传精神与形体的统一,从理论上 沉重打击佛教思想, 发展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3.文化成就: 领域 时代 代表人物 特点 代表作品 建安文学 曹氏父子、 建安七子 内容充实、风格苍凉 而又富有生气 《蒿里行》《七哀诗》 《悲愤诗》 田园诗 东晋 陶渊明 清新自然,朴实恬淡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山水诗 东晋南朝 谢灵运、鲍照 《登池上楼》 民歌 新乐府 南朝 缠绵婉转短小清新 《采桑度》《子夜歌》 北朝 慷慨激昂战歌恋歌 《敕勒歌》《木兰辞》 骈文 南朝 江淹、庾信 辞藻华丽,句法整齐 对仗工整,讲究声律 《恨赋》 《哀江南赋》 发展原因: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特点就是承上启下,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 领域 时间 人物 成就 书法 东汉末年 蔡邕 ??????琰茞??? 曹魏 钟繇 将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 王羲之 书圣 《兰亭序》与《黄庭经》 北朝 魏碑 气势雄浑 绘画 三国 曹不兴 佛像画 东晋 顾恺之 人物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石窟艺术 北魏文成帝 云冈石窟 反映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反映中国文化 对外来文化的摄入、包容,并使它本土化 孝文帝迁都 龙门石窟 特点:艺术全面发展,名家辈出,精品多有,尤其是书法、 绘画、石窟雕塑艺术,代表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B.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C.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人民苦于战乱,希望统一 第四章 隋唐 (581-907年) *阶段总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 1.经济空前繁荣;2.隋唐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3.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4.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5.文化辉煌灿烂,对亚洲影响深远,形成中国文化圈 考点一 隋朝的兴衰(P67-69)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重点掌握隋统一的意义、隋朝的地位、隋与秦的比较)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与统一: (1)过程:589年,隋文帝派杨广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全国 (2)条件:?民族间的融合;?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隋文帝通过改革,国力日强;加强军队作战,有 了渡江作战能力;?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驰 (3)意义: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2.两都的兴建: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由文帝和炀帝命宇文恺兴建 3.大运河的开凿:?炀帝时开通;?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当时世界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作用与影响) A.目的:政治上,加强对南方控制,巩固统一局面;经济上,加强南北交通,榨取江南的财富;军事上,远征高丽,便于军事物资的运输;方便隋炀帝到江南巡游 B.概况:三点: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C.影响:积极: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对南北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运河各水路交汇处商业日益繁荣,成为繁盛的都会;消极:滥用民力,增加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三征高丽、奢侈腐化、严刑酷法 2.隋朝的灭亡(农民起义,618年,炀帝被部将杀死) *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异同点 A.相似:(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2)都开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3)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万里长城和大运河);(4)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或瓦解;(5)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 B.不同:?取得政权的方式:战争——外戚夺权;?时代:初步发展时期——繁荣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钳制——笼络 *对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1.特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体现:政治上,结束分裂,开创盛世局面。隋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和律令,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深远影响;经济上, 大运河开通,对巩固国家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民族关系上,隋朝的统一加强少数民族的联系,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做出了贡献;文化上,隋朝文化的成就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考点二 唐朝前期的政局(P70-72)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一、贞观之治(要从吸取隋亡教训、重用人才、重视生产、加强教育等方面复习) 1.思想: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以民为本),励精图治 2.成效: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3.政绩:(1)政治,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2)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力倡节俭;(3)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兴办学校 二、武则天的统治(注意措施及其作用,评价) 1.政绩: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科举,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破格录用有才能的庶人 2.成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三、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掌握措施,并与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比较其共同之处,启示) 1.政绩: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者为相,如姚崇、宋景等;精简官吏,定期考核;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在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2.成效:出现继西汉前期之后的第二个盛世局面,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政绩比较 领域 唐太宗政绩 武则天政绩 唐玄宗政绩 政治 知人善任,用人不避仇怨 破格用人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经济 重视农业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生产 文化 兴科举 发展科举制度 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广聚学者大兴文治 相同点:A.重视人才,善于用人;B.重视发展生产;C.重视科举、教育等 唐前期政治统治的特点:政策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是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考点三 隋唐制度的革新(P75-78)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一、三省六部制(重点掌握内容、评价及其特点) 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太宗进一步划分职权。 2.内容:?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行政);?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3.评价:?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官品又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官制的重大改革,历朝基本沿袭 二、科举制(注意与察举制、宋代科举制、明清科举制进行比较分析) 1.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高官主持考试,后成定制 3.作用:?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三、租庸调制(掌握内容和作用,注意其与隋唐经济繁荣的关系) 1.隋朝:沿袭北周,“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开始实行以庸代役制(有限制——50岁以上) 2.唐朝改革: (1)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2)内容:?租: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调: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受年龄限制 (3)作用:?生产时间有保证,赋役相对较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两税法(把握其特点,注意与后代的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进行比较分析) 1.原因:? 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而实行。 2.内容:?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租,取消租庸调和杂税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3.作用:?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评价: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考点四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P79-83)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一、农业(注意从环保的角度分析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另外要注意重要农具的改进) 1.江南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2.农业发展:?大运河利于灌溉,唐设专官管水利,水利工程多;?创制筒车,发明曲辕犁,注意土地开发利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收茶税。 二、手工业(造船业要与唐朝的对外关系联系起来) 三、商品与城市 (一)商业(注意货币范示的变化,掌握“邸店”“柜坊”的含义以及唐朝时市集交易时间的变化) 1.交通: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 2.货币:?隋:仍铸“五铢钱”; ?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示 3、市场发达 (表现P81) (二)城市(注意从交通和政治变化的角度分析洛阳兴衰的原因及扬州繁华的原因) 1.长安、洛阳(两朝都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 2.扬州、成都: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成都物产丰富,有“扬一益二”之谚语,工商业地位重要 考点五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P85-88) 知识点:突厥、回纥、靺鞨 、南诏、吐蕃(注意从地理区域位置去掌握,要有空间概念。要对唐朝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管理措施进行分类整理,如战争、和亲、册封、建立机构等。 * 北、西北:突厥 ?回纥(回鹘、畏兀儿)(今维吾尔族、 裕固族祖先) * 西、西南:吐蕃(今藏族祖先)南诏(今彝族、白族祖先) * 东北:黑水靺鞨(今满族祖先)粟末靺鞨 一、突厥(西北新疆地区) 1.贞观初,东突厥被唐军大败,颉利可汗被俘;唐太宗设都督府管辖,顺其土俗,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授入朝的首领以官职;归还颉利可汗家属,赐其良田美宅 2.西突厥:唐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大破而 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回纥(北方、兴起、与唐关系) 1.兴起:?东突厥灭亡后,回纥部南移附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天宝年间,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受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安史之乱,助唐平叛;肃宗朝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 3.九世纪中期汗国瓦解,西迁 三、靺鞨(东北地区) 1.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正式划入唐版图,唐设黑水都督府,任其首领为都督 2.粟末靺鞨:开元初,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四、南诏(云南地区)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六诏,玄宗封其为云南王 五、吐蕃(西藏地区) ?贞观前期,松赞干布向唐遣使,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结为姻亲之好;?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新赞普即位必请唐政府“册命”;?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规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战争,如唐太宗时对东突厥的战争 2.册封,如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3.设机构管辖,如在西北东突厥故地设都督府,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在东北设黑水 都督府,建立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4.和亲,如唐和回纥、吐蕃多次和亲联姻 5.会盟,如唐蕃“长庆会盟” 6.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如汉人工匠在南诏传授技艺 考点六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P88-91) 知识点: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一、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注意与两汉时期对比)(P88) 二、和新罗的交往(注意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喜欢唐诗,许多人会写唐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三、和日本的交往(注意中日之间人员的往来的史实和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往来:?遣使隋唐:隋时双方互遣使节,日本派遣唐使十多次。?贸易频繁:日本出土大量“ 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2.影响:?日本大化改新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建造完全依照长安城的样式;?日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礼仪隆重(制瓷、造纸术) 3.突出贡献者:日本的吉备真备、中国的鉴真和尚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重点掌握与印度的往来) 1.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双方以佛教为纽带 2.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的数学发展 3.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五、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P90-91)制瓷、造纸术 第五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368年) *阶段总特征: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政治上:(1)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五代十国,北宋、辽、夏、金、吐蕃、大理,南宋、夏、金、吐蕃、大理、蒙古,至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2)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宋实现了对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辽、夏、金、蒙古政权先后完成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封建制度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2.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 3.民族关系上,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虽时有战争,但和平相处是历史的主流,元 朝的大一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文化上,有突出成就,三大发明技术成熟并传播于世界,建筑学、医学、教育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考点一 北宋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P100-102) 知识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策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重点复习,复习时注意几点:?特点是通过分化将领军权、宰相和地方长官的行政权来加强皇权。?要注意分析这些措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2.措施:(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P100-101) 3.作用:(1)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过大 ?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为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的发展(掌握基础史实) 1.措施:?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最后录取由皇帝直接控制;?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名额 2.作用:?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二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P102-105) 知识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加强集权的措施相联系) 表现: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农民反抗、外患 二、王安石变法(对变法措施的内容及其影响要很好掌握,要按哪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哪些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哪些可直接或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1.措施:(1)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3)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2.改革效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表面:用人不当;?关键:触犯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考点三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P105-108) 知识点:契丹国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要正确认识辽和西 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贡献,并正确分析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一、契丹国的兴起和建国 1.阿保机(辽太祖)的贡献:?统一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916年称帝建契丹国,都城上京;?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2.蕃汉分治:?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权比南面官大,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推行原因、影响) 二、宋辽的和战(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 1.澶渊之盟: (1)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宋真宗在冠准催促下亲征,宋军大振,辽提出议和 (势均力敌) (2)时间:1005年 (3)内容:北宋送给辽“岁币”;辽撤军;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4)影响:?宋辽对峙局面形成。一个世纪内,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者往来,加强了汉与契丹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三个方面) 三、西夏的建立(重点掌握元昊的贡献,并与阿保机进行比较,找到共同之处) 1.建立: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夏在宋西北,史称西夏 2.政治制度:仿效唐宋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 3.文字:元昊命人依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四、宋夏的和战(注意区别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内容) 1.原因: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宋占优势) 2.实现: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 3.内容:?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北宋送给西夏“岁币”,双方重开边境贸易 4.意义: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三个方面) 考点四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P108-110) 知识点: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一些重要人物、制度、事件要认真复习) 一、金的建立 1.阿骨打(金太祖)的贡献:?1114年,抗辽取得初步胜利;?1115年,会宁称帝,建金 2、猛安谋克制: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作战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宋金灭辽 2.金灭北宋(1125年,“靖康之耻”,北民南迁)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重点天于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1.南宋初抗金:北方人民抗金义军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八字军 2.岳飞抗金: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是抗金力量的中坚 战例:1140年,郾城迎击兀术取得大捷。乘胜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结果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命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将其杀害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1141年的绍兴议和) (1)内容: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对金称臣,向金输纳岁币 (2)作用:使宋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金后来迁都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 考点五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P111-113)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灭亡 一、蒙古族的兴起 成吉思汗的贡献: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长期征战,扩张领土,打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包括进攻西夏和金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注意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活动、从空间掌握元朝的疆域、元朝定都北京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已完成北移) 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燕京,称为大都,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2.南宋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被俘后写“过零丁洋”等诗 3.疆域辽阔: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的统辖之内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民族融合的表现要掌握,特别要注意元朝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理) 1.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技术;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2.辽金时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时被称为“汉人”;3.唐以来迁入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和通婚,在元朝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4.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四、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行省制度是重点) 1.中书省和枢密院分别为最高行政和军事管理机关 2.宣政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3.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余地区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4.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考点六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P118-122) 知识点:科学技术、理学、文学(重点掌握科技外传及影响,弄清理学的概念,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的兴起在政治上符合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在理论上为维护等级制度提供了依据) 第六章 明清 (1368-1840年) *阶段总体特征 1.经济上,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遭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遏; 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君权空前强化; 3.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最终形成。 4.对外关系方面,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 5、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文艺作品,传统科技停滞,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明清时期的世界形势: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经济) ※14-17世纪文艺复兴(思想文化)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及对外殖民扩张(对外关系)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文化) ※17-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政治) 考点一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P123—125)(重点复习)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一、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明朝建立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与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进行比较) (一)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1.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中央大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府与兵部在统兵与调兵上互相牵制 2.地方三司分权:?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司,分管监察、司法和军政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要分析《大明律》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加强特务统治:?太祖时授权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监视、侦查、不受司法部门管辖;?后来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非常手段——说明制度衰弱) (三)、八股取士(要对科举制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1.内容:试卷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规定为八个部分 2.危害:?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使明清产生了脱离实际的学风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原因) 考点二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P127-130) 知识点: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重点掌握两个人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三个概念----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努尔哈赤的贡献:?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编制,兵农合一);?1616年在 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为反抗民族压迫攻打明朝,迁都沈阳 2、皇太极(清太宗)的贡献:?继续加强对明朝的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1636年,改国号为 清,改族名为满洲。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三、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依明制设内阁六部,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军国大事由其决定,皇权受限制。 2、军机处: (1)目的:雍正始设,为了加强皇权 (2)组成: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3)权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结果: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至乾隆时撤销 (5)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封建专制集权 2.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3.危害: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考点三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P130-133) 知识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高考在此考点命题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但有关赋税制度的调整和一些重要城市还是要认真掌握)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从此知识点出发对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变化进行专题总结, 找出其发展规律和历史作用。) 1.一条鞭法: (1)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分摊 (2)意义:?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3.固定税丁数: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4.摊丁入亩:(1)内容:雍正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意义: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鼓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二、农业(对农作物品种和种植范围的变化要认真掌握) 1.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2.明朝引进玉米和甘薯,清朝更为推广,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产大幅提高,这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3.清前期,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与唐朝手工业进行比较) 四、商业(与唐朝比较) 1.市场扩大,两百多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2.北京和南京是全国商贸性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不一定是政治中心) 3.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浙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五、资本主义萌芽(要结合上面各知识点分析产生的条件,重点掌握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明朝中后期出现: (1)现象: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并在江南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如苏州丝织业“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有机工生产 (2)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缓慢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受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农民遭残酷剥削,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商人赚的钱多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六、闭关政策 1.原因:封建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 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性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考点四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P134-138) 知识点:和新疆、蒙古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立、清朝的疆域(建议:?通过西北、西南、东南等方向,进行归纳;?归纳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对少数民族政策;?对明清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进行分类整理) 一、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1.明朝:?永乐年间:鞑靼、瓦剌先后接受明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加强驻兵以防蒙古兵,但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俺答汗与明修好,明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和好几十年 2、清朝:(1)粉碎漠西准噶尔部割据势力:?噶尔丹称汗后,占据天山南北,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与之进行约70年的斗争,于1757年粉碎漠西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南北;?清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 (2)平定回部叛乱:? 1757年,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清军迅速将其 平定,1762年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地区。 (3)土尔扈特部回归:曾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因不满沙俄的残暴统治,1771年在渥巴锡率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 二、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1.明朝:(1)明设卫所,任用藏族人为各级官吏; (2)建僧官制度:酌情封赐各教派首领,各级僧官也朝延任免 2.清朝:(1)册封达赖班禅:A.顺治:清入关后,正式赐封“达赖喇嘛”;B.康熙: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C.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时间:雍正时期 职能: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 意义: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3)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活佛转世的监督和任授 三、改土归流 1.背景:明初,沿用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往往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内容: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延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3.过程:(1)明朝:永尔年间云贵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省级行政单位,但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2)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滇、黔、桂、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4.意义:加强了以西南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台湾府的设立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地区一直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下 2.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版图 3.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祖国海防 考点五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P139-141)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把握明清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过程: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评价:?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目的不在外贸,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国家巨大负担,最终随着国力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新增的知识点,要重点掌握 ) 1.南洋的地理概念:泛指东南亚地区 2.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从事南洋的开发和建设 三、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略作了解)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1.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二年,台湾回归祖国 2.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胜霸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2.战况:1685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国伤亡惨重,被迫谈判 3.结果:1689年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考点六 明清时期的文化(P142-146) 知识点:科学技术 、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二者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在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内容、影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产生的社会条件: ?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强大;?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也有影响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 Page 19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古代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