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会考资料

地理会考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地理会考资料地理会考资料 ,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高2012级地理会考知识提要 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第一单元 春秋分,从赤道向两侧递减。 1、天体的类型: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流星体、星际物质 ,3,四季划分:3-5月春季~6-8月夏季~9-11月秋季~12-次年2月冬季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4,五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五带分界:南北回归线、南北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

地理会考资料
地理会考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高2012级地理会考知识提要 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第一单元 春秋分,从赤道向两侧递减。 1、天体的类型: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流星体、星际物质 ,3,四季划分:3-5月春季~6-8月夏季~9-11月秋季~12-次年2月冬季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4,五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五带分界:南北回归线、南北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极圈 4、地球上有生物的条件: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单元内部——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1、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5、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 2、二氧化碳和臭氧的来源和作用,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6、太阳辐射能的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维持地面温度,促进水、气、生物活动; 各层的特点: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现象 ,2,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和反射 7、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周期11年 4、大气的保温效应:,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8、太阳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降水),干扰电离层,磁暴 ,2,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 9、 宇宙的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5、大气运动的原因: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10、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太阳日,,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直接原因——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即形成风 11、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年~回归年,,速度变化,近日点,1 6、形成风的力: 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12、黄赤交角(23?26′)及意义(二分二至) ,2,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1,昼夜交替:晨昏线;周期(1个太阳日);意义(地表温度适中) 7、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2,地方时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这里指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 ,3,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8、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冬季:海洋暖低压,陆地冷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1,昼夜长短变化: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季:海洋冷高压,陆地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秋分?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 10、季风的形成和特点: 南半球相反。春分和秋分,昼夜等长。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 ,1,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 ,1, 全球变暖: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毁林。后果:2,特点:东亚:冬季西北风,低温干燥;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海陆热力差异) ,海平面上升;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南亚:冬季东北风,干季;夏季西南风,雨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 ,2,臭氧层的破坏:原因:人类排放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后果:紫外线增多11、锋面天气特点: 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生产。 ,1,冷锋锋后雨,过境时,阴雨、低温大风;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晴; ,3, 酸雨: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2,暖锋锋前雨,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下降,气温上升,转晴 后果:河湖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12、气旋与反气旋特点与天气:北半球——右手丁则,南半球——左手丁则 第三单元 、 海洋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1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 中心气流 天气 海洋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 气旋 低压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2、海水温度的变化:太阳辐射(纬度、季节)和洋流的影响。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 反气旋 高压北顺南逆 下降 晴朗 3、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洋流和河川径13、气候形成因子及相互关系: 流等。 ,1,太阳辐射——基本因素 4、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位于副热带,蒸发强烈,径流很少)。 ,2,下垫面——大气直接的水热来源; 世界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有河流汇入,蒸发小)。 ,3,大气环流——调整水热分布 5、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4,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改变地表状况 6、洋流~按成因分类:风海流(如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密度流(如直布罗14、气候类型:? 按气温特点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陀海峡的洋流)、补偿流(如秘鲁寒流)。 ? 按降水特点分:多雨型、少雨型、均匀型、夏雨型和冬雨型 7、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5、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资源、普遍存在、数值特征和多变性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16、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寒流减温减湿(澳大利亚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受寒流影响) ,1, 农业:决定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渔场: ,2,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中纬度城镇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寒暖流交汇为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风与城市规划(将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在季风区,工业应布 上升流带来丰富饵料,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和东南大西洋渔场 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3,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3,交通:线路设计、机场选择等。 8、海洋资源类型有: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 17、主要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9、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水俣病—汞中毒) 18、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2 第四单元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1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还可以提供各种矿产。 B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2、矿物是地壳物质基本的组成单元。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是常见的造岩矿10、地质构造及形成地貌: 物。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1,褶皱:形成山脉。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常成山~向斜常成谷~但3、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由于受外力作用影响~常形成倒置地形。 4、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 ,2,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等。—大理岩; A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5、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B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611、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见教科书) 、地质构造的意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7、地表形态是两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形成自流盆地;隧道施工常通过背斜,应避开断层;水库施工要避开断层带。 ,1,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热 12、外力作用与地貌: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1,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太阳能 ,2,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力搬运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垄以及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作用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13、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8、 地壳运动的形式:,1,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或裂谷、海洋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14、陆地水的分类: 9、 板块构造学说: ,1,静态水:冰川—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3);内陆湖泊,深层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板块。这些板块地下水 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2,动态水:河流水—最重要、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动态水是开发的重点。目前 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5、河流水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3,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3 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河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径流变化水分和空气——共同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6、土壤的形成因子:,1,生物—主导作用,2,气候 ,3,地形 ,4,人类活动 16、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7、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7、水循环分类: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1,陆地环境各要素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18、水循环意义:能量交换;物质迁移;水源更新;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9、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物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生物对地28、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气候是影响陆地生物(特别是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从森林向荒漠的变化。 20 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总之,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而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喜阴植物); ,2,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从赤道向两极,形成不同的植被带; 29、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3, 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出现不同的植被景观; 30、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4, 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1,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1、指示植物:水分——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剌;风——旗帜树;环境污染—,2, 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矮牵牛; ,3, 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2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4,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能量不断流动、转化,联系地理环境31、主要地质灾害: 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大气圈,改造水圈,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1,地震: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3、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吸烟除尘、净化大气,降低噪声、调节气候,,2,火山:按活动情况分: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4、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4,泥石流: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土壤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第五单元 协调程度。 1、 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 ? 季节性和周期性 25、土壤的组成:三种相态四种组成。 2、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1, 必要投入:光、热、水、土、动植物、地形等 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 劳力投入:劳动者劳动 4 ,3, 生产资料投入:机械、化肥、农药 ,6, 政策 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立是国家政策的影响 4, 科技投入:良种、改进技术、改良耕作制度 ,7、工业的投入和产出 3、 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投入:自然因素(场地和水源)、劳动力、动力、厂房设备、科学技术、政府政策、4、 农业的分类: 资金、管理等因素。 ,1, 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细分为:农、林、牧、副、渔业)产出 :轻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产品。 ,2, 投入比例:粗放型、密集型(劳动密集如水稻;资金密集如美国谷物;技术密8、工业的发展: 集)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蒸汽机,棉纺、钢铁,英国。 ,3, 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气化,电力、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 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 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型农业,分布于人多地少的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区和。 热带雨林区。 9、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 大牧场放牧业:产品的商品率高。分布于美国、阿根廷(牧牛)和澳大利亚、南非,1,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牧羊)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因而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 ,2,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家具厂、印刷厂等) 高。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我国分布在东北和,3,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炼铝厂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西北。美国是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4,廉价劳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气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 混合农业:最主要的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最为出名,它是世界上出带、制伞、制鞋) 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其东南中的墨累—达令盆地,5,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是主要的小麦—牧羊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降水少,缺水。 10、工业的集聚: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6、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能力,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如钢铁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1,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 工业的分散:另一些相互协作的工厂之间,相隔的距离较远,形成工业的分散。,2, 地形 平原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畜牧业。 (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和电子装配工厂之间) ,3, 土壤 我国东南丘陵的红壤宜种茶树 11、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可以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4,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域和规划的工业地域。 ,5, 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牧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5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发展潜力小,如面粉厂、制糖(2)社会经济因素: 等。 厂?自然资源: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城市。如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2,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往往形成工业城市。匹兹堡(煤),英国的阿伯丁(石油),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金矿),我国的鞍山、如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长春;钢铁城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等。 包头、攀枝花(铁矿),大庆、玉门(石油),大同、抚顺、开滦(煤炭)。 12、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 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如京广线上的石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家庄、郑州,京沪线上的蚌埠、,陇海线上的宝鸡,以及湖南的株洲市。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如德国鲁尔区、英国?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 首都堪培拉、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等。宗教中心——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中部区、美国东北工业区等)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在发达国家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梵蒂冈、西藏的拉萨等。 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的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 科技、旅游等因素。 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5、城市化的标志: 第六单元 ,1,城市人口增加 1、乡村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1)我国北方:河流较少,地形较完整,村落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我国南方:河网密度较大平原地区,村落沿河流伸展,多呈带状。 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城市形成的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2)劳动分工。 6、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1)阶段:? 工业革命前:城市化十分缓慢 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 工业革命开始:城市化加速发展 ,、城市的区位因素: ? 20世纪以来: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 (1)自然因素: (2)地区差异: ? 地形:平原地区(如我国的第三级阶梯,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和中部平原);?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热带高原(如巴西高原);山区河谷(如我国汾河、渭河谷地)。 ?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城? 气候: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气候优越的沿海地区。 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河流:影响城市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人布的一般规律。特7、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别是干支流汇合处(如宜宾、重庆、武汉)和河口处(如上海、广州)是城市选址的(1)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 良好区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6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 合理交通网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8? 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 ? 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开展治污工程,加强绿化建设) 4、公路线的区位选择:除考虑经济因素外,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 第七单元 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5、港口的区位: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1)交通运输: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件)。 管道运输等。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 (?2)邮电通信: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可以分为邮政通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长江和黄浦江提供了淡水和航道。但水流缓,泥沙易淤信和电信通信两种。 塞航道。 (3)商业贸易:以商品的买卖活动来实现各地区间物质的交流、互补的经济活动。?经济和社会条件:经济腹地广而发达;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又可分商业街和商业小基地。 区。 6、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4)国际贸易和金融: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1)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国际金融以各国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 (2)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数量经常变化。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行人与车辆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1)铁路:最重要。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 4)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公路: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快,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7、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费贵。 (1)城市交通主要问题:一是交通线路拥堵~二是交通环境污染。 (3)水路:最悠久。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2)解决措施: (4)航空:最快捷。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5)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设备投资大,解决交通环境污染的方法:一是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灵活性差。 二是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3、铁路线的区位选择:经济、社会因素是决定因素~自然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三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 8、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7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成为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 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 系、相互制约的。 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处于不利地位。 4、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八单元 (1)人类社会早期——崇拜自然 1、环境问题的表现: (2)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财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3)工业革命时期——征服自然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4)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生态破坏。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其原因是: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1,公平性原则, 的双重压力; ,2,持续性原则, (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3,共同性原则; 发生后不能及时解决; 8、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1)庞大的人口压力; 展中国家。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9、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需要时间,一旦利用超过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我国正逐步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加剧了资源的的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耗竭速度。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 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 境污问题。 8 9
本文档为【地理会考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