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举报
开通vip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 三 L 文 IA 化 ON . IN 书 G 斋 TO口AY 人地失衡的罹难 一 《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CalamitybyUnbalancedPopulationandSoil 杨春风 以现今任意一颗不必太精英的头脑来回顾中 青朝的人口增长,或许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 个缺乏远见的错误.后来的事实表明,那属实是 个错误,不过未必缘于时人的没有见识.实际上, 于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民族或国家,在现代...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 三 L 文 IA 化 ON . IN 书 G 斋 TO口AY 人地失衡的罹难 一 《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 CalamitybyUnbalancedPopulationandSoil 杨春风 以现今任意一颗不必太精英的头脑来回顾中 青朝的人口增长,或许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 个缺乏远见的错误.后来的事实表明,那属实是 个错误,不过未必缘于时人的没有见识.实际上, 于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民族或国家,在现代以前 都曾以人口的增长为幸事. 清代时期的中国实在并不乏有识之土,其中很 争议的一个人物名叫汪士铎,他对人口及人地关 司题提出了很多洞见,特别对人地失衡的后果动 了一个"乱"字:"世乱之由:人多".世乱的因由 然没有这样简单,起码社会制度是不该忽略的重 一 项.不过不管此论如何缺乏政治因素,它都确 酋出了天下必乱的根本原因之一:人不足食.为 之要,首在足食. 马尔萨斯在此问题上的观点与汪土铎大抵仿 .所以两者都期望事先将人口过剩的问题解决 ,以避免"世乱"之苦.不过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顷有戏剧性地均以战争为手段.事态的发展似 说明,两位学者的冥恩苦想都有点多余,实际上 本不劳人类煞费苦心地刻意经营,如果事情进展 妙且愈加不妙,战争机关自个儿就会在某一时 自动开启,不可逆转地开启. 在清代的中国,当人不足食成为一种客观必 然.囿于社会制度的局限.也就并不意味着那会 是普天下所有人的半饥不饱.而只能演化成以大 部分人的不得食为代价.来保障少数人的终日饱 食.当饥饿袭击了社会的大多数人.这些饥饿着 的大多数人有没有可能在绝望中撑起饥饿的身 体.操起手头能够抓得到的一应家伙去抢夺那些 少数人的碗中之食?谁能否认生命之要不也是首 在足食?谁肯乖乖擎等着饥饿来收拾掉自己嶙峋 的身体?战事于是发生. 嘉庆元年的白莲教起义,是康雍乾盛世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次战乱,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 一 个繁华盛世就此成为明日黄花.此后骚乱就不 能停止,最终催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如此频繁启动 的战争机器,果然消灭了大量人口,单只是太平天 国战争就至少"直接导致了7000万人口的死亡". 太平天国的起义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着这样一个完 美世界的梦想,梦想者离弃了眼前的世界. 除战争机器对人口的消减,还有灾荒与瘟疫的 助阵.战乱,灾荒与瘟疫在清末的中国大地上交错 发生,轮番上演,相互鼓动与督促.时下有这样一 60i LIA()Nl,C 移n4, 个数字,据称己被数位人口史学家的研究大体验证 在1850—1877年间,由太平天国和甘肃回民起义 的战乱以及丁戊奇荒,"导致中国损失了1.18亿人 口". 在很长一段时期 中国于有清,朝的人口增长, 里保持了直线上升的趋势,直到1870年才呈现出 一 个回落的曲线,由1851年的43亿,降低为4亿. 自这之后,有学者称此线条又转而攀升,在1900 年达到了45亿;却也有学者持另一种看法,认为 直到1913年中国人口还仍未恢复到1851年时的 数量. 然而,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于战乱中幸存下 来的人们,获得了较战争之前相对从容的生活,倒 是有无数事例证实,每一次战乱过后,世人的生活 都是愈加艰难.对清朝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水;隹,人 们普遍的看法是,自康熙至乾隆中期,中国农民的 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还名列前茅;自乾隆末期,中国 农民的生活水准则持续而稳定地每况愈下,逐步沦 落到嘉道年间难以为继的程度.从19世纪初开始 此起彼伏的农民爆动,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一呼百 应,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农民的生活已糟糕到相当 地步.事实是,人口增长不必然导致人不足食,人 口数量的庞大也不必然导致人们生活困顿,都仅是 其可能性之一."人多则穷"假如已成为现实,一;隹 儿还有其他因素同时存在,这些其他因素或许才是 更为致命的. 在,个国家里,倘若,部分人口只是人口,而 非人手,那么当这部分人口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 这个国家就会趋向贫困;反之,倘若一个国家的人口 有绝大部分可以转化为人手,这个国家就有理由实 现富强.大致可将人手分为人力与人才两类.清 朝的人力主体是农业劳动者,会有多少人口可以转 化为人力,取决于土地的吸纳能力.如前所述,土 地吸纳能力曾经良好过,却在后来接近于枯竭了: 清朝的所谓人才,几乎可以专指那些通过科举获取 功名,又进而由功名获取了官职的政府人员.这种 性质决定了这些所谓的人才,虽必须由政府支付薪 水,却丝毫不具创造力,不会为社会发展添加多少 助力,更不会对社会生产的进步提供科技基础.当 一 个国家的人才仅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别的,那么 这个国家的所谓人才愈多,则政府的负担愈重,则 百姓的负担愈重. 中国历代官员与百姓的比例是这样的:汉朝为 1:7000,唐朝为1:3000,明朝为1:2000,清朝为 1:900.从中可看出清朝的官员增长了多少.至于 如何养活这些官员,清政府又过于仔细了,肯从国 库里拨出的薪金很是有限,致使官员们的法定薪水 极不体面.如何用不体面的钱米来支撑体面的生 活7似乎也就只存搜刮治下百姓一条途径.若说 900个农民抬一项官员轿子还不算怎么超负,那么 当这项轿子里额外还藏了诸多幕友和书役,还藏了 诸位大臣显要无止境的奢华和尊贵,这轿子的分量 还估算得出么 显而易见,此类独具特色的"人才"愈多,对 社会资源的蚕蚀就愈甚.当这些合法的密集人才齐 刷刷将手臂伸向土地,他们对于农民的剥夺也就实 在不亚于蝗虫.农民的生活何以为继?以战争来打 破传统的分配方式,从而夺得一份食物,似乎也就 很可以一试. 不过战争很多时候打破的不是社会财富的分 配格局,而只是正常的人口结构,它使青壮年比率 降低,使老人,女人和孩子的比率增长.任何时候, 战场都是青壮年的坟场.这些死于坟场的青壮年, 理论上刚好是这个社会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双手理 应创造出相当财富,用以养活老人,女人和孩子,事 情的发展却恰恰相反.这也是每一次战乱过后,尽 管当真大幅度削减了"过剩人口",世人生活也还是 更糟而没能更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则是 政府镇压战乱的军费仍要取之于土地,而此时的每 一 次兴兵都已成为军官们大发其财的好机会.这使 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人,既需为膨胀的军费买单, 也需背负起那些于战乱中死去或逃走之人转嫁来 的赋税,于是每一块滤过战火的土地都只能愈加焦 躁而无法稍感从容,于是在康熙时期还有理由为之 庆幸的添人加丁,经百余年演化,终究成为一个品 质纯正的悲剧了. 61 ,』,4(JVnC 4, 改写自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闯关东纪事》)
本文档为【人地失衡的罹难——《闯关东纪事》选载之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0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