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举报
开通vip

[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引言 《母亲》是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列宁给《母亲》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许多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革 ?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母亲》通过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展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景。 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

[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 引言 《母亲》是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列宁给《母亲》极高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许多工人都是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革 ?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益处”。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母亲》通过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展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景。 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士的光辉形象,塑造了各种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典型, “母亲”这一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她由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所经历的道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列宁说:“只有斗争才能教育被剥削的阶级,只有斗争才能使被剥削的阶级发现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眼睛,提高自己的能力,清醒自己的头脑, ?锻炼自己的意志。”尼洛夫娜正是在参加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开始接受革命真理,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典型。在作品中,高尔基从多个侧面塑造母亲尼洛夫娜,不仅表现了母亲伟大的爱,更展现了她由一位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觉醒并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心路历程。 一、母亲的心路历程 主人公尼洛夫娜是个普通工人的妻子,但是二十世纪初期日益高涨的工人解放运动,把她从生活的最底层推出来,拥向革命斗争的最前列,终于成为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可是,尼洛夫娜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却是极其艰苦的。 (一)觉醒前的母亲 早期的母亲是蒙昧而没有自主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都依靠于她的丈夫,而且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必须以丈夫为中心。但是,在丈夫的眼中,她似乎并不是妻子的身份,而是可以呼来唤去的畜生,“„„‘混蛋’是他喜欢常用的字眼,他用这俩字呼喊场主、警察,也用来叫唤老婆。”家庭暴力也使她痛苦不堪,“她长得很高,稍微有点驼背,被长期劳作和丈夫殴打所折磨坏了的身体,行动起来毫无声响”,她虽然才只有四十岁,但是已经驼背、白发、满脸皱纹,不幸的遭遇,使尼洛夫娜养成了一种害怕一切、顺从命运的性格,。她甚至走路都有点“侧着”身子,“仿若总是担心会撞着什么似的”。这种生活,压榨着她的一切希望和正确理解周围事物的能力,她对一切的习惯和麻木,使得她总是不安的、谨慎的对待一切,她的“右眉上面有一块很深的伤痕,所以眉毛略微有点往上吊„„这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种小心谛听动静的神态。”而这种痛苦、麻木、不安与谨慎,与她的“一双工人区大部分女人所共有的不安而哀愁的暗淡无光的眼睛”,正是这一时期大部分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写照,在悲哀与柔顺中,承认了所有压迫在她们身上的不平等,承认了她们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压抑下,宗教就成了尼洛夫娜的救赎,她虔诚而柔顺地将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在信仰的世界寻找精神的解脱。在宗教思想的压迫下,她固执地认为:“如果你们把上帝从我心里夺走,那像我这样的老太婆就什么依靠也没有了。”用这种荒谬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去解决长久以来生活中的痛苦,使得母亲的性格中缺乏反抗精神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再加上统治阶级的专制,压迫着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母亲,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权利,使她的“全部生活被那年久日深的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认为“所有的变化,只能带来更加繁重的压迫”。母亲的思想被陈年的积习牢固套住了,也知道“任何变化都是以暴易暴”,因此也没有任何希望改变这一切的愿望,甚至是害怕改变的,这使得母亲一直生活在愚蠢蒙昧当中。 她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在她第一次听到儿子是在看“禁书”时,她感到一阵惶恐不安,“她替儿子害怕,并且感到可怜。”对于儿子要献身的事业,在母亲看了是“一种秘密又可怕的东西”,这让尼洛夫娜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层陌生感,在她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遭遇是不可避免的,她早已惯于不假思索地顺从”,但儿子对于真理的渴望,敲开了母亲一直麻木的外壳,儿子对着母亲说着自己理解的真理,分析着母亲痛苦的根源,“爸爸时常打你”,“爸爸是在你身上发泄他的痛苦”,“这种痛苦压在他的背上,可爸爸却不知道,这种痛苦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儿子讲的一切触动着母亲的心灵,使她产生一种“既悲且喜的新鲜情调”,她喜着儿子能把“人生的悲苦看得如此清楚透彻”,而悲的是她“不能无视 儿子决心一个人站起来反抗大家(连她也在内)所习惯了的生活”,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来源于母亲对于革命的不了解以及误解,她始终觉得儿子终究“会把自己毁掉的”,但强烈的母爱又使她支持她的儿子,决定不会妨碍他的工作,并且嘱咐儿子“不要轻易对外人谈起这些事”,“人们都是相互嫉恨”,这与其说是外人的看法,倒不如说是母亲对革命的恐惧感和对革命荒谬的看法,她认为“社会主义者”就是地主,他们刺杀沙皇,“因为沙皇解放了农奴,地主们要向沙皇复仇”,这正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阶级对下层老百姓的愚弄,这种愚弄,让下层的劳动人民戴上了精神的枷锁,利用宗教和愚民政策使像母亲一样的下层小人物变得顺从、隐忍而听天由命,也是形成目前胆小怕事、缺乏反抗意识与自主精神性格的根本原因。 (二)迷惘中的母亲 高尔基描述的母亲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与其他作家所描述的底层妇女的形象泾渭分明,在历经麻木、忍耐之后,则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对真理的向往,即使在面对新事物时,有着无法自制的空间,但仍无法打消她对幸福的追寻。 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妇女,尼洛夫娜的身上有着“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这不但是压迫母亲的三座大山,这也是推翻压迫寻找幸福的动力。丈夫的虐待和毒打,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剥削,使她更加迫切的寻找真理的道路。因此,现实的生活教育了她,而儿子和其他同志的革命言行也不断启发她的觉悟,感动了她的心灵,“一种亲切羡慕的感情,触动了符拉索娃的心”,而儿子和同志们对真理 的执着探寻,也使母亲“不由自主地感到世界上确实有一种和她所看见的太阳一般伟大而光亮的东西”。 即使目前感到“一种思想所不能捉摸的伟大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母亲是真正了解儿子和同志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她仍然是不安的,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仍然选择轻轻的哭泣并伴随着淡淡的恐惧,在这处于思想转变的时期,母亲对真理仍然处于迷惘之中。 这个时期的母亲,对于革命不是出于自觉,而是源于纯粹的母爱,母亲那无法克制的母爱,促使她在无法明确理解革命事业的同时,却对“社会主义者”们产生了深切的同情,“母亲的眼泪似乎在沸腾”,这虽然不是自觉性的,而且是出于自己个体的情感,却也代表了母亲思想上的改变,在符拉索夫家的聚会上,“母亲几次朝儿子望望,都想问他在这种历史里面究竟有什么可禁止的呢,” 因为儿子搞革命,她就爱屋及乌的选择革命,在儿子因为“沼泽戈比”事件第一次被捕时,救子心切的母亲,在女商贩的帮助下,偷偷的将传单送入工厂,宣传革命的真理,这是她思想的转折点,她这次革命斗争的动力,完全来自纯粹的母爱,关心儿子的命运,这是一种极具自发性的革命活动,连她自己都意识到了,“只顾自己——就忘了别人~”“我们女人的爱,不是无私而高尚的~„„我们只爱自己所需要的~”。她仅仅是为了帮助儿子,给宪兵制造假象,让他们认为传单不是儿子发的,他是清白的,应该立即释放,但此时,尼洛夫娜已经无意识的参加进了革命活动中,走上了革命之路。在她身上,洋溢着兴奋,她认为这一切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义务,在不带传单的日子, 她甚至会故意引起宪兵的注意,然后再羞辱他们一番,并自豪的走开,“她是很喜欢这种游戏的”,这反映母亲已经具备了一定斗争的技巧和经验。 母亲虽然不能真正的理解革命事业的内涵,但她已经朦胧的意识到,革命的道路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她本身也从从事革命活动中找到了快乐、自信和勇敢,这正是革命改造人的最好例证。她能为了儿子的安危,暗中散发传单,为了了解儿子的思想,为了更加贴近儿子的思想,偷偷地私下学习认字,这些,不但拉近了母子之间的距离,更使母亲具备了革命者最基本的品质——冷静而智慧,使母亲在迷惘中找到了方向。 (三)母亲的觉醒 “五?一”节的示威游行,是母亲由自发性的革命转向自觉性革命的转折点,是母亲正式觉醒的标志,是她直面真理的第一战,“哪怕在进棺材以前,能跟真理一起逛一逛也是有幸的~”。游行前夕,母亲和儿子在谁举旗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儿子执意要把举旗领队的危险留给自己,而母亲却觉察到了自己的忧虑与恐惧,“一种沉重的、压人的恐怖,包围着母亲的心”,使她的眼睛感到“热辣辣的”,这是一种明显而尖锐的痛苦,这是来源于母性深处的本能,但是,作为一名已经参加过活动的革命者,作为一名经历过洗礼的革命者,她深明大义的毅然支持儿子走在前方,“你别管我~”,“„„你在前面走,其他的人们一定能够抛弃了一切跟上来的。”她“痛苦”的叫喊着,“在她心胸间,高尚而热情的思想在那儿波动,忧愁和痛苦的喜悦,使她 的心灵生了翅膀”,她用“她明亮而尖锐的疼痛的眼睛”,诉说着她的信仰她的坚定。母亲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于是,她的心境豁然开朗,这就证明了母亲对于革命道路的坚定不移。 在示威游行中,母亲毫不犹豫的,紧跟着儿子的脚步,毫不踌躇的表示在自己死亡之前,还要跟着真理走一走,当儿子被捕之后,母亲抓住儿子曾高举过的红旗,在战斗中被撕碎的红旗,“在她心里,有些言语像火花似的迸发着,它们迸发着,拥挤着,点燃起执拗的、强烈的想说出他们,叫喊出来的愿望„„”,母亲勇敢的宣传革命的真理,呼吁着“我买的亲骨肉的儿子,在世界上到处寻求真理~为了大家~为了你们大家,为了你们的孩子,他们给自己选定了到十字架去的道路”,她用自己最朴实的话语,用自己最朴实的理解诉说着儿子的光荣,“假如人们不是去为了他的光荣而赴死,我主耶稣基督就不会存在了。”尽管她对无产阶级的革命真理还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对于一个以前“行动起来毫无声响,总是稍稍侧着身子走路”的母亲,现在却勇敢地站在大众面前宣传真理,为革命辩护,已经实属不易。而这也反映出母亲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对革命事业的必要性有了正确的见解。 在儿子第二次被捕后,母亲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与革命事业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使她更加广泛地加入革命生活中,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母亲离开了自己的家,加入到革命者的行列中,开始一种“充满了崭新的欢乐、崭新的悲愁的,充满了迅捷与激动的另一种生活”,“孩子们是我们做母亲的最宝 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心肝儿,他们已经献出了他们的自由和生命,毫不利己的走向牺牲,我当母亲的,怎能什么事都不管不做呢,”母亲总是主动地、忘我地、高度负责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不惧怕危险,“您真不应该问我怕不怕。”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忽略了危险性,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幸福感使她热烈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工作需求。她总是扮作修女、女商贩或是巡礼者到处奔波,她总是落落大方,她善于交谈,见多识广十分自信的态度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她总是毫不害怕也毫不在乎。母亲努力让自己的热情浇灌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就像柳德密拉,在长期的孤独的斗争中,对生活渐渐丧失了希望,人也开始变得冷漠与麻木,“她的脸好像非常傲慢,眼睛里没有光泽,更不带着丝毫笑意,她一说话就好像是在下命令。”母亲用崭新的灵魂去感染着她,给她精神上以巨大的振奋和鼓舞,“将自己心里的话点到这个严峻的灵魂里,使它燃烧起来,让它也跟着充满喜悦的心一同和鸣起来„„”母亲想把她所体验的一切都灌注到柳德密拉的思想中去,她豪迈的宣称:“我们要将破碎的心结合成一颗完整的心,我们会把它结合起来的~”这与过去那个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的母亲判若两人,这是母亲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具体反映。她帮助雷宾运送书籍,帮助农民传播真理,她使农民信任她,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母亲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送儿子的演说稿这一壮举,成为母亲性格发展中的高潮。在火车站,母亲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她的心仍是自豪与快乐的,她觉得“十分爽快”, 收到演说稿后,她“很是满意的望着大家”。但是,这种兴奋的心情并没有维持的太久,“一种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的冷得紧缩起来,母亲发现了暗探,暗探“派了兵到小铺子里”。当母亲发现盯梢时,第一反应却是“完蛋了”,马上想到了个人的安危,“丢掉箱子逃吗,”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的闪了一下”,她警觉的发现了这种想法,这些想法好像“烧疼了她”,她鼓起“一股好像震振了全身的猛劲”,吹熄了那些“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从而坚定起来。她严厉的驳斥路警对她的污蔑,毅然打开箱子,散发传单,她感到“激动地愤恨与畅快的美妙”,她向群众散播着真理,在母亲的英雄行为和革命感召下,群众更加渴望着真理,他们拥有着一双双对真理“饥渴一般的专注的眼睛”,面对着这样的眼神,似乎毒打的痛苦都不算什么了,母亲心中燃起了勇敢而尖锐的火焰,她激昂的宣称:“真理是鲜血也不能扑灭的~”。 在车站里,短短的几秒钟,体现了母亲在自身安危和革命大无畏精神之间动摇的矛盾感觉。不同于巴威尔等革命青年具有很高的革命觉悟,从一开始就自然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直接的走上了革命道路。母亲是在三重压迫下的底层人物,从最一开始就有着难以剥夺的奴性思想,这是无法改变的,在遇到危险时,她也会像普通百姓一样恐惧、胆怯。但是与此同时,母亲也是一位接受了革命洗礼的先进人物,长时间的革命熏陶使她的坚定不屈的革命精神占了上风,使她唾弃自己的懦弱。在这一刻,母亲已经真正的成为一名坚贞不屈、勇于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二、巴威尔等革命者对母亲的影响 作为儿子,巴威尔可以说是尼洛夫娜的最先的引路人,正是他向母亲打开了革命的世界,指出了通往外面的道路。他沉默寡言的,离开了一般的青年工人常走的旧路,他口中没有了粗暴和凶狠的话,举止变得朴实、柔和,对于母亲更是努力减轻她的负担,这让母亲感到了焦虑不安,这样的不安累积起来,最终使得母亲主动的询问,巴威尔谨慎的,几乎是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知道的真理灌输到母亲的脑海里,为母亲的思想打开了一道门,他谈着母亲自身的生活,抚慰着母亲“那颗千疮百孔的心”,第一次,有人说出了母亲的苦恼,“疼爱她,怜惜她”,因为“做母亲的,向来没人怜惜”,这使母亲开始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霍霍尔是个年轻的革命者,他总是用诙谐而有趣的话把母亲的心温暖起来,他说话单纯而温柔,用一种孩子般的却很巩固的信念,让母亲不由自主的加入进去。母亲越来越喜欢霍霍尔,“当他叫她‘妈妈’的时候,好似有一只婴儿的嫩手在她的面颊上抚摸”,不同于巴威尔的冷峻,霍霍尔用形象而幽默的话语描述着令人憧憬的生活,以及一切为未来而奋斗的,为了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斗的工人们。他鼓励着母亲加入革命生活,孤立母亲读书写字,可以说霍霍尔正是母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导者。 在小说中还刻画了不少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尼古拉?伊凡诺维奇、莎馨卡、索菲亚等人,也对母亲思想上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又不断向工农学习,认 真改造思想。尼古拉有一次和母亲说:“您知道,我近来生活得非常好——经常和工人们一起,谈话啦,观察啦,读书啦,因此,心里积累了许多非常健康纯洁的东西,那些人是多么好呵,尼洛夫娜~”这些知识分子多半出身于剥削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家庭,但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走上了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通过革命斗争的磨练,成为坚强的革命者,对无产阶级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母亲性格中的宗教成分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妇女比男性带有更深的宗教激情。长期的压抑,使得像母亲一样的底层妇女已经将宗教当成了庇护所,她们将心中对于未来的憧憬与逃避现实的宽慰都寄托于宗教世界,而另一方面,她们在宗教中强烈的否定现实世界,构筑出来世的幸福与和谐,这是她们对幸福的向往通过宗教进行的折射。底层妇女已在宗教中寄予了寻求真理和正义的生命激情,而母亲在对新事物、新生活的理解中,也始终伴随着对宗教的理解,高尔基在展现其精神觉醒的过程中,大量篇幅集中在人物内心对宗教信仰与革命理想的掂量比拟和平衡认可上。 涉及母亲的宗教意识及情感的描写,全书约有二十来处。儿子巴威尔和读书小组成员不恭地谈论教会上帝时,一旁默不作声的母亲忍不住插嘴:“说起上帝,你们最好还是慎重一点~你们爱信不信,随便~如果你们把上帝从我心里夺走,那像我这样的老太婆就什么依靠也没有了。”“你们不信上帝,这使我很难受,很不高兴~不过这也没法子~可是我知道你们都是好人,为人民情愿吃苦,为真理甘心受难。” 这是她在信仰和“好人”之间“没法子”的折中。儿子第一次被捕,她用“基督与你同在„„”的祈祷为其送行。五一游行前她念叨“愿基督保佑你们~”为人民吃苦受难却不信上帝,这在她看来不可思议,于是她蛮有把握地诘问富家小姐出身的莎馨卡:“有谁来报答你们这一切呢,除了上帝,还能有谁呢,„„您不理解您的信仰,不相信上帝怎么能过这样的生活呢,”如此主观认定的结果,是到家里来的所有“陌生人”的脸,在母亲眼里“都融合成一张脸:清瘦、从容、坚毅、开朗、目光深沉温和而又严峻,正如复活的基督的目光一样。”五一游行中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及同伴被抓,悲痛激愤的母亲本能地想鼓动人们站在儿子一边,以使革命者不那么孤单危险。于是,她用自己的悟解和话语向众人呐喊:“看在基督的面上,你们听我说,„„我们的亲骨肉的儿子,„„为了你们大家„„他们给自己选定了到十字架去的道路,„„为了基督的真理,去反对那些恶毒、欺诈、贪婪的家伙用来愚弄、束缚和扼杀我们的一切东西~”她还用东正教的受难意识理解儿子的献身行为,“假如人们不是去为了他的光荣而赴死,我主耶稣基督就不会存在了„„”。 小说中,母亲到城里后,与革命知识分子开始一道生活。她从书上的插图中知道基督是穷人的朋友,穿着朴素,可教堂里的嫉妒被禁锢在黄金中,对穷人不屑一顾。她祈祷的次数不知不觉减少了,也不太为儿子和同伴们不信上帝大为遗憾了:“有些人虽不提基督的名字,似乎遵照他的训诫生活着,和基督一样,希望把世界上的一切财富平均分给所有的人。”不过,面对生死大事,母亲仍不能完全释怀。在 参加一个革命者没有神父的葬礼时,心里疙疙瘩瘩、惴惴不安:“主啊,耶稣基督啊,难道将来也这样给我送终„„”经历多了,胆量见长,她还是归恩于主:“感谢基督,现在我什么都不怕了。”临近结尾,作者特意让人物去车站之前坦露心迹:“当一个人知道,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普照全人类的光明,„„这不正像人类诞生了一个新的上帝吗,„„我就是这样理解你们大家的。”被捕时,她喊出最后的话语:“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 从以上小说的描写中,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母亲是以信奉一生的宗教道德精神去理解和判断儿子们为正义和真理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政治信念的,由此给上帝和基督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原本止于精神慰藉的旧信仰变为从事现实政治运动的巨大热情和勇气。明言之,母亲实际上是怀着宗教情怀和信仰目标成为革命的同路人的。 “母亲”一词,大概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中都不仅仅表示个别称谓。作为小说主人公,“她的全部生活史平凡而又简单,可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也同样平凡而又简单,因此她的经历便具有象征的意义”——小说的叙事者如是说。据此可知,高尔基笔下的母亲将革命、革命者与宗教基督相比拟的特定的认同理解,可作为俄国一般民众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水平和接受方式的形象表述。 正面主人公巴威尔,他在狱外的主要革命活动就是“沼泽戈比”事件和“五一游行”,采取的都是合法的斗争形式。故而最后的法庭演讲中,他疾声辩白:“检察官把我们在社会民主党的旗帜指引下所 举行的游行活动说成是反对沙皇的暴徒„„你们可以看出,我们决不是暴徒。”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附加的结论:母亲之所以能将宗教信仰融入革命活动,首先这个革命是不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当然,这一前提是作家本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和设定。不过,任何一个人,只要认可宗教基本精神的合理内蕴和可取之处,他对改造社会的过激手段和极端行为,都不会无条件地绝对首肯的。因为西方的人道传统,众所周知,正源于基督教的要义——忏悔、悲悯、宽容、博爱等等。 四、母亲形象的意义 “母亲”一词,从古至今都有着深远而广阔的意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曾有不少作家用文学的形式塑造过母亲,想中国唐代诗人孟郊这样描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到了近现代,鲁迅先生的诗中也提到过“梦里依稀慈母泪”。正如高尔基所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尼洛夫娜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她的视野、感受,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串接出来。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法,借助她的眼神、面部表情、语言声调、用词方式、举止步态、心理情绪、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描绘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场面,并通过她的观察,展示了儿子巴威尔和其他知识分子、农民的觉醒,同时也是在这几类人的影响下,母亲个人也觉醒了。像千百万俄国的劳动妇女一样,她在旧社会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她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母亲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反动统治阶级 对劳动人民进行压迫和精神奴役的结果。而母亲从一个胆小怕事、温顺柔弱的妇女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是她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的结果。母亲的成长过程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在教育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意识的普遍觉醒。 尼洛夫娜的性格分为蒙昧——迷惘——自主三个阶段,以动态的结构凝缩了底层女性自我解放的全部心灵历程,完整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底层女性的心理态势和典型情绪,因此尼洛夫娜是承前启后的。“她是历史现象,她注定在将来起作用。„„这是欧 ?洲妇女的新典型”。高尔基继承了俄国平民知识分子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表现出底层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因素,突出她们“慷慨激昂的抗议,不屑作态的庄严,温和的庄重,非凡的智慧,深厚的充 ?满无限博爱的心灵,为着自己理想的胜利而不惜从容就义的决心”。高尔基首先现实主义地揭示出小市民环境中底层女性的焦躁、苦闷。俄国浓厚的封建意识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对人的个性及其压抑,而最底层的这些沦落的人们无论是就社会地位还是就思想观念而言,都不可能把幸福寄托在个人的自由上,他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因此,高尔基的底层女性一开始就表现出于意外作家的明确分野。 在长期的私有制社会中,形成了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即家庭妇女(妻子、母亲)的形象定位。我们在高尔基的底层女性画卷中,感到一种深刻的背叛:她们在历经麻木、忍耐和迷惘之后,抛却宗教田园生活的幻梦,从日常生活的琐屑中挣脱出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以尼洛夫娜为代表的新女性更把追求真理和自由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充满战斗豪情和进取精神。她们的生活范围已由“家”扩展到包括政治和职业等社会生活领域,以致无法明确区别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这是女性的胜利,但她们战胜的不是男人,而是整个男权社会。“高尔基巨大的特殊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注定只有在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救自己的这个阶段,通过他首先在艺术上意识到自己,正如他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哲学上和政治上意 ?识到自己一样”,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倾向性唤醒了被奴役阶级的心灵。他的底层女性在不断抗争中逐渐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大家为人人,人人为大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义在这里发展为以共同奋斗为特征的集体主义。高尔基的底层女性在参加社会斗争中实现了女性几个世纪以来的抗争,赢得了自己人的权利,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 高尔基在母亲形象上寄寓着深刻的内涵。它首先表现为对未来的理想依托。生活在沉重的底层女性,把全部希望都依托在未来。而这种依托又部分地以生命的延续表现出来。如母亲在丈夫死后,对儿子充满了依赖,把儿子当成未来的希望。其次,母亲是新生活的创造者。高尔基把“母亲”和新生活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母性的创造力。“母 ?亲是创造者,保护者”,“母亲是永远反对死亡的”。尼洛夫娜对儿子的爱与对新生活的憧憬、奋斗融为一体,在创作新生活的斗争中显示出伟大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她是儿子“思想上的亲生母亲”,母亲与儿子共同投身于创造新生活的事业中,母爱的价值扩展到对新生 活、对真理的爱。 结语 母亲的成长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自发的发展的,它伴随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往与影响,并让母亲置身于其中,以此来使她变化、发展和成长。母亲从自私的母爱到伟大的博爱,从小心谨慎的可怜妇女到坚强勇敢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这正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也更加证明了无产阶级专政道路的正确性。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一样——“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炬”,正是这一把火炬,指引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们前进的方向,鼓舞和教育着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注释: ?[俄]高尔基:《回忆录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 六页 ?《关于1905年革命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见《列宁全集》23卷247页 ?《安乃德与西尔薇》,见《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三人书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高尔基:《个性的毁灭》,《俄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俄]卢那察尔斯基:《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 ?《高尔基文集》第9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M],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许光华、陈建华主编:《外国文学指要》[M],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3年版 3、马晓华:《沉浮的世界——高尔基小说中底层女性形象的美学 意蕴》[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4、张冰忆:《对高尔基作品<母亲>的新解读》[J],武汉冶金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汤明月:《浅析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形象》[J],西昌 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常江虹:《在宗教与革命之间——试论高尔基小说<母亲>中的 造神》[J],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宋寅展:《划时代的巨著——读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J], 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03期 8、雷成德:《一本非常合乎时宜的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1977年第02期 9、谭得伶:《关于高尔基母亲的点滴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J],外国文学研究, 1978年第02期
本文档为【[精品]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