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举报
开通vip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关于同意使用本人学位论文的授权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家科技部直属的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 机构,是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肩负着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文献保 障的任务。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 位办、国家科技部的委托,对全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进行 全面的收藏、加工及服务,迄今收藏的国内研究生博/硕士论文已经达到100多 万册。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的体现,是研究人员辛勤劳动成果 的结晶,也是社...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关于同意使用本人学位论文的授权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家科技部直属的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 机构,是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肩负着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文献保 障的任务。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 位办、国家科技部的委托,对全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进行 全面的收藏、加工及服务,迄今收藏的国内研究生博/硕士论文已经达到100多 万册。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的体现,是研究人员辛勤劳动成果 的结晶,也是社会和人类的共同知识财富。为更好的利用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 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 提议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并开发建设 了《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加工和服务任务,通过对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数 字化加工处理,建成全国最大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开发建设目的和使用的相关情况, 本人学位论文为非保密论文,现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 份有限公g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 务(包括但不限于汇编、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 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论文题目: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__________ 毕业时间:二 o—〇年七月 _________ 论文类型:博士论文 口 硕士论文 b/ 博士后研究报告口 同等学力论文 ? 授权人签字: 日期:2010年孑月 处日 中图分类号:B(H) 中图分类号:B(H) 单位代码:1042S 学 号:S08121097 硕士学位论文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Master Degree Thesis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文化, 也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很重要的环节。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大众文化批判最强有力 的声音,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很重要的启 发和借鉴意义。本文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梳理和研 究,并立足中国目前的文化状态和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中国语境,通过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得与失,分析它能带给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本 文首先介绍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及进程,详细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之一,法兰 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和研究,本文详细介绍其大众文化批 判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阐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涵,对其大众文化批 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虚假性、欺骗性以及被操控 性等特征。简要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贡献与时代局限性,并着 重讨论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大众 文化发展的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大众文化 :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Xu-Xiao Wen (Marxism Theory) Directed by Professor Jiang-hua Abstract Mass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as more and m(He importan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ss culture,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inks.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mass cultur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powerful voic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studies in China have very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multiple angles of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sorting and culture based on China's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ombining the Chinese context, by drawing on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was and failure analysis can b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ss Culture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ss culture theory background and process, detailing the birth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its major contribution. Mass culture theory is one of the main theory Frankfurt School, Frankfurt School of the mass culture for as long as half a century of criticism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its mass culture theory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connotation, its mass culture theor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alysis of commercial mass culture, consumer, false, deceptive, and manipulation of other featur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of mass culture and the era of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limitations, and discuss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 popular culture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mass cultur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ss cultur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Key Word :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y,Mass culture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章前言 ....................................................... 1 一、选题依据及意 义 ...................................................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 析............................................... 2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 点................................................. 2 第二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及进程 ....................................... 4 —、法兰克福学派崛起的历史背景 .......................................... 4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 生......................................... 4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德国社会的一体 化 ............................ 4 (三)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社会的一体 化 ............................ 5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 论 .............................. 7 (―)霍克海默对学派的贡献............................................ 7 (二)阿多诺的主要贡 献 ........................................... 8 (三)马尔库塞的主要贡 献......................................... 9 (四)哈贝马斯的主要贡 献........................................ 10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 ..................... 11 (一)20世纪3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萌芽时 期 ... 11 (二)20世纪4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时 期 ... 12 (三)20世纪50、6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巅峰时期...12 (四)20世纪7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转向衰 落 ..... 13 第三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涵 ............................................... 14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大众文化 ” ..................................... 14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大众 ” ......................................... 15 (一)“大众”单向度的 人 ..................................... 15 (二)“大众”~操控 性 ....................................... 16 55(三)“大众~异 化 ............................................ 16 第四章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 ............................................. 17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属性的批判 .................................... 17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而非文化 性 ............................... 17 (二)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而非崇高 性 ............................... 18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效果的批判 19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效果的批判 .................................... 19 (―)大众文化的虚假性 .............................................. 19 (二)大众文化的欺骗 性 .......................................... 20 (三)大众文化的被操控 性 ....................................... 21 第五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评价 ............................................... 22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 .................................. 22 (一)理论的开创 性 .............................................. 22 (二)理论论述的准确性及深刻 性 ................................. 22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 .................................. 23 (一)艺术观的空想 性 ............................................ 23 (二)民众观的消极 性 ............................................ 23 (三)文化观价值观的片面 性 ..................................... 24 第六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 25 —、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定性 ............................................... 25 (―)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 25 (二)中国大众文化的正面效 应 ................................... 25 (三)中国大众文化的负面效 应 ................................... 27 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思 考 ........................... 28 三、借鉴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发 展 ................... 30 ^ ^ ....................................................................... 33 ................................................................. 3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6 % ^ ...................................................................... 37 第一章前言 第一章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己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 立,在市场的催化下,我国的大众文化,也打破了中国政治文化的长期垄断,呈现出欣 欣向荣的景象。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众文化,进入市民日常生活并快速发展的关 键时期,己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 大众文化的崛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个是市民的精神需求,二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三 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提供了契机 # 大众文化成为了新的社会文化领域垄断者。但是,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指出的,大众文化具有商业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齐一化等特点。大众文化的生产目的是追 求市场价值,生产原则是刺激大众消费,从不考虑它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人文精神 失落成为了消费文化。如果只以票房价值等来衡量文化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以提高整个 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精神文明为尺度,则会导致“文化的价值危机”。 从这方面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揭露和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商品化 等病态现象,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中国的大众文 化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西方诸如“快餐文化”,“好莱坞文化”等大量传入我国,给中国 大众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本着批判的,反思的精神,吸收和借鉴对 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思索实际的文化问题,如何合理的规范文化价值取向,建设中国 特色的大众文化并使其良性健康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的和 重要来源。对此,中国和西方学者也有深刻的共识。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 性主要在于其开创性和奠基性。法兰克福学派虽然不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独创 者,但法兰克福学派毫无疑问是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后世研究产生了深刻 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后来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相对其他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有其局限性,显得比较狭隘,一些观点角度也都过时了,但后来的学派在研究大众文化 理论时都没有忽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因为即使他们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见,也 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特别是阿多诺的理论作为驳斥目标。正是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研究大众文化所无法规避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 众文化获得了初步发展。到了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本土的大众文化已渐成规模。此 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引起了中国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它对大众 文化的批判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的理论家批评和研究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虽然国内 专家和学者开始引进和研究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的理论。但是,系统深入的研究法兰克福 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专门著作还十分缺乏。因此,选择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作为研究课题,试图有系统地整理和分析,还是有意义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的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成为了西方文化界和文论界的中心。这一思潮也深深地 影响了我国学界。我国学界对于这股思潮的回映是发生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 讨论、文化研究讨论和人文精神讨论。其中大众文化研究是研究的中心主题。当代西方 的文化研究,已大大超过了精英文化和经典文本的范围,其研究的对象和视野范围扩大 到包括电影,电视,电台,流行音乐,服装,时装等一些非精英文化甚至亚文化领域中, 其中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主要目标。对于这一点,我国的理论界也有共识。 20世纪9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许多学者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 批判理论的运用,缺乏辩证的分析和必要的反思,基本采取拿来就用的态度。1995年后, 我国学者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观点是,法 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的经验事实之间存在错位。但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 同的看法,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仍然适用于今天,不存在错位。但相 比之下,持有“适用”的学者们,比“错位”的支持者说少。目前,法兰克福学派在中 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开始“冷却”,但一些学者仍然在扰攘平静后,进行更深入全面的 研究。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本课题阐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产生的背景、阐述主要内容、特征,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进行评价和分析。深刻反思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既要认识到其理论的贡献和深刻性,也要认识到它的缺陷和局限性结合中国实际, 指导我们判明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可能暗含的种种弊端,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仔细分析研究己 有的理论成果上,积极创新,提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第二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及进程 第二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及进程 一、法兰克福学派崛起的历史背景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 法兰克福是德国东北部的一座大城市,是首都相邻的东大门。以这座城市命名的法 兰克福大学为这座工业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而这所大学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又让这座城 市更加响亮而迷人。在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对该学 派的基本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哲学社会学学派,特别是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 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是以1930年,马克斯•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 所长为标志。霍克海默担任所长后,继承了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 传统意义的学术理解及独立性。但他们的研究思路和基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前一代 从事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等研究工作不同,霍克海默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 的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别对精神文化方面进行综合性多学科的长期研究。以 霍克海默作为中心的学派成员以及《社会研究杂志》的一些撰稿人一起逐渐形成了在国 际理论界影响深远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人员和新的研究 理论使得研究所蓬勃发展。 就在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时,希特勒上台执政。作为一个公开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并且其成员中犹太人占多数,所以首当其冲成为迫害的对象。研 究所被迫迁移,许多成员也开始流亡海外,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成员随研究所西迁到 美国。面对纳粹专制的德国和另类“独裁”的美国,法兰克福学派着力对极权主义和大 众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德国社会的一体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说是产生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了解 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该学派对大众文化尖锐和激进的批判。 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1934年,对犹太人进行种族迫害,在极权镇 压左派知识分子的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全面实施极权统治,整个的德 国已成为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社会。 在政治方面,希特勒取消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实行政治独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纳粹党实行一党专政。其次,建立个人独裁的元首制,“希特勒是德国,德国的希特勒” 成为当时的普遍口号。再次,纳粹加强言论控制,残酷镇压持不同政见者。通过党卫军 保安处和盖世太保,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进行控制。最后,建立集中营,关押迫害政治敌 人,以及犹太人、吉普赛人、乞丐、无家可归的人,酗酒者和妓女等所谓的“懒惰分子”。 在经济方面,纳粹党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德国的经济成为国家资本主 义的高度垄断。法兰克福学派的经济学家波洛克认为,“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不同于自 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它中止了自由市场,主要为政治目的而不是利润目的组织 生产,优先发展军备工业而限制消费品的生 [1]产。”此外,工作簿制度的实施,取消了自 由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控制了全国劳动分配。经济一直在纳粹统治下,纳粹经济学家W领 林成为“命令经济”。 在文化方面,纳粹通过各种手段在文化领域实施全面控制。首先,纳粹政府成立了 一个宣传机构,加强对纳粹主义的宣传。其次,纳粹政府加强了对大众媒体的控制,利 用媒体宣传。第三,纳粹政府有严格的文化和艺术审查。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文化成为了纳粹的专制文化,成为纳粹党加强统治的一个重 要工具,法兰克福研究所小组的主要成员都是犹太学者,左翼知识分子,深受纳粹的迫 害,所以学派的理论家对纳粹党的专制统治和专制文化有最痛苦的体会,他们自然会纳 粹德国统治下的文化进行批判. (三)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社会的一体化 由于纳粹的迫害,研究所转移到了美国。当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来到美国这所谓 的自由的国家时,由于被纳粹迫害造成的心理创伤,他们对极权主义非常敏感。结果他 们发现,虽然美国和纳粹德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尽管非常不同,但美国社会仍然是一 体化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单质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专制政权的帮凶。因此他们对美国商 业化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政治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缺乏反对 的政治力量。尽管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但它们的外交和国内政策都趋于一致。可以说, 无论是什么党执政,都是“换汤不换药”,阶级矛盾缓和。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的机 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白领”工人人数不断增加,相反 的“蓝领”工人的人数正在减少。 所谓的“厂兴我兴,厂荣我荣。”工人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工厂,早期资本主义的工厂业 主和工人敌对行动平息。由于雇主和工人组织倾向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以公司的利益结 成联盟,工人阶级政党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遵循了资本主义制 度的框架和原则体系。这样,资本主义最大的对立力量——工人阶级,逐步转换成为认 同的一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了最大的政治威胁,在政治领域取得了一体化。 在经济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 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民经济系于少数大公司和大集团的手 中,国家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特别是在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干预的手段来摆脱危机,从危机中走出。可以说,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自由度已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的经济和生产组织一体化。 在文化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 也是高度一体化的。首先,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在工业社会前,普遍的认为文化 是指贵族精英的高等精英文化,很难为广大市民所了解,在一般公众中难以得到传播和 理解,普通大众往往对文化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进入工业社会后,文化已成为资本家 的赚钱手段,可以说成为一种商品^ 为了追求利润,吸引消费者,大量的、千篇-律的文化产品被复制甚至成为主流。 相反高等精英文化无人问津。第二,资本家垄断了文化生产。当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商品, 那么不可避免的文化生产领域也被垄断集中。最后,文化对现有秩序依附和服从。马尔 库塞曾说过,“可以确信的是,高级文化通常 3是和社会现实相矛盾的”,?它“是自由王 国的表现:拒绝遵循规矩”。[] 马尔库塞和学派其他理论家们认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自由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是对现实的否定和反抗,但对在文化产业的垄断和操纵下,以赚钱为目的文化生产,则 没有太多考虑到文化的精神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垄断者,他们是资本主 义社会的统治者和受益者,当然不想文化显示出对现实的否定和反抗,进而维持了文化 的单质和一体化。 【】Heber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1991 :P56 【Hcber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 Bcacon Press, 1991: P71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学派是由不同时期的多个学者为代表的,包括霍克海默、阿 多诺以及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这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中提炼许多经典理论。 (一)霍克海默对学派的贡献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Horkheiraer) (1895—1973年),是德国的第一位社会哲 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于1895年出生于斯图加特。早期在慕尼黑、弗赖堡、 法兰克福大学研究哲学,于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任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后 兼职哲学系主任。在1930年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主任,直到1953年退休。霍 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研究所所长吸收了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加 入研究所,对研究等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多学 科研究。自那时以来,社会研究所建立了一个新的时代,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了。1932 年,研究所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在法兰克福和巴黎用德文出版,霍克海默担任主 编。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因为其成员大多是犹太人,纳粹政权以“敌视国家的倾向” 的罪名,关闭了研究所,霍克海默不得不将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来又移往巴黎,更名 为“国际社会研究研究所”,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霍克海默的主要著作有:《作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链环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1925)、《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1930)、《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1932)、《朦 耽——在德国的笔记》(1934)、《真理问题》(1935)、《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 《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审 视》(1952)、《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的理论》(1968)、《社 会哲学研究》(1972)、《转变中的社会》(1972)、《出自青春期——小说与日记》(1974)。 在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 是一种批判的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各个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研究批判。他和阿多诺(1903—1969年)合著的《启 蒙辩证法》,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模式 和方法论。他与哈贝马斯的矛盾围绕“经验和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展开。 霍克海默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后,提出了对历史和现实的 蒙思想的自我毁灭”;后期著作阐述人类自由的问题,转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霍克海 默声称相信马克思主义,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现实超越,无产阶级革命已经无力 进行,传播怀疑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903—1969年)等回 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两个人分别担任研究所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 福大学校长,后前往美国讲学,事实上,是由阿多诺主持研究所的主要社会工作。 (二)阿多诺的主要贡献 阿多诺,TheodorWistuqmndAdomo, 1903-1969)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精通现代音乐,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最具 特色的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 《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 《美学理论》(1970)等。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基于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他强烈的反对 从黑格尔到卢卡奇强调的以“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他认为“总体”、 “整体”、同一”都是假的,是对个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粗暴千预整合。对抽象、 普遍、整体性和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侵犯消除多样性,个体性,是对虚假的社会结 构的强制辩护。于是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的主张截然相反,提出“整体是虚 假的”的命题,以破坏社会强加到个体上的总体压迫,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 阿多诺从“否定的辩证法”开始,开始深入研究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的本质及其 特征。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否定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理解,这是 因为艺术是对还未存在的事物的把握,现代艺术追求的东西尚不存在,因此,艺术是对 现实世界的否定,现代艺术是对完美的感性外观的扬弃。以这种方式思考,阿多诺的深 刻而精彩的论述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特征:(1)非实在性与异在性。艺术是追求尚不存在 的事物,所以艺术只能在异在性中获得其自身的规定。(2)超前性。艺术是以展示升华 的理想来超越经验现实,从而否定现实的经验。(3)否定性。由异在性和超前性必然走 向艺术的否定性。(4)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他反对传统艺术理论把艺术看作是“模仿”, 认为艺术现实主义是顺从主义的表现,从而强调艺术的主体性。(5) 神使艺术作品有所表达。无概念性则是指艺术是无任何预定概念地对对象的表现,艺术 的种类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也即是多元化的。(6)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现代艺术和谜 语有相同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阿多诺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的救赎。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性分裂、人格丧 失,现实世界的破碎只有通过艺术的精神补偿才可以得到拯救。唯一可以艺术使人们在 现实中丧失的理想和梦想,人性的异化重新在人们面前显示,“艺术就是对被挤掉了的 幸福的展示' (三)马尔库塞的主要贡献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家庭。1919年一 1917 年间曾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 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一开始为美国战略情报局 服务,然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担任教授。马尔库塞和马克思、毛泽 东,并称为“3M”。其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 度的人》(1964);《论解放》(1969);《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 作品。 马尔库塞的哲学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 而且受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的影响也很大。早期试图用黑格尔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从 而抨击实用主义倾向。从20世纪初50年代以后,主要在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 掲露,主张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 步给个人提供的自由越多,带来的强制性也增多。这种社会创造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 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 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马尔库塞的美 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大众化商业化的艺术成为压迫性社会的工具,导致文 化和个人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前卫艺术)自动对现有 的社会关系进行反抗和超越,推翻了统治意识和普遍的经验,促进完整人的再生。在《反 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美学形式又是一个历史的结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世 界和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双重性,既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 保守性又有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于改造世界 保守性又有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 放的活动中统一,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唤来世界的解放。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 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四)哈贝马斯的主要贡献 于尔根•哈贝马斯,Habermas Jtlrgen, 1929—2006 )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1929年生于德国的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 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 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 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1961年获大学教授资格,任教于海德堡大学。 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并协助T.W.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 会研究所。1971年任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领导人。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 学系教授。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对应的有三类知识,否• 认历史——解释知识、经验一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这造成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才能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 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 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 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 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 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 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 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清理,以及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义,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 础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和横向(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 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证。第四,反思期(1990…2000)。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 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交往行为理论推进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 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 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 想家”,甚至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有明显的时间的地域变化的学派,在德国与美国时期经历了 发展与成熟和更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和研究。详 细介绍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20世纪3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萌芽时期 德国的新技术带来的无个性的大众文化、纳粹的伪民俗文化深深刺激法兰克福学派 理论家们的精英意识,他们开始对此进行猛烈的批判和抨击。 霍克海默在1931年就提出,社会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1932年创立的《社会研究杂志》把“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作为六个主要 论题之一。1932年创刊的《社会研究杂志》把“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当作六个主要论 题之一。霍克海默在其著作《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1936年)中把资产阶级文化界定 为“肯定的文化”;此后,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详尽的批判了肯定文化。 马尔库塞认为传统资产阶级与发达资本主义的肯定文化——大众文化不同,并对大众文 化做出了批判。在这一时期,阿多诺也发表了一些批判大众文化的经典之作。如《论音 乐的社会情境》(1932年),《论爵士乐》(1936年),《论音乐的拜物性及听力的衰退》(1938 年)。在《论爵士乐》一文中,对爵士乐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功能进行了阐述和批判,他 认为尽管爵士乐是以反秩序的姿态出现的,但是“爵士乐并不超越异化,而是加强异化, 爵士乐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 并且指出了爵士乐的伪个性化的特征。可以说阿多诺的 主要论点基本于《论爵士乐》中表述,奠定了阿多诺批判流行音乐的基调。阿多诺在《论 音乐的拜物性及听力的衰退》一文中对流行音乐的拜物性及商业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二)20世纪4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时期 (二)20世纪4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时期 20世纪40年代期间,研究所有两个主要的研究主题,一是因为欧洲的法西斯主义 的猖獗,研究所审视自身遭受的迫害,因此将批判法西斯主义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的极 权主义作为自己的重要主题。另一个主题就是大众文化的批判。 由于纳粹德国的迫害,研究所最后搬到号称自由和民主美国,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 家们己经发现,美国也是一个独裁国家,只不过美国的独裁是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同化规 范民众意识。他们认为,在美国的商业化和技术化高度发达社会环境里,大众文化已经 成为一个巨大的控制体系,欺骗大众,对民众实施欺骗、驯化等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对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国家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20 世纪40年,法兰克福学派的许多成员都参与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1942年,霍克海默 和洛文塔尔的通信中讨论了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问题。从那以后,“大众文 化”广泛应用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的作品中。这一时期霍克海默批判大众文化的主 要文章其一是《艺术与大众文化》,主要论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个体休 闲的影响和控制以及家庭功能的衰落,并批判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非艺术性;其二是 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作为欺骗大众的本质作了经典论述。阿多 诺评论大众文化的文章主要是他在普林斯顿无线电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任职期间的评论音乐的文 #:包括《无线电音乐的社会批判》,《论流行音乐》,《无线电交响乐》等。阿多诺在这 样的一些文章中,指出无线电传播的音乐已经丧失了现场感和氛围,他认为流行音乐在 艺术文化学上的特点是标准化和伪个性化。可以说,在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 文化的批判已经颇具规模。 (三)20世纪50、6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巅峰时期 1949年,研究所应联邦德国政府要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重新返回德国重建法 兰克福研究所。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留在美国。重建的研究所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 献,队伍也不断壮大,从而走向繁荣。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法兰克福学派”的 名称。20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学成为欧美各国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社 会各阶层抗议活动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法兰克福学派也因此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获 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也 在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批判在5、60年代成果丰硕。 等大众传媒的批判;二对流行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的批判。在《弗洛伊德理论与法西斯宣 传的模式》(1951)中,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与法西斯主义是由社会统治、有心理动 力压抑表现出来的两种形式,具有一致性。阿多诺在《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1954) 中,批判和分析了以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一切可能的特性,并使之更加典型化。他 把大众文化的接受方式区分为两个层次:“外显信息”和“内隐信息”,有效地阐述了大 众文化的内在功能。从《论爵士乐》到《音乐社会学》(1962),流行音乐的标准化、伪 个性化一直是阿多诺的批判对象。他认为在发达工业国家里,流行音乐的定义可以为标 准化,典型代表是流行歌曲。与之相比,爵士乐的伪个性化则比一般流行音乐更加迷惑 人。 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在于抨击大众文化的工具性、压抑性、单向度性。 他的著作《爱欲与文明》(1955),受弗洛伊德后期文明理论的影响很大,在文章中马尔 库塞把文化与文明交替使用,认为爱欲在反对死的本能中创造了文化,文化是受压抑的 性本能升华的产物。由此指出重建非压抑文明的可能性。他认为爱欲的解放力量能将起 统治作用的压抑性原则彻底否定。通过这种否定,异化劳动消除、肯定文化和意识形态 消除,人因此得到解放。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64) —文中,他认为,苏联文化 已成附属于官方意识形态,它是肯定性、辩护性的文化,其中的工具性色彩也更加明显。 《单向度的人》(1964)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单向度的病态社会。在单向度的社会里, 政治、经济、思想都是单向度的,人变成了没有反叛意识的单向度的人,文化也成为丧 失否定性的单向度的文化。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扩展到了心理学的维 度,这使得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加精深完善。 (四)20世纪7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转向衰落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法兰克福学派也一样,在1969年, 阿多诺去世、哈贝马斯继任所长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走向衰落了。主要原因是:首先, 随着以其理论为指导的新左派运动的逐渐沉寂,学派影响也日趋衰弱了:其次,阿多诺、 霍克海默、马尔库斯和弗洛姆的相继去世,该学派丧失了理论中坚;最后,虽然施密特 等还在坚持前辈们的批判传统,但领军人物哈贝马斯则抛弃了批判理论,创立自己的交 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一代对大众文化很少论及了。 第三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涵 第三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大众文化” 如何定义大众文化,确定文化的概念,是文化界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文化” 一 词可说是英语词汇中意义最丰富的二、三个词之一,“大众文化”虽然多了 “大众”限 定,其含义依然多的惊人。关于“大众文化”的众多定义在此先不加赘述。在这里要解 释的是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大众文化”所指何为,以明确该学派批判所指 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是通过“肯定文化”这一概念切入大众文化批判的。所谓“肯定文化”, 马尔库塞在其著作《文化的肯定性质》中深入阐述:“所谓肯定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 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 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 [4]和更有价值的世界。”马尔库塞指出“肯定文 化在根本上是理想主义的。对: 孤立的个体要求来说,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对肉体的痛 苦来说,它反映着灵魂的美;对外在的束缚来说,它反映着内在的自由;对于赤裸裸的 唯我论来说,它反映着美德王国的义务。在新社会蓬勃兴起的时代,由于这些观念指示 超出生存既有的组织方向,他们是革命的;但他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固后,就愈发 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能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 5]它们隐藏着对个体的身心 残害。”[在他看来“肯定文化”是一种社会秩序反映,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为现存的东 西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的秩序相协调,并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欢 快和幸福的满足,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在这种文化中,幸福成为现实的奴婢,反抗的 观念成为现实辩护的帮凶;它掩盖了这样的真理即人们可能创造出一种更为美好的物质 生存世界(在其中,幸福可以真正实现);在这种文化中,“即使不幸福也成为屈从 [6]和默 许的方式”。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与自身的文化发展冲 m突、肯定文化的 自我消亡就开始了”。马尔库塞认为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积极的一 面,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肯定文化则异化为单面文化,成为统治和奴役 的工具。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从肯定文化转移到了大众文化或文化 工业的批判,其实“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现代文明和人的困境一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饭,120 151 {现代文明和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123-124 M《现代文明和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m年版,167 《现代文明和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 出版社1989年版,161 概念意义相近。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在考察》中做了说明:“文化工业” 一词也许是第 —次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使用的,该书的草稿,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后来 我们用“文化工业”这一表达来取代它,以便从一开始就排除这样一种在拥护者中一致 的看法,即一种从群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通俗 [8]艺术的一种当代形式。”由此说明可以 看出,“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意义相近,内涵相同。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模式,法兰 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的看法是,“大众文化”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结合了各个领 域,包括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等,并且在群众中流行的文化,培养群众对统治现状的服 从性,在空闲时间对群众心理进行操纵。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 “大众” (一)“大众”一 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曾经对德国工人和职员的性格倾向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是 德国的普通民众中只有15%的人具有坚定的反独裁主义性格,剩下的或多或少的都具有 独裁主义性格成分。可以说,正是这些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成为了纳粹主义在德国横行 的基础和根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认为,独裁主义性格不仅存在于纳粹德国控制的 民众里,这是在一切独裁国家中都广泛存在的,在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广泛存在的。 具有独裁主义性格的人在独裁和权威面前放弃了反思和抵抗,倾向于认同和服从,这样 的个人就是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人的性格形成角度进行分析单向度的人。弗洛姆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们天生倾向于追求自由,还具有逃避自由服从权威的 心理倾向。他指出,个体的成长是孩童逐渐脱离父母的写照,依赖自我实力的增长谋求 自己的生活,是一个个人化逐渐获得独立和自由的过程。但与之伴随的是在逐渐获得个 性与自我的过程中,脱离了与父母等爱抚、关心,照顾自己之间的“原始关系”,丧失 了安全感,渐渐长大的孩童产生了孤独感、无力感和焦虑感。在这个时候人产生了冲动, 放弃个人的独立性。这种方法便是逃避自由的方法,它导致独裁主义性格也就是权威人 格的产生。弗洛姆指出,摆脱孤独感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把个 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即爱与创造性的工作。但是第二种途径无疑是困难得多。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显然没给民众提供克服孤独感、无力感和焦虑感的有利条件,因此许多民众选 择逃避自由,认同现状,遵从既定的社会秩序,放弃了对现实的反思和抵抗,成为“单 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许多理论家也都论及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体人格的单向度性,如霍克 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但他们认为单向度的人是由于一体化的社会造成的。单质 的社会和单质的文化,是形成单向度的人的最主要原因。 (二)“大众”一被操控性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公众已成为被操纵和愚弄的对象, 形成了丧失主体性的被动型人格。从表面上看,在资本主义国家,个人是很自由的,无 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但事实并非如此。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社 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日益在权力的少数集团手中,整个社会的命运由少数集团控 制。个人已经很难根据自己的能力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自己的生活,“只要努力会取得成功”的传统观 念难以实现。社会的统治者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更多的操纵民众,例如一个垄 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中间商,他的工作就没什么技巧,就是进货卖货,赚取中间差价,但 是他对这两种价格都不能控制,只是个经手人。文化对一般大众的操纵更是无孔不入, 电视、电影、广告、图书、报纸、流行音乐,充斥在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工 业社会中,个人为了摆脱无助和消除孤独感,也选择逃避自由,服从权威。 (三)“大众”一异化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阶级一同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现象。私有制是异化主要来源, 社会分工的固定化是其最终的原因。在异化活动的作用下,人的主动性丧失,被异己的 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奴役,因此人不能得到全面的个性发展,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甚 至是畸形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据此看来,垄断资本主义 统治下的大众,毫无疑问的是单向度的人,是异化的人。 第四章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 第四章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分析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属性的批判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而非文化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技术世界中,大众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 即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商品性的特征。 在这一观点上,几乎所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都持同一观点。阿多诺说:“说起文 化工业的典型的文化产品时,我们不在说它们也是商品,它们是彻 [9]头彻尾的商品。” 马尔库赛指出:“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 [1()]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 品”。弗洛姆说:“娱乐也像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是门实业,消费者被驱使着去购买娱 乐。娱乐价值,视在市场上的受欢 11]迎度而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商品性早已渗透 到文化领域。其中文化产品已成为一个纯粹的赚钱工具。大众也把文化产品作为一般的 商品进行消费,可说是彻底沦为商品,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已经耗尽。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复制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标准化生产 使艺术的欣赏能力逐渐消失,遏制了个人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剥夺了艺术的个性和创 造力,呈现的结果是“人们从听到的流行歌曲的第一个音节,就可以猜出后来的续曲,看 到故事的开头,就猜到了结尾……甚至逗乐的技术、效果、幽默讽刺方式,都是按一定格 式设计出来的,它们都是由特 [12]殊的专业人员管理的,而它们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 艺机构编制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等原因,资本主义市场对 文化产品需求与日俱增。“象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的‘原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走向文化生产 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就像 安装机器首先准备一定的标准零件一样,然后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批量生产了。„„不仅 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短广播剧被循环地固定下来,而且游艺节目的特殊内 容等似乎变化的东西,都由它们演变而来。暂时固定的模式,在流行歌曲中容易记住的曲 调,英雄人物一时的出丑表演,男明星们用来痛打情妇的棍棒„„,一切诸如此类的陈词 9n【】Theodor W^Adorno, “Culture industuiy reconsidered the culture industu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1991 :p86 [10]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丨M].载《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三联书店,1989: 192 M陈学明等.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81 1121霍克海默,阿多诺丨德].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17 : [13]滥调,被到处运用,而这一切又都是被‘要符合模式’这个目的决定的》”文化产品的 标准化生产,使得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独特性的价值,扼杀了自由的 [13]滥调,被到处运用,而这一切又都是被‘要符合模式’这个目的决定的》”文化产品的 标准化生产,使得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独特性的价值,扼杀了自由的创作精神,它是机 械生产的过程,而不是艺术创作了。 (二)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而非崇高性 大众文化进入了市场,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理所当然的具 有消费性的特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要追求利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已经成为 其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大众文化最终目标是让消费者购买产品,应该要适应群众消费 的心理、口味,始终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适应发展变化的市场。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娱乐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娱乐性 特征的分析,否定而消极。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娱乐特征的评价是:“人们既不相信 作为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也不相信欺骗的工业化的文 [14]艺作品。质量低劣的文艺作品, 变成了家庭中纯粹为了逗乐的附属品。”很明显这表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如霍 克海默等,对大众文化期望值过高。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以及资本主义世界 大众文化的流行,态度消极。然后持这种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对娱乐功能的评价是有 失偏颇的。大众文化商品化,大众文化的商品性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古人云:“食 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社会进入工业 时代,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他们自然有娱乐的需求,以满足欲望和冲动。流行小说、流 行音乐、电影、电视等,都给人听觉上、视觉上、心理上的快乐,所以,大众文化使 得人们身体和精神放松,促进了能量释放。大众文化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满足了人 们的欲望和冲动。麦克唐 15]纳曾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一一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 儿高兴”,[由此可以得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费性特征,两者 得出了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的特征。大众文化是商品,还具有娱乐功能,只有迎合市民 的口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把商品推销出去。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大众文化 的通俗性的看法十分明确。对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清楚的认识。 举例说,哈贝马斯指出:“大众文化这一可疑名称之由来就在于,它试图迎合教育水平 较低的消费集体的娱乐和消闲需求,以增加销售,而不是将大众导向一种实质未受损害 1131霍克海默,阿多诺丨德].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丨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IMJ1990.116*117, 霍克海默,阿多诺[德I.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 [151出版社,1990, 113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丨M].上海:三联书店,1989:120 [16]的文化”。而“在启蒙时期却不是这样,民众被文化导向,而不是文化自身 [17]俯就大众”。 从这里看以得知,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产 生的。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效 果的批判 (-)大众文化的虚假性 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外表,非常逼真的外观往往隐藏的是虚假 的性质。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如此,真实的外观下隐藏虚假的性质,主因是 大众文化丧失了批判社会现实,超越社会现实的能力。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 指出,“文化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非实际的存在,是一种幻象,因而文化应该是远离物 质生活的。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其有了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空间,文化的 非实际性存在使其获得了甄别现实真实的立足点,文化与现实物质性、商品性生活的疏 离使其具有了审视现实的制高点,使文化对现实的超越成为可能。所以说,一方面,文化 虽然是远离现实的东西,但它决不孤立于现实,而是介入到对实际生活的指导 [18]中,不管这 距离有多远、中介有多少”再者,如果文化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消失,文化还能否介入 反映现实,指导,如果失去了中介,文化何以超脱现实,区别于现实,文化和现实之间, 通过中介、距离感真正的介入现实和指导现实。现代大众文化,无疑是太真实,产生了 不真实的本质。“大众文化和事实相比是如此真实,它吸取了真实的内容并将自身完全耗 尽于物质方面, [19]但它存留下来的也只是作为物质的自身。”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这段 话表明,现代大众文化不再是高于现实的精神和超越现实,丧失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 离,成为单纯的商品。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 和超越,只是简单的复制现实,艺术失去了它的真实性。他认为美学的本质是,艺术揭 露和批判现实,当大众文化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只追求物理和细节的真实。法兰克福 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现代大众文化只追求物理和细节的真实体现了其“信息化”的特 征。信息化就是不注重总体只注重细节,不注重本质只注重表象,不注重结果只注重事 M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刘北城;宋伟杰[同译者作品].学林出版社, 91,732004:1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刘北城;宋伟杰[同译者作品】.学林出版社,2004:215 【叫 Adome.The schema of mass culture [A]J.M.BERNSTEIN.Thc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C]. London: Routledge,1991,P109 例 Adome.The schema of mass culture [A]J.M.BERNSTEIN.Thc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C]. London: Routlcdge,1991, P56 实。尽管信息化的大众文化向大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告诉人们很多发生在生活 实。尽管信息化的大众文化向大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告诉人们很多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 的事情,但并不告知公众其真正的生存情况,也没有反思异化社会现实。可见信息化的 大众文化通过客观、真实掩盖社会现实的扭曲和虚假。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 信息化,只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功能。大众文化向公众提供的信息 可能是包罗万象的,但它没有提供给公众真实残酷生活的信息。因此,在法兰克福学派 认为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虚假的,其真正的社会功能只能是对大众的欺骗。 (二)大众文化的欺骗性 关于大众文化的欺骗功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主要是:第一,使得人们的想象力 削弱,使人们失去辨别真伪的能力,消除文化与现实的距离。成功的实施欺骗,不仅是 骗人的手段高明,也是因为人们的想象力下降。文化产业,为达到欺骗人们的目的,必 须先建立这样的群体。他们利用许多手段来削弱人们的想象力。例如,电影、电视等, 并且电视节目和电影都在屏幕上稍纵即逝,没有留给观众想象和思考的时间,观众只能 在屏幕的画面的引导下观看,因此市民在观看电影和电视时是非常被动的,欣赏传统艺 术时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观看电影和电视慢慢消耗掉了。他们无法想象出对立 和超越现实的生存方式,认为现实就是合理的,他们已经不会对文化产品的真实或虚假 产生怀疑。因此大众文化很容易的在真实的幌子下欺骗大众。 第二,通过真实的外表提供虚假的信息。当市民大众接触到大众文化产品信息时, 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阿多诺曾指出:“先前 [20]作为最恶劣的新闻记者 特权的轻率己经成为最基本的官方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产品是被官方控制的,不利 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不利于工业集团利益的,是不可能被大众媒体报道传 播的。不仅如此,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官方和控制文化产业的财团还会将伪 造的东西传播,使公众相信。表面看来那么真实的图片,那么真实的声音,谁会认为这 是假的,现代技术使得大众文化产品越加逼真,更加方便了统治者欺骗公众。虽然有些 文化产品提供的图片和故事是真实的,但披露的信息还是有可能是虚假的,欺骗性的。 一种情况是文化产品在活动中使用场景都是真实的,但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电影通过蒙 太奇的制作,它的外观看起来是公正的,但是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欺骗。还有就是文学作 品或者电视、电影中反映的事情,不是普遍发生的,只是偶然发生的,虽然本身是真实 [別 Adorne.The schema of mass culture [A]J.M.BERNSTEIN.The culture industry 1: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C]. London: Routledgc, 1991: 的,但是并不具有代表性。多次被广泛宣传后,广大公众就误认为是普遍的,这也是欺 骗性的宣传类型。其他的类型例如,大众文化把一些不具备典型的事件,当作典型的有 代表性的事件来宣传。最后,利用语言形成一种与大众之间亲切的氛围,对大众进行欺 骗。洛文塔尔在分析传记文学的语言风格时 [21]指出,传记文学等文化工业产品的语言表现 出一种“特别为了你”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马尔库塞同意洛文塔尔的这 -论断,他列举了许多大众传播中此类语言的例子,如“你的”国会议员,“你的”公路, “你的”满意的 [22药店,“你的”报纸,“带给你”,“邀请你”等等。]利用诸如这类温 情的语言,麻痹人们,使人们认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消除,成功的欺骗了大众。 (三)大众文化的被操控性 从字面意思与基本常理上看,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最能反映大众的真实生活 的文化。而且事实上,大众也并不是那么愚不可及的被欺骗、操控,大众的主动意识远 超过理论家的想象。后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大众文化 的态度。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虚假是有一定限度的,大众的抵抗及自主性是有可能的。主要 在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欺骗并不是如所见的那么强大,所以其 欺骗性是虚弱的。其次,大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启蒙,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大众认清文 化工业的欺骗与控制。第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 文化,是代表资本主义统治者利益的。大众文化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加到人们身上的,是 政治和经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欺骗和奴役人们的工具,不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发达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具有道德说教,驯化民众特征,还具有虚假性特征、受控制 性、强制性等特征,总之是为了为统治者服务,为了维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和现 状。 但是从心理学上讲,大众的生命冲动不可能被完全压抑。可以说是承认了大众具有 自主性。 1卩】Leo Lowenthal. literature, popular culture,and Society【M】.California: pacific Books, Publishers, 1968: P133~134 [22]丨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丨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1988:78 第五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评价 第五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评价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 (一)理论的开创性 法兰克福学派从商品性角度研究大众文化具有理论开创意义。虽然在法兰克福学派 之前有许多理论家己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艺术品具有明显的商业取向,但很少 有人做出正面明确的表述文化艺术品就是一种商品的论断。法兰克福学派从商品的角度 研究文学艺术,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 当然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工业产品是商品的论断是存在问题的,许多方面还需要 进一步研究,但其开创性不容抹杀。 除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开创意义,其理论观点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文化艺术品能否 成为商品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根据马克思发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资本主义之前,许多产品生产出来只是为了自己使用, 不具有交换价值,就不是商品,而如果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消除了商品交换的阶段,商品 自然也会消亡。同样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某些文化产品成为商品已经是不争的事 实,如明星的肖像明码标价,著作权等。 (二)理论论述的准确性及深刻性 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商品性的描述是正确的、准确 的, 总结出的大众文化的标准化、机械化和虚假性的特征,也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 化工业的真面目。法兰克福学派通过考察包括传记文学、音乐、电影、电视剧及其他文 学体裁’广泛关注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现代媒体,野营、度假等许多其他休闲娱 乐,然后提取掩盖在不同现象中的共同性质,作为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基 础,并且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真理性。看今天商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产品,不管是如 何不同的外在形式,还是大相径庭的体裁,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标准化,雷同性, 伪个性化的痕迹存在。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如社会主义社会,当一些文化产品以追求效 益为目的时,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艺术作品同样具有标准化,伪个性化能特征.因此可以 说,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些理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适用于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以盈利为 目的的文化产品。即使这些文化产品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在标准化、商业化、伪个性 化、等方面有共同之处,即使是在商业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也有些差异,但总的来说 有类似的性质。 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阿多诺的文化产业导致的文化拜物教论述也是深刻的,有学术 参考价值,并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价值。马克思的理论中指出,生产的商品化导致拜物 主义,阿多诺则指出,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同样可以导致文化拜物主义。对这个重要的研 究命题的研究,阿多诺的理论无疑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 (一)艺术观的空想性 法兰克福学派坚持要求艺术的“完美”,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反现实性的、反理 性的。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追求的艺术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世上本没有“完 美”。所以,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的艺术性质在工业社会没有实现的可能,换句话说,他 们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不要说启蒙大众;不能把其艺术主张、艺术理念,通 过有效的途径,向民众传播。另一方面是他们难以被统治者容忍,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揭 露现实和批判现实的思想。最后导致,在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夹击下,他们现实领土 越来越小,越来越边缘化。造成了严重后果,在德国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巧妙地勾结,、 酿成了重大灾难法西斯的战争。这表明,精英文化,不能只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对话, 他们不能只建造自己的理想国,而应在通过有效的途径,启蒙大众,寻求大众能接受的 精英文化形式。应该在对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务实的,平民 式的精神去引导大众。否则,精英文化只能是“沙漠中的布道。” (二)民众观的消极性 20世纪,西方工人阶级逐步整合也可以说是融入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中。法兰克福学 派的理论家认为,民众是短视与盲目服从的,对大众怀有深深的失望和不信任。在他们 的批判理论里,低估了大众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了大众的被动性和受控性,看作是被大 众传媒一击不起的群体,是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 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没有能力去想象更好的生活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偏颇的观 点,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有效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在文化的交流、沟 通和接受的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无处不在。在文化方面,民众与统治者,不断的 进行着沟通、对抗,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和统治势力双方妥协。民众对大众文化有认知 与怀疑,有 那样,是被统治势力控制的文化产业。而是民众与统治势力双方的较量,抗衡,妥协, 最后形成了共识的文化。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民众观是消极片 面的,影响了理论的有效性。 (三)文化观价值观的片面性 在现代社会里,人类提出并倡导,承认矛盾双方在对立性的基础上强调同一性的一 个原则双贏原则。它主张矛盾双方取长补短、同时受益、求同存: 异、互相交流、共同 进步。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这一对矛盾,各有自己的优点和问题,也各有自己的领土, 和对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积极作用,因此两者应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互动发展。双贏 的原则,精英文化有利于提高大众文化的精神境界,而大众文化将有助于精英文化走向 广阔的民众空间。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总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置于绝对相反的矛盾对立 面,看不到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对大众文化的不断否定、彻 底批判没有使他们的理论更强大和发展,反而被绝对主义制约成为“无希望的救赎”。 第六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定性 在20世纪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催生了城市化与商品化,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逐渐成 为国民的主体,区别于传统市民与臣民的市民登上了社会生活的舞台。市民有大量的闲 暇时间,需要消费,需要通俗、轻松性的大众文化作为消遣。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 极、欺骗的大众文化相比,中国的大众文化则是冲击封建旧的臣民文化的革命力量,又 是取代保守封闭的乡民文化的进步力量,是具有积极、健康和正面意义的文化,因而是 值得肯定的文化。 (一)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这主要是因为,首 先,大众文化的崛起满足了广大人们群众的精神需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大众 文化没有得到发展。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里,许多艺术形式,只是一个为政治服务的工 具。民众的全部精神文化生活,仅有领袖著作,有限的几部样板戏,十分贫乏。这一点 也是改革开放,和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市场 经济发展的结果。较之精英文化,因其通俗、时尚、实用性等特征,更容易被广大人民 群众接受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占据了市场竞争的优势。最后,生活 节奏加快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机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希望娱 乐和消遣来放松,娱乐性、消遣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正好符合要求。人们在劳累之余没有 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位精英文化产品,也难以令大众感到轻松。 (二)中国大众文化的正面效应 首先,大众文化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化模式,文化呈现多元化。在过去的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文化始终是是地位、身份、资格和标志,是贵族文化,是小众的少数人的文化 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和机会接触文化,他们接触的只有民间文化这种文化形式,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提及并占主导地位。大众文化正如童庆炳所说,“已经走进了 你的家门,甚至成了你曰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人从一开始,在工作时,休息时,只 要他还在呼吸, [23]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等级秩 序,使文化回归民众,并且大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广大民众所有。文化 123]童庆炳.人文精神为大众文化引航丨J].文化研究,2001(3) 不再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垄断,大众可以享受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偷悦。大众文化以 其娱乐性、日常性、通俗性的特性进入百姓生活。对广大民众来说大众文化更容易接受, 大众文化经常使用浅显易懂的形式,易于接受的形式,使人得到精神的舒展,易于大众 接近,缓解了人们紧张的生活,使人民快乐的享受生活。 其次,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进程,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 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超越了农业文明,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大众文化包涵 的商业知识、开放意识、科技精神等涉及具有时代特征的认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的文 化需求,冲击传统社会各种消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反映了平民意识,体现了民主, 促进了民主的推广,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这种民主表现在普通大众对 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得到真正的实现,更主要地表现在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地 增加发 [24]言权,空泛的文化承诺被实实在在的世俗文化生活所代替” 第三,大众文化中有许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世界上其他优秀文 化的吸收和借鉴,对人生、生命等的价值思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举例 来说,电影、电视作品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在电视剧《闯关东》中我们看 到中国老百姓传统的伦理意识以及老辈人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精神。新时期电影除了部 分是娱乐片外,也有许多反映主流文化思想的影片,如《张思德》、《在太行山上》。还有 许多翻拍的红色经典剧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 以这种轻松的方式来重温历史,在嬉笑怒骂中感悟人生. 最后,大众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使文化渗透和辐射向大众。当今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历史的潮流和趋势,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促进文 化的真正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阶层也有加速趋势,主流文化,精英 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在寻找和确立自己应有的位置。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主流的文化再 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以垄断的方式强迫公众接受,只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并通过自己 独特的风格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文化的进步,正是大众文化的贡献。大众文化, 加快了文化发展进程的世俗化和大众化,并显示其发展的个性——面向大众,“讲述老 百姓自己的故事”,体味感性娱乐,体验平常人生。其他文化形式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文化 价值和定位。从文化垄断到文化共享,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作为当 今世界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作用是有目共睹 (三)中国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 虽然,中国的大众文化存在着负面效应与价值,但是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不可同日而语,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中国大众文 化的负面效应是发展中的不足,而不是性质的恶劣;是积极中的缺陷,而不是先天的孽 种。 首先,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大众文化形式,发展的不平衡。许多文 化形式,如时装等文化形式仍然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也有的文化形式,如流行音乐、 电影、电视等文化形式发展比较快速。这点上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大众文化形式发展的不 平衡。第二是地域之间的不平衡。例如,有深厚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的北京、上海等发 达的大城市,与文化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小城市、乡村之间的不平衡。可以说是发达的大 都市和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乡村之间的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地域之间文化发 展的不平衡,如东西部地区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文化差异。严重的 后果是造成了地区间的文化歧视,民族之间的误解等甚至造成了恶劣后果。 其次,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不普及性。相对落后的乡村经济和文化教育阻碍了大众 文化在乡村的传播,中国的农村人口大概有9亿左右,城市人口只占中国人口的一小部 分,大众文化在乡村的发展十分缓慢,所以大众文化还只是属于少数大众的文化。 第三,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不健全。文化产品的质量不高,大众文化的市场不够健 全、完善’许多时候处于无序状态;甚至为了追求利润迎合市场,走向低俗化,尤其是 暴力、色情、凶杀一类影视作品,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令人 们远离思考,逃避理性。主要是因为大众文化为了满足大众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迎合大 众的口味,放弃复杂的文化内涵,大量生产平面的无深度的作品。使得人们越来越不追 求知识文化的深刻内涵,逃避思考和理性,思想愈发的平面化。 最后,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不能忽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抗、 冲突。我们引进国外的大众文化产品,如好莱坞商业电影,畅销书籍、流行音乐等大众 文化产品时,要擦亮双眼,去糟粕留精华。“避免导致一种标准化的商品化的文化出现, 并威胁到消除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西方的各种文化疾病热衷于消费实践、文化身 份的碎片状态,中心的表达,稳定的共同文化价值强加于其他文 [25]化之上' 要注意对大 众文化的正确引导,否则“大众很容易在一片歌舞升 的政治警惕性,毫不设防地接受这些文化中的消极影响,由浅层次审美文化上的认同, 发展成为深层次政治上的认同,丧失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 的领导等带有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认识,产生怀 [26]疑、动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思考 我国理论界中,学者大都对中国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如张汝伦:“社会需求文化, 大众社会需要娱乐,娱乐取代艺术成了大众文化的原则。现在的艺术作品只有成为能够 消费的娱乐商品,才有存在的余地,但艺术的精神和 [27]生命却己死亡”。认为大众文化所 提供的“娱乐”,是对社会文化的腐蚀和对艺术的侵犯。李彬认为:“大众文化„„总带 有‘批量生产’的痕迹,同类产品间……缺乏明显的差异,就像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 总是同一的、无个性的、千篇一律的。究其根本,这种同一化的社会效应难免形成对物 化 [28]意识的多重强调,从而使人们在清一色的认同中永远丧失自我”。可以说,我国学 者研究我国本土的大众文化,反思我国本土的大众文化,主要的理论资源是,借鉴西方 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观点,也可以说法兰克福大 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我国学者研究和反思我国本土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理 论的活动的主要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那是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时代、 大危机的时代,是法西斯横行的世界大战的时代。第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阿多诺) 大众文化的批评,主要是针对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文化。任何一 种理论都深深扎根于产生它的社会。这也是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反复强调的。 应该说,如果想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至少有三个错位需要重新分类 梳理。 首先,今天的世界格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相距甚远。 互联网,通信卫星,电视台的数量也非从前可比,这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它给 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这种变化是全球性的,不是仅发生在中国。但是,对 待西方左翼学者的态度和做法是有错误的,夸大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批判理论,很多人对 其盲目进行研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m姜相志.论低格调大众审美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丨J].北方论 m丛,2002,(2) 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4,(3):18.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所产生的社会背景错位。法兰克福学派面对的文化生产 方式、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结构,与中国所面对的存在巨大错位。法兰克福学派是 在二战后的美国,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批判理论。而当今中国的社会在文化、 政治和经济形态上都与之有质的差别。 ,“当我们的社会由‘计划,走向‘市场,的时候, 必然会有某些,文化走向市场,会产生、出现流行文化及其附生现象,但这并不构成 机械照搬‘批 ,,判理论的理由。因为这种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理论与一个刚刚开 始 ,‘转型,的社会很难契合,‘大众文化的意义在我们当下环境中与在美国社会中的 意义也非常不同。其实,在我们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正是对信息的单向输控,如‘文車’ 期间近十年只有几个‘样板戏’进行强制性观看,才使人变成简单、贫乏、机械、空洞、 苍白没有思考能力的‘单向度的 [29]人,。” 最后,就是文化方面的错位。当今中国大陆存在三种文化: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和 高雅文化’面临的是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状况。而法兰克福学派 面对的文化形态,是30年代的德国与二战时期的美国,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双方对立 的局面。在引进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时,忽视了这一点。主导文化也可以称为主 旋律文化,是国家政府倡导的文化,一般用“正确方向”、“时代的最强音”等来宣传描 述。一些学者使用“主流文化” 一词来含混地表述它,对照一下中国和西方的情况,我 们就会发现用“主流文化” 一词来指称主导文化是言不及义的。主流文化没有导向、指 引等意思。主导文化是中国的行政领域、文化领域里,影响最大的,资源最丰富的文化 形态,承担了我国书写历史的重任。可以说,主导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占有主导地 位。大众文化产品在电影界就是娱乐片和商业片。在英语中,“主流文化” 一词仅仅是 指大众文化即通俗文化(英文是popular culture)。西方文艺理论中很少涉及“主导文 化”、“主导意识形态”(英文可译为:Dominant culture 或 Dominant sense culture。) 这类专指国家文化的概念,故中国大陆的文艺理论家有时会不知怎样建立概念上的对应 关系。有的理论工作者用“主流文化” ~词来指代主导文化。更多的学者使用的是“主 导意识形态”一词来指称国家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主流文化通常就是指大众文化, 主流电影也是指娱乐性电影或商业片。所谓大众眼光、普通百姓的伦理价值观等等,就 是主流文化蕴涵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大众观念、艺术趣味选择, 是大众欲望的表现、心理压力的释放,接受者人多面广。高雅文化代表知识分子的理 思维、自觉意识和文化情趣。高雅文化也可以说是精英文化,有时也被称为知识分子文 化。它强调的是独特的人性分析、独特的形式、个性化的历史阐述和新颖、深沉的哲理 思考等。在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这三种文化三足鼎立的局面下,精英知识分 子正出现大分流。有些知识分子,坚持人文精神的建设和某种“终极关怀”,强调坚守 精神家园。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构的文化谋士,或者担任政治话语 和经济政策的阐释者,搞庙堂文学。思考这二种文化的关系时,可以看到对法兰克福学 派的故意忽视或轻率偏颇的误读。阿多诺等人从未认为高雅艺术有什么先天免疫力或什 么纯粹性质,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给自己提供“严肃”、“纯粹”的担保。他们批判理论 的对象是指向处在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结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对所谓的高级 艺术、低级艺术的观点“两者都撕去整个自由的一半,无论如何也合不到一起,他们 涉及的对象阻止他们以总体化的方法走到一起。因为现代社会结构的非理性阻碍了它在 理论中合理地展 130]开。” 三、借鉴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格调,坚持文化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坚持了 文化的使命感,强调文化对革命事业的思想指导。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大众文化 研究。 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坐标,积极引导大众文化。任何指导都是一种价值评价,指 导大众文化也不例外。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导大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大众文化,对商业性的大众文化采用简单粗暴的禁止、排斥是不能解决 任何问题的,应该认真对待。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指导来树立当代 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协调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作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按照这 样的价值坐标来引导大众文化,就是促进真、善、鋪文化,抵制假、恶、珊文也 不止是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引导,也是对大众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的引导。应处理好两个问 题:第一,正确处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与消费娱乐性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大众 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必须重视文化 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而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大众文化的美学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对 化和文人抱有极大的期望,强调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指导,希望知识分子投身于大 众文化的建设,这种态度和观点可以引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定位与大众文化的提升。既 不能以轻视和完全否定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也不能满足现状,而是应根据时代的发展 变化不断提高其风格和品味。这必须要改进的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提高民众的审 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受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生活经验,审美 教育状况等。审美教育则对民众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我们 注意引导他们对流行文化的正确理解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欣赏高品位的文化。只有高 品位的文化才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人的品味,使民众能够懂得欣赏艺术,为大众文化的 生产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审美格调和社会意义。 大众文化应该是雅俗共赏,消除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差距。高雅文化是保持高品质的 文化追求的文化,在新时代应努力增加可接受程度来贴近民众。大众文化应在保持市场 经济的适应性、流行性、娱乐性的同时,加强对生活的意义和审美情趣的理解追求,不 断提升品味。通过努力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精品。 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规范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要求改变大众文 化的性质、状态和作用,但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在中国大众文化建设中可以吸取其态 度,并继续寻找合适中国大众文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适应,不仅如此,文化建设应该为经济建设 和政治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智力支持。因此,规范大众文化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规范大众文化市场。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真正的文 化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市场已逐 步发展起来。文化市场的形态,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当前的文化市场 存在不成熟以及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行政措施,并通过一些 法律手段对文化市场进行规范,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次,制定正确的文化政策和文 化发展战略’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在这方面,还需 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以便提高我们的文化管理水平。这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 增多,文化思潮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非常必要。 致力于实现中国大众文化的本地化。中国的大众文化,毕竟是市场和商业价值 的产品’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低俗化趋势。这结果绝不是我 文化消极现象的宝贵的启发和借鉴。依靠中国现代化的背景,正视本土性,就是在世界 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中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抵御西方大众文化对东方的影响,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得到一切可能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的经验,用道德人文精神提升新时 期中国的大众文化。 结 论 结 论 20世纪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大众文化在我国兴起。在当代社 会,大众文化对人们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也成为我 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很重要的环节。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存在时间 最长,对社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无疑是 大众文化研究最强有力的声音,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的 大众文化研究有很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最初引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分析我国大众文化的许多著述,都不同程度的照搬直接运用到中国大众文化的 批评与分析,没有质疑这种理论都中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任 何一种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一种理论都有特定的历史语境。要将法兰克福学 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运用到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中,清楚的看到该理论与中国本 土的经验问题存在的错位,要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创造性的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并从中获益。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及进程,详细介绍了法兰克福学 派的诞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 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和研究,本文详 细介绍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阐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的内涵,对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 虚假性、欺骗性以及被操控性等特征。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和 局限性进行评价。20世纪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大众文化在我国兴 起。本文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定性进行分析,主要是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原因及发展 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进程中吸取和借鉴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 判理论,要重新分类梳理与我国的错位,批判的进行吸收和借鉴。法兰克福学派高 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格调,坚持文化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坚持了文化的使命感, 强调文化对革命事业的思想指导。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文章 中提出要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坐标,积极引导大众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大众 文化的美学意义;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规范大众文化;致力于实现中国大众文化 的本地化等措施,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5.1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76 1.5.2 [3] Heber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1991:P56, P71 [4] [5] [6] [7]《现代文明和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 出版社1989年 版,120, 123-124, 167, 161 阿多诺.文化工业在考察[J]•载拉里.雷主编:批判社会学:131 Theodor W. Adorno, “Culture industury reconsidered”,in the culture industu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1991:p86 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M].载《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 著集》, 三联书店,1989: 192 陈学明等.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云南人 民出版 社,1998:181 [13] [14]霍克海默,阿多诺[德].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洪佩 郁,蔺月 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P117, 116-117, 113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120 [1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刘北城;宋伟杰[同 译者作品]• 学林出版社,2004:191 , 215 [18] [19] Adorne. The schema of mass culture [A]. J.M. BERNSTEIN. The culture industry :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C]. London : Routledge, 1991,P109,P56 3.1.1 Adorne. The schema of mass culture [A]. J. M. BERNSTEIN.The culture industry 1: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C]. London: Routledge, 1991: P71 3.1.2 Leo Lowenthal. Literature, popular culture, and Society [M]. California: pacific Books, Publishers, 1968: P133—134 3.1.3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张峰、 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78 : 3.1.4 童庆炳.人 文精神为大众文化引航[J].文化研究,2001 (3) 3.1.5 孙占国.怎样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J].求是,2000(13):55-58 3.1.6 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1 2002, (2) 3.1.8 张汝伦. 论大众文化[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4, (3): 18. 3.1.9 李彬.反观电视:一种批判学派的观点[J].学习,1994,?:73-74. 3.1.10 阿尔图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4) 3.1.11 马丁.杰•阿多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1.12 浅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过程及实现途径.青年科学,2010年第4期 3.1.13 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概念.南腔北调——法经论坛,2010年第4期 致 谢 致 谢 在论文的撰写和资料搜集期间’前人的资料对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里再次 感谢。值此即将完成学业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导师江华教授两年来在学习和生活 中给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的关怀。在论文的选题、研究以及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 得到了导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其中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严谨 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勤勉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时刻激励着我努力学习, 并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锐意进取、奋发努力。导师的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衷 心感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谢谢他们对我 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 给予我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他们无私的关怀是我努力 进取的动力,使我永远不会感觉孤单和疲倦。 衷心感谢对我硕士论文进行评审的各位专家教授,感谢对论文的指导和提出的 宝贵意见~ 最后,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文档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757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