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举报
开通vip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 石油价格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前言:关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 石油价格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前言:关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这时期主要的通胀判定理论是单一因素论, 即强调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依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陷入严重的“滞涨”之中,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收到激烈批判。货币数量增加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的直接关系被理论界部分接受, 现代货币数量论东山再起。在通胀定义中, 货币过量发行、物价上涨和货币购买力下降作为三个同等的要素予以确定。历史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可忍受的通胀率越低。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可容忍的物价上涨幅度会高一些。 一、 通货膨胀类型 (一) 爬行通货膨胀 当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物价总水平每年以2 .5 % 左右的速度上升, 对经济的增长可以起到刺激作用。如果这样, 在15 年内货币购买力将降低一半。这种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 谓之爬行通货膨胀。 (二) 显性通货膨胀 它是在自由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物价普遍上涨。资本主义国家大都是这种形式的通货膨胀。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里, 实行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商品经济这种通货膨胀也时有出现。 (三) 隐性通货膨胀 它是在实行单一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最易出现的一种通货膨胀形式。在单一计划经济条件下, 由于计划包罗万象, 往往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 决策失误, 而又缺少灵活有力的调节手段, 这必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市场商品物资供不应求。但由于国家实行物价、工资、汇率的管制, 通货膨胀并不表现全面物价上涨, 而是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短缺, 市场供应紧张,货币流通量偏多, 人们持币待购,购买力不能实现, 这部分购买力就会暂时转化为银行的储蓄, 货币流通速度减慢。银行的储蓄存款大量增加, 其增长幅度过度地超过消费的增长幅度, 便是潜伏着通货膨胀的危险信号。 (四) 惯性通货膨胀。 它既由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 又因为工资物价交替上涨从成本方面推动着产品价格上升, 惯性涨价就是这两面合力作用的结果。 (五) 恶性通货膨胀。 它指的是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于破产的通货膨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财政需要的不断扩大, 通货发行数量愈来愈多, 币值愈来愈低, 而币值愈低, 又要求纸币发行数量愈多, 如此循环反复, 互相影响, 使通货膨胀逐渐加剧, 从而引起生产停滞, 投机盛行和国民经济混乱破产, 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崩溃。 (六) 结构性通货膨胀。 它是指在整个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况时,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使社会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而引起涨价。这称之结构性通货膨胀。 (七) 抑制性通货膨胀。 它是指政府实行物价管制, 对主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实行限量与凭证供应, 物价受压抑不能大幅度捉高。这称之抑制性通货膨胀。 (八) 输入性通货膨胀。 它是指由于进口货物价格上升, 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如由于国际石油涨价, 石油进口国的产品成本增加, 致使物价普遍上涨, 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九)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亦称“新通货膨胀论” 、“工资冲击性通货膨胀” 、或称“ 成本提高型通货膨胀” 。它因成本即各种生产费用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工资是整个成本主要的可变因素, 因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在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从而使成本提高, 导致物价上涨, 而物价上涨又会使工资再提高, 这样循环反复, 使通货膨胀不断加剧。 (一十)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它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收入增多, 需求增加, 他们会竞相购买供应紧张的商品所造成。 (一十一) 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 它是“ 需求拉上” 和“ 成本推进” 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 共同起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通货膨胀。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 货币数量说 即通货膨胀的诱因是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于是就引起了物价的上升。著名的18 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就曾讨论过货币数量论。而近年来倡导这种理论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种理论可以解释温和的和超级的通货膨胀。例如,在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我国的通货膨胀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引起。当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还很弱,地方政府对地方人民银行的影响较大。所以一当地方财政吃紧,地方政府就会向当地人民银行"盘钱",日积月累,央行只能通过大量的印发货币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也引起了严重的通胀问题。1992 年之后,央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地方银行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地方财政也不再依赖于制造通货膨胀来增收。到1997 年至1998 年,通胀的势头已经缓解,这时中国的通胀率接近为零。这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堪称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 (二) 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我们可以用ADAS模型来解释。我们知道社会物品与劳务供给的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为:y=C+I+G+NX(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当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降低利率和扩大财政支出),也就是说I 与G这两个变量提升了,这同时推动了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时我们看到GDP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物价水平的上升。GDP 上升会带来诸如就业上升等利好结果,但是同时在短期内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避免的。政府有时习惯用凯恩斯主义的思维去解决经济不景气的问题,但是政府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极有可能在不需要宏观调控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我们将通过对总供给曲线的分析来解释:在凯恩斯区间中,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工厂大量设备闲置,所以只要价格在轻微的上升,y 就有可能大幅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刺激了社会总产出。在正常区间中,厂商的生产能力逐渐趋向饱和,所以积极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有所减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通胀。现在2009 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就与此极为符合,我们在看到"保8"无问题的前提下,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许多物品也在涨价。在古典区间中,厂商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如果再扩大生产将建更多的厂房和进入大量设备,巨大的成本使企业不再愿意扩大产出,所以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将变成直线。这个时候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的话,那么效果可能就会大部分反映在通货膨胀上了。 (三) 成本推进式的通货膨胀 在70 年代,欧佩克突然提高了石油价格,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这样就产生了我们比较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滞涨"(经济停,通货膨胀),以至于后来里根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的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滞涨"现象的产生也促使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修正,激发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三、 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 财富的再分配 以债务人和债权人为例,A在一年前欠B一万元,利息假定为5%,这一年的通胀率为8%,所以B 在一年后得到的10500 元非但没有获得利润,反而亏本了。再者,在通货膨胀下,借贷者们会发现他们的还款压力变小了。综上,通货膨胀使债权人的实际财富缩小了,而债务人的实际财富则变多了。 (二) 对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了影响: 1) 对价格制度的影响: 当由于收入增加等客观因素使需求曲线右移时,厂商们看到了有利可图,于是供给曲线也将右移。供求达到了新的平衡点,这样在物价没有收到太多波动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出增加,社会福利也得到相应增加。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政府滥发货币导致了物价上涨,而不是需求曲线的右移导致的。但厂商们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信号:需求增加。于是厂商在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劳动力、设备等后发现自己的产品大量的积压,而且价格大跌。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无效率的分配。 2) 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我们假设C 君在20 年前买了一套10万元的房子,20 年后以20 万元价格卖出并缴纳了2 万元的所得税。但是这20 年的通胀率为100%,也就是说C 君虽然有名义上的8 万元的利润,但在实际上他反而亏本了。通货膨胀在无形中增加了这种收入的税收负担。 3) 增加了交易成本: 第一种成本我们称之为" 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在通货膨胀中,将有的现金越多,损失就会越大,所以我们会将货币大部分存在银行争取利息以减少损失。由于银行去的较频繁,所以我们的鞋底磨损的较快。但鞋底成本的真正含义在于:减少货币持有量所花费的资源。如果仅仅是鞋底这样的成本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事实上的成本可能要高的多。 第二种成本是菜单成本。物价不断变化,厂商们也不得不调整价格,改变菜单。但是频繁的调整价格会让顾客感到厌恶和抵制。这样对厂商无形中施加了成本。也有厂商不会调整价格,但是产品的质量可能就会下降了,消费者可能因得到质量次等的产品而利益受损。 美国70年代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财政政策“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政府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同时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科技发展处于低潮,美国国际贸易份额的下降。由于缺乏这些实体经济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97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人们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3-197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973 年到197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7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97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97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97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973 年和197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978 年和197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97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97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1、 人民消费水平下降   美国70年代通货膨胀期间消费物价平均年上涨率逐步上升,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这时,美国政府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2、 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     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三、  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97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贷款来支持经济扩张计划。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贷款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贷款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贷款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贷款银行甚至不知道贷款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策略与调控机制 一、  通货膨胀治理的方针策略 在80年代以前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年代,美国政府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交替使用紧缩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刺激或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使经济保持尽可能长的周期增长。同时,配合实施削减政府开支、增税、管制或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等应急性政策措施,把通货膨胀尽量控制在消费者可忍受的预期范围内。但由于当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促进投资和消费,避免经济衰退,刺激就业增长,因此,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措施往往是临时性和局部性的,而执行比较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则一直长期占主导地位。结果,到70年代末卡特政府执政后期,通货膨胀率又上升到1979年的13.3%和1980年的13.5%,并使美国经济于80年代初再次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卡特政府采取的紧缩政策没有奏效,宏观经济的失衡和不稳定迫使政府官员和经济学界不得不寻求新的策略和方法,许多人已意识到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经济政策是不能把美国经济拖出滞胀的泥潭。 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后,面对连续3 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的严重衰退,政府接受了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主张,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的重点目标,强调促进生产,提高有效供应,并要控制过旺的需求,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经济在走向复苏中保持稳定和持续的适度增长,同时又能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低于5 %以下的低水平。为了推动经济复苏,里根政府实行了减税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和储蓄;为平衡预算,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决定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为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政府减少了不适当的干预和限制,加快了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更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美联储在1979年取得了更加独立的地位和行使权力之后,实行紧缩信贷、稳定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紧缩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效果:   里根政府在其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率逐步下降。到1984 年已经降到3.8% 。 当然,80年代美国在控制通货膨胀和恢复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才换来的。而且美国的这一套做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入90年代,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和经济学界在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开支和贸易赤字、进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维持低通货膨胀下的适度经济增长,使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和持续增长成为政府和货币当局的重要目标。 美联储坚持对通货膨胀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 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也要防止通货膨胀失控。 1990年美联储实行的紧缩政策虽然使经济出现衰退,但也加快了美国企业的结构调整。1994年美联储的紧缩措施不仅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并使经济实现了“软着陆”。现在,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监管获得了普遍的支持和信任。通过对经济的技术分析,提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政府和美联储可及时对经济政策作适当的微调,引导宏观经济形势消除隐患,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保持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美国建立的发达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作用,详尽的法律和法规又保障了各项政策实施的合法性和执行机构的权威性。在众多的调控机构中,值得提及的是美国的货币当局——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由它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和运行机制。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依据1913年《联邦储备条例》于1914年建立起来的。经过《1933年银行法》和《1935年银行法》的实施,美国的联邦储备制度进一步集中,权力得到加强,并为建立以联邦储备体系为中心的现代银行体制奠定基础。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政府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规章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对联邦储备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行监管。 70年代出现的“滞胀”,以及80年代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重点转向反通货膨胀以后,美联储的调控手段有所变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加强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上面。从1975年5月起, 美联储正式定期公布一年内三种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上下限,把它们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取代以利率控制为主的做法。特别是在1979年沃尔克就任联储总裁委员会主席后, 总裁委员会和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权力进一步加强, 美联储在《1980年银行控制法》的实施过程中扩大了对所有非会员银行的影响。当然,美联储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不是一味的从紧,而是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实行有松有紧的货币政策。 1987年8月,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在他领导下, 美国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格林斯潘认为,长期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是削减联邦预算赤字和减少政府开支。这样做不仅对提高国内储蓄和使利率降低,而且可使美国减少对世界金融市场资金的需求,减少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干扰。他主张中央银行应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维持健全的金融机构做出努力,创造有利于价格稳定和使经济持续增长的环境。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通过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行及时小幅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减少物价和工资上涨的压力。在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同时,美联储还注意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避免经济出现突发性的衰退而陷入危机。 此外,美联储通过加强货币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及时发出比较有倾向性的信号,引导投资和消费行为不出现盲目投机,使金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活力。由于美联储的威信和作用的提高,格林斯潘的联储主席职位连任至今。鉴于美国治理通货膨胀取得的成绩,以及美国经济显现出的活力和竞争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80年代以来所坚持的一整套调控宏观经济和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和遏制通货膨胀提出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建议也由此而来。 由此带来的启示 1、 重视能源安全   在70年代时,石油危机致使国际油价大幅抬高,原油做为工业生产重要能源与原材料的成本大幅上升,生产各环节成本都显著上升,加剧了原本就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美国苦不堪言。使原本就萎靡不振的经济雪上加霜,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严重,并且我国石油对外依赖严重,受其影响,国内工业生产成本不稳定,且能源价格抬升有致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我国重视能源安全,开发新能源,提升节能技术,减缓能源价格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2、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97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汇率的变动不仅影响进出口贸易额,而且确实与国内物价相联系,稳定的汇率政策,有利于稳定国内物价,减少经济波动,更有利于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名义有效利率与物价水平具有相反的变动趋势,也就是说,汇率的上升从长期来看会使国内物价水平下降。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采取的不贬值的汇率政策,使得汇率相对升值,不贬值的汇率政策使得国内物价水平下降,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因此我们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渐进升值方向。 三、  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美国在70年代仍然采用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过高的政府支出没能带来经济增长却加重了财政赤字,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美国在70年代货币供应量过大,两者作用导致了通货膨胀。 (1)、  实施稳定货币的政策与财政政策,尤其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二)、  侧重于利率工具的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胀的有效手段。高利率可以抑制总需  求进而降低通胀 ,虽然同时会导致经济衰退,但这是治理通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衰退也有积极的一面,高利率可以消除一些不健康的经济因素 (三)、  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采用减税等政策缓解供给面的紧张情况,能减轻经济的衰退,有利于通胀的治理,特别是当通胀的成因是成本冲击时。这种做法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在通胀成本压力下能够继续运作,有利于通胀的治理
本文档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