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牒”===清代皇家族谱

“玉牒”===清代皇家族谱

举报
开通vip

“玉牒”===清代皇家族谱“玉牒”===清代皇家族谱 我国古代皇家家族的家谱称做“玉牒”。纂修“玉牒”是历代封建王朝维护 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史载,“玉牒”为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 书,宫廷文献,皇帝家族之谱册。“玉牒”在唐代已有,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 由于兵燹战乱,如今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记载翔实,装帧华丽,是我国唯一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家谱” 清代玉牒的修撰 有关清代“玉牒”的编纂,最早可追溯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这一年,清廷设立宗人府,“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辨昭穆,序爵禄...

“玉牒”===清代皇家族谱
“玉牒”===清代皇家族谱 我国古代皇家家族的家谱称做“玉牒”。纂修“玉牒”是历代封建王朝维护 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史载,“玉牒”为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 书,宫廷文献,皇帝家族之谱册。“玉牒”在唐代已有,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 由于兵燹战乱,如今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记载翔实,装帧华丽,是我国唯一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家谱” 清代玉牒的修撰 有关清代“玉牒”的编纂,最早可追溯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这一年,清廷设立宗人府,“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辨昭穆,序爵禄”。 清代每逢纂修“玉牒”的年份,成立“玉牒馆”,由“宗人府”理事官及副 理事官各一人、满主事一人、汉主事二人、翰林院官三人、内阁侍读一人、礼部 司官二人任编修官。他们根据每年的登记造册,对皇族人口材料进行整理,按照 支系、辈分逐一排列,草拟出“玉牒”初稿。初稿分为三类:“帝系玉牒”、“宗 室玉牒”和“觉罗玉牒”。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玉牒库 “帝系玉牒”,即皇帝直系亲属单独编纂成册,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帝系玉牒”内容简单,上以清肇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为始,下到编 纂之世在位的皇帝,只收录皇帝及皇子。每朝皇帝的名号之下,列其诸皇子的名 字、行次、爵号等,以嗣位皇子位居正中,其他皇子一右一左依次排列,以右为 大。每代皇帝及其皇子为一页。 “宗室玉牒”以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上图,塔克世故居)为本支,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宗室玉牒”详细记录了显祖后裔的繁衍情况。显祖 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其子孙称为觉罗,记入“觉罗玉牒”之中。 由于“玉牒”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涉及对皇帝及其子孙的褒贬,因而参 与编纂者非常谨慎。“玉牒”初稿完成之后,由宗人府笔帖式十二人收藏管理。 初稿完成之后,由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时等大臣组成正、副总 裁官负责审稿和总纂,认真修改玉牒的初稿。万无一失之后,再抽调各部笔帖式 进行誊清抄录,再由宗人府派人进行核对。至此,“玉牒”的修撰工作方告完成。 依据惯例,“玉牒”修撰完成以后,还要由皇帝亲自审阅。每逢“玉牒”修 竣之后,要举行盛大的恭呈御览仪式,由宗人府搭高彩亭,玉牒馆官员将“玉牒” 置于彩亭之内,送至中和殿上请皇帝恭阅。然后由侍卫前引后护,用黄盖、龙旗、 御仗做导仪,百官两旁下跪,送玉牒至皇史宬尊藏。 清前期编纂的“玉牒”为90厘米×45厘米的大开本,咸丰朝以后修撰的“玉 牒”为54厘米×31厘米的小开本。“玉牒”装帧华丽,以陵子为封面,用名贵 的宣纸书写。“宗室玉牒”用黄绫、“觉罗玉牒”用红绫作封面。 “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用墨笔书写, 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据统计,清代“玉牒”从顺 治十七年至民国十年,先后修纂了28次。由于“玉牒”在纂修时,每次都是从 头修起,因此“玉牒”越修越厚。光绪33年(1907年)所修的“玉牒”竟厚达85厘米,重90公斤。至1921年,溥仪小朝廷最后一次修订宗室“玉牒”时共 7000多页,记载了清代宗室男性10余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 清代玉牒的收藏 清初,顺治帝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宬、宗人府、礼部各藏一部。乾隆 25年(1760年)改为缮写两部,分存于北京皇史宬(上图)和盛京故宫敬典阁,现分别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下图)。 清代运送“玉牒”的礼仪隆重而繁缛,运送的时间一般要选在道路干燥的秋 冬季节,在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 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 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 水桥跪送,装有玉牒的彩亭由黄盖、龙旗、御仗作前导,奏导迎乐,至东华门, 再护送至皇史宬。 而运送到盛京(沈阳)的“玉牒”时,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当时, 从北京运送玉牒到盛京要用二十几天,动用马车40乘。清代前26次所纂修的“玉 牒”送往盛京“尊藏”,靠的是驿站骡车拉运,每次驿站骡车昼行夜宿,需耗时 20余日。“玉牒”修竣后,首先选择雨水较少的秋冬季节送往盛京,由清政府 管理气象、历法的官员“钦天监”择选良辰吉时起程,还需派一择吉官随同前往 以应不时之需。“玉牒”所经之道路、桥梁,预先命令地方官府必须修整平坦, “玉牒”经过之时还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恭敬到极至。“玉牒”按宗室、觉 罗分别用黄、红两色缎质龙云饰纹包袱皮包好,斟酌厚薄放在大木箱即“行箱” 内。每箱内绸布包袱一层,油绸包袱一层,布单包袱一层,白毡一层,绒绳一条, 布棉垫二个,每箱内的空隙均用棉花塞垫,计重345斤。“行箱”放入用彩绸装饰的彩亭中,由8名校尉抬出城。到城外后,将“行箱”由彩亭中移出,再安放 进仍用彩绸装饰的行驾彩亭中。两只行箱安放在一座行驾彩亭中,并用彩绸将行 箱拴住,即“稳箱”。每座行驾彩亭由2头骡子驾行,再另备一头骡子,以便更 换。行驾彩亭前有1柄黄伞、1对龙旗、1对御杖居前引导。每座彩亭派绿旗兵 2名,每10名兵指派绿旗官1员,前引后护,敬谨扶卫前行。出山海关后,绿 旗官兵由盛京将军所派满洲官兵取代。“玉牒”车队前行中,经由之州县各入境 处,均要搭建席棚、木坊,标明地界,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于道 路左侧。驿车日行不过五六十里,每站歇宿之处所在地的州县地方官府,奉命寻 找宽敞洁净之处搭盖彩棚,用以安奉行驾彩亭,旁边置备贮水木桶、汲桶等消防 用具。地方官带兵视巡防,以昭严肃,并带兵护送出境。如此前呼后拥,车水马 龙,旗幡招展,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光绪34年(1908年)年最后一次运送玉牒至盛京时,第一次动用了近代交 通工具——火车,历时4天。尤其是第三天,需要在距离奉天仅百里的新民停驻 一宿。究其原因,竟因为“苟径至奉,到时须晚八钟,不能成礼,故须一宿。” 为迎接“玉牒”的到来,当地官员在奉天省城车站外搭建彩棚一座,25间,面 宽1丈1尺,进深2丈6尺,檐前1丈4尺,脊高8尺,中3间迎面起脊高1 丈2尺。上盖钉用洋铁瓦,通体油饰黄色铅油,正面两脊并前面廊檐下列花牙俱 用木板雕成,照图绘彩。棚内地面打炉灰渣土深1步,柱脚下埋深5尺有余,台高1尺,上用平瓦调脊安5南兽,正面照图安设龙头。此彩棚共用松木11736寸8分,青砖4948块,白灰52900斤,洋灰54包,6尺洋铁垅瓦700张、7尺洋铁垅瓦220张、洋铁平瓦70张,洋钉195斤,铁活件766斤,锣丝470斤,伍色铅油19桶,鱼油2桶,桐油40斤,水胶6斤,白土子30斤,白铅粉漳丹共48斤,木工230工,泥工180人,画工90人。此次逢迎“玉牒”“尊藏”, 东三省总督等奏销所用款项数目,共用洋131222圆,合奉省市平银95792余两。 清代皇帝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统治的一件要事。从“玉牒”中可见 清代皇权的更替、宫廷内部的斗争、皇族爵位的承继、皇帝对皇族的要求与约束。 此外,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古代皇族人口统计史料、中国最大的家谱。在浩 繁的历史档案中,清代玉牒堪称为珍品。 如今,不论是保存在北京皇史宬的“玉牒”加之全部底稿,还是保存在辽宁 省档案馆的“玉牒”收藏,约1100册。玉牒由于保管条件比较优越,外用黄绫 或红绫严密包装,再装入木柜收贮,所以大部分完整如新。 这批档案,几经沧桑,而留存至今,确是一件幸事。虽然也有散失残损,但 较其他家谱档案,情况要好得多。这有多种原因,一则“玉牒”的其保管条件在 当时必然是最优越的,外用黄绫或红绫严密包装,再装人木柜收贮;皇史宬又系 中国古代杰出的无梁库房建筑,防火防潮,温湿有常,所以至今打开包装,封面 仍熠熠有光,完整如新。一则“玉牒”体大,搬动笨重,纸张厚实。这既为所长 亦为所短,长处是不易失盗,短处是难于提供利用,整理编目亦不便。而“玉牒” 稿本,册内夹签、涂改、加注之处很多,研究价值不亚于大玉牒子近年来已作初 步加工整理,并编出较详细目录,可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对于清代玉牒的研究, 现在仅仅是开始。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这批珍贵的档案史料,必将发挥其 应有作用。 玉牒珍闻 清代皇子多早夭 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 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通过对清代“玉牒”的研究,为研究当年的人口情况提供 了精确的数字依据。清朝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再加上皇族成员的生活奢 侈腐化,其平均寿命都不长。顺治皇帝育有八子六女中。其中,8岁前夭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 清十二帝中,以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子孙最多。据载,康熙帝共有皇子 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到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四十多岁的中年期。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 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也较男子为短。这与现代社会 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进行科学研究。 “玉牒”中的皇子奕訢 道光帝的第六子奕訢(上图),道光27年(1847 年)所修“玉牒”记载:奕訢“道光十二年壬辰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时,静贵妃博 尔济吉特氏员外郎花良阿之女所出。”时隔十年后,在咸丰七年(1857年)所修“玉牒”中记载:“第六子和硕恭亲王奕訢,道光十二年壬辰十一月二十一日 丑时孝静康慈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员外郎花良阿之女所出。道光三十年正月晋封和 硕恭亲王。咸丰元年四月授十五善射大臣。二年四月奉旨分府后著在内廷行走, 仍在上书房读书,八月管理正蓝旗觉罗学事务。三年正月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 务,二月管理正红旗总族长事务,十月奉旨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二月管理户 部三库事务,授正红旗蒙古都统,四月授宗人府右宗正,六月调补厢黄旗汉军都 统,九月授宗人府宗令,授阅兵大臣,调补正黄旗满洲都统。五年七月奉旨毋庸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均著开缺,并毋庸管理三库事 务,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嫡福晋瓜尔佳氏大学士 桂良之女,侧福晋薛佳氏文汇之女。”这两部“玉牒”修纂年代相差十年,而关 于奕訢的记载却相差悬殊。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三种变化:一是奕訢生母封号 的变化,道光27年(1847年)奕訢生母仅被封为静贵妃,而咸丰皇帝即位后, 即尊封其母为孝静康慈皇后。二是封爵官职的变化,道光27年奕訢并无封爵官 职,而到道光30年(1850年)时奕訢已是和硕恭亲王,咸丰3年(1853年)开始掌管朝廷许多军政事务.然而咸丰5年(1855年)以后,奕訢的一些重要职务 均被撤掉。三是妻室的变化,道光27年(1857年)时奕訢至少已有两位妻室了。 “玉牒”中的犯罪宗室 清代从初创开始,皇室内部斗争就非常激烈,斗 争的焦点是争夺皇位,不管是谁,即使是亲子亲兄弟,只要是危害到皇权,皇帝 都要毫不留情地铲除,轻者黜出宗室,重者被杀。因此,初修“玉碟”时规定, 宗室子孙、女孙因获罪被革黜后,降为觉罗,宗室“玉牒”中不能记载,如已记 载也要剔除。对宗室子孙是这样,女孙也同样如此,公主的父亲、丈夫犯罪,公 主就要在“玉牌”中除名。这些,在宗室“玉牒”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最为突出 的是雍正帝与其兄弟之间的斗争。 康熙帝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上图)因反对立雍亲王胤禛为太子,参与 了争夺皇位的斗争。当胤禛即位后,马上对他们进行了报复。据乾隆52年(1787年)所修宗室“玉牒”中记载:允禩“于雍正三年三月,退总理事务,雍正四年 三月缘罪革退亲王,将伊本身并子孙黜出宗室”。允禟于“雍正三年七月,缘罪 革退贝子,雍正四年三月将伊本身并子孙黜出宗室。”此二人及子孙在“玉牒” 中除名到了乾隆43年(1778年),为了缓和宗室矛盾,加强皇族统治,乾隆帝 对前几个朝代的冤案一一进行平反,如下诏为奋亲王多尔衮昭雪,重修茔墓,配 享太庙,复记载于“玉牒”之中允禩、允禟及子孙复入宗室。
本文档为【“玉牒”===清代皇家族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8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19
浏览量:216